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修订版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第7-12章).

合集下载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七至十五章课后答案详解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七至十五章课后答案详解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20 世纪70 年代末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

从国内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的出路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的出路也只能是通过改革开放。

邓小平正是在科学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的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基础上,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

第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改革开放的旧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第二,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但它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因此,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

改革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多次指出,历史反复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第三,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包括: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③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历史地位: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②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它们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毛概第七章思考题1、2

毛概第七章思考题1、2
课后思考题
张勋
2015/12/7
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 之路
• 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 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 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 奋进的新的壮丽诗篇,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 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开辟的进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进程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 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 之路。 ”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极端重要性。认真学习、深 刻领会这一重要论断,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把改 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改革开放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 路、成功之路、胜利之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时代的选择。面对新形势、 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坚定 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清醒 地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我国基本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 性、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坚定性,提高想问题
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需要指出的是,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党几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改革开放思想的精神实质,把 握目标,定准方向,既一脉相传,又不断推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
1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历史性抉择

毛概 第7章试题及答案

毛概 第7章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A、阶级斗争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之间的矛盾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2、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的是()A、毛泽东B、邓小平C、江泽民3、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A、改革B、阶级斗争C、社会革命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C、经济建设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革C、发展生产力6、在全面改革中,( )改革是重点A、经济体制B、政治体制C、文化体制7、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大家是否赞成B、“三个有利于”C、生活富裕8、党的()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A、十三大B、十四大C、十五大9、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是( )A、“又相适应又相矛盾”B、对抗性C、不可调和10、( )年12月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A、2000B、2001C、200211、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 )的决议A、《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C、《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议》12、在全面改革中,()改革是重点A、经济体制B、政治体制C、教育体制13、判断我们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B、是否做到“三个有利于”C、是否大多数人的积极参与D、工作进展是否顺利畅通13、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物质利益原则C、改革1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5、我国的强国之路是()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对外开放C、改革开放D、发展高科技16、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17、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A、合理、互惠互利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发展对外贸易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二、多项选择题1、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A、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B、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C、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D、是否有利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我国改革是一场全面的社会变革,因为它()A、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B、涉及经济体制和政治、文化体制C、触动体制层面和思想观念层面D、要求利益调整、体制转换和观念更新E、推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3、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主要有:()A、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平等互利原则4、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是()A、改革是动力B、发展是目的C、发展是动力D、稳定是前提5、坚持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B、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自力更生的基础C、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可以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D、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会削弱自力更生的能力E、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与自力更生是相互对立的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内容和形式有()A、发展对外贸易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D、加强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E、发展国际旅游业7、改革开放后,我国首批设置经济特区的城市是()A、珠海B、深圳C、海南D、厦门E、汕头三、简答题:1、如何理解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2、简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1-15章全开卷考试必备!)第一章思考习题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具体地说,“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其每一表现中都带有中国的特性,带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使其在中国进一步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历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毛概第七章习题答案

毛概第七章习题答案

毛概第七章习题答案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A.八大B.十一届三中全会C.十三大D.十五大2. 社会主义社会()理论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改的理论基础。

A.基本矛盾B.主要矛盾C.阶级斗争D.初级阶段3. 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A.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C.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D.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4. 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A.革命B.改革C.自力更生D.艰苦创业5.在全面改革中,()是重点。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C.文化体制改革D.社会体制改革6.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A.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国之本B.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心C.社会主义强国富民之路D.执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7.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四项基本原则C.引进、吸收和创新相结合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新时期最显着的成绩是()A. 改革开放B. 快速发展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 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9.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其性质是()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根本变革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表现为()A.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B.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标C.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A.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B.我国进入世界十大贸易国行列C.引进外资规模居发展中国家首位D.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二、简答题1.简述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发展。

毛概第7章习题参考答案

毛概第7章习题参考答案

毛概第7章习题参考答案三、强化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党的第几届三中全会(A)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届三中全会C、十七届三中全会D、十八届三中全会2、我国改革的性质是(D)A、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统治的政治斗争C、用市场调节代替计划调节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是(A)。

A、全面深化改革B、全面深化开放C、全面改革开放D、全面深化改革开放4、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D)。

A、实现中国梦B、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实现和完成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D、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B)。

A、基础性作用B、决定性作用C、关键性作用D、核心性作用6、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B)。

A、坚持创新B、坚持发展C、坚持改革D、坚持开放7、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B)。

A、政治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改革C、文化体制改革D、社会体制改革8、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B)。

A、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B、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C、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D、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9、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发展是(D)A、基础B、前提C、动力D、目的10、我国的强国之路是(C)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对外开放C、改革开放D、发展高科技11、进入新世纪,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DA、从注重硬件发展到注重软件B、兴办经济特区发展到开放沿海港口城市C、吸收利用外资发展到扩大到国际劳务合作和跨国经营D、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12.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实行这一国策的前提和基础是(A.合理、互惠互利B.独立自主、自力更生C.发展对外贸易D.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13、.在社会主义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B)A、革命B、改革C、政治运动D、阶级斗争14.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C)A、阶级斗争B、发展生产力C、改革D、物质利益原则15.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D)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改革开放)A)(二)多项选择题1、下面关于改革开放正确的论述是(ABCD)A、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B、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C、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D、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2、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ABC)A、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B、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D、要让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3、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ACD)A.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B.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来解决C.不是对抗性的矛盾D.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4、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CD)。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

