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__外国哲学专业__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

合集下载

现代西方哲学期末复习笔记

现代西方哲学期末复习笔记

现代西方哲学期末复习笔记1、叔本华:世界作为表象、世界作为意志、痛苦及其解脱说(1)世界作为表象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即是我所知觉到的样子。

表象世界的形式是主客分立。

客体除了主客分立这一首要的、本质的形式之外,还有次一级的其他从属形式即根据律,它有“四重根”,分别是变化的充足理由律、认识的充足理由律、存在的充足理由律和行为的充足理由律。

(2)世界作为意志意志是身体具有的一种冲动性的力量。

叔本华通过类比法,由自我身体的意志性,推出万物的意志性,从而发现意志世界。

意志是自在之物,表象则是现象。

意志在主客分立和根据律之外。

它是无目的、无休止的挣扎和欲求。

跟康德的自在之物不同的是,叔本华认为意志是可知的。

(3)痛苦及其解脱说痛苦的根源是意志的肯定。

意志一天不得满足,意志的“主体”就要痛苦一天,而每一次满足都不可能是持久的,都是新的欲求的起点。

世界的意志性,注定了人生痛苦的先天性。

痛苦的暂时解脱之路是艺术。

在艺术审美中,人作为纯粹主体,摆脱意志的束缚,洞察到事物之中的理念,达到相对自由的境地,暂时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痛苦的永久解脱之路是意志的否定。

有两条路:圣徒通过单纯的认识看穿“摩耶之幕”从而自觉地禁欲;常人里面的高人通过亲自遭遇苦难看穿“摩耶之幕”。

叔本华哲学给我们指出了解脱痛苦的路径:(一)克制欲求。

人生依赖的东西越少,我们的人生越自足。

(二)把目光从外在收回来,丰富自己的内心,因为只有有着丰富内在的人才是幸福的。

2、尼采:超人学说尼采认为人是应当被超越的东西。

人变得软弱,无法承受无意义的、瞬息万变的生活世界,消极的虚无主义试图在世界和生命之外寻找意义,并用这种意义来评价、裁决、压制生命。

人实现自我超越要经过精神的三种变形,依次是骆驼(最能驮载的动物,可以承载理性主义、基督教、形而上学的各种重负。

你应)、狮子(最强大的动物,有能力打破各种各样的传统价值。

我要)和赤子(最纯洁无怀之人,一种新的肯定。

我是)。

(完整版)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

(完整版)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

绪论本书所论及的现代西方哲学泛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西方各国产生和流传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西方哲学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转折:1、从古希腊哲学转向中世纪哲学;从中世纪转向近代西方哲学;2、从近代西方哲学转向现代西方哲学。

3 、从“文艺复兴”到黑格尔这一近代欧洲哲学的人文精神突出地表现为理想主义精神,上帝的万能被代之以理性的万能。

哲学家们大都自觉地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与作为其对象的(客体)的世界区分开来,即把心灵和肉体、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区分开来,并由此来探讨主体如何认识和作用于客体、客体如何作用和呈现于主体.哲学基本问题非常明确地表现为主客、灵肉、心物、思有关系问题。

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理性反思,因此,这个由认识论转向所开辟的哲学的新时代被称为理性(或反思)的时代.但由于对理性的不正确理解、以及主客分离的理论前提,近代西方哲学却又走向了独断论、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二元论。

人的理性成了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存在相分离的思辨理性(表现在唯理论和思辨哲学家那里)或工具理性(表现在经验论者和实验自然科学家那里)。

人和世界都被狭隘化了。

人的存在被抽象化为理性的化身,世界成了由人的理性所构成的世界。

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更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文艺复兴所倡导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全面发展消失不见了,近代西方哲学转到了它过去所反对的东西方面。

近代西方哲学之走向终结既是一种根本性的变更,又是一种自然的发展。

从笛卡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前到文艺复兴)到黑格尔的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其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已完成了它的发展历程,在某些方面成了哲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现在需要从整体上对它重新加以反思甚至扬弃了.但这种变更是一种自然的发展,因为它既合乎哲学和思想文化本身发展的逻辑,又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换言之,这种变更既有思想和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发展的根源(认识根源),又有社会历史根源.19世纪中期(可往前推到19世纪30年代黑格尔逝世或更早一些)前后的一段时期是现代西方哲学开始形成的时期。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资料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资料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4*7=28)1、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克尔凯郭尔)(8):克尔凯郭尔认为,当一个人独自面对上帝时,他的存在将面临三个阶段的选择,即“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

