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医 小青龙汤治重危急症举要
小青龙汤,提纲注解与医案
小青龙汤,提纲注解与医案太阳三十四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注解;此心下有水气者,是本气之虚,而生水气,此水气者,也可以理解为痰饮与水气,绝不是外邪入侵,也不是外感伤寒产生的水气。
心下之水气者,是本气之虚,不是外来之水,此一定分清。
外邪者,只有寒气也,余下之五气,风,热,暑,湿,燥皆是本气之象。
故余论六气,寒有内外之别,余下五气,皆为本气之偏。
水气郁格,胃气不降,即心下停水。
肺气不降者,外寒之闭与胃之内逆也。
伤外寒闭,肺气不降,会生热燥,但不会生水,若是生水者,本气之虚也。
胆逆之干呕,肺逆之喘咳,脾陷之利,胃逆之噫,或小便不利,水无泄路而小腹满等证。
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解表之寒,芍药,甘草,五味,半夏建中降逆,细辛,干姜温内寒以退水。
发表寒,温内寒,降气以化水。
太阳三十六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注解;伤寒者,太阳外感也,心下有水气者,内寒水旺,停于心下也。
表寒已解,里水也去,津液乍耗,是以作渴。
渴者,是表解寒去,积水化汗而外泻也。
大青龙汤,是表阳之盛,内有火气,小青龙汤,是里阳之虚,内有水气。
皮毛一闭,则水火偏见。
张锡纯;小青龙汤(1 )医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青龙为发汗所用,如龙之乘云而致雨。
小青龙汤为涤饮所用,如龙之率水以归海,故其汤皆可以青龙为名。
小青龙汤,为治外感因有水气作喘之圣方,而以治后世痰喘证,似有不尽吻合之处,诚以《伤寒》所言,小青龙汤之水气原属凉,而后世所言痰喘多属热也。
为其属热,则借用小青龙汤,当加凉药以佐之。
观小青龙汤后加减诸多之法,原无加石膏之例,至<金匮>治肺胀作喘,则有小青龙加石膏汤矣。
愚用小青龙汤以治外感痰喘,必加生石膏两许,或至一两强,方能奏效。
如此多用石膏,不惟治外感之热,且以解方中药性之热,为有石膏监制麻黄,若遇脉之实者,仍宜麻黄一钱,试举一案以征明之;(分的很细,外感痰喘有热,区别外感水气为寒,小青龙加不加石膏)褚越浓,体丰气虚,素多痰饮,薄受外感,即大喘不止,医治无效,旬日喘始愈,偶与愚言,若甚恐惧。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泌尿系统疾患七则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泌尿系统疾患七则泌尿系统疾患七则一、直肠癌术后尿闭1982年3月17日,山医二院外科病房。
张坊林母,67岁。
直肠癌术后尿闭15天,导尿失败。
面色泛白,气怯神倦,少腹胀急,尿道如刀割样痛,创口愈合迟缓,纳呆食少。
脉细弱,苔白滑。
证属高年重病耗伤,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当先扶正。
予补中益气汤,用生芪60克,加白蔹10克,益气化腐生肌,加速创口愈合。
药后神旺思食,有尿意,烦渴,多饮不解。
水蓄下焦,膀胱气化不行。
予五苓散合验方新编通淋散,加交泰丸蒸动膀胱气化,止痉散麝香通下窍:桂枝、白术各10克,茯苓30克,猪苓、泽泻各15克,“川牛膝30克,乳香3克”(通淋散),川连、肉桂各10克(交泰丸),全虫12只、蜈蚣1条、麝香0.2克(研未,热黄酒送下)。
进头煎后以艾条温灸气海、关元半小时,已有尿意,续进二煎,又温灸40分,4小时许尿通而愈。
二、老人癃闭重症张耀忠,男,60岁,城关市民。
1983年11月10日饮酒大醉,当晚尿急淋痛,茎中如刀割,次晨滴沥不通,请商业医院插导尿管1次。
12日病重,用金属导尿管失败,无奈行膀胱造瘘术。
诊为老年肥大性前列腺炎急性感染,连续用抗菌药治疗9日不效,邀余诊治。
诊见患者年虽花甲,体健逾于常人。
脉沉滑数,苔黄厚腻。
上则口舌生疮,焮赤肿痛,呕逆不能进食;下则前后不通,二便俱闭,邪热充斥三焦。
人实,脉实,症实,宜乎速战速决,迳予通下。
1.莱菔子30克(生炒各半),栀子、芩、连、竹叶、肉桂、大黄、芒硝(冲)、甘草各10克,连翘、滑石、川牛膝各30克,乳香3克,薄荷5克,水煎服;2.大黄15克,海金沙、琥珀、泽泻各10克,大蜈蚣10条,共研细粉,分作3包,每包以蛋清2枚调糊,热黄酒1两冲服,3小时1次,量病情斟酌进退。
11月23日二诊,汤剂末配齐,于21日8时半服末药1包,9时20分小便得通。
家人虑大黄量重,当日仅服1次,不久又滴沥不通。
今晨8时,服药末1包,9时15分尿下血条、肉屑状尿300多毫升,患者喜不自胜,如死刑犯忽速大赦。
小青龙汤的神奇
小青龙汤的神奇:(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是来自《伤寒论》的传统经方,至今仍有确切的临床指导意义。
虽然小青龙汤的传统方义在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实际上,在临床上适当辨证加减,合理应用,可适用于寒、热、痰、饮等各型哮喘。
虽英人痰热较多,但本人多年在治疗哮喘的过程中,应用小青龙汤灵活加减,仍可取得满意疗效,故总结经验与典型验案如下:一.小青龙汤的组方与方解:《伤寒论》:“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
综《伤寒论》之原意,小青龙汤是用以治疗喘急或咳嗽,表寒内饮,而热像不明显的。
麻黄桂枝:辛温表散、宣肺平喘;白芍配桂枝:调和营卫、且润肺育阴;乾姜细辛:温化内饮、兼散表寒;五味子:温敛肺气、平逆止咳;半夏:燥湿化痰、降气和胃;炙甘草:调和诸药、且配白芍,酸甘化阴以佐麻桂之辛散太过。
经方导读「小青龙汤」
经方导读「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古有“左青龙右白虎”之说。
青龙,是神话中东方木神,色主青,主发育万物。
张秉成曰:“名小青龙者,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
”(《成方便读》)二方发汗逐饮之功,犹如青龙之兴云治水,但依其发汗力强弱而命名“大、小青龙汤”。
另,方中主药麻黄一味色青形似青龙,故曰“大小青龙汤”。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1],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2],或小便不利,少腹满[3],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40)小青龙汤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
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注释:[1]心下有水气:心下,指胃脘部,或胸膈部;水气,指水饮。
