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结构浅探

合集下载

浅谈《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艺术特色浅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摘要:王实甫,是我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西厢记》是其惊世骇俗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的杰作。

贾仲明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而这部作品在艺术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这部作品中不仅具有深刻的反封建礼教色彩,而且“一见钟情”恋爱模式别出心裁。

戏剧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

根据复杂的人物性格特征又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从而也就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不仅如此,还打破戏剧体例加以创新,还用富于典雅宫丽、戏剧化、个性化的语言写下了这部具有“花间美人”班格调的作品。

关键词:艺术成就反封建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体制创新语言特色《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典范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反封建礼教色彩和进步的婚姻爱情思想,而且在戏剧结构与冲突以及体制创新和语言特色都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

首先,《西厢记》具有深刻的反封建色彩和进步婚姻爱情思想。

“一见钟情”的恋爱模式别出心裁,打破了封建束缚的层层壁垒,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可谓是“一见钟情”,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也不在把那种“门当户对”、“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表现出的是封建社会中大胆追求爱情与幸福的主题。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穷书生与堂堂相国小姐的相爱已经是中打破封建门第观念、爱情至上的进步思想。

张生为爱夜留普救寺、跳墙幽会,莺莺也突破封建藩篱自由大胆的追求爱情。

虽然说他们只能用“酬简”、“听琴”等十分隐蔽的方式进行相互倾吐爱慕,遭遇重大阻碍时也有所苦闷,但是他们却依然不放弃,始终相守,捍卫他们自己的爱情。

拆书-大团圆还是大悲剧——读王实甫《西厢记》

拆书-大团圆还是大悲剧——读王实甫《西厢记》

大团圆还是大悲剧——读王实甫《西厢记》那么,王实甫为什么将故事写成大团圆结构?大团圆的背后有没有深刻的悲剧性呢?他是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集中体现体现反抗精神、歌颂人们美好追求的呢?这美好追求中有没有挡住遇到不可阻挡的激流?我们不妨顺着剧情来作一番探讨,刺粉看看作者的苦心孤诣和无可奈何。

在宋代理学的朦胧影响下,普通青年男女不用说自由恋爱,就是平常见面都很困难。

为了使才子佳人有交往的契机,王实甫相中了一个特殊的场所——寺院。

这是极之带有嘲弄性质的:禁欲的佛门,竟成为场地男女一见钟情的最佳场所。

彻底摆脱了选址的麻烦,接下来就得安排张生和崔莺莺重聚。

进京赶考的张君瑞应试在寺中才碰上了守父丧的崔莺莺。

而此时未脱袍服的莺莺,却正受挫一派春愁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天可怜见,平常没机会目睹几个美女的张生崔莺莺后惊为天人:“恰便似呖呖莺声花外相思,行一步可人怜。

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袅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莺莺临走时的一回眸,向来把风流倜傥看的张君瑞看酥了。

于是,只这一眼,情愫便在两人暗生心上悄然暗生。

此时的莺莺,已经有婚约在身,因此尽管彼此中意,但要让自由爱情能战胜封建道统宣扬的李硕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陈旧观念而显得合情合理,还需费一番周折。

于是,王实甫紧接着安排了的巧妙桥段。

孙飞虎率叛军企图掳走莺莺做压寨夫人。

为退却强敌,莺莺母亲崔夫人只好决定莺莺玉蕊科的建议:谁能打退贼兵,就把莺莺许给谁。

南站这时候机智的张生站了出来,凭着半纸书,靠故友打败了孙飞虎。

到这时,崔张的爱情方法论就有了现实基础。

然而,固守着传统门第观念的崔夫人还是否决了两人的婚姻。

无奈的可人儿,顿时显得极端绝望,君瑞害起了相思病。

莺莺虽是不言,但也是愁苦不堪。

这时候,为实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英雄形象王实甫安排的另一个重要人物红娘,开始扮演关键角色:两边传信、安排两人见面、安排两人同居……莺莺张生在红娘说服的帮助下终于过上了“非法”的二人生活。

浅谈王实甫《西厢记》杂剧艺术成就

浅谈王实甫《西厢记》杂剧艺术成就

浅谈王实甫《西厢记》杂剧艺术成就说到元代戏剧,不得不提的便是元曲四大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但是不要忘记与关汉卿几乎同时的王实甫却根据了前人故事创作演绎出了惊世骇俗之作《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本事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元稹的传奇文字虽写的凄婉绝丽,终不过是一个始乱终弃的陈腐故事,而突破这一格局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董西厢》第一次将这个故事改成通俗小说,也是第一次用了“西厢记”这个名字,并将其改编为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礼教、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并增加了大团圆的结局。

随之王实甫紧随董西厢的脚步将其刻画成一个美丽结局的爱情故事,既具浪漫色彩,又富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王实甫的《西厢记》被评价为惊世骇俗当然是有它独特的一面。

首先,从杂剧体制来说,他不仅在传统杂剧的基础上扩大了篇幅,突破一本四折的旧制,创造了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既宏大又严禁。

而且,在演唱方式上,突破了一人主唱的旧套,由旦、末轮流演唱,就如同正末张君瑞、正旦崔莺莺和另一旦角红娘分别主唱,王季烈在《螾庐曲谈》中评价其为“开传奇之先声”。

其次,从剧情构成来看,王实甫强调了男女双方互爱终成眷属的爱情理想。

在表现这一爱情理想时,首创双线结构,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两条线相互缠绕,交替推动剧情发展,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西厢记》情节复杂,但自始至终都贯穿以崔莺莺、张生二人的争取自由美满爱情为主线索。

