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11年和2012年的失业率比较分析
2011年中国就业形势分析
许多在就业面前迷茫,不知所措,以下为大家分析中国就业形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中国现在的就业形势(一)当前,中国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具体表现为:1.劳动力供给增多,总量压力不断加大。
一是失业人员不断增加。
2001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一路小跑,由2000年末的595万人增加到681万人,失业率也由3.1%提高到3.6%。
2002年上半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一步增加到733万人,失业率提高到3.8%。
二是下岗职工数量仍然较多。
2001年末,仅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已经达到为515万人。
三是由于人口出生高峰的原因,新生劳动力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压力仍然很大。
目前有1.5亿左右的富余劳动力。
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2.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增加的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加上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少,经济增长创造的就业岗位在相对减少。
突出的表现是就业弹性偏低。
20世纪90年代平均就业弹性为0.1左右(即国民经济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业增加0.1个百分点),不到20世纪80年代的1/3。
3.在就业总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一是求职者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青年失业人员增加。
青年求职者已经占到主体,35岁以下求职者占七成以上,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有明显的区别。
且求职者文化程度较高,近一半的求职者为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求职者占了1/3。
二是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困难,再就业率偏低。
下岗职工年龄偏大(平均为40岁),35岁以上的占到72.4%,加上职业技能不高(无技术的和初级技工占49.5%),即便是已有的职业技能也不能够满足其转岗的需要,再就业优惠政策不落实等,导致下岗职工再就业难。
2001年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为30.6%,较上年下降了4.8个百分点。
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分析
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分析作者:刘又菁来源:《经营者》 2019年第20期刘又菁摘?要?区域失业率是不同地区的失业率。
该指数显示了我国区域间的失业状况,用于比较区域间的失业差异。
但是,区域失业率的差异显示了中国逐步扩大的趋势。
基于背景和先前的理论,本文重点讨论区域失业差异不断扩大的问题。
笔者分析了目前的情况,失业情况和差异的决定因素,最终得出结论。
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选择2008年至2017年为例,以说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失业率,旨在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缩小区域失业率的差距。
关键词?失业率?地区差异?影响因素?中国一、引言失业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现有危机的重要指标。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严峻的失业形势的挑战,这显然已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估计和分析最新的失业统计数据对我国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着眼于我国的失业状况,特别是区域性的失业差距。
在分析过程中,一般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区域,以2008年至2017年为例。
从对象经济环境、个人、政府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考虑的因素和指标均被用于支持分析过程。
根据失业理论、失业类型有助于说明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
本文旨在论证我国存在的区域性失业差异的决定性因素,以找到相关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二、我国区域性失业现状(一)当前背景根据最新数据,2018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1月至9月,城市就业人数增加了约1100万,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万。
此外,城市失业人数又达到430万,约140万,难以招募的人获得了就业。
不同地区之间的失业率不平衡。
从一般意义上讲,这种差异被认为是东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发达和大量就业机会而失业率最低,中部地区比东部地区更不利,而且西部地区是这3个地区中最糟糕的地区。
(二)当前问题尽管存在一些例外,但是区域失业率差异与区域经济实力差异的分布有关。
区域经济越发达,该地区的失业率就越低;而区域经济越不发达,该地区的失业率就越高。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就业质量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核心是提高就业质量作者:赵世浩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3年第19期赵世浩(湖南农业大学湖南长沙 410128)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结构性矛盾不断加剧,为缓解矛盾必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而就业质量低下依然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所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核心就是提高就业质量,这需要建立衡量就业质量的评估体系,需要不断转变就业形式和建立合法的劳动关系等方面入手,不断深化就业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就业就业优先战略就业质量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7(a)-0150-01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安国之策,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式非常严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单纯的追求就业数量已难以解决现实难题,提高就业质量则是今后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确保经济发展质量的核心要素。