[2]噎:噎(yē,音耶),指咽喉部有梗阻不通感。
[3]少腹满:少,通小,此处指小腹部。
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功效配伍】小青龙汤发汗解表,温化里饮。
该方由麻黄汤去杏仁加芍药、五味子、细辛、干姜、半夏组成。
方中麻黄辛温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以利水饮;桂枝辛甘温,既助麻黄解表散寒,又能通阳化饮降逆;细辛、干姜、半夏散寒宣肺,温化水饮,和胃降逆;五味子敛肺止咳,防麻黄发散太过,耗伤肺气;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其酸寒益阴之性,又可防诸辛温发散药耗伤阴血;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本方之相配,偏于辛温发散,但用麻黄、桂枝发散时则佐以酸敛的五味子;用细辛、干姜、半夏温化寒饮时则佐以酸寒之芍药,故能达发而不过,温而不燥,散敛结合,燥润有度,以治外有风寒,内有水饮。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现代应用]1.以咳喘、痰液清稀为主证的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
2.恶寒、鼻塞流涕或流泪为主证的疾病。
如花粉证、过敏性鼻炎、病毒性结膜炎、泪遭炎等五官科疾病。
3.以呃逆、干哕、唾液较多,遇寒冷而加重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发酵性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肝硬化腹水、慢性细菌性痢疾、结核性腹膜炎。
4.其他疾病如神经官能证、肾炎、风湿性心脏病、胸膜炎、癫痫、遗尿、肩关节周围炎等也常运用本方。
小青龙汤是慢性咳喘病的常用效方。
《一得集》载治郭姓病人,素有痰饮,每值严寒,病必举发,喘咳不卧。
十余年来,大为所苦。
甲申冬,因感寒而病复作。
背上觉冷者如掌大,喉间做水鸡声,寸口脉浮而紧。
与小青龙汤,两剂即安。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载矢数道明先生用本方提取物治疗小儿哮喘的病例。
该患者经常感冒,感冒时,咽部发红、扁桃体肿大,咳嗽、咯大量湿性稀薄痰,食欲等无异常。
但喷嚏、鼻涕很多。
服用小青龙汤3个月后已见明显效果,精神变得非常活泼,不再常患感冒,哮喘发作更像早已忘掉那样,不再出现。
编者也曾以本方治疗一慢支,老年女性,冬季发病,咳喘昼轻夜甚,炔多而稀,早晨查房发现病人床前积了—堆卫生纸,咳痰之多,町见-斑。
经吸氧、静脉点滴“菌必治”等收效甚微。
观其形寒畏冷,思所挂之水,亦冷饮也。
遂处以小青龙汤,当夜病人即能平卧而眠,次晨查房,喜告之:夜间仅咳两三次,几乎无痰。
其效始料不及。
此方所主,内有痰饮,外有风寒。
除了表证外,痰饮的“水证”也是辨证关键。
呼吸道分泌物的特征、舌象这些自不必多说。
小青龙汤医案——拍案称奇
董正平;小青龙汤 (14) 《 经方浅悟 》1 发热咳嗽小李,男,2011年9月中旬,患者体型略胖,面庞略圆,两下眼泡发暗,由于发烧,脸颊微红。
问诊得知,感冒发烧咳嗽,已经4天了,输液3天,病情不减。
现;发热38.8度,恶寒,无汗,咳嗽,痰稀,舌淡略暗,苔白滑,脉浮紧。
这是典型的小青龙汤证,方;麻黄、桂枝、生白芍各9克,细辛3克,干姜8克,炙草6克,五味子6克,姜半夏9克 2剂后,病情大愈,继以苓桂术甘汤3剂善后。
论;此用小青龙汤,就是 痰稀。
若无痰稀,就这是一个麻黄汤证。
正因痰稀水气、苔白滑,所以 苓桂术甘汤,祛湿以善后。
此发热38.8度,也可以加点 石膏 ,以清卫郁之肺热。
2 咳痰喘促2004年寒假期间,一中年妇女,咳嗽气喘,非常厉害,床前满地揉成团的手纸,病人戴着棉帽,倚在床头,见我进屋,正要打招呼,突然又是一阵呛咳。
于是乘机看了一眼他吐在手纸上的痰液,量多,质地较稀(饮),上面还有不少泡沫。
患者言,每年秋冬气温下降的时候,都会咳喘一阵子。
前天用冷水洗衣服后,出现鼻塞流涕,全身怕冷,紧接着就是咳喘。
察其舌,舌质淡暗,苔薄白而滑。
脉浮紧而弦。
非常典型的外寒内饮证。
所以给她开了小青龙汤原方;麻黄6克,桂枝10克,生白芍6克,姜半夏10克,细辛3克,干姜10克,五味子6克,炙甘草8克,嘱其趁热喝药,药后在喝一碗热粥,盖厚被子捂汗。
患者服第一次药后,只觉浑身热感,没有出汗,隔2小时在喝第2次药,片刻微微汗出,浑身舒畅,咳喘减轻。
从下午4点到晚上8点,边喝3次药,咳喘大减,可以平卧,当晚熟睡。
次日咳喘诸症基本缓解,以 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善后 。
论;《金匮》痰饮十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此后用理中汤合苓桂术甘汤者,善也。
3 冷库工作者的鼻炎王女士,患过敏性鼻炎数年,期间一直未进行系统治疗,今天症状明显加重,经人介绍前来就诊,自述之前在超市工作,经常出入冷库,冷热交替之时就会喷嚏连连,同时流大量的清水样鼻涕。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辑4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辑4四、缩阴症合并鸡爪风男子缩阳症,临床并不少见。
女子缩阴症,却临床罕见。
1978年夏,余在县陶瓷厂任职时,遇到1例,患者段桂莲,37岁,1l时突然抽搐昏迷。
赶至其家时,见患者被家人揽腰紧抱,大汗淋漓,神情恐怖,面色青灰。
西医按癔病给镇静无效。
病因为生气之后,突然觉两乳头强烈内缩,阴道阵阵抽搐不止,旋即昏厥不省人事。
醒后只觉头晕,不时呕涎沫,天旋地转,如乘船坐车心动神摇,荡漾不止,睁眼则视一为二,手指挛缩如鸡爪,腿肚转筋不止。
四肢厥冷,口鼻气冷,唇舌青紫,脉象迟细60次/分。
四诊未毕,突然再次发病。
乃急灸双乳根穴,小艾柱(麦粒大)着肤灸关元穴,强针人中、内关(双)而解。
追询病史,知患者在7年前产后,有鸡爪风发作史,经补钙不能控制。
素体瘦弱,畏寒,虽盛夏亦喜厚衣,瓜果生冷从不沾唇,脏气虚寒可知。
寒主收引,故见厥、少二经中寒见证。
以其肝肾阴寒之气上逆,故见呕涎沫而巅眩;寒饮凌心,故悸动不宁;暴怒而厥气上攻,故昏不知人;肾主二阴,肝之经脉络阴器,过乳头,故挛缩;精气散乱,故视一为二。
拟温氏奔豚汤中剂,加山萸肉补肝肾而固脱,紫石英、生龙牡、活磁石安镇冲逆,固护元气,二虫止痉,吴茱萸散肝寒,嘱服3剂。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药进1剂,手脚回温,抽搐止,3剂后诸症均愈。
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木瓜15克,黑木耳30克,鸡蛋壳粉3克(冲),益气养血,柔肝缓急,连进6剂,其鸡爪风症亦得根治。
五、伏寒奇症高步升,42岁,家住灵石中医院北院。
1985年7月12日10时,其爱人景老师急来邀诊。