在主线之外,仍围绕着张生、崔莺莺、红娘三人与老夫人的斗争,即是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与“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的矛盾冲突。

第三,从题旨改造方面看,元稹《莺莺传》中张生不但始乱终弃,而且摆出一副道学先生的面孔,前后极不协调;《董西厢》虽将结局改为大团圆,但仍然囿于礼法,竭力表明崔张二人虽有越轨行为,但仍有合乎礼法的一面;王实甫的《西厢记》则基本摈弃了“合礼”充电外衣,充分肯定真挚自由的爱情以及正常的欲望。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以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人物性格、情感冲突、社会背景等,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态。

以下是对《西厢记》的赏析,具体如下:一、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西厢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讲述了一个书生张生与相国千金莺莺的爱情故事。

张生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普救寺,偶遇美丽聪慧的莺莺,两人一见钟情。

然而,莺莺的母亲崔夫人却将她许配给郑恒,张生为了爱情,历经磨难,终于与莺莺结为夫妻。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张生是一个聪明才智、风度翩翩的书生,他对爱情执着追求,不畏艰难险阻。

莺莺则是一个美丽聪慧、温柔贤淑的女子,她对爱情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崔夫人则是一个守旧、势利眼的女性,她为了家族利益,将女儿许配给郑恒。

郑恒则是一个无才无德、贪婪好色的男子,他为了得到莺莺,不择手段。

二、情节结构与戏剧冲突《西厢记》的情节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

故事中穿插了许多误会、巧合、误会消除等情节,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例如,张生误以为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而郑恒则误以为莺莺已经和张生私奔,这些误会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同时,《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也十分丰富。

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但其中还穿插了许多其他情节,如崔夫人与郑恒之间的矛盾、红娘与张生之间的误会等。

这些情节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三、艺术手法与语言特点《西厢记》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特点鲜明。

王实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西厢记》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

王实甫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得语言更加工整、优美。

四、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是爱情与婚姻的自由。

它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西厢记》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

它通过崔夫人将女儿许配给郑恒的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的束缚和无奈。

《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结构

《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结构

《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结构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芒熠熠的艺术明珠,是元代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降临问世时,便以它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的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及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博得了几百年来广大读者的赞扬,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长时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生命力极强的传世作品。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共319曲,这五本的结构恰好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个部分。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崔张相逢,因“路途有阻”莺莺母女孤孀困居普救寺。

除老夫人、莺莺在楔子中各唱一曲外,全部由张生主唱,老夫人在楔子中伤叹“子母孤孀路途穷”而“盼不到博陵旧冢”。

莺莺则因只有寡母弱弟,而世途多险,岁月流逝,终身大事未有着落,所以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之叹,这个楔子,一开始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后面的喜剧,正是在这种窘困深沉的浓重气氛中逐渐展开的。

两个人物都有一种急切感,老夫人急切地要求完成崔莺莺的婚事,以便终身有靠,这是“路途穷”所迫。

莺莺则因“路途有阻”而难免不生美人迟暮之想,想得到一个意中人。

张生在主唱曲子中唱出了男主角内心深处的幽怨:“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及游寺见到莺莺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第一折[油葫芦]、[天下乐]唱出山川的雄奇险峻,暗寓胸中丘壑,怀抱以及仕途多风波,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

因而当张生见到莺莺之后便陡然生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转而追求美人莺莺。

才子的落魄与佳人的“闺怨”有共通之处,都是前途未卜,青春虚度的闲愁万种。

一个为功名所误,一个为“穷途”所限,这种共通性,明确了本剧的一个基本矛盾——佳人欲婚姻而不能,才子欲功名而不就,而佳人才子都以功名为轻,婚姻为重,从而相互沟通,共同结合,这种共通性是建立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之上的,这个意义就高于婚姻问题本身,全剧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的,这一本从整个结构意义上说它只是全剧的序幕,因为这只是两个青年人一个因功名未遂,一个为穷途所限,而产生的异性相吸。

浅谈王实甫《西厢记》的结构特色

浅谈王实甫《西厢记》的结构特色

浅谈王实甫《西厢记》的结构特色文人浅语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里的翘楚之作,是在元稹的《莺莺传》及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成就的戏剧名篇。

相比元杂剧一般作品及其作为创作基础的作品,王西厢在结构上都凸显出其所独具的特色,本文从王西厢对元杂剧体制上的创新,与美学观的契合及其结构上的巧妙性等方面来分析其结构特色。

关键词:《西厢记》,王西厢,结构特色,体制创新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独占鳌头的文学形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时期的小说,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着这个时代作品的特征。

继唐诗宋词之后,讲唱文学盛行,逐渐形成了金院本及诸宫调等文学形式,在此基础之上,元杂剧以一种新的文学形态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成为元代文学形式的代表。

王实甫的《西厢记》便是元杂剧里的代表作之一,其以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及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为故事基础,完善其结构及体制,完成了从传奇到说唱艺术再到戏剧作品的飞跃。

而其能成为元杂剧中的翘楚之作则离不开其结构上面的特色。

一、从体制创新看王实甫《西厢记》的结构特色王西厢的体制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开创了五折一楔子的元杂剧体制;打破元杂剧一人主唱的形式。