2015版毛概课后习题解答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20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答案4

20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答案4

(2015修订版课本)201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考题答案导读: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国梦”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奋斗赋予了个人意义,(2)“中国梦”更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 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1997年,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之后,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第三部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新三步走”三个阶段性目标:首先,到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最后,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基本上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是党最初提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三步走”战略,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化为切实可行的步骤,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为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4、党的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哪些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5、如何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提出原因(1)“中国梦”为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奋斗赋予了个人意义(2)“中国梦”更接地气(3)“中国梦”为改革创新发展集聚正能量(二)思想内涵中国梦深刻揭示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形象描绘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历史过程,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愿景。

毛概第十二章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毛概第十二章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十二章思考习题与参考答案1.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主义传统。

国家统一,反映了人民对于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与追求,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亲密合作和交流。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

在中国历史上,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制造分裂的人,历来被人民所唾弃;各族人民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同各种分裂势力及其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

第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国家的完全统一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没有国家的完全统一,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实现繁荣强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过程。

只有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才能更好地在国际上展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朝气蓬勃的雄姿,使中华民族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把捍卫民族尊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带领中国人民为之英勇奋斗。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国政府和人民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决心,符合包括2 300万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无论在祖国统一的道路上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无论国内外敌对势力如何阻挠破坏,都动摇不了党和人民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决心。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直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自己神圣的历史使命,并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和实施了对台方针政策。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1-15章全开卷考试必备!)。

第七章思考习题1.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它的解决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得到解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毛泽东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指出我国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同时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状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新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详解精选版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详解精选版

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详解精选版毛概课后思考题答案详解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毛概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科学内涵:1)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2)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如何理解马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3.如何理解马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的方法论原则。

4.怎样把握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4)政策和策略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历史地位: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5.怎样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主要内容: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理论6)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7)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8)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理论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10)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6.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习近平一系列讲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全面从严治党,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贯彻“一国两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毛概第七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毛概第七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毛概》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七章)第七章思考习题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背景的。

从国内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当时,我国政治局面混乱,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

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出路只有改革开放。

(2)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3)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外一个阶级意义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4)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毛泽东以中国实践为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015版毛中特(下)课后思考题答案

2015版毛中特(下)课后思考题答案

2015版毛中特(下)课后思考题答案第七章1.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3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法宝。

(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都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的最重要的成果,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2.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

3.怎样理解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1)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方向,决定着改革的性质和最终成败。

中国30多年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和改革立场,既不封闭僵化,也不改旗易帜。

(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3)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4.如何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实施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开放促发展。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既要借鉴其他文明,也要推动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树立开放条件下的安全观。

第八章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毛概期考复习资料(下)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为什么说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它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体制,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

(3)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来说,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从由此引发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二、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重大意义:①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解放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③改革开放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目标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要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要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三、为什么必须全面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最核心的是在改革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是领导的倡导者、推动者、领导者,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取决于党,取决于党的领导。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涉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涉及许多重大关系的协调和处理。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力量。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人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四、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1)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它们三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休戚相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2)必须正确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五、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①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②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③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形成有何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是深刻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顺应国内外形势和人名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基础上提出的。

现实意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领域,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方面,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实现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它既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公有制经济,又包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它将社会主义的本质内涵与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也在实践方面是我国进入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三、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中去。

四、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要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统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积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观念的要求。

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体现到制度设计、政策法规制定和社会管理之中,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给予有力支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合力。

五、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主要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六、如何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着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

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再就业工作。

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符合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

特大城市要注重调整供地结构,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积率。

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加强源头治理,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七、如何理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

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始终坚持和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如何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3、实现祖国完全同意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1982年1月,邓小平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个制度”的概念;1982年12月,实行“一国两制”有了宪法的保证;1983年6月,邓小平提出的“邓六条”使“一国两制”构想更加充实、具体化;1985年3月,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三、新形势下如何努力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和平发展?1、坚持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2、坚持从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3、坚持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4、坚持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一、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世界大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可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与发展是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3、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共同发展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二者都还未得到解决,还需要各国人民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如何认识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格局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世界多极化有利于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有利于推进建立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美好、和平未来的渴求,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但它注定是长期的、复杂的,单极秩序观和多极秩序观的较量有时候是十分激烈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促进全球生产力大发展、世界经济水平发展,另一方面它会带来各种全球与各国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国际竞争,增加国际风险,同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民族工业也会造成巨大冲击。

三、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既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四、如何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1、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2、要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3、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4、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