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边塞诗”解读一、边塞诗概况(一)、概念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界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

经济旺盛,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斗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丽的边塞诗派。

(二)、标记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如:柳中庸的《征人怨》(2004年江苏卷)、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2005年重庆卷)等。

(三)、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翰、王维等。

以岑参、高适为最闻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是唐代边塞诗杰作。

二、边塞诗内容1、边塞风光——秀丽壮阔2、统治者------穷兵黩武3、家乡------思乡念亲4、将士------ 艰苦生活、报国豪情5、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三、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四、边塞诗语言特点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五、边塞诗常用手法借景抒情、对比、衬托、象征、比方、夸张、用典、渲染、虚实结合等六、边塞诗常见意象1、与斗争有关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安西、阴山、瀚海、凉州、受降城、边关、玉门关;2、与斗争有关的少数民族称呼:胡、羌、羯、夷、单于、吐谷浑3、与斗争有关的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明月、雪山、黑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秀丽、奇寒、宽阔、壮阔、广袤4、与斗争有关的器物: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5、与斗争有关的乐曲: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七、边塞诗的主旨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

唐代边塞诗介绍及鉴赏精选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开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开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白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局部.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这类诗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可以抒发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可以状写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可以表现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可以宣泄对蹴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情;可以惊叹描摹边地绝域的奇异风光和民风民俗.而诗中流露的也可能是矛盾的复杂的情感:慷慨参军与久戍思乡的无奈;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冲突;献身为国与痈恨庸将无能的悲慨.边塞诗的意象:烽火、狼烟、马、宝佥叭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等.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硕、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局部.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参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翩有?凉州词?.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启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触,用铿锵激越的音调,奇丽耀眼的词语,定下这开篇的第一句一“葡萄美洒夜光杯〞,犹如忽然问拉开帷幕,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五光十色、琳琅满目、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这景象使人惊喜,使人兴奋,为全诗的抒情创造了气余,定下了基调.第二句开头的“欲饮〞二字,渲染出这美洒佳肴盛宴的非凡的诱人魅力,表现出将士们那种豪爽开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饮〞未得之时,乐队奏起了琵琶,洒宴开始了,那急促欢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将士们举杯痈饮,使已经热烈的气余顿时沸腾起来.这句诗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这里的“催字〞,有人说是催出发,和下文似乎难以贯穿.有人解释为:催尽管催,饮还是照饮.这也不切合将士们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马上〞二字,往往乂使人联想到“出发〞,其实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来就是骑在马上弹奏的.“琵琶马上催〞,是着意渲染一种欢快宴饮的场面.诗的三、四句是写筵席上的畅饮和劝洒.过去曾有人认为这两句“作旷达语,倍觉悲痈〞.还有人说:“故作豪饮之词,然悲感已极〞.话虽不同,但都离不开一个“悲〞字.后来更有用消沉、悲凉、感伤、反战等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的,依据也是三四两句,特别是末句.“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活代施补华说这两句诗:“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舰佣说诗?〕这话对读者颇有启发.“作悲伤语读便浅〞,是由于它不是在宣扬战争的可怕,也不是表现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再回过头去看看那欢宴的场面:耳听着阵阵欢快、激越的琵琶声,将士们真是兴致飞扬, 你斟我酌,一阵痈饮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杯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卧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我们不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吗?〞可见这三、四两句正是席间的劝洒之词,而并不是什么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筵席所显示的热烈气余是一致的.这是一个欢乐的盛宴,那场面和意境决不是一两个人在那儿浅斟低酌,借洒浇愁.