1 就业质量低是突出矛盾就业质量不高是我国就业领域突出的矛盾,导致劳资冲突加剧、拉大收入差距等社会难题,也是制约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2011年和2012年连续2年的就业质量研究显示:我国的就业质量总体水平较低,除北京、上海等少数发达地区外,大部分省份的就业质量指数增加缓慢,充分说明经济的发展和就业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对就业质量有任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1.1 就业岗位改变快频繁一项研究显示:在2011年11月到2012年3月期间,我国企业的离职率高达25.6%,这表明我国很多企业有四分之一的员工发生跳槽,这种现象不仅发生在城市白领阶层,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工群体同样出现了离职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换工作的频率是传统农民工的 2.9倍。
1.2 工作时间长,环境差,工伤多虽然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h,但很多企业常常加班且没有加班费,特别是餐饮业工作时间多达60h。
另外有一些企业工作环境脏、乱、差、毒,结果导致很多人得上了各种职业病,据统计,2010年我国新发职业病已经多达27240例,这给劳动者的健康和生活带来较大的麻烦。
中国自然失业率变化趋势分析
中国自然失业率变化趋势分析1. 中国自然失业率概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失业率的变化趋势也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中失业人数所占总劳动力的比例。
它反映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经济周期对就业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劳动力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在这个阶段,自然失业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一些传统产业的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兴产业的发展又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积累经验和技能。
在这个阶段,自然失业率相对较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逐渐得到缓解。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扩大内需、鼓励创业创新等,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失业率逐渐下降,并在21世纪初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在过去几年中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表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得到了较好的调节。
中国自然失业率仍然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可能会加大。
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可能对自然失业率产生影响,在新的产业革命背景下,部分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从而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
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对中国的自然失业率产生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和贸易摩擦等因素可能导致中国的出口受阻,进而影响到国内的就业市场。
中国自然失业率的变化趋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需要继续关注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挑战,以实现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就业增长。
1.1 自然失业率定义自然失业率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中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人口结构等因素所决定的失业率。
失业率趋势分析
失业率趋势分析近年来,就业市场的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发生而呈现出新的特点。
失业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其趋势分析对于制定合理的劳动就业政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全球及我国失业率的现状出发,分析其背后的影响因素,并对未来趋势进行预测。
全球失业率现状1. 发达国家失业率下降近年来,发达国家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的漫长复苏期后,失业率逐渐下降。
例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失业率都已经降至较历史平均水平以下。
2. 发展中国家失业率持续偏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更为突出。
一些国家长期面临高失业率的困境,如南非、阿根廷、土耳其等。
这些国家的主要问题在于经济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以及劳动力素质不高。
我国失业率现状及特点1. 失业率波动较大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失业率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一度超过4%,创历史新高。
然而,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得失业率逐渐回落。
2. 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迁,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日益凸显。
高技能人才短缺与低技能劳动力过剩并存,导致一些行业面临用工荒,而另一些行业则充斥着大量闲置劳动力。
3. 失业群体多样化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我国失业群体日益多元化。
不仅包括初次求职者、青年劳动力,还包括下岗职工、中高龄劳动者等。
这些群体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
影响失业率的因素分析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
2. 结构性因素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都可能对失业率产生影响。
一些传统行业如制造业的衰退可能导致大量工人失业。
3. 政策因素政府对就业市场的调控作用不容忽视。
例如,增加公共投资可以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降低劳动者的失业风险。
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内容摘要:我国宏观经济环境面临双重压力:一是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美各国财政状况存在不同程度的恶化趋势,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面临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和经济增长放缓双重问题;国际金融风险加大,特别是欧元状况脆弱,会对我国经济特别是金融的稳定性形成冲击;世界经济景气下降,全球贸易量锐减,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导致外贸出口不振。
二是国内环境,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抑制通胀的同时必然会使增长速度有所减慢;货币存量依然较大,形成通胀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在提高服务业比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同步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推进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
