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氓 教案
诗经·氓的教案范文
《诗经·氓》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经·氓》全文;(2)理解《诗经·氓》的创作背景、历史价值及其在《诗经》中的地位;(3)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体会诗歌的美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氓》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领悟忠诚、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提升个人素养;(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诗经·氓》;(2)理解《诗经·氓》的创作背景、历史价值及其在《诗经》中的地位;(3)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教学难点:(1)诗中古代词语的解释和翻译;(2)把握诗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3)深入理解诗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和特点;(2)阐述《诗经·氓》在《诗经》中的重要性;(3)激发学生对《诗经·氓》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经·氓》,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字词和句意;(3)让学生初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经·氓》的内涵;(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领悟诗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4. 诗歌欣赏:(1)让学生欣赏《诗经·氓》的音乐、舞蹈等形式;(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和艺术魅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中领悟忠诚、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爱情、婚姻和人生的看法;(3)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氓》的教案(优秀8篇)
《氓》的教案(优秀8篇)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
2、掌握“比兴”手法。
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
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楚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
三、对课文注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解说和补充。
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
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
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议论。
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丰满,削弱氓和女子性格特点。
(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认识到了当时男女不平等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
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
)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可。
此处用了“比兴”手法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第二课时: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常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喻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
(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悉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
)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
可是有一句话似乎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歌中共有三次提及“淇”水。
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
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该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谊,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诗经氓》教案
B
C
音响设备
用于播放课文朗读、背景音乐等,营造课堂 氛围。
《诗经氓》相关图片、视频素材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当的素材,帮助学生更 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及背景。
D
04 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活学生的情感
01
借助音乐、画面等多媒体手段, 营造与《诗经·氓》情感相符的氛 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 诗中的情感。
02
通过朗读、背诵等课堂活动,引 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 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对话交流法
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分享彼此 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促进思想的碰 撞和融合。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增 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 们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问题探究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和 意蕴。
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 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05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
播放与《诗经》相关的背景音乐 ,营造古典文化氛围,引导学生 进入学习状态。
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诗经》的地位、内容 、特点等,引出本课所学篇目《 氓》。
整体感知
01
02
03
语言特色赏析
引导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 特色,包括用词、句式、 押韵等,感受诗歌的艺术 魅力。
鉴赏评价
主题思想探讨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
艺术手法评价
评价诗歌的艺术手法,包括人物 形象塑造、比兴手法运用、语言 特色等,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
力。
文化内涵挖掘
挖掘诗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引 导学生理解《诗经》在中国文化
《诗经氓》教学设计
《诗经・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年代、内容分类、艺术手法等。
∙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如“氓”“蚩蚩”“贸”“夙兴夜寐”等,理解诗歌大意,能够准确翻译全诗。
∙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其在诗歌中的运用效果。