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冲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白年来,这首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参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参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参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乂渲染了环境气余,笔力极其雄劲.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余.“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宵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乂显示出帅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余.一个“绕〞字,乂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衬托.“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吼叫,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鼓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剧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白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剧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宁愿做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表达了诗人忠贞的报国之心.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乂是怎样辞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开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乂展示了剧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乂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整洁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是唐诗的亮点.参军行〔其八〕【唐】王昌龄白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这首诗以短短四句,刻画了一位无比英勇的将军形象.首句写将军过去的戎马生涯.伴随他出征的铁甲都已碎了,留下了累累的刀瘢箭痕,以见他征战时间之长和所经历的战斗之严酷.这句虽是从铁衣着笔,却等于从总的方面对诗中的主人公作了最简要的交待.有了这一句作垫,紧接着写他面临一场新的严酷考验——“城南已合数重围〞.战争在塞外进行,城南是退路.但连城南也被敌人设下了重围,全军已陷入可能彻底覆没的绝境.写被围虽只此一句,但却如千钧一发,使人为之悬心吊胆.“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我方这位身经白战的英雄,正是选中他作为目标,在突营闯阵的时候,首先将他射杀,使敌军陷于慌乱,乘机杀开重围,独领残兵,夺路而出. 诗所要表现的是一位勇武过人的英雄,而所写的战争从全局上看,是一场败仗.但虽败却并不令人丧气,而是败中见出了豪气.“独领残兵千骑归〞,“独〞字几乎有千斤之力,压倒了敌方的千军万马,给人以顶天立地之感.诗没有对这位将军进行肖像描写,但通过紧张的战斗场景,把英雄的精神与气概表现得异常鲜明而突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将这场惊心动魄的突围战和首句“白战沙场碎铁衣〞相对照,让人想到这不过是他“白战沙场〞中的一仗.这样,就把刚刚这一场突围战,以及英雄的整个战斗历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壮烈,完全传奇化了.诗让人不觉得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批残兵败将,而让人感到这些血泊中拚杀出来的英雄凛然可敬.象这样在一首小诗里敢于去写严酷的斗争,甚至敢于去写败仗,而乂从败仗中显出豪气,给人以鼓舞,如果不具备象盛唐诗人那种精神气概是写不出的.参军行〔其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局局秋月照长城.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乂?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由于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 “?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此句的“旧〞对应上旬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曲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乂怕听,乂爱听, 永远动情.这是诗中乂一次曲折,乂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贝U 乂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乂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乔芬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开展〔换新声一一旧别情——听不尽〕后,至u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盘旋.“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由于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参军行〔其一〕【唐】王昌龄烽火城西白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余,为第四句抒情作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宵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 只有这座白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乂逢黄昏,“鸡栖于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启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启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此时此刻,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天地悠悠,牢落无偶,思亲之情正随着宵海湖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上面所描写的,都是通过视觉所看到的环境,没有声音,还缺乏立体感.接着诗人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象亲人在呼唤,乂象是游子的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限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乂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

