儿科护理学-生长发育
2024年儿科课件小儿生长发育
2024年儿科课件小儿生长发育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科护理学》第三章“小儿的生长发育”,具体内容为第57节,涉及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以及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其特点。
2. 了解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内外因素,分析其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3. 学会运用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对小儿生长发育进行评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生长发育评价方法。
难点: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生长发育曲线图、测量工具(如身高尺、体重秤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年龄段小儿的生长发育照片,引导学生关注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和规律。
2. 理论讲解(10分钟):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生长发育评价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根据给定的小儿生长发育数据,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图,进行评价。
5. 小组汇报(15分钟):各小组汇报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2.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因素3. 生长发育评价方法生长曲线图生长速度评价生长水平评价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给定的小儿生长发育数据,绘制生长曲线图,并进行评价。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长发育评价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长发育异常的原因及干预措施,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生长发育评价方法的讲解与实际应用2.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3. 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与汇报4. 作业设计中的数据分析和评价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生长发育评价方法的讲解与实际应用1. 生长曲线图的绘制:介绍生长曲线图的原理、绘制方法以及其在评价小儿生长发育中的应用。
《儿科护理学(二)》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生长: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
是小儿裸体的重量。
身长: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后囟:顶骨和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
低体重:小儿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消瘦:小儿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矮身材:小儿身高(长)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身高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体重过重:小儿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加2个标准差。
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
遗尿症:正常小儿自2~3岁起已能控制膀胱排尿,如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学习困难:亦称学习障碍,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儿童保健:是通过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综合性防治医学。
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人群免疫状况及小儿免疫特点的分析,按照免疫学原理制定免疫程序,有计划的使用生物制品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儿科护理学实验报告儿童生长发育测量
儿科护理学实验报告儿童生长发育测量护理学中儿童生长发育的常用指标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中儿科护理学的重点考察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儿科护理学重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儿童生长发育常用指标有体重、身长(高)、坐高、头围、胸围、腹围、上臂围。
其中体重以及身长是最受考试所青睐的。
(1)体重: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以及水分的排出,可致体重暂时性下降,称作生理性体重下降,10天内恢复至出生体重。
一般生后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
①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x0.7(kg);②6〜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x0.25(kg);③2~12岁:体重(kg)=年龄乘以2+7(或8)(kg);④小婴儿读数至10g,l~3岁读数至50g,3岁以上读数至100g。
(2)身长(高):胎儿时期,在五个月之前,胎儿计算公式为月份的平方,在五个月之后,胎儿计算公式为月份乘以5,在考试中,常以此推断月份。
①出生时:身长平均50cm;②6个月:身长平均65cm;③1岁时:身长平均75cm;④2~12岁:身高=年龄x7+77cm;⑤3岁儿童用量板卧位测量,记录至0.1cm,称作身长;3岁以上用身高计或固定于墙上的软尺测量,记录至0.1cm,称作身高。
(3)坐高:出生时坐高占身高的67%,14岁时坐高占身高的53%。