审美阶段是感性的世俗阶段,其中充满着偶然性和享乐的欲望,生活被感觉所支配,道德准则与宗教信仰不起作用,容易变的空虚、痛苦。

在伦理阶段,人们的生活为道德准则所支配,追求普遍性和理性,生活以“善”为目标。

由于理性对感性的“节制”,道德义务与个体欲望之间的冲突导致了“罪感”的产生。

宗教阶段是生活辩证法的最高阶段,在此阶段,个人与有人格的上帝直接沟通。

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一阶段是道德法则和个体欲望的综合,既是普遍的又是个体的。

2、绵延(伯格森)(11.5):无载体的生成状态,无有幸职务的运动被称作“生命之流”。

为了突出它的流动连续性,又称之为“绵延”。

绵延不识时务一个跟随着另一个的连贯或联串,而是状态的连续。

绵延是“真正的时间”,他不像科学的时间是抽象的、度量的、空间化的,而是具体的、不可分析的、生命自身之中实现的时间。

任何生命状态都是在时间中的脸面支流,称作精神。

绵延是内在的、质的(而非量的)、异质性的,绵延的瞬间不是一个点,而已经是一个流——绵延的形象:持续的乐音、水流、流星……它是运动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实在。

3、此在(海德格尔)(22):“此在”是海德格尔的一个核心概念,他用“此在”这一名称指称人这样的存在者。

“此在”就是“存在于此”的意思,更明确地说,“此在”就是真正的存在者(如果我们把“者”理解为人称代词,专称的是人,而不是物)。

此在的三重优先性:a.存在者状态上的优先性:存在先于其它规定性、存在是一种可能性。

存在者要先存在才会有其它的样态。

b.存在论上的优先性:追问存在本身,而不是追问“存在者”。

c.此在对自身存在的“领悟”是通向所有存在者的“存在”的途径,只有理解自身存在,才能理解其他存在。

刘放桐-第十八章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刘放桐-第十八章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 •
• •
第二节 拉卡托斯的精致否证主义
• 拉卡托斯(Imre Lakatos,1922-1974),英籍匈牙利人,伦敦经济学院逻辑学教授,当代著名数哲学家和科学 哲学家。主要著作有:《证明与反驳》(1963-1964)、《否证与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970)等。他是波 普尔的学生,原则性地修改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汲取了库恩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研究 纲领方法论。 一、精致否证主义 随着牛顿理论的垮台,科学家认识到科学的诚实性标准原来是乌托邦。拉卡托斯认 为波普尔的可否证性标准并没有真正解决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因为它忽视了科学理论明显的坚韧性。实 际上经验既不能证明也不能否证任何理论和陈述。因为理论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对精致否证论来说, 只有当一个理论比它的先行理论有更丰富的经验内容,能预见更多的新事实,或者说能导致更多的新的事实的 发现,它才是可接受的,或科学的。精致否证论的最关键特点是它以理论系列的概念取代了理论的概念来作为 发现逻辑的基本概念。 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1、科学研究纲领的结构 任何科学研究纲领作为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理论系统,一般都由四个相互联系的 部分组成:由最基本的理论构成的“硬核”;由许多辅助假设构成的保护带;保护硬核的反面启示规则-- “反面启示法”;改善和发展理论的正面启示规则--“正面启示法”。 2、科学研究纲领的进化和退化 权衡一个理论的进化和退化的客观标准在于它的经验内容。一个科学研 究纲领在经过调整辅助性假设后,其经验内容增加了,能对经验事实作出更多的预言和解释,它就是一个进化 的或进步的研究纲领,否则就是一个退化的纲领。进步可分为理论上与经验上的进步。前者指在经过保护带的 调整之后,理论上比调整前能作出更多的预言。后者指这种理论的预言经受了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拉卡托斯认为在否证和取代某一研究纲领时必须慎重和宽容。不要急于淘汰一个新的或处于萌芽状态的研 究纲领;一个退化的研究纲领也可能由正面启示法中一个小小的革命或创造性的转换,使之再次转化为进步的 研究纲领。 拉卡托斯的研究纲领的科学发展模式承认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又承认其进步性。 三、科学史及其合理重建 拉卡托斯还把科学和科学史结合起来。他就此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科学哲学 提供规范方法论,历史学家据此重建“内部历史”,并由此对客观知识的增长作出合理说明;借助于历史,可 对相互竞争的方法论作出评价;对历史的任何重建都需要经验的(社会、心理学的)“外部历史”加以补充。 当代科学哲学中流行着的多种方法论都为科学史的合理重建提供了理论框架。拉卡托斯认为他的方法论模式比 其他任何模式都更符合科学史,因而是当今最进步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刘放桐-第二十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