在此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出现了新情况新变化,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关键词:经济运行环境措施正文:2012年我国经济面临的经济形势与2011年有较大的变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今年在经济增速适度回落的基础上,既要稳定经济增长速度,又要继续抑制通胀,同时要加大调整经济结构的力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
一、中国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分析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逐步加强,中国经济不可能独立于世界经济而存在,当前,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
2012年全球经济仍将保持低速增长,形势复杂多变。
根据2011年9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2011年基本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
1. 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主要发达经济体普遍面临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的严峻挑战,一是市场对发达国家政府是否有能力稳定财政金融状况和促进经济增长产生了怀疑,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
欧债危机影响深远,从2009年希腊债务危机以来,欧洲债务危机已持续两年多,2011年下半年进一步恶化,存在继续向欧盟核心国家传染、向银行危机转化以及威胁欧元稳定性等风险。
我国失业率数据分析报告
我国失业率数据分析报告近年来,我国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失业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我国就业形势的好坏,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我国失业率数据的详细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失业率的整体情况。
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年底,我国失业率为4.1%,与去年相比略有上升。
从总体趋势来看,我国失业率在过去几年呈现出略微上升的态势,这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就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密切相关。
具体来说,我国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结构转型带来的就业不稳定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的劳动力需求逐渐减少,而新兴产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对较高。
然而,由于技能结构不匹配、缺乏相关培训的问题,导致了部分劳动者面临就业难题。
此外,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也是导致失业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一个导致我国失业率上升的因素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平衡。
尽管我国劳动力市场供求总体平衡,但在某些地区和行业,特别是一些新兴行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滞后、劳动力流动性的不足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调整劳动力供求结构,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是解决失业率上升问题的关键。
除了结构性问题,我国失业率上升还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这导致了一些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不得不减少工人数量或停止招聘。
同时,外贸出口的放缓也导致了相关行业的失业率上升。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强内外市场的开拓,提高我国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针对我国失业率上升问题,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应加大对劳动力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以满足新经济形势下的用工需求。
其次,应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劳动力调配,鼓励劳动力向需求较高的地区和行业流动,缓解地区和行业间的人力资源不均衡现象。
2012年经济形势分析PPT终稿
PM2.5监测指标
新开工700万套以上保障性住房 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
六、“两会”精神---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六、“两会”精神---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
(二)九大任务 1、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中国经济长期 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其中包括要着力扩 大消费需求、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2、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要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 低成本;加强监管、规范秩序。 3、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 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 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认真 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 4、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 排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5、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大力 推进科技创新;全面加强人才工作。
五、2012年安徽经济形势展望
五、2012年安徽经济形势展望
2011年全省工业增加值 增长21%,增幅全国 第四,中部第一。
皖江城市带和 合肥经济圈
安徽处于工业化和城 镇化中期发展阶段, 预计到“十二五”末 全省城镇化率将达到 50%。
城镇化加速
皖北地区发展
县城经济
活力加大
金融支持加大
五、2012年安徽经济形势展望
二、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4.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
二、2012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总需求增长减弱,国内经济承压
发达经济体需求不振,出口增速将有所 放缓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能出现回落
(整理)年11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
2011年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分析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存在的问题国际金融危机已经4个年头。
