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制度

三位一体制度三位一体制度,也被称为社会主义的三个分之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提出和实践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
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
三位一体制度由三个方面组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和保证。
下面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三位一体制度。
首先是经济建设。
经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国家富强的基础。
在三位一体制度中,经济建设的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意味着国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障公平、提高民生水平,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注重政府的调控和服务,使市场有序运行,增加了社会公平和稳定性。
其次是政治建设。
政治建设是实现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
在三位一体制度中,政治建设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有助于保障国家政治稳定和发展方向的正确性。
同时,三位一体制度还注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强调民众的参与和表达权利的保障。
这使得政治权力更加接近人民,有助于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
最后是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支撑,也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重要方面。
在三位一体制度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爱国、集体主义、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共产主义思想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三位一体制度还注重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三位一体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推动国家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位一体制度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
三位一体名词解释

三位一体名词解释
三位一体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概念,它同时强调了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紧密的,从而可以促使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进步。
三位一体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期的清朝,后来又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再次被提出,强调了以国家、民族、人民为主体的政治经济建设思想。
三位一体的概念聚焦于国家、民族和人民,旨在保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人民利益。
国家负责保护国家主权、实施国家立法和行政命令,同时实施对外政策;民族负责整合各民族为一体,团结不同民族走向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人民则负责制定和实施各项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以更好地促进社会及经济发展。
三位一体概念支持可持续发展,强调未来发展将包括和维护社会公平,在安全、廉正和公正的情况下促进发展,并赋予公民参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
它将民族和区域之间的关系统一到一个共同的利益框架下,建立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
另外,三位一体概念不仅仅是政治上的,也可以用于一个组织的内部管理和经营。
它可以用来将一个组织内部的不同成员有机地联系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确保组织达到其共同目标。
总之,三位一体概念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的理念,它重申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强调必须形成紧密的联系,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与民族的进步。
三位一体被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场合,也可以用于一个组织的内部管理,使其有机地统一为一个
整体,以达成共同的目标。
三位一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现代社会的所有国家、民族和人民都可以从中受益,开发和发展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实施三位一体理念可以促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为社会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之智 中国之制 中国之治——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位一体”

中国之智中国之制中国之治——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三位一体”作者:暂无来源:《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冯颖红(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文化工作部主任、教授)中国共产党在全国执政后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就是如何治理好这个国家。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朝着现代化目标奋勇前进的进程中,对治理国家的理念、制度、实践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国家治理体系“三位一体”的布局。
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作为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进行系统总结,进一步深化了国家制度完善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彰显了我国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之智”“中国之制”“中国之治”的高度统一和不可或缺的关系。
一、“中国之智”引领“中国之治”所谓“中国之智”是指中国思想、中国智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中国之智”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
“中国之智”彰显了理论自信。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智慧是方向盘、是旗帜、是指路明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举旗定向,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向了新的境界,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引领着“中国之治”的新航程。
中国智慧是顶层设计、是伟大蓝图,它通过“中国之治”来得以实现,它的全部意义在于正确指导和引领“中国治理”,推进“中国之治”迈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境界。
二、“中国之治”呼唤“中国之制”把思想变为行动,把宏伟蓝图变为治理实践,中间需要建设一套更加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当中国治理从蓝图变为实践的关键时刻,“中国之制”呼之欲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视域下的民族问题