刘放桐-第二十章   当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与后现代主义



第四节(续1)
• 四、对表象主义的批判和语言转向的超越 反表象主义是罗蒂的反基础主义立场在认识论 上的表现。表象主义把心灵当做反映实在的一面镜子,把知识当做这种反映的系统化和精确化, 把哲学当做知识的最高系统。后者主要表现为一个认识系统,为获得知识提供指导,为鉴别知识 提供标准。表象主义是一种镜像哲学。然而罗蒂认为,人心作为自然之镜并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 在罗蒂看来,镜像论、表象主义是一种把视觉思维绝对化的视觉中心论,而传统西方文化正是为 视觉中心论所支配的文化,都包含了视觉隐喻。他对所谓视觉思维的偏见作了大量批判。罗蒂的 批判实际上是对以心物二分为前提、以获取符合对象的主观表象(精确表象)的传统认识论的批 判,其目的是为他实现哲学上的变革开辟道路。 罗蒂把语言的转向看做是通向新的哲学道路的一个重要步骤。然而他认为语言的转向并不就 是哲学发展的方向,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由于人们作出了语言的预设, 语言转向所要实现的哲学变更并未取得成功。为了实现这种变更,必需超越语言转向而继续前进。 后来他把问题由哲学领域引向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等实践领域,认为不要为语言提出预设,而要 把人的语言和思想看做由人所处的环境所决定;但不存在语言和思想是否与环境和实在相符合的 问题。人们不必考虑如何去测定这些语言和思想的精确性,而只应关心它们在人群中的应用。罗 蒂由此引入了实用主义的工具主义,即强调语言和思想的工具性和人为性。 五、新实用主义与后哲学文化 罗蒂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表象主义等的批判是他的新实 用主义的反传统哲学立场在不同层次和意义上的体现,其结果是走向他所谓“后哲学文化”。他 揭示和批判了先辈实用主义者的不彻底性,特别是形而上学和科学主义的残余。他的新实用主义 的内容除了上面提到的“三反”之外,还有以下重要的几点。第一,进一步超越各种哲学流派和 思潮的对立。第二,否定哲学在各种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取消传统意义上的哲学。第三,崇尚不 确定性、相对性、描述性。第四,以教化哲学代替系统哲学。第五,后哲学与新解释学。罗蒂的 后哲学文化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他称它为新解释学。他认为哲学的基本活 动是对话、沟通,其任务是促进不同的 文化、不同范式之间的对话,在不同学科之间从事调停。 他的新解释学根就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而只是对传统理论加以解构的方式。但罗蒂对传统哲学的 近乎全盘否定的态度往往使他走向了相对主义、虚无主义等另一个极端,不仅未能为现代西方哲 学克服矛盾、走出困境指出正确方向,反而将其引向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来自•第三节(续1)

西方哲学史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

西方哲学史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

西方哲学史复习知识点总结笔记古希腊罗马哲学●早期希腊自然哲学早期希腊哲学主要是指爱奥尼亚Ionia地区的米利都学派和爱非斯学派Ephesus,南意大利地区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爱利亚学派的哲学思想。

是希腊哲学的最初形态,第一次摆脱了希腊神话的传统思维模式,以哲学的方式提出了关于万物的“本原”的问题。

●一、希腊哲学●1.希腊哲学概述:在西哲史,古代哲学也称为“古希腊哲学”或“希腊哲学”。

从古代希腊发源,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经历了希腊古典时期、希腊化时期、罗马共和国时期和罗马帝国时期,因而有时亦被称为“希腊罗马哲学”。

“罗马哲学”是希腊哲学的延续,实际上相当于希腊哲学的后期阶段,一般称之为“希腊哲学”●2.希腊哲学产生的背景:●(1)希腊哲学产生的条件●①“惊异”和“闲暇”是两个必要条件。

