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1章 简史
张功耀自然辨证法课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张功耀自然辨证法课件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52026914964bcf84b9d57b5e.png)
(1)自然界的本原存在于‚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 中‛ 或‚某种特殊的东西中‛。
(2)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矛盾作用下,无限 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3)宇宙是有形的、有限的和运动的;生物是进化的, 并在其中分化出了人。 (4)人类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路径及演绎推 理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4)物体运动只有速度和位臵的变 化而无质量变化 (5)时间和空间是绝对 的,它不依赖于物质 而存在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1)工厂手工业替代家庭手工 业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改进、 分工和协作的发展,促进了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为机 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 定了物质基础。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老子主张的‚反者道之动‛(道向相反的方面转 化)、相辅相成等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影响很大‛, 也成为辩证法思想产生的重要渊源之一。 (2)“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界和谐发展, 这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相通,成为生态自然观和生 态文明观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1)自然哲学是在农业和手工业、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分工的社会条件下,以天文学、数学等为基 础形成的整体知识形态,是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 合的产物。
(2)自然哲学冲破原始宗教神话世界观的桎梏, 从哲学角度凭借经验和观察思考自然界,为朴素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https://img.taocdn.com/s3/m/0a064f1910a6f524ccbf85e8.png)
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观
宇宙观 形状各异的原子按照不同的位置和排列次序 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各种事物和 整个宇宙。 他认为无数的原子永远在无限的虚空中的各 个方向运动着,相互冲击,形成旋涡。并用 旋涡理论解释天体演化及世界的产生。他认 为旋涡是形成一切事物的原因。他把这种涡 漩运动称之为必然性,认为‚没有什么东西 是偶然生成的,万物都出于理由按必然生 成‛。
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观
原子论
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在希腊文中是‚不可分割‛之意。原
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其根本属性就是绝对 充实,没有空隙。原子在质上只有形状,大小, 位置,排列次序的不同。 ‚虚空‛,是空洞的无限空间,其特点是松散, 但虚空和原子同样实在。虚空是原子的运动场所, 原子由于内部没有空隙而没有内部运动,但可以 在外部的虚空中运动。原子在虚空中的运动必然 产生碰撞,导致原子之间的结合和分离。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一节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B.C.700-A.D.500)
科学背景 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 面。 内容 主要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和解释。
性质 古代东方和西方的自然哲学,同自然科学的萌 芽状态相适应,其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 思想具有朴素的、直观的性质。
西方古代朴素自然观
毕达哥拉斯的自然观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
B.C.580-B.C.500)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和音乐理论家。毕达哥拉斯学 派的创始人。
哲学思想: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世界是
一个由数和数的关系构成的和谐系统,每一种 事物都是一种数的和谐,数是千差万别的根本 原因。他提出的宇宙结构论是天才的构想。毕 达哥拉斯的哲学思想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的 开始,直接影响了以后的哲学家,特别是柏拉 图。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19449320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2f.png)
②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技术基础
I. 工厂手工业替代家庭手工业促进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分工和协 作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观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II. 钟表、望远镜和显微镜等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和 印刷术等技术的传入,促进了欧洲的社会革命,促进了实验科 学和数学的发展,为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 础。
II. 他们认为自然界是生气勃勃的云动实体,人类可以用数学研究 自然界,具有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创造力。
III. 这些自然观思想批判了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对朴素唯物主 义自然观向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1.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2.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 3.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 4.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5.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6.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
5.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① 以机械决定论认识自然界 ② 以因果决定论看待自然界 ③ 以孤立和静止的方法研究自然界 ④ 恩格斯评价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陈腐的、僵化的、“保
守的”、“低于希腊古代”的自然观。 ⑤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被康德“星云假说”等自然科学的发
现连续地“打开缺口”,最后被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所取 代。
III. 以“直觉的概念”为出发点的“形上学的方法论”,成为科学 研究方法论中的非逻辑思维方法的重要思想渊源之一。
②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I. 成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马克思吸收伊壁鸠鲁的原子 论思想,形成了人对自然界具有能动性作用的自然观思想;恩格斯指 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 点的胚胎、萌芽”;列宁称赞赫拉克里特的思想“是对辩证唯物主义 原理的绝妙的说明”,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一章 辨证唯物主 自然观的创立
![自然辩证法讲义 第一章 辨证唯物主 自然观的创立](https://img.taocdn.com/s3/m/151d761fde80d4d8d15a4f6e.png)
自然辩证法讲义第一章辨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第一编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祖本看法改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直耳组成部方.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周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寐切的联果。
古代朴素辩证去自然观,17世纪t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支思和思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在。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为料dL技术的深层次研究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tE的前捶。
20世纪从来在总结概括现代自然料4L新成就的基础上产生的果续自然观和生森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路观的车宫与发展。
