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膜性囊泡,是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参与到细胞间生物信号的传递。

目前有5种公认且较为常用的提取外泌体的方法。

外泌体在临床疾病研究中突破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外泌体参与肿瘤疾病的进展、外泌体中的核酸或蛋白可以作为疾病的分子标志物、外泌体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进行靶向治疗等方面。

外泌体在疾病中行使的功能使其极具向临床应用的优势。

本文主要从外泌体的发现、提取方法优缺点及其在临床疾病功能的研究进展这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标签:外泌体;提取方法;外泌体与临床疾病1983年,外泌体首次于绵羊网织红细胞中被发现[1-2],1987年Johnstone 等[3]将其命名为“exosome”。

研究者最初认为外泌体是一种实验的人工制品、废物或死细胞的残留物[1]。

到20世纪90年代,Zitvogel等[4]和Raposo等[5]发现外泌体很可能是细胞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新方式。

2007年,Valadi等[6]发现外泌体内携带有核酸(mRNA、microRNA等)和蛋白质,并可以被其他细胞捕获。

这一系列的突破性发现打开了外泌体研究的新篇章。

目前,外泌体提取方法各具特色,并能够得到用于研究的外泌体,因此外泌体研究在近几年呈现指数型上涨。

外泌体在临床疾病方面也有较多突破性的报道,这种纳米级的小分子有希望替代细胞治疗投入到临床应用之中。

1 外泌体定义与提取鉴定方法外泌体是携带核酸和蛋白质的直径为30~150 nm的膜性囊泡,外泌体表面表达CD63、CD9、CD81等表面标志物。

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为细胞分泌的由膜包裹的囊泡统称为胞外囊泡,其包括外泌体、外膜泡、微泡、微粒、凋亡小体和其他EV亚群。

外泌体起源于质膜循环途径中的膜腔或早期胞内体,这些膜腔或早期胞内体向内凹陷形成管腔内膜泡,进一步发展成为多泡小体,多泡小体在细胞内分子马达的牵引下与细胞表面融合,最终分泌出去[7]。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外泌体,这个看似陌生的词汇,近年来在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热潮。

那么,外泌体究竟是什么?它又有着怎样的神奇功能和令人期待的临床应用前景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奥秘的微观世界。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直径通常在 30 至 150 纳米之间。

它们就像是细胞之间的“信使”,携带着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脂质、核酸(包括 mRNA、miRNA 等),穿梭于细胞之间,传递着重要的信息。

外泌体的功能多种多样。

首先,它们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通过将特定的分子传递给靶细胞,外泌体能够调节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例如,免疫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激活或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方向。

其次,外泌体参与了组织修复和再生。

在损伤发生时,某些细胞会释放富含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外泌体,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细胞的增殖分化。

这为治疗各种组织损伤和退行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再者,外泌体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可以改变肿瘤微环境,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同时,外泌体中的肿瘤特异性标志物也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监测提供了潜在的生物标志物。

在临床应用方面,外泌体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

在肿瘤诊断方面,由于外泌体携带了肿瘤细胞特有的分子信息,检测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肿瘤来源外泌体,有望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和筛查。

例如,通过分析外泌体中的特定 miRNA 谱,可以区分不同类型的肿瘤,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在治疗领域,外泌体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一方面,可以利用工程化的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将治疗药物精准地递送到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副作用。

另一方面,基于外泌体的免疫治疗也正在成为研究的热点。

通过提取和改造免疫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为癌症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此外,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领域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3、工程领域的研究进展 (1)生物材料:外泌体具有理想的生物相容性和 生物活性,可以作为生物材料用于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例如,外泌体可以作为 细胞培养的支架材料,提供细胞生长和分化的微环境;还可以作为药物载体,提 高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
(2)纳米技术:外泌体具有类似于细胞膜的结构和组成,这使得它们在纳 米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将外泌体进行分离、纯化和改性,可以制 备出具有特定功能和性质的纳米颗粒,用于药物输送、成像技术和生物传感等方 面。
参考内容
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微小膜泡,它们携带着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 质、核酸和磷脂等,参与细胞间通讯、组织修复和神经系统等多种生物学过程。 近年来,外泌体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次演示将对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和应用 进行详细阐述。
一、外泌体的背景
外泌体最初被发现于1983年,是由Weber和Wiechmann在红细胞中发现的。 它们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直径约30-100nm的囊泡,由单层膜构成,内含多种生物 活性分子。外泌体的分泌过程需要细胞内多分子复合物的参与,包括 ESCRT-0、 ESCRT-I、ESCRT-II和ALIX等蛋白。
结论
外泌体在医学和基础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其在疾病诊断、药物 输送、细胞通信和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逐渐被揭示。未来,随着对外泌体的深 入研究和技术创新,有望为疾病的诊疗、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等领域提供更多新 的应用和治疗方
法。因此,我们呼吁进一步深入探索外泌体的功能和应用,为人类健康事业 做出更大贡献。
然而,外泌体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外泌体的纯度问题、分泌机制的不明 确以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可靠性等。为了解决这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深入 研究外泌体的分泌机制和生物学功能,并探索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潜力。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外泌体,是指细胞排泄出来的一种小型囊泡,直径约30-100纳米,包含了一些特殊的蛋白质、RNA、DNA等成分,能够在不同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并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近年来,随着对外泌体领域的深入研究,人们对于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越来越看好。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外泌体可通过很多方式参与生命活动,如调节免疫应答、转移肿瘤细胞、介导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等,而这些功能正是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所需要的。