它持续的时间之长、情况之复杂,前所罕见。
但当前的国际形势正如二十国集团戛纳峰会公报所指出的: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复苏已被削弱,失业率处于令人难以接受的水平,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也在放缓。
保增长、促就业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首要任务。
(一)国际经济总体形势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延续复苏态势,但复苏步伐明显放缓。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有效解决,一些固有矛盾又有新发展,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今年二季度开始,世界经济接连遭受一系列突发事件困扰。
日本大地震和海啸严重打击日本经济;中东、北非社会动荡使国际金融市场和石油市场风险加剧;大部分发达经济体面临巨额财政赤字和大规模政府债务的冲击,欧洲边缘国家的债务风险演变成为全球性事件;发达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纷纷遭降级考验;实体经济受到殃及,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投资乏力,个人消费低迷;经济增长较快的部分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不断上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9月20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为4%,较上年显著放缓,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仅为1.6%;201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为4%,其中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1.9%,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6.1%,均将低于2010年的增长水平。
总体来看,世界经济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都将处于低速增长期。
(二)存在的问题一是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大。
从目前情况看,2012年世界经济有望延续复苏态势,只要不出现大的外部冲击,再度出现危机或“二次衰退”属小概率事件。
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已历时三年,其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露,旧疾未愈,又添新伤,更加凸显了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世界经济增速可能长期低位徘徊,面临下行的严重风险。
二是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
主要发达经济体失业率居高难下,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投资需求疲弱,以技术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尚未形成;财政金融政策空间已十分有限。
我国失业率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失业率作为衡量就业状况的重要指标,其变化趋势对于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通过对我国失业率数据的分析,旨在揭示失业率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机构提供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就业统计数据。
数据主要涵盖了城镇登记失业率、调查失业率等指标,并对数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清洗和整理。
三、失业率现状分析1. 失业率总体水平近年来,我国失业率总体水平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到2020年下降至3.8%。
同期,调查失业率也从4.3%下降至3.8%。
这表明我国就业市场整体稳定,就业形势持续向好。
2. 失业率结构分析(1)性别结构:从性别结构来看,男性失业率略高于女性。
这可能与男性就业者面临的工作压力较大、就业竞争激烈有关。
(2)年龄结构:25-59岁年龄段的失业率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该年龄段就业者面临的工作经验和技能要求较高有关。
(3)学历结构:低学历者失业率较高,高学历者失业率相对较低。
这表明我国教育水平对就业竞争力有显著影响。
四、失业率特点分析1. 季节性波动:我国失业率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尤其在春节前后和毕业季。
这可能与季节性经济波动、企业招聘需求变化等因素有关。
2. 结构性矛盾:我国失业率存在结构性矛盾,即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匹配。
一方面,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和地区劳动力供过于求。
3. 地区差异:我国失业率存在地区差异,东部沿海地区失业率相对较低,中西部地区失业率相对较高。
这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政策等因素有关。
五、失业率影响因素分析1.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影响失业率的重要因素。
当经济增长放缓时,企业用工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反之,当经济增长加快时,企业用工需求增加,失业率下降。
2011年全国人员情况-地域、学历、年龄
2011年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47%2012-08-17 14:00:11 来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积极就业政策的确立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就业总量的稳步增加和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就业质量有所提高,城镇失业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就业局势整体上保持基本稳定。
一、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一)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平稳增长。
2011年年末中国大陆人口总量为134735万人,比2002年增加6282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3%。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由2002年的6.45‰降至2011年的4.79‰,比2002年下降了1.66个千分点。
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在逐年减少,年增加人口由2002年的826万人减少至644万人。
我国大陆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继续下降,由2002年的20.3%降至2011年的19.5%,为世界人口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分地区看,东中西仍然保持“东多西少”的人口格局。
2011年末,东部[1]人口为55445万人,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合计的41.4%;中部人口为42374万人,占31.6%,西部人口为36222万人,占27.0%,西部地区人口增长略快于中部地区。
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较低水平。
2011年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1.93‰,全年出生人口为1604万人,出生率比2002年下降了0.93个千分点。
