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测试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然而,国学知识浩如烟海,国学书籍汗牛充栋,对于初学者及普通大众而言,怎样学国学,怎样把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国学要义》做了有益尝试,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打开国学之门的钥匙,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国学是心性之学,重在德行修养、人格塑造,它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学”而非“小学”。这两种研究方式贯穿了整个学术发展史。以注疏的形式,在经典原有框架基础上,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方式一直以来居解读经典的主流,而通过建构新的观点、新的视角,重在汲古之精华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一直处于弱势。重在“文献学问”的文献整理作品数量较多,重在阐发国学“德性学问”,出思想、出观点的精品论著较少。两种研究方式虽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但从当下普及国学和发挥国学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的角度看,后者亟须加强。《国学要义》就是基于后者的重要创新研究成果。该书由上篇“经典”和下篇“概念”两部分组成。上篇运用解构的方法,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经典的作者、文本、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思想特色的角度,分别对《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编运用建构的方法,形成一个整合系统,从概念的历史起源、社会背景、诸子观点和儒家论述的角度,分别对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十个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和品评。这种研究方法重在对经典义理的阐释,有利于帮助普通大众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国学要义,使国学的精神深入人心,让国学的价值充分发挥。

纵观历史,国学历经千年仍绵延不息,关键在于立足时代、与时俱进。以国学主体儒学为例,在其千年演变过程中,它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阐发注释,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不同发展阶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国学经典就是源头,立足时代就是活水。《国学要义》以国学经典和概念为依托,渗透着历史基因;对国学的解读赋予其时代内涵,浸润着时代精神,体现出许多新特点。本书首先体现的是视角新。经典是国学的物质载体,概念是经典的精华。作者化繁为简,抓住经典和概念这两个国学核心要素,建构国学大厦的四梁八柱,搭建全书框架,展现国学要义,对于大众来说,记住“五本经典”“十个概念”,就基本抓住了国学的核心要义,便于理解和记忆。其次,是思想新。作者结合时代特点对国学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充分展现了国学的时代价值。比如,作者通过中西对比,提出了儒家之“信”的局限性,认为儒家之“信”必须改革创新,提升为心中的道德律,改造为契约的灵魂,演化为法治的守护神。

(摘编自陈庄《普及国学,传承文明——夏海(国学要义>读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国学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识别符号;作为心性之学,国学

关注人的德行修养和对人格的塑造。

B.文中“大学”是基于国学经典而注意吸收古人精华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它对社

会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C.“小学”是重在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它是国学研究的主流,成果丰富。受此

影响,出思想观点的研究就减少了。

D.国学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之所以历千年而不绝,原因在于它能根据时代发展

不断创新变化,满足时代需要。

2.下列对《国学要义》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国学要义》是一把打开国学宝藏大门的钥匙,该书视角新、思想新,从而为初学者

和普通读者提供了学习国学的有效方法。

B.《国学要义》上篇选取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篇运用建构的方法,以十个概念

作为统领,对国学进行了系统整合。

C.从重要经典和基本概念出发,《国学要义》建构了国学解读框架,这是一种化繁为简

的方法,它能帮助普通大众了解国学的主要内容和道理。

D.《国学要义》没有固守对国学内涵的传统理解,而是注意借鉴创新,根据当今时代的

特点对国学内涵进行了补充、拓展和完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和汗牛充栋的国学典籍,怎样学国学,把握其中的思想和

智慧,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B.《国学要义》运用解构和建构方法,抓住重要经典和基本概念研究国学启示人们,普

及国学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

C.儒学的历史发展表明,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国学,需要在古人的思想与今天的现代

化之间找到结合点。

D.国学在发展中不断加入新时代的内容,如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养分,当今国学中西合

壁,展现出更强的时代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怀揣植物的人

王晓莉

那一幕是我完全没有想到的。

那天傍晚我买菜回家。家门前的石阶沿上坐着个中年男子。他衣衫褴褛,眼神有些涣散。一望可知是个精神有问题的人。

我就要从他身边穿过去了。突然,他有点诡秘且天真地笑了起来。他的笑,就好像是偷了件宝物却不能示人的那种欣喜。

也许是看见了我手中青菜的缘故,他解开个衣服扣子,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棵小树苗来。

那树苗总有尺把长了,根上尚留有不少黄泥土,只是捂在他怀里太久了,泥已有些板结。而树苗本身,也已呈现出枯萎的征象。他双手捧着树苗,瞥瞥我和我手中的青菜,似乎要和我比试,谁手中的植物更强。

然后他感到这毫无可比性——他的植物比我的要强一万倍。他不再管我,只是盯着那树苗,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看不够的样子。很快,他就完全沉浸到他和手中植物组成的“二人世界”里去了。

他手捧植物的样子,几乎就是一幅画。如果我来命名,那也许可以叫做《植物,或爱》。

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神志已失常,终日在大街上流浪的人,独独这样爱着一棵植物?按说,这植物实际上已死了。于他却虽死犹生。他是把自己的生命当作了那植物的土地。一块四处漂泊的土地。当世界都遗弃他的时候,还有一株树苗在陪伴着他;或者说,当他连这世界也遗弃的时候,他却不忍遗弃一棵植物。

这一幕令我有种泪湿的感觉。那一刻,我对他怀中,乃至整个世上的植物,充满了感激与温情。

植物,慰藉了多少人的心。

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精神尚健全之时,一定是个植物爱好者。就像我身边的许多人,就像我。

一位退休老同事,腿脚不便,是个狂热的植物爱好者。有次闲谈,他偶然听人提到,在江西南部山区,有一种奇怪的树,那树栽种时,旁边必须要同时栽下另一种树作陪。当这树成活以后,陪伴的那棵树却一定会死去。

一棵树要陪着另一棵树生,并且要先于它而死。它的命运如此古怪,甚至悲壮,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成全他人。

从此,老同事心心念念要到那座叫“阳岭”的赣南山中去。有次,他告诉我,他甚至某个晚上做梦梦见了那相临的两株树。“可惜,我一醒就再也记不起它们的样子了。”他充满憾恨地说。

那位古代的伯牙,千山万水,只为听一曲钟子期。在我看来,我的这位植物爱好者同事,就像植物们的伯牙。

人们热爱植物的理由形形色色。我的一个朋友说,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做到令身边十个人愉悦的人,已经不多。植物,却几乎令所有人愉悦。

而在我看来,从一株植物那里,我们可学的东西,也并不比向一个人学习到的要少。

有次我在郊外,看见一棵受伤的老槐树,齐腰处的树皮被人凿去了完整的一圈,露出了本白色的树身。我想它是肯定活不长了。等下次我再经过它时,我看见它的上半部分的确是死去了,但是在挨近地面的地方,它的叶子重又爆发出来。绿而茂密的,像围了一圈冠冕。

生命是如此顽强。这树又活了。

我曾听说,世上有一种树洞,濒临绝望的人们,如果能找到它,就可以对着它述说那不可说的心思:思念、伤害、挣扎……说完之后,用草封存那洞,人就可以重新开始生活。

这样的一种植物,是谁派到世上来的?谁,又不需要这样一个树洞?

如果你想快乐一个月,就去旅游;想快乐一辈子,就去和植物做朋友。

是的,在一朵比小指甲盖还小的花,一茎比针还要细的春草里面,你照旧能够发现到生命的美与秩序。你看见的它们为生命的努力,比你在一个人身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