《出塞》:王昌龄与边塞诗的特征

《出塞》:王昌龄与边塞诗的特征

《出塞》:王昌龄与边塞诗的特征作为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王昌龄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他的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风貌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脱颖而出。

本文将介绍《出塞》这首诗以及边塞诗的特征,旨在引领读者了解这一特殊的诗歌类型,并欣赏王昌龄的文学才华。

1. 引言边塞诗是唐代文学中独特的流派,而王昌龄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边塞诗以其独特的题材和表现手法,展现了塞外边界的苦难与壮美,成为唐代文人不可或缺的诗歌形式。

而王昌龄的《出塞》正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

2. 《出塞》的背景2.1 塞外的边塞风情边塞地区是指古代中国北方的边境地区,是中国历史上的军事要地。

这片土地充满了艰辛和危险,诗人们常常以壮怀激烈的情感表达他们对边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

2.2 《出塞》的情节《出塞》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王昌龄描绘了一位军人准备出征边塞的情景。

他的母亲执意要为他送行,但他告诉母亲:“我愿沿泾水,向西海流。

从此去国,为封侯。

”通过这句话,王昌龄表达了他出征的决心和坚定的意志。

3. 《出塞》的艺术特点3.1 以壮志豪情表达军人情感边塞诗非常重视塑造军人的英勇形象,体现了他们坚定的意志和对国家的忠诚。

《出塞》正是一首具有典型特征的边塞诗。

王昌龄通过诗中的形象描绘和巧妙抒发,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的军人形象。

3.2 对边塞生活的细腻描写边塞生活的艰辛和危险是边塞诗的重要主题。

王昌龄在《出塞》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边塞生活的磨难和对家园的眷恋。

他用“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这样的诗句描绘了塞外的壮丽景色,展现了边塞的广袤和辽阔。

3.3 刻画复杂的母子情感王昌龄在《出塞》中巧妙地刻画了母子之间复杂的情感。

军人和他的母亲之间有着深厚的爱与亲情,而在战乱的边塞之上,他们面临着分离和不确定的命运。

通过描写军人告别母亲的场景,王昌龄生动地展现了母子之间无尽的思念和对彼此的关爱。

4. 边塞诗的特征4.1 以边塞为题材边塞诗正如其名,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题。

[精品]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歌鉴赏

[精品]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歌鉴赏

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歌鉴赏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歌鉴赏落霞阁主人黄沙百战穿金甲——边塞诗歌鉴赏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阅读古诗,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激趣导入——知识回顾——研究归纳——探讨深入——习题演练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引导;通过比较鉴别,归纳相关知识,提高认知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认识,加强修养,陶冶情操,报效祖国。

重点:复习边塞诗歌,整理相关规律难点:通过比较去把握边塞诗歌主题与风格上的不同一、导入(关于所谓边塞诗)我们中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多,疆域大,人气旺是好事,但是,民族之间的相处也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我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就基本没有停过,汉族人口最多,又尽占地利,少数民族多居边地,环境也多恶劣;汉族人的大汉族主义和征服意识,少数民族的利益驱使和自恃勇武,导致边境地区常常血流成河。

唐开元、天宝年间,唐朝和突厥、回纥、吐蕃之间,在我国北方连年有战争。

对于唐的战争,当时的诗人,一般是不反对的,因为是卫国战争。

对于参加这些战争的将士,又常常歌颂他们为民族英雄,认为他们是为国死节,不是为了贪功受赏。

盛唐文人们(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多热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

从军边塞为国立功,成为文人求取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理念,而且他们也很向往新奇的边疆生活、边塞风光。

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在诗歌创作上,他们融入了这样的所见、所闻、所感,形成了一个创作流派,这就是边塞诗派。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世称高岑。

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边塞诗的艺术特点:诗歌的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战争诗四首》(整理)

《边塞战争诗四首》(整理)

技法探究: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 括对现实生活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 怀或借古讽今。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并将典 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 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 该诗借用古代安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 不惜战死疆场。体现了作者欲杀敌立功和 安定边疆的心愿。
诗歌赏析:
引子,侧 面描写, 以当地胡 人之语表 明下文七 句所说为 真。 诗人的揣 测和描绘。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岑参
侧闻阴山胡儿语:西头热海水如煮; 七句具 海上众鸟不敢飞,中有鲤鱼长且肥。 体描绘热 岸傍青草常不歇,空中白雪遥旋灭; 海奇异之 景。 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势吞月窟侵太白,气连赤坂通单于。 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 写诗人送 别友人时 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 的赠言。
思考探究一: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 隅”二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热 海”之“热”。
二句运用了想象和比喻,想象是地下的 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都成了一个其大 无比的炉子,只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表达 “热海”之“热”。
思考探究二:
最后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醉 夕阳落 柏台 送别时间之长 御史台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 一幅怎样的画面?
烽 火 城 西 百 尺 楼 ,
环境
风物
黄 昏 独 上 海 风 秋 。
时序 士卒
景物
悲凉伤感的画面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 上,一座边城的西边, 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 上,一个戍卒孤独地 走上嘹望台,从青海 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 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 寒冷。此时此刻,戍 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 正是最为浓烈之时。 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 感的画面。