外泌体中包含了大量的生物标志物,它们可以从体液中轻易地被分离和检测出来,从而实现对相关疾病的快速诊断和监测。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的血液中的很多生物标志物,都能从体液中的外泌体中检测出来,而且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因此可广泛应用于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此外,外泌体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非常具有潜力,如外泌体中的尿酸酶可以用于肾脏疾病的诊断,而外泌体中的巨噬细胞表面标志物则可以用于判断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和发展。

外泌体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除了在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外,外泌体在疾病治疗中也具有着很强的潜力。

研究表明,外泌体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递送方式,将药物以一定的方式装载在外泌体中,从而实现目标指向性递送。

由于外泌体的小体积和可渗透性,使其能够在体内自由穿越组织屏障和血脑屏障,从而使药物达到作用部位,以此来有效地治疗疾病。

例如,一些病理情况需要刺激细胞生成血管,此时可以采用外泌体来实现,外泌体中的一些生长因子可以刺激细胞生成血管,从而让组织得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进行修复和生长。

同时,外泌体还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细胞治疗方式,将外泌体注射到具体位置或经口摄入,使其与宿主免疫系统进行互动,从而实现治疗效果。

外泌体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前景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具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且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在不断深入。

通过对外泌体的大量研究和实践,在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感染疾病等领域中,其应用也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和探索。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功能与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外泌体,这个在生物医学领域逐渐崭露头角的名词,正引起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

它看似微小,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外泌体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一种微小囊泡,直径通常在 30 150 纳米之间。

别看它个头小,里面可装着不少“宝贝”,比如蛋白质、脂质、核酸(包括 mRNA、miRNA 等)。

这些成分可不是随便装进去的,而是经过细胞的精心“挑选”,具有特定的功能和意义。

外泌体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细胞间的通讯。

它就像是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信使”,能够在不同细胞之间穿梭,将其所携带的物质传递给靶细胞,从而调节靶细胞的生理活动。

例如,免疫细胞可以通过外泌体向其他免疫细胞传递信号,协调免疫反应;肿瘤细胞也能利用外泌体与周围的细胞进行交流,促进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在免疫调节方面,外泌体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外泌体可以携带免疫调节分子,如细胞因子和抗原,参与免疫细胞的激活、分化和抑制。

一些研究发现,树突状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能够激活 T 细胞,增强免疫应答,这为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肿瘤来源的外泌体也可能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

外泌体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心肌细胞分泌的外泌体中含有特定的 miRNA,这些 miRNA 可以调节心肌细胞的存活、增殖和凋亡,影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外泌体还能够促进血管生成,在心血管损伤后的修复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神经系统中,外泌体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

神经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神经递质、蛋白质和 miRNA 等物质,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研究表明,外泌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中,可能参与了致病蛋白的传播和神经元的损伤。

那么,外泌体在临床应用方面有哪些进展呢?首先,外泌体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具有很大的潜力。

由于外泌体中包含了反映细胞生理状态的物质,通过检测血液、尿液等体液中的外泌体及其内容物,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外泌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

外泌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

外泌体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应用外泌体是直径约为100nm的小型囊泡,它们广泛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包括血液、唾液、眼泪和尿液,并可由各种细胞分泌。

外泌体可以运输蛋白质、脂质、核酸和其他物质,并作为细胞内载体,在调节细胞间通讯中起着关键作用。

外泌体是一种理想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多种优点:如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和靶向能力。

外泌体不具有细胞和器官中的复杂性,使其免疫原性较低。

同时,与单个蛋白质或小分子不同,外泌体含有异质分子,可确保外泌体在人体内的良好生物分布、药代动力学和细胞摄取,更容易用于治疗。

外泌体作为各种治疗药物的载体,有效保护了治疗药物在体内的完整性,极大地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抗肿瘤效率。

外泌体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用于肿瘤治疗。

肿瘤衍生的外泌体(TEX)作为信使调节肿瘤微环境。

在癌症的初始阶段,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数量显著高于正常细胞,TEX被认为反映了各种癌症的分子特征。

开发减少肿瘤细胞外泌体分泌的疗法可能会更好地抑制肿瘤发生。

外泌体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生理活性,包括吞噬作用、胞饮作用、融合和受体或脂筏介导的内吞作用。