(4)头围:出生时平均33~34cm,12个月平均46cm,2岁时为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为54~58cm(接近成人头围)。
将软尺0点固定于头部一侧眉弓上缘回到0点,记录读数至0.1cm。
(5)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1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将软尺0点固定于小儿一侧乳头下缘,紧贴皮肤,经两侧肩胛骨下缘回到0点,取平静呼、吸气时的中间读数,记录读数0.1cm。
2024年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
2024年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科护理学》第二章“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
具体内容包括: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以及生长发育评价方法。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2. 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3. 学会运用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难点:生长发育评价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生长发育评价表格、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儿童生长发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理论讲解:a. 介绍体格生长常用指标(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及测量方法。
b. 讲解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c. 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3. 实践操作:a. 演示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如:身高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
b. 学生分组进行生长发育评价实践,教师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发放生长发育评价表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2. 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3.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4. 生长发育评价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并解释四种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b. 简述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c. 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d. 生长发育评价案例分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查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生长发育评价方法的最新研究动态。
b. 组织学生进行生长发育评价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是评估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参数。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儿科护理,是一门专门研究儿童疾病护理的学科,涵盖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保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对于儿童的生命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儿科护理学主要探讨的内容包括:儿童疾病的常规知识、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生理特点、儿科护理技能和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下面将介绍儿科护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儿童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的定义生长发育是指人从胚胎开始到成年过程中,身体、器官和系统不断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其规律性,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着生长发育的差异,因此,在儿童的护理过程中,必须了解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为儿童提供恰当的护理。
2.儿童生长发育里程碑儿童生长发育的里程碑是指各个年龄段中比较重要的体征及其发育关系。
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儿童的生长发育关键期主要包括以下阶段:(1)新生儿期:指出生后头两周的期间,该期间的重要体征和发育关系为:吮吸、反射动作、传导感觉等。
(2)婴儿期:指从生后1个月到1岁期间,该期间的重要体征和发育关系为:抬头、翻身、入睡及智力功能的发育等。
(3)幼儿期:指从1岁到3岁期间,该期间的重要体征和发育关系为:行走、语言的发育等。
(4)学龄期:指从3岁到6岁期间,该期间的重要体征和发育关系为:智力、人际交往、交通安全等。
(5)青春期:指12岁到18岁期间,该期间的重要体征和发育关系为:性征、性别认同、情感及社会行为的发育等。
二、儿童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1)呼吸频率:儿童的呼吸频率比成人高。
(2)呼吸道狭窄:儿童的呼吸道比成人的呼吸道更狭窄,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3)呼吸肌肉发育不完全:儿童的胸郭比成人短小,呼吸肌肉发育不完全,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4)鼻和咽部的位置:儿童的鼻和咽部的位置较低,比成人容易吸入异物。
2.心血管系统(1)心率:儿童的心率比成人快,特别是新生儿的心率更快。
(2)心脏大小:儿童的心脏相对成人而言较小,因此,对于心脏疾病患者,需要准确掌握儿童的心脏位置和大小。