第一章辨证唯物主自然观的创立本章结合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阐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的演替,重点是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基本观点及其重大意义。
第一节古代自然科学和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古代科学的萌芽及其自然哲学形式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
“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随着每一新的进步义扩大了人的眼界。
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
”①这些在劳动中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式。
人类进人权隶制社会后,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员初形态出现,形成了巴比伦、古埃及、印度和中国的科学文明。
随着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希腊奴隶制的繁荣,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的建立,科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以自然哲学的形式、达到了奴隶制时代的发展高燎。
在古希腊文中原来只有知识“s?吁?npq”、技艺。
?*X”q”等词,后来,”e?。
,qPq,,才获得科学的涵义。
后人所说的“科学”这个词起源于拉丁文“scle此a”或“sc此”。
在整个古代,本来意义的自然科学,大体上只限于天文、气象、力学、数学以及和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航海、医学等方面。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https://img.taocdn.com/s3/m/98f1363702d276a201292e7d.png)
“公用地悲剧”。
• 在几乎所有的公有资源例子中,都产生了与公用地悲剧一 样的问题:私人决策者过分地使用公有资源。政府通常管
制其行为或者实行收费,以减轻过度使用的问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9
分析以上材料并思考:
• 部分最优与整体最优的关系 • 一个系统应该如何实现整体最优?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30
五、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原理
• 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如下: • 1.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
结 构 的 外 在 表 现 —— 结 构 功 能 规 律;——结构决定功能; • 2. 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 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9
• 具体来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又 表现为加和性与非加和性两个方面:
• 1.在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有
质的承续性和量的守恒性——加和性 关系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自动排沙、控制进水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
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
4
自然界的定义:
• 广义的自然界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 整个宇宙
• 而狭义则指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会相对 立的自然界。
2020年10月23日星期五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5
物质普遍联系的基本形式——系统
自然辩证法第1章
![自然辩证法第1章](https://img.taocdn.com/s3/m/ab0801e5941ea76e59fa040b.png)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1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2
第一节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一、科学的萌芽与“四大文明”中心
二、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
三、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与科学技术
四、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特点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3
一、科学的萌芽与“四大文明”中心
1. 2.
科学的萌芽 “四大文明”中心
仰赖医神阿波罗· 埃斯克雷波斯及天地诺神为证,鄙人 敬谨直誓,愿以自身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此约。凡授我 艺者,敬之如父母,作为终身同业伴侣,彼有急需,我接济 之。视彼儿女,犹我兄弟,如欲受业,当免费并无条件传授 之。凡我所知,无论口授书传,俱传之吾与吾师之子及发誓 遵守此约之生徒,此外不传与他人。 • 我愿尽余之能力与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 条,并检柬一切堕落和害人行为,我不得将危害药品给与他 人,并不作该项之指导,虽有人请求亦必不与之。尤不为妇 人施堕胎手术。我愿以此纯洁与神圣之精神,终身执行我职 务。凡患结石者,我不施手术,此则有待于专家为之。 • 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 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作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 不作诱奸之事。凡我所见所闻,无论有无业务关系,我认为 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尚使我严守上述誓言时,请求 神祗让我生命与医术能得无上光荣,我苟违誓,天地鬼神实 共亟之。
第一章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52
元气说认为,世界万物都由弥漫的“元气”
或“精气”构成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在“元气”之外,别无一个有意志的造物主,
从而否认了神的存在。东汉初年的哲学家王充,
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元气论思想,创立了唯物 主义的元气自然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b42491e10975f46527d3e1ba.png)
直观性、猜测性、思辨性等。
自然辩证法概论
4、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1)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古代人从 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中认识自然界, 蕴藏着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2)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 础。日心说、原子论、进化论成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 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
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的运动来源于外力的作 用;自然界的未来发展严格地其过去的历史,不存在偶
然性和随机性;人与自然界是分立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
(2)机械唯物主义的主要特征 机械性
形而上学性
不彻底性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三 辩证唯物主义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
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下,活动范围 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点。
(2)奴隶社会的脑力分工和体力相分工,产生了阶级的分
化;哲学与自然科学相融合,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 哲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指导老师:刘仲林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一、系统自然观 二、人工自然观 三、生态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 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1讲 自然辩证法与创新教育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1讲 自然辩证法与创新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e03e12d6bec0975f465e2ff.png)
• 古代朴素辩证自然观的理论基础:整体知识形 态的自然哲学,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
• 古代科学的萌芽:不是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 类的知识体系。
• 【例子】古希腊的原子论——近代化学原子分子论
• 古希腊爱克方特斯提出数学原子说,德谟克利特在此基 础上提出原子论,认为:
• 自然辩证法与哲学的关系: • 自然辩证法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
• 思考: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的关系如何?
