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一、课程设置第一条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条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条各区县和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
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
第四条各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
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第五条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全年39周的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第六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
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
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北京市将实施教育部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该方案将整合九年一贯的课程设置,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区县)课程与校本课程。
每门课程都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效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此外,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国防和民防教育、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等内容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在教学时间安排方面,全年共有52周,其中教学时间为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为13周。
每学年上课35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减少两周)、复考试2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课时40-45分钟。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长短课结合的实验。
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在周课时总量内自主安排。
课程设置表分为表一和表二。
表一适用于小学阶段六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校;表二适用于小学阶段五年、初中阶段四年的学校。
表中包含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等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研究、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写字等内容。
每门课程的课时总量都在表中列出。
根据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二,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如下:一年级:品德与生活(2节)、思想品德(4节)、语文(8节)、数学(4节)、科学(2节)、体育(2节)、艺术(2节)、综合实践活动(5节)。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2节)、思想品德(8节)、语文(6节)、数学(4节)、科学(3节)、体育(3节)、艺术(2节)、综合实践活动(5节)。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附件1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一、课程设置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区县)课程与校本课程。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国防和民防教育、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等内容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二、课程安排(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1.全年52 周:教学时间39 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 周。
2.教学时间:每学年上课35 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减少两周)、复习考试2 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增加2 周)、学校机动2 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二)每周活动总量1.每周按5 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课时40—45 分钟。
2.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长短课结合的实验。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在周课时总量内自主安排。
(三)课程设置表课程设置表分表一和表二。
表一适用于小学阶段六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校;表二适用于小学阶段五年、初中阶段四年的学校。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二三、课程设置说明(一)综合性课程的选择1.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为综合性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小学阶段的科学均为必修课程。
历史与社会、初中阶段的科学、艺术为选择性课程。
学校可以在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及分科的历史、地理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科学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艺术及分科的音乐、美术之间选择。
2.如选学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内容。
如选学历史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则应参照地理课程标准增加学习自然地理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得课程计划(修订)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得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与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得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一、课程设置第一条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条要关注课程得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得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得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条各区县与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得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
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得周学时数与学科总学时数.第四条各区县与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得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得开设与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
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得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第五条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全年39周得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第六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
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得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得学时总量。