2024年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
2024年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科护理学》第二章“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
具体内容包括:体格生长的基本原理、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常用的体格生长评价方法及其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体格生长的基本原理,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2. 学会常用的体格生长评价方法,并能正确应用于儿科护理实践。
3. 培养学生关注儿童生长发育,提高护理质量的理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体格生长评价方法的应用。
重点:体格生长的基本原理、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生长曲线图、测量工具(如身高尺、体重秤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儿童生长发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长发育的关注,引入本节课内容。
2. 理论讲解:(1)讲解体格生长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生长发育的内在机制。
(2)阐述儿童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
3. 实践操作:(1)介绍常用的体格生长评价方法,如身高、体重、头围等。
(2)分组进行测量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操作错误。
4.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病例,讲解如何运用生长曲线图进行评价。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第二章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2. 板书内容:(1)体格生长基本原理(2)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特点(3)常用体格生长评价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体格生长的基本原理。
(2)列举三种常用的体格生长评价方法,并说明其适用范围。
病例:2岁男孩,身高80cm,体重10kg,头围46cm。
2. 答案:(1)体格生长基本原理:遗传、营养、环境、激素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儿童体格逐渐生长发育。
(2)常用的体格生长评价方法: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
适用范围: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监测生长发育趋势、筛查生长发育异常等。
儿科护理学-生长发育
操 作
• 儿童身长测量称
• 5岁小儿身长的测量:106cm
• 婴儿量板
50cm
• 新生儿模型 身长测量: 50cm
(三)坐高
指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
婴幼儿仰卧位测量 顶臀长即为坐高
3岁以上的小儿坐在坐 高计凳上,骶部紧靠量 板,挺身坐直测量
(四)头围与胸围
出生 时 1岁 2岁 定义、临床意义及测量方法
4.临床意义
2.指导用药和输液
5.操 作
• 婴儿测量称
• 新生儿的 测量方法
• 儿童称
• 5岁小儿体重测量
(二)身长(高)(单位: cm)
1.定义: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垂直高度。
2.平均值:
身长
(1)初生:50cm
(2)1岁内
前半年:身长 = 初生身长+月龄 X 2.5 后半年:身长 = 初生身长+ 6 X 2.5 + (月龄- 6 ) X 1.5
1)闭合时间
过迟:佝偻病,克汀病等。
2)前囟
饱满:颅内压力增高 凹陷:脱水,极度消瘦
2. 牙齿
分类 乳牙 恒牙 萌出时间 6~8月 6~8岁 颗数 20 32
2岁内:乳牙数 =月龄-(4~6)
3.脊柱
新生儿脊柱仅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随抬头动
作的发育形成颈椎前凸(脊柱的第1个生理性弯
曲),6个月随坐立形成胸椎后凸(脊柱的第2个生
胸围 (cm)
32
46
49
两者关系 出生时:头围>胸围;1岁时:头围≈胸围;1岁以后:胸围=头围+ (岁数-1)
(四)头围与胸围
头围测量
胸围测量方法
(五)骨骼的发育
1. 囟门
分类 前囟 后囟 形状 菱形 三角形 大小(两对边中点连线) 闭合时间 1.5~2.0cm 12~18个月 6~8周
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
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教案: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材选自《儿科护理学》第二章,主要内容包括:1. 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2. 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3. 常见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 学生能掌握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3. 学生能学会常见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难点: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投影仪,白板, markers。
学具:笔记本,教材《儿科护理学》第二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病例,引导学生思考生长发育对儿童健康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3. 示范:通过示例,展示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应用所学知识对生长发育异常的案例进行护理。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护理经验,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2. 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3. 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 列出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并简述其评价方法。