三、自然辩证法与创新教育
• 创新教育是一种方法论教育,是一种能力教育。 • 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创新教育要培养人们的创新
思维和创新能力。
• 创新教育的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 神的培养,创新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及创新能力 和创新方法的掌握。
• 【例子】古代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
• 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了同心球宇宙模型结构,认为 地球不动,位于宇宙的中心。
• 他的学生欧多克斯做了改进。
• 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这些同心球变成水晶天体壳 层,成为运动的天球。
• 系统的地心说形成于公元2世纪,罗马的天文学家托 勒密提出系统的地心说——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 阳、月亮和其他行星沿着各自轨道绕地球运行。
• 它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 术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 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领 域,以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为
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 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
• 自然观——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即自然
界发展的辩证法。
• 自然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重要组成。它让现代科学家和科学技术 工作者在正确的哲学观念的指引下,采 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从事 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7d1509c1d5bbfd0a795673d3.png)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的辩证法吗?自然辩证法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根本观点和思维方式,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科学技术哲学一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1.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从总体上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关于自然界的总图景或总的观点。
自然观:考察整个自然界存在的系统形式和层次结构;研究自然界的演化过程和自组织机制;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自然哲学: 古代的自然科学包括在自然哲学之中。
近代:包括各门自然科学在内的凌驾于自然科学之上的哲学,“科学之科学”.自然科学是在起源意义上指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提供关于自然界各种具体物质形态、具体运动形态的具体知识。
自然观探讨自然界最一般的问题,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决定了我们对自然界的科学认识方式和技术改造方式。
它为什么以科学技术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呢?2 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认识和方法为研究对象。
科学技术的应用导致了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
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讨科学认识的一般特征和科学活动的一般过程,探讨科学研究活动中使用的实验方法、假说演绎法、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探索复杂性的方法论问题,研究技术方法的原则和程序——科学技术方法论3 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
它从价值论的角度着重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一般社会条件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从总体上研究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内在机制——科学技术论三自然辩证法学科的性质1 它是哲学的二级学科(科学技术哲学与国际学术界结合)2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科学技术的中间环节,是二者的中介3 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西方相近学科)四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特征综合性:整体把握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最一般问题。
综合性的思维方式。
交叉性:科学与技术,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工程与技术之间的交叉,科学技术与哲学的交叉,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交叉辐射性:所有的人类认识、改造、保护和创造自然的活动,所有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都蕴含一定的哲理性,这些都可以成为科学技术哲学所关注的对象。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d0fcf1a8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9.png)
《自然辩证法概论》“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目录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二、人工自然观三、生态自然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一、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二、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一、分析和综合二、归纳和演绎三、从抽象到具体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三、直觉与顿悟思维四、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一、数学方法及其作用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三、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一、科学实践的方法二、技术活动的方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二、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二、科学技术的组织机构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支撑二、科学技术运行与公共政策三、科学技术运行与社会文化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第一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第三节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结束语绪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e6ad923ee06eff9aef807c5.png)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最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古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最初思想渊源。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门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重要思想渊源。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
实现了自然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完成了自然观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历程。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1)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2 )实践价值: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
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
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
2020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
![2020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fde240102e3f5727a4e96235.png)
加油!加油 !