这些细胞吸收外泌体的独特机制促进了基于外泌体的癌症疗法的发展。

此外,外泌体在介导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TAM之间的细胞间信息传递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可能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外泌体作为癌症疫苗抗原和疫苗增效剂众所周知,与正常细胞相比,即使在肿瘤进展的早期阶段,肿瘤细胞也会向血浆和体液中释放更多的外泌体。

TEX 提供免疫刺激或免疫抑制分子,调节免疫细胞的发育、成熟和抗肿瘤能力。

来自TEX的肿瘤相关抗原可以通过树突状细胞(DC)呈递,DC细胞激活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以诱导抗肿瘤免疫。

与肿瘤裂解物相比,TEX由于更丰富的免疫刺激成分而增强了疫苗效果。

此外,TEX还含有促进DC摄取各种抗原的功能性标记物。

因此,TEX已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抗原来源和肿瘤疫苗的增效剂。

外泌体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外泌体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外泌体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外泌体是一种细胞间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生物学研究中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外泌体是一类由细胞分泌的囊泡,大小约为30至150纳米,内含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脂质。

它们不仅在细胞内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还可以通过体液等介质传播到周围细胞或远处器官,对细胞间的信号传递、病理变化和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外泌体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外泌体中包含的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标志物可以反映细胞的生理状态和病理变化,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例如,外泌体中的miRNA(microRNA)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肿瘤标志物,通过检测血液或尿液中的外泌体miRNA可以实现早期肿瘤的筛查和诊断。

此外,外泌体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也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通过分析外泌体中的这些生物标志物,可以为疾病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二、外泌体在药物传递和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外泌体作为一种天然的纳米颗粒载体,可以稳定地携带和传递药物或基因。

通过改变外泌体的内容物,可以实现对目标细胞的精准治疗。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将药物包装在外泌体内,实现有效地将药物运送至肿瘤细胞,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并降低副作用;同时,外泌体还可以作为基因载体,将特定基因传递至目标细胞内,实现基因治疗。

这些研究表明外泌体在药物传递和基因治疗中具有巨大的潜力。

三、外泌体在免疫调节中的应用外泌体参与了许多免疫调节过程,在调节免疫应答、维持免疫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外泌体可以通过携带调节性T细胞表面的分子,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从而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此外,外泌体还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免疫细胞,影响免疫应答的程度和方向。

通过研究外泌体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机制,可以为免疫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四、外泌体在再生医学中的应用外泌体中包含多种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因子,因此在再生医学中具有潜力。

外泌体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外泌体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外泌体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外泌体是指一种直径约30-100纳米的小囊泡,由细胞膜包裹的细胞器,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蛋白质、mRNA、miRNA 等。

近年来,外泌体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外泌体的来源、组成成分以及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介绍外泌体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外泌体的来源外泌体来源很广泛,可以从细胞、血浆、尿液、口腔分泌物等多种来源中获取。

其中,细胞的外泌体分为三类:迷走体(exosomes)、微泡(microvesicles)和释放的膜碎片(ectosomes)。

其中迷走体是比较稳定的来源,其组成和分泌机制已得到更好地研究。

二、外泌体的组成成分外泌体主要由脂质双层以及各种负载物质组成。

负载物质主要包括mRNA、miRNA、蛋白质、细胞表面分子等多种物质。

其中,miRNA是外泌体中最为丰富的组分。

miRNA是一种长度约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结合到靶基因mRNA的3'UTR区域,调节该基因的表达水平。

外泌体中miRNA的含量较大,主要是由于外泌体通过释放自身外泌体质量大于的囊泡,选择性地富集与miRNA相关的mRNA和RISC复合体,从而将这些mRNA和RISC复合体呈泡形式释放出来。

三、外泌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外泌体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可用于miRNA等的递送。

例如,将miRNA通过外泌体释放递送到肿瘤细胞中,从而调节基因表达,抑制肿瘤生长。

此外,外泌体可通过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或腺病毒(adenovirus)等载体的抑制作用,从而保护RNA在细胞质内的稳定性,由此发挥治疗效果。

四、外泌体在诊断中的应用外泌体还可用于疾病的诊断。

外泌体中含有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疾病的检测。

例如,一些癌症病人具有非常高的外泌体水平,这些外泌体中含有特异性蛋白,在早期肿瘤的筛查和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外泌体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外泌体在药物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可用于传统化疗药物的递送。

外泌体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外泌体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外泌体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1. 内容概览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标志物在肿瘤研究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卵巢癌作为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预后较差。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外泌体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外泌体的形成、作用机制以及在卵巢癌中的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1 研究背景卵巢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尽管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卵巢癌的预后仍然较差。

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和靶点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内膜结构形成的微小囊泡,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

它们可以通过细胞膜转移至细胞外液,并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如细胞间信号传递、免疫调节和代谢调控等。

