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案: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教案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教案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一种教学计划,它是教师思考、分析、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结果。
教案的设计应符合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本文将从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的角度,介绍教案的设计要点和方法。
一、教学基本原理教学基本原理是指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和教育教学事业的根本要求,它是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
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理:1.启发性原理启发性原理是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发现问题,通过问题解决的过程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该设置一系列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适应性原理适应性原理是指教学设计应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等因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综合性原理综合性原理是指教学设计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考虑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和知识的扩展应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知识进行综合性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案设计要点及方法1.确定教学目标教案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明确具体,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在教案中,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可达性和可测性,以便于评价教学效果。
2.选择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和学科要求等因素。
在教案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具,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3.确定教学方法在教案设计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设计教学活动教案设计的核心是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讨论、实验、操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案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教案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一、教学基本原理1.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应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和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2.知识建构:学生通过活动主动构建新知识,以往的经验和现有的认识为基础,通过参与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进而建构出新的知识体系。
3.发展性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程度进行评价,不仅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同时给予学生相应的反馈。
4.合作与交流: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展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教学基本方法1.问题导向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研究,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感受问题,思考问题,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解决,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活动、合作探究等方式,鼓励学生在互相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种多媒体技术和教育资源,如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5.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使学生将学科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6.倒置课堂法:通过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预习,课堂上以解决问题、讨论和梳理知识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7.个性化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风格,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任务驱动教学、游戏化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8.反思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绪论
1、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 2、教学设计的意义 3、教学设计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设计概述
(一)教学设计简介
1、教学设计的含义 以获得优化的教学过程为目的,以系统理论、传播
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 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 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 方案的过程 。
(2)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要素
ADDIE模式
1.分析(analysis) (1)首先确定需要,即要利用教学来解决的问题。 (2)进行教学分析以确定教程的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方面的目标。 (3)确定期望初学者需要具备的技能以及哪些技能会影响对教程的学习。 (4)分析可利用的时间以及在这段时间内可以实现多少目标。有些学者建议进行情境或资源分
1. 学习准备状态
学习准备状态是教学心理学的概念之一, 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知 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 的适应性。一般可以从学习者的学习起点 水平和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对学习者的学 习准备状态进行分析。
• 学习起点水平
所谓学习起点水平是指教学前,学习者原有的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方面的基本情况。 ①学习者认知起点能力的分析 ②学习者技能起点能力的分析 ③学习者态度起点的分析
析。
2.设计(design) (1)把教程的目标转换成表现性的结果与主要的教程目标(单元目标)。 (2)确定所涵盖的教学主题或单元以及用于每一个主题或单元上的时间。 (3)依据教程目标安排单元顺序。 (4)充实教学单元,确定每一个单元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5)确定每一个单元的课与学习活动。 (6)开发出评价学生已习得内容的具体标准。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提纲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提纲一、教学设计原理1.教学设计的目标原理: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达到教学要求。
2.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原理:教学设计应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的有机组合。
3.教学设计的启发性原理:通过合理的启发性设计,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
4.教学设计的差异性原理: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教学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教学设计的循序渐进原理:将学习任务分解为逐步增加难度的小步骤,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知识结构。
6.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原理:教学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实施。
二、教学设计方法1.教学设计的分析方法:通过对教学内容、学情、教材等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教学设计提供基础。
2.教学设计的归纳法:将课程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教学设计的演绎法:根据教学目标,逐步构建教学过程,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掌握知识。
4.教学设计的启发法: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5.教学设计的控制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
6.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了解教学效果,为教学设计的调整提供依据。
三、教学设计实例以小学英语教学为例进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字1-10的英文表达,并能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数数。