为什么要 加油?因为人 是机器。
1—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重大贡献
※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辩性和猜测 性。
※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否定。
※ 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经验和实证的方法,主张用分析还原的方法去研究 对象,这种研究方法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完全必要的。
※ 不彻底性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 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这种观点必然 导致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系统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自然观念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主要内容: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朴素自然观、机械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内容、特点与意义)
第一节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一、 自然及自然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不足
18世纪上半叶的自然科学在知识上,甚至在材料的整理上大大超过 了希腊古代,但是在观念地掌握这些材料上,在一般的自然观上却大大 低于希腊古代。 —— 恩格斯
※ 机械性
笛卡尔认为,动物虽然在某些方面比我们更能干,但这一事实 “并 不能证明动物具有心灵… … 这不过是大自然根据动物器官的排列在其中 发生作用而已。就象一架完全由齿轮和发条组成的钟表,能够比我们的 大脑更准确地显示和测量时间一样” 。
书馆馆成。据说晚年由于患眼病,导致双 目失明,他无法忍受不能读书的苦楚,竟 然绝食而死,时已年逾八旬。
夏至,中午太阳位于塞伊尼城的头顶,同一时间,阳光却在亚历山大 城形成7.5°的影子。
第1章自然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第1章自然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https://img.taocdn.com/s3/m/353e8c68561252d380eb6edc.png)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及其形成 1、机器的自然图景。 17世纪机械论流行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把它比作一座时钟。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自然图景是一种受着精确的数学法则 支配的完善的机器。动物是纯粹的机器。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生命是肢体的运动,犹如钟表中发条 和齿轮一样;心脏无非就是发条,神经无非就是游丝, 而关节不过是一些齿轮,它把动作转递给整个躯体。 18世纪机械观占据了统治地位。 伏尔泰:牛顿以万有引力定律论证了宇宙是一架巨大的机器。 拉美特利把“动物是机器”推进为“人是机器”。
上述理论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 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与转化定 律和电磁场理论的建立); 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细胞学说和生物进 化论的建立), 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及其相互联系 与相互转化,打通了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鸿沟, 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就得到了说明,就被归之于自 然的原因,从而使辩证自然观取代机械论自然观 成为历史的必然。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1755年德国哲学家康德 (2)地质“渐变论”。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 质学家赖尔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 耳等人 (4)尿素的人工合成。1828年,德国化学家维勒 (5)细胞学说。1838年,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 1839年,动物学家施旺 (6)生物进化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 (7)电磁场理论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思韦 (8)元素周期律。1869年前后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 等。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性质与局限性 (1)机械性 力学观点,用它来考察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把自然 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形式。 (2)形而上学性 还原分析方法,把复杂的事物和复杂的关系,还原 为简单的事物和简单的关系,分别加以研究,然 后再把这些部分合为一体。 (3)不彻底性 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 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 在物。这种主-客二分的观点必然导致自然观与历 史观的割裂,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和神学目的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标题页码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标题页码](https://img.taocdn.com/s3/m/723860a0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0c.png)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标题页码第一章绪论P1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要旨P1一、自然辩证法的要义P1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P2三、自然辩证法的内容P4四、自然辩证法的性质P5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P6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P6二、自然辩证法的传播P7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P10四、与自然辩证法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P11第一篇自然观第二章自然观的演变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P17 第一节古代朴素自然观P17一、史前的原始自然观 P17二、古代中国的朴素自然观 P18三、古希腊的朴素自然观 P19四、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自然观P21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泛灵自然观P23一、世俗化的兴起P23二、文艺复兴运动P23三、宗教改革运动P25四、航海探险活动P26五、自然观 P26第三节近代机械自然观P31一、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自然观的形成P31二、机械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繁荣P34三、机械自然观的困惑与局限P38第四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P41 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来源P41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来源P44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要义P47第三章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P51第一节自然界的物质存在 P51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51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P54三、自然界物质的统一性 P56第二节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 P58一、自然界物质的系统 P58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内部关系P61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外在方式P64第三节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P68一、自然界演化的过程 P68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式 P72三、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P76第四章辩证唯物主义的人与自然P82第一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确立 P82一、人从自然的分化P82二、人与自然的对立P85三、人与自然的统一P88第二节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 P90一、生产实践与天然自然 P90二、科学实践与人化自然 P93三、技术实践与人工自然 P95第三节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P98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困惑P98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依据 P101三、可持续发展 