外泌体在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肿瘤、心血管疾病、炎症性肠病等。

在卵巢癌中,外泌体的异常表达和功能异常已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外泌体中的m6AP(神经生长因子样蛋白)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同时,外泌体还可以介导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免疫应答。

研究外泌体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前景对于揭示卵巢癌的发病机制、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随着对卵巢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标志物在卵巢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外泌体在卵巢癌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具体目标包括:通过分析卵巢癌组织和外泌体的特征,揭示外泌体在卵巢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深入了解卵巢癌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新的视角。

探索外泌体在卵巢癌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为其成为卵巢癌早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的新工具提供理论依据。

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

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

分子诊断技术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种新型技术是指通过对人体组织、细胞、体液等样本进行分离和提取分子信息,并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等技术方法进行分析、检测和诊断的过程。

与传统的诊断技术相比,分子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对于一些难以诊断的疾病具有较好的帮助作用。

一、分子诊断技术的发展历程早在20世纪初期,科学家就开始探索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可能性,这是分子诊断技术的雏形。

20世纪60年代,DNA的结构被确定,并发现了DNA的复制和转录过程,这些发现为分子诊断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PCR技术的引入和完善,诊断基因突变、基因型和染色体异常等疾病成为可能。

另外,RNA分子的发现和研究也为许多遗传性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手段。

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些新型技术正在推动着分子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

二、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是目前最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和可塑性,其基因表达和基因组织结构也会发生变异和异常。

因此,通过分析细胞精细结构、变异位点、基因表达等信息可以有效地为临床提供有力依据。

分子诊断技术在不同阶段的肿瘤识别和分析中,可采用的方法有PCR、核酸杂交、基因芯片等,其中常见的涉及外泌体、DNA甲基化、血浆分子标志物的诊断技术。

以肝癌为例,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对病例进行分类和特异性诊断,并且可针对不同的分子靶点进行个性化治疗。

目前,外泌体的测定已经成为肿瘤诊断和预后监测的重要技术。

以CA199为例,研究发现其在胰腺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尤其是在早期诊断中具有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人体PD-L1的检测中,研究表明其表达水平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性。

三、分子诊断技术在遗传性疾病中的应用受遗传基因支配的疾病涉及人体各个系统的不同部位,常见的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肾脏疾病、遗传性代谢病等。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在近年来的生物医学领域中,外泌体成为了备受关注的一类细胞胞外泡 (extracellular vesicles) 。

它们是由各种细胞分泌出来的小囊泡,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 DNA, RNA, 蛋白等,可以在整个身体内进行传递和交流。

外泌体的种类很多,包括机体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和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

很多研究表明,外泌体的存在和其携带的分子对医学诊断和治疗都有着巨大的潜力。

一、外泌体在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外泌体可以被广泛地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监测。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分子诊断技术以及成像技术迅速发展,来进行疾病监测以及诊断。

在外泌体的领域,其中的信息学乃至于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推动其内嵌小分子的监测和诊断的精度的大大提高。

目前,外泌体已经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监测和诊断,如糖尿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下面以癌症为例,谈谈外泌体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癌症的早期诊断对于治疗和治愈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外泌体能够从肿瘤细胞中释放出来,都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包括肿瘤标志物、DNA、RNA等。

这些物质可以在体外或者患者的血液样本中检测到。

由此,有研究者提出从外泌体中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方法以及 RNA 和 DNA 的分析,来进行癌症的早期诊断。

多项研究表明,外泌体中的信息可用于分析肿瘤类型及其分级,从而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治疗效果的预测,甚至提供新的靶向药物的发现。

二、外泌体在疾病治疗中的发展外泌体在疾病治疗中的发展有着非常广泛的前景,这包括利用外泌体进行靶向治疗、提高药物传递、肿瘤的免疫治疗等。

目前的研究显示,外泌体可以帮助治疗多种疾病,并传递蛋白质、RNA等,这们分子可作为肿瘤细胞的标志物进行治疗。

此外,外泌体还具备可渗透细胞膜的功能,这也让人们可以将它作为开发新型治疗方法的基础。

1.外泌体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外泌体的小巧主体和广泛分布的有利特性,使其能作为药物递送系统,增进药物在身体内的吸收和分发。

外泌体的生物学效应及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外泌体的生物学效应及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

外泌体的生物学效应及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外泌体是一种由细胞释放的小型脂质囊泡,直径约为30-100纳米,含有多种生物分子,如蛋白质、mRNA、miRNA等。

近年来,随着对外泌体生物学效应的深入研究,外泌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成为一种新的诊疗手段。

外泌体的分类根据来源和分泌方式的不同,外泌体可以分为三类:外分泌体、内分泌体和直接释放体。

外分泌体主要由上皮细胞、肝细胞等分泌,与细胞外基质和细胞间通讯有关;内分泌体主要由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分泌,与血管收缩和心血管疾病等相关;直接释放体主要与细胞凋亡和坏死有关。