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04.06.10•【字号】京教基[2004]13号•【施行日期】2004.06.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中等教育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的通知(京教基〔2004〕13号)各区县教委:新学年,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为深入推进我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市三年来课程改革实验实际,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请从实际出发研究落实。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课程计划"适用于参加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年级。
未进入课程改革实验的年级,仍执行教育部1994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教学)计划。
"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的课程门类、设置办法、教学时数、修习方式等,反映出时代的特点和北京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体现了新的课程观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周课时总量、学科课时总量、学科课时占各学科总课时比例上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考虑到北京市21世纪课程改革实验的平稳过渡。
因此,课程设置表分表一和表二,分别适用于六三和五四学制的学校;外语课从小学一年级起开设;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的选择权在区县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与校本课程赋予区县和学校更多的自主安排权,可自主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课程设置表"是完成小学初中教育教学任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各区县和学校要组织全体小学和初中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教科研人员认真学习研读,了解并把握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变化和特点,全面落实其精神和要求。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最新整理)
社会团体等社会资源单位参与开发、实施“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课程,市级、区县做好社会资源单位课程开发实施的管理和服务。 建立“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程的资源准入、选课、记录、评价、 认定机制。
第十八条 学校安排七年级每周 1 学时、八年级每月 1 至 2 学时开展“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指导课,指导学生在校内外开 展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组织做好学生“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 课程学习情况的认定填报,有关情况作为中考动手实践类成绩的 计入依据。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 号)、《北 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 号) 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 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 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 划》)。
三、综合性课程的开设及选择 第十条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 术等课程为综合性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小学阶 段的科学均为必修课程。历史与社会、初中阶段的科学、艺术为 选择性课程。学生可以在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及分科的历史、地 理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科学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选 择,在综合性的艺术及分科的音乐、美术之间选择。 第十一条 选学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地理课程中 的自然地理内容。选学历史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则应参 照地理课程标准增加自然地理内容。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第十二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必修 课,包括学科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 务和社会实践等。旨在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综合培养人文、科 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要让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doc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一、课程设置第一条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条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条各区县和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
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
第四条各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
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第五条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全年39周的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第六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
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
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1.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课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课时40—45分钟。
2.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展长短课结合的实验。
3.晨会、班队会、科技文体活动等,由学校在周课时总量内自主安排。
(三)课程设置表
课程设置表分表一和表二。表一适用于小学阶段六年、初中阶段三年的学校;表二适用于小学阶段五年、初中阶段四年的学校。
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效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国防和民防教育、安全和自救互救教育等内容也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
二、课程安排
(一)各学年教学时间安排
1.全年52周: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2.教学时间:每学年上课35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减少两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即初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远足等)。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一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九年课时总计
品德与生活
2
2
661-694
品德与社会
2
2
2
2
思想品德
2
3
2-3
历史与社会
历史
3
3
3
2
3
309
175
309或315
地理
2
2
140
科学
2
2
2
2
280
725或723
科学
物理
4
4
2
5
3
445
169
化学
北京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北京课程标准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课程标准实施方案》,以推动学校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主要内容如下:
1. 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追求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2. 教育目标:培养五育并重的全面发展人才,包括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德育。
