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

第三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

第四节知识点测试

一、单选题

1、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 A )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A. 2小时内

B. 6小时内

C. 24小时内

D. 12小时内

2、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 A )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A. 2小时

B. 6小时

C. 12小时

D. 当天

3、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 B )内进行网络直报。

A.6小时

B.2小时

C.24小时

D.12小时

4、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向( C )报告,并派出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A. 相关医疗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B.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 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 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5、发现( A )鼠疫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1例及以上

B.2例及以上

C.3例及以上

D.5例及以上

6、发现( D )霍乱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2例及以上

C. 3例及以上

D. 1例及以上

7、发现( B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2例及以上

B. 1例及以上

C. 3例及以上

D. 5例及以上

8、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B )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10例及以上

C. 20例及以上

D. 15例及以上

9、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 A )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10例及以上

C. 20例及以上

D. 15例及以上

10、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B )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3例及以上

C. 2例及以上

D. 10例及以上

11、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A )甲肝/戊肝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3例及以上

C. 2例及以上

D. 10例及以上

12、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C )伤寒或副伤寒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15例及以上

B. 3例及以上

C. 5例及以上

D. 10例及以上

13、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D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3例及以上

C. 15例及以上

D. 10例及以上

14、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C )风疹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3例及以上

C. 10例及以上

D. 15例及以上

15、1周内,1个县(市、区)发生( A )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3例及以上

C. 2例及以上

D. 10例及以上

16、1周内,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B )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有1例及以上死亡,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15例及以上

B. 5例及以上

C. 3例及以上

D. 10例及以上

17、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 B )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10例及以上

B. 30例及以上

C. 20例及以上

D. 50例及以上

18、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B )感染性腹泻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10例及以上

B. 20例及以上

C. 30例及以上

D. 15例及以上

19、1周内,同一学校. 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生( A )猩红热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10例及以上

B. 5例及以上

C. 15例及以上

D. 3例及以上

20、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发生( B )水痘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10例及以上

C. 15例及以上

D. 20例及以上

21、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 C )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2例及以上

C. 3例及以上

D. 10例及以上

22、一次食物中毒人数( B )或死亡1人及以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20人及以上

B. 30人及以上

C. 50人及以上

D. 100人及以上

23、下列事件中属于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 A )

A.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并有扩散趋势

B.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

C. 霍乱一周内发病30例以上

D.一次性发生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24、某市X镇发生1例霍乱病例,该事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级别属于( D )

A. Ⅰ级

B. 未分级

C. Ⅲ级

D. Ⅳ级

25、某市报告1例手足口重症病例,该事件级别为( D )

A. Ⅰ级

B. Ⅱ级

C. Ⅳ级

D. 未分级

26、X县5年来从未报告过狂犬病病例,今年突然报告一例狂犬病病例,请问此事件信息级别为( D )

A. Ⅰ级

B. Ⅱ级

C. Ⅳ级

D. 未分级

27、某省疾控中心标本运输车途径我省X市,丢失鼠疫菌株,请问此事件级别为?( A )

A. Ⅰ级

B. Ⅱ级

C. Ⅳ级

D. 未分级

28、发生一起急性职业中毒,中毒人数8人,其中一人死亡,事件级别为( C )

A. Ⅰ级

B. 未分级

C. Ⅲ级

D. Ⅳ级

29、下列事件不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是: ( A )

A.张某吃了不洁食物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 B.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C.某工厂发生的苯中毒事件 D.某医院的放射源丢失事件

30、某村村民因乔迁新居,在家宴请亲朋好友,因误将酒精当做白酒添加给客人饮用,导致15人发病,4人死亡,该事件属于以下哪一类事件( B )

A. 职业中毒事件

B. 食物中毒事件

C. 其它中毒事件

D. 其它公共卫生事件

31、以上事件应属于哪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 )

A. Ⅰ级

B. 未分级

C. Ⅲ级

D. Ⅳ级

32、某乡村3名茶农近期相继发病,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疾病,发病前都上山采茶,其中1例已死亡,经县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仍不能明确诊断,该事件属于以下哪类事件( A )

A.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B. 职业中毒事件

C. 其它中毒事件

D. 其它公共卫生事件

33、某乡村3人近期相继发病并具有相同临床表现的疾病,其中1例已死亡,经县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仍不能明确病因,这起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属于哪级事件( C )

A. Ⅰ级

B. Ⅱ级

C. Ⅲ级

D. Ⅳ级

3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中,事件波及人数是指( B )

A. 事件发生单位(如学校、工地)人数

B. 传染源可能感染的人数

C. 事件发生县区的人口数

D. 事件发生乡镇的人口数

35、某地发生了一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直报网上报告的事件名称,下列哪个符合要求( C )

A. 光明学校麻疹疫情

B. 一起麻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 汉水县光明小学麻疹暴发疫情

D. 汉水县麻疹暴发疫情

36、某小学发生了20多例流行性感冒病例,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网上报告一起未分级事件,随着病例的增多达到30例,事件达到了一般事件的级别,如何在网上将事件级别由未分级订正为一般( B )

A. 在初始报告卡上直接订正

B. 新建进展报告卡上填写一般级别

C. 在结案报告卡上订正

D. 病例数超过标准自动订正

37、某地报告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初始报告卡填报告人数为30例,后又发现病例5例,此时进展报告卡上报告病例数应填写病例数是( B )

A. 35例

B. 5例

C. 30例

D. 0例

38、某地报告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初始报告卡上波及人数是200人,几天后病例增多,波及人数又增加了100人,进展报告卡上波及人数应填写( C )