●②希腊民族是一个具有思辨禀性的民族。

●(2)希腊民族具有思辨禀性的原因●①政治层面的原因:希腊城邦社会建立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以个人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为基本原则而形成,这种适应商品生产和公平交换所建立的城邦奴隶制国家,其政治形式必然会日益走向工商业奴隶主民主制。

●②思维方式的原因:城邦生活中将普遍性的法律确立为不可动摇的圭臬的做法,使希腊人养成把抽象原则看得比感性生活更加具有本质性的思维习惯。

黑格尔认为,希腊的精神就是“尺度”和“限制”,将规定性给予那些不可度量的东西。

●(3)哲学含义:哲学=爱智慧●①广义上,一切与知识有关的内容都可纳入哲学的范围,即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探索,是世界各个古老文化共同具有的。

●②狭义上,只有探寻事物一般原理、追问自然万物本原根据的知识,才能是“智慧”,亚里士多德:“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与原因的知识。

”对这种“智慧”的热爱与追求(即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或形而上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

希腊民族首创的一门独立学术。

●注:亚里士多德对自己哲学的划分为:●①“第一哲学”是指关于“存在本身”or“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即实体哲学or形而上学;●②“第二哲学”指广义的物理学or自然哲学。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概论一、什么是现代西方哲学?主要指开始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后,即从19世纪后期一直到现在的西方哲学。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历史渊源1.社会历史背景启蒙运动:科学主义、理性主义和乐观主义●西方古代哲学:自然哲学Vs.中国古代哲学:人文哲学●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和世界的发现”●艺术家与其在描绘这个世界,倒不如说是描绘自己的心灵。

●我们的教育:教人往外看,忽视了内观。

启示:想做好任何事,就要对它有感觉!——心灵的发现。

●人的发现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人的发现带动了科学的发现,近代科学产生了。

●科学说到底就是对世界的发现。

●科学的客观性也可以受到质疑的。

客观性?科学也是和文化,或者说人文背景联系在一起的。

2.对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科学主义。

崇拜科学:科学代表着人的理智武器对付和克服未知的能力,人的日益发展和控制自然,人的智慧的源泉。

歌颂理性。

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理性所倡导的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代替迷信、偏见、特权和压迫。

——起到意识形态的作用。

牛顿是最大的英雄。

乐观气氛:用科学与理性、用计算和控制的世界扫除习俗和无知的世界,导致社会进步。

科学与理性导致——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确凿性、精确性、确定性和严密性。

3.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并行发展●古希腊:人为一切的尺度;文艺复兴: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对启蒙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人的非理性都不需要了吗?反思机械论——人是机器,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忽视。

●对实证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的人本主义反思。

4.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社会动荡、战争、灭绝人性的迫害等。

5.自然科学的发展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力学、光学、热学、电磁学、细胞学说、进化论等。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揭开了物理学革命的序幕:电子、X射线、放射性元素的发现、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建立。

科学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反思,推动实证主义、科学主义的发展,近代科学发展到现代科学。

近代科学不够科学。

现代西方哲学(经典笔记)供考研参考

现代西方哲学(经典笔记)供考研参考

(4)精神分析学说:以具体个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以“利比多”、“无意识”和人格结构理论(自我、本我、超我)为主要内容。(弗洛伊德)
(5)西方马克思主义:以早年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力图用黑格尔改造马克思。
(6)西方人权理论:以人权思想在西方的历史演变和当代的最新发展为研究对象。
(7)凯恩斯主义:以强调政府调节经济,超前消费和膨胀性金融政策为内容。
另一方面在技术时代的人也成了机械生产线的延长,人被异化,人性被压抑;
加之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种种社会矛盾,引发出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 而凯恩斯主义,新经济自由主义,等政治经济思潮,更直接反映多少派别,归根到底,它的产生和流传都可以在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存在中找到其根源。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形态和政治上发生变化。
2、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调整国策,废弃以武力瓜分殖民地的老做法,代之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以争世界霸权。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资本主义进入战后高速发展时期,科技日新月异。
科技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带来了社会财富的巨大增长;
(8)新经济自由主义: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强调经济私有化、鼓吹自由市场经济。
(9)未来主义:以当代新技术革命为背景,探讨全球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阶段,预测人类未来为内容。
(10)新功利主义: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利益,如何追求幸福和快乐。
(11)后现代主义:以崇尚多元,相对主义,不确定性为方法,强调否定、摧毁、解构一切。
(三)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涉及广泛范围、包括众多流派:1、范围广泛。2、流派众多:
(1)唯意志主义:以“重估一切价值,打倒偶像”为出发点,以高扬意志,贬抑理性为内容。(叔本华、尼采为代表人物)