3. 课程设置:按照学段、学科和年级要求,制定课程体系。
初中学段分为语文、数学、英语、思品、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与卫生、美育、信息技术和劳技与家政等学科。
4. 课程内容:确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确保内容科学合理、与时俱进。
5. 教学方法:鼓励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制学习等。
6. 教材选用:根据课程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教材,并且鼓励学校和教师进行教材的自主开发和使用。
7. 教师培训:加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8. 考核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发展。
9. 课程资源建设:配置适应教学需要的设施、设备和学习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10. 国际化教育:鼓励学校开展国际化教育交流活动,提供国
际化课程和教育资源。
以上是北京市《北京课程标准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旨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一、课程设置第一条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条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条各区县和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
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
第四条各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
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第五条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全年39周的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第六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
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
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doc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北京市中小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京政办发〔2014〕52号)、《北京市基础教育部分学科教学改进意见》(京教基二〔2014〕22号)精神,切实解决基础教育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特制定《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以下简称《课程计划》)。
一、课程设置第一条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开设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及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第二条要关注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内、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条各区县和学校要认真按照《课程计划》,逐级制定相应的义务教育三级课程整体建设一体化课程方案。
不得随意增加或削减课程门类,不得随意改变各门课程的周学时数和学科总学时数。
第四条各区县和学校要严格执行调整后的课程计划,落实课程标准,保证各类课程的开设和学时要求,确定整体课程安排。
在保证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科学开展课程整合实验,提升课程质量。
二、课程结构第五条全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39周、假期(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等)13周。
全年39周的教学时间包括上课35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减少2周)、复习考试2周(九年级第二学期增加2周)、学校机动2周(用于安排学校传统活动、文化节、运动会、游学等)。
第六条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周学时总量见课程设置表,每学时平均为45分钟。
进一步下放课程自主权到学校,鼓励学校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周总学时时长不得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学时总量。
如:一年级不得超过1170分钟(26学时×45分钟)。
北京市义务教育程课改实验教材第九册一至四单元教材教法介绍
阅读叙事性作品的目标: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 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 读感受。(第二学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 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第三学段) 阅读叙事性作品,能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 景、人物、细节,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在交流和 讨论中,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本册教材)
9猫
一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活泼淘气的特点。
1 形象具体地理解大猫古怪的特点。 2 体会大猫的古怪,要注意整体性。
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胆小——勇猛 3 小猫的特点要抓得准确。
这首诗歌是从哪几方面歌颂伟大祖国的? 第1小节是从哪方面歌颂祖国的? 第2小节主要歌颂了祖国( )。
第8页/共63页
3 引导学生把凝练、抽象的诗歌语言形象化、 具体化。 △边读边展开联想、想象。
△利用图片、录像等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 △请了解情况的学生做介绍。
4 多种形式的朗读贯穿教学始终。 5 体会写法。 (1)先从六方面介绍,再进一步抒发情感。 (2)选择最具代表性(最具特点)的事物。 (3)语言凝练,感情浓烈。
2024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课程标准
2024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课程标准2024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课程标准是教育部为了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制定的一套全面、系统的教育方案和标准。
该方案和标准旨在确保学生接受到全面、均衡、有质量的教育,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程设置实验方案课程结构:该方案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主要科目。
同时,还设置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育需求。
课程安排:方案对各类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合理安排,确保学生在各个科目上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和训练。
同时,还注重课程的连贯性和衔接性,确保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够顺利过渡。
课程评价:方案提出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方式,包括纸笔测试、实践操作、表现性评价等多种方式。
这种评价方式旨在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水平。
二、课程标准学科内容:课程标准对各个科目的学科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知识点、能力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
这有助于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要求:标准对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掌握、技能培养、思维能力等方面。
这有助于教师把握教学进度和难易程度,确保教学质量。
评价建议:标准提出了针对各个科目的评价建议,包括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
这有助于教师合理开展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总之,2024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课程标准是一套全面、系统的教育方案和标准,旨在确保学生接受到全面、均衡、有质量的教育。