A. 200人

B. 100人

C. 300人

D. 0人

39、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及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分为几级( C )

A. 五级

B. 三级

C. 四级

D. 两级

4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中联系电话填写( B )的联系电话。

A. 网络报告人

B. 事件报告人

C. 首发病例

D. 单位

41、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时间是( A )

A. 事件中第一例病例的发病时间

B. 事件中最先发现病例的发病时间

C.接到事件报告的时间 D. 达到级别形成事件的时间

42、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持续时间是( A )

A. 事件中第一例病例的发病时间到末例病例发病时间的时间段

B. 接到事件报告的时间到事件结案之间的时间段

C. 达到事件级别的时间到事件结案的时间之间的时间段

D. 事件中第一例病例的发病时间到末例病例发病后最长潜伏期结束

43、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在多长时间内进行评估报告( C )

A.确认事件终止后5天内 B. 确认事件终止后1周内

C. 确认事件终止后2 周内

D. 确认事件终止后3周内

4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案后,哪级能修订报告信息( A )

A.国家级 B. 省级及以上

C. 市级及以上

D. 县级及以上

4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中,事件类型只要为传染病,都要与疾病监测系统中传染病个案进行连通,关联方式有哪些( C )

A.疾病监测系统与事件相关的个案关联,归并个案

B.在突发系统中新增个案

C.以上两种方式均可

D.以上两种方式均错

46、某县级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上报告了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报告病例35例,死亡1例,这起事件定为哪级,需要谁审核( B )

A. Ⅳ级市级疾控机构审核

B. Ⅲ级市级疾控机构审核

C. Ⅲ级市、省级疾控机构审核

D. Ⅳ级县级疾控机构报告默认审核

47、某县级疾控机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上报告了一起疑似人禽流感疫情,报告疑似病例1例,这起事件定为哪级,需要谁审核( A )

A. Ⅱ级省级疾控机构审核

B. Ⅲ级市级疾控机构审核

C. Ⅱ级市、省级疾控机构审核

D. Ⅱ级县级疾控机构报告默认审核

48、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中,不具有的职责是( D )

A. 组织实施免疫规划

B. 开展健康教育、咨询

C.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D. 疫区的宣布

49、( A )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

A.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B.各级医疗机构

C.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各级政府

50、省、自治区、直辖市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省、自治区、直辖市( A )决定,并向国务院报告。

A. 人民政府

B. 卫生行政部门

C.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 以上都可以

51、对于初步判定为疑似事件的预警信息,县级疾控机构在调查结束后( C )小时内,登录预警系统,填报现场调查表。

A. 2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

D. 48小时

52、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人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个体开业医生在发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应在2小时内向( B )报告

A. 属地卫生行政部门

B. 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 属地人民政府

D. 上级医疗机构

53、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预警提示由( A )发布

A. 当地人民政府

B. 当地气象部门

C. 当地卫生部门

D. 当地疾控机构

54、哪些单位可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卫生部门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情况及其隐患?( A )

A. 任何单位和个人

B. 气象部门

C. 卫生医疗机构

D. 卫生监督机构

55、某乡村村民,用天然气炉取暖,装有烟囱伸到窗外,由于房屋较为密闭,导致有3人一氧化碳中毒,全部死亡,此起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属于哪一级( D )

A. Ⅰ级

B. 未分级

C. Ⅲ级

D. Ⅳ级

56、因冬季寒冷,某母女二人在家中生火取暖后感头痛、头昏、四肢乏力、恶心,昏倒在地,家人发现后立送入医院抢救治愈,此起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属于哪一级( B )

A. Ⅰ级

B. 未分级

C. Ⅲ级

D. Ⅳ级

57、非职业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在突发事件直报网上报告时,选择以下哪一类( A )

A. 环境因素事件

B. 职业中毒事件

C. 其它中毒事件

D. 其它公共卫生事件

58、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的发布由( A )发布:

A. 各级气象部门

B.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C.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

D. 各级疾控机构

59、高温中暑事件的预警信息由( A )发布

A.各级气象行政主管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联合发布

B. 气象行政主管机构

C. 卫生行政部门

D. 当地疾控机构

60、高温中暑事件的报告时限是( A )

A. 当日

B. 次日

C. 3日内

D. 1周内

61、高温中暑事件的最高预警级别是( A )

A. 一级预警(红色预警)

B. 二级预警(橙色预警)

C. 三级预警(黄色预警)

D. 四级预警(蓝色预警)

62、每年高温中暑事件监测报告启动和终止时间是( A )

A. 6月1日和9月30日

B. 5月1日和10月31日

C. 5月1日和9月30日

D. 6月1日和10月31日

二、多选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 ABCD )

A. 重大传染病疫情

B.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C.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

D. 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要坚持的原则是( ABC )

A. 属地管理

B. 分级负责

C. 及时准确

D. 简单方便

3、下列哪些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 ABCD )

A.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 卫生监督机构

C. 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

D. 其他专业防治机构

4、下列哪些情形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ABC )

A.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B. 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C. 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D. 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5、下列哪些情形可定级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ABC )

A. 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B. 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C. 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D. 某县一周内报告100例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6、下列哪些情形属于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ABD )

A. 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B. 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C. 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D. 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 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7、炭疽报告病例处于下列哪种情况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BCD )。