Theory Researc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8-11-15作者简介:董伟燕(1989-),女,河南商丘人,博士,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视域下的民族问题董伟燕(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北京10009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是指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为一体构成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该概念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
十八大报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科学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基本内涵首先,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道路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紧密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极端重要性,他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这条道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了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是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90多年的历史奋斗实践中获得的,是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必须要坚持并推进到底的正确道路。
其次,理论体系是开展一切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它是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新时期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成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在内的根本制度以及在根本制度基础上的各项具体制度,如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是我党为中华民族描绘的美好愿景,也是广大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国家建设的布局不断科学合理进步完善。
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发展中不断演变。
从单纯地追求经济现代化发展到实现包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阶段。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他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并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一总体布局。
1986年,我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由此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 “三位一体”框架解析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三位一体”框架解析作者:马红光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02期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创造性地突破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长期以来仅指所有制形式的狭义范畴,将分配方式并入、将市场经济体制提升一同归入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之中,重构并形成“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全新广义框架,拓展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架构及其科学内涵。
关键词:“三位一体”框架;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并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且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一、十九届四中全会创造性重构基本经济制度(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
所有制形式、分配方式属于经济制度的范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经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按照属性不同,可以将之划分为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的经济制度。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的经济制度都是其对应经济体制构建的基础前提。
而经济体制,则是将一定社会生产关系赋予现实的载体,反映的是该社会形态所采用的资源配置方式。
就其自身来讲,经济体制无个体属性,当它同与具体的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则就会表现出相应的性质。
故此,实行某一种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采用各自不一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迥异之国家当然也可以实行相同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通常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
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经济体制的根本属性和主要特点,经济制度也随着新的经济现象而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这样,才会相应地提高经济体制运行效率。
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改革至关重要。
(二)社会主义“三位一体”基本经济制度的广义框架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党创造性地突破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仅指所有制形式的狭义范畴,拓展其理论内涵,将分配方式并入、将市场经济体制提升,且一同归入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之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三位一体”

摘 要 :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是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 道 路 、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和 中 国 特 色社 会 主义 制度 的有机 统 一 , 三 者 统 一 于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的 伟 大 实 践 。道 路 、 理 论 体 系和 制 度 的 “ 三 位
胡 锦 涛在党 的十八 大报 告 中指 出 : “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道 路 ,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 理 论 体 系 , 中 国特 色 社 会 主义制 度 , 是 党 和人 民九 十 多 年 奋 斗 、 创造 、 积
现 全体 人 民共 同富 裕 , 建 设 富 强 民 主 文 明 和 谐 的 社 会 主义 现代 化 国家 。 中国特 色 社 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 ,
需 要 坚 定 道 路 自信 、 理 论 自信 和 制 度 自信 。
关 键 词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 “ 三位 一体 ” ; “ 三 个 自信 ”
中图 分类号 : D6 1 0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2 0 9 5 — 3 3 3 X( 2 O 1 4 ) 0 1 — 0 0 0 5 — 0 4
V o 1 . 1 2 N o . 1
J a n .2 O 1 4
2 0 1 4 年 1 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 的新境界 :
道路 、 理论体 系、 制 度 的“ 三位一体 "
常素梅
( 常州 开 放 大 学 财 经 学 院 , 江 苏 常 州 2 1 3 0 0 1 )
第 1 2 卷
第 1 期
淮海 工 学 院学 报 ( 人文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F 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坚持和发展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者:李旭来源:《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4年第05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同时,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领导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81(2014)05-0033-0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系列重要讲话。
这些讲话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客观地面对现实问题,公正评价历史发展进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的功能定位即是实现途径、行动指南和根本保障,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总书记的讲话包含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阐明若干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民族复兴之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首要的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中国实际,传承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文明,总结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170多年的发展历程,经过了改革开放前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正确道路。
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1]这是中国人民的价值诉求和选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就面临着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艰巨任务。
而革命是实现前一历史性课题的道路选择。
为此,中国的有志之士对中国未来的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和尝试。
实践证明,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资本主义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1.对科学发展观和对全面发展的理解,人们的认识先后经历了“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认识过程。
用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知识分析。
答:三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
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
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唯物主义历史观从社会生产实践出发,把人类社会理解为复杂的大系统。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在社会机体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是社会有机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认识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不断发展的过程。
是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条件变化而来。
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构成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方向。
“五位一体”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定下了总体规划和努力的方向,对中国的未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
把每一方面的建设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得更全面,它的规律性认识就更加深刻。
2.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研究社会矛盾?答:人类社会充满矛盾,社会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社会矛盾贯穿社会发展全过程,没有矛盾,就没有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解决这些矛盾来实现和谐,并不是要回避矛盾,无视矛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指各种社会矛盾的双方处于相互助益而不是相互折损的状态。
它不是以排斥矛盾为前提,相反,是以承认矛盾为前提,以正确解决矛盾为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只能在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建设和谐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党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三位一体的理念