2.教学内容:数字1-10的英文表达。
3.教学重点:数字1-10的英文表达。
4.教学方法:(1)启发法:通过一段视频或图片展示数字1-10的英文表达,激发学生的兴趣。
(2)演绎法:教师示范数字1-10的英文表达,并引导学生跟读。
(3)练习法: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听音选图、看图填空等,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游戏法:设计数字游戏,如数数比赛、数字接龙等,增加学生对数字1-10的记忆和运用。
5.教学过程:(1)引入学习:播放一段英语数字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武琼——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
语文教材具有双重价值——原 生价值和教学价值,教学价值隐含 于原生价值之中。语文教师的教学 设计就是研究如何提取教学价值的 信息,开发情感信息的资源,将原 生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在转化中 落实三维目标的达成,情感教育自 然融于其中。
开发情感信息的资源:
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课文是阅读 教学中情感信息的主要来源。学生在阅 读中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就要注重开发 课文中的情感信息,做好教学设计。
情感性原则
文章不是无情物, 师生皆为有情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文明 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 里所学的许多东西,会随着时间的流逝 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文化 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
阅读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正确健 康情感的内在机制,有效的阅读教 学,一定伴随着浓烈的情绪。有效 的教学设计起点,不妨从教学价值 中设定。
研读教材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立意明确、 情节连贯、结构井然、首尾圆合的有机 整体,课文内容贯通五千年,纵横千万 里,博大精深,文质兼美。阅读教学的 课堂设计,从目标到程序,从重点到难 点,从方法到手段,都应与课文整体密 切配合,防止设计的教学环节远离课文 主旨。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 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 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 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 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 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 人阅读。
研读教材拎内容:
教材文本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 但二者不能划等号。教材文本是教学内 容的载体,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与教材 文本是盐融于水的关系。教材的选文并 不直接昭示应然的教学内容,它隐含在 教材中。我们要的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 养形成的要素。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是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过程中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和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效果的产生和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从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教学设计的方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1. 针对性原则:教学设计应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
2. 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应具有系统性。
教学内容应有层次性、递进性,逐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学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3. 活动性原则: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
教师要创设适合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
4. 可操作性原则:教学设计应具有可操作性。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到教学资源的可获得性、教学时间的安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保证教学活动的可操作性。
5. 创新性原则:教学设计应具有创新性。
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科知识的变化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进行创新,采用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设计的方法1. 问题导入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入问题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践和实验等方式寻找答案。
2. 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设计合作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协作、交流和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 演示法:教师可以通过演示的方式,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某种现象或操作的过程。
演示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4. 课堂讨论法:教师可以安排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自由的讨论和思考,发表个人观点,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辩论。
通过讨论,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
5. 案例分析法:教师可以设计真实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基本原理
教学基本原理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其目标是有效地传递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既符合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又包含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本文将介绍教学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应用这些原则。
一、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展示引人入胜的实验、提出挑战性的问题等。
此外,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活动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应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和观点。
此外,教师还应确保教室设施和教学材料的充足性与合理性,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
三、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因此,个性化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兴趣、能力等因素,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拓展的学习内容;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更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启发学生思考和发现为目标的教学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思考的作用,而非简单地传授知识和答案。
五、评价和反馈评价和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考试、作业、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反馈。
反馈应具体明确,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具体建议和指导,激励学生进一步提高。
六、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进的过程,教师应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一、教学大纲的制定目的与意义教学大纲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对课程进行总体设计,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心、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一份系统性文件。
教学大纲的制定具有以下目的与意义:1.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教学的方向性与目标性。
2.规范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的进度与重点。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有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5.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大纲的内容与安排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教材所涉及的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进行实际教学工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教学设计工作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教学的敬业精神。