P103第二篇科学论与科学方法论第五章科学的含义及其价值观 P107 第一节科学的界定 P107一、科学一词的来源P107二、科学的定义 P109三、科学的本质属性P111第二节科学的构成 P113一、科学知识 P113二、科学方法 P115三、科学思想 P117四、科学精神 P118第三节科学的力量 P121一、认知力 P121二、生产力 P122三、精神力 P124四、社会力 P126第四节科学与非科学 P128一、科学的划界 P128二、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 P130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P131四、科学与后现代 P133第五节科学的价值观 P134一、科学的价值 P134二、中立说 P137三、负荷价值说 P138第六章科学认识与思维活动P141 第一节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P141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P141二、科学问题及其特性 P143三、科学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P145四、科研选题及其步骤 P146五、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P148 第二节科学事实与观察实验P149一、科学事实及其特征 P150二、观察P151三、实验P152四、观察实验的哲学问题P154 第三节科学语言与科学抽象P156一、科学语言P157二、科学符号P158三、科学概念P159四、思想模型P161第四节科学规律与科学思维P162一、科学规律P163二、逻辑思维P164三、非逻辑思维 P167四、创造性思维 P168五、数学思维P170六、系统思维P171第七章科学检验与科学理论P174 第一节科学假说及其检验 P174一、科学假说及其特性 P174二、科学假说的检验 P176三、证实与证伪的复杂性P178 第二节科学理论及其评价 P179一、科学理论及其逻辑结构 P180二、科学理论构建的方法P181三、科学理论的功能 P183四、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准则 P185第三节科学理论的演变P186一、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P186二、科学理论演变的模式P189三、科学的门类结构与成长 P192第三篇技术论与技术方法论第八章技术的含义及其价值观 P197第一节技术的本质与特性 P197一、技术的源与义 P197二、技术的概念 P199三、技术的本质 P200四、技术的特性 P202五、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P204第二节技术门类与技术系统P205一、技术的构成 P205二、技术的分类 P208三、技术的形态 P210四、技术系统的结构P211第三节技术价值与技术观 P213一、技术价值P213二、工程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P215三、中立说与负荷价值说P217四、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 P219五、技术伦理P221第九章技术活动与技术方法P223第一节技术创造的一般过程与技术方法 P223一、技术活动与技术创造的一般过程P223二、技术活动与技术方法P225三、技术方法的特征P227第二节技术预测P228一、技术预测方法及其特点 P229二、技术预测的基本程序及其原则P230三、技术预测的方法类型P232第三节技术评估P234一、技术评估及其特点 P234二、技术评估的原则和基本步骤P235三、技术评估的方法P237第四节技术发明P239一、技术发明及其特征 P239二、技术发明的一般过程P240三、技术发明的构思方法P242第五节技术设计P244一、工程技术与技术设计P244二、技术设计特征和作用P246三、技术设计方法论及流派 P248四、技术设计的要素与原则 P249五、技术设计的一般方法P251第十章技术产业与技术发展P253第一节技术创新与创新系统P253一、技术创新定义、特征和分类P253二、技术创新主体与参与者 P256三、技术创新模式 P259 四、创新系统P261 第二节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P264一、技术创新集群与技术产业 P264二、产业创新与产业革命P266三、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P269第三节技术发展P271一、技术的社会生产P271二、技术发展的动力P272三、技术的演变与进化 P274四、技术科学化与技术科学 P277第四篇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基础 P281 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系统P281一、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P281二、科学技术社会系统的结构 P283三、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P285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P286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基础 P286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演变 P288三、科学技术体制 P291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规范P293一、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P293二、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P294三、科学技术交流与同行评议 P295四、科学技术奖励系统 P296第十二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塑P299第一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补 P299 一、科学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互补P299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构互补P301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功能互补P302第二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P304 一、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碰撞与融合P304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互动 P307三、科学技术与政治P308第三节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的变革P311一、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P311二、近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P314三、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 P316 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调控 P319 第一节自由探索与社会干预P319一、自由探索的依据与限度 P319二、社会干预的必要P321三、内在探索与外资干预的张力P322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P324一、思想观念P324二、硬件设施P326三、软件资源P328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P331一、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问题 P331二、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对象 P333三、科学技术社会控制体系 P334第四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科学技术政策 P337一、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P337二、科学技术政策 P338三、科学技术资源的配置P340。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1a931382680203d8ce2f247a.png)
第一章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
•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史可以大致划分为三 个阶段:
• 1、古代自然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人对世界本原问题也做过 许多探讨,提出了许多观点。 • 如太极说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 五行学说(试图用人们日常习见的金、木、 水、火、土五种物质说明世界万物的本原 和物质多样性的统一)。
• 实验方法的作用: • 实验是证明科学知识的手段 • 实验是发展科学知识的手段
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 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途 径、手段或策略,可见,方法是相对于目 的而言的,它是达到目的或实现目的的 “路” 或“桥” 。
• 方法是普遍存在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有 一个方法问题。不同的任务、不同的目的, 就会有不同的方法,并且,方法还与所要 解决任务的具体对象的理论相联系。
达尔文 共创细胞学说的施莱登和施旺
• 自然科学领域的一系列成就,在形而上学自 然观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缺口,使形而上学 自然观千疮百孔,支离破碎。
•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 取得的一系列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 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 然观的形而上学缺陷,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 革。为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 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宙的拉普拉斯