至家,见酷暑盛夏之际,10平方居室,门窗紧闭。
患者身围棉被,头顶热水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手冷过肘,足冷过膝,移时呃逆一声,神情恐慌,口不能言。
脉沉迟微细,58次/分,舌淡胖水滑。
询之,景老师言,病已6年。
1979年底,从天津病归,已转劳保。
服药数百剂,不效。
今日外出理发,店内高悬电扇,觉冷风从百会、大椎、风池、风府侵入,立即寒战嘎齿,不能支持。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分析
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分析发表时间:2018-11-12T12:40:03.9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9期作者:张植强[导读] 探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谷饶镇中心卫生院慢病科;515159 )【摘要】目的:探讨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常规西医治疗)与研究组(常规西医治疗+小青龙汤加减治疗),两组各51例。
结果:研究组总体疗效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为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予以小青龙汤加减治疗,可获得更加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小青龙汤;加减治疗;急性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病;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9753(2018)09-0155-01慢性阻塞性肺病属于呼吸系统慢性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指的是短时间内病情不断恶化,以气喘、咳嗽持续加重、高热、痰液黏稠为主要表现。
常规西医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包括祛痰、抗感染、给氧等,但长时间用药具有较大的耐药性。
对此,本文特此分析了小青龙汤加减治疗的效果。
现做如下报道: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02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收治于2014年01月--2018年07月,通过电脑随机方式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各51例。
研究组中男性研究对象26例,女性研究对象25例,年龄41-80岁,平均(55.4±2.5)岁;常规组中男性研究对象27例,女性研究对象24例,年龄42-80岁,平均(55.5±2.4)岁。
两组资料客观对比,P值>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可分组研究。
1.2方法常规组行常规西医治疗:口服30mg酸氨溴索片,每日1次;口服0.1g茶碱缓释片,每日2次;雾化吸入2.5ml可比特,间隔8h予以1次;静脉滴注0.4g盐酸左氧氟沙星,每日1次;静脉滴注2.0g头孢曲松,每日2次;持续低流量吸氧,2L/min。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张仲景用它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
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
为此,必须掌握小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几个环节:一、辨气色小青龙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
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行涩,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黧黑之色,我们管它叫做“水色”;或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水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水斑”。
二、辨脉小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实之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
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无力,是为心肾先虚,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样,就不要滥用小青龙汤而发虚人之汗。
三、辨舌小青龙证为水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呈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惟阳气受损以后,则舌色淡嫩,此时用小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变。
四、辨痰涎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
因系寒性水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
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口舌感凉而为辨。
五、辨咳喘小青龙证在咳喘方面,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
一种是咳重而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指咳嗽为重,而气喘反微的证情。
另一种是喘重而咳轻,如《金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而咳嗽为轻的证情。
第三种是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晡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
危重急症——破格救心汤(李可方)