这种体制上的创新不仅为元杂剧的体制进行了开拓,也使得王西厢在结构安排上更加巧妙。

(一)开创了五折一楔子的杂剧体制元杂剧作为元代的代表性文学形式,有其独特的体制形式。

一般元杂剧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就相当于自然段落,但有区别于我们所说的文章段落,其存在还依赖于音乐,一折同用一个宫调的若干个曲子,可以把它概括为有音乐组成的结构单元,一折相当于是散曲的一套。

元杂剧的四折即有不同的四个宫调连缀而成,每个宫调包含其所属的多支曲子。

而楔子是元杂剧体制中的一部分,一般位于每一本之首,用来对这一本的内容、人物或故事梗概进行简单的介绍,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内容提要或者序幕;亦有的楔子位于两折之间,这类的楔子相对少见,一般是作为两折故事情节或内容之间的衔接。

简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简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简析《西厢记》的戏剧性摘要:所谓戏剧,一种是西方人所说的drama,在中国被称为“话剧”,它以语言艺术为载体,主要通过演员的对话、形体动作,辅以道具、布景等,当众创造真实的视觉效果;另一种是中国传统的、载歌载舞的“戏曲”。

戏剧艺术本身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

它的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它的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

[1]好的戏剧作品是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舞台性。

戏剧的文学性在戏剧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读者可以直接阅读剧本来获得文学艺术上的审美感受,本文就从文学构成的角度来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关键词:戏剧《西厢记》戏剧性戏剧性,就像一个魔力无边的“精灵”,不仅使戏剧作品具有摄人心魄之力,而且也使非戏剧的作品(如史诗、小说)更加吸引人。

所谓戏剧性就是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性,通过矛盾冲突展开剧情,刻画人物,由此吸引观众。

因此戏剧性就称为戏剧艺术的首要特征,也是戏剧作品获得生命的主要因素,戏剧故事就是以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为结构线索的。

[2]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西厢记》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戏剧性。

在这部完整的戏剧作品的文学构成中,戏剧性又具体表现为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

剧情一开始,是崔莺莺的父亲去世,要回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不能前进,来到河中府,让灵柩寄在普救寺内。

时值暮春天气,好生困人,老夫人生慈爱之心,看前边庭院无人,让丫环红娘陪莺莺去散散心。

恰巧张珙本进京赶考,路经河中府。

也是巧得很,他有一个八拜之交的同学作了征西大元帅,就镇守河中府附近的蒲关。

张生就在此地停留几日,准备看望一下同学再走。

听说此地普救寺很有名,便前去瞻仰游玩一番。

不料在院中惊见绝色美人崔莺莺,心生爱慕,于是想尽办法搬到寺中来住。

接着,郑夫人请寺中和尚为老相公摆道场超度,并布施行善。

在摆道场中,莺莺见着张生,也一见钟情。

两人都彼此相悦,剧情将会向前发展。

契机是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便兵围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妻。

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
战 胜 和 对 自 我 的 超 越,第 一 条线索也就无由显现;而崔 莺 莺、张 生 西 厢 幽 会 的 被 披 露,实 质 上 已 以 事 实 婚 姻 宣 告了封建礼教和门第婚姻遏 阻 崔 莺 莺、张 生 结 合 的 失 败。因 之,主、辅 两 条 冲 突 线 的 相 互 制 约、交 错 展 开, 既 形 成 了《西 厢 记》扣 人 心 弦 的 戏 剧 性,也 以 紧 张 激 烈 的戏剧冲突形式显示了作品 主题的深刻性。
当然,莺莺之所以这样做,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为了实现追求爱情的目 标。正因为对爱情十分看重,她才如此小心谨慎,如此费尽心机。而当她大 胆地迈出以“情”反“礼”的关键一步,与张生私下结合之后,她爱得是那 样执著,那样深沉,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夫人却逼张生进京赶考,莺莺感情 上遭受的痛苦便是可想而知的了。请看第四本第三折(俗称《哭宴》)中莺 莺的唱词:
在佛殿上,莺莺偶然遇到了风流 俊雅的张生,她分明觉察到一个陌生 的男子注视着自己,却仍然“亸着香 肩,只 将 花 笑 拈”,并 对 红 娘 念 出 “寂 寂 僧 房 人 不 到,满 阶 苔 衬 落 花 红”的诗句,使张生觉得她“恰便似 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 为之心醉神迷。当红娘提醒“那壁有 人,咱家去来”时,莺莺的动作是: “回顾——觑末(张生)——下。” 这“临去秋波那一转”,使得张生如 醉如痴,连说“休道是小生,便是铁 石人也意惹情牵”。可以说,这爱情 的种子,正是莺莺自己播下的。
1
王实甫的《西厢记》
(二)《西厢记》故事的来源与演变
《西 厢 记》故 事,来 源 于 唐 元 稹 传 奇《莺 莺 传》。在 这 部 作 品 中,张 生 曾 经 热 恋 莺 莺,而 作 者 的 文 笔 也 委 婉 动 人,颇 有 情 致。但 故 事 的 结 局 是 张 生 为 追 求 功 名,终 于 抛 弃 恋 人,并 且 称 之 为“不 妖 其 身,必 妖 于 人”的“尤 物”,而 自 己 却 博 得 了 一 个“善 补 过 者”的 名 声。这 一 结 局,为 有 识 者 所 不 满, 正 如 鲁 迅 所 批 评 :“篇 末 文 过 饰 非,遂 堕 恶 趣。”(《中 国 小 说 史 略》)。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西厢记》是中国元代戏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以其浪漫唯美的风格和独特的戏剧性而著称。