古诗题材鉴赏:边塞征战诗

古诗题材鉴赏:边塞征战诗

1、歌颂祖国边塞雄奇壮丽、奇异独 特的景观。
大漠雪,燕山月似钩。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2、主战思想:描写艰苦激烈的戍 边生活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 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 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如,《从军行》《使至塞上》《 燕歌行》《兵车行》等
(一)标志·典型意象:
人物:单于、都护、将军、征人(少妇)、胡儿 景物:秋月、落日、雪山、冰雪、大漠、孤城、 边关、黄河、长云、黄云、雨雪、风沙、碎石; 器物:金鼓、旌旗、烽火、长云、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刁斗、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 ; 地名:胡羌羯夷指少数民族 碛西、轮台、龟兹、 夜郎;天山、阴山、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 楼兰等。 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号角、战鼓等 音乐:《折杨柳》、《梅花落》、《关山月》。 这些意象的特点:荒凉、单调、旷远、开阔。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抓住了马 身上那凝而不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 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 氛。
“幕中草檄砚水凝”,表现出将士们斗风雪的战斗 豪情。
二、知类型、明共性
(一)标志·标题
“行”“军”“戍” “征人”“塞上”“塞下” “从军”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词会出现在标题中。
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期间,封常清曾几 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 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这首 诗是岑参为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
主要表现了军队在莽莽沙海、风吼冰冻的夜晚进 军情景。环境虽然恶劣,但将士们却充满着高昂的战 斗气志。

唐代边塞诗人

唐代边塞诗人

②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这些诗比较深刻
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 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 《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 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 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 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 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 一定的进步作用。
③讽时伤乱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
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 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 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 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④咏怀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 杂。象《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 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 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 现实有所不满。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 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 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燕歌行》中 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 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 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 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 加雕琢。如《别董大二首》之一:“千里黄云白日 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 不识君?”技巧上看来全不用力,词从意出,没有 刻意辞彩修饰。却使人感到默默的悲凉。
高适由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士而两
任节度使,但辉煌极其短暂,就 是在他所谓“极达”的后期,也 不断招致谗毁和冷遇。君王的求 贤并不像标榜的那样迫切。尤其 是通过不寻常途径被发现的才士, 往往新鲜几天就被冷落了,李白 如此,高适也同样。

艺术特色 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 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 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 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 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 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 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 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 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

边塞征战诗赏析指导一、概念:边塞征战诗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的诗。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二、边塞征战诗的诗风: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

1、初唐诗风杀敌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抱负,格调高亢。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骆宾王)2、盛唐诗风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王昌龄)3、中晚唐诗风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4、宋代诗风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争斗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

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范仲淹)三、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1、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秋月、雪山、大漠、孤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2、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狼烟、长云、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雁飞鹰扬、箭飞马走;3、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胡羌羯夷碛西轮台;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4、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5、边塞诗中常见的音乐意象: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边塞建功诗

边塞建功诗

边塞建功诗一、边塞诗:以边塞景象和征人生活为题材,抒发他们的怨情或豪情。

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二.特点归纳:1、描写边地的苍茫、寒冷、荒凉等地域特色景象;或记叙描写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2、抒发征人的怨情或豪情;表达诗人的个人情怀。

三、思想内容:1、怨情对朝廷或无能将领的埋怨之情;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难以回家与亲人团圆的凄凉孤苦之情;对频繁戍边频繁战争的厌恶之情;对戍守将士戍边生活的同情之情(诗人角度)2、豪情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悲壮之情;不畏恶劣环境的献身精神;对戍边将士勇武之气的歌颂之情(诗人角度) 四.意象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从乐器和乐曲看:《折杨柳》是表达征夫离愁的曲调,常常用羌笛演奏。

有双关意。

“折柳”是古代的一种习俗,离别时往往折柳相送,现在听到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自然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梅花落》也是曲调名,巧妙将曲调名拆开,组成双关意。