三位一体的理念
三位一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曾经的战略布局,现已被“五位一体”所取代。
三位一体,指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
这个理念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旨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三位一体的理念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
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经济建设是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经济建设始终处于中心地位,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
政治建设是保障,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政治建设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
通过建设公正、透明、稳定的政治环境,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
文化建设是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传承的重要力量。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文化传承、教育普及和科技创新等方面。
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文明成果,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提高人民文化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位一体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把握和深刻思考。
在实践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斗。
三位一体领导制度

三位一体领导制度1 前言三位一体领导制度是指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国务院总理组成的最高领导机构。
其实这个制度并不是最近才有,早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就采用了象征团结的“三星”标志,后来也演变成了“三结合、三叶一团、三维一体”的理念,而三位一体领导正是从这个理念中发展出来的。
2 三位一体领导制度的形成三位一体领导制度的形成,源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家治理的制约因素主要是“一个人制”,即“一人把精力全部集中在国务工作中,而忽视党和政府机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工作机构紊乱、行政困难和领导机构中心化的弊端”。
考虑到这个问题,党中央通过实践及时总结,不断探索一种更适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模式,最终确定了三位一体领导制度——由中央政治局常委、总书记、国务院总理共同领导国家。
3 三位一体领导制度的机理三位一体领导制度的机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3.1 实现中央集权三位一体领导制度的一大作用,是通过构建中央集权的框架,实现国家统一决策、统一行动的目的。
在这个制度下,三位领导者是在共同认识国家大政方针的基础上,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共同负责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难题,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3.2 提高领导层的透明度三位一体领导制度也可以提高领导层的透明度,让领导者之间建立相互制衡的关系。
在这个制度下,三位领导者由于职责分明,会相互监督、相互纠错,不会因个人物色而独断专行。
3.3 加强决策的科学性三位一体领导制度强调由三个具体负责的领导者共同负责决策,有助于加强决策的科学性。
这个制度不仅能够提供多方面的信息,而且可以通过辩证思考、明确各自职责,给不同的利益方更多的磨合机会,更好地解决国家发展中的问题。
4 三位一体领导制度的局限性三位一体领导制度的初衷十分良好,但其实质不是绝对的,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4.1 可能多余三位一体领导制度的构建是为了解决领导机构中心化、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在刚实施的时候,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八个主要观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综合借鉴国际经验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以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八个主要观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完成现代化建设,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社会领域中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总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总布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是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两手抓。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开放促改革、开放促发展、开放促繁荣、开放促进步。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全党总的工作要求,必须长期坚持之。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建设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协商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制度体系。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安全观:是总体安全观,全面安全观,合作安全观,可持续安全观。
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最终目标:实现共产主义会。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 “三位一体”框架解析