危重急症——破格救心汤(李可方)【组成】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另煎浓汁对服)10~30g,山茱萸60~120g,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g,麝香(分次冲服)0.5g。
【用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 000ml,文火煮取1 000ml,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剂或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
【功效主治】本方可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
凡内外妇儿各科危重急症,或大吐大泻,或吐衄便血,妇女血崩,或外感寒温,大汗不止,或久病气血耗伤殆尽等,导致阴竭阳亡,元气暴脱,心衰休克,生命垂危(一切心源性、中毒性、失血性休克及急症导致循环衰竭),症见冷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㿠白或萎黄、灰败,唇、舌、指甲青紫,口鼻气冷,喘息抬肩,口开目闭,二便失禁,神识昏迷,气息奄奄,脉象沉微迟弱,1分钟50次以上,或散乱如丝,雀啄屋漏,或脉如潮涌壶沸,数急无伦,1分钟120~240次以上,以及古代医籍所载心、肝、脾、肺、肾五脏绝症和七怪脉、绝脉等必死之症,现代医学放弃抢救的垂死病人,凡心跳未停,一息尚存者,急投本方,1小时起死回生,3小时脱离险境,一昼夜转危为安。
【方解】本方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四逆汤衍生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及张锡纯氏来复汤,破格重用附子、山茱萸加麝香而成。
方中四逆汤为中医学强心主剂,临床应用1 700余年,救治心衰,疗效卓著。
心衰病人,病情错综复杂,不但阳气衰微,而且阴液内竭,故加人参,成为四逆加人参汤,大补元气,滋阴和阳,益气生津,使本方更臻完善。
但用于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仍然生死参半。
细究其因,不外两点:第一,历代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g左右。
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g,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之2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每剂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g,而历代用四逆汤仅原方的1/6~1/10。
李可老中医++小青龙汤治重危急症举要
李可老中医小青龙汤治重危急症举要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
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重危急症的法宝之一。
重新认识伤寒论,努力实践、探索、发掘伤寒论每一方的奥秘,是传承医圣心法,复兴中医的奠基之举。
愿与青年一代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一、小青龙汤组成及主治(一)组成:桂枝(去皮)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各45克)五味子半升(38克)半夏(汤洗)半升(65克)(生姜65克)(见半夏注)用经方大剂治病,今人颇多疑虑。
今一一破疑解惑,拨乱反正,以利临证应用。
⒈剂量换算据1981年出土之“东汉大司农铜权”,汉代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十钱,汉代一斤合现代250克,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汉代一升,液体为现代200毫升(十升为一斗,十合<读如ge>为一升),不同药物(花、叶、籽、实、矿物类药)由于形状大小,质地坚硬、疏松之不同,经上海柯雪帆等多位专家分别称量核实,可为临床应用依据。
如五味子一升为76克,半夏一升为130克(详见拙著专辑403页)。
这是伤寒论成书时的国家通行计量标准。
为方便应用,去掉小数点以下尾数,则汉代一两合现代15克,三两合现代45克,每一两与原著相差0.5克强。
基本符合医圣用药原貌。
我在1961年至1981年二十年间,为救心衰垂死病人,迳用原方原量(解放初期沿用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的旧制,尚未改用克制),实际超过汉代用量1/2,为求稳妥,遵医圣“中病则止,不必尽剂”的原则,采用每剂药煮一次,分三次服,服一次若病退大半,则止后服,停药糜粥自养,不效则叠加,随症情变化,消息进退之法,确有“一剂知,二剂已”的神效。
平均计算,药量仍在汉代剂量的范围之内。
但已超过现代用量的10倍,24小时附子的用量则超过现代用量60倍。
由于超过法定药典的剂量,我在60年代治重危急症的处方,有两次是经院长、公安局长双签才得以配药。
最初二十年的探索,在误打误撞中在剂量上的突破,(一位心衰垂死病人的家属误将3剂药并作1剂,2小时内服附子四两半,合现代135克,得以救活,后活到80多岁。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19、小青龙汤证(1)寒饮咳喘案医案:张XX,男,40岁。
患气喘病多年,每当发作之时,自服“百喘朋”能缓解症状。
此次犯病,发作严重,又来求取“百喘朋”。
当问及为何不愿服用汤药时,才知道原先曾服中药无数,但未见效果。
经过反复劝说后,同意服汤药一试。
症见喘咳痰多,脉弦,舌苔水滑。
观其面色黧黑,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
麻黄9 克桂枝9 克干姜9 克细辛6 克五味子9 克半夏9 克白芍9 克炙甘草9 克二剂服药后喘咳明显好转,转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解说: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膈问有支饮,凡属寒饮内伏,上射于肺所敛咳喘,皆有明显功效。
本方合干姜,细辛及麻、桂于一体,辛烈走窜,虽然药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贝y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贝y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伤寒论《小青龙汤》
