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模型归纳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二级结论

速度反向延长交水平位移中点处, x2=2x1 ;
切总等于
x1 x2 β s
x
即
α
v
速度偏角的正切值等于 2 倍的位移偏角正切值。
③两个分运动与合运动具有等时性,且 t= 2 y ,由下降的高度决定,与初速 g
度 v0 无关;
④任何两个时刻间的速度变化量 v=g t ,且方向恒为竖直向下。 ⑤斜面上起落的平抛速度方向与斜面的夹角是定值。此夹角正切为斜面倾角正 切的 2 倍。 12、绳端物体速度分解(1)连接物体的初末位置,找到合速度方向。(2)分解: 分解成沿绳和垂直于绳两方向
a g sin g cos 物体在倾斜的皮带上上滑,物体无初速度或初速度小于皮带速度,一定有
a g cos g sin , 物 体 初 速 度 大 于 皮 带 速 度 , 则 物 体 加 速 度 一 定 为
a g sin g cos 5.两个原来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瞬间:
力学条件:貌合神离,相互作用的弹力为零。 运动学条件:此时两物体的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一无个,一定是弹力 二个(最多),弹力和摩擦力 12.在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无论其它受力情况如何,所受平面支持力和滑动
摩擦力的合力方向总与平面成= tan FN = tan 1 。
Ff
二、运动学
1、 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
地为参照物。
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思路是:位移→时间→
船与上游河岸夹角为 ,航程 s 最短 s=d (d 为河宽)此时时间不短
t d ( cos v水 )
v船 sin
v船
⑵当船速小于水速时 ①船头的方向垂直于水流的方向(河岸)时,所用
[全]高中高考物理必考“二级结论”总结
![[全]高中高考物理必考“二级结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b75c62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4.png)
[全]高中高考物理必考“二级结论”总结
一、力学
1. 平衡定律:物体在平面上平衡,则由一组互斥且合力为零的作用在物体身上。
2. 动量守恒定律:物体在受力过程中,它的动量总和保持不变(动量守恒定律)。
3. 能量守恒定律:物体在受力过程中,它的总能量总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
4. 运动定律:牛顿定律,重力作用时,物体受到的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而且方向
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阻力守恒定律,只要恒定速度直线运动,则运动阻力与小量球的
质量} 运动量成正比,而且方向与小量球运动方向相同。
二、电学
1. 电荷守恒定律:任何系统中的电荷总和不变。
2. 欧拉定律:任何电路中,电位差的积分是电功的积分,而且绕线把开关改变电势
的变化,则欧拉定律的等号成立。
3. 高斯定律:当物体由完全不导体到完全导体时,电场强度在分隔处有跳变;当电
荷分布较为集中时,电场强度满足高斯定律。
三、热学
1. 热力学定律:能量守恒(热力学定律),任何物理系统的总的能量只是发生转换
不可消失。
2. 热放大定律:正温差扩大效应(热放大效应),表明热物质力学运动的正温差它
在高温处存在更强的力学运动速度。
3. 定压定容放热定律:恒定容狭放出的热量与容积有关,与压强无关。
4. 根-思定律:恒定压强放出的热量与压强有关,与容积无关。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S n -S n-k = k aT 2a=ΔS/T 2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1(::)23(:)12(:1::::321----=n n t t t t n )::3:2:1n n::3:2:1 F已知方向 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α7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1(::)23(:)12(:1::::321----=n n t t t t n )::3:2:1n n::3:2:1 221v v v +=-F 已知方向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二级结论”是在一些常见的物理情景中,由基本规律和基本公式导出的推论,由于这些情景和这些推论在做题时出现率高,或推导繁杂,因此,熟记这些“二级结论”,在做填空题或选择题时,就可直接使用。
在做计算题时,一般不能直接引用“二级结论”,但只要记得“二级结论”,就能预知结果,可以简化计算和提高思维起点。
运用“二级结论”,谨防“张冠李戴”,因此要特别注意每一个结论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1.a 方向与v 方向相同,做加速运动;a 方向与v 方向相反,做减速运动(同增异减)。
2.自由落体运动:第1s 内的位移x 1=5m ,第2s 内的位移x 2=15m ,从20m 高处下落所用的时间为2s 。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 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S Ⅰ:S Ⅱ:S Ⅲ=1:3:5④通过相邻相等位移的时间之比:)1(::)23(:)12(:1::::321----=n n t t t t n 4.逐差公式:Δx =aT 2 x n -x m = (n-m) aT 2 5.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与中时速度:)(2102/t t v v v t x v +===-。
6.初速为v 0的汽车以大小为a 的加速刹车减速,则刹车时间av t 0=。