外泌体的生物学效应外泌体的生物学效应涉及多个方面。

首先,外泌体可以调节免疫系统。

研究表明,外泌体可以抑制或增强免疫功能,对病原体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具有重要影响。

其次,外泌体还参与了细胞增殖、转化和凋亡等过程。

在肿瘤发展中,外泌体及其携带的生物分子可以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转化和浸润。

此外,外泌体还可以影响血管生成和细胞外基质重塑等生理过程。

外泌体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外泌体的生物学效应使其成为一种新的疾病诊疗手段。

目前,已有多项研究展示了外泌体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以下简要介绍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1. 肿瘤诊断外泌体携带着肿瘤细胞的信息,可以作为肿瘤的标志物。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离、分析血液或组织中的外泌体,诊断肿瘤以及预测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治疗效果。

2. 神经系统疾病外泌体携带神经元信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应用潜力。

研究表明,大量的突触形成的外泌体可以作为神经损伤的标志,并且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修复。

3. 心血管疾病外泌体可以通过调节血管壁和内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外泌体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靶点或作为新型治疗方法的载体。

4. 免疫性疾病外泌体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在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外泌体携带的RNA和蛋白质等分子可以促进或抑制细胞间信号转导,从而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

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外泌体是一种被发现不久的细胞间传递物质的载体,在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疾病诊断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们是一种非囊泡性的小颗粒,由细胞膜内凸形膜(内凸面)包裹而成,具有复杂的分子组成和多种生物学功能。

在许多生物体内分布广泛,在分泌型细胞中也有丰富的产生。

外泌体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发现将会给临床医学带来重大的启示和挑战。

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一、外泌体的生物学功能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通过细胞外液分泌出来的细胞内质膜包裹的纳米颗粒。

如图1所示,外泌体是大小为30-200 nm的细胞外囊泡,分为外泌体、exomere和微泡。

外泌体的形成机制是细胞膜内相支持(endosomal sorting complexes required for transport,ESCRT)、纳米斑(nucleation)和替代机制(invagination)等,通过内凸形膜逐渐形成囊泡并分泌出来。

在外泌体的形成过程中参与的细胞蛋白质有多种,包括烟碱酸腺嘧啶二核苷酸磷酸酯酶代表(AIP5)、TSG101、VPS4A和VPS4B等,通过负责解贴着外泌体内部的内凸形膜。

图1. 外泌体的结构外泌体的质量和数量与细胞类型、代谢状态以及周围环境等因素有关。

外泌体的产生不仅存在于哺乳动物,还存在于各种非哺乳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体内。

同时,外泌体还应用于各种细胞的相互作用中,促进脑内巨噬细胞、T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互作用等。

二、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外泌体在诊断疾病以及治疗方面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

外泌体中的蛋白质、核酸、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分子可反映出许多高度特异性或标志性的细胞信息和代谢或疾病模式。

比如,某些蛋白质的产生和分泌特异性地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移过程有关,例如HER2和Vimentin等肿瘤标志物也是如此。

外泌体的功能和应用研究

外泌体的功能和应用研究

外泌体的功能和应用研究外泌体(extracellular vesicles)是一种由细胞膜包裹的小囊泡,大小约为30-150纳米。

它们被广泛存在于体液、组织和细胞培养基中,是细胞之间或细胞与环境间重要的信息交流媒介。

近年来,外泌体在多种生理和疾病状态下的分泌和作用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介绍外泌体的功能和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外泌体的功能1. 传递细胞信息外泌体是细胞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细胞间信息传递和组织发育方面尤为重要。

外泌体能携带多种类型的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质等,这些分子可在外泌体与受体细胞结合后产生作用。

外泌体还能调节受体细胞信号传导途径,从而进一步影响细胞信号网络的调控。

2. 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外泌体还能参与生物体的废弃物清除和细胞内环境的调节。

因为外泌体能提供一种从细胞内到体外的分子承载平台,这有助于细胞内的大分子物质、膜蛋白和代谢产物排泄。

此外,外泌体也能调节细胞外环境,如在肿瘤微环境中外泌体可通过传递信号分子促进肿瘤微环境的形成和肿瘤生长。

3. 治疗用途外泌体可以被设计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剂,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例如,外泌体可以携带各种类型的药物或基因,以达到通过穿透血脑屏障等传统难以实现的治疗效果。

二、外泌体的应用研究外泌体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包括诊断、治疗、药物递送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1. 诊断应用外泌体在诊断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肿瘤诊断、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和结缔组织疾病诊断中等,因为外泌体能传递疾病标志物、具有代表性的蛋白、核酸等分子,同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在体液样本中稳定保存。