• 英国地质学家莱尔(1797——1875)在1830年 出版了《地质学原理》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形而上学自然观认为无机界之间没有联系, 而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不但揭示 出热、光、电、磁、机械能和化学能等之 间是有联系的,而且还定量的揭 示出无机界之间相互转化的 当量关系。
英国实验物理学家焦尔 (1818——1889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1章简史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1章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fa035e9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d.png)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01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
人类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资源和条件,如食物、水源、气候等。
02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
通过技术和生产活动,人类不断改造自然环境,以满足自身需求和发展。
03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深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
把握更加准确。
自然辩证法在当代的应用
01
02
03
指导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强调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为可持续发 展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和指导思想。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自然辩证法强调对自然的 尊重和保护,为生态文明 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 持和实践指导。
推动科技创新发展
自然辩证法鼓励科学探索 和技术创新,为科技创新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动 力和方法论指导。
以宗教和神学为背景,强调自然界与神的联系,对自然界的解释往 往与宗教教义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思想
如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认为自然界是神的创造物,强调 对自然的认识应基于宗教教义。
近代科学的兴起
近代科学时期
这一时期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 以实证和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 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渐摆脱宗教
和神学的束缚。
近代科学特点
强调实证、实验和观察,追求 对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认识。
代表人物及思想
如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 提出日心说、经典力学等理论, 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深远影
响。
02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启蒙时代的科学革命
科学方法论的确立
启蒙时代的科学革命以牛顿力学 为基石,确立了观察、实验和数 学推理的科学方法论,为自然辩 证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自然辨证法1第一篇(2007.9.17)
![自然辨证法1第一篇(2007.9.17)](https://img.taocdn.com/s3/m/cece79a40029bd64783e2c27.png)
(2)地质“渐变论” (2)地质“渐变论” 地质 1830年至1833年 英国地质学家赖尔(Lyell 年至1833 (Lyell, 1830年至1833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Lyell, 1797—1875)在其发表的 地质学原理》 在其发表的《 1797—1875)在其发表的《地质学原理》一书中 提出了地质渐变论, 提出了地质渐变论,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 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 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 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 用和演变的结果。 用和演变的结果。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9世纪40年代 迈尔、 世纪40年代, 19世纪40年代,迈尔、焦耳等人通过各自的途 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径发现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这个定律在当 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 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 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 物理力” “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 间的联系和转化, 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无 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 机物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
总之,希腊时代以后, 总之,希腊时代以后,先是关注彼岸世 ——理念世界的柏拉图主义在基督教世 界——理念世界的柏拉图主义在基督教世 界中占据统治地位,后来亚里士多德主义 界中占据统治地位, 逐渐代替了柏拉图主义。 逐渐代替了柏拉图主义。接受亚里士多德 的思想本身没有过错, 的思想本身没有过错,错的是将他的思想 教条化、绝对化。 教条化、绝对化。
二、中世纪神学自然观
公元4世纪,作为中世纪思想的先驱者, 公元4世纪,作为中世纪思想的先驱者,哲 学和基督教教义的奠基人, 学和基督教教义的奠基人,西罗马主教奥 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 354— 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公元354— 430)诅咒泰勒斯等人关于物质始基的观点 诅咒泰勒斯等人关于物质始基的观点, 430)诅咒泰勒斯等人关于物质始基的观点, 把柏拉图的理念变成了在造物之前就永恒 存在的思想——上帝的原型, ——上帝的原型 存在的思想——上帝的原型,认为由于这 个永恒思想的运动,才从虚无中产生了水、 个永恒思想的运动,才从虚无中产生了水、 原子以至宇宙万物。 火、土、气、原子以至宇宙万物。上帝是 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 终极的、全能的造物主。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700d48bd0d233d4b14e6992.png)
第一节 自然观的变迁
一.自然与自然观 (一).自然概念 1、基本含义: —客观世界; 自然而然。 • 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 • 未知自然;天然自然;初知自然;初至自然;人化自然; 人工自然. (黄楠森、赵光武) • 自然是劳动的对象和材料 • 自然是某种应有的状态,具有价值
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概念的界定 “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我 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刻, 关于自然的科学概念发生 着重要的变化”,“我们 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 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 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 性”。 ——普里高(戈)津 《从混沌到有序》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概念的界定
(4)从人类对自然认识程度的角度 从整个自然界来说,人类认识所指向的 仅仅是其中有限的一部分,那么,也就存在着 认识程度的差异。
自在自然是人类的认识和作用手段尚未触及的那部分 自然; 人化自然是指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感知其信息的那部 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作用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 分自然界。
亚里士多德
(2)古希腊的原子论观点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 家 留 基 伯 ( 前 500- 前 440), 最早提出了原子 论。 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 (公元 前 460- 前 370) 进 一 步 发 展了原子论,认为世界 就是原子+虚空。
德谟克利特
伊壁鸠鲁 (Epikourus, 公元前342270年) 又继 续发展了原子 论。
1、古希腊自然观
泰勒斯,约前624~547,水——万物始基。 毕达哥拉斯,约前570~490,数,规律。 赫拉克利特,约前540~480,火,逻各斯。 巴门尼德,鼎盛约前504,存在唯一、不动。 (芝诺悖论)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361,原子论,机械性。 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几何学表达完 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简史
21
三、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古希腊学者最先关注的是自然万物的本质及来 源问题。
泰勒斯 (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85年)
一般认为泰勒斯是西方哲学史第一位哲学家。 主要观点:
1.把水看成万物的本原.与万物的生长有关。 2.万物充满灵魂.如“磁石有灵魂,因为它吸动铁”。 3. 大地浮在水上.