下面是对《西厢记》戏剧性的分析:
1.精巧的剧情结构:《西厢记》的剧情结构精巧,情节紧密
连续。

它以李娘子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核心,描绘了两位主人公经历阻碍和磨难、最终取得幸福的过程。

剧中设置了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转折和反转,如张生假冒僧人、李娘子绕墙而出等,增加了戏剧的悬念和吸引力。

2.鲜明的人物形象:《西厢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
象,各具特色和个性。

李娘子美丽纯洁,有着坚定的爱情观;张生聪明机智,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宋青书机智过人、李娘子的侍女玉环等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以及之间的互动和矛盾,使剧情更具张力和戏剧性。

3.夸张的舞台表演:《西厢记》的舞台表演常常采用夸张、
华丽的手法,增加了剧情的戏剧性。

丰富的舞台设置、奇装异服以及精彩的歌舞场景,使表演更加生动活泼,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

4.浓厚的情感表达:《西厢记》以浓郁的情感表达闻名。


中展现了李娘子和张生之间纯真、坚贞的爱情,以及他们面对外界的压力和阻碍时的心理挣扎和情感抉择。

这些情感的真实展现,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情感
的荡漾,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而言之,《西厢记》在剧情结构、人物形象、舞台表演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体现了强烈的戏剧性。

它通过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爱情与命运的冲突、个体追求幸福的艰辛和抉择,引起了观众对人生和爱情问题的思考。

这些特点使得《西厢记》成为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简析《西厢记》的剧情体制和艺术风格

简析《西厢记》的剧情体制和艺术风格

和 红娘 与老 妇 人 之 间 的矛 盾 冲 突 ; 一 条 是 莺 莺 、 生 、 娘 之 间 别 张 红 的性 格 冲 突 。前 者 是 戏 剧 冲 突 的 主线 , 者 是 副 线 , 又 互 相 制 后 但 约. 构成 “ 惊艳 ” “ 警 ” “ 婚 ” “ 简 ” 拷 艳 ” 重 要 关 目组 成 、寺 、赖 、赖 “ 等
为 古代 著 名 的 才 子 书 。
形象 。 二 、西 厢 记 》 艺术 风格 《 的
1 鲜 明 的人 形 象 、
关键 词 : 情 赖婚 人 物 塑造 红 娘 剧
鲜 明 的人 物 形 象 是 《 厢 记 》 得 艺 术 上 成 功 的 主要 因素 , 西 获 这 《 厢记》 西 的作 者 为元 朝 的 剧作 家 , 德 信 , 都 人 。 录鬼 簿 》 名 大 《
留存 下 来 的 仅 《 厢 记 》 《 春 堂 》 《 窑 记 》 种 , 有 《 茶 西 、丽 、破 三 另 贩 船 》 《 蓉亭 》 、芙 的曲 文 名一 折 , 中 以 《 厢 记 》 为著 名 。 其 西 最 下 面 , 浅谈 一 下 《 厢记 》 剧 情 体 制 和 艺术 风 格 。 我 西 的
伏 低 杂 剧 , 新 旧传 奇 ,西 厢记 》 下 夺 魁 。 由 此肯 定 了王 实 甫在 《 天 ”
剧 作 家 中 的地 位 , 悉 市 民生 活 , 混 迹 于艺 人 宫 妓 聚居 的 教 坊 , 熟 常 行 院 和 勾栏 等 场 所 , 长 儿 女 风 情 戏 。 创 作 的 杂 剧 有 十 四种 , 擅 他 但
首 先 , 者 匠 心 独 运 的 改 编 。① 17王 实 甫 的 《 厢 记 》 在 作 0 西 是
长 期 流 行 的西 厢 故 事 的基 础 上 创 作 的 , 基本 故事 情节 虽本 之 于 其

《西厢记》鉴赏

《西厢记》鉴赏

《西厢记》鉴赏综合评价《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代表作,它与《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一起被誉为“四大古典名剧”。

其有如下艺术特色:1.剧情曲折,结构巧妙合理。

全剧安排了两条线索来展开剧情: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为主线,以张生、莺莺和红娘三人之间的性格冲突为副线,二者相互交错、制约,极富戏剧性,矛盾冲突环环相扣,使文章波澜起伏。

2.手法多样,人物个性鲜明。

《西厢记》的人物并不多,但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十分丰满。

因为每一个人物既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性格又具有多重性,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得到了多角度的刻画。

首先,作者把人物放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现其性格特点,如老夫人的赖婚、张生的犯傻、莺莺的作假、红娘的泼辣等,从而使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更加巧妙合理地结合,使人物形象生动起来。

其次,运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烘托人物个性。

譬如《长亭送别》一折写莺莺、张生离别之情,没有就情写情,而是把这种令人伤感的离情别绪放到特定的环境中去加以渲染。

3.雅俗相济,语言功底深厚。

综观《西厢记》语言的艺术成就,最突出的是把典雅的文学语言与白描性的白话口语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形成了一种既文采斐然,又朴实淡雅的风格。

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善于化用唐诗、宋词中的语言,翻出新意,拓宽意境,给人以新鲜之感。

二是借助夸张、对比,刻画人物心理。

三是用比喻来形容“愁”,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可供欣赏的对象,饶有新意,独具特色。