2002-2011年我国平均每年出生人口为1603万人。
从全国总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 2011年全国15-64岁人口首次超过十亿,达到100283万人,占总人口的74.4%,比2002年增加了9981万人,比重增加了4.1个百分点。
2002-2011年,15-64岁人口总量逐年增加,平均增长速度为1.17%。
从“萝卜招聘”看我国公务员录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剖析
论文题目:从“萝卜招聘”看我国公务员录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姓名: 仇玉娟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专业: 行政管理学号: 2015109033 课程:公务员管理理论2016年 2月 23日从“萝卜招聘”看我国公务员录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摘要:近年来,“萝卜招聘”现象在各地被接二连三地曝出来,反映出我国目前人事管理中的某些漏洞,它不仅影响到本单位的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而且会损害地方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不利于社会人才的合理流动,影响到社会和谐。
而我们都知道,公务员报考资格条件是由国家及主考机关规定的,成为某公开招考的公务员职位的任职人员所必须具备的最低资格条件,是公民参与公务员考试与录用过程的“门槛”。
公务员报考资格设置便是对报考公务员的最低资格条件的设立及确定过程,是我国公务员考录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及整个考录程序的起始环节,不仅直接决定了国家人才选拔的范围大小,而且在保障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维护政府机关形象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在宪法、《公务员法》、《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等相关法规中对报考我国公务员的资格条件作了明确规定,从而将各招考机关或用人单位的报考资格设置行为纳入了法律的约束范围。
然而众多歧视性事件的频频出现,折射出我国公务员报考资格设置的现状依然不让人满意。
这种现状是由我国在相关方面不够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造成的:相关法规不尽完善,用人单位自主权难以界定,监督机制不健全,对某些资格条件的设置存在歧视嫌疑,针对报考者的法律救济机制缺位等等。
本文采用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公务员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索研究,以此促进我国公务员招聘工作的更好发展。
关键词:萝卜招聘、公务员录用、政府公信力、对策一、“萝卜招聘”及其危害近年来,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爆出诸多怪象,例如“被贫血”、“被陪榜”、“被不及格”等等的“萝卜招聘”现象让人“瞠目结舌”。
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
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赵利张红霞王振兴2012-12-14 11:18:34 来源:《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摘要: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就业量与就业结构两方面。
从就业量的角度来看,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效应与就业破坏效应共同发生作用,最终表现为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总效应: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大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减少,失业率上升;当技术进步的破坏效应小于补偿效应时,就业总量增加,失业率下降。
从就业结构角度看,技术进步导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使产业、行业间兴衰交替。
另外,由技术进步带来的劳动力素质结构的变化也会引起高低技能就业岗位数量的变化,最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
关键词:技术进步,劳动就业,就业量,就业结构一、引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
”扩大就业已成为国家“以民生为本”的重要战略。
而就业问题仍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社会经济生活中最为突出、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国际劳工组织于2012年1月23日在日内瓦发布了年度全球就业趋势报告。
报告认为,世界面临着今后十年创造6亿个就业岗位的严峻挑战。
在全球经济形势恶化的背景下,全球劳动力市场连续三年不振,2011年全球范围内失业人数达2亿,这一数字较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增长了2700万。
2011年我国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达4.1%。
技术进步是影响劳动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必须认真分析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提出扩大劳动就业的对策,为我国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框架,以促进我国的劳动就业。
国外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机理的研究中,Pissarides[1]以及Aghion和Howitt[2]分别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作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就业创造及破坏机制。
Pissarides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创造和失业率下降;Aghion 和Howitt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将导致失业率上升,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总体影响效应,取决于物化技术进步和非物化技术进步在技术进步中的构成。
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分析
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分析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不同地区的失业情况也存在明显差异。
失业率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市场状况,更直接影响着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从整体来看,我国失业率整体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2%,相比2018年下降了0.1个百分点。
这显示出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向好,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失业差异依然明显。
1.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通常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力和就业机会,因此失业率相对较低。
