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系统接入平台技术要求和测试
POI多系统接入平台技术交流资料_铁塔
![POI多系统接入平台技术交流资料_铁塔](https://img.taocdn.com/s3/m/9deda88db52acfc789ebc9b2.png)
2.2 POI常规电气性能指标
网络分析仪
插入损耗
• 设备的关键指标,属A类指标; • 对信号的场强覆盖有直接影响。
多运营商合路 1 前级宽频合路
ANT1
ANT2
3
超宽频合路 及功率分配
2 2级宽频合路
全频接入、低损耗、无干扰
系统接入:满足三家运营商 2G/3G/LTE全系统接入; 频率规划:电信联通LTE不退频; 合路损耗:分配损耗3.5+通路损 耗2.0dB(两路总功率损耗2.5)
POI系统实现原理
电信 CDMA800 (825-880) 移动GSM900 (890-960) 电信FDD-LTE (1765-1875)
91
87
满足 同系统/频段重合系统,隔离度25dB; 异系统隔离度90dB; 实现 注:频率相隔较近标
互调仪
互调抑制
• 设备的关键指标,属A类指标; • 系统信号产生的互调信号会直接落入至对应或其它系统的上行接收频 段内,对系统产生直接的干扰影响,也是POI设备最难实现的指标。
联通SDR- 移动GSM: (1830~1860)-(934~954) 联通SDR+ (移GSM-电CDMA): (1830~1860)+(934~954-870~880)
联通SDR- (移GSM-电CDMA): (1830~1860)+(934~954-870~880)
电信LTE1.8- 电信LTE2.1: (1865~1880)-(2110~2125)
POI多系统接入平台技术交流资料.
![POI多系统接入平台技术交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bec6f0231126edb6e1a1011.png)
内容纲要
一、多系统共建共享的难点 二、共建共享解决方案简介 三、共建共享POI解决方案 四、POI产品介绍 五、共建共享POI应用案例 六、室分建设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POI系统性能参数
指标分类
重点A类指标:互调抑制、隔离度、功率容量 A类指标:插入损耗、驻波比 B类指标:带内波动
注:A级关键指标,覆盖效果影响大;B级非关键指标,覆盖效果影响小。
多系统共建共享方案
4G时代
系统合路
合路器方案 无源器件级联方案 多系统接入平台(POI)方案
GSM
DCS
FDD-LTE
WCDMA
TD-LTE
扩容升级
…
多系统共建共享方案---合路器
多系统共建共享方案---合路器
端口1 端口2
信源端口
端口n
滤波器1
滤波器2
……
滤波器n
公共端口
问题
合路端口增多 (端口>5)
1m 31.5 37.5 38.8 40.0 40.7
5m 45.5 51.5 52.8 54.0 54.7
10m 51.5 57.5 58.8 60.0 60.7
15m 55.0 61.0 62.4 63.5 68.7
自由空间损耗
内容纲要
一、多系统共建共享的难点 二、共建共享解决方案简介 三、共建共享POI解决方案 四、POI产品介绍 五、共建共享POI应用案例 六、室分建设面临的挑战及解决方案
LTE1800:1765-1780/1860-1875 LTE2300:2370-2390 LTE2600:2635-2655
GSM900: 890-909/935-954 DCS: 1710-1725/1805-1820 TD-F&A:1880-1920&2010-2025
《物联网设备接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物联网设备接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https://img.taocdn.com/s3/m/df2083c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07.png)
《物联网设备接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这些分散在各地的物联网设备,需要设计并实现一套高效、稳定、安全的物联网设备接入系统。
本文将详细介绍物联网设备接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包括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技术选型和实现方法等。
二、系统架构设计物联网设备接入系统主要包含三个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其中,感知层负责采集数据,网络层负责数据传输,应用层负责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应用。
具体架构如下:1. 感知层:通过传感器等设备采集各类数据,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2. 网络层:负责将感知层的数据传输至应用层。
主要采用物联网通信技术,如ZigBee、LoRa等。
3. 应用层:负责处理和分析网络层传输的数据,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服务。
主要包含设备管理、数据分析和应用接口等功能模块。
三、功能模块设计1. 设备管理模块:负责设备的接入、监控和管理。
包括设备注册、状态监测、远程控制等功能。
2. 数据分析模块:负责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为用户提供各种统计报表和数据分析结果。