通过对外泌体中分子组成和数量的分析,可以有效实现早期诊断和真实分类诊断。

此外,外泌体还可作为药物递送载体将药物靶向到病变组织中,优化治疗效果。

2. 治疗应用外泌体作为治疗用途的生物制剂可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疾病中。

例如,外泌体可以将基因和药物靶向输送到病变组织,以达到治疗效果。

经过合理的修饰,外泌体还可以延长血液循环时间、提高细胞摄取率和靶向性,同时保护药物免受降解和组织损伤的影响,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细胞分泌与外泌体的分子机制及应用

细胞分泌与外泌体的分子机制及应用

细胞分泌与外泌体的分子机制及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在细胞学领域中,细胞分泌与外泌体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细胞分泌是细胞内部过程中的一种,涉及到许多分子机制,而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产物,正被广泛研究其各种应用。

一、细胞分泌的分子机制细胞分泌的分子机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涉及到许多有机分子,包括蛋白质、酶、激素、神经递质、脂类等等。

这些有机分子在细胞内部经过各种化学反应,最后被分泌到细胞外部。

其中,蛋白质是细胞分泌中最常见的一种有机分子。

蛋白质的分泌过程包括合成、折叠、包装和运输等步骤。

在合成过程中,蛋白质链被扩展,并在内质网(ER)内排列为其组成的结构。

然后,蛋白质链通过多种折叠机制,形成特定的结构。

在蛋白质的包装和运输过程中,常见的是囊泡运输机制。

这种机制包括容器与分泌泡(vesicle)的合并,将蛋白质包装到分泌泡中,运输至细胞膜上并释放。

二、外泌体的分子机制及应用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产物,最初被认为是一种细胞废物。

但发展至今,外泌体不仅在细胞间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在名称演化过程中也体现出其重要性。

在外泌体的分子机制中,一个核心分子为磷脂id。

在外泌体形成的过程中,内源性分子会聚集到特定区域,与钙离子结合并诱导id内在曲率,进而形成外泌体。

一旦形成,外泌体会被释放到胞质膜的外层。

外泌体的应用领域很多,其中在临床医学中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从外泌体中释放的生物标志物可以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预测,同时也可以促进疾病治疗的进展。

例如,在癌症诊断中,外泌体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

一些肿瘤在形成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外泌体,这些外泌体中会含有肿瘤特异性标志物。

通过检测血液等体液中外泌体的特异性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们进行早期诊断和预测疾病进展。

此外,在药物递送中,外泌体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外泌体可以通过改变其内部的生物分子,使得其适应不同的药物递送需求。

因此,外泌体可以被制备成为一种高效的药物载体,以实现药物的精准治疗。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外泌体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外泌体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外分泌的小囊泡,其内部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脂质等,可以在体内外传递信息并调节细胞的生物学过程。

本文将介绍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外泌体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外泌体作为疾病的生物标志物外泌体可以从多种体液中分离出来,包括血液、尿液、唾液、脑脊液等,其中含有的生物标志物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预测。

例如,外泌体中含有的miRNA(微小RNA)可以作为乳腺癌的生物标志物,通过检测外泌体中miRNA的表达水平可以对乳腺癌进行筛查和预测。

外泌体中含有的蛋白质也可以作为肿瘤等疾病的标志物,通过检测外泌体中蛋白质的种类和表达水平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病情监测。

2. 外泌体在体内成像中的应用外泌体还可以通过特定的标记技术,在体内进行成像,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在癌症治疗中,通过将外泌体表面标记成荧光分子或磁性纳米粒子,可用于癌细胞的定向治疗和成像。

此外,外泌体还可作为递送载体,将药物分子等物质递送到特定的细胞或组织中,用于疾病的治疗。

二、外泌体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1. 外泌体作为治疗药物的递送载体外泌体可以在体内外传递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可作为治疗药物的递送载体。

例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外泌体可递送生长因子、神经元营养素等物质,帮助维持神经元的正常生理功能。

在肿瘤治疗中,外泌体可递送抗肿瘤药物、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等,实现肿瘤的精准治疗。

2. 外泌体作为免疫治疗药物的新型递送系统外泌体中含有多种免疫调节分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0(IL-10)等,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将外泌体内的这些分子与肿瘤或其他疾病相关的抗原融合成“外泌体疫苗”,可以增强体内的免疫功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实现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三、外泌体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未来发展趋势1. 差异化分离技术的发展由于外泌体的复杂性,其成分和含量可能因不同的采样方法、样本源和分离技术而发生变化。