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区的失业率普遍较低,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城市,由于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新兴行业的涌现,很多高技能和高薪职位的需求都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一线城市的产业链完善、金融科技等高新技术产业发达,也为失业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失业率整体较低。
也不能忽视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存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部分农民工由于技能匹配不足、适应城市生活需要一定时间,导致一段时间内的较高失业率。
一线城市的房价高昂、生活成本较高,对低层次劳动力造成较大经济压力,也是造成一线城市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
2.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相较于一线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失业率普遍较高。
一方面,这些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就业机会有限,尤其是面向高技能人才的就业机会更加稀缺。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也导致了这些地区的就业问题。
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居民自身素质和技能相对低,也加剧了失业问题的严重性。
3.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我国的东部地区相对西部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发展较为完善,因此东部地区的失业率较低。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结构不够多样化,失业率普遍偏高。
宏观经济定量分析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定量分析摘要本文围绕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分析这一问题,结合现实数据,建立了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数学模型,并结合国家有关政策和预测模型对我国2011年及2012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前景进行了仿真。
对于问题1和问题2,我们选择用主成分分析并结合了SPSS 软件,将7个基本经济指标转化为3个从不同层面衡量经济发展的主成分,将其作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因素。
我们又引入经济运行总指数Y ,用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占所有主成分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建立总指数与3个主成分间的关系。
由此建立了建立我国经济运行与上述主要因素间的数学模型。
对于问题3,在研究分地区、分行业综合考虑中国经济运行情况的影响因素时,运用模糊理论,建立模型)()(21g f b f Y +=,并分三步进行:第一步,独立研究地区、行业两个因素对经济运行总指数的影响,最后得到一个对各地区、各行业的一个经济运行情况评价值;第二步,根据经济运行受两个因素影响的波动性大小,分别赋予地区、行业两因素一个对经济运行影响的权重值;第三步,根据求解模型求解。
对于问题4,结合Matlab 软件,回归预测法用在已知5个基本指标预测结果的前提下,时间序列预测法用在已知预测指标历史数据前提下对剩余2个基本指标分别进行预测,且两种预测结果高度一致,进而也说明了预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取度。
再依据问题2所建立的模型得到了2000年至2012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总指数Y 及其增长率,并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做了预测:2011年和201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有所放缓,但仍能保持高位运行。
对于问题5,我们从建立的模型和中国经济运行前景预测结果,提出了提高中国经济运行的四项政策建议:(1)增加财政支出,升级产业结构,刺激国民消费,降低物价指数;(2)宏观控制人民币升值,积极发展高质量对外贸易;(3)保持国内生产总值的平稳高速发展;(4)缩小我国经济运行的地区差异。
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分析
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失业问题愈发突出。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策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失业率的高低,造成失业差异。
了解不同地区失业现状及其原因,分析失业差异的影响因素,比较各地区失业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助于更好地应对失业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指导意义。
【背景介绍】1.2 研究意义我国不同地区的失业差异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深入分析我国不同地区失业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国失业问题的实质和特点,为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因素都会对失业率产生影响,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揭示这些潜在规律,为政府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不同地区失业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前存在的一些就业问题。
不同地区的就业形势各不相同,有些地区可能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有些地区可能受到经济转型的影响,而另一些地区可能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而导致失业率持续上升。
只有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才能找到解决之道。
研究不同地区失业差异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
不同地区的失业人群中可能存在大量的农民工、残障人士、低学历群体等,他们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困难。
通过研究不同地区失业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关注这些弱势群体,推动社会公平,促进就业机会的均等分配。
【2000字】2. 正文2.1 失业现状分析失业是指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的情况,是一个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我国失业现状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 总体失业率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总体失业率在近年来一直在低位维持,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一、宏观经济状况2012年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
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经济已由前期超常规政策刺激下的恢复性反弹转向平稳甚至低速增长阶段。