3. 应用接口模块:提供各种API接口,方便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
4. 安全模块: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功能。
四、技术选型与实现方法1. 技术选型:(1)后端技术:采用微服务架构,使用Spring Boot框架进行开发,数据库选用MySQL或MongoDB等。
(2)前端技术:采用HTML5、CSS3和JavaScript等技术进行页面开发,使用Vue.js或React等框架进行组件化开发。
(3)通信技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物联网通信技术,如ZigBee、LoRa等。
(4)安全技术:采用SSL/TLS协议进行数据加密传输,使用JWT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
2. 实现方法:(1)设备管理模块:通过API接口与设备进行通信,实现设备的接入、监控和管理功能。
多系统合路平台(POI)概述及S参数测试方法研究
![多系统合路平台(POI)概述及S参数测试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543affbed5b9f3f80f1c48.png)
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七泰尔检测1引言我国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有中国移动的GSM 、DCS 、TD-SCDMA 、TD-LTE ,中国联通的GSM 、DCS 、WCDMA 、FDD-LTE ,中国电信的CDMA800、cdma2000、FDD-LTE ,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5G 通信系统。
这必然会出现各运营商分别建设自己的覆盖系统所带来的重复建设问题。
面对这样的问题,多系统合路平台(Point of Interface ,POI )为解决上述室内覆盖建设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2铁塔公司和POI 原理及应用2.1铁塔公司中国铁塔是按照中央和国务院有关要求,在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组成的铁塔公司协调组的直接领导和协调推动下,于2014年7月15日,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3家电信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主要从事通信铁塔等基站配套设施和室内分布系统的建设、维护和运营。
2014年9月11日,“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正式更名为“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有利于减少电信行业内铁塔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提高行业投资效率,进一步提高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缓解企业选址难的问题,增强企业集约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从机制上进一步促进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
同时,有利于降低中国移动的总体投资规模,有效盘活资产,节省资本开支,优化现金使用,聚焦核心业务运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加快转型升级。
2.2POI 的特点及应用场景POI 是位于多系统基站信源与室内分布系统天馈之间的特定设备,它相当于性能指标更高的合路器,具有将多系统基站信源进行合路并输出给室内分布系统的天馈设备,同时反方向将来自天馈设备的信号分路输出给各系统信源的作用。
POI 通过对多频段、多制式无线通信系统的接入及透明传输,实现多网络共用一套覆盖天馈系统,其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满足覆盖效果的同时,节省运营商的投资、避免重复建设。
大数据平台参数-技术指标要求
![大数据平台参数-技术指标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303ae038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6.png)
大数据平台的Spark组件,支持多租户并行执行,租户任务提交到不同的队列执行,租户间资源隔离
16.
提供基于Hadoop的SQL引擎,支持多租户,使用MPP架构,实现SQL的解析、计划、优化、执行,数据的并行查询,支持JDBC、ODBC标准接口,兼容Hive的ORC文件存储格式,兼容标准SQL 2003语法,以Hive-Test-benchmark测试集上的64个SQL语句为准和tpc-ds测试集上的99个SQL语句为准。
3.
提供访问HDFS的REST接口,通过REST接口创建、删除、上传、下载文件等常规HDFS操作。
4.
大数据平台的支持HDFS联邦,使得HDFS可以创建多个NameService(即多对NameNode),从而提高了集群的扩展性和隔离性。
5.