7.0-v -0运动模型:加速阶段、减速阶段及全程的平均速度均为v /2。
转折点的速度是衔接:a 1t 1=a 2t 2。
8.竖直上抛运动:上升的最大高度gH 22υ=,上升或下降的时间:g t t 0υ==下上,同一位置:v 上=-v 下类竖直上抛运动:a H 22υ=,at t 0υ==下上 。
高中物理常用二级结论

高中物理常用二级结论
1.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其中,F=ma,F为作用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2.功与能:物体的功等于物体受到的力与位移的乘积。
能量可以转化,但总能量守恒。
3.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与物体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4.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能量不能被创造或者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5.电流和电势差: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流动,电势差是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的能量变化。
6.磁感应强度和磁通量:磁感应强度是单位面积垂直于磁场方向的磁通量,磁通量是磁场穿过一个平面的总磁通量。
7.光的折射和反射:光线在光学介质之间传播时会发生折射,反射则是光线遇到光滑表面时的反弹现象。
8.波动理论:波是一种能量传递的形式,具有波长和频率的特性,可以是机械波或者电磁波。
- 1 -。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汇总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 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3:2:1n n::3:2:1 F已知方向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完整版)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模型归纳

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力学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 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F ≥F ≥F -F 。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大小合大小角为120度。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tanα。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 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 ==-V 2/t 221V V +TS S 221+3.匀变速直线运动:当时间等分时:S n -Sn-1=aT .2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 ,V s/2>V t/222221V V +纸带点迹求速度加速度:V t/2=, a=, a=T S S 212+212TSS -21)1(T n S S n--4.自由落体:V t (m/s): 10 20 30 40 50 = gtH 总(m ):5 20 45 80 125 = gt 2/2H 分(m):5 15 25 35 45 = gt 22/2 – gt 12 /2g=10m/s 25.上抛运动:对称性:t 上= t 下 V 上= -V下6.相对运动:相同的分速度不产生相对位移。
7.“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 2=2aS 求滑行距离。
8."S=3t+2t 2”:a=4m/s 2,V 0=3m/s 。
(s = v 0t+ at 2/2)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合垂直绳的分速度。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a=-µg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g绳牵连系统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α时间相等: 450时时间最短: 无极值: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N=F,(N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有无摩212mmm+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汇总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汇总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汇总如下:
1. 竖直上抛运动:
1. 上升阶段:只受重力,加速度为g,做匀减速运动。
2. 下降阶段:只受重力,做加速运动,加速度仍为g。
3. 整个过程(往返运动):先减速后加速,整个过程时间比为1:1,
位移大小比为1:3。
2. 平抛运动:
1.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2.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或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只考
虑重力的话)。
3. 合速度方向:抛出点正上方时,与水平方向成45度角;不断下落,角度越来越小,速度分解后,平行水平分量不变。
3. 万有引力:
1. 所有物体间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