《关山月》也是曲调,抒写离愁别情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

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羌笛、胡笳: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陆游描写边塞诗常用胡笳声塑造悲壮氛围,表现豪迈气概。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五、艺术手法:1. 用景物衬托;①用哀景正衬怨情②用哀景反衬高昂的士气③用壮景衬壮情2.用细节彰显3. 用夸张修辞4.用对比凸显5.用典故表意6.善用联想和想象7.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

边塞诗

边塞诗

4.用典故: 用典故: 用典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高适) •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 形成时空的对比。 形成时空的对比。
2、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 、盛唐边塞诗的主导风格是豪雄。
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气势磅礴的边塞战争,赋予它极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 (一)雄大气象。诗中塑造了一系列的军旅英雄,描 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 绘了无数具有传奇色彩的战争,表现了唐军克敌制胜 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的巨大威力,激荡着一种气吞骄虏的雄风。 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 (二)尚武风习。投笔从戎成为反复鼓吹的主题。许多 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 诗对效忠君国作了热情的赞许,更对武功作了热烈的 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颂扬。与此同时,普遍贬斥和亲。 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自信观念。诗中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常常 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 把破敌立功看得非常容易。在写战争的苦难时,也具 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 有一种雄浑的底蕴,怨气之中含有豪气,因而并不使 人感到低沉。 人感到低沉。 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 (四)开创心理。盛唐人志向高远,有着“不破楼兰终 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 不还”的战斗决心。诗人们对边地的奇景奇事,充满 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 激情,诗的境界多有创新。

《使至塞上》文体特征

《使至塞上》文体特征

《使至塞上》文体特征《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描绘边疆风光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为主题。

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至塞上》采用了五言古诗的形式,语言简练、明快,表达清晰。

诗中没有繁复的修辞和华丽的辞藻,而是以平实的语言描绘出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

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真实感。

2. 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使至塞上》通过对边疆风光和戍边将士生活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一幅壮美的边疆画卷。

诗中对黄河、白日、长河、落霞等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戍楼、烽火、胡马等人文景观的描绘,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边疆之中,感受到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

3. 深刻的主题思想:《使至塞上》以边疆风光为背景,表现了戍边将士为国家安宁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坚定信念。

诗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了边疆戍楼的孤寂和险峻;“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些诗句都深刻地反映了戍边将士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他们为国家安宁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品质。

4. 独特的艺术结构:《使至塞上》在结构上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手法,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艺术张力。

诗的前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描绘了边疆的自然景观,为诗歌奠定了基调;接下来的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则转向描绘戍边将士的生活,形成了转折;最后两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则以劝酒作为结尾,既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关怀之情,又使诗歌呈现出一种豪放、悲壮的艺术氛围。

总之,《使至塞上》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结构,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边疆风光的壮美,更传递了戍边将士为国家安宁而英勇奋斗的精神品质,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边塞诗

边塞诗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裘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 乱斫胡兵缺宝刀。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张敬忠)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 的艰苦。
3.虚实结合: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 空的对比等。
思想情感:⑴描写塞外奇丽壮阔的自 然风光和戍守塞外的豪情。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情感:⑵抒发从军报国、建功立业 的英雄豪情。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这类诗 词大多和民族战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 为边塞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就造成 边塞诗词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异常丰富。 又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 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 ☆ 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 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 相当复杂。 边塞诗的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 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己亥岁感事· 曹松 …… …… 去年桑乾北,今年桑乾东。 凭君莫话封侯事, 死是征人死,功是将军功。 一将功成万骨枯。 …… ……