伤寒论《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中医方剂名。
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中文名小青龙汤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分类解表剂-辛温解表出处《伤寒论》伤寒论第45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顺着[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46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义配伍特点运用加减化裁禁忌歌诀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炙甘草、干姜、桂枝、五味子、半夏。
麻黄三两去结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洗此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芫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
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升,去皮尖。
用量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义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
大小青龙汤
大小青龙汤大小青龙汤伤寒论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判,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他说,人得了感冒,伤寒证,喝药还是没有好,心下有水气,就是肚子里有水,涨涨的。
干呕发热而咳,病人发烧,胃里面有水,停水,所以干呕反胃,像怀孕妇女一样反胃,不想吃饭。
他又咳了,因为胃里面的水会往肺走,肺里也有水了,可能会流鼻涕的,影响了呼吸了,才咳。
或渴,或利,或噎,因为胃里有停水,胃里津液没有了,会感到口渴,昨天,我们讲过了,胃中的停水,它和津液是不同的。
停水为邪,津液为正,津液属血液的一部分。
或利,因为胃肠中有水,所以他会拉稀,胃中有水,胃也一定很寒的。
胃受凉,也会拉稀。
或小便不利,胃中有水,肯定是小便不利了。
小便正常的话,胃中不会有积水的。
所以,病人描述他拉稀时,我们就会知道,他小便不利,水走胃肠了。
少腹满,胃肠里有水,小肚子也有点涨了。
或喘者,可能胃中积水上行入肺,影响呼吸,引起哮喘。
小青龙汤主之。
这种病情,出现了,用小青龙汤来治。
我们看一下这个方子的组成,炙甘草的用量,和其它药等同,张仲景用药,甘草用量很大的,现在的医生不敢用,总是选小剂量,这个甘草是很好的一味中药,不要不敢用。
桂枝,芍药,干姜,炙甘草,还是桂枝汤,他这时把大枣拿掉了。
为什么要拿掉大枣呢?因为现在的情况,是水湿特别重,这个大枣,是大补津液的,大粘了,会堵塞经络,堵塞水路,所以现在不能用它了。
用了它,水湿排不出去。
麻黄,强心,开肺泡,平喘,开皮肤毛孔,利尿,这个大家都熟悉了。
另外,用了五味子和半夏。
五味子,可以滋肾水,降肺气。
滋肾水,可以强肾,增加利尿功能,降肺气,可以止咳平喘。
为何要用半夏呢?昨天讲过,这个半夏,能利水,把胃中水湿利出去,让水从小便出去。
另外,它能交通上下阳,健脾,和胃,去痰。
这里又用到了细辛了。
李可老中医经验
李可老中医经验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内容简介李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面对病人生死存亡这际,他从不考虑个人安危得失与风险,像孙思遥、邈所称道的苍生大医那样“一心赴救”,并常以数百克附子,挽救病人于无何之乡!使剧毒之品变成了救命仙丹。
无怪乎广东一位老中医赞李可为中医的脊梁。
李师不仅不识超绝,医术清湛,而且医德高尚。
他治病从不率富贵贫贱,皆一视同仁。
他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以悲天悯人之心,救治穷苦百娃。
遇到不识字的病人家属,不能按医嘱服药时,他常常是深夜守候在侧,亲自为病人煎药、灌药,直至患者脱离危险,方才离去。
他常自谦地说自己不是中医科班出身,一生涉猪颇杂。
作者简介李可(1933~)主治医师,《中医药研究》特邀编委。
山西灵石人。
著有《40年治验回忆录》。
目录破格救心汤救治心衰实录肺心病急性感染风心病合并冠心病肺结核合并肺心病(戴阳危证)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医案二则中风七则一、中风闭症(脑溢血)二、中风脱症三、中风偏瘫(脑血栓形成)四、卒中前兆五、面瘫误治坏病六、顽麻怪症七、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结核性胸膜炎重症结核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真热假寒、大实有赢状三消重症虚寒型糖尿病糖尿病火不生土重症结核性腹膜炎合并胆囊炎——兼探无苔舌主病之机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同病异治——兼探仲景运用毒剧中药乌头附子的经验小儿重危急症医案一、高热惊风危症二、无热惊风成痿三、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症四、小儿暴发型脑炎五、疹毒内陷六、小儿痄腮,过用苦寒冰结七、小儿暴喘八、小儿半声咳嗽九、婴儿黄疸十、婴儿幽门梗阻十一、丁奚疳重症十二、小儿遗尿二则十三、小儿湿疹二则十四、小儿舞蹈病……妇科重危急症、疑难病医案外科急腹症医案十则危重痢疾六则泌尿系统疾患七则肝病五则发热待诊直中少阴阴盛格阳目疾八则耳病四则鼻病五则口舌齿咽喉病十四则肺结核临症得失录乌蛇荣皮汤皮科治验录肿瘤临证初探温氏奔豚汤治验录培元固本散治者诸虚百损恢复促景用药特色,攻克世界医学难题序言能够成为一名中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欣慰的奇遇。
小青龙汤的证治
小青龙汤的证治小青龙汤临床常用于治疗外寒内饮所致咳喘等病症,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谨守病机、圆机活法,将其应用范围大大拓宽,临床对证属外寒内饮、寒饮内停、寒凝蔽阻等引起的各类病症,运用小青龙汤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小青龙汤治证李老认为小青龙汤既可治外寒内饮证,亦可治疗寒饮内停和寒凝蔽阻等证引起的各类病症,不论外感、内伤、新感、宿疾均可应用,涉及疾病如咳嗽、哮喘、冠心病、高血压、风湿、类风湿、肾衰、痛经、鼻炎等等。