理论探讨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创造性地突破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长期以来仅指所 有制形式的狭义范畴,将分配方式并入、 将市场经济体制提升一同归入基本经济 制度的范畴之中,重构并形成“所有制形 式+分配方式+经济体制”“三位一体”的 全新广义框架,拓展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的理论架构及其科学内涵。
关键词:"三位一体”框架;基本经济 制度;社会主义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明确:以 公有制为主体,并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 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且多种分配方 式的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 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党和人 民的伟大创造%-、十九届四中全会创造性重构基本 经济制度(一)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占主导地位的 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所有制形 式、分配方式属于经济制度的范畴,生产 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经 济制度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不同 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按照属性不同,可 以 分为 、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社会的经济制度% ”任何一种社会 形态的 经济制度 是 经济体制建的基础 % 经济体制,则是一定社会生产关系赋予现实的载体,反映的是 社会形态所采的资配方式%, 经济体制 体属 性, 同体的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则就会现 的性质% ,实 一种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采用各自不一的 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 可以实 同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 有 计划经济和市经济两种%一定的 社会经济制度 定 经 济体 制的 本属性和主 , 经济制度的经济现 不的发展和 % -,才会 地 经济体制 %一定的经济制度建立后,经济体制的 >和 关 %(二)社会主义“三位一体”基本经济 制度的广义框架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 创造性地 以来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度 所有制形式的义范畴,展 !, 分配方式 并 、 市 经济体 制 ,且一同 基本经济制度的范畴之中。
以公有制为主体,并多种所有制经 济的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且多 种分配方式并;以及社会主义市经济 体制等的 一 义范 的 , 现发展 配且 社会主义的制度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科学内涵是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12个价值观念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
这一科学内涵既强调了每个价值观念的独立性,又注重了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体系。
首先,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目标。
富强不仅指国家、民族的富强,更重要的是指人民的富强。
只有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经济发展全面迅猛,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
民主是富强的保障。
民主是人民行使权力、管理社会事务的一种方式,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
只有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让人民自主参与决策,才能形成开放的社会环境,促进创新、崛起新的经济力量,从而实现富强。
文明是富强和民主的精神支撑。
文明不仅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更重要的是是个人道德素养和行为准则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文明志愿,这就要求我们人人追求文明行为,尊重他人、遵守社会规范,在社会活动中保持良好的公共秩序。
和谐是富强、民主、文明的整体效应。
和谐不仅指社会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也包括社会、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
实现社会和谐,要求我们树立共同的价值追求,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团结互助,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自由是民主和和谐的重要保障。
自由是个人行为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的自由。
只有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才能形成充满活力的社会,激发人们的创新力和创造力。
平等是自由和富强的前提。
平等是人人自由自主、人人享有公平竞争机会的基础。
只有消除人们之间的不平等现象,使每个人在生活和发展中都能平等待遇,才能保证人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公正是平等和文明的实现。
公正是价值的客观判断和公平分配的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公正要求我们在人际关系、社会事务中,都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不偏袒,不搞特权。
法治是民主和公正的根基。
三位一体推进目标

三位一体推进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各个领域与环节都不可或缺,而经济建设是发展的物质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这个三位一体的目标。
其一,夯实物质基础,实现高质量发展。
我们必须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市场为引导,加快培育新动能新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硬实力。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环境和生态,实现高质量发展对接新时代的需求。
其二,完善社会体制,促进和谐进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民群众生活得到更多照顾和保障。
改革文化体制机制,促进文化软实力提升。
涵养人性化政府理念,重视民生民生。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注入新时代内涵。
其三,统筹发展各方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综合收益最大化,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必须在各个层面恰如其分地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这个三位一体的重大历史任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建立三位一体机制-党的三位一体是指什么