四是语言尚俗,大量方言俗语入曲。

如“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等。

形象分析红娘红娘是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人。

莺莺、张生的自由婚姻,在充斥着封建礼教的社会背景下,是大逆不道的。

但红娘作为一个老夫人派来“看守”小姐的丫头,不仅不揭发,反而推波助澜,是这场婚姻得以美满的主要的牵线搭桥人。

在这场叛逆的婚姻中,红娘不畏被老夫人责打,几次三番周旋于莺莺、张生之间,为他们安排月下听琴、晓夜奔走、传书递简等一系列行动,反映了她对这场恋情的支持以及对封建礼教的反叛。

对王实甫《西厢记》艺术体制的重新认识——兼论《六十种曲》的编选体例

对王实甫《西厢记》艺术体制的重新认识——兼论《六十种曲》的编选体例

对王实甫《西厢记》艺术体制的重新认识
——兼论《六十种曲》的编选体例
首先,从艺术体制来看,《西厢记》实现了一种新的文艺结构。

它是以典型的情节为主线,以故事性、哲理性、抒情性为辅线,在文艺创作上实现了“情节贯穿,艺术抒情”的特点。

其次,从编选体例来看,《西厢记》中的“六十种曲”编选体例,把多种曲艺文化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使得故事情节更加丰满,令读者印象深刻。

通过这些曲调,不但增添了故事的韵味,而且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从艺术体制来看,《西厢记》实现了一种新的文艺结构,以典型的情节为主线,以故事性、哲理性、抒情性为辅线,实现了“情节贯穿,艺术抒情”的特点,使读者在读者荡气回肠中感受到艺术表现力和抒情价值。

同时,通过《西厢记》中的“六十种曲”编选体例,把多种曲艺文化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使
得故事情节更加丰满,令读者印象深刻。

这样,就使《西厢记》更加完美,具有更高的文艺价值,也更能吸引读者。

总之,《西厢记》是元代文学家王实甫的杰作,通过它,人们可以很好地重新认识其艺术体制,也可以充分了解“六十
种曲”编选体例,使之成为中国文艺界最为重要的参考。

浅析王实甫《西厢记》作者和作品的人物特点

浅析王实甫《西厢记》作者和作品的人物特点

浅析王实甫《西厢记》作者和作品的人物特点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其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

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王实甫,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王实甫是一个熟悉官妓生活的落拓文人,和演员、歌妓往来密切,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号称“北曲压卷之作”,在于他运用美不胜收的词章,通过人物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和渗透其中的真情实感,来寄寓作者的思想。

历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对《西厢记》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这部元曲之所以历经数代、持久不衰、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阐述了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作者和作品人物主要包括: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等人物特点进行了分析,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使得《西厢记》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峰。

关键字:王实甫;《西厢记》;作者;作品;人物特点The characters of Wang Shifu "the West Chamber"authors and worksAbstract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is one of the famous folk tales in China,which was born in rich in the drama of the Yuan Dynasty,is one of the earlier to more drama even play a story script. Creative activities generally in Yuan Zhen Yuanchengzong,Dade years. Wang Shifu,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writers of Yuan Dynasty drama. Wang Shifu is a familiar with its own life of literati,and the actors,their close contacts,good at writing children style a kind of script,"the West Chamber" is his masterpiece. Known as "the most outstanding masterpiece," "he is using beautiful words through one's real feelings between the characters,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author's thoughts,to stay.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research on many men of literature and writing "the West Chamber" characters,artistic characteristics,structure and layout,the yua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generations,enduring,win universal praise,widely circulated,by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readers and.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the Wang Shifu "the West Chamber" of the author and the characters include:Zhang,Ying Ying,the matchmaker,the old lady and other characters were analyzed,showing Wang Shifu's superb adaptation skills and creative writing,so that "the West Chamber" artistic achievements have reached the peak Chinese classical drama.Keywords:Wang Shifu;"the West Chamber";the author works;characters;目录一、王实甫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4)(一)王实甫的相关介绍 (4)1、王实甫的简介 (4)2、王实甫的生平轶事 (4)3、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 (5)(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5)1、《西厢记》的简介 (5)2、《西厢记》的特点 (5)3、《西厢记》的影响 (6)二、《西厢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分析 (6)(一)聪明智慧、追求婚姻自由的典型叛逆封建礼教一崔莺莺 (6)(二)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一张生 (7)(三)封建礼教门阀制度的统治者一老夫人 (8)(四)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勇敢机智、热情泼辣的裨女一红娘 (9)三、《西厢记》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艺术 (9)(一)作者善于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人物的个性特征 (9)(二)以人物在不同场合的情态表现,塑造人物典型的个性形象 (11)(三)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刻挖掘与细腻描摹 (11)(四)红娘形象特征的刻画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 (12)四、《西厢记》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社会意义 (12)(一)对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揭露 (13)(二)对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抨击 (13)(三)对佛教徒的讽刺 (14)(四)提出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婚恋观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8)一、王实甫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一)王实甫的相关介绍1、王实甫的简介王实甫,(1260年-1316年)。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明代戏曲家王实甫所著的一部话本剧,该剧以唐代文学家元稹与李端的爱情纠葛为主线,展现了士人儒雅之情和女性的独立自主。

该剧以寓言的方式表现了社会的不公和女性的艰难处境,同时又赞美了纯真的爱情和人性的真善美。

下面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对《西厢记》进行浅谈。

该剧还强调了对纯真爱情的追求。

王实甫通过元稹和李端的故事,表达了对真爱的向往和追求。

元稹与李端之间的爱情是纯洁的、真实的,他们的爱情超越了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考虑,体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通过这种对爱情的赞美,王实甫呼吁人们追求纯洁的爱情,超越封建礼教和利益的束缚。