小青龙汤方中麻黄发越肾中阳气,解寒凝;细辛起肾阳,专走少阴而扶阳; 桂枝通阳;半夏、干姜、甘草等辛甘温之品亦助阳气而散寒;五味子、白芍防其辛散太过而伤阴。
全方合用使阳气从肾通过三焦膀胱布达全身腠理毫毛,充斥全身,则阴霾自散。
临床运用本方重在辨证识证,李老恒以脉象为辨证指征,参合四诊资料。
水饮为患其脉多弦,兼有寒邪则多弦紧或沉弦拘(拘脉为脉不舒缓)。
下面从治疗外寒内饮、寒饮内停和寒凝蔽阻三方面论述李老的经验。
外寒内饮《伤寒论》中涉及小青龙汤方证的条文有两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又云: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两条方证的病机均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用于治疗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外寒引动内饮而导致的咳喘诸症,临床大多数医生都能把握此证。
寒饮内停李老强调学经典要善于发现原文之外的内容,举一反三,知常达变。
寒饮射肺可致咳喘,下走肠道可致下利,内停可致小便不利少腹满,而寒饮凌心则可引起心悸、惊怵、胸闷、胸痛等症。
水饮停聚,阻遏阳气敷布,清阳不升,头失清阳之奉养则头晕,在上之清窍失养则目昏、流涕、耳失聪; 清阳不能实四肢而四肢无力。
诸多见症均为寒饮内停所致,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此时当采温阳化饮散寒之法,方用小青龙汤,使阳气布达、阴霾自散。
水饮内停为患,临床辨证以脉象为主,还可参考刘渡舟教授在其《伤寒临证指要》一书中提出的从气色、脉、舌、痰涎等处入手: 患者面色可见水色、水斑、水环; 其舌多淡,舌苔多水滑; 痰涎清稀,落地化水,或痰稠如蛋清,冷如凉粉。
当代大医家李可的破格救心汤
当代大医家李可的破格救心汤一、方剂组成与来源1.方剂组成:附子30~100~200克,干姜60克,炙甘草60克,高丽参10~30克(另煎浓汁对服),山萸净肉60~120克,生龙牡粉、活磁石粉各30克,麝香0.5克(分次冲服)2.煎服方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毫升,文火煮取1000毫升,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
3.方剂的创制与思路:本方始创于60年代初期,经40年临证实践,逐渐定型。
本方脱胎于《伤寒论》四逆汤类方、四逆汤衍生方参附龙牡救逆汤及张锡纯氏来复汤,破格重用附子、山萸肉加麝香而成。
方中四逆汤为中医学强心主剂,临床应用1700余年,救治心衰,疗效卓著。
心衰病人,病情错综复杂,不但阳气衰微,而且阴液内竭,故加人参,成为四逆加人参汤,大补元气,滋阴和阳,益气生津,使本方更臻完善。
但用于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仍然生死参半。
细究其因,不外两点:第一,历代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克左右。
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克,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每剂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克,而历代用四逆汤仅原方的1/6~1/10。
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其二,之所以不敢重用附子,乃因畏惧附子之毒性。
古今本草,已有定论,附子有大毒。
但附子为强心主将,其毒性正是其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
当心衰垂危,病人全身功能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重重阴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阳回则生,阳去则死。
非破格重用附子纯阳之品的大辛大热之性,不以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而挽垂绝之生命。
1961年7月,当笔者救治一例60岁垂死老妇时,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附子150克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
痰喘良方——小青龙汤
痰喘良方——小青龙汤进入冬月,寒气袭人,素体痰盛之人,感受风寒,风寒之邪与痰饮博结,影响肺的宣肃功能,易于引起痰喘。
因此,冬季是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的高发季节。
流传百世的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小青龙汤,就成了我们化痰平喘的“法宝”。
小青龙汤中医方剂名,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小青龙汤由麻黄、桂枝、干姜、白芍、细辛、法半夏、五味子、炙甘草组成,是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创造的治疗素有痰饮、外感风寒、风寒引动痰饮、影响肺脏宣发与肃降功能而引起的咳喘。
小青龙汤适应证的主要病机是外寒内饮、肺失宣肃。
寒饮内停的病人,感受风寒后,往往会出现发热恶寒、头身疼痛、无汗而喘、咳痰清稀量多,甚则咳喘依息不能平卧、胸脘痞闷、干呕、四肢头面浮肿等症状。
治疗时若不散其表而徒化其饮,则表邪难除;不化其饮而发散风寒,则内饮难请。
唯有解表与化饮并举、表里双清,方可一举除疾。
方中麻黄、桂枝辛温发散,驱除表邪,麻黄还可宣通肺气,止咳平喘;细辛、干姜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素有痰饮停滞的病人,大都脾气不足,正气亏虚,单用辛散之品易耗伤正气。
单用温肺化饮、燥湿化痰之品易耗伤阴血,故加入酸甘敛阴的五味子敛肺止咳、白芍养血和营;炙甘草止咳化痰、和中益气、调和方剂的辛散酸收之性。
诸药相合,可使风寒散、痰饮去、肺气宣而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咳喘痰多、四肢头面浮肿、恶心呕吐诸症皆除。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散敛相伍、表里双清。
辛温发散不伤正气;温肺化饮不伤津血。