A. 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

B. 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以上皮肤炭疽病例。

C. 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以上肠炭疽病例。

D. 发生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8、某地1名疑似霍乱病例离开报告地区时,该地疾控机构应采取以下哪些措施( ABC )

A. 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B. 立即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 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后,将病例的相关信息以最快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通报。

D. 登报、网上寻找

9、根据突发事件发展过程,在直报网上需填写以下哪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 ABC )

A. 初次报告

B. 进程报告

C. 结案报告

D. 流调报告

10、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其中事件发生时间填写( AB )

A. 事件可能的发生时间

B. 事件中第一例病例发病的时间

C. 接到事件报告的时间

D. 达到级别形成事件的时间

11、突发系统与疾病监测系统之间的传染病报告卡是怎样双向连通的( AB )

A.突发系统中增加的传染病个案,系统自动推送到疾病监测系统

B.疾病监测系统中与某突发事件相关的个案,通过人为归并,关联到事件中

C.疾病监测系统中与某突发事件相关的个案,系统自动推送到突发系统中

D.突发系统中增加的传染病个案,通过人为归并,与疾病监测系统关联

12、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需要符合哪些条件( ABC )

A. 突非职业性发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危害源得到有效控制

B. 新发中毒患者出现连续3天达不到事件分级标准的

C. 多数患者病情得到基本控制或无恶化的可能

D. 领导同意终止

13、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原因包括:( ABC )

A. 炭火取暖

B. 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

C. 汽车尾气中毒

D. 煤气生产

14、预警信息可初步判定为疑似事件的条件有哪些( ABD )

A. 通过三间分布分析,提示病例可能有空间、时间和(或)人群聚集性

B. 当地罕见、少见病种、单病例预警的特殊病种

C. 报告了3例不同乡镇的水痘病例

D. 疫情有扩散趋势

15、下列哪些传染病是单病例预警病种( ABD )

A. 手足口重症病例

B. 不明原因肺炎

C.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D. 白喉

16、下列哪些病种采用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 ABD )

A. 甲型肝炎

B. 疟疾

C. 急性感染血吸虫病

D. 流行性感冒

17、预警信息的分析有下列哪些方面( ABCD )

A. 地区分布

B. 时间分布

C. 人群分布

D. 当地少见、罕见病种

18、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预警工作职责包括:( ABCD )

A. 确保预警值班手机畅通

B. 负责预警信号的查看和相关信息的分析、核实与事件的初步判断,并填写《异常信息报告卡》

C. 负责疑似事件的现场调查、处置,填报现场调查表和现场调查报告

D. 负责预警工作资料的收集、整理与保存,总结上报传染病预警工作

19、高温中暑事件应急响应终止主要参考依据为( ABC )

A. 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地的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持续3天低于预警所需等级以下

B. 预测在短期内预报级别不会明显上升

C. 大部分中暑病人得到有效救治,新发中暑病例数明显下降。

D. 气象部门确定终止

20、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单位包括( ABCD ):

A.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B.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D. 高温中暑事件发生单位、与群众健康和卫生保健工作密切相关的单位。

21、高温中暑病例包括哪些?( ABCD )

A. 轻症中暑

B. 热射病

C. 热衰竭

D. 热痉挛

22、学校疫情报告人的职责包括:( ABCD )

A. 负责本单位传染病疫情和疑似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

B. 建立健全本单位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发现及报告相关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

C. 定期对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查

D. 负责指导全校(托幼机构)学生的晨检工作。

23、下列哪些是学校的肺结核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AB )

A. 同班师生

B. 同宿舍同学

C. 同年级同学

D. 全校师生

24、符合下述哪些肺结核病情条件的学生必须休学( ABCD )

A.菌阳性肺结核患者 B. X线胸片显示肺部病灶范围广泛患者

C. 有空洞的菌阴肺结核患者

D. 具有明显的肺结核症状

25、学校出现下列哪种肺结核病例情况,可考虑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BC )

A. 学校某一班级发生1例肺结核病例

B. 一所学校在同一学期内发生10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结核病病例

C. 学校发生肺结核死亡病例

D.学校职工患实验室确诊肺结核

三、填空题

1、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定机构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3、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5、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的技术指导。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7、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8、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可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 重大(Ⅱ级). 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0、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

11、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事件发生时间填写此起事件可能的发生时间或第一例病例发病的时间。

14、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15、学校和托幼机构应该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课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16、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由天然气、液化气、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可以致人体缺氧窒息的气体所造成的中毒事件,可以参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工作。

17、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责任报告单位是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18、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责任报告主体是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

19、每年6月1日,各地卫生部门启动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每年9月30日终止高温中暑事件的监测、报告工作。

20、依据气象条件、高温中暑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将高温中暑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

21、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达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就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22、对学校通过健康体检. 晨检等途径发现的结核病疑似病例,疫情报告人应当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四、判断题

1、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正确答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及时发出传染病预警,根据情况予以公布。

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

3、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正确答案: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

5、对于涉及3人及以上人员伤亡的事件,医疗机构和院前急救机构在接到报告或在收治伤员并初步确认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基本情况。(×)

正确答案:对于涉及10人及以上人员伤亡的事件,医疗机构和院前急救机构在接到报告或在收治伤员并初步确认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基本情况。

6、在24小时内,1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范围内出现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人数20人,为Ⅳ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步报告要体现“完整和准确”。(×)

正确答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步报告要体现“快”。

8、日常风险评估主要针对国内外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开展全面、深入的专项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正确答案:专题风险评估主要针对国内外重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型活动、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开展全面、深入的专项公共卫生风险评估。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不应包括可能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