HDFS冷热数据迁移功能,只需要定义age,基于access time的规则。由HDFS冷热数据迁移工具来匹配基于age的规则的数据,设置存储策略和迁移数据。以这种方式,提高了数据管理效率和集群资源效率。
11.
大数据平台的HBase组件,支持聚簇表/聚簇索引框架的功能
12.
大数据平台提供小文件存储方案,支持海量图片、视频、文档等KB级的数据高并发读写。
13.
大数据平台的Spark组件支持2.0及以上版本
14.
大数据平台的Spark SQL兼容部分Hive语法(以Hive-Test-benchmark测试集上的64个SQL语句为准)和标准SQL语法(以tpc-ds测试集上的99个SQL语句为准)。
提供统一的客户端工具。
22.
大数据平台的流处理组件,集成storm和sparkstreaming,Flink,用户可根据业务需要自主选择
接入系统专题报告模板
![接入系统专题报告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4a4ae0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69.png)
接入系统专题报告模板1. 研究目的本报告旨在对接入系统进行深入研究,探究如何优化接入系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2. 问题背景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建立自己的平台,为了方便用户访问和管理自己的业务,必须使用接入系统。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公司都会遇到接入系统不稳定、无法满足业务需求等问题,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3. 系统架构接入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用户管理模块•系统安全模块•业务管理模块•网络拓扑模块•配置管理模块4. 系统设计在设计接入系统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可扩展性:系统需要支持快速、简单地添加新功能和新服务,并且能够平滑地与现有系统集成。
•可靠性:系统需要具有高可用性和容错性,能够保证服务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安全性:系统需要具有严格的访问控制和身份验证功能,能够保护企业数据和用户隐私。
•性能:系统需要能够快速地响应客户请求,确保业务流程的顺畅。
5. 系统实现在实现接入系统时,可以使用以下技术:•后端开发框架:Spring、SpringMVC、Mybatis。
•前端开发框架:Vue.js、Element-UI。
•数据库:MySQL、Redis。
•缓存:Memcache、Redis。
•消息队列:RabbitMQ、Kafka。
6. 系统优化为了提高接入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可以采取以下优化措施:•数据库优化:合理设计数据库表结构,合理使用索引,避免不必要的全表扫描。
•缓存优化:使用缓存技术来提高访问性能,避免频繁地查询数据库。
•垂直扩展:增加服务器的硬件配置来提高系统性能,如增加 CPU 核心数、内存、硬盘等。
•水平扩展:将系统分拆成多个子系统,实现负载均衡和故障转移。
7. 系统测试在测试接入系统时,需要遵循以下步骤:•单元测试:对各个模块进行单元测试,确保模块功能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集成测试:对系统进行整体测试,确保各个模块之间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功能测试:测试系统的各项功能是否符合用户需求。
不动产信息平台接入技术要求
![不动产信息平台接入技术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dfd99356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3d.png)
不动产信息平台接入技术要求不动产信息平台接入技术要求一、引言1.1 目的本文档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不动产信息平台的接入技术要求,以确保有效的数据交互和信息分享。
1.2 适用范围本文档适用于所有需要接入不动产信息平台的开发者和系统运维人员。
二、接入环境要求2.1 开发环境2.1.1 操作系统要求开发环境须运行在支持Java、Python、C等常见编程语言的操作系统上,如Windows、Linux等。
2.1.2 开发工具要求开发环境应使用备受推崇的集成开发环境(IDE),例如Eclipse、Visual Studio等,以提高开发效率和代码质量。
2.2 运行环境2.2.1 操作系统要求运行环境须运行在支持Java虚拟机(JVM)、Python解释器、:NET运行时等的操作系统上,如Windows Server、Linux等。
2.2.2 网络要求运行环境需要具备可靠的网络连接,以保证与不动产信息平台的正常数据交互。
三、接口要求3.1 数据格式要求3.1.1 请求数据格式所有接口的请求数据必须采用统一的格式,如JSON、XML等,并且需要按照接口文档的要求进行格式化。
3.1.2 响应数据格式所有接口的响应数据必须采用统一的格式,如JSON、XML等,并且需要按照接口文档的要求进行格式化。
3.2 接口标准3.2.1 请求方法接口的请求方法须符合HTTP协议规范,常用的有GET、POST、PUT、DELETE等,请根据需求进行选择。
3.2.2 接口路径接口的路径须根据不动产信息平台的接口文档要求进行设置,确保能够正确访问和获取数据。
3.2.3 接口参数接口的参数须根据不动产信息平台的接口文档要求进行设置,确保能够正确传递和解析数据。
四、数据安全要求4.1 鉴权机制接入不动产信息平台的系统必须实现合适的鉴权机制,确保只有授权的系统能够访问和操作数据。
4.2 数据加密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敏感数据必须采用加密算法进行加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韶关市公安信息网边界接入平台系统建设及检测项目
![韶关市公安信息网边界接入平台系统建设及检测项目](https://img.taocdn.com/s3/m/07b12402102de2bd97058877.png)
韶关市公安信息网边界接入平台系统建设和检测工程一、工程概述本工程为市公安边界接入平台,包括:一是构建市级边界接入平台。
按照边界平安接入的标准要求,采取区分链路平安防御的方法,构建集边界保护、身份认证、应用平安、平安隔离和平台自身平安防护等功能的边界接入平台。
二是建设边界接入平台监控和管理系统。
按照统一接入管理、统一应用审计、统一运行监控、统一策略部署的要求,建设边界接入平台的集中监控和审计系统。
二、工程内容根据接入对象不同,边界接入业务划分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接入、党/政/ 军机关接入和公安驻地外用户接入方式。