边塞诗的解读

边塞诗的解读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 “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 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天气严寒阴沉,战旗的色彩显得暗淡,鼙鼓的声音也特 别低沉——而这些又正是戍卒孤苦凄迷心境的写照。这样写 把自然环境、军旅环境(社会环境)和戍边战士的心境紧密 结合在了一起。(内容) 2)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往辽远艰苦的边塞之地,迷茫无助、 思乡难归的伤感以及对战争的厌恶的感情。(情感) 3)照应标题及前文中的“雨雪”,并与下文“漫漫愁云” 及“别路迷”构成呼应。(结构) 4)以眼前景写眼前情,触觉、视觉、听觉都直入心底,真 切动人。(语言修辞效果)
虽屡遭挫折,但积极谋求用世机会。 晚年才入仕途,好诗越来越少。
返回
反映自己身世、遭际、抱负,自伤不遇。
反映民生疾苦。 反映时事,讽刺玄宗昏聩,痛恨安史之乱。 边塞诗最能代表其创作成就。
返回
以现实主 义为基调,直 抒胸臆,风骨 凛然,慷慨悲 壮。
返回
歌颂将士的战争生活,表现唐军的威武气势。 记述汉与少数民族互相团结、和睦相处的情景。 描绘西北边地奇异的自然景色。 描写边塞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的 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3.虚实结合: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 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象,拓展诗歌内容,形成 时空的对比。
边塞诗 高适及其诗作
岑参及其诗作 其他边塞诗人
边塞诗指反映边塞战争、生活、风光的诗。
边塞诗在盛唐时繁荣,表现在:
出现大批边塞诗人,如高适、岑参。 边塞诗数量多,题材广,思想与艺术高度统一。 边塞诗形式多样,题材完备。

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2

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2

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摘要: 高适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

在盛唐诗坛上,高适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是高适边塞诗不同于岑参等人边塞诗的突出的艺术特色。

本文就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关键词: 高适边塞诗艺术特色正文高适有较长时间的边塞军旅生活,也做过边远地区的行政首脑,所以他既了解边塞的军旅生活,也了解社会状况。

因此,他视野广阔,边塞诗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高适的边塞诗与其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相应的艺术手法也是高超的在盛唐诗坛上,高适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与他同时的殷幡在《河岳英灵集》中指出:“适诗多臆语,兼有气骨。

”他的好友杜甫在《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中,对他的诗才和诗风作了这样的评价:“当代论才子,如公复几人?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

”宋严羽在《沧海诗话》中进一步概括道:“之诗悲壮,读之令人感慨。

”下面具体来说说高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㈠高适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慷慨激昂、豪放悲壮最能代表这一特点的应是他的名作《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身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烈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戎辛勤久,王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夜一声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此诗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思想内容极为复杂,但写的宾主分明。

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茶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诗人强烈的爱憎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浑深广(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悲壮激昂的艺术风格他的一些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更是写的气势磅礴、慷慨激烈。

大漠孤烟直——唐代边塞诗

大漠孤烟直——唐代边塞诗

第四章大漠孤烟直——唐代边塞诗第一节边塞诗概说一、唐前边塞诗源流对边塞诗渊源研究,多数学者认为《诗经》中表现边塞题材的作品是其渊源。

有学者认为《诗经》是边塞诗的源头,表现战争、行役与怀乡,都是边塞诗的基本内容,也有认为《诗经》中表现征戍题材的作品才对边塞诗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影响。

(一)边塞诗源头——《诗经》学界认为其最基本的主题是爱国精神,描写戍边将士战胜敌人的必胜信念和豪迈气概,是其边塞诗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亦壮亦悲的格调是其主要的美学追求。

(二)边塞诗的发展建安时期的边塞诗以昂扬乐观的精神改变了此前边塞诗悲凉感伤的面貌,开启了以边塞题材抒写壮志的诗风南北朝时期,许多边塞诗有艳诗色彩,但豪情的抒发仍是这个时期鲜明的特点,北朝文人的心态为唐代边塞诗派的出现做了心理上和艺术上的准备。

总之,学术界对于边塞诗的发展分期大致如下:先秦是萌芽期,特别是《诗经》中已经有不少可称之为边塞诗的作品,如《小雅·采薇》;汉朝是发展定型期;魏晋是其过渡期;到了唐代则达到了高峰、成熟期。