泰勒斯的坟墓上刻有题词:“这位天文学这王的坟墓多少小 了上些,但他在星辰领域中的光荣是颇为伟大的。”
自然辩证法简史
20
李约瑟的研究表明,从公元1—18世纪期间至少有26 项重要发明先后由中国传到了欧洲和其它地区;而这一时 期西方比中国先进的发明仅有三项,即螺丝钉、双压水 泵和曲轴。
他认为:“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 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而且中国的科学 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十五 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自然辩证法简史
3
原始社会科技发展十分缓慢的原因
产权的早期类型是非排他性公有产权。原始 公有产权的前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动植物供应 似乎是无限的。
有人认为,在这种产权制度下,任何财产、资 源都是公有性质的,谁都可以占有、使用它们, 人们毫无创新动力可言。
自然辩证法简史
4
原始公有产权向排他性公有产权的转变
自然辩证法简史
19
造船。我国造船业春秋战国时已有相当规模,技术 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我国最古老的一部技术方面的专 著《考工记》,最足以代表中国古代及各种指标的官定 规范。历代封建王朝,大都设有专门的官司员来监管这 些规范的实施。此外,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明代宋 应星《天工开物》,都是我国古代科技名著。
进入封建社会社会以后,科学技术在欧洲相对停滞和衰 落,但在阿拉伯国家、印度和中国却有了较大的发展,尤 其是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但是,近 代自然科学却没有在中国孕育和发展,它是在欧洲兴起的。
自然辩证法简史
8
二、古代科学技术的形成
1、古希腊、罗马科学技术
(公元前7世纪—5世纪)
欧洲古代自然科学和自然观发展的高峰是古希 腊。从公元前八世纪进入奴隶社会的古希腊,涌 现了一批学者,他们直接继承和发展了埃及、巴 比仑的古老文化,使人类的自然知识开始上升到 科学的形态。他们创立的自然哲学和理论自然科 学,是欧洲近代自然科学产生的主要思想渊源。
自然辩证法简史
17
数学
汉代成书的《九章算术》是我国数学体系形成的标志, 它包括算术、初等代数、初等几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 246个应用题目及其解法,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始终以计算见长,以解决实际问 题见长的,而且以此为其显著特点。计算以算筹为主要 工具,后来筹算演变为珠算,珠算盘成为当时世界上最 好的计算工具。南北朝刘宋时期,祖冲之将圆周率的有 效数字在世界上首次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 (3.1415926—3.1415627),比西方早了1千多年。
2.火和万物的转化
赫拉克利特不承认自己有过任何的老师,做过任何人的 学生。他说:“我寻找我自己”,“人人都有自学能力,不必 依靠他人帮助.”
自然辩证法简史
25
列宁称赫拉克利特为“辩证法的奠基人”。 黑格尔:“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 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 海森堡:“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物理学 在某些方面非常接近赫拉克里特的学说。如果我们 用‘能量’一词来替换‘火’一词,我们差不多就 能用现在的观点一字不差地来重述他的命题。”
自然辩证法简史
10
数学
欧几里德(约公元前330—260),《几何学原
理》,使分散的几何学知识系统化并构成一套严密的 逻辑体系。它从10个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靠严谨 的逻辑推理,得出467个数学命题,写出了13卷的 《几何学原理》,建立了几何学理论体系。这一巨著 在数学史和科学史上的影响十分深远,曾再版了一千 多次,其内容直到非欧几何诞生前大约两千年来,从 未改动过,而且直到19世纪前一直是欧洲的数学教 科书。
第一章 自然辩证法简史
自然辩证法简史
1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与朴素自然观 一、古代科学技术起源
科学技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从原始社会进入奴 隶社会、封建社会,生产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不断推进到新 的水平,人类关于自然的知识也逐渐形成为科学的形态。 但整个说来,这三个社会历史时期的科学技术,都没有得 到全面的、系统的发展,尚处于经验积累的初级阶段。因 此,因此,我们可以把十六世纪以前的科学技术发展统称 为古代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简史
6
正因为如此,诺思把从原始公有产权向排
他性的公有产权的转变,看作是一次经济革命。 在这一伟大的经济革命之后,我们知道的新技 术有:驯养家畜、纺织、陶瓷生产、金属的利 用。此外,有农业型社会,人们有为了提高农 业生产率,去掌握栽培植物、除草、灌溉和选 种等知识的动力。
自然辩证法简史