成反比。
2. 在同一星球上不同高度(或不同纬度)的地方重力加速度不同(向
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
3. 物体随倾斜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的万有引力可以分为沿轨
道切线方向的分量和径向分量的力(也叫向心力)。
只有径向的力才
能使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这些只是一部分二级结论,详细的物理二级结论建议您查阅物理教辅
资料或咨询物理老师。
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他所有力的合力平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合力:2121F F F F F +≤≤- 方向与大力相同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平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它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γβαsin sin sin 321F FF == 4.两个分力F 1和F 2的合力为F ,若已知合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合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 μ= tan α 6.“二力杆”(轻质硬杆)平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一定沿着绳子指向绳子收缩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一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一定等于重力G 。
9.已知合力不变,其中一分力F 1大小不变,分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 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运动学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间等分(T ): ① 1T 内、2T内、3T 内······位移比:S 1:S 2:S 3=12:22:32② 1T 末、2T 末、3T 末······速度比:V 1:V 2:V 3=1:2:3 ③ 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S Ⅰ:S Ⅱ:S Ⅲ=1:3:5④ΔS=aT 2 S n -S n-k = k aT 2 a=ΔS/T 2 a =( S n -S n-k )/k T 2位移等分(S 0): ① 1S 0处、2 S 0处、3 S 0处···速度比:V 1:V 2:V 3:···V n =② 经过1S 0时、2 S 0时、3 S 0时···时间比: ③ 经过第一个1S 0、第二个2 S 0、第三个3 S 0···时间比)1(::)23(:)12(:1::::321----=n n t t t t n ΛΛ)::3:2:1n Λn ::3:2:1ΛF已知方向 2F 2的最小值F 2的最小值F 2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刻的速度中间位置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v 1,后一半时间v 2。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重要二级结论(全)

物理重要二级结论一、静力学1.几个力均衡,则任一力是与其余全部力的协力均衡的力。
三个共点力均衡,随意两个力的协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两个力的协力:F1F2 F F1F2方向与鼎力同样3.拉密定理:三个力作用于物体上达到均衡时,则三个力应在同一平面内,其作用线必交于一点,且每一个力必和其余两力间夹角之正弦成正比,即F1F2F3sin sin sin4.两个分力F1和 F2的协力为F,若已知协力(或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又知另一个分力(或协力)的方向,则第三个力与已知方向不知大小的那个力垂直时有最小值。
F1已知方向F1F2的最小值F1F FF2的最小值F2的最小值5.物体沿倾角为α的斜面匀速下滑时,μ= tanαmg6.“二力杆”(轻质硬杆)均衡时二力必沿杆方向。
7.绳上的张力必定沿着绳索指向绳索缩短的方向。
8.支持力(压力)必定垂直支持面指向被支持(被压)的物体,压力N 不必定等于重力 G。
9.已知协力不变,此中一分力F1大小不变,剖析其大小,以及另一分力F2。
用“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法例F1二、运动学F2 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快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F 时间均分( T):① 1T 内、 2T 内、 3T内····位移比: S1: S2:S3=12: 22: 32② 1T 末、 2T 末、 3T末····速度比: V 1:V 2: V 3=1: 2: 3③第一个 T 内、第二个 T 内、第三个 T 内··的位移之比:SⅠ:SⅡ: SⅢ =1:3: 52222④ΔS=aT S n-S n-k = k aT a= S/T a =( S n-S n-k) /k T位移均分( S0):① 1S0处、 2 S0处、 3 S0处·速度比: V 1: V 2: V 3:··V n =1: 2 : 3 ::n②经过 1S时、 2 S时、 3 S时··时间比:1:③ 经过第一个 1S 0、第二个 2 S 0、第三个3 S 0 ·时间比t 1 : t 2 : t 3 :: t n 1 : ( 21) : ( 3 2) : : ( nn 1)v 0 v tS 1 S 2vvt / 22T2.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均匀速度2vvt / 2v 0 v t3.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中间时辰的速度2v 02 v t 2v t / 22中间地点的速度4.变速直线运动中的均匀速度v 1v 2前一半时间 v 1,后一半时间 v 2。