1.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分析诗歌的情节结构,划分恋爱、婚变、决绝三个阶段,深入探究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婚姻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中的不幸遭遇,感受她的哀怨与坚强,培养学生对古代女性命运的同情和对爱情婚姻的理性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比兴手法,分析其对塑造女主人公形象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分析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从她的恋爱时的纯真热情,如“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到婚变后的勤劳哀怨,如“自我徂尔,三岁食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再到决绝时的坚强果断,如“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体会其性格的多面性。
∙理解诗歌的情节发展,明确恋爱、婚变、决绝三个阶段的主要情节和情感变化。
1.教学难点∙深入探究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以及这种社会背景下女性意识的觉醒,理解诗歌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古代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引出《诗经》中的爱情诗《氓》,激发学生兴趣。
∙介绍《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知识介绍(3分钟)∙简要介绍《诗经》的内容分类,分为风、雅、颂,《氓》属于“卫风”。
∙讲解《诗经》的艺术手法赋、比、兴,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比喻,兴是起兴,为理解诗歌做铺垫。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
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人教版必修2《诗经·氓》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盼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协助!《诗经氓》是人教版必修2的一篇经典之作,诗歌讲解并描述了一个古老的而又多数次重复上演的爱情婚姻悲剧。
本文的价值在于,它用高度凝练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以女主子公的口吻讲解并描述爱情故事,并且对自己的婚姻悲剧作出深刻的反省,以告诫人们无与士耽。
一、课前要求学生自读全诗,描述诗意(区分于文言文的字字直译)二、朗读全诗,正音正字,疏通诗歌意思。
(留意不要陷于文言翻译中易于肢解诗意)三、整体感知,概括内容:1、作为叙事诗,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同学简要复述诗歌的主要内容。
痴心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悲剧故事。
或者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个女子回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起先氓来向她求婚,女子没有马上容许,男生有些生气;女子盼望他不要生气,告知他以秋天作为婚期,于是,女子就欣然急迫地渴望氓的到来,她对氓表现得很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婚了。
婚后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持着家务,氓起先还好,渐渐地,脾气变得急躁起来,并且毫无眷顾之意,女子单独伤悲,最终醒悟地相识到既然你不念旧情,无情无义,那就算了吧!2、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女子的痴情和男子的负心?试做分析。
1)、氓的形象负心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忠厚诚实,又有一些狡猾。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怒:求婚太干脆,太急于求成。
悲剧的根源。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对感情不专一,德行无常。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到达目的之后,对妻子施以暴力。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曾经的铮铮誓言,对爱的渴望,如今都不再顾念。
不念旧情。
2)、女子的形象痴心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极易沉湎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对爱痴情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诗经》两首《氓》教案
《诗经》两首《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两首;(2)理解《氓》两首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分析《氓》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两首;(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制不良风气;(3)学会珍惜友情,诚实守信。
二、教学重点:1. 《氓》两首的基本内容及其主题思想;2. 《氓》两首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氓》两首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及词汇理解;2.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分析;3. 诗歌意境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氓》两首的译文和注释、相关古代文化知识资料、教学多媒体设备;2. 学生准备:预习《氓》两首,了解诗歌基本内容,搜集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引出《氓》两首;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氓》两首,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氓》两首的主题思想、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疑惑;5. 诗歌鉴赏: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氓》两首的艺术魅力;6. 情感教育:结合诗歌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课后作业:1. 背诵《氓》两首;3.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诚信的看法,并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氓》两首的内涵;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4. 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氓》两首之间的异同,提高鉴赏能力。
《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
《氓》优秀教案设计《氓》优秀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氓》优秀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氓》优秀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掌握《氓》中的写作手法。
2.把握《氓》的故事情节,深入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是主题。
3.积累字词,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氓》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分析人物形象及是个主题。
一、导入爱情是千百年来文学创作中长盛不衰的话题,古往今来有很多诗句是描写美好爱情的,同学们能不能背几句?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乐府诗中的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那么是不是所有文学作品中的爱情都是美好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氓》这首诗,和两千多年前的女主人公一起去感受她的另类的爱情故事。
(板书:《诗经》两首—氓。
)《氓》选自《诗经·卫风》。
初中时我们学过《诗经》中的作品,例如《关雎》《蒹葭》,大家对《诗经》都已经有相对的了解了。
《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五经”之一。
共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