三、技术要求根本技术要求平台建设方案要完全符合公安部颁发的?公安信息通信网边界接入平安标准?要求;平台平安体系满足三重防护体系和两个根底设施的平安要求;平台集中监控与审计系统支持部/省/市三级接入平台体系;1)平台的关键设备:可信边界平安网关、数据交换系统、集中监管与审计系统通过公安部指定的公安部等级评估保护中心的权威检测,并经公安部同意在全国公安信息通信网边界接入平台建设中广泛使用。
边界接入平台其他产品也应是获得公安部销售许可的产品。
功能要求投标人必须严格按照公安部关于平安接入平台建设的有关文件?公安信息通信网边界接入平台平安标准?的边界接入平台要求实施工程建设,并负责将所有设备按照公安部对边界接入平台的建设要求进行工程集成。
平台必须实现涵盖数据交换和授权访问两类应用、三类接入业务〔社会企事业单位接入、党政军机关接入、公安驻地外接入〕完整功能的平台,外部网络接入业务上,需覆盖包括社会企事业单位接入、党政军机关接入和公安驻外地接入等各种业务的平安接入。
可信边界平安网关实现用户身份认证,与公安PKI/PMI系统同一厂商,支持证书链认证,支持证书撤销列表〔CRL〕下载、验证,保证接入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可信边界平安网关实现设备认证,依据设备注册登记信息对通过专线、VPDN拨号等各种线路方式接入的终端设备进行认证,保证接入设备的合法性;可信边界平安网关可以根据边界接入的需要,设置角色,指定相应的资源访问权限,防止非授权访问和越权访问;可信边界平安网关基于角色、权限分配,设置细粒度访问控制策略,到达非法用户不能访问,合法用户不能越权访问的目的;可信边界平安网关实现传输保护,与客户端之间使用SSL协议对通信过程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保证数据传输的平安性;1)数据交换系统可实现不同类型文件、数据库间的同步和交换,如Oracle数据库、SQLServer数据库、DB2、SYBASE等,能够设置一对多数据同步,多对多数据同步,支持全表双向同步.支持数据库增删改同步。
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接入管理规定
![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接入管理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84094c4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b.png)
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接入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 (4)1.1 管理目的与原则 (4)1.1.1 管理目的 (4)1.1.2 管理原则 (4)1.1.3 管理范围 (5)1.1.4 管理职责 (5)第二章设备接入标准 (5)1.1.5 设备基本要求 (5)1.1.6 设备软件要求 (5)1.1.7 设备接入网络条件 (6)1.1.8 设备接入申请 (6)1.1.9 设备接入协议 (6)1.1.10 设备接入实施 (6)1.1.11 设备接入验收 (6)1.1.12 功能测试 (6)1.1.13 功能测试 (6)1.1.14 安全测试 (6)1.1.15 兼容性测试 (7)第三章设备认证与授权 (7)1.1.16 认证申请 (7)1.1.17 认证审核 (7)1.1.18 认证结果通知 (7)1.1.19 认证证书管理 (7)1.1.20 授权申请 (8)1.1.21 授权审核 (8)1.1.22 授权结果通知 (8)1.1.23 授权证书管理 (8)1.1.24 认证撤销 (8)1.1.25 授权撤销 (9)第四章网络安全与数据保护 (9)1.1.26 网络安全总体要求 (9)1.1.27 网络安全策略实施 (9)1.1.28 数据加密 (10)1.1.29 数据传输 (10)1.1.30 数据存储 (10)1.1.31 数据备份 (10)第五章设备监控与管理 (10)1.1.32 监控目的与原则 (10)1.1 设备状态监控的目的在于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保证人工智能物联网设备的稳定、高效运行。
(10)1.2 监控原则:全面、实时、准确、高效。
(10)2.1 监控内容 (10)2.1.1 设备运行状态:包括设备的工作状态、负载情况、温度、湿度等; (10)2.1.2 设备功能指标:包括响应时间、处理能力、通信质量等; (11)2.1.3 设备安全状态:包括设备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入侵检测等。
(11)2.2 监控方式 (11)2.2.1 数据采集:通过设备内置传感器、网络协议等方式,实时采集设备状态数据;11 2.2.2 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监控报告; (11)2.2.3 数据展示:通过监控平台、移动应用等方式,实时展示设备状态信息; (11)2.2.4 预警与报警:根据设备状态,实时发出预警和报警信息。
平台接入服务方案
![平台接入服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d35da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13.png)
平台接入服务方案平台接入服务方案是指为企业或组织提供将其产品或服务接入到特定平台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这种服务方案的目标是帮助企业或组织在特定平台上成功展示和销售其产品或服务,提高其在线曝光度和销售额。
下面是一个平台接入服务方案的范例,共计1200字。
1. 前期准备工作(200字)在开始平台接入服务之前,我们将与企业或组织进行一系列的前期准备工作,以确保接入过程的顺利进行。
这些准备工作包括与企业或组织的管理层和相关团队进行沟通,了解其产品或服务的特点和目标市场,以及与平台方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合作协议。
2. 技术需求分析(300字)基于与企业或组织的沟通,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的技术需求分析,以确定其产品或服务接入特定平台的技术要求。
这包括了解其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特点,确定其在平台上的展示方式,以及开发所需的技术解决方案。
3. 平台接入开发(400字)基于技术需求分析的结果,我们将开始平台接入开发工作。
这将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前端开发:根据平台的UI/UX设计和企业或组织的需求,我们将开发适应平台的前端界面。
这将包括展示产品或服务的页面设计和开发,以及与平台的API接口集成。
- 后端开发:为了确保产品或服务的正常运行,我们将开发相应的后端系统,并与平台的API接口进行集成。
这将包括业务逻辑的开发和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 测试与优化:在开发完成后,我们将进行全面的测试和优化工作,以确保产品或服务在平台上的正常运行和用户体验。
这将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