高一物理二级结论

高一物理二级结论是指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通过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得出的一些重要结论和规律。
这些结论和规律对于解决问题和加深理解非常有帮助。
以下是一些高一物理二级结论的例子:
牛顿第二定律:F=ma,即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这个结论说明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经典力学的基础。
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在碰撞、爆炸等问题中非常有用,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动能定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功和动能,以及解决一些与能量有关的问题。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系统中,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这个结论在解决一些与重力、弹力有关的问题时非常有用。
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大小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结论是天体物理学的基础,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行星运动和宇宙结构。
这些二级结论都是在基本物理原理的基础上得出的,掌握这些结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汇总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汇总1. 质量守恒定律:在任何条件下,一个系统的质量总是保持不变的。
即在任何物理或化学现象中,物体的质量总是保持不变的。
3. 动量守恒定律:在任何条件下,一个系统的总动量总是保持不变的。
当一个物体受到某种力的作用,外力对其施加的动量大小等于物体自身产生的反向动量大小。
4. 弹性碰撞中动量守恒定律:在完全弹性碰撞中,两个物体的总动量在碰撞前后保持不变。
6.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的状态不会改变,直到另一个物体对其施加了一个力。
7. 牛顿第二定律:一个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8. 牛顿第三定律:对于每一个力的作用,总有一个相等并相反的力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
即,每一件物品都会受到相等的反向力。
9. 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
当两个物体的质量增加或距离减少时,它们之间的引力会增大。
10. 静电定律:物体之间的静电力与它们之间的电荷大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11. 磁力定律:磁场对物体施加的力与磁场的强度、电荷、速度和物体的方向有关。
当物体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磁场力最大。
12. 焓变定律:焓变是一个系统能量变化的度量,等于系统内部能量与系统周围能量的差异。
13. 周期运动定律:当一个物体在引力或弹性力的作用下运动时,它的周期与其轨道形状和质量有关。
周期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再返回该位置所需的时间。
14. 波速公式:波速等于波长乘以频率。
15. 阻力公式:阻力与物体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16. 物体受力平衡定律:如果一个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那么它所受到的所有合力应该等于零。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超全)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集温馨提示 1、“二级结论”是常见知识和经验的总结,都是可以推导的。
2、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切勿盲目照搬、套用。
3、常用于解选择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
一般不要用于计算题中。
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 大+F 小≥F 合≥F 大-F 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共面共点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0。
3.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一种等效代换,分力与合力都不是真实的力,求合力和分力是处理力学问题时的一种方法、手段。
4.三力共点且平衡,则312123sin sin sin F F F ααα==(拉密定理)。
5.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tan μα=。
6.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7.轻绳不可伸长,其两端拉力大小相等,线上各点张力大小相等。