7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在尼罗河流域 的埃及、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的巴比伦、印 度河流域的印度和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先后出现了最 早的奴隶制国家。他们在人类文明史上都作出了重大的贡 献。古埃及和巴比伦的文明对奴隶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的高 峰──古希腊社会有直接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简史
9
天文学
阿利斯塔克(约公元前310—230),提
出日心说;认为地球每天在自己的轴上自转,每 年沿圆周轨道绕日一周,太阳和恒星都是不动的, 而行星则以太阳为中心沿圆周运转。
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天文学家托勒密用几何学
的语言描述本轮均轮模型,写出了13卷的《天 文学大成》,使地球中心说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论 体系。
自然辩证法简史
18
技术
技术门类。如造纸、丝织、瓷器、印刷术、火药制 造方面,为中国所首创。
冶铸。我国高度发达的青铜技术是世界驰名的。在生 铁较早出现的基础上,产生了铸铁术、铁范铸造、铸铁 柔化术、高强度铸铁等技术,使中国古代的钢铁生产走 在世界的前列。
建筑、水利等。如万里长城、唐代长安城、明清两代 的北京城;山西应县宋代木塔、河北赵洲桥、泉州洛阳 桥、潮州广济桥;战国时修建的都江堰、隋代修建的南 北大运河。
自然辩证法简史
11
其它科学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212)把工程技术和数学 相结合,奠定了静力学的基础。其代表作有《论浮 体》、《论平板的平衡》、《论杠杆》、《论重心》 等。其中提出的杠杆原理、浮体定律最著名。
埃拉托色尼(公元前284—192)第一次对地球 大小进行了测量。他算出的地球两极直径比我们现 在算的百分之99%以上的岁月是 在原始公社制度下度过的。人类约在300万年 前开始制造和使用石器工具;约在50万年前学 会了用火,进而发明了磨擦取火;约在1万4千 年前发明了弓箭;约在9千年前出现了饲养家畜 和栽培谷物的原始牧业和农业生产,这是人类 摆脱天然食物生活的开始.
自然辩证法简史
23
阿那克西美尼 (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46年) 观点: 1. 万物本原是气。 2. 气的稀散和凝聚。 3. 气围绕大地。
自然辩证法简史
24
赫拉克利特 (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501年)
观点:1. 万物的本原是火
“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一样的,它既不是神 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 恒的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自然辩证法简史
14
农学
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之丰富,实为世界第一, 约有5、6百种之多。这些农书中有综合性的, 它以农业通论、谷物栽培、园艺、畜牧、蚕桑 为基本内容,又以谷物栽培为重点。主要著作 《吕氏春秋》,《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等。
自然辩证法简史
15
医学
我国有独特的医学理论,包括以脏腑、经络、气血、 津液为内容的生理病理学;以“四诊”(望、闻、问、 切)进行诊断,以“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归纳治疗的一整套临床诊断、辨症施治的治疗学;以 “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甘、苦、 辛、咸)来概括药物性能的药物学,和以“君臣佐使”、 “七情和合”的配伍方剂学;以经络、腧穴为主要内容 的针炙学;此外还有推拿、气功、导引等治疗方法,内 容极其丰富。
自然辩证法简史
22
阿那克西曼德 (约公元前611-546年)
观点: 1. 万物的本原是"阿派朗"; 2. 宇宙永恒运动。
“存在的本原是阿派朗,因为万物由阿派朗产生,
而又消灭复归于它;因此有无数个世界连续地从它们 的本原中产生,以消灭复归于它们的本原”,“天和 世界的毁灭,以及还要早得多的产生,是从无限的年 代里早就发生的;因为,它们都是循环地出现的”。
种子论是“以无限求无限”,“由无限生无限”.
有人问阿那克萨戈拉,你活着的目的是什么?他回答:“为 了研究太阳、月亮和天体”。
阿那克萨戈拉的碑上铭刻:“探究天体真理的阿那克萨戈拉, 安息于此。”
自然辩证法简史
27
德谟克利特(鼎盛年约公元前504-501年)
观点: “原子”论: 1. 原子非常微小,内部绝对充实而无空隙。 2. 原子是同质的,它们没有性质的不同,只在形状、大小 和排列上有差异。
自然辩证法简史
5
道格拉斯·诺思认为:“当某些资源的公有产 权存在时,对获取较多的技术和知识很少有刺激。 相反,对所有者有利的排他性产权能够提供对提 高效率和生产率的直接刺激,或者用一更基本的 术语来说,能够直接刺激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新技 术。可以用这种激励机制的变迁来解释过去一万 年人类所取得的迅速的进步和漫长的原始狩猎采 集时代发展缓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