3. 描述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方法。
答案:1. 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受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具有阶段性、不平衡性、一般规律性等特点。
2. 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身高、体重、头围、胸围、上臂围等,评价方法包括生长发育曲线、标准差法等。
3. 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方法:根据具体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营养支持、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能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对生长发育异常进行护理。
儿科护理学
第四篇儿科护理学第一章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出生后1年生长最快(尤其是前3个月),为出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又迅速加快生长,为出生后第二个生长高峰各系统发育的不均衡性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最晚;淋巴系统是先快后会缩顺序性自上向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岁年龄的增长变化越来也大,青春期差异更大2.体重意义是反映小儿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计算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2岁至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8(kg)3.身长(高)概述新生儿出生时约50cm;1岁时约75cm;2岁时约85cm计算公式2~12岁身长(高)(cm)=年龄×7+70(cm)4.胸围定义是指沿乳头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概述1岁时头围与胸围相等,之后胸围超过头围;计算公式1岁至青春前期的胸围超过头围的长度(cm)约等于小儿岁数减去15.腹围定义是指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概述2岁前腹围与胸围大致相等,之后腹围小于胸围6.囟门前囟定义顶骨与额骨之间的菱形间隙,以囟门对边中点间的连线距离表示,出生时约1.5~2.0m前囟闭合时间1~1.5岁时闭合;前囟迟闭、过大多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前囟饱满多见于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等前囟凹陷多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后囟闭合时间最迟约在生后6~8周闭合7.牙齿乳牙萌出时间生后4~10个月,最晚2.5岁出齐乳牙数目计算2岁之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去4~6乳牙萌出延迟12个月之内尚未萌出者第二章小儿保健1.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指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所产生的免疫力;主要措施包括: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被动免疫是指接触感染源后获得的免疫力2.预防接种口诀:“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白破,八月麻疹岁乙脑”乙肝疫苗0、1、6月龄(肌注)卡介苗出生时(皮内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2、3、4月龄,4周岁(口服)百白破疫苗3、4、5月龄,18~24月龄麻疹疫苗8月龄(皮下注射)乙脑减毒疫苗8月龄,2周岁(皮下注射)3.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严格操作严格查对制度和严格无菌操作局部消毒①一般消毒:用2%碘酊和75%或0.5%碘伏消毒皮肤后注射;②接种活疫苗、菌苗消毒:只用75%酒精消毒(因活疫苗、菌苗易被碘酊杀死,影响效果),接种后剩余活疫苗应烧毁第三章小儿营养与喂养1.乳汁的成分蛋白质含较多的清蛋白和球蛋白糖主要成分为乙型乳糖脂肪颗粒小、含脂肪酶,利于消化、吸收矿物质钙、磷比例合理(为2:1),利于吸收免疫因子初乳中含SIgA,能有效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母乳喂养的指导指导内容:①生后1小时开奶;②按需哺乳,母婴同室;③两侧乳房先后交替哺乳;④喂奶完毕,轻拍婴儿背部;⑤喂奶后婴儿以右侧卧位为佳;⑥按需哺乳。
儿科学-生长发育
p50th p75th p97th
53
体格生长评价
体格生长评价
➢发育水平 将特定时间,某一个体的各单项体
格生长指标与同性别、同年龄人群相应 参数进行横向比较来评价个体的体格生 长状况。
54
➢发育水平
体格生长评价
早产儿体格生长有一允许“落后”
年龄范围,进行生长水平评价时应矫正
胎龄至40周(足月)后再评价
12± 3/(1~2岁)
3
>2岁至青春前期
2kg/年
体重增长的规律
体格生长
1.生后第一年体重增长最快,是生长的第一个高 峰期;青春期前随年龄增加:先快后慢、再趋 于稳定。
2.非匀速增长过程 : 生后第一年内前3个月体重增长≈后9个月体 重增长。
体重增长的规律
体格生长
3.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一周内如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 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在 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下降范围为3%~9%, 至生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21
体格生长
青春期前体格生长规律
体重( Weight,W )
体格生长
• 器官、系统、体液的 综合重量
• 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 状况的灵敏指标
体重的增长
体格生长
关键 年龄
实际体重 体重增加 与出生时
(kg)
(kg) 比较(倍)
出生
3
3月 12月 24月
6±
3/(0~3月)
1
9±
3/(3~12月)
2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8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环境因素(自然与社会环境)
