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哲名词解释大全1.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 联系: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
4. 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最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 规律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及其相互关系。
7.反映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8. 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9. 认识认识是实施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0. 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1. 价值: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
价值是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12.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 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马哲的名词解释
马哲的名词解释马哲(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分支,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马哲的名词解释展开论述,以期进一步解析和探讨这一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内涵。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基础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把握,认为事物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世界上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事物。
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斗争的普遍性,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此外,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对事物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劳动实践是认识论的基础和思维的源泉。
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在历史演进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并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变化。
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作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这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阶级斗争的发生。
阶级斗争是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争夺生产资料和权益而进行的斗争。
通过阶级斗争,社会才能实现历史的前进和进步。
四、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获得的工资,剩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和矛盾的根源。
五、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由马克思主义发展而来的新社会形态,强调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政治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的核心目标是消灭剥削,彻底改变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关系,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1.名词解释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2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3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4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所谓静止,一是指某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没有发生位移;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根本性的变化.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和有条件的.5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6空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其特点是三维性.7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将人脑思维机制、思维过程和思维功能模拟到机器上,也就是将人类智能物化到机器上,使机器代替人的某些思维功能.8实事求是: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着作中对实事求是赋予了新的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我们去探索,‘是’就是客观规律.也就是说,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出发去探求事物的规律.9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探索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它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类型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10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的观点.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属于唯物论的一元论;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的,属于唯心论的一元论.11二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两个的观点,这种观点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两个即物质与精神是平行并列的关系,不存在谁派生谁,谁决定谁的问题.这种观点是动摇于唯物论与唯心论之间的最终倒向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独立的第三条哲学路线.第三章世界的普遍联系与辩证发展1.名词解释1联系2发展3规律 4矛盾5矛盾的同一性6矛盾的斗争性7矛盾的普遍性8矛盾的特殊性9基本矛盾10主要矛盾11矛盾的主要方面12质13量14度15量变与质变16肯定和否定17辩证的否定18否定之否定19扬弃20本质与现21内容与形式22因果联系23必然与偶然24可能与现实25系统与要素1联系: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要素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取代旧事物.3规律:规律是指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关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4矛盾: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5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7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矛盾无处不在;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自始至终存在矛盾,即矛盾无时不有.8矛盾的特殊性:一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和矛盾的各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脉动星制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和解决矛盾的方法的特殊性.9基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并且规定着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本质的矛盾.10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指在多种矛盾存在的情况下,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并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1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对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12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了某物是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事物的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13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次序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14度: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数量界限,它表示事物的质所依赖的数量的变化幅度和范围.15量变与质变:量变是事物在度的范围内不显着的、渐进性的变化.质变是事物超出度的范围、根本性质的变化.16肯定和否定:肯定和否定是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的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决定事物当前的性质,保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同事物当前性质相反的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17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18否定之否定:事物经过两次否定、两次向对立面的转化,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19扬弃:扬弃是指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即克服旧事物的消极因素,保留旧事物的积极因素.扬弃体现了事物发展中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20本质与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21内容与形式:内容是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是内容的表现方式.22因果联系: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由原因引起的现象,因果联系是揭示客观事物普遍联系中的前后相继、彼此相约的一对范畴.23必然与偶然:必然性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也是规律性.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既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既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24可能与现实: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的内部,预示着事物的发展前景将会变为现实的趋势,是尚未实现的趋势.现实性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25系统与要素:系统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统一整体,是要素的有机组合.要素是组成系统的基本元素,是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一个个局部.第四章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名词解释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的客观性12真理的两重性13谬误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旧唯物论反映论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它不了解认识是一个能动的反映过程,旧唯物论反映论的特点是把认识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过程.(3)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先于社会实践、先于感性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固有的,主观自生的.颠倒了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因而是错误的.