正确答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

1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县级以上疾控机构组织实施。(×)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况 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发生在学校内,造成师生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师生健康的事件。 学校常见传染病主要有两类: 呼吸道传染病:流感、腮腺炎、水痘、麻疹以及肺结核等 肠道传染病:痢疾、伤寒、副伤寒、甲肝等。 在学校的传染病流行事件当中大概有四分之三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其次是消化道传染病,大概占学校传染病流行事件的五分之一左右。 学校常见的食物中毒大概有三类: 1. 细菌性的食物中毒 主要是指进食含有细菌,或者细菌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里面最常见的,发病率非常高,病死率比较低,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生在气候比较炎热的夏秋季节。 2. 化学性的食物中毒 主要是指误食有毒的化学物质(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或食入被这些有毒的物质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这种中毒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比较高。 3. 食用有毒的动植物中毒 通常指的是误食里有毒的动植物,或者食用了因加工烹调的方法不当,而没有除掉有毒成份的动植物食物引起的中毒。 比较常见的有四季豆中毒,生豆浆中毒,发芽的马铃薯中毒,河豚鱼中毒,以及有毒的蘑菇中毒等。 这一种食物中毒的发病率也比较高,病死率一般因动植物种类而异,有一定的季节性。 目前我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形势严峻,根据卫生部应急办提供的一个资料表明 1.2006 年我们全国发生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共有告总数的 1944 次,占了整个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 70.33% 。

2. 食物中毒或者传染病患者的人数总数一共有111916 人,占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病例总数的77.60%。 3. 去年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死亡人数达到 30 人,占整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死亡总数的 6.86%。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比,农村乡小学和乡中学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共有个学校突 1324 起,占整 发公共卫生事件总数的63.17% 。 5.2006 年和2005 年相比,整个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件数上升了135.92 ,病例数上升了10 6.98 ,死亡人数下降了1.05% 。 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预防 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当中,传染病的预防和食物中毒的预防是不一样的,我们接下来分别来讨论。 一)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传播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基本条件。这三个基本条件可以说缺一不可,缺 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能造成传染病的传播。 1. 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够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或者动物。 2.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之后,传染给其他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从病人到健康人)。 常见的传播途径有5 类, 1 )接触传播:结膜炎、红眼病等。 2 )空气或者飞沫传播: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等。是最常见的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 ( 径。 3 )食物或水传播:霍乱、细菌性的痢疾、甲型肝炎等。 4 )昆虫或动物媒介传播:疟疾、狂犬病、肠道的传染病等。 5 )经血液或体液传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 案例1] 2002 年12 月至2003 年的5 月,南方某县中学先后有147 名学生患有急性传染性的肝炎。经省疾控中心专家 进行调查:该中学急性传染性肝炎爆发流行系以水源传染为主的这个传染性肝炎的传播。该学校的自备水井的水质检测 结果显示:该水井被粪便污染,水中大肠杆菌严重超标,而甲型肝炎病毒绝大多数都隐藏在大便当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及组织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 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科室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3、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5、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7、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 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流程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流程 事件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终止应急响应调查评估 事件报告要点: 1.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 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 的措施; 2.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 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 政府及卫计委报告情况,根据 事件严重程度,逐级上报,直 至国务院; 3.事件所需的应急物资及专业 人员,以及可能引发的后果.。 先期处置要点: 1、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分析、 评估,根据专家意见提出应急响应及成 立应急指挥部的建议。 2.按照分级原则做好统一领导和指挥: 特别重大(I级)、重大(I I级)、较大 (I I I级)、一般(I V级)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分别由国务院、省、市、市(县) 区级卫计委提出应急响应的启动。 3.在指挥部的领导下,做好突发公共管 卫生事件的调查、核实、处理、控制工 作。 4.现场处置:迅速了解情况,掌握事件 态势,确定事件严重程度,保障事件控 制工作顺利进行。 根据事件级别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调集人员、物资、交通工具等,划定控制区域,开展群防群 控工作,决定请求支援,执行市委市政府决定。市卫计委全面负责指挥部综合协调工作 应急专家委员会:确定事件级别,制定医疗救治方案,进行技术指导,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为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医疗救治组: 1.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 诊断、治疗、院内感染控制等; 2.调派医疗专家参与救援; 3.及时报告疫情,疾控机构完成 标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4.做好资料收集与报告等工作,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隔离。 事件防控组: 1.负责责任范围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 传染病疫情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理; 2.开展病因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检测,加 强疾病和健康监测。 3.对事件发生地区的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治 等进行卫生监督和执法检查; 4.根据事件需要依法提出隔离、封锁有关地 区建议。 指挥协调组: 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事件应急处 理工作; 2.调集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设备 等投入事件防控工作: 3.根据发生事件分级情况,经政府批 准划定控制区域; 4.根据疫情情况采取限制人群聚集活 动; 5.流动人口管理,采取预防措施。 1.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 险因素消除,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 后,经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例出现。 2)响应终止按分级原则执行: I级终止按国务院或全国应急指挥 部决定执行;I I级、I I I级、I V级 分别由省、市、市(县)区人民政 府或本级应急指挥部批准执行,并 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其他善后工作: 开展人员安置、社会救助、卫生防 疫、处置费用统计等工作。消除事 件影响,奖励、慰问有关人员、征 用物资、劳务的补偿,恢复生产生 活秩序。相关涉事单位、个人行政 处罚或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一、事件调查: 对事件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处 理过程中,进行取证汇总。 二、后期评估: 1.评估人员组织。对I级、I I级、 I I I级、I V级分别由卫生部和省、 市、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组织 相关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开展评估 工作。 2.评估内容包括:事件概况、现场 调查处理概况、患者救治情况、所 采取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 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正 建议。 3.评估报告报本级政府和上一级卫 生计生行政部门。 信息报告: 信息要素:时间、地点、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态评估、控制措施等。时限要求:立即报告,2小时内提交首次调查报告,根据监测情况随时进行网络续报 责任人及责任单位分级应急响应呈报市领导和省政府领导批示传达至各地区、各部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 单选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对应对事件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不包括()。(3.0分) A.预警 及时 B.决策 果断 C.反应 迅速 D.依靠 自己 2.突发公共事件的最高应急管理行政是()。( 3.0分) A.国务院 B.各级省级行 政部门 C.各级卫生部 门 D.各级公安部