美国经济温和复苏,但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受到高失业率、低收入增长以及家庭开支“去杠杆化”制约,以消费为主导的美国经济尚未有实质性好转。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化蔓延,短期内对本来疲弱的经济复苏来说很可能是雪上加霜。
日本经济受外部影响较大,面临内需不足和出口下滑的风险,未来仍有不确定性。
新兴经济体受困于高通胀的压力,持续紧缩政策也驱使经济增长势头明显放缓。
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
一方面,“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
具体来说:(1)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不小,其复杂和困难程度将要明显大于2011年(2)出口、投资和消费三大需求均有所放缓。
2012年投资将继续较快增长,但比2011年会有所回落。
推动投资增长的有利因素包括:一是宏观调控政策稳中趋松,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货币政策稳健的基础上强调预调微调。
二是保障房建设继续快速推进。
三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包括新能源、航天技术、生物科技和新能源汽车等的“十二五”规划陆续出台,尤其是在总体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国家更快大力支持和推进,对投资产生促进作用。
四是水利建设提速、文化产业大发展将加快相关投资。
(3)通胀下行趋势确立。
(4)、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保增长”。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9 1.6 1.5
(二)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比较
2009届 2010届 2011届
100 80 60 40 20 0
77.8 82.6 79.8
(二)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比较
2009届 2010届 2011届
100 80 60 40 20 0
中国2009—2011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去向分布图
4 工作稳定性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一)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满意度
(%)
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
60
58
56
54
54
52
50
48
46
全国总体
58 本科院校
二、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分析
1
毕业半年后的去向
2 不同类型院校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去向比较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82.4
81
81.3
(一)毕业半年后的去向
90 80 70 60 4500 30 20 10
0
3.8 5.1 1.1
2010届 2011届 2012届
3.2 3.2 2.1
6.7 6.1 5.3
• 2. 国家应对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发展给予一 定政策倾斜。鉴于近年来民企吸收大学毕业生的 能力日益增强,所以应更加促进民营企业和个体 工商户的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
秋记与你分享
静思笃行 持中秉正
五、大学生就业质量分析
1
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
2 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 3 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
5.3%准备继续寻找工作,还有2.1%放弃了继续求职和求学 • 2012届大学毕业生自主读研的比例较2011届增加了0.4个
2011年到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
2011年到2014年宏观经济分析报告2011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
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道,欧元区经济形势依旧复杂,但主导国家立足于机制性、根本性的解决思路逐步明朗,欧元区内部“小循环”与美欧“大循环”都着手设立。
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通货膨胀预期管理取得良好成效,房地产市场的“拐点”隐现。
财政收支形势较好,公共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复苏阶段的差异性,我国经济调控总体上表现出“逆调控”的特点,需审慎分析经济形势,坚持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搭配,在具体政策手段上侧重预调微调,侧重制度、机制建设,重视完善市场和引导市场力量,此外,在汇率政策上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最为复杂多变的一年。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居民就业和收入取得明显改善。
G D P总额达到471564亿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同比增长9.2%。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较2010年有明显改善。
2011年全年平均失业率为4.1%,保持在较低水平。
物价调控取得良好效果,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 .4%,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达到高点6.5%后,涨幅连续回落。
需指出的是由于2011年物价总体涨幅较高,C PI指标在2012年的实际意义将有所下降,C PI不宜再作为2012年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关键因素。
工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企业利润继续增长。
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
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638亿元,同比增长24.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2011年和2012年的失业率比较分析
目前中国失业率正在增加,预计第三季度的失业状况还将更差。
鉴于房地产新开工项目减速的显著,建筑行业可能会有农民工失去工作,引发农民工返乡热潮。
上半年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疲软,主要由于基建行业、房地产业和出口行业这三个行业拖累宏观经济。
同时,这三个行业就业人数庞大,行业不景气将有可能造成失业人口增加。
"虽然目前来说就业形势并不十分严峻,但显然正在变差。
"渣打在报告中表示。
"最近一家大型的建筑机械设备上市公司爆出大面积裁员的消息。
很多挖掘机处于闲置状态,很多制造企业产能闲置。
鉴于房地产新开工项目减速的显著,建筑行业可能会有农民工失去工作。
"渣打在报告中提到,有一些消息称目前部分小规模出口企业已关门,农民工返乡。
报告中还提到,鉴于地方政府的压力,很多企业在经济低迷时保留了就业,在裁员之前首先削减加班费甚至工资。
由于就业的变化总是落后于整体经济,二季度宏观经济踩了刹车,目前尚未有好转迹象,这很可能意味着下半年会有更多人失去工作。
表面看来,整个80年代中国的整体失业率都在13%以上,但实际上此期间失
业率最严重的年份是1989和1990年。
其他年份虽然失业率相当高,但那里相当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以半失业的形式存在于中国广大的农村之中,就连农民自己也没有感觉到失业,只是觉得一年到头除了“双抢”期间忙不过来,其它大
部分时间都是空闲。
特别是到了冬季,成天就是在村里打牌消遣。
如果不考虑隐性失业,除1989和1990年外,中国的总失业率实际只有6%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