因其形变被忽略,其拉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8.轻弹簧两端弹力大小相等,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9.轻杆能承受纵向拉力、压力,还能承受横向力。
力可以发生突变,“没有记忆力”。
10、轻杆一端连绞链,另一端受合力方向:沿杆方向。
10、若三个非平行的力作用在一个物体并使该物体保持平衡,则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
它们按比例可平移为一个封闭的矢量三角形。
(如图3所示)11、若F 1、F 2、F3的合力为零,且夹角分别为θ1、θ2、θ3;则有F 1/sin θ1=F 2/sin θ2=F 3/sin θ3,如图4所示。
12、已知合力F 、分力F 1的大小,分力F 2于F 的夹角θ,则F 1>Fsin θ时,F 2有两个解:θθ22212sin cos F F F F -±=;F 1=Fsin θ时,有一个解,F 2=Fcos θ;F 1<Fsin θ没有解,如图6所示。
13、在不同的三角形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互相垂直,则这两个角必相等。
高中物理模型及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模型及二级结论总结引言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核心内容包括物理模型和结论。
物理模型是对实际物体或现象的简化和理想化描述,而结论则是通过实验证据得出的科学推理结果。
本文将以高中物理中常见的几个模型和结论为例,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匀速直线运动模型匀速直线运动模型是高中物理中最简单的模型之一。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保持恒定,位移与时间成正比。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的位移与速度成正比,即位移越大,速度越快。
2. 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二、自由落体模型自由落体模型是描述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模型。
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其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位移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即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2. 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即时间越长,位移越大。
三、牛顿第一定律模型牛顿第一定律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模型。
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作用,将发生加速度变化,如果没有合力作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受到合力作用时,会产生加速度。
2. 物体没有受到合力作用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四、牛顿第二定律模型牛顿第二定律是描述物体受力和加速度关系的模型。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物体受到的合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2. 物体的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五、能量守恒模型能量守恒模型是描述能量转化和守恒的模型。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能量可以在物体间相互转化,但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二级结论:1. 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如机械能、热能、电能等。
2. 总能量始终保持不变,即能量守恒。
小结高中物理的模型和结论是学习物理的基础,它们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物理世界的规律。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

高中物理二级结论总结
1. 速度和加速度结论:
- 加速度为常数时,速度随时间线性增加。
- 当速度为常数时,加速度为零。
2. 运动物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结论: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不会互相抵消,因为它们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 牛顿第一定律结论:
- 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其速度不会改变,除非有外力作用。
- 外力的存在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牛顿第二定律结论:
- 物体受到的加速度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F = m * a,其中 F 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m 是物体的质量,a 是物体的加速度。
5. 牛顿第三定律结论:
- 对于任何作用力,都会存在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
用力。
-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6. 动能和功结论:
- 动能是物体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可分为动能和势能。
- 动能的大小取决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可用公式 K = 1/2 * m
* v^2 计算。
- 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可用公式 W = F * d * cosθ 计算,其中
F 是力,d 是力的作用距离,θ 是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以上是高中物理二级的结论总结。
这些结论是物理学的基础,
可以帮助理解物体运动的特性和力的作用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想前提,后记结论力学一.静力学:1.几个力平衡,则一个力是与其它力合力平衡的力。
2.两个力的合力:F大 +F小≥F合≥F大-F小。
三个大小相等的力平衡,力之间的夹角为120度。
3.物体沿斜面匀速下滑,则μ=tanα。
4.两个一起运动的物体“刚好脱离”时:貌合神离,弹力为零。
此时速度加速度相等,此后不等。
二.运动学:1.在描述运动时,在纯运动学问题中,可以任意选取参照物;在处理动力学问题时,只能以地为参照物。
2.匀变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思考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总是带来方便:-V=V2/t =221VV+=TSS221+3.匀变速直线运动:当时间等分时:S n-Sn-1=aT2.位移中点的即时速度:V s/2=22 22 1VV+,V s/2>V t/2纸带点迹求速度加速度:V t/2=T SS 212+, a=212TSS-, a=21)1(TnSSn--4.自由落体:V t(m/s): 10 20 30 40 50 = gtH总(m):5 20 45 80 125 = gt2/2H分(m):5 15 25 35 45 = gt22/2 –gt12 /2g=10m/s2 5.上抛运动:对称性:t上= t下 V上= -V下6.相对运动:相同的分速度不产生相对位移。
7.“刹车陷阱”:给出的时间大于滑行时间,则不能用公式算。
先求滑行时间,确定了滑行时间小于给出的时间时,用V2=2aS求滑行距离。
8."S=3t+2t2”:a=4m/s2,V0=3m/s。
(s = v0t+ at2/2)9.绳端物体速度分解:对地速度是合速度,分解为沿绳的分速度合垂直绳的分速度。
三.运动定律:1.水平面上滑行:a=-µg2.系统法:动力-阻力=m总g 绳牵连系统 3.沿光滑斜面下滑:a=gSinα时间相等: 450时 时间最短: 无极值:4.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N=212m m m+F,(N 为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与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
5.几个临界问题:a=gtg α(注意α角的位置)光滑,相对静止 弹力为零6.速度最大时合力为零:汽车以额定功率行驶时V M = p/f四.圆周运动 万有引力:1.向心力公式:F=R mv 2=mR ω2=m224TπR=m4π2f2R=mωv2.在非匀速圆周运动中使用向心力公式的办法:沿半径方向的合力是向心力。
3.竖直平面内的圆运动(1)“绳”类:最高点最小速度gR ,最低点最小速度gR 5,上下两点拉力差6mg。
绳端系小球,从水平位置无初速下摆到最低点:弹力3mg ,向心加速度2g (2)“杆”:最高点最小速度0,最低点最小速度gR 4。
光滑轨道类要通过顶点,最小下滑高度2.5R。
4.重力加速度g=2R GM ,g与高度的关系:g=22)(h R R g地5.人造卫星:h大→V小→T大→a小→F小。
速率与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与半径的平方根的三次方成正比。
同步卫星轨道在赤道上空,h=4.6 R ,V=3.1km/s6.卫星因受阻力损失机械能:高度下降,速度增加,周期减小。
7.变换:GM=gR28.在飞行卫星里与依靠重力的有关实验不能做。
9.双星引力是双方的向心力,两星角速度相同,星与旋转中心的距离跟星的质量成反比。
10 第一宇宙速度:V1=gR ,V1=RGM,V1=7.9km/s 五.机械能:1.求机械能的捷径:(1) 用定义求恒力功,(2) 用动能定理(从做功和效果)或能量守恒求功。
(3) 用功率求功。
2.恒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摩擦生热Q=fS相对,Q常不等于功的大小(功能关系) 4.电场力做功w=qU5.重力、电场力、分子力、弹簧弹力的功W保=-ΔEp六.振动和波:1.物体做简谐振动,在平衡位置达到最大值的量有速度与动能在最大位移处达到最大值的量有回复力,加速度,势能通过同一点有相同的位移,速率,回复力,加速度,动能,势能。
可能有不同的运动方向。
经过半个周期,物体运动到对称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由波的图像讨论波的传播距离,时间,周期和波速等时:注意“双向”和“多解”3.在波形图上,介质质点的运动方向:“上坡上,下坡下”4.波进入另一介质时,频率不变,波长和波速改变,波长与波速成正比。
5.波发生干涉时,看不到波形的移动。
电学“二级结论”一、 电学:1、检验电荷电性用感应法,不用接触法2、电势能的变化与电场力的功对应,电场力的功等于电势能增量的负值;3、感应现象中移动的是电子,不是正电荷。
4、粒子飞出偏转电场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匀速分运动位移中心。
5、讨论电荷在电场里移动过程中电场力的功电势能变化的基本方法:定性用电场线(把电荷放在起点处,分析功的正负,标出位移方向和电场力方向,判断电场方向、电势高低等);定量计算用公式6、电容器接在电源上,电压不变; 断开电源时,电量不变.平行板电容器件的场强,电压不变时E = U/d; 电量不变时,E ∝ Q/S7、电容器充电电流,流入正极,流出负极;电容器放电电流,流入负极,流出正极二、 恒定电流1、串联电路U 与R 成正比,U 1 =211R R R +U. P 与R 成正比P 1 =211R R R +P2、并联电路I 与R 成反比, I 1 =212R R R +I P 与R 成反比P 1 =212R R R +P3、等效电阻估算原则:电阻串联时,大的为主;电阻并联时,小的为主4、路端电压U =ε - Ir, 纯电阻时U =rR R+ε 5、并联电阻中的一个发生变化,电流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一个电阻增大,它本身的电流变小,与它并联的电阻上电流变大(电流串同并反)。