外泌体对胃癌转移的作用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对胃癌转移的作用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外泌体对胃癌转移的作用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宋健;杨松林;李琳;侯宗柳【摘要】Gastric cancer (GC) is one of the most resistant malignancy to several treatment strategies. In recent years,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GC has stayed high. Surgical resection remains the main treatment option for GC at present. Although chemotherapy, radiotherapy, immunotherap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re used as adjuvant therapies after surgery, the prognosis and five-year survival rate are still low. Currently, there is no effective method for early diagnosis of GC and thus most patients are diagnosed only when the advanced symptoms appear. Exosomes contain and transfer DNA, RNA, proteins, lipids, and other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Several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exosomes are involved in tumor processes including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In particu-lar, the abundant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present in the exosomes reflect the progress of tumor development thereby enabling them as non-invasive diagnostic markers. This provides a new idea for diagnosing GC in early stages. In this review, the contribution of exosomes to GC metastasis and the applications of exosomes in early GC diagnosis are briefly summarized.%胃癌是对各种治疗策略均具有一定抵抗性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在近些年居高不下.目前胃癌的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尽管术后辅以放化疗、免疫治疗及中医治疗等手段,但其预后及5年生存率仍较低.目前尚缺乏高效的早期诊断胃癌的方法,使得多数患者在晚期症状严重时才得以发现.外泌体内包含DNA、RNA、蛋白质、脂质等多种生物大分子物质,其参与肿瘤发展的过程,并且影响肿瘤的增殖及转移,尤其是其中丰富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可以反映肿瘤的进展程度,这也给早期胃癌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将其作为非侵入性的诊断标志物.本文就外泌体在胃癌转移及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8(045)022【总页数】5页(P1164-1168)【关键词】胃癌;外泌体;标志物;增殖;转移【作者】宋健;杨松林;李琳;侯宗柳【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云南省肿瘤免疫防治重点实验室昆明市650051;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云南省肿瘤免疫防治重点实验室昆明市650051;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云南省肿瘤免疫防治重点实验室昆明市650051;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云南省肿瘤免疫防治重点实验室昆明市650051【正文语种】中文胃癌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位居各类恶性肿瘤第五位[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9-05-23T11:36:03.88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20期作者:孙艳
[导读] 通过检测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可实现对恶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并保障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检测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的技术的进步,对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医院
【摘要】通过检测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可实现对恶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预后判断,并保障诊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检测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的技术的进步,对医疗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临床应用
一、研究背景
外泌体是一种多细胞分泌并将蛋白质、非编码RNA、微小RNA和DNA、脂质物等包裹的膜性囊泡。

通过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外泌体在进行细胞间的通讯、肿瘤治疗、修复损伤组织和诊断疾病以及肿瘤免疫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来源不同的外泌体其所携带的内容也不相同,对其进行分析将其中具有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筛选出来,有利于促进疾病诊断和研究发展的进步。

通常可在脑脊液、乳汁、唾液、尿液和血液中检查出外泌体。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外泌体分离、分析检测技术的进步,发现了更多的分子标志物。

通过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可对恶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提高诊断和判断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二、外泌体
外泌体可以称之为胞外体,最初是多泡体借助膜内陷包裹物质所形成的,在多泡体和细胞膜进行融合时被释放到外面,其粒径通常在30纳米至120纳米之间,其中包含细胞中的部分核酸、蛋白质和脂质等,是一种呈蝶形的膜性囊泡。

外泌体可从造血细胞、淋巴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肿瘤细胞和神经细胞等中被分泌出来,可从尿液、血液、唾液、脑脊液和乳汁等体液中检测出来。

不同的细胞其中含的物质不相同,因此分泌的外泌体内容物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在外泌体中寻找具有特异性组织的分子标志物,并将正常状态下的和疾病状态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对临床中诊断疾病具有重要作用,且发展前景广阔。

三、外泌体的提取和分子标志物的检测
最为常见的对外泌体进行提取的方法有商品化试剂盒、磁珠分选、超速离心、蔗糖碘克沙醇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

通过选取四种提取方法进行外泌体的提取,并将提取后的外泌体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其中通过蔗糖碘克沙醇密度梯度离心进行提取的外泌体,含有的脂质污染最少,而通过磁珠分选法进行提取的外泌体特异性最高、得率最低。

某学者选择了多路复用微射流装置,利用电压的调节捕获表面带有电子的纳米粒子,从而实现外泌体纯度的提高。

在临床中应用应对实际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如标本的数量、来源,并结合自身的经济状况等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提取。

外泌体中常聚友膜融合蛋白、CD抗原、热休克蛋白、多泡体等、以及和脂质相关的蛋白质、核酸等。

来源于不同细胞的外泌体其内部的成分也不相同,检出这部分成分为诊断疾病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和支持。

通常可通过二维电泳、免疫电镜、蛋白质芯片等方法对蛋白质进行检测。

四、外泌体的内标志物和疾病的诊断
1.血液外泌体内标志物
可通过血液标本对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病理情况进行反映,以往所采用的检测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准确性,但是特异性、灵敏度等相对较低,在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方法缺乏有效性。

部分学者对外泌体等新的血清标志物进行研究,发现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血清外泌体中miR373的表达量比乳腺腔内乳腺癌的患者的表达量高,ER隐形乳腺癌的患者其血清外泌体中的miR373的表达量比ER阳性的患者的表达量要高,与肿瘤抗原相比,其更具有特异性。