营养: 疾病: 其它:
儿科护理学二 第2章 生长发育
第二章生长发育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体格发育第三节心理与社会的发展第四节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偏移第五节儿童生长发育的评估第一节概述一、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及各期特点1.胎儿期为两期:(1)胚胎期:妊娠初8周为胚胎期,从受精卵分化开始,直到大体成形,形成外、中、内三个胚层。
此期,胚胎细胞高度分化,对多数致畸因子敏感。
母亲感染、用药、受到放射线照射等均可引起胚胎发育障碍,导致发育缺陷和畸形。
(2)胎儿期:从妊娠第9周起到胎儿娩出为胎儿期。
胎儿组织器官迅速生长,功能发育渐趋完善。
应加强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重在预防。
2.新生儿期自胎儿出生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为新生儿期,出生7天内的新生儿称早期新生儿。
新生儿期是胎儿脱离母体后适应环境的阶段,由于各器官、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新生儿期死亡率约占婴儿死亡率的60%~70%,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又占新生儿期死亡率的70%。
此期应注意加强保暖、喂养、清洁卫生和预防感染,避免受到外界不良因素影响,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国内采用的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定义是指胎龄满28周至生后7天。
此期包括胎儿晚期、娩出过程和新生儿早期,是生命经受巨大变化和遭受最大危险的时期。
3.婴儿期从出生后到1周岁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
此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每日需要的热量和蛋白质相对较高,但其消化功能尚不完善,易发生消化和营养紊乱性疾病,如腹泻、营养不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
婴儿期后半年,来自母体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婴儿自身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抗感染能力较差,易患传染性和感染性疾病。
此期保健的重点是提倡母乳喂养、合理营养、及时添加辅食、进行计划免疫。
4.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3周岁的小儿。
此期小儿体格生长速度减慢,智能发育加速,活动范围增大,接触社会事物增多,语言、思维和社交能力有明显发展。
由于缺乏对危险事物的识别能力和自身保护能力,易发生意外伤害和中毒。
儿科护理学习题-生长发育
⼉科护理学习题-⽣长发育第⼆章⽣长发育A1测试题,型题1.对⼉童⽣长发育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长发育是⼀个连续的过程 B. ⽣长发育遵循⼀定的顺序C. 有⼀定的个体差异性D. 各系统器官发育的速度⼀致E. ⽣长发育是由低级到⾼级2.关于⼉童⽣长发育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 ⽣后6个⽉内⽣长最快B. 神经系统发育先慢后快C. ⽣殖系统先慢后快D. ⽣长发育有⼀定的顺序性E.⽣长发育有⼀定的个体差异性3.判断⼉童体格发育的主要指标是A.体重、⾝⾼ B. ⽛齿、囟门C. 运动发育⽔平D. 语⾔发育⽔平E.智⼒发育⽔平4.下列关于头围的说法,正确的是A.出⽣时平均32cm B. 3个⽉时34cm C. 1岁时46cm D. 2岁时50cm E. 5岁时54cm 5. 8个⽉⼥婴,提⽰其发育正常的运动特征是A.会抬头 B. 会翻⾝ C. 会爬⾏D. ⽤⼿握玩具E. 独⾃⾏⾛6.⼉童⽣长发育顺序的规律,下列正确的是A.先下后上 B.先慢后快 C.由远到近D. 由简单到复杂 E.由细到粗统D. 循环系统 E.淋巴系统8.关于⼉童各期体重的指标,下列陈述错误的是A.正常产新⽣⼉出⽣时体重约为3kgB. 出⽣前半年平均每⽉增加0.7kg,后半年平均每⽉增加0.4kgC. 1周岁时体重平均约为出⽣体重的2倍D. 2周岁时体重平均约为出⽣体重的4倍E. 2—12岁期间的体重推算公式是:年龄X2+89. 5岁⼉童平均体重约为A. 14kgB. 16kgC. 18kgD. 20kgE. 22kg10.反映⾻骼发育的重要指标是A.⾝长 B. 体重 C. 囟门闭合情况D. 出⽛时间E. 头围与胸围⽐例11.正常⼉童前囟闭合的年龄是A. 2—-6个⽉B. 6—12个⽉C. 12—18个⽉D. 18—24个⽉E. 24—30个⽉12.有关⼉童前囟的描述,错误的是A.出⽣时为1. 5—2. 0 cm(两对边中点连线)B. ⽣后数⽉随头围增⼤⽽略增⼤C. ⾄1—1.5岁时闭合D. 前囟饱满、紧张、隆起表⽰颅内压增⾼E 前囟闭合过迟见于⼩头畸形13.正常⼉童的头围与胸围⼤致相等的年(⽉)龄是A. 4个⽉时14. 1岁婴⼉发育指标,下列属正常的是A.体重7.5kg,⾝长72 cm,头围44cm,胸围45cm B. 体重7.5kg,⾝长75 cm,头围45cm,胸围45cm C.体重8.0kg,⾝长75 cm,头围46cm,胸围46cm D. 体重9.0kg,⾝长75 cm,头围46cm,胸围46cm E.体重9.6kg,⾝长80 cm,头围48cm,胸围48cm 15.推算2岁以内⼉童乳⽛总数的公式是A.⽉龄⼀(1—3) B.⽉龄⼀(2—4) C.⽉龄⼀(3—5) D.⽉龄⼀(4—6) E.⽉龄⼀(5—7)16.正常⼉童乳⽛完全出齐的时间为A. 1. 5—-2岁B. 2—2.5岁C.2.5—3岁D. 3—3.5岁E. 3.5—4岁17.符合3个⽉婴⼉发育动作⾏为的是A.会爬 B. 能坐 C. 直⽴时能抬头D. ⽤⼿握持玩具 E扶腋下能站直18.按运动功能的发育规律,婴⼉会坐的年龄⼀般为A. 1—3个⽉B. 3—5个⽉C. 6—7个⽉D. 7—9个⽉E. 9—11个⽉19.正常⼉童能发两个单⾳(如“妈妈”)的年龄⼀般为A. 4—5个⽉B. 5—6个⽉C. 7—9个⽉D. 10—12个⽉E. 1—1岁半21.下列⼼理沟通⽅式适⽤于护⼠护理婴⼉的是A.适时⿎励 B. 因势利导 C. 多做游戏D.社会交流 E. 搂抱与抚摸A2 型题22.患⼉,男,现体重9kg,会⾛,能叫“爸爸”“妈妈”,尚不能⾃主控制⼤⼩便。
2024年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
2024年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科护理学》第二章“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
具体内容包括: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影响体格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科常用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及影响体格生长发育的因素。