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与媒体沟通的‘3W原则’不包括()。(3.0分) A.告诉媒体我们知道什 么 B.告诉媒体我们什么时 候知道的 C.告诉媒体我们在哪里 知道的 D.告诉媒体我们做了什 么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善后处理不包括()。(3.0分) A.维 稳 B.奖 励 C.责 任

偿 5.对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由()。(3.0分) A.国务院 B.省级 C.县级 D.市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医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与媒体沟通的‘4R原则’的是()。(3.0分) A.表示对事情 的遗憾 B.表示没有责 任 C.表示赔偿 D.表示恢复 7.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中,医院与媒体沟通要遵循‘8F原则’,对此理解错误的是()。(3.0分)

A.让公众知道真相 B.率先对问题作出反 应 C.不要与公众一起分 享感受 D.对外界的信息及时 反馈 8.根据相关规定,突发事件可以分为四级,即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其中最严重的是()。(3.0分) A.Ⅰ 级 B.Ⅱ 级 C.Ⅲ 级 D.Ⅳ 级 9.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3.0分)

A.突发 性 B.群体 性 C.多样 性 D.局部 性 10.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医疗的职责不包括()。(3.0分) A.接诊、收治病人 B.做好医院现场控制 C.物资、设备保障 D.协助疾病控制人员采集 标本 多选题 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总是会有媒体记者进行相关报道,这是因为()。(4.0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

第三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和预警 第四节知识点测试 一、单选题 1、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 A )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要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A. 2小时内 B. 6小时内 C. 24小时内 D. 12小时内 2、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 A )内以最快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A. 2小时 B. 6小时 C. 12小时 D. 当天 3、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 B )内进行网络直报。 A.6小时 B.2小时 C.24小时 D.12小时 4、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时,按规定时限和程序向( C )报告,并派出专业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A. 相关医疗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B. 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C. 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 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5、发现( A )鼠疫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1例及以上 B.2例及以上 C.3例及以上 D.5例及以上 6、发现( D )霍乱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2例及以上 C. 3例及以上 D. 1例及以上 7、发现( B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2例及以上 B. 1例及以上 C. 3例及以上 D. 5例及以上 8、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 B )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10例及以上 C. 20例及以上 D. 15例及以上 9、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 A )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A. 5例及以上 B. 10例及以上 C. 20例及以上 D. 15例及以上 10、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 B )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相关知识讲义 一、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病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法定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型H1N1流感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

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2.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一、应急机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具体运行流程、诸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二、我国应急机制建设的现状 1、建国初期: 我国在“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指导下,政府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和消除传染病上,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以县、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体系,它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雏形。 2、目前现状 国际: 特别是9.11事件和SARS事件后,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更加快和加强了应急机制的体系建设。 国内: ◆经过近几十年的建设、改革和努力,基本建立了一套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体系; ◆拥有一批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的卫生应急专业机构和技术队伍; ◆初步形成了以传染病爆发疫情防控为重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3、还存在的问题: SARS事件集中暴露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 ◆表现:卫生投入不足,指挥管理不力,信息渠道不畅,防疫体系不完善,应急能力不强。 ◆党中央高度重视,明确提出3年左右的时间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三、我国应急机制建设 1、指挥决策机制 它是指在掌握充分信息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法,从中选择合理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构成:政府领导机构、应急指挥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专家咨询委员会; ◆运行程序:监测预警→信息收集→拟定方案→指挥调度→调整评估; 2、组织协调机制 ◆构成:中央和地方的组织协调、政府部门间的组织协调、卫生部门内的组织协调; ◆运行:部门间联防联控、区域联防联控、重大疾病联防联控、 与港澳台地区的联防联控、国际合作; ◆工作内容:信息报告和通报、措施执行 3、监测预测预警机制 ◆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是指将监测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分析作出预测,评估事件发展趋势与危害程度,在事件发生前或早期发出预警信号,以及时采取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方案