(板书:《诗经》原名《诗》又称《诗三百》共305篇又分为风,雅,颂。
)请同学们根据你们课下收集的资料来说说《诗经》的成书过程。
关于诗经的成书现在有三种说法: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采诗说:“古者天子命史歌谣,以观民风。
”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由周朝史官汇集整理后给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
献诗说,天子为了考察民间习俗风尚的好坏就下令诸侯和公卿列士献诗。
删诗说,传说古诗原来有3000篇,孔子根据礼仪的标准选编了300首整理出了《诗经》。
现在通常认为《诗经》是各诸侯国协助周朝朝廷采集,之后由史官和乐师编纂整理而成。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第一篇:《氓》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熟悉诗歌内容;清楚人物形象。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2.比兴艺术手法的作用。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用具多媒体六、教学方法1.第一课运用诵读法,改写民歌熟悉课文故事情节。
2.第二课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及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一、导入淇水边的爱情——水是生命之源,水边也总是爱情的发生地。
翻开《诗经》,一条条清澈的河流蜿蜒而过,无论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心爱女子的思念追求,还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清澈柔媚的河流旁上演过一幕幕爱情的悲喜剧。
追寻流水的足迹,穿越三千年诗经的画廊,走近《卫风?氓》,我们来探访远古的诗情与爱意,领略先贤的美丽与哀愁。
(幻灯片)二、由淇水讲解情感的变迁,梳理情节。
思考淇水在这幕悲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诗歌中淇水出现了几次?1.学生朗读(注意四言诗歌二二拍的节奏)2.梳理字词音用法意义。
(幻灯片)3.学生思考淇水问题,梳理情节,形成板书她在文中出现三次,她是婚姻悲剧的见证者,当初情意绵绵的送别,后来欢喜披着红盖头嫁过去,再后来带着受伤的心痛苦回来。
她见证了这一场由美丽爱情开始最后以悲剧收场的失败婚姻。
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恋、幸福“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一次穿越淇水时,正是女子与氓两情相悦的恋爱时期,对貌似忠厚老实的氓,女子一见倾心。
离别时十八相送,情意绵绵,难舍难分。
送走之后,翘首企盼,望眼欲穿。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載言。
”时哭时笑,抑制不住的眼泪和笑容泄露了心底最深的爱意。
远古时代的郊外旷野竟有如此清新纯朴、芳香迷人的爱情;娴静似水的女子竟有如此简单而真诚、随意而自由的胸怀。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
《诗经两首氓静女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理解《诗经》的背景和文化价值1.2 分析《氓》和《静女》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1.3 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1.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二、教学内容2.1 《诗经》简介:《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含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
2.2 《氓》解析:这首诗通过对氓的分析,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切和对氓民的同情。
2.3 《静女》解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静态的女子形象,展现了女性的柔美和含蓄,表达了诗人对女性美的赞美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理解《诗经》的文化背景,分析《氓》和《静女》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难点:古文的实词和虚词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诗经》的背景和文化价值,解析《氓》和《静女》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句的意象和情感,让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古文的美妙和深意。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简要介绍《诗经》的背景和文化价值,激发学生对《氓》和《静女》两首诗的兴趣。
5.2 讲解《氓》和《静女》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诗句的意象和情感。
5.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互动交流。
六、教学资源6.1 教材:《诗经》选本,含《氓》和《静女》两首诗。
6.2 参考书籍:关于《诗经》的注疏、解读和研究书籍。
6.3 网络资源:相关音频、视频讲解和解读《诗经》的网站或平台。
6.4 图片资料:与《氓》和《静女》相关的古画或插图。
七、教学准备7.1 制作课件:包括《诗经》的背景介绍、诗句解析、意象分析等。
7.2 准备讨论话题:设计一些与《氓》和《静女》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氓》教案(5篇)
《氓》教案(5篇)诗经》,《氓》教案(高一必修篇一诗经》两首,《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梁小嫦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和本文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教法:讲授法、诵读法、启发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一篇选自《诗经》的诗作--《氓》。
关于《诗经》的诗作,我们并不会太陌生。
我们初中的课文中,有什么课文就是选自《诗经》?《关雎》、《蒹葭》。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不是?还有《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不是?2、那关于《诗经》,大家又知道多少?知道些什么呢?(利用《名师面对面》的资料链接)(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间的诗歌305篇。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体例是按照印了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
“风”又称“国风”或“十五国风”,是各地歌谣,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诗经》普遍使用了赋、比、兴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作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是以“他物”置于“所咏之辞”(诗的主题及内容)的前面,则此物必与主题及内容有关,或从旁烘托,或营造气氛,将读者引到特定的'情境中来。
因此,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及感染力,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3、导入:《诗经》中有大量爱情题材的诗作,如我们学习过的《关雎》、《蒹葭》。
诗经·氓的教案范文
《诗经·氓》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经·氓》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3)能够解读诗中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解析,深入理解诗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运用历史背景知识,解读诗中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认同;(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内容的全面理解;(2)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分析;(3)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的解读。