通过实施这一方案和标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解读PPT课件
学科课程目标设定
突出学科特点,明确学科育人价 值
注重学科内知识整合,加强学科 间联系
强调学科素养与关键能力的培养
跨学科整合与拓展
鼓励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 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
加强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 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 意识
拓展学科学习领域,为学生提 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展
压缩课时总量和课程容量,减轻 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学科内容优化方向
强调学科素养导向,注重学科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与掌握
删减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增加与现 实生活、社会发展相关的内容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整合,促进学 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地方和学校自主权体现
赋予地方和学校更多自主权,允许其在课程设置、教 材选用等方面进行自主选择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 ,缺乏启发式和探究式教 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
评价方式片面
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 忽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亟需改革。
方案制定目的和意义
构建全面培养体系
方案旨在构建德、智、体、美、劳全 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提高教育质量
方案实施将有助于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 享。
社会参与和家校合作拓展
建立健全社会参与机制,鼓励 社会各界参与义务教育工作,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义务教育
的良好氛围。
加强家校合作,推动家庭教 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
形成教育合力。
倡导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成才观,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存在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课程设置与实施存在脱节现象
北京小学初中10%学时用于实践
北京小学初中10%学时用于实践北京市教委近日公布《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打算(修订)》。
将于7月31日起施行的该打算提出,从下学期起,北京市小学和初中将打破每节课45分钟的惯例,10%的学时将用于实践活动,小学低年级不再布置课外作业。
新学期课程将有诸多变化学科调整事项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由2学时调整为1—2学时。
历史从七、八年级延伸到九年级;八年级学时由2学时改为1—2学时。
生物可延伸到九年级,每周开设1学时。
语文一、二年级由8学时调整为6-8学时。
数学一、二年级由4学时调整为3—4学时;六年级由5学时调整为4—5学时。
课程)一、二年级由2-3学时调整为2学时;三、六年级由3学时调整为2—3学时。
体育一、二年级由3-4学时调整为4学时;市级地点课程每周1学时,区县地点与校本课程每周1学时。
作业类型调整要求低年级作业需在课内完成,教师分配教学时刻时要预留作业时刻;教师要为学生设计适合的、个性化的作业。
其他年级书面作业“一周布置一次”;书面作业应为表达综合性、研究性、制造性的“大作业”;教师应全批全改。
实践类课程的作业鼓舞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综合性课程的开设与选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课程为综合性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小学时期的科学均为必修课程。
历史与社会、初中时期的科学、艺术为选择性课程。
学生能够在综合性的历史与社会及分科的历史、地理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科学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之间选择,在综合性的艺术及分科的音乐、美术之间选择。
选学科学、历史、地理,可相应减少地理课程中的自然地理内容。
选学历史与社会、物理、化学、生物,则应参照地理课程标准增加自然地理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打算(修订)》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在义务教育时期全面开展,九年总课时最低为630学时,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280学时,劳动技术、信息技术350学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北京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解读《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修订)》解读一、《课程计划(修订)》的修订背景是什么?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特别是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促进中小学[微博]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试行)》(京教基〔2004〕13号)进行了修订。
二、《课程计划(修订)》所遵循的理念是什么?当今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是强调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二是重视全球化视野下国际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三是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整合;四是强化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五是注重改进和完善课程评价制度。
由此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跨学科综合学习、主题化学习及实践活动课程。
此次《课程计划(修订)》特别突出课程“整体育人”的基本理念,即统筹各学段、各学八是学习方式的变化,更加注重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四、《课程计划(修订)》颁布实施后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带来哪些变化?此次课程计划修订是对课程总量的结构化调整,各区县和学校依据要求实施课程计划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变化。
一是促进观念的转变。
此次课程计划的修订,体现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关注了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促进课程管理者、建设者和执行者对课程整体育人价值的认识。
二是创新课程的建设。
在课程计划的实施中,有条件的区县和学校将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开展课程创新实验,提升了课程建设自主权和积极性。
三是推动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此次课程计划的实施,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课时的长短结合、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开放科学实验等方面给予老师们更宽阔的改革与实践平台,不仅提高了老师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更在教学方式改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课程计划实施中,基于问题的、实践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活动将有效地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程计划(修订)》在课程结构方面有哪些变化?通过调整课程结构焕发课程活力是新的《课程计划(修订)》的着力点之一。
《课程计划(修订)》在课程结构方面有五大变化。
一是更加强调连贯性。
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一贯整体设置,关注小初衔接、初高衔接。
比如开设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就是为了解决小学科学和初中科学不衔接的问题,再如将历史、生物课程延伸到九年级是为了解决初高中这两门课程不衔接的问题。
二是学时实行总量控制。