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方案 为了提高学校预防和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各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减轻或者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普及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知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自我防护意识。 (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不在校园内蔓延。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警钟长鸣 宣传普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监测,发现病例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二)快速反应、运转高效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快速反应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三、组织机构 成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组长:唐长忠 副组长: 王录文、吴乾杰、陈红英 成员:曾德平、黄渊、钟前庆、柯圣军、林向华、胡海燕 四、工作职责 一旦学校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立即全面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由组长亲自指挥。主要职责如下: (一)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责任制,检查、督促学校各部门各项突发事件防治措施落实情况。 (二)建立学生缺课登记制度和传染病流行期间的晨检制度,及时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表现的学生,应及时督促其到医院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三)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卫生条件,保证学校教室、食堂、宿舍、厕所及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 (四)确保学生喝上安全水,吃上放心饭菜,住上安心宿舍。 (五)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和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汇报学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对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消毒工作。 五、预防措施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do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欧洲“毒黄瓜”事件的应对分析一、事件回顾: 欧洲毒黄瓜事件始末 2011年5月初,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了第一例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例,随后德国东北部数州报告的感染人数迅速增加。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仍在继续扩散,死亡病例首度扩散到德国北部以外地区,截至5月31日,死亡人数增至16人,1人在瑞典,其余在德国。感染人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373人为重症患者。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截至该年6月,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德国联邦及地区相关卫生食品防疫部门的代表5月30日在柏林举行了紧急会议。德国卫生部长巴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所以他预计新增病例还将继续上升。 不久,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预防管制中心”表示,产自西班牙的黄瓜可能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源之一。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停止进口并下架西班牙黄瓜。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部门已宣布,除在自西班牙进口的黄瓜上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外,是否其他蔬果也带有大肠杆菌病毒,需要进一步追踪确认。因此,德国卫生部门建议民众,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沙拉,存在很大风险,建议煮熟后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公告,警惕德国出现的大肠杆菌疫情,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感染速度快“主攻”成年人;并提醒民众,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入厕后。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同时提醒民众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以防加重病情。 由于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因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这一病菌感染,但德国部分医院积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予以应对。德国海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于去年用一种特殊的抗体治疗3名年幼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患者获得成功。获知这一消息后,德国汉堡、汉诺威等地的医院已开始对一些重症患者试用这种方法。 通过对涉及进口黄瓜的两家西班牙公司的调查,德国汉堡卫生当局5月31日宣布,实验室的最新化验结果显示,肆虐德国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感染的致病原并非西班牙进口黄瓜。 6月初,德国西北部下萨克森农业部长林德曼表示,在汉堡市郊于尔森区一个有机农场的豆芽等芽苗菜样本中发现大肠杆菌,初步怀疑是疫情源头。经过检测,德国德国国家疾病控制中心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等多家机构表示,他们已确认豆芽等芽苗菜是造成此次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的源头。 最终,尽管西班牙黄瓜“沉冤得雪”,但消费者又陷入了对芽类蔬菜的恐慌。而这轮大肠杆菌疫情暴发之初,德国卫生部门曾怀疑产自西班牙的黄瓜是疫情源头。欧洲多国随即发布对西班牙蔬菜和水果的进口禁令,招致西班牙方面的强烈抗议。西班牙环境大臣里韦罗

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样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一、目的: 1.1为提高XX项目在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采取紧急措施, 做到有效应对, 特制订本预案。 二、范围: 2.1适用范围: 为XX项目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的危害, 最大限度保护客户的人身安全, 特 制定本预案。 2.2发布范围: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 三、名词解释: 3.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指在项目管理范围内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 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 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公众健康 的事件。

四、职责: 4.1应急小组组成: 组长: 总经办领导副组长: 工程物业部负责人、营运部负责人 组员: 工程物业部、营运部全体员工 非标准工作时间内由总值班经理担任应急处理小组负责人 4.2相关职责: 4.2.1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负责组织落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 案, 并对预案的适宜性进行审核, 负责紧急状态的应急准 备与响应的组织、监督工作。 4.2.2工程物业部客服组负责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的培训, 具体培训工作由相关部门负责实施。 4.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情况发生期间, 由应急副组长担任现 场总指挥, 负责对工程物业部人员及应急物资的统一调配, 工程物业部所属人员必须服从总指挥的指示与命令。 4.2.4安保组负责紧急状态下现场秩序指挥、财产安全的维护。 4.2.5工程部组负责紧急状态下设备设施的临时处理、控制与恢复工作。 4.2.6客服组负责紧急状态下对客户的通知工作。