2. 学会运用儿科常用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科学评价。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长发育异常的儿童进行初步分析和护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儿科常用生长发育评价方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影响体格生长发育的因素及生长发育评价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尺子、体重秤。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长发育图片,引发学生对生长发育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学细节:让学生观察图片,讨论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
2. 理论讲解:讲解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分析影响体格生长发育的因素。
教学细节:通过PPT展示,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3. 实践操作:教授儿科常用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并进行现场演示。
教学细节:分组进行实操,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解答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教学细节:讲解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
5.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细节: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解答疑问。
教学细节: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体格生长发育基本原理2. 影响体格生长发育的因素3. 儿科常用生长发育评价方法身高体重头围骨龄七、作业设计案例一:小明,男,3岁,身高90cm,体重14kg,头围50cm。
案例二:小红,女,6岁,身高110cm,体重20kg,头围52cm。
2. 答案:案例一:身高略低,体重正常,头围正常。
案例二:身高、体重、头围均正常。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生长发育评价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实践操作的兴趣。
儿科护理学生长发育
儿科护理学生长发育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干预和照顾。
儿科护理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发育:儿童的身体发育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护士需要了解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包括身高、体重、牙齿、性征的发育等。
同时,护士还需要掌握儿童生长发育的常规指标,如生长曲线图、BMI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心理发育:儿童的心理发展对其全面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护士要了解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表现,如婴儿期的依恋行为、幼儿期的认知发展、学龄期的学习和社交行为等,以便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和支持。
3.社会发育:儿童的社会发展是指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和适应能力。
护士需要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社会环境和教育资源,促进其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4.预防保健:儿童的健康是幸福成长的基础。
护士需要重视儿童的疫苗接种和各种常见儿科疾病的预防措施,如口腔卫生、骨骼发育、营养摄入等。
同时,护士还需要指导家长和儿童正确的保健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能力。
5.疾病管理:尽管我们努力预防儿童疾病的发生,但有时仍然无法避免一些疾病的发生。
护士需要学会有效地缓解疼痛、护理病情、协助诊断和治疗,并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
作为充满爱心和责任心的职业,儿科护士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熟悉常见的儿科疾病和护理方法,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善于与儿童及其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
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耐心、细心和敏感的品质,以便为儿童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
在实践中,儿科护理师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知识,还需要关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与其他专业人员合作,如儿科医生、心理学家等,为儿童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
同时,儿科护理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关注最新的研究和技术进展,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总之,儿科护理学是一门重要并复杂的学科,它涉及儿童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
儿科护理学(生长发育章)
儿科护理学(生长发育章)【测试题】一、填空题1.正常婴儿生后1周内可有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减少原来体重的________,常于生后________日恢复到出生体重。
2.正常婴儿出生后________个月时体重是出生时的2倍(6kg)________,岁时增至3倍(9kg),________岁时是出生时的4倍(12kg)。