建立三位一体机制|党的三位一体是指什么建立“三位一体”机制,推进消费者权益保障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必须进行生活消费,都是消费者,即使按社会分工的相关生产者、销售者、服务提供者,在他需要的其他生活消费、服务中,也必然同样是消费者。
消费是我们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取得群众支持的根基。
而人民群众,社会公众和媒体一提到消费权益保障,尤其对“假、冒、伪、劣、诈”心存惶恐,反映强烈,既憎恨生产经营服务者“黑心”,又谴责政府和监管部门不力、不作为,在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这恰似一幅“伤心事,莫提起,一提起就泪满江河”的画面,也深刻地折射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是综合性的、复杂艰巨的社会管理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需要从“生产经营服务者诚信自律、政府监管部门有效监管执法、全社会消费者要明白消费和科学消费以及积极参与监督”三方面建立“三位一体”的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共同推进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形成。
生产经营服务者诚信自律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基础。
现代生活中,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品类别千千万万,品种万万千千,从生产到流通到消费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都可致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
作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生产经营服务者,第一必须坚定“诚信”的意识和责任,只有“诚”,才能“不假”、“不冒”、“不作伪”、“不劣”,只有“信”,才能“不诈”,这也是法律明文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守的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是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和法定义务。
第二要坚持“诚信”,坚持自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法律规定的生产经营服务者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就是生产经营服务者从事生产经营服务活动的行为规则,就是“道”,必须坚定地坚守。
只有诚信、公平交易、公平竞争,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按照法定的行为规则从事经营活动,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青睐,创建自己的名声、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使自己发展壮大,同时,也构建了放心、安全消费环境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并提出的一套价值观念体系,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
富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内容之一。
富强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强盛,是国家发展的根本目标。
富强不仅包括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还包括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军事实力的强大。
为实现富强,我们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是人民行使权力、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种方式。
民主不仅包括政治民主,还包括经济民主、文化民主和社会民主。
实现民主需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加强群众的自治能力,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文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涵之一。
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
文明不仅包括文化的繁荣和文化的传承,还包括社会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文明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倡导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和谐体现了社会各方面的协调、稳定和发展。
和谐不仅包括人与人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和谐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社会公正和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各界的和谐关系。
自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享有的自主、平等、有尊严的权利。
自由不仅包括政治自由,还包括思想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和经济自由。
实现自由需要保障人民的权利平等,加强法治建设,构建有序的社会秩序,提高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
平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平等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们享有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机会。
从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是我党为中华民族描绘的美好愿景,也是广大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国家建设的布局不断科学合理进步完善。
从“两手抓”到“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在发展中不断演变。
从单纯地追求经济现代化发展到实现包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更为全面的现代化,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阶段。
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凸显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特点;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建设“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
他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
”在此战略思想指导下,我们党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思想,并在不断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基础上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一总体布局。
1986年,我党在《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由此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这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三位一体
18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的新认定,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18大第一次指出了“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因此,道路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根本的实现途径,是这个路怎么走的问题。
理论体系它的功能是行动指南,是一个指针的问题,保证这个路走得正确。
制度是根本保障作用。
这样三者的关系就很明确了。
18大阐明了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科学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强调: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一、巧妙运用韦达定理
例1先阅读下列第(1)题的解答过程
(1)已知αβ是方程x2+2x-7=0的两个实数根。
求α2+3β2+4β的值。
解法1 ∵α、β是方程x2+2x-7=0的两实数根
∴α2+2α-7=0 β2+2β-7=0 且α+β=-2
∴α2=7-2αβ2=7-2β
∴α2+3β2+4β=7-2α+3(7-2β)+4β=28-2(α+β)=28-2×(-2)=32
解法2 由求根公式得α=-1+22β=-1-22
∴α2+3β2+4β=(-1+22)2+3(-1-22)2+4(-1-22)
=9-42+3(9+42-4-82)=32
解法3 由已知得:α+β=-2 αβ=-7
∴α2+β2=(α+β)2-2αβ=18 令α2+3β2+4β=A β2+3α2+4α=B
∴A+B=4(α2+β2)+4(α+β)=4×18+4×(-2)=64 ①
A-B=2(β2-α2)+4(β-α)=2(β+α) (β-α)+4(β-α)=0 ②
①+②得:2A=64 ∴A=32
请仿照上面解法中的一种或自己另外寻找一种方法解答下列各
题
(2)已知x1、x2是方程x2-x-9=0的两个实数根,求代数式。
x13+7x22+3x2-66的值。
解∵x1、x2是方程x2-x-9=0的两根
∴x1+x2=1 且x12-x1-9=0 x22-x2-9=0
即 x12=x1+9 x22=x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