2.教学内容(1)教学设计原理的学习:教学设计的概念、原则、要素等。
(2)教学设计方法的学习:探究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的原理与实施步骤。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能够灵活应用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素。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和改进课程的能力,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难题。
4.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教学案例,使学生能够理解并灵活运用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设计问题的讨论与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5.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通过课堂作业、小组讨论、学习笔记等形式,测评学生对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掌握情况。
(2)教师评价:通过学生参与度、课堂反馈等方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教学态度。
三、教学大纲的实施与改进1.实施教学大纲: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工作,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2.改进教学大纲: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时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一、教学设计原理1.1 教学目标原则教学设计的核心是教学目标,要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时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收益。
1.2 教材选择原则教材选择应该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要考虑到课程内容、难度和可操作性等因素,从而选出最合适的教材。
1.3 教学方法原则不同的课程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
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灵活运用。
1.4 学生特点原则要根据不同年龄段、性别、文化背景等因素考虑到学生特点,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适时调整。
二、教学设计方法2.1 课程分析法通过对课程内容和目标进行分析,确定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2.2 学情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以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2.3 教学评估法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估,了解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2.4 反思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并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提高。
三、课堂教学设计3.1 整体规划确定本节课的主题、目标和重点,在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3.2 课前预热通过提问、讲述案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思考。
3.3 知识讲解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讲解方式,将所需知识传达给学生。
3.4 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增强师生互动交流,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3.5 总结回顾在本节课结束前进行总结回顾,并强化重点难点知识点,以便巩固所掌握的知识。
四、实践教学设计4.1 实践环节规划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和目标,确定实践环节的具体内容和安排。
4.2 实践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辅导,并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实践任务。
4.3 实践总结在实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并评估实践效果,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要按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 从近到远,从浅到深,从具体到抽象,从简 单到复杂。 如:说话 看图作文 习作例文 命题作文 如:书中例题(将下列百分数化解为分数) 40%、2.5%、17%、125% 将其改为: 17%、40%、125%、2.5%
(六)因材施教原则
1、定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 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 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根据:俗话:“十个指头有长短” 个性(能力)有个别差异: 发展水平上的差异 发展时间上的差异 发展方向上的差异 3、注意 A 深入了解学生 B 面向全体、照顾两头 C 适当对待有特殊才能和学生有困难的学生。
2、谈话法 强调:师生间的对话、问答 优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缺点:较花费时间 要求: A 对问题要有充分准备。 B 在关键、重难点处才设疑。 C 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D 注意技巧: 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并留一定时间思考。 照顾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 E 针对回答及时总结和评价。
如:学生学习“挑”、“眺”、“跳”的区别。 如:在《珊瑚》一课中写道:“大海退潮了,海面上露 出美丽的珊瑚,……他们一丛一丛,有的像鹿角、有的 像扇面、有的像菊花、有的像树枝”。长在大城市的孩 子,不要说珊瑚,连大海退潮都不知道。所以,可以在 电影找大海退潮的场面或打出珊瑚的照片或幻灯片,让 学生感知深刻。 如讲解《小猴子》时,让学生观察投影片中小猴子不同 的动作:“掰”玉米,“扛”着走,“摘”西瓜,“抱” 着走,“扔”西瓜等里面几个动词,这对以后写作大有 帮助。 如讲到《十里长街送总理》,用简单的语词概括总理一 生,并打出人们送总理的画面,一下子引发学生的情绪, 理解课文的心情。
如:教学练习: 教师教了怎样概括中心思想后,找一些 课文练习。 教师教了状物的文章后,让学生练习描写一只玩具小猫。 教师教了环境的文章,让学生练习描写自己的房间。 如:模仿性的社会实践,即模拟现实生活设置问题情景, 组织学生进行某一问题的实践练习。 语文课上让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情况写一个请假条。 数学课上让大家丈量桌面的大小。或丈量实际中一块三角 形的土地。 劳动课上让大家作一道菜。
写作教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写作教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案标题:写作教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介绍写作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写作的基本原理,学习有效的写作方法,并通过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教学目标:1. 了解写作教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学习并运用有效的写作技巧。
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写作教学的基本原理。
2. 掌握有效的写作方法。
3. 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提升写作能力。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写作范文、笔记本。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篇优秀的写作范文或提出一个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对写作的探索欲望。
步骤二:介绍写作教学的基本原理(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写作教学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内容:1. 提供充分的写作素材:学生需要积累大量的词汇和知识,以便在写作时能够丰富表达。
2. 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需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如定期写作、反复修改等。
3. 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需要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便在写作时能够产生独特的观点和表达方式。
步骤三:介绍有效的写作方法(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有效的写作方法,包括以下内容:1. 明确写作目标:学生在写作前需要明确写作的目标和主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
2. 制定写作计划:学生需要在写作前制定一个合理的写作计划,包括写作的步骤和时间安排。
3. 进行头脑风暴:学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集中思考和记录写作的关键词和观点。
4. 进行组织和归纳:学生需要将头脑风暴得到的关键词和观点进行组织和归纳,形成一个清晰的写作框架。
5. 进行修改和润色:学生需要反复修改和润色自己的写作作品,以提高文章的质量。
步骤四:示范和练习(2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篇写作范文,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来写作。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