若咳喘较甚,可加炒杏仁、桑白皮、前胡、款冬花以增强方剂的宣肺止咳平喘之力;喉中痰鸣者可加射干、桔梗、炒杏仁以增强方剂的利咽化痰之性;胸脘满闷者可加枳壳、薤白以增强方剂的开胸理气之性;四肢头面浮肿较甚者可加茯苓、泽泻、白术、车前子以增强方剂的利水化饮之性;心力衰竭、脉细数无力者可加葶苈子、苦参以增强方剂的强心利尿之性;发热恶寒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为炙麻黄以增强方剂的止咳平喘之性;鼻塞流清涕者可加辛夷、苍耳子宣通鼻窍;里热烦躁者可加生石膏、黄芩以增强方剂的清肺泻热之性;喘咳无力、肺气不足者可加白果、柯子以增强方剂的敛肺平喘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可老中医小青龙汤治重危急症举要医圣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
是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中之心肺、肾重危急症的法宝之一。
重新认识伤寒论,努力实践、探索、发掘伤寒论每一方的奥秘,是传承医圣心法,复兴中医的奠基之举。
愿与青年一代共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一、小青龙汤组成及主治(一)组成:桂枝(去皮)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各三两(各45克)五味子半升(38克)半夏(汤洗)半升(65克)(生姜65克)(见半夏注)用经方大剂治病,今人颇多疑虑。
今一一破疑解惑,拨乱反正,以利临证应用。
⒈剂量换算据1981年出土之“东汉大司农铜权”,汉代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十钱,汉代一斤合现代250克,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汉代一升,液体为现代200毫升(十升为一斗,十合<读如ge>为一升),不同药物(花、叶、籽、实、矿物类药)由于形状大小,质地坚硬、疏松之不同,经上海柯雪帆等多位专家分别称量核实,可为临床应用依据。
如五味子一升为76克,半夏一升为130克(详见拙著专辑403页)。
这是伤寒论成书时的国家通行计量标准。
为方便应用,去掉小数点以下尾数,则汉代一两合现代15克,三两合现代45克,每一两与原著相差0.5克强。
基本符合医圣用药原貌。
我在1961年至1981年二十年间,为救心衰垂死病人,迳用原方原量(解放初期沿用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的旧制,尚未改用克制),实际超过汉代用量1/2,为求稳妥,遵医圣“中病则止,不必尽剂”的原则,采用每剂药煮一次,分三次服,服一次若病退大半,则止后服,停药糜粥自养,不效则叠加,随症情变化,消息进退之法,确有“一剂知,二剂已”的神效。
平均计算,药量仍在汉代剂量的范围之内。
但已超过现代用量的10倍,24小时附子的用量则超过现代用量60倍。
由于超过法定药典的剂量,我在60年代治重危急症的处方,有两次是经院长、公安局长双签才得以配药。
最初二十年的探索,在误打误撞中在剂量上的突破,(一位心衰垂死病人的家属误将3剂药并作1剂,2小时内服附子四两半,合现代135克,得以救活,后活到80多岁。
)使数以万计的垂死病人得以起死回生。
经方治病救生死于顷刻的神奇功效,得以再现。
直到1981年“权”的出土,古方计量的千古谜案,终于告破。
令人震撼的是,时珍老人的一句话——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竟使后世错了439年。
直到现在,全国各省级中医院的中医临床大夫仍受到种种限制,甚至要追究法律责任。
束缚中医手脚的“紧箍咒”太多。
中医复兴要走经典之路,已无疑义。
刻不容缓的是要按古中医自身发展的历史事实与理论实践,重编药典,刻下要先行松绑,赋予临床中医按照四大经典用药的权力。
⒉桂枝原方旁注桂枝去皮,现代以桂枝尖为好。
⒊麻黄一药,伤寒方中最大剂量为六两(合90克),本方为三两(45克),在汤剂煮服法中注明,“先煮去上沫”,上沫中有暝眩物质,服之令人头眩,面赤而呕,先煮去上沫可免此弊。
我的经验可加等量之蝉衣则可有效防止发生暝眩。
麻黄效用,不但可以开玄府(周身毛孔)而发畅汗,且可通利九窍,开鼻塞、明目聪耳,利小便。
,使用麻黄峻剂时,可采取“得汗则止,不必尽剂”之法,消息进退。
小儿、妇乳、老弱之人,可先服50毫升,密切观察,得润汗则减后服,得畅汗(全身毛孔皆有润汗,玄府已开)则止后服。
3小时内仍无汗意,可加至100~150毫升,更加饮热稀粥一碗以滋胃助汗。
有的病人,虽无汗却小便特多,咳、肿皆消。
此为肺气已开,外邪下走空窍而出,亦为中病,勿须强发汗。
医圣发汗解表剂中,麻黄用至三两,正是伤寒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低于此则无效。
弟子陈长青治一表闭浮肿病人,每剂10克许,久治无效。
遂加至15克,药房忙乱中误取50克,及至发现错误,赶到病人家中时,已药后全身畅汗,肿全消,安然入睡。
药工之误,恰恰暗合了医圣基础有效剂量,愈病之速,出人意料。
医圣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又是一证。
⒋伤寒方中除芍药甘草汤用白芍酸以收之、补之外,其余皆用赤芍,意在通利。
经宋代许学士考证无误。
再看《神农本草经》芍药项下论述:“芍药,味苦平,主邪气,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则更无疑义。
⒌半夏原方旁注汤洗。
“汤”意为沸水,汤洗即以沸水冲洗数遍。
经方中半夏皆生用,汤洗可去其辛辣刺喉之弊,但汤洗也洗掉半夏稠粘润滑之液汁。
过去认为“半夏辛温燥烈”,错了。
内经明示:“辛以润之”凡辛味药皆有润的功用,附子大辛大热大毒,都能“致津液”,似乎匪夷所思,正是因为附子最能通行十二经脉表里内外,阳能生阴,气能升水之故。
此液汁手感滑溜,正是半夏温润的证明。
古方“半硫丸”治寒积便秘,半夏降肺、胃、胆经之上逆,辛润通便,硫磺大热破寒积,甚效。
故我从1961年起,凡用生半夏不汤洗,而以等量之鲜生姜同煮,制其辛辣,积四十八年之亲身体验,无害而有殊效。
用治重症妊娠恶阻,小儿老人暴喘欲绝,百日咳,肺心病之两衰危证,肺纤维化,食道癌之重度梗阻(生半夏130克鲜生姜75克赭石细末120克生附子30克红参30克干姜75克吴茱萸30克大枣25枚,加用开道散)等数万病例之实验,皆能应手取效,未见一例有害。
现代之制半夏,经清水浸泡,甘草、白矾、生姜片浸泡月余,反复换水淘洗,制成之后已是纯粹“药渣”,半夏功效,丧失殆尽,非但不能止咳、止呕,浓重之矾味,反而令人作呕。
现代用二陈汤之所以无效,源出于此。
当代青年中医,以传承医圣薪火为己任,故在理、法、方、药四个大环节,要恢复医圣法度。
驾驭毒药以救人性命,是医圣的重要贡献之一。
重重险关,老一辈人已一一闯过,青年一代只要勇于再实践,细心体验,必可成功中医复兴之伟业。
⒍细辛,是医界挠头的药物之一,与川乌、附子同列。
几乎人人谈虎色变,畏之如蛇蝎,有终身不敢一用者。
细辛,本是医圣手中的秘密武器,用于救危亡于顷刻的一号大将。