(4)不可知论: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是不可彻底认识的.因为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在感觉之外什么也不知道.它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因而是错误的.(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者,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被认识者,即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事物.(6)实践: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是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有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7)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感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8)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形式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9)非理性因素:非理性因素是认识论上非逻辑化、非规范化的因素,如意志、情感、欲望、动机、直觉、灵感、顿悟等等.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真理是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12真理的两重性:真理的两重性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能力按其本性和任务看具有至上性,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的方面、层次、程度的正确反映,因此是具体的,相对的.13谬误: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14价值的本质:价值的本质是客观的属性和功能对主体需要的满足.15价值原则:价值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价值、注重效益的原则.16真理原则:真理原则是指人们在认识和行动中追求真理服从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原则.第六章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1.名词解释1社会有机体2社会经济结构3社会政治结构4社会文化结构5社会意识形态6阶级7阶层8社会进步9物质文明10政治文明11精神文明1社会有机体:包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表明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由各种社会因素、社会关系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的整体,基本构成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2社会经济结构: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最基础的部分,具体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3社会政治结构:即社会政治上层建筑,是阶级社会体系的特有结构.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基础上,直接体现了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国家问题是全部政治生活的根本问题.4社会文化结构:即社会思想上层建筑,社会的观念文化结构是与政治结构对应的,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文化”特指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观念形态的文化. 5社会意识形态:高水平、高层次的社会意识,是人们系统化的、自觉的、有确定规范的社会意识.6阶级:阶级是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个历史范畴.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经济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结成不同的关系决定的.7阶层:对某个阶级存在的再划分,在同一个阶级内部由于经济地位、职业状况和收入水平的标准而划分的若干层次.同一个阶级的不同阶层,有着处于同一经济关系的共同利益,又存在明显差别.8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是综合概念,包括了社会的物质方面、政治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进步与发展.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9物质文明:物质文明是社会进步在物质上的结晶和标志,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主要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10政治文明:政治文明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11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体现社会的科学、文化、宗教、艺术、伦理道德、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是人类改造整个世界的精神成果的总和.第七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1.名词解释1社会基本矛盾2社会形态3阶级斗争4社会改革5科学技术6英雄史观7群众史观8人民群众9历史人物10普通个人11杰出人物12无产阶级领袖(1)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的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2)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经过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3)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指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主要的形式有经济斗争、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4)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指在维护社会根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或者上层建筑部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制进行变革.(5)科学技术:科学是人们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是人们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和社会斗争实践过程中获得的认识成果.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的应用,是物化科学.(6)英雄史观:英雄史观是唯心史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7)群众史观:群众史观是与英雄史观相反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8)人民群众: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凡是对社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的人,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从广义看,包括了一切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普遍个人;从量上看,是居民的大多数.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包括了在阶级社会起进步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也包括处于上升的革命时期的剥削阶级.劳动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中坚力量.(9)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在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物.他们作为历史事件的策动者、组织者、指挥者、参与者,影响了历史事件的具体面貌和特征,按照他们对历史影响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10普通个人:普通个人是指对历史的发展没有留下明显的个人意志印记的人,是群众中的一员,与他人共同结成群众,以群体的身份发挥作用.11杰出人物:杰出人物是指能够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的利益,对社会发展起中大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其中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等.12无产阶级领袖:无产阶级领袖是杰出人物,但又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不同,他们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内“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举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第八章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1.名词解释1社会进步2人的本质3人的价值4人的发展5人的解放6自由王国7必然王国8共产主义(1)社会进步:社会进步是对社会前进发展的总概括,它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2)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指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它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主要表现为阶级性.(3)人的价值:哲学上的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以及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4)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可以从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来衡量人的发展.(5)人的解放:解放是指摆脱束缚而获得自由.人的解放是指人通过不断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不断地完善自己而在实践中获得的自由.(6)自由王国:自由王国与必然王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状态.人的自由仅仅是、也只能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王国作为历史的范畴,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以及自身的主人的一种社会状态.(7)必然王国:必然王国作为历史的范畴,是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特别是受自己创造出来的社会关系的奴役的一种社会状态.(8)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主要含义是:它是一种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最科学的理论和思想体系;它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对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所揭示的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它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建立科学社会主义制度为最终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1.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精简版)
- 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21的模拟。
22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23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25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31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
它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意识活动过程所创造的观念,即意识活动的成果。
这些意识、观念一起形成了一个由物质世界所派生的主观世界。
主观世界不仅起于主体的心意以内,而且表现为主体的心意状态。
人的欲求、愿望、情感、意志、目的、观念、信念、思维等等,那是主观世界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表现。