五、作业内容; 5、规程要点 5.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5.1.1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领导下, 工程物业部和营运 部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由各职能组 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 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 的正常运行, 并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别, 制定监测计划, 科 学分析、综合评价监测数据。对早期发现的潜在隐患以 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 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时限进行 报告。 5.2 信息分析通报与报告: 5.2.1物业部定期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案例信息, 教育培训 值班人员, 加强责任心, 认真巡视检查各种设备。 5.2.2客服组人员在确认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 要及时将情 况报告应急小组组长、副组长及安保组负责人。 5.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 客服组及时将事故情况上 报应急小组负责人。 5.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行动方案: 5.3.1物业部行动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 摘要】预警系统是一个由信息监测系统、预警评价指标体系、预警评价与推断系统、报警系统和预警反应启动系统等部分构成的复杂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目前我国公共卫生预警建设已有了初步进展,基本做到县及以上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直报,建立了信息相互通报的机制,增加了疫情信息的透明度等,但仍存在政策与法规不健全、疾病监测信息利用率低、公共卫生事业投入不足、缺乏规范合理的预案等问题。建议加大政府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完善疾病监测网,有效利用监测信息;优化预警系统的资源配置,完善预警反应措施;建立垂直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问责制。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 为了提高全社会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减轻或者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随时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流行的动态,预测未来的流行趋势、流行规模及其可能的危害程度是十分必要的。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原则 1.1客观性原则这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客观存在着的现象,但非自发性地产生,而是借助于载体即人的一系列活动而萌发或产生,并通过人的活动和相关因素的变化而发展。 1.2系统性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应按疾病预防学的体系规范及要求。形成一个科学性比较强的系统。 1.3连续性原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象从隐匿阶段的萌发与形成,到显性阶段明显对人体(群)的健康发生一系列损害,有着一个不断变化与逐渐发生的过程 1.4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定性研究,是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上的推断与探讨。而定量分析,则是对未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趋势的大小及程度所作的评估性判断。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工作方法 2.1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目标确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目标,一般应根据某种客观需要,依据一定的客观背景与条件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危害的严重性和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认真分析和讨论,最后可通过专家分析法或综合分析法来汇总、筛选完成。 2.2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计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计划,是指反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间、内容、方法、步骤以及预案等方面实际工作前的事先安排 2.3选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时机,就是指能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工作带来良好预测效果的时期。 2.4选取预警指标(参数) 选取预警指标(参数),是指选取与某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变化、发展相关的参数,应用理论分析或专家咨询等方法筛选出有高度相关性的指标(参数)。 2.5设置预警界限和预警信号设置预警界限和预警信号是指针对某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定预测值到达多少时发出预警的阈值界限,同时根据该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阈值界限确定发出预警的不同信号。 2.6建立预警指标(参数)体系的监测建立预警指标(参数)体系的监测,是指通过主动定时、定点针对某种(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综合分析、评估选取的敏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部门职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部门职责 一、应急指挥小组职责:负责应急事件处置的统一指挥和组织协调。在卫生行政部门指令和医院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小组领导下,负责启动应急机制后的统一协调工作。 二、医院办公室职责: (一)协助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综合协调工作。 (二)负责医院应急办公室组成部门职责界定。 (三)保证医院总值班工作制度落实。 三、党委、工会职责: (一)负责宣传、接待媒体,由医院指定人员对外通报或接受采访。 (二)负责标识的统一设计、制作。 (三)党办协助做好医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对医务人员家属的解释与安抚工作,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四、医院总值班职责 负责处理医院非办公时间的突发公共事件,及时接受、传达上级行政部门关于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通知,负责启动绿色通道。 五、医务科职责: (一)负责组织救灾、反恐、中毒、各类传染病和放射事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医疗救治工作。 (二)负责全院范围内应急事件相关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通报,组织对报告的应急事件相关信息进行核实、确认。 (三)负责组织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和卫生应急队伍,调配各专业医疗人员。

(四)协同科教科定期对医疗队成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提高队伍整体应急处置能力。 (五)负责拟定医院应急物资储备、装备与设备的管理使用计划,并组织实施。 (六)根据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和上级指示选派医疗队,负责院内应急人员调配、管理。 (七)负责组织开展调查研究,为紧急事件处理提供决策依据。 (八)负责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应急队队员联络,并保持畅通。 六、护理部职责 (一)负责组织应急事件医疗救治中护理人员的调配。 (二)负责护理人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消毒隔离技术及护理安全工作。 (三)配合医务部组织的应急队伍演练,加强医护配合。 七、门诊部职责 (一)协助组织应急事件的医疗救治,负责门诊区的布局、工作流程、人员安排。 (二)负责传染病疫情上报,进一步建立健全传染病预测预警机制,加强网络直报工作的管理。 八、医院感染管理科职责:负责指导、监督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物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制 l、突发事件急处理要遵循预防为土、常备不懈的方针。贳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2、院内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至少包括医疗救治组、疫情管理组、后勤保障组等。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3、各有关科室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4、实行首珍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同时向县卫生局和县卫生防疫站进行报告。 5、疫情管理组在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同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 6、医疗救治组负责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7、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按规定进行留验和医学观察。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8、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9、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10、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圳。 11、定期组织院内科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演练~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疫情报告规范》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此疫情报告制度。 一、报告种类 甲类: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I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二、登记、报告制度:所有临床科室都要建立门诊日志~病房设立出入院登记本~检验科、放射科建立检验、放射登记本~对所有就诊、住院、检验、检查的病人进行详细的登记。内科、儿科、妇产科、皮肤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临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

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与处理 第一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知识一、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国际上突发事件分级:灾难、突发事件、复杂突发事件、危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四个级别,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预警。特别重大事件(Ⅰ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0人以上,且危重病人多,或核放射事故、化学品泄漏事故导致大量人员伤亡,事发地人民政府请求给予医疗卫生救援支持的突发公共事件。 (2) 2个及以上县(区)或邻国有特别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事件(Ⅱ级) (1)一次事件伤亡到50-9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5例(含5例)的

突发公共事件。 (2) 2个及以上县(区)有严重人员伤亡的突发公共事件。 (3)省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 较大事件(Ⅲ级) (1)一次事件伤亡30-4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3例(含3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 一般事件(IV级) (1)一次事件伤亡10-29人,其中死亡和危重病例超过1例的突发公共事件。 (2)县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确定的其他需要开展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的一般突发公共事件。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 (一)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火灾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核与辐射事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落实措施