《西厢记》还展现了女性的独立自主和自主性格。

剧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拥有独立意识和主动性格。

李清照是一个才女,她积极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情和主张。

她不愿意被传统的礼教束缚,坚持自己的个性和追求。

而且,她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也展现了坚强的一面,她敢于反抗家族的压迫,坚守自己的爱情。

从艺术特色来看,《西厢记》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优美的诗意。

该剧融入了许多民间曲艺的元素,如评弹唱段、说唱等,使得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这些曲艺元素使得剧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表达了神秘的东方魅力。

而剧中的对白和唱词也充满了诗意,运用了大量的韵律、修辞和意境,使得整个剧目如诗如画。

该剧还融入了大量的音乐和舞蹈,通过音乐的旋律和舞蹈的动作表达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心情变化。

《西厢记》通过展示女性的独立自主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礼教的束缚。

该剧以民间特色和诗意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剧情,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该剧在表现小人物形象和现实社会问题的又给人以美好的希望和思考,堪称明代话本剧的经典之作。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元代戏曲家王实甫所写的一部杂剧,该剧以唐代诗人元稹和杜秋娘之间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揭示封建礼教对于个人自由和幸福的束缚。

整个剧情围绕着元稹和杜秋娘的爱情展开。

元稹是一位文人才子,杜秋娘则是一个才女,并不按照封建礼教的规范行事。

他们之间的爱情受到了封建礼教的阻拦和压迫,使得两人常常有难以言说的痛苦和困扰。

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人感情的限制,以及对于女性自主权的剥夺。

强调了婚姻自由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

在剧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十分鲜明,充满了独立和自主的精神。

杜秋娘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女性,她不甘屈从于封建社会的安排,坚持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她的闺阁姐妹们也同样具有独立自主的个性。

通过这些形象的刻画,作者展示了女性在婚姻和社会中应享有平等的权益,强调了婚姻自由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

《西厢记》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以“虚实对立”为主要的艺术手法。

剧中通过设置宏大的虚构的西厢,与现实的王宅相对应,展现了“虚实”两个世界的对立,以及两个世界之间的冲突与联系。

通过“虚实对立”的艺术手法,使得整个剧情更加生动有趣,并增加了舞台效果的变化与风格的多样性。

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

剧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舞台的布景设计,将元稹与杜秋娘之间的爱情情节展现在一个优美而宜人的环境中。

这种环境氛围的营造与剧情的发展相呼应,使得观众更容易融入剧情中,体会到剧中人物的情感与境遇。

作为元代戏曲作品的代表,《西厢记》不仅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于个人自由和幸福的束缚,反映了士人对于官场腐败的不满,还强调了婚姻自由和女性权益的重要性。

该剧以“虚实对立”为主要的艺术手法和注重环境氛围的营造,展现了文人情怀为主题的艺术风格。

这些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使得《西厢记》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

王实甫和《西厢记》

王实甫和《西厢记》

戏 曲 常 识
一、戏剧结构
• • • • • 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 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 西厢记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 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 西厢记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
二、《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 (一)、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封建家 长和以张生、莺莺、红娘为代表的 叛逆者的矛盾; • (二)、张生、莺莺、红娘三人之 间的性格冲突。
初遇
• 旦回顾觑末一下. •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 一转.
• 眼花缭乱口难言,魂 灵儿飞在半天.(唱) • 和尚,恰怎么观音现 来?(云) • 世间有这等女子,岂 非天姿国色乎?(云)
借厢

和 诗

• •
传 简
• •
赴 约
张生解诗谜
• 小姐骂我是假,书中之意,著我今夜花园里 来. • 你读书我听.(红云) • 待月西厢下,著我月上来;迎风户半开,他 开门待我;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著我 跳墙来. • 端的有此说么?(红云) • 俺是个猜诗谜的社家.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 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古诗化用



• • • • • • • •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 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 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 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 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 今有谁堪摘!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 愁字了得!
临别叮嘱 惜别目送

突破元杂剧结构体制的作品

突破元杂剧结构体制的作品

突破元杂剧结构体制的作品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

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

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
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

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

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

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

《西厢记》将人物特色通过语言展露出来,更赋予语言动作性,塑造了人物个性,堪称是杂糅了戏曲的创作精髓,也正是这种立体多样、深沉厚重、意蕴深远的创作风格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使其成为元杂剧最高成就代表。

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结构探析

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结构探析

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结构探析
汤昌镜
【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30)2
【摘要】《西厢记》是我国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其结构紧密,思构巧妙,各折之间环环相扣,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深邃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总页数】3页(P85-87)
【作者】汤昌镜
【作者单位】台江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贵州台江556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西厢记》主题变迁和人物形象变化的意义——从元稹《会真记》到王实甫《西厢记》 [J], 肖智才;蒋利
2.王实甫《西厢记》的"把"字句探析 [J], 许小婷
3.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与王实甫《西厢记》语言比较 [J], 张冠军
4.王实甫杂剧《西厢记》反封建主题的发展和深化——杂剧《西厢记》和诸宫调《西厢记》的比较研究 [J], 苏兴
5.王实甫《西厢记》与金圣叹《贯华堂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曲词、宾白意蕴对比研究——以第一本第四折为例 [J], 白毛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结构浅探汤昌镜(台江县农广校贵州凯里556300)【摘要】《西厢记》是我国元代杂剧的代表作之一,对它的研读我们发现其五本结构紧密,每本结构巧妙,各折之间细笋相扣,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关键词】《西厢记》杀剧戏剧结构浅探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我国古典戏曲遗产中一颗光芒熠熠的艺术明珠,是元代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降临问世时,便以它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的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及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风靡剧坛,博得了几百年来广大读者的赞扬,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长时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生命力极强的传世作品。