它旨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教学设计的原则教学设计的原则是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该遵循的准则和规范。
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学生发展规律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确定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和教学方式。
比如,在小学阶段,应该注重启发性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在高中阶段,应该注重引导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系统的、有机的整体,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评价方式的确定等。
各个环节之间应该相互衔接,形成有机的教学链条,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 综合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多种因素,比如教育教学目标、时空条件、学生特点、教师自身特点等。
只有充分综合各种因素,才能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
4. 实践性原则:教学设计应该贴近实际,注重实践操作。
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教学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用来进行教学的方式和手段。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等。
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一种基本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2. 讨论法:讨论法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实验法:实验法是通过进行实验、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验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的体育课程与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体育课程与教学内容 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形成一个具有内在统一性的 体系或结构 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合理运用体育教学方法 应处理好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身”与“心”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全体”与“个体”的关 系 正确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前”与“后”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
模块→单元→学时
模块教学计划应体现运动技术 教学的系统性,模块教学计划 可细分为2-4个教学单元。 学时计划是单元教学的具体执 行计划,是以学时为单位来设 计和安排的。
三、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
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 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 的能力。
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提高学生的自学、自练的能力;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 力、竞争力以及迎接挑战的能力; 发扬教学民主,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
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注重体现体育学习的全体性 注重体育教学的认知性学习 重视学生的良性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社会性的发展 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性效应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 内容与要求
体育教学设计范例
(该范例适应于体育教学展示或公开课) (水平 年级) 单位: 地址: 任课教师: 指导教师: 联系电话: 一、教 师 简 介
二、体育教学设计
(水平 年级 ) (一)学情分析 (二)教学指导思想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内容 (五)组织与教法 (六)教学流程 (七)单元计划(高中需附模块计划)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育要求等,对教学过程进行有计划地安排,以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教学设计中的一切安排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即要教学生达到什么程度,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标。
教师通过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的现状和需要,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以引导教学活动的进行。
二、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是尊重学生的基本原则。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采用“导引-讲授-练习-巩固”等教学模式,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提问、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循序渐进教学设计要遵循由简到难、由易到难的原则,注重循序渐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逐步引导学生提高。
教师可以准备多个层次的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五、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
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实验、观察、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六、反思和修正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反思和修正教学设计。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反馈、自我评价等方式,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反思和修正,教师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效果。
七、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总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因材施教,合理组织教学过程,注重循序渐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反思和修正,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
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教学设计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而制定的计划,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工具。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一、教学设计的原理教学设计的原理是指教学设计应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它们包括学生主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知识结构原则、任务驱动原则和多样性原则。
学生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学设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索和实践。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和内容,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知识结构原则是指教学设计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合理组织知识,将知识分为不同的模块,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
任务驱动原则是指教学设计应以任务为驱动,通过任务的设置和完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动手实践。
多样性原则是指教学设计应注重多样性,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具,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二、教学设计的方法教学设计的方法是指教学设计中使用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和技巧,包括目标确定、任务分解、教学资源准备和评价反馈。
目标确定是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重点难点,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任务分解是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具体的任务和活动。
教师根据每个教学目标,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和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ppt课件
解释: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节
教学规律与原则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形式。
二、教学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3、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师生主体性发挥一致的规律 5、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问题: 直观手段是否用得越多越好?