外国某学者利用免疫沉淀反应,通过人体的小肠、结肠的特异性表达蛋白GPA33抗体,对肠道来源外泌体进行捕获,利用芯片进行筛选,并发现其与乳腺癌耐药性基因呈现负相关的miR328被该外泌体包裹,并对乳腺癌细胞中的miR328含量进行有效的反映,从而为乳腺癌耐药基因的评估、以及后续服用相关药物提供有力的指导。

2.尿液外泌体内标志物
尿液标本常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及肾脏功能检测,但由于外界环境因素,标本容易变质,常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大。

尿液取材容易且含有相对于细胞和尿蛋白来说性质更稳定的外泌体,给泌尿系统疾病的检测提供了更好的手段。

某学者发现自身免疫性肾小球肾炎(AGS)患者尿液外泌体中miR-26a含量增加。

某学者发现用庆大霉素对大鼠进行腹腔注射诱导形成肾损伤,5 d后血浆肌酐升高,第7天出现多尿和尿比重失调现象,而由肾小球集合管通过外泌体分泌到尿液中的水通道蛋白AQP2在肾损伤第1天即可检测到明显增高,到第7天才下降,其变化早于机体肾功能紊乱症状的出现。

另一学者也发现氨基核苷嘌呤霉素诱导形成大鼠肾损伤,和正常组比较,第5天损伤组尿液外泌体中的胱抑素mR-NA表达量增高7.5倍。

尿液外泌体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前列腺抗原(PSA)作为临床诊断前列腺癌的标志物已经30多年,而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不能满足诊断需求,尿液外泌体中生物学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可能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走出这一困境,外国一学者发现前列腺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AGR2(主要由腺体分泌)的剪接体SV-G和SV-H表达量和良性肿瘤患者存在区别,且ROC曲线远优于检测血清PSA含量。

Wang等通过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及ELISA等方法检测到Flotillin2、Rab3B、LAMTOR1等蛋白在前列腺癌患者尿液外泌体中表达量明显高于健康人,且特异性可达90%以上。

因此,尿液外泌体不仅能用于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还可能在无创情况下为其他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

3.脑脊液外泌体内标志物
脑脊液是目前能够微创获取的最能反应神经系统状况的标本,研究发现脑脊液中也能提取外泌体。

学者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外泌体中的蛋白质转运受体如受体相关蛋白6(LRP6)、热休克因子-1(HSF1)、抑制因素1(REST)明显低于健康人,揭示了AD患者神经退行性变化的原因,是一个预测AD进展的指标。

某学者发现AD脑脊液外泌体中磷酸化tau蛋白含量上调,反映了病情进展及预后。

外泌体在帕金森病和亨廷顿舞蹈症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帕金森病患者脑脊液外泌体含有的α-synuclein、LRRK2等蛋白是导致β-amyloid前体生成的重要蛋白质,若能对外泌体中该蛋白质的含量进行分析是预测帕金森病进展的重要手段。

对于AD和帕金森病的鉴别,另一学者提出通过比
较脑脊液外泌体所含的microRNA含量,可以为该2种疾病更精确的诊断提供帮助。

此外通过检测外泌体分泌的亨廷顿蛋白也是预测亨廷顿舞蹈症的途径,为后续的治疗提供帮助。

外泌体分子标志物将为神经方面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实验室资料和依据。

4.腹水外泌体内标志物
腹腔积液常见于腹部器官的病变如肝硬化、肝癌、卵巢癌、结肠癌等。

外国某学者提出卵巢癌患者腹腔积液外泌体中miRNA-21、23b、29a高表达常意味着高死亡率,而结肠癌患者腹水分离的外泌体中claudin-3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对照。

另一学者通过检测胃癌切除术患者腹腔灌洗液,胃癌转移瘤分离株培养上清,及胃癌卵巢转移患者腹腔灌洗液发现miR-21和miR-1225-5p在胃癌转移标本中的表达量明显升高,这可能为胃癌侵犯腹腔及相关器官早期检测提供帮助。

腹水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核酸,腹部器官众多,这些物质的来源难以确定,仅从游离蛋白质核酸分析诊断疾病有一定的难度,而外泌体具有组织特异性,在肿瘤组织的定位上更具优势,诊断的精准度也会更高。

除了以上体液,唾液、肺泡灌洗液、卵泡液中也发现了外泌体,在肿瘤、生殖功能、呼吸功能的诊断中显示其意义。

参考文献
[1]许文荣, 孙瑶湘. 外泌体内分子标志物检测及其临床应用[J]. 临床检验杂志, 2017, 35(3):161-164.
[2]陆前进, 刘莹, 赵明. 尿液外泌体microRNA分子标志物的应用及制备的试剂盒:, 2016.
[3]邓小红, 黄俊琪. 外泌体内mircoRNAs在肝癌中的作用[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2017(11):1105-1109.
[4]王燕. 外泌体miRNA作为三种性质胸腔积液标志物的研究[D]. 20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