元末戏曲家贾仲明曾在《凌波仙》的曲子中这样赞扬它的出现:“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

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

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录鬼簿》)。

确认了它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卓越地位。

清人金人瑞(圣叹)则把它同《庄子》、《屈赋》、《史记》、《杜诗》、《水浒》等中国文学史上杰出著作同列,称之为第六才子书,肯定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

许多戏剧家、理论家多方面地对《西厢记》进行过研究。

本文主要讨论其独到的戏剧结构。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共319曲,其中旦(莺莺)唱85支曲子,占总数28%,末(张生)唱117曲,占总数38%,贴(红娘)唱105曲,占34%,净(惠明)唱曲11曲,占3%,老夫人(外)只唱了一曲,占0.03%。

这五本的结构恰好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个部分。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崔张乍逢,因“路途有阻”莺莺母女孤孀困居普救寺。

除老夫人、莺莺在楔子中各唱一曲外,全部由张生主唱,老夫人在楔子中伤叹“子母孤孀路途穷”而“盼不到博陵旧冢”。

莺莺则因只有寡母弱弟,而世途多险,岁月流逝,终身大事未有着落,所以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之叹,这是一个好楔子,一开始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后面的喜剧,正是在这种窘困深沉的浓重气氛中逐渐展开的。

两个人物都有一种急切感,老夫人急切地要求完成崔莺莺的婚事,以便终身有靠,这是“路途穷”所迫。

莺莺则因“路途有阻”而难免不生美人迟暮之想,想得到一个意中人。

张生在主唱曲子中承接楔子的“清新绵邈”的基调,唱出了男主角内心深处的幽怨:“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及游寺见到莺莺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第一折过曲[油葫芦]、[天下乐]唱出山川的雄奇险峻,暗寓胸中丘壑,怀抱以及仕途多风波——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

因而当张生见到莺莺之后便陡然生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转而追求美人莺莺。

才子的落魄与佳人的“闺怨”有共通之处,都是前途未卜,身世飘零,青春虚度,闲愁万种,故尔都“清新绵邈”。

一个为功名所误,一个为“穷途”所限,这种共通性,明确了本剧的一个基本矛盾——佳人欲婚姻而不能,才子欲功名而不就,而佳人才子都以功名为轻,婚姻为重,从而相互沟通,共同结合,这种共通性是建立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之上的,这个意义就高于婚姻问题本身,全剧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的,这一本从整个结构意义上说它只是全剧的序幕,因为这只是两个青年人一个因功名未遂,一个为穷途所限,而产生的异性相吸。

不过,这是一个极其精彩而又完美的序幕,它为以后戏居冲突的产生、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本《雀莺莺夜听琴》包括寺警、下书、请宴,变卦,听琴五折。

寺警这一突发性事件给主人公的结合带来了现实的希望。

一开始,莺莺就自伤无由再会张生,是莺莺第一次直接的内心流露,表明她对张的深切好感,然同第一本一样都是不切实际的私下枉想思,故有为无聊赖之感。

但是她赞美张生是“玉堂人物”“文章旖旎人”,可以“一天星斗换文章”不会“十年寒窗无人问”,真是“慧眼识穷途”,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反映了元代“穷儒”的心声。

紧接着兵围普救,面对孙飞虎重兵威胁,自家濒临绝境的退兵之策,此时她再也无心去思念张生了。

她哭诉道:“可著俺那偶尔里意偎新,孤霜子母无投奔”。

她怒斥:“这厮每于家为国无忠信,恣情的掳掠人民,”这些话实质上是“乱世”的写照。

补充了第一本“路途有阻”的内容。

提出退兵三策,第三策:“…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此计一出才得从实际上与张生订终身。

然而这对于二人都是意外之想,意外之事。

莺莺定此计时,根本就不想到过是这位曾墙角联诗过的“文章士”、“旖旎人”,来解普救之危,而能与过去有好感的张生“成秦晋”。

如果没有普救之危,张崔的结合那只是幻想的海市蜃楼而已。

由此看来,寺警是全剧的大转关,是戏剧冲突的开始,是西厢五剧的正式开端。

本来,“郎才女貌合相纺”只是为“路途有阻”才“融花阴人远无涯迁”。

而现在则大不同了。

一个正望“诸葛孔明”,一个自告奋勇能退贼兵,于是二人结合,便有了现实的可能。

剧作家对这个关目的安排也是富有深意的。

这一本中他打破了元代前期的杂剧分旦本、末本和四折一楔子的限制,这很值得注意,说明这一本在全剧中的重要性。

莺莺正在悲叹“谁肯把针儿将线引向东邻通个殷勤”,感到与张生再会无缘,这时孙飞虎兵围普救,莺莺一思更兼一忧,接着连用〔六幺序〕〔幺篇〕〔后庭花〕〔柳叶儿〕〔青歌儿〕〔赚煞〕等六支悲凄的曲调,唱出了心中的担惊和无可奈何的求生之计和渺茫的希望,这是本剧最重要的关目,不仅仅只是楔子,而是一折重要的正戏。

