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绝关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三国》关羽之义——义绝关羽
明清两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各类社会矛盾尖锐,统治者除加强君主专制外,企图用儒家思想塑造超人的神的力量来维护统治。
以关羽为例。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重笔刻画的人物之一,他武艺高强,神勇盖世,同时又"义不负心,忠不顾死",是忠义的化身。
《三国演义》是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表现关羽的忠义的:
1.为义而盟——关羽杀了本处势豪,逃难江湖,闻招军破贼,前来应募,结果与刘备,张飞幸遇,交谈甚是相投,于是三人在张飞庄后桃园结为兄弟。
这是第一回开篇所述。
标题不说"结拜""结盟",而说"结义"。
誓曰:"背义忘恩,天人共戮!"可以说,"义"起领全篇,又贯穿全篇,成为全书中的一个神眼。
守义者便颂,背义者则伐,不论身在何方,皆用"义"来作褒贬的界限。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魏吴蜀相争,本无是非正邪之分,但小说就是要把蜀汉写作正面,曹魏定成反面,很多人对此不解以至反感,其实,这里面还是一个"义"在起作用。
刘关张重义,曹操背义,曹操最初行刺董卓不果,逃跑时对款待他的吕伯奢一家九口,悉数杀尽,并且大言不惭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正是背义的宣言。
作者抓了一个"义字,也使全书有了神韵。
2.守义而战——兴兵之初,诸侯会集,共讨汉贼。
刘备投奔,并不被看重,只因是帝室之胄,才被袁绍赐于末座。
关羽、张飞叉手侍立于后。
恰好华雄到寨前大骂挑战,接着几名大将出寨迎战,均被华雄斩于马下。
关羽请战,并非于己邀功,实为刘备争位。
面对强敌,关羽不饮热酒,"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大战华雄,瞬间即胜。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
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精妙的侧面描写,历来为评论家看好,正面不着一字,尽得"斩"字风流。
从关羽"叉手侍立于后"便能看出他对刘备"末位"的愤懑不满,斩华雄应是关羽全然为"义"而战之一证。
3.重义而动——在关羽的心目中,刘备的利益高于一切。
在刘备为吕布追杀,兵败之后,刘备暂投曹操,用韬晦之计巧过难关。
身在曹营,刘后园种菜,亲自浇灌,曹操却邀刘饮酒时,说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大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后借雷声掩饰。
就在煮酒论英雄之时,关羽、张飞闻知刘备被请走,立即"撞入后园,手提定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住。
"见到刘备与曹操之后,两人便按剑而立。
尊刘护刘,由此可见一斑。
4.护义而降——刘关张早期根基不稳,不断依附他人以保全自身,又不断寻机自立,徐州、刘备几收几失。
关羽自守下邳,保护着刘备妻小。
曹操大军压境,张辽在关羽失城困窘之中前来劝降,晓以利害,关羽也自知不降必死。
按勇士之志,可杀而不可辱,可死而不可降,但关羽正肩负着保护刘备妻小的重任,弃任而死,似有不义,因此,便有降曹一段。
但关羽又不同一般降将,他要降汉不降曹,还要让刘备家小得到皇叔俸禄善赡,并且一经知晓刘备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这样的投降,恐怕古今中外难找第二,但关羽就是关羽。
曹操爽快答应三条之后,关羽又让曹操退军,容他入城禀告刘妻,这真有些得寸进尺。
但其间全然没有一点私心私利,都在忠刘"义"上。
护义而降之后,还有一个细节,即关羽随曹军班师还许昌。
"关公收拾车仗,请二嫂上车,亲自护车而行。
于路安歇馆驿,操欲乱其君臣之礼,使关公与二嫂共处一室。
关公乃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
毫无倦色。
操见公如此,愈加敬服。
这个细节看起来平常,但足见曹操诈。
当初张辽向他禀呈关羽三约时,他不允"但知玄德信息,虽远必往"一条,认为"然则吾养云长何用?此事却难从。
"是张辽劝他"更施厚恩以结其心",方才应允。
曹操看出,仅凭施恩,难以留住关羽,而乱了他的君臣之礼,关羽自己也不便再去投刘备了。
使其与嫂共处一室,实属为人所不齿之下策,但曹操却做得出来。
关羽光明磊落,夜立户外,其忠义之心更是跃然纸上。
《三国演义》写降事比比皆是,但不是无奈,便是不义,唯有关羽、黄忠之降,写出了光明与大义。
5.奉义而辞——关羽知晓刘备下落之后,立即辞别曹操,曹操避而不见,便不辞而别。
一路上,由于没有拿到曹操文书,守将一一阻拦,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演出了流传千古的夺路之争,也写就了关羽忠义最有气势的篇章。
可以说,到这里,全书对关羽忠义性格的刻画既是高潮,也是完成。
在过关斩将的过程中,关羽每到关口,总是下马施礼,好言求路;总是对方不允,先行动武之时,才被迫反抗。
杀将求路,对其余军士,一概晓以缘委,不予诛杀。
并且把刘备的两个妻子甚是看重,精心护卫,不让出一点差错。
即使受了箭伤,亦毫不怠慢,其忠义之心,着实天地可鉴。
从思想性格的刻画而言,到了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的忠义形象已经完成。
此后还有诸多义举,最典型的是义释曹操。
赤壁大战大败曹军,在诸葛亮的精心设计下,终于有了一次捉拿曹操的机会。
如果消灭曹操,掌握北方,便有了压倒孙吴之势,平定天下,兴复汉室的大业就可能成为现实。
但关羽与曹操面对面的时候,竟不忘旧恩,心中不忍,放走曹操,正是这一放,使蜀汉江山永在下风,诸葛亮晚年六出祁山,终不能灭魏,反而出师未捷身先死。
关羽义释曹操,当作对蜀汉不义而论。
终其一生,正应了我们今天的一句话:为忠义生,为忠义死,为忠义奋斗一辈子;吃忠义亏,上忠义当,最终死在忠义上。
令人叹息阿!
在演义上,描写华容道这件事时,说是曹操屈尊向关羽求情以博得关羽的同情,实则不是这样,而是曹操在被逼入绝境时一看领将是关羽便放声大笑,好像来的不是取他人头的敌人而是多年未见的好友,关羽也许正是被曹操在这种绝境中还能放声大笑的豪气和气概所折服,而不惜冒死放了曹操,这也跟加证明了关羽是何等重情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