4. 上线与推广(200字)在平台接入开发完成后,我们将协助企业或组织将其产品或服务上线到特定平台。
在此过程中,我们将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以帮助企业或组织熟悉平台的操作和管理功能。
同时,我们将提供一系列的推广服务,以帮助企业或组织在平台上获得更多的曝光和用户。
这包括运营推广、广告投放、用户增长等手段,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知名度和销售额。
5. 后续维护与升级(100字)在产品或服务上线后,我们将继续提供后续的维护和升级服务。
多接入边缘计算(MEC)技术及业务发
![多接入边缘计算(MEC)技术及业务发](https://img.taocdn.com/s3/m/f526a11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b.p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2023年第01期·65·文章编号:2095-6835(2023)01-0065-03多接入边缘计算(MEC)技术及业务发展策略何春霞,陈刚(中国联通广州市分公司,广东广州510000)摘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5G 时代迎来了全新局面,在高科技衬托下开启了一种新型计算技术结构,即多接入边缘计算(MEC )技术。
这项技术将电信网络与云计算技术有机融合,通过对MEC 边缘云建设的提高,建设云网融合平台来实现运营商服务的多形态化。
通过对多接入边缘计算(MEC )技术业务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该项技术的发展策略,为应用该项技术在不同领域中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接入边缘计算;MEC 技术;业务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志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3.01.018多接入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 ,MEC )概念最初于2013年出现。
IBM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与Nokia Siemens 网络当时共同推出了一款计算平台,可在无线基站内部运行应用程序,向移动用户提供业务。
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 ,ETSI )于2014年成立移动边缘计算规范工作组,正式宣布推动移动边缘计算标准化。
其基本思想是把云计算平台从移动核心网络内部迁移到移动接入网边缘,实现计算及对存储资源的弹性利用。
这一概念将传统电信蜂窝网络与互联网业务进行了深度融合,旨在减少移动业务交付的端到端时延,发掘无线网络的内在能力,从而提升用户体验,给电信运营商的运作模式带来全新变革,并建立新型的产业链及网络生态圈。
接入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要求及编制方案
![接入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要求及编制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4737bd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d4.png)
接入系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要求及编制方案目录一、项目概述 (2)(一)项目背景 (2)(二)项目目标 (4)(三)项目范围 (4)二、市场分析 (5)(一)市场需求分析 (6)(二)竞争环境分析 (7)(三)市场趋势预测 (8)三、技术分析 (10)(一)技术原理简介 (11)(二)技术成熟度评估 (13)(三)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14)四、经济分析 (16)(一)投资估算 (17)(二)收益预测 (19)(三)成本分析 (20)五、财务评价 (22)(一)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23)(二)财务评价方法应用 (25)(三)财务评价结论 (26)六、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27)(一)社会效益分析 (29)(二)环境保护措施 (30)(三)可持续发展策略 (31)七、风险评估与应对 (32)(一)风险识别 (33)(二)风险评估方法 (35)(三)风险应对措施 (35)八、项目实施计划 (37)(一)实施步骤安排 (38)(二)关键节点控制 (40)(三)资源保障措施 (41)九、结论与建议 (42)(一)综合评价结论 (43)(二)建设性意见提出 (44)(三)后续工作建议 (45)一、项目概述本项目旨在构建一个高效、稳定且安全的接入系统,以满足客户对于数据集成与交互的需求。
该系统将作为企业现有信息化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与各类业务系统的无缝对接,提升数据流通效率,优化业务流程,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技术层面,本接入系统将采用先进的技术栈和成熟的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微服务架构、API网关、消息队列等,以确保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系统将支持多种数据格式和协议,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业务场景下的数据处理需求。
在功能方面,接入系统将提供全面的数据接入、处理、分析和展示功能,支持实时数据流处理、离线批处理等多种数据处理模式。
系统还将配备完善的安全机制,包括身份认证、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案号:企业产品标准Q/多系统接入平台(POI)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Tech ni cal Specificati ons and Test Methods for POI发布实施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 范围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3 术语和定义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缩略语..........................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术语和定义........................