直观手段是教学的手段,它本身不
3、 来源: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中, “愤”是指心理想懂,但表达不出懂的意思;“悱” 是指想把懂的意思讲出来,但讲不出来。就是说, “愤”和“悱”是学生思想活跃时的一种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下孔子启示一下、开导一下、指点一下, 这就是“启”和“发”,如果不具备就不“启发” 了。孔子的启发式既具有积极的一面,有具有消极 的一面。因为不仅要在学生具有“愤”和“悱”时 进行启发,还要想方法激发学生,使之处于“愤” 和“悱”的状态。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发展思维 能力。
3、 依据: A 学生的认识总体上来说遵循感性到理性, 具体到抽象,所以理性知识要以感性知识 为基础。 B 中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刚刚起步。 C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印象深刻,便于 记忆、巩固。
4、注意要点: A 要恰当、即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使用直 观手段。 B 直观手段的运用关键在于善于引导观 察,即与讲解结合。 C 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
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含义 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 的指导下,以掌握一定的课程和教材所包 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基本内容,以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双边教育 活动。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1、教学的地位
教学原理设计与方法
教学原理设计与方法教学原理设计与方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关乎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达到。
下面,我将从教学原理的概念、教学原理设计的步骤以及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来看教学原理的概念。
教学原理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内容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和选择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
它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指导方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原理设计的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教学内容: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从而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
2.分析学生特点: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特点,以便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设计教学活动。
3.确定教学方法: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比如讲授法、示范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4.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环境的组织、教学资源的布置和教学过程的安排等。
5.评估学习效果:在教学结束后,通过各种评估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教学设计。
在教学原理设计的过程中,有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活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讲述知识、解释概念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具、故事讲述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2.示范法:示范法通过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方法、技能等,引导学生模仿和学习。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果。
3.讨论法:讨论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合作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讨论中,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
4.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的方式进行学习的方法。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亲自体验和发现问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原理及基本方法教案
原理及基本方法教案教案标题:原理及基本方法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原理及基本方法的概念和定义;2. 掌握原理及基本方法的应用领域和重要性;3. 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运用原理及基本方法的技巧。
教学重点:1. 掌握原理及基本方法的概念和定义;2. 理解原理及基本方法在不同领域的应用;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及基本方法的实际意义;2. 引导学生学会将原理及基本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a. 了解原理及基本方法的相关知识;b. 准备教案及教学素材;c. 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2. 学生准备:a. 预习相关概念和定义;b. 准备笔记本和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原理及基本方法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要讨论。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原理及基本方法的概念和定义,重点强调其在不同学科和领域中的应用。
步骤三:案例分析(15分钟)教师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如何运用原理及基本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进行个人思考,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步骤四:知识拓展(1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些相关的拓展知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原理及基本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步骤五:练习与讨论(15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原理及基本方法进行解答,并进行讨论和答疑。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和辅导。
步骤六:总结与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原理及基本方法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步骤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原理及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下节课前完成。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教学基本原理与方法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使学员学习和掌握教学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特别是教学的一些基本程序与要求,并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吸取经验,树立信心,投身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提升教学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二、教学重点:教学的基本程序与要求三、教学难点:教学的基本理论,特别是牵涉到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的部分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相结合,教学录像与ppt相结合。
五、教学课时:3学时六、教学步骤:先讲授教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部分,然后就教学的实际操作和技能技巧介绍一些经验之谈并与学员共同进行探讨。
讲稿提要一、教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一)教学的概念和任务1、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以适应社会、组织或个人的需要。
2、教学的任务。
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与形成能力;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二)教学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手段等。
(三)教学能力结构1、基本素养;2、学科知识背景;3、对所教知识结构的认知;4、对学生认知发展的认知;5、学科教学能力。
(四)遵循教学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传授科学的规律性知识;科学组织教学过程;重视操作与活动)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