由于宋代元祐年间陈承的《本草别说》中有“细辛若单用末(这是无的放矢,从古代到今并无一人以单味细辛末治病),不可过钱匕,多即气闭塞,不通者死”一句。
陈的根据是某狱中一囚暴死,似与服用含有细辛的药末有关,既未查证属实,又未作药物成分分析,想当然将道听途说写入书中。
后时珍老人编著《本草纲目》时,不辨真伪,不读《神农本草经》的明文记载,以及《伤寒论》经典用药的范例,将陈说引入《纲目》。
于是“细辛不过钱”的谬说便流传天下,使救命功臣细辛蒙羞、蒙冤439年。
中医界要为细辛平反昭雪,要追根溯源。
《伤寒杂病论》是公认的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之魂。
而医圣用药所遵从的是《神农本草经》。
两大经典,足以拨乱反正!先看《本经》论述:《本经》将细辛列为上品,所谓上品即可以久服,可以延年益寿。
论曰:“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
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清代张隐庵阐释此段经文,指明医圣的用药法度,并批驳陈承谬说,极有见地。
敬录如下:“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秉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
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腑,水气相连于皮毛,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本气之伤,外邪之侵),则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麻附细、小青龙汤病理、病机。
)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入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
(麻附细法又一解)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
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风湿相侵,痹于筋骨,则百节拘挛;痹于腠理,则为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
其所以能治之者,以气胜之也。
(新订大乌头汤之病理、病机直解,可治类关、硬皮病、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病,附夏雨琴案)久服明目利九窍者,水精之气,濡于空窍也。
九窍利则轻身而延年矣!”又曰:“宋元佑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
近人多以此语忌用(细辛),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李注:小青龙汤内之细辛之所以能止咳、定喘,皆辛香宣肺启闭开窍之功!)?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类此之言不少(未指出李时珍,留足了面子!)学者不善详审而遵守之(凡经典必恪遵之,原原本本继承之!),岐黄之门(伤寒论是第一道门坎),终身不能入矣!”再看医圣张仲景如何用细辛。
医圣用细辛共16方。
凡治外寒内饮、血虚寒凝致四肢厥逆时,重用细辛散寒化饮之功,用量为三两,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及其类方等8方。
若本气先虚,少阴阳根不固,兼夹外犯或内生之实邪,则细辛只用二两,并与附子同用,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之治太少同病,毕安内攘外之功于一方,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与附子、大黄相配,治寒积便秘,胁下偏痛。
细辛辛散之力极强,只用二两,以免辛散太过。
同类方共5方。
其余各方都是丸散,用量不等,但每次服用量极小。
医圣用细辛已入化境,《神农本草经》的药理,在《伤寒论》中发挥到极至!《本草正义》全面总结了仲景用细辛之妙:“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疏通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
”总结细辛之功用与用量,医圣张仲景应是我们的典范。
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只听张仲景和《神农本草经》的教诲,而不是不看四气五时,升降浮沉,脏腑归经,只论药物的化学成分,那样我们就不是中医了。
中医复兴之路在古代而不是现代,中西结合,中医现代化、科学化,已化掉了中医的灵魂,只剩一具躯壳。
只有彻底洗脑,告别错误,拨乱反正,回归经典,原原本本继承传统,才是中医再生之路。
一味迁就西方,附庸所谓科学,那是自我毁灭!细辛以辽细辛为佳,药力雄厚,疗效卓著,但副作用是易致人呕吐,有人主张蜜炙一刻钟,以减其辛烈之味,可行。
凡用细辛剂,对老幼妇儿重症病人,可依照仲景基础有效剂量,全方按比例迭减至最小量,然后逐日叠加至基础有效量,以保证疗效。
适当变通以适应不同病人。
二、本方主治综合归纳伤寒、金匮的论述,本方主治下述各证: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渴,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其脉必见紧、弦。
2、“病溢饮者(水气不化,流于四肢,肌肤,身疼重如带五千钱,肿胀,谓之溢饮。
)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病之重者),小青龙汤亦主之(病之轻者)。
”3、“咳逆依息不得卧(哮喘重症,张口抬肩撷肚,危困欲绝,端坐呼吸,不能平卧。
),此方主之。
”4、“妇人吐涎沫(痰饮上泛),医反下之,心下即痞(病机在上,在外,当解表化水气,下之则引邪深入),小青龙汤主之。
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和之,此证可直用大桂附理中合吴茱萸,直温太阴本脏,更助釜底之火,以拔痰饮之根。
)5、“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主之。
”(按即小青龙汤加石膏二两,此证由外寒闭塞过久,内已化热,故加石膏解外清内,免成肺痿之祸。
)以上五条,第一条为伤寒太阳篇小青龙汤证之提纲,以下四条为金匮治内伤杂病之变法。
我的理解,小青龙汤主证只“咳喘”二字,病在肺脏,日久由肺入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