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 概述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5 业务功能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6 分类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7 射频技术指标定义与要求.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频率范围..........................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插入损耗..........................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输入驻波比........................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端口隔离度........................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发发隔离度........................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收发隔离度........................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带外抑制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传输互调..........................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反射互调..........................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二阶互调..........................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混合互调..........................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功率容量..........................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带内波动..........................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耦合度.......................... 错误! 未定义书签。
8 监控指标要求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输入功率读取........................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输出功率读取........................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驻波比读取........................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欠门限/告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过门限/告警.......................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内部设计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重叠频段合路设计原则....................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不同系统合路.......................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0 端口要求...............................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端口排列原则.......................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端口使用原则.......................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多设备端口原则.......................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1 丝印.................................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公司LOGO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产品类别.........................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单元标识.........................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端口/接口标识........................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其它丝印标识.......................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多设备标识.........................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2 内部要求...............................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器件要求.........................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电缆要求.........................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内部摆放要求.......................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3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运输错误! 未定义书签。
贮存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检验.................................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新产品样机验证.......................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新产品验证和出厂检验....................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厂验错误! 未定义书签。
工程现场改造设备.....................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5 安全.................................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6 测试方法...............................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测试条件..........................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上行插入损耗测试......................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下行插入损耗测试......................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上行输入驻波比测试....................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下行输入驻波比测试....................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系统隔离度........................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发发隔离度........................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收发隔离度........................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带外抑制测试........................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带内波动测试........................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耦合度测试........................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阶互调(反射)测试:...................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三阶交调(传输)测试.................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件1:POI常用标识、丝印和符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前言本标准为多系统接入平台( Point Of Interface )设备研制、开发、网络建设、设备制造、工程设计、管理维护、生产制作、质量验证、性能测试等提供技术依据。
结合市场需求、公司开发、生产和实际运用情况而编制。
本标准由京信通信系统(广州)有限公司提出并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雷本标准于首次发布。
本标准定义了多系统接入平台( Point Of Interface )的术语、并规定了设备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接口要求、操作要求、机械要求、环境要求、电源和接地、电磁兼容安全要求和测试方法、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多系统接入平台( Point Of Interface )系统设备的研发、网络建设、设备制造、工程设计、管理维护、生产制作、质量验证、性能测试等提供技术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电磁兼容限值不大于16A 的设备在低电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GB电磁兼容限值电流w 16AGB/8702-88 电磁辐射防护规定YD5059-98 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04R&D-03-91 3 直放站嵌入式监控软件设计规范(功能处理及对外接口部分)03R&D-03-325 外购物料质量与可靠性评估方法03R&D-03-328A0 京信直放站监控参数及功能规范03R&D-03-323 监控软件术语规范Q/JX A 07-025 产品包装设计规范05R&D-03-091 直放站监控软件基本验证方法Q/JX A 07-023 京信产品环境实验规范03ME-03-3001 整机标识标签规范Q/JX A 09-004 POI 产品型号命名办法3 术语和定义3.1 缩略语缩写英文 中文 BTSBase Tran sceiver Stati on 无线收发基站 RFRadio Freque ncy 射频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 mun icatio ns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CDMACode Divisio n Multiple Access 码分多址 WCDMAWideba nd Code Divisio n Multiple Access 宽带码分多址 TD-SCDMATime Divisi 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 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 VSWRVoltage Sta ndi ng Wave Ratio 电压驻波比3.2 术语和定义3.2.1多系统接入平台多系统接入平台,又称POI ,其英文名称:Poi nt Of In terface ,它是在多系统共享分布链路中,将多路移动信号下行合路输出,接收上行信号分 路输出至相应接收机的一种设备,如图3-1。
根据应用场景不同选取任意两 个频段或多个特定频段进行合路和分路,完成若干系统的分布共用,达到充 分利用资源、节省投资的目的。
其主要作用是提供不同系统间的隔离和分合 路,解决系统之间的发射干扰和防止接收路径引入的阻塞,并可有效改善信 源的传输互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