3.由________至________的长度称坐高,坐高代表________与________的发育。
4.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头围平均为________cm,________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
5.皮肤感觉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测量儿童心理发育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7.婴儿________个月时脊柱出现颈椎前凸,________个月时出现胸椎后凸,________岁时出现腰椎前凸。
8.儿童乳牙共________个,约自________~________个月开始萌出,________岁出齐。
9.正常婴儿在________个月时对食物味道的微小改变很敏感,故应合理添加各类辅食,使之适应不同味道。
10.依据艾瑞克森的理论,人生第一年的发展任务是与照顾者(父母)建立起________,学习爱与被爱。
11.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为________cm,平均体重为________kg。
12.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为________。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头围为________cm,1岁时46cm,2岁时________cm,5岁时50cm。
13.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________。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为________cm。
14.正常儿童________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1岁以后胸围________头围,胸围反映________及________的发育程度。
15.正常儿童前囟出生时约________~________cm(对边中心连线长度),至________~________岁闭合。
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精品教案
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科护理学》第二章“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具体内容包括: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概述、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因素、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以及常见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掌握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2. 学会运用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
3. 掌握常见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2. 教学重点: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因素及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儿童生长发育曲线图、身高体重计。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儿童生长发育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概述。
(2)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因素。
(3)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方法。
(4)常见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
3.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名生长发育迟缓的儿童为例,进行案例分析。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评价方法进行评估。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对案例中的儿童进行生长发育评估。
六、板书设计1.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概述1.1 生长:身高、体重、头围等1.2 发育:器官、功能、智力等2. 影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因素2.1 遗传因素2.2 环境因素2.3 营养状况2.4 激素水平3. 儿童体格生长发育评价方法3.1 生长曲线图3.2 身高体重比3.3 发育商数4. 常见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4.1 生长迟缓4.2 营养不良4.3 发育异常七、作业设计案例:一名5岁男孩,身高90cm,体重14kg,家长发现孩子生长发育迟缓,求助于护士。
2. 答案:(1)生长发育评价:生长曲线图显示,该男孩身高、体重均低于正常同龄儿童。
(2)护理措施:1) 鼓励家长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增加蛋白质、热量摄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卧位测身长
立位测身高
23
(1)身高正常参考值
年龄: 出生
3月
1岁
身长: 50(cm) 61~63(cm) 75(cm)
2岁 85(cm)
(2)身高估算公式
2 岁以后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长 5 ~ 7cm 2~12岁: 身高(cm)= 年龄×6+77
24
身高增长规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
12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遗传
营养
性别
生长发育
疾病
孕母 状况
生活 环境
13
第二节 体格发育及评价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二、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三、神经系统的发育 四、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
14
一、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体重
身高
坐高
头围
胸围
腹围
上臂围
7个常用指标