两种师生观: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4、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处理好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意志和个性培养的关系问题。
(五)贯彻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员观察所学事物,形成所学事物的清晰表象,丰富感性认识,从而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直观分为三类:一是实物直观;二是模象直观;三是言语直观。
2、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要重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营造问题情境是启发的首要因素;独立思考是启发的关键;发扬教学民主是启发的条件。
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孔子提出“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的观点。
4、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5、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知识基础、学习风格、动机兴趣等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重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六)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
如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2.感知学习材料。
客观事物正确表象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一直接感知;二间接感知。
3.理解学习材料(中心)。
所谓理解,就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新概念在头脑中纳入已知概念的系统,由已知概念向新概念转化即形成新概念。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
(1)关于概念: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细胞)。
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即其涵义和适用范围。
概念形成途径——抽象与概括是指从具体共同性的事物中揭示其本质意义的两种思维活动。
抽象是指抽取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是指把抽象出来的个别事物的本质属性连接起来,推及到其它同类事物上去,从而归结全类事物的共性的思维方法。
概念形成方法: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
归纳法亦称例规法,呈现概念→实例属性探索→发现概念。
演绎法亦称规例法,呈现概念→属性探索→举例说明。
(2)概念的教学(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教育心理学认为,科学的概念教学有以下途径准确的语言,揭示概念本质属性(思维的过程)。
突出关键特征,控制无关特征(会飞不是鸟的关键特征)。
正例(肯定例证)和反例(否定例证,防止泛化,概念不清)的利用(杯子、瓶子、缸都是容器的正例,但其本身又互为反例)。
变式和比较(举一反三不应是简单重复,有比较才有鉴别)。
具体化(举例说明、深入浅出)和系统化(层次和体系)。
(3)非本质属性变式教学: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变式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巩固知识经验。
就是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验,牢固地保存在记忆中。
要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理解记忆的能力。
加强复习和练习,达到巩固知识经验的目的。
5、运用知识经验。
教师引导学生练习作业、实验、实习、职业劳动、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环节。
6、教学效果的检查、测量和评价。
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来源。
(1)相对性评价是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
绝对性评价依据教学目标编制试题来测量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
(2)诊断性评价是教学活动开始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为使教学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例如学期末或学年末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
(七)常用的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中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所采取的行为方式、手段、途径、步骤的总称,是一定教学理念(教师思维)影响下的教授法与学习法的统一。
2、教学方法的五分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以体验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情境法、陶冶法、角色扮演、模拟等;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探究法等。
3、教学基本方法的含义及应用要求(1)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种方式。
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
讲解是教师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说明和论证。
讲演是系统全面的描述事实,深入分析和论证事实,并归纳、概括科学的结论。
讲授法应用的基本要求: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②注意启发。
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谈话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谈话法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
谈话法的应用基本要求: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应用基本要求是:①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演示法的应用基本要求:①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②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投入观察与思考。
③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看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法的基本要求:①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与方法。
②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③严格要求。
(6)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事一定的实际工作,借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用知识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因实习场所不同,实习法可分为:课堂实习,校内外工厂实习,农场和实验园地实习等。
实习法的应用基本要求:①实习开始,教师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并根据实习的场所和工作情况做好组织工作。
②实习进行中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实习。
③结束时对实习活动进行评定和小结,事后评阅实习作业报告。
(八)教学组织形式1、定义。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类型。
(1)班级授课——即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进行教学的制度。
(2)个别教学——个别教学就是教师在同一时间以特定内容面向一个或几个学生进行教学。
(3)现场教学——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
(4)分组教学——按学生的学习程度分成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主要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两种类型。
二、教学工作基本环节(一)备课1、备教材(内容、目标);2、备学生;3、备教法;4、备教学过程安排;5、备教案(单元或课时计划)和讲稿;6、备课件。
(二)上课1、上课的基本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内容、讲授新内容、作业练习、辅导与答疑、小结巩固、考试反馈等。
2、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完成任务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方法适合,善“启”善“导”;引发学生兴趣组织合理;教学机智;语言清晰,富于感染;学习积极,配合默契;媒体的运用得当有效等。
3、两种典型的教学模式:以教为主的“五段教学法”和以学为主的教学“五步教学法”。
4、教学模式的心理学依据:(1)行为主义的教学模式:刺激—反应,学习是反应的强化,教学就是操练,动力定型。
(2)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5、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1)陈述性知识(概念和事实)的教学策略——激发动机,促进知识理解与保持;(2)程序性知识(技能)的教学策略——分析学习任务,找出必备技能,加强理解,进行有效的练习,产生式系统;(3)策略性知识(方法)的教学策略——教思路和方法,进行具体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