它为以后的剧情开展起着不可缺少的转关。

这一折可以看成是对势欲毁灭人们青春的“乱世”之诅咒和抗争。

相形之下,所谓“老夫人”的“拘擊”就显得极为软弱无力了。

她完全是处于从属崔张的地位,尤其到了第二折别开生面,在刀光剑影之中,横空出世,杀出一个莽和尚惠明,崔张以及全寺僧众安危系于这个义士一身,老夫人更加不在话下,所以作者打破元剧末本旦本之窠臼,而让并非主角的惠明,突然连唱〔正宫〕〔端正好〕一套十一曲,不仅仅是为了调剂戏剧效果,突出剧性的曲折多变,而且让观众强烈地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希望,那就是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于义士的强烈的向往,因而这一折是本剧独特的重要关目。

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安排,表明事件的突发性,而且这个矛盾的解决直接影响着本剧发展。

可见作者是把西厢五剧放在一个“乱世”的历史背景下来表现的,“寺警”这种“乱世”的反映。

寺警后是惠明下书,白马解围。

第三折红娘主唱〔贴粉蝶儿〕一套16曲。

起曲一支一锤定音:“张君瑞今当料到当时所无成,谁知一缄书倒为了媒证。

”这是对于世俗认为“文魔秀士,风欠酸丁”的才子的肯定。

过曲〔醉春风〕〔脱布衫〕〔小梁州〕〔幺篇〕四支写张生等待佳音的忠诚;尾曲〔上小楼〕以下几支,写出了红娘的爽直热情,同时又写出了张生的人品和崔莺莺的慧眼。

第四折老夫人变卦,莺莺由幸福的幻想而坠入痛苦的现实,戏剧曲折跌岩地发展。

第五折崔张离恨千端,闲愁万种,红娘代为传寄情书。

惠明下书,白马解围,眼看张生大事将遂时夫人变卦,矛盾更加激化,推出悬念。

紧接着第三本是戏剧的发展,楔子红娘唱〔仙吕赏花时〕一曲言因母亲变卦,莺莺亦害相思后,第一折写出了红娘的热肠义胆,并且一再渲染全剧主旨:“显得文章有用,天地无私”(〔混江龙〕);“一个睡昏昏不待观经史,一个意悬悬懒去拈针指”(〔油葫芦〕);“这简贴儿我与你将去,先生当以功名为念,休堕了志气者。

”尤其是〔寄生草〕:“你将那偷香手,准备着折桂枝,休教那淫词儿污了龙蛇字,藕丝儿缚是鲲鹏翅,黄莺儿夺了鸿鹄志,休为这翠纬锦帐一佳人,误了您玉堂金马三学士。

”以上这些词除了〔寄生草〕是正言反说外,都是对于张生的赞词,赞他文才、品性、志诚,赞他轻功名、重爱情。

后面闹简,赖简戏,莺莺希望有比私奔更好的方法,在为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张生的病,而不愿草草从事,红娘在这里代莺莺“处分”张生,这是戏眼,其中〔雁儿落〕“我只道你文学海样深,谁知您色胆天来大”;〔得胜令〕:“你本是个折桂客,做了偷花汉,不想去跳龙门,学骗马”,“从今后悔罪也卓文君,你与我游学去波汉司马。

”语语含讥,全是调侃打砌的违心之语,表面上是劝张生收起色心,当去仕进。

实际上是将荣耀的“功名”与“可耻”的偷情相提并论。

这里把婚与宦的矛盾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

第四折下药(约)将王西厢全剧主题更加表露得异常明显,〔天净沙〕说张生根本不以学问为怀,一心只想莺莺,〔调笑令〕明确地将“功名”与“婚姻”对举,〔幺篇〕中轻赋“白壁黄金”而图美满婚姻。

“满头花”则以宫花象征婚姻之“贵”,“拖地锦”是以锦绸象征婚姻之“富”。

总而言之把成就婚姻放在“翰林”之上,这样婚与宦的矛盾就更进一步的突出发展,冲突越将显露。

第四本为本剧的高潮,长亭送别一折为西厢五剧的高潮点。

酬简一折张生遂了平生愿,然因小欢郎泄密,拷红一场带来戏剧的“突转”。

张生被逼上京应考,把剧情推向高潮——长亭送别。

剧中莺莺集中地一气连唱19支大段抒情的曲子,她所倾吐的是元代广大妇女和士子共同的凄怆悲凉的情绪,有着巨大的艺术概括力。

所以选用了“惆展雄状”的〔正宫〕以收意外言内之意。

长亭送别,使婚宦矛盾白热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地里”,“有限姻缘,方得宁贴;无奈功名,使人离缺”,——是功名仕途离散了才子佳人。

同时带来了戏剧悬念,张生一去是否高中,先婚后宦是否高中,先婚后宦是否胜利,这样就必然有第五本的结局,张生一举高中,婚宦矛盾解决。

张生先婚后宦取得最后胜利。

全剧通过崔张爱情故事,表现了张生先婚后宦的胜利,曲折地反映了元代前期失去仕进之路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表现了作者对科举功名的轻淡和蔑视。

对处于困境的穷儒做了正面的歌颂,为元代的穷儒吐气。

综上所述,可看出了西厢五本以结构紧密见长。

而且每本的结构也是巧妙的,各折之间均有细笋相扣。

其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的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及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参考文献:①凌景埏校注《董解元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②段启明著《西厢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③吴国钦著《西厢记艺术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④宋之《论“西厢记”》载《人民文学》1955年10月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