6、外电路任一处的一个电阻增大,总电阻增大,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
外电路任一处的一个电阻减小,总电阻减小,总电流增大,路端电压减小。
7、改画电路的办法:始于一点,止于一点,盯住一点,步步为营。
8、在电路中配用分压或分流电阻时,抓电压、电流。
910、纯电阻电路,内、外电路阻值相等时输出功率最大,P m = E 2/4rR 1、、R 2分别接在同一电源两端时,若R 1R 2 = r 2,电源输出功率相等。
11、纯电阻电路的电源效率:η=rR R12、含电容电路中,电容器是断路,不是电路的组成部分,仅借用与之并联部分的电压。
稳定时与它串联的电阻是虚设,如导线。
在电路变化时,电容器有充放电电流。
直流电实验:1、 考虑电表内阻的影响时,电压表和电流表在电路中,即是电表,又是电阻。
2、 选用电压表、电流表:⑴ 测量值不超量程②测量值越接近满偏值(表针的偏转角度尽量大)误差越小,一般应大于满偏值的三分之一。
③电表不得小偏角使用,偏角越小,误差越大。
3.选用滑动变阻器:在能“完成任务”的前提下选阻值小的便于调节。
4.选用分压和限流电路:(1) 用阻值小的变阻器调节阻值大的用电器时用分压电路,调节范围才能较大(以小控大)。
(2) 电压、电流要求“从零开始”的用分压。
(3) 分压和限流都可以用时,限流优先(能耗小)。
5.伏安法测量电阻时,电流表内、外接的选择:“内测大偏大大,外测小偏小小小”(X V R R 和AX R R比,前者大外接,后者大内接)。
6.多用表的欧姆表的选档:指针越接近R 中误差越小,一般应在10中R 至10R 中范围内。
选档、换档后,经过“调零”才能进行测量。
多用表的角色可以变换。
7.故障分析:串联电路中断路点两端有电压,通路两端没有电压。
8.图像法描点后画线的原则: (1) 通过尽量多的点,(2) 不通过的点应靠近线,并均匀分布在线的两侧, (3) 舍弃个别远离的点。
十一、磁场:1. 粒子速度垂直于磁场时,做匀速圆周运动:qB mV R =,qBmT π2=(周期与速率无关)。
2. 粒子径直通过正交电磁场(离子速度选择器):qE qvB =,BEv =。
3. 粒子穿过磁场的有关计算,抓几何关系,即入射点与出射点的半径和它们的夹角。
十二、电磁感应: 1. 楞次定律:“阻碍”的方式是“增反、减同”楞次定律的本质是能量守恒,发电必须付出代价,表现为“阻碍原因”。
2. 楞次定律的若干推论:(1) 内外环电流或者同轴的电流方向:“增反减同”(2) 导线或者线圈旁的线框在电流变化时:电流增加则相斥、远离,电流减小时相吸、靠近。
(3) 磁场“╳增加”与“• 减少”感应电流方向一样,反之亦然。
(4) 磁通量增大时,回路面积有收缩趋势,磁通量减小时,回路面积有膨胀趋势。
3. 楞次定律逆命题:双解,“加速向左”与“减速向右”等效。
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求出的是平均电动势,在产生正弦交流电情况下只能用来求感生电量,不能用来求功和能量。
5. 直杆平动垂直切割磁感线时所受的安培力:总R vL B F 22=6. 转杆(轮)发电机:ω221BL E = 7.感生电量:单匝R Q φ∆=8.物理公式既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又表示相关物理单位( 国际单位制系)之间的关系。
十三、交流电:1. 正弦交流电的产生:中性面垂直磁场方向,线圈平面平行于磁场方向时电动势最大。
最大电动势:ωεnBS m =φ与E m 此消彼长,一个最大时,另一个为零。
2. 非正弦交流电的有效值的求法:=RT I 2一个周期内产生的总热量。
3.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之间相同的量:tf T n U P ∆∆φ,,,,, 4. 输电计算的思维模式:十四、电磁波:1. 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赫兹用实验证明电磁波的存在。
热、光、原“二级结论”一、光的反射和折射:1. 光由光疏介质斜射入光密介质,光向法线靠拢。
2. 光过玻璃砖,向与界面夹角锐角的一侧平移;光过棱镜,向底边偏转。
3. 光线射到球面和柱面上时,半径是法线。
二、光的本性:1. 双缝干涉图样的条纹宽度:λdLx =∆。
2. 增透膜增透绿光,其厚度为绿光在膜中波长的四分之一。
3. 用标准样板检查工件表面情况:横纹向窄处弯是凹,向宽处弯是凸。
4. 电磁波穿过介质面时,频率(光的颜色)不变。
光入介质:nn cV 0,λλ==线U线P线R光的电磁说 麦克斯韦 光的干涉现象 杨氏 电子的发现 汤姆生 中子的发现 查德威克 质子的发现 卢瑟福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发现 小居里夫妇 α粒子散射实验 卢瑟福 圆满解释氢光谱 玻尔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卢瑟福 天然放射性的发现 贝克勒耳 光电效应规律光子说 爱因斯坦 质能方程 爱因斯坦 相对论 爱因斯坦十六测电动势和内阻通用方法:A V 法测要考虑表本身的电阻,有内外接法;多组(u ,I)值,列表由u--I 图线求。
(一)特殊方法(即计算法):画出各种电路图r)(R I E r)(R I E 2211+=+==E 122121I -I )R -(R I I =r 122211I -I R I -R I (一个电流表和两个定值电阻)rI u E r I u E 2211+=+==E 211221I -I u I -u I=r 2112I -I u -u(一个电流表及一个电压表和一个滑动变阻器)rR u u E rR u u E 222111+=+= 21122121R u -R u )R -(R u u E = 21122121R u -R u R )R u -(u r =(一个电压表和两个定值电阻)(二)测电源电动势ε和内阻r 有甲、乙两种接法,如图 甲法中所测得ε和r 都比真实值小,ε/r 测=ε测/r 真; 乙法中,ε测=ε真,且r 测= r+r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