从总体上看,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32,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
前者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行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又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存在,而非意识、观念的存在或集合休。
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的统一构成 “外部世界”或“物质的世界”、即客观世界。
37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8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过的物体。
41家中的地位。
42种形式去组织保护自己、反对敌人的政体机关,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
52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53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
57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 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
可能性和现实性: 现实性是指现在的一切事物、现象的客观存在性。可能性是现实 事物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相对于现实来说,可能 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内容和形式:
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这一事物的一切要素,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 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发展趋势等 等的总和。事物的形式则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 的方式。 现象和本质:
矛盾的普遍性又称矛盾的共性,有两层含义,其—,矛盾存在于 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 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又 称矛盾的个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 有其特点。 基本矛盾:
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主要矛盾:
物。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 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和原因。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 发展。 外因:
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 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原因和结果: 引起某一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是结 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两种不同趋势的哲学范畴。必 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合乎规律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
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抽象 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 推理。 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名词解释
1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小马”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特指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共同享有和完成的、具有丰富批判精神的社会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和人类实现学说。
“大马”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它一方面宣称坚持了小马,但是另一方面又结合革命和建设实际融合进了一些革命主张和建设纲领。
2.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继物理学之后探索世界本源的哲学。
二、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看待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相对。
3.幸福幸福是因自身而不是因其他事物而值得欲求的实现活动,合德性的实践就符合这种要求。
幸福不在于消遣。
如果这样,我们操劳一生就是为了消遣,这是荒唐的。
4.自由人认识了事物的发展的规律并有计划地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
哲学上所谓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5.实践实践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我实现活动,追求着自由幸福的人们在实践的征途中,不断探索真理、检验真理、同时不断探求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价值坐标。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实践指的是目的存于行为自身、合于逻各斯的实现活动,可以是伦理的,也可以是技艺的,还可以是思辨的。
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之后,在某种意义上他不再支持讨论那种理论式、直观的、抽象的沉思,而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实现自身、感性的、对象性的现实活动:①包括一切现实地对象的活动,②既包括现实的生产、生产,又包括活动,③还包括现实地对进行现实调整和改变的活动。
6.直观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古代的辩证法主要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于一或存在中,对立的范畴或相的结合。
近代的辩证法主要从形式逻辑中发展而来;被黑格尔消化吸收后成为精神、自我意识、思想的存在形式(矛盾:否定+持存)和运动方式(诸多环节、不断扬弃;整体必然而又有秩序的体系)8.扬弃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英国、法国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不完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
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4、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的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5、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内在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的。
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
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和直觉。
“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涵义。
在中,直观有两种特殊的涵义。
在着作中,“直观”一词的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的直接的、生动的反映。
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缺陷。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理解为消极的被动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称这种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为直观的反映论。
7、辩证法即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
思辩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辩证法的发展有一个过程。
辩证法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通过辩论达到真理,是辩证法发展的思辨阶段;第二阶段是揭示宇宙发展的普遍规律,是辩证法发展的实证阶段;作为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的第三阶段是前面两个阶段的综合,即思辨性与实证性相统一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得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以唯物主义角度所编写而成。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得。
2、形而上学(metaphysics)就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得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得世界观或方法论。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得说法即您所见为片面得,不完全)得观点瞧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就是孤立得,永远不变得;如果说有变化,只就是数量得增减与场所得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得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玄学.3、幸福心理欲望得到满足时得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得对生活得满足与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得愉快心情。
4、自由就是一个政治哲学中得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得行为负责。
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得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得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
5、实践就是人类自觉自我得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得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得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得解放活动。
实践只有在自觉得意识下才就是人性得、人格得.6、直观通过对客观事物得直接接触而获得得感性认识.中国按其不同涵义分别译为直观与直觉。
“直观”一词在哲学史上有不同得涵义.在康德哲学中,直观有两种特殊得涵义。
在辩证唯物主义著作中,“直观”一词得涵义通常与感性认识同义,指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得直接得、生动得反映.但在有些场合,“直观”一词也用来指旧唯物主义得认识论得缺陷。
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对认识得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得能动性,把人脑对客观事物得反映理解为消极得被动得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在哲学领域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一种哲学体系,它在马克
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根源,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发展变化和否定转移。
通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观。
历史唯
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决定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进程。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还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真理标准。
马克
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
真理标准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历史性,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
和阶级斗争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真理标准。
这些原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指导着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原-名词解释+论述+简答
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