2. 教学难点:(1)诗中古代用语的理解;(2)意象和象征手法的深入探讨;(3)历史背景对诗文解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经》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地位;(2)阐述《诗经·氓》的主题和文学特点;(3)激发学生对《诗经·氓》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经·氓》,感受诗的音乐美和节奏感;(2)学生通过注释和字典,自行解决诗中的生字词;(3)学生初步理解诗文内容,思考其中的意象和比喻。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分享自己的理解。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解读诗中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四、课后作业1. 翻译《诗经·氓》全文,并解释其中的生字词;2. 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举例说明;3. 结合历史背景,解读诗中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五、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学生对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程度如何;3. 学生是否能结合历史背景,深入解读诗中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诗经氓教案模板幼儿园科学
1. 通过《诗经·氓》的故事,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操作和实验能力。
3. 引导幼儿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二、活动准备1. 《诗经·氓》故事文本2. 图片或视频:古代农耕、生活场景3. 实验材料:水、石头、树叶、泥土等4. 量杯、搅拌棒、记录表等三、活动过程1. 导入(1)教师讲述《诗经·氓》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古代农耕生活。
(2)提问:古代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是如何种植粮食的?2. 探索与实验(1)教师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操作。
(2)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如:观察水、石头、树叶、泥土等物质在水中的变化。
(3)教师指导幼儿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
3. 讨论与分享(1)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与古代农耕生活有什么关系?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实验过程,强调观察、比较、操作和实验的重要性。
(2)引导幼儿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如:水的蒸发、植物的生长等。
1. 家园共育: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进行类似的科学探索活动,如:种植花草、观察动物等。
2. 课外阅读:推荐幼儿阅读与科学相关的绘本或书籍,如:《科学启蒙》、《神奇校车》等。
五、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诗经·氓》的故事,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比较、操作和实验能力。
2.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指导,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教师应引导幼儿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氓》教学设计(精选12篇)
《氓》教学设计(精选12篇)《氓》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把握诗中的难字难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3.了解赋、比和兴的详细内含和写作手法。
4.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5.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重点]1.把握《氓》中的难字字音、识记文中的通假字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教学难点]1.了解赋、比和兴的详细内含和写作手法2.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学设想]首先讲解诗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在同学们熟识诗的基础上谈谈诗的写作特点,以便让同学们把握肯定的写作方法,另外,还要通过诗联系实际,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用具]老师备课系统[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痴情女子负心郎,是诗人创作的母题。
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诗人对之进行过阐释,我们今日阅读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感受作品的震没和恒久的生命力。
体会、品尝古代诗歌的音乐美、语言美和情感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本只称《诗》,儒家列为经典之一,故称为《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1、“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各国当地的土风民谣。
风格清爽质朴,民歌情调深厚,多出自下层人民之手。
“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小雅74篇,多为贵族所作,表现当时学问分子的生活和思想。
“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内容以颂扬为主。
2、“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一个事物来比方另一个事物或情感。
兴则是触物兴词,由客观事物激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唱歌,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整体把握概括每节诗的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氓》优秀教案
《氓》优秀教案《<氓>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氓》这首诗。
3、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把握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4、引导学生探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和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和情感变化。
2、难点(1)对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2)理解《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主题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情和婚姻的话题,如“你们认为什么样的爱情和婚姻是美好的?”从而引出《氓》这首诗。
2、介绍《诗经》简单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包括其成书年代、内容分类、艺术特点等。
让学生对《诗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学习《氓》打下基础。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4、疏通文意(1)学生对照注释,自主翻译诗歌,遇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做好标记。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互相帮助解决。
(3)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重点讲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5、分析人物形象(1)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男主人公又是一个怎样的人?(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归纳。