宋后,边塞诗得以继续发展,并且在清代又形成了另一个高峰。

二、唐代边塞诗概述(一)发展脉络1.初唐边塞诗唐诗的繁荣,发轫于初唐的诗歌革新,而边塞诗的兴起,则是这一革新的重要契机和显著标志。

太宗皇帝李世民堪称革新的先驱,他首开风气,带头写了一系列的边塞作品,并明确主张“用咸英之曲,变烂熳之音”(《帝京篇十首序》),“浇俗庶反淳,替文聊就质”(《执契静三边》)。

初唐诗歌革新的重要人物,向称四杰、陈子昂,而边塞诗创作正是他们从事革新的重要实绩。

特别是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中的“苍苍丁零塞”、“丁亥岁云暮”、“朔风吹海树”、“本为贵公子”、“朝入云中郡”诸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送魏大从军》,《登幽州台歌》等名篇,都是边塞诗作。

他所高倡的汉魏风骨,在这些诗中得到了最卓越的表现。

陈子昂的出现耐人深思。

当时的社会上升发展和知识分子参政,促成了诗界关心国计民生的风气。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5:边塞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5:边塞诗】专题精讲精练附详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类】精讲精练专题五、边塞诗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一、边塞诗类型根据边塞诗选材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内容上的不同,边塞诗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从戍边战士的角度,或写战争的惨烈,或写报国的豪情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为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2、从闺中主妇的角度,批判战争破坏了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从思妇的角度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成独特的边塞闺怨诗。

以金昌绪的《春怨》为例: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长年戍边的亲人还健康地活着吗?每天吃得饱吗?身上的棉衣能否御寒?这一切,都让思妇担心、牵挂,而这些担心、牵挂无法得到排解,思念之极就不自觉地出现在白日梦中了。

在梦中与思念的人儿相会,也是一种苦涩的幸福啊,难怪女主人要赶走可爱的黄莺鸟。

这种无理而有情的动作正揭示了战争破坏了人民安宁的生活,看起来它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实则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3、从旁观者的角度,控诉战争的罪恶杜甫在《兵车行》中沉痛地写到:“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战争使得无数的家庭背井离乡、使得无数的战士变成累累白骨!高适在《燕歌行》里用对比的手法展示了这样一幅画面:“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一方面是前线的战士浴血奋战,随时都有战死的可能;一方面却是将领们纵情声色、歌舞升平。

4、从将士的角度,写因长期戍边而产生的精神上的痛苦王昌龄的《从军行》较为典型: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里的“边愁”有对于现实的忧愁、建功立业的渴盼,更有离乡背井抛妇别雏的痛楚、无限的乡愁。

边塞诗

边塞诗

•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如用内地和边塞
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 • • •
3.虚实结合: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 空的对比。
•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奇异壮阔的 景——豪壮、昂扬的情;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 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 • • •
2.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 适)
• 2.与个人际遇密切相关

边塞诗的主题丰富多彩,边塞诗风格异彩纷呈, 或豪放旷达,或雄壮悲慨……除了时代使然,还有一 个更重要的原因,便是诗人自身。即使是同一诗人, 同一题材,也会因一时的际遇、一时的情绪不同,而 在主题、风格上呈现迥然不同的特色。鉴赏诗歌不可 陷入定势思维。
从军行
【唐 】王昌龄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 ⑴从内容上来看,二人都写作边塞诗,但高适多以政治 家的眼光分析边塞问题,抨击、揭露战争的残酷和边防 政策的弊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岑参的边塞诗多讴 歌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还有不少描绘边塞风土人 情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 ⑵从风格上来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悲壮,但高适以描 写战争的残酷为主调,近乎悲壮苍凉;岑参的诗歌以歌 颂将士勇敢和边地奇异风光为主调,风格雄奇壮丽。 • ⑶从抒情方式来说,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 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就边塞诗的体裁来看,包括歌行在内的古体诗创作已经成熟,蔚为大观,代表作品有:李颀《古从军行》“…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
另一个方面,近体边塞诗也走向成熟。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关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以报生擒土谷浑。

”;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