2.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4.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5.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6.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7.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8.物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9.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声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12.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3.实践: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14.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实践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是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15.客体: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6.自在世界:又称天然自然,指人类活动尚未触及的自然界或尚未人化的自然界。
17.人类世界:亦称属人世界,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有机体。
18.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19.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保持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指导思想和行动的基本原则。
本文将重点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论等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的相互作用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批判了旧观念中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的相互作用决定的。
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是驱动事物发展的主要力量。
矛盾包括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起推动作用。
通过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最终达到事物的新质变。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革,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在每个历史时期,社会都分为不同的阶级,这些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实践论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判断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证明理论的正确性。
实践论突破了传统哲学中理性和经验的二元对立,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实践论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主体地位。
无产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造者和实践者,只有通过实际的斗争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论还强调了实践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实践不是中立的,而是受到各种社会利益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来推动社会革命,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
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变化的系统。
通过对事物内部矛盾的认识和统一,辩证法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变化的动力。
唯物论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的变化和发展决定着人类的思维和认识。
唯心论唯心论是与唯物论相对立的哲学观点。
唯心论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并主导着现实的构成和发展。
唯心论否定物质的独立存在,强调意识的独立地位。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占有的资本和市场经济起主导作用。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对立和压迫。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矛盾和不可持续的社会形态。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一种基于公有制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社会主义追求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和解决阶级矛盾。
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没有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和平等,每个人按需取用社会资源。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方法论。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变化。
文化相对论文化相对论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文化是由特定社会和历史背景塑造的,不同文化具有相对而非绝对的价值。
个体和群体的行为和观念受文化的影响。
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阶级斗争指社会上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变革。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概念,指劳动者创造的实际价值与资本家占有的剥削价值之间的差额。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基础和核心。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方面。
下面将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原理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本质和世界规律的学说,它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感觉和认识之外,而不是人的主观感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发展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过程,它包含着矛盾和冲突的发展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根源。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学说,它认为社会历史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历史,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动物社会到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社会变革是由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还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革命的历史所规定的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相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互为基础和相互依存的,它们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对于指导人们正确看待世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它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而且为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认识方法。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求我们始终保持辩证思维,认识事物发展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和变革。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个基本方面,对于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3.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4.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事物的灭亡5.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6.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7.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第二章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争取认识3.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4.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5.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第三章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一级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3.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式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4.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5.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哲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马哲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它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基本哲学问题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哲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和世界观,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复杂系统。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并强调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矛盾的转化。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通过矛盾的斗争和对立面的统一,事物逐渐过渡到新的质变阶段。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历史观,它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并认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马哲的理论体系中,还包括唯物论和唯心论的辨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它批判和超越了传统哲学中的唯心主义观点。
马哲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哲还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概念和名词,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统一观点等等。
这些概念和名词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和科学分析的结果。
马哲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认识和改变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指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建设和实践指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马哲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简称,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基本哲学问题的原理、原则和方法论。