雍熙一小关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 工作落实情况 为认真贯彻落实《毕节市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我校晨检、疫情报告、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现将关于加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工作落实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认真落实责任制。 学校高度重视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要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进一步强化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制定相应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预案,确保涉及学校师生身心健康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抓紧、抓好、抓实、抓出成效。把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牢固树立学校教育“健康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二、建立健全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控与报告制度,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学校指定各班班主任作为学校各班级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人,负责学校传染病的监控与报告工作。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出勤、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要在第一时间向学校领导报告。杜绝迟报、漏报或隐瞒疫情不报的现象。 三、各项传染病预防措施。 对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认真研究,结合学校的实际和冬季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特点,对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进行部署,提出相应的工作要求: 1、集中力量对学校环境卫生尤其是教室等教学场所和食堂、宿舍、厕所等生活场所进行清扫和清理,保持良好的清洁卫生,清除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2、采取措施,确保学生学习和生活场所的通风与换气; 3、师生宿舍被褥勤换洗,有太阳时要在阳光下曝晒。 4、认真落实晨、午检制度,做好晨、午检记录,努力做到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四、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传染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工作。 1、学校充分利用健康教育课、班会、队会、讲座、板报、等形式开展一次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学校还利用家长会、家长学校联系等形式,向学生家长讲解预防传染病的相应知识和要求,并要求家长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现学生身体健康状况有异常时,应及时带学生赴医疗机构就诊。 五、大力开展冬季阳光体育活动。 大力开展冬季阳光体育活动,让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多到户外运动。 六、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加强对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督促检查。 学校主动与卫生部门进行沟通,了解相关信息,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加强对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工作方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工作方法 发表时间:2009-08-10T08:39:39.00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0期供稿作者:李秋惠 (大兴安岭地区新林区翠岗镇卫生院黑龙江大兴安岭 [导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中图分类号】R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272-02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1.1工作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无论病因是否明确,应迅速成立针对高危人群或者全人群(如SARS)的疾病监测系统,以有效控制其暴发流行。建立健全疫情监测系统能及时掌握疾病的三间分布和疫情动态变化趋势,评价预防措施效果,及时调整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并为不明原因疾病流行特征和自然规律提供研究线索。 1.1.1监测体系建设原则鉴于原常规疫情监测报告环节复杂,报告迟缓,信息量少及统计功能薄弱,难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进行分析和预警,卫生部已意识到建立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的重要性,于2002年底在全国建成了救灾防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系统,2003年底正式在全国运行,该网络包括国家、省、地、县4级卫生部门,并且实行计算机网络直报。该系统实现了初次报告快、进程报告新、总结报告全的建设目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内容要求尽量采用数字化,以利于统计分析,以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的时效性和敏感性。 1.1.2监测范围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种类、性质、波及范围和危害程度确定监测系统覆盖范围。2003年国内发生了SARS,为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和蔓延,在卫生部的领导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下,迅速建立了SARS疫情监测系统,覆盖全国行政区域的所有人口(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各地按属地管理原则实施疫情监测和报告。 1.1.3监测对象首先应确定监测病例定义,这是保证监测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根据监测系统不同目的而确定不同的病例定义。监测病例定义应简单、实用、目的明确,一般应包括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发病时间、流行病学史以及实验室检测方法和结果。监测病例定义是为监测目标服务,临床医师应根据监测病例定义进行临床诊断。 对于SARS这类新发传染病,在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之前,主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结合实验室检验结果建立病例定义,其目的主要考虑的是监测系统的敏感性,以尽可能发现所有病例。监测对象包括:1)SARS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按照卫生部颁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确定SARS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2)疑似病例和临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根据《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确定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1.1.4监测方法一般采取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1)被动监测:疫情监测报告单位和法定责任报告人,按职责和监测系统规定的要求报告疫情,并逐级上报。2)主动监测:医疗单位设立发热门诊,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跟踪观察,开展交通检疫和体温筛查,对外地返乡人员和流动人员进行医学观察。 1.1.5监测内容和方法 1)法定传染病监测: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导致的传染病区域性暴发流行,主要由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各级医疗机构组成疫情监测报告网络。执行职务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和有关单位(铁路、交通、民航、厂矿等的卫生防疫机构)的工作人员为疫情责任报告人。应按照国家规定时限和程序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做好疫情登记。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传染病报告卡后,应对卡片进行初步审核,发现有缺项和明显错误的地方,应立即予以改正,同时定期核对传染病报告卡资料数据库,剔除重复的卡片,所有卡片资料要输入数据库,每天逐级上传。2)卫生监测:包括职业卫生、放射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以及社会因素和行为因素等卫生监测。国务院卫生部门根据专业监测需要,在全国建立监测哨点,各地监测单位按照全国制定的监测方案和监测计划开展监测工作。3)疾病与症状监测:主要开展一些重大传染病,不明原因疾病和可能引起暴发流行的疾病及其相关症状监测。在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大中城市综合医院建立监测哨点。4)实验室监测:包括传染病病原体、生物传播媒介、菌株型别与耐药性、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等。一般在地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指定的医疗机构建立实验室监测网络,开展相关内容监测,并及时将监测结果上报上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5)国境卫生检疫监测:主要包括境外传染病、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染疫动物和污染食品等。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指定的技术机构在国境口岸建立监测点,将监测信息连接到国家疾病监测信息网。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发布:卫生部是公共卫生的行政主管部门,全面掌握准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情况,为信息发布责任人。有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地域性的,事件没有造成重大影响,卫生部也可授权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通报本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信息。 2 监测系统的评价 为提高和改善突发事件监测系统的工作效率,确保疫情监测质量,定期对监测系统进行检查和评估具有重大意义。评价包括工作过程评估和工作效果评估,主要围绕监测资料的收集、分析、反馈情况和监测系统实施方案及监测点工作状况和监测方案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 监测系统的评价可采用回顾性现况调查、访谈和现场观察等方法,对监测系统的目标结构、运转状况、经费以及监测系统的相关属性,如灵活性、及时性、敏感性、代表性、可接受性、数据资料质量等内容进行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