15
1、体 重
▲ 定义: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 意义:
> 13.5cm营养良好; 12.5~13.5cm营养中等; < 12.5cm为营养不良。
37
测量方法
38
二、骨骼和牙齿的发育
• 骨骼 • 牙齿
颅骨发育 脊柱发育 长骨发育
39
1、颅 骨 发 育
头围
骨缝 前、后囟门
衡量颅骨发育3大指标
40
骨缝: 出生时稍分开
3-4月闭合
后囟: 很小或闭合
6-8周闭合
以后逐渐回升, 7~10 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19
20
测量方法
卧位测量
坐位测量
立位测量 母抱测量
21
注意事项
• 应在晨起空腹时 将尿排出后进行
• 每次测量应在同 一磅秤
• 每次测量应在同 一时间进行
22
2、身 长(高)
▲ 定义:指从头顶至足底的全身长度。 3 岁以下卧位测量身长,3 岁以后立位测量身高。
(一)连续性和阶段性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三)顺序规律 (四)个体差异
7
(一)连续性和阶段性
总体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不同年龄的生长发育速度不同, 呈现阶段性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小儿机体各系统的发育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先后 1.神经系统发育较早; 2.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3.淋巴系统发育先快后回缩
前囟: 1.5-2cm
▲ 前囟测量意义: 前囟早闭或过小 前囟迟闭或过大 前囟饱满 前囟凹陷
1-1.5 岁闭合
小头畸形等 佝偻病、甲减等 颅内压增高 极度消瘦或脱水
41
2、脊柱发育
3个生理弯曲的出现
颈椎前突 (3个)
42
3、长 骨 发 育
长骨生长 骨化中心 骨骺融合
儿科护理学
1
第二章 生长发育
2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第四节
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体格发育及评价 神经心理发育及评价 青春期发育及健康问题
3
教学目标
1、掌握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其正常值和计算公式、前后囟闭 合时间和牙齿的发育 2、熟悉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3、了解了解生长发育的概念、神经心理发育及其评价
4
重点、难点
1、生长发育规律 2、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及正常值,体重和身高的计算 3、小儿运动发育的规律
5
概念
生长: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体积和形态变化。可用测
量的方法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表
示质的变化。
6
第一节 生长发育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一、生长发育的规律
红色为增长的部分
25
头与身长(高)的比例
26
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
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
27
28
身高测量方法
量板测量 (3岁以下)
身高计测量 (3岁以上)
29
注意事项
• 立位测量时足跟、臀 部、两肩胛、枕后节 结同时紧贴测量杆
• 头放正,即眼眶下缘 与耳孔上缘在同一水 平线上
• 头顶板必须与测量杆 垂直
8
(三)顺序规律
①由上到下 ②由近到远 ③由粗到细 ④由简单到复杂 ⑤由低级到高级
9
(三)顺序规律
①由上到下 ②由近到远 ③由粗到细 ④由简单到复杂 ⑤由低级到高级
10
二抬四翻六会坐 七滚八爬周会走
11
(四)个体差异
1、总体遵循一定规律 2、由于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存在 较大的个体差异,各有其自己的生长“轨迹”。
34
35
6、腹 围
定义: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临床意义:腹围异常增大多提示腹水及消化道先天畸形
2岁前腹围约等于胸围 2岁后腹围较胸围小
36
7、上 臂 围
定义: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意义:代表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
筛查1~5岁儿童营养状况。 评估标准:
30
3、坐 高
定义:头顶 ~ 坐骨结节的高度。 < 3 岁仰卧位测量,称顶臀长(crown-rump length
)。 意义: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发育。
坐 高
顶臀长
31
4、头 围
定义:经眉弓上方至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意义:与脑和颅骨的发育密切相关,2 岁以内意义较大。
头围过小提示脑发育不良;过大提示可能为脑积水
32
头围增长(cm)
年龄: 出生 头围: 34
1岁 2岁 5岁 15岁 46 48 50 54~58
6个月内头围与顶臀长大致相等 1岁时头围 = 1/2身长+10cm
33
5、胸 围
定义:沿乳头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 意义: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 增长:出生时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
1 岁左右等于头围;1 岁以后超过头围。 1岁~青春前期:胸围(cm) = 头围 + 年龄 -1
<6个月:体重(kg) = 出生体重 + 月龄 × 0.7(kg) 7~12月:体重(kg) = 6(kg) + 月龄 × 0.25(kg) 2~青春前期:体重(kg))= 年龄 × 2 + 8(kg)
18
▲ 生理性体重下降
出生后1周,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体重可 暂时性下降 3%~9%,多在生后 3~4 天达最低点
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 骨骼发育程度、骨龄测定
标志长骨停止生长
43
▲ 骨化中心:正常左手腕片共10个骨化中心,出生时无,3个月出现,10岁时出齐 44
① 反映儿童体格生长与营养状况; ② 是儿科临床计算药量、输液量的重要依据。
16
体重正常参考值
出生时:3kg(第1个月增加1‾1.5kg) 3月龄: 6kg(约为出生时的2倍) 1周岁: 9kg(约为出生时的3倍) 2岁时: 12kg(约为出生时的4倍)
2-12岁:平均每年增长约2kg
17
体重估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