马哲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规律,并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建设和实践指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名词解释(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1)哲学:哲学是理论论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1.名词解释(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对各种“实物的总和”,“总和的抽象”,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重点论——“重点论”就是在分析和处理各种矛盾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分析和处理某一矛盾时,首先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等量齐观的形而上学的“均衡论”。)(P38)
37、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P43)
7、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即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形成主观观念,并且自觉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反作用于客观事物。(P21)
8、客观规律性——是指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P22)
9、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类所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即自觉的能动性。(P22)
16、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也叫个性。(P37)
17、基本矛盾——基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P38)
18、非基本矛盾——非基本矛盾是不规定事物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事物过程始终的矛盾。(P38)
1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P36)
1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P36)
13、内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P37)
14、外因——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P37)
15、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并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共性。(P37)
25、质——是指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P39)
26、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P39)
27、量变——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的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是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渐进性。(P40)
7、规律——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35)
8、矛盾——所谓矛盾就是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关系。简单地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对立统一。(P36)
9、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P36)
10、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反映事物内部之间和事物外部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P36)
12、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P24)
layfung
2008-09-05 00:11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部分(共50个)
1、联系——所谓联系也就是关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P33)
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制度。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中国成立后,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
次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定成的。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始的新的革命。(《高举邓小
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5、发展——发展它不是指一般的运动、变化,而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运动,包含着明显的方向意义。(电大版P35),注: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注:发展不是事物的简单重复,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不断产生的旧事物的不断灭亡。
6、旧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P35)
3、静止——所谓静止是指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主要是指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空间位置移动,二是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尚未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P18)
4、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北京安通学校)特性是一维性、不可逆性,它总是沿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单一方向流逝。(P19)
10、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研究用机器模拟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科学。(P22)
注:人工智能的本质是对人是思维的模拟,人类通过电子计算机(电脑)来模拟人脑的某些思维过程,为揭示意识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技术基础。(P22)
11、思想路线——所谓思想路线,就是某一阶段,社会集团或政党的指导思想并用主支配其行动的认识路线。(P24)
10、不可知论——凡是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否认客观世界能被人们所认识,或者否认客观世界能够被人类彻底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不可知
论。(P3)注:唯心主义不都是不可知论。唯心主义主张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北京安通学校)当然是错误的。但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认为,人的思想能够认识作为
世界本原的精神,因而也是可知论。只有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家,才是不可知论。
layfung
2008-09-05 00:10
物质和意识部分(共12个)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P18)
或: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运动——运动是标志着一切事物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P18)
7、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所以它们都是一元论哲学。(P2)
8、二元论哲学——哲学史上的二元论,否认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认为精神和物质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是哲学上的析中主义。(P2)
9、可知论——凡是肯定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承认客观世界能为人们所认识的哲学观点,属于可知论。(P3)注: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
11、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万事万物之前,先有一种神秘的“客观精神”。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物质世界只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P3)
12、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精神(心灵、意识、观念、意志、感觉等)当作世界的本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是感觉或意识的产物。(P3)
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P8+补)
17、第二次飞跃及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总结社
会主义建设成功经验与挫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中
13、辩证法——所谓辩证法,就是用普遍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有机整体。(电大版P8)
14、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其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只不过是零散的、绝对的、孤立的画面拼凑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电大版P8)
1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这是从哲学研究的对象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这是从哲学内容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这是从哲学的阶级属性,根本特征和社会作用上概括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P6-P8)
4、哲学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P1)或:意识(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所谓唯物主义,就是主张物质(存在)第一性,意识(思维)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P2)
6、唯心主义——所谓唯心主义,就是主张意识(思维)第一性,物质(存在)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意识的派生物的哲学派别。(P2)
08年专升本基本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部分(共18个)
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P1)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P1)
3、方法论——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统理论。(P1)
33、肯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P41)
34、否定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P41)
35、扬弃——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P41)
36、范畴——就是基本概念,是人的思维对事物或现象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P43)
注: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2、条件——所谓条件是指同某事物相联系的,对其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P34)
3、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称之为系统。(P34)
4、新事物——哲学意义上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P35)
31、质量互变规律——事物的量变达到关节点超出了度,就出现质变,新质产生后,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新的量变;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事物发展的进程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无限演进的过程,这就是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P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