女主人公是一个善良、勤劳、忠贞,但又在婚姻中遭遇不幸的女子。
男主人公则是一个虚伪、自私、粗暴的负心汉。
6、探讨情感变化(1)让学生找出诗歌中能体现女主人公情感变化的词句,并分析其情感变化的过程。
《氓》的教案(优秀10篇)
《氓》的教案(优秀10篇)氓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一、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明确]《诗经》中的《蒹葭》,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简介《诗经》《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
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引入《氓》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指导诵读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五、词汇掌握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无—毋说—脱等等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以为泣涕子贿宴)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六、小组讨论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明确:恋爱婚变决绝(板书)七、自主合作探究《氓》是一首叙事诗。
诗经·氓的教案范文
《诗经·氓》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诗经·氓》的创作背景、作者及作品特点;(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经·氓》的艺术特色;(3)能够熟读并背诵《诗经·氓》。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经·氓》;(2)学会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主题、形象、情感等;(3)提高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经·氓》所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感;(2)领会作品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3)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经·氓》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2. 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3. 诗歌的主题思想探讨。
教学难点:1. 《诗经·氓》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歌艺术特色;3. 采用朗读、背诵、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经》及《诗经·氓》的创作背景、作者;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工具书,理解诗歌字词句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艺术特色、主题思想;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剖析;5. 朗读、背诵: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诗经·氓》;3. 深入了解《诗经》其他篇目,选读两篇,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经·氓》的字词解释、句意翻译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深度;4. 学生的朗读、背诵能力;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歌艺术特色;3. 采用分角色朗读、集体背诵、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4. 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诗经》两首《氓》教案
《诗经》两首《氓》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其中的“国风”多为民歌,是从不同地区收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1.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诗经》两首《氓》,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理解《氓》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及其所蕴含的道德观念。
第二章:《氓》诗背景及作者2.1 诗背景《氓》出自《诗经·国风·卫风》,卫地在今河南省淇县一带,是《诗经》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地点。
《氓》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卫国社会风俗的一些情况,描述了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悲惨遭遇。
2.2 作者《氓》的作者已不可考。
在《诗经》中,很多作品的作者都是民间歌手,后来被整理编入诗集。
第三章:诗歌内容解析3.1 诗歌结构《氓》这首诗共分为四个章节,通过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妇女的口吻,讲述了她与丈夫从相识、结婚到被抛弃的过程。
3.2 内容解析(1)第一章:描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相识到结婚的过程,氓对女主人公的甜言蜜语。
(2)第二章:写女主人公对氓的信任和期待,以及对氓变心的疑惑。
(3)第三章:揭示了氓的的真面目,以及女主人公的悔恨和抱怨。
(4)第四章:女主人公对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展望,以及对氓的诅咒。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赋、比、兴的手法《氓》这首诗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如第二章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女主人公的容貌和命运。
4.2 重复与叠词诗歌中运用了重复与叠词的手法,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蚩蚩”的重复,形象地描绘了氓的丑恶嘴脸。
第五章:教学活动设计5.1 朗读与感悟让学生朗读《氓》这首诗,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以及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氓》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氓》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氓》;(2)理解《氓》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分析《氓》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象征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氓》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了解民俗风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情操。
二、教学重点1. 《氓》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氓》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主题;3. 《氓》的艺术特色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氓》中的象征手法和比喻手法;2. 学生对古代民俗风情的理解;3. 诗歌情感的把握。
1. 导入新课:简介《诗经》的背景和地位,引导学生了解《氓》的创作背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氓》,结合注释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意境;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氓》中的象征手法、比喻手法等艺术特色;4.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氓》的字词解释、翻译,深入剖析诗歌主题;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体会民俗风情;6. 拓展延伸:介绍《诗经》中其他著名的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氓》,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背诵、练习等;3. 知识掌握: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氓》的字词解释、翻译、艺术特色的掌握程度;4. 情感态度: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古代民俗风情的感受,以及对文学的热爱程度。