以前每节课固定为40或45分钟,现在鼓励学校在周总学时不超过相应年级规定的前提下,根据学科、课型等积极开展长短课、大小课相结合的课程实验。
三是加强学科实践活动。
为了让学生动起来,部分学科拿出10%的学时用于开设学科实践活动,共计453学时。
四是关注学生学习规律。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一至六年级课程原则上分类集中安排,语文、数学、外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学科等课程可集中安排在上午进行。
五是鼓励突破学科课程的壁垒。
此次修订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鼓励开设围绕主题的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六、中小学如何依据《课程计划(修订)》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方案?此次课程计划修订的重点是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和学校课程建设自主权,关于如何充分利用10%的学科实践活动课,需要充分发挥区县和学校的特点,因地制宜、创新实验、探索发展。
从与2004年课程计划相比的变化程度,可大致分成两种情况:第一,课程方案基本保持不变,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第二,统筹安排原有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整体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创新课程结构。
第一种情况,课程方案基本保持不变,学科实践活动以学科内容为主。
这种情况适用于综合改革条件尚不成熟,课程实施的重点是完成统一的课程计划的学校。
这类情况学校的课程方案重点是充分利用10%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学科综合实践活动都要认真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符合此次修订对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基本要求。
虽然是以学科内容为主,但仍要体现其实践性、探究性、开放性的特征。
1.要保证每个学科的实践活动学时数量。
学校应在课程方案中明确出每个学科的实践活动的总学时数。
例如,修订的课程计划中要求历史和地理共有35学时用于学科实践活动,学校可将这35学时分配到七至九年级的学科课程学时中,如历史20学时,地理15学时。
2.合理安排校内和校外实践活动的学时数。
除分学科组织实践活动外,鼓励跨学科的实践活动。
语文和英语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语言应用为主,校内可安排阅读、朗诵、辩论、文学论坛、戏剧表演等活动;校外可组织学生身临万里长城、天坛公园等教科书中涉及到的实践基地感受语言与实际的联系,参观郭沫若等文学家故居,担任博物馆解说志愿者,参加汉语和英语比赛等活动。
数学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为主,校内可安排模拟商店、数学小游戏、运用建模思想解决车票购买和交通流量等问题;校外可组织与中科院数学所的数学家交流,到古代建筑博物馆、现代城市规划馆等考察数学的应用。
思想品德、社会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道德、法制和情感的真实体验为主,校内可安排时事讲坛和电子报制作、模拟法庭、校内定向测定等活动;校外可组织参观国家博物馆、首都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历史社会类博物馆,组织到公园、山地等开展地质调研。
科学类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小实验、小制作为主,校内可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小发明和制作的展示,科技论文的撰写和电子报的制作,科普读物阅读交流和笔谈;校外可组织参观自然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组织到植物园、污水处理厂、现代农业园、化工厂等开展实地调研。
艺术和体育学科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以体验艺术、丰富体育生活为主,校内可组织绘画、书法等美术作品的展览,合唱节和舞蹈节等表演,开发并组织学生参与武术等传统体育项目;校外可组织到梅兰芳大剧院、国家大剧院、美术馆等文艺演出场所感受艺术的魅力,到体育馆观看体育比赛,参加社区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
第二种情况,统筹安排原有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实践活动,整体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创新课程结构。
这种情况适用于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和丰富的自主排课经验的学校,在原有自我课程创新体系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科整合、突出主题,为学生创设更开放、灵活、可选择的课程空间。
将每个学科或领域的10%的学科实践活动学时与综合实践活动原有内容、学时统筹使用。
尤其是九年一贯的学校,可以统筹安排一至九年级的课程方案,实现义务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1.积极尝试长短课、大小课的实验。
尤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依据内容的特点,安排适宜的活动时间。
2.大力加强跨学科的整合,除了相近学科、同一领域的整合外,加强语言、数学、信息等素养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
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时,更关注联系实际主题和社会大课堂实践基地的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有效地将学科内容融入其中。
例如,中国科学技术馆的课程内容就包括了人文、科学、数学、社会等各学科领域。
3.尝试集中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一至八年级每学期15周、每周半天(3学时),校内外共同实施,每学期组织5次(共15学时)校外实践活动(市级1次,区级2次,校级2次)、10次校内实践活动(共30学时)。
七、《课程计划(修订)》在学科方面有哪些调整?此次课程计划调整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学时设置有部分调整:品德与生活在一、二年级的学时由2学时调整为1-2学时。
历史由过去的七、八年级延伸到九年级,其中八年级学时由过去的2学时改为1-2学时。
生物在不增加周学时的情况下,可延伸到九年级每周开设1学时。
语文一、二年级由过去的8学时调整为6-8学时。
数学一、二年级由过去的4学时调整为3-4学时,六年级由5学时调整为4-5学时。
外语一、二年级由过去的2-3学时调整为2学时,三、六年级由3学时调整为2-3学时。
体育一、二年级由过去的3-4学时调整为4学时。
市级地方课程每周1学时,区县地方与校本课程每周1学时。
八、《课程计划(修订)》对作业有哪些要求?低年级学生的作业需要在课内完成,要求教师在分配教学时间时,要预留作业时间。
同时教师要对作业进行设计,要为学生设计适合的、个性化的作业。
其他年级的书面作业“一周布置一次”。
这种一周一次的书面作业应该是体现综合性、研究性、创造性的“大作业”,教师应全批全改。
对于实践类课程的作业,鼓励小学各年级布置跨学科、跨年级的综合类、探究类作业。
九、《课程计划(修订)》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和北京市规定的必修课,在原来信息技术、劳技、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此次修订进一步强调学科实践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课程是一门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课,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如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要让学生有适当的劳动体验,适度地出出力、流流汗,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课程计划(修订)》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展,九年总课时最低为630学时,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280学时,劳动技术、信息技术350学时。
也鼓励结合10%的学科实践活动统筹使用时间,最高可达1083学时。
(品生、品社、思品学科70学时,历史与社会学科35学时,科学学科33学时,语文学科140学时,数学学科105学时,外语学科70学时)。
十、《课程计划(修订)》中10%的学科实践活动如何落实?学习内容方面:可以某一学科内容为主,开设学科实践活动,也可综合多个学科内容,开设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学时方面:可与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统筹使用。
课时安排方面:一至八年级每学期15周、每周半天(3学时)。
活动数量要求:校内外共同实施,每学期组织5次(共15学时)校外实践活动(市级1次,区级2次,校级2次)、10次校内实践活动(共30学时)。
课程开发模式:学科实践活动课程由市、区县、学校三级采取1:2:2的模式共同开发。
关注课程特点: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要突出实践性、探究性,要避免用学科教学内容简单替代。
组织以学科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