1. 教材:《语文》课本,《诗经》相关注释版本;2. 课件:制作与《氓》相关的课件,包括作者简介、诗歌内容、艺术特色等;3. 教学资源:收集与《氓》相关的资料,如古代民俗风情、诗经研究文章等;4.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诗经氓教案模板小学
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知道《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 理解《氓》这首诗的内容,学习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 了解古代的婚恋观念和生活方式。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诗歌的能力。
-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氓》,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民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 培养学生珍惜友情、亲情和爱情的态度。
-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氓》这首诗的内容。
- 学习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蕴含的古代婚恋观念和生活方式。
- 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讲授法- 图片展示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诗经》的图片,简要介绍《诗经》的基本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诗歌?诗歌有什么特点?3. 提出本课学习目标:学习《氓》这首诗,了解古代婚恋观念和生活方式。
二、新课讲授1. 教师朗读《氓》这首诗,学生跟读。
2.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读音和节奏。
3. 教师讲解诗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如“氓”、“士”、“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等。
4.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三、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分别是谁?他们的关系是怎样的?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四、图片展示1. 教师展示古代婚恋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的婚恋观念和生活方式。
2. 学生结合图片,谈谈自己对古代婚恋的认识。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背诵《氓》这首诗。
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首诗?诗中讲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
二、深入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2. 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3. 教师总结:诗中的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因为性格缺陷和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了婚姻的破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氓(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经》的一般体例与手法。
2. 分析人物形象及悲剧产生的原因。
3. 感悟《氓》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2、理解诗歌的现实意义。
【课型】探究课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天我们要讲的主题是爱情。
说到恒久流传的爱情,我们可能会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想到梁山伯与祝英台。
在中国文化中,最富代表性的应当还是星空中的鹊桥,它源自承诺与坚守,讲究细水长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天让我们走近遥远的卫国,去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才子佳人,他们是距今3000多年前的再普通不过的一对青年男女。
让我们一同走进《诗经氓》。
二、读你千遍也不厌倦——初步感知
1.学生齐读,把握全诗节奏(二、二节拍)。
2.教师范读,初步体悟感情。
三、掀起你的盖头来——整体把握
1. 问:本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
明确:以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一段从求婚恋爱,两心相许,结婚度日,到男子变心,自己决定一刀两断的全过程。
2.《诗经》中的本篇选自卫风,而《诗经》的风雅颂都属于乐歌,请同学们试着用一首歌的歌名来分别概括本诗的六个章节的主要内容
3.问:这个爱情故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
明确:恋爱——婚后——决绝
四、莫为浮云遮望眼——文本探究
通文意,请学生圈点并提出文中经过思考后仍不明白的句子,可以是内容或手法方面的问题。
1. 【重点点拨】
对“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解读。
女主人公静思回忆这段婚姻和恋爱时,在归家途中看到了“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想到了吃桑葚的斑鸠吃多了桑葚会昏醉,进而想到了女子沉溺于爱情的情况,实际上桑叶柔嫩时也代表了女子年轻貌美的时期。
熹将这句称为“比而兴”,比和兴是两种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比拟,使诗歌更有感染力。
兴是借自然事物先起个头,然后以联想引出诗人要描写的对象和情感。
有时候比兴连用,带着发端和比喻双重作用,表示寄托之意。
比兴手法可以增添诗意。
如《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通过桑叶枯黄来比喻婚后的不幸福,也可理解为女子的年长色衰,从而引出下文对婚后痛苦生活的描写。
几句去掉并不影响文章大意的理解,那么意图何在?它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就像是我们写记叙文一样,中间也会插入一些抒情议论的语言来增强文采,不会显得枯燥无味。
2. 【探讨】这段本应美好的婚姻最后为何会失败?
确:主要责任在氓,他犯下了三个过错:“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可总结为“移情别恋”、“蛮横粗暴”、“背信弃义”。
主人公的遭遇令人同情,任劳任怨的品质值得敬佩,但在这段失败的婚姻中,她也应该承担一些责任。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出她对婚姻的迫切渴望,“靡室劳矣”、“靡有朝矣”写出了她披星戴月,不顾一切的付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固然有洒脱,但亦过于武断。
可总结为“轻许终身”、“过度纵容”和“冲动决绝”。
3.【拓展延伸】假如时光倒转数千年,你来到淇水边,听完女主人公的这段倾诉,你会对“她”说:……
小结:同学们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说得非常好,老师还想补充几句,教材将《氓》安排为诗歌单元的第一课,我想,绝不是为了让同学们看到到婚姻的现实与残酷,从而对爱情失去信心,虽然如马茂元先生所言,女主人公是“往事不堪回首,前程更复可畏”,但毕竟她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处境,迈出了勇敢的一步。
而从这则故事中,我想我们也更能明白关于爱情的真谛,从而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去学会用真诚和智慧挑选自己的伴侣,经营好自己的婚姻。
五、牛刀小试显身手——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诗经氓
移情别恋轻许终身
氓蛮横粗暴“我” 过度纵容
背信弃义冲动决绝
专一真诚智慧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