《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浙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浙师大)

《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浙师大)现代西方哲学资料整理近代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转折一、从现代哲学向当代西方哲学过渡的第二阶段:时间:从19、20世纪至今的现代西方哲学的演进。

这时期的发展在欧洲主要是非理性主义哲学,在美国则开始进入后经验主义阶段。

大体上它们仍是遵循着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主要思潮的发展。

二、 19-20世纪的两种思潮(背景)一是科学主义。

产生于近代西方的经验主义。

另一是人本主义。

渊源于近代欧陆的理性主义。

这两种思潮是前一个历史时期两种对立思潮的延续。

直到20世纪才出现了合并的机会。

它们都出现了语言学转向,并在这结合点上表现出两大方法论:分析哲学(弗雷格、罗素)与现象学(胡塞尔)。

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最终完全融合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两大属性。

三、科学主义是如何形成的?1.休谟的不可知论是对英国经验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

它还吸收了弗朗西斯·培根的观点。

2.最早的是孔德等人的实证主义哲学。

它的特点是拒绝形而上学,将所有知识限制在经验范围内,拒绝讨论经验以外的问题,并试图将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方法应用于人文学科领域。

3.还有马赫主义。

他将实证主义转化为物理学,将所有科学理论还原为“假设”的观点,奠定了美国传统主义哲学的基础。

4、新实在论和批判实在论。

它们在继承实证主义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柏拉图主义承认“共相”存在的观点,以此企图证明数学等抽象观念的实在性。

它们也最后奠下了实用主义的基石。

四、人文主义是如何产生的?1、康德的批判哲学是最初的转折,强调了人的主体性。

2.德国黑格尔辩证理性主义;费尔巴哈在德国的人文主义强调理性、情感和身体。

费希特等人把理性主义变成了非理性主义。

激情和疯狂影响了两次世界大战。

3.唯意志论(叔本华、尼采)等的代表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非理性哲学。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把哲学对象归结为人的意志或生命,反对或贬低观察、实验、逻辑的科学方法,提倡内心体验等精神力量。

南京大学__外国哲学专业__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

南京大学__外国哲学专业__复习资料之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笔记(精简版)

第一章实证主义第二节孔德的实证主义二、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

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

“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

三、思想发展三阶段论孔德用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来论证其实证哲学的基本思想。

他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国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神学阶段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最后原因,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作解释;第二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作绝对知识;实证阶段只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发现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

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和军事统治的社会秩序;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抽象的民主和平等原则支配的政治制度;与实证阶段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其中经济生活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科学家成了社会的支配者。

六、实证的政治和宗教孔德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认为社会应由掌握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他们起着中世纪君主和贵族的作用。

孔德的上述政治观以他的道德和宗教观为基础,认为人的最高道德责任或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

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

孔德把这种崇拜人类――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的宗教称为人道教。

总之,孔德用思想、情感与行动分别来说明哲学和科学、宗教和短短的、社会和政治,其中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而宗教和道德又将哲学和政治等统一起来。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笔记

现代西方哲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黑格尔之后第一节: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论说文集》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1860年)德国哲学家。

他继承了康德对于现象和物自体之间的区分。

意志独立于时间、空间,所有理性、知识都从属于它。

人们只有在审美的沉思时逃离其中。

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说没有一个无法被解释的事物)因果律,逻辑推论,数学证明,行为动机。

1人的行为动机人的行为动机被叔本华认为是充足理由律第四种形式。

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行为必有其动机上的原因,并从动机上得到解释。

事实上这一看法引出了他的另一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奠定了它的伦理学说。

2、因果律叔本华认为因果律只作用于表象之间而和物自体没有丝毫联系,而且一切表象间都受到因果律影响,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先前的一个原因。

一、作为世界本体的意志1、“世界是我的表象”康德的“物自体”或“自在之物”(thing-it-self)是意志的表象。

意志是一种既不满足又不停止,盲目的冲动,某种非理性的欲求。

2、“世界是我的意志”如何摆脱通常的认识态度而达到对世界的真实把握?身体是一个切入口“认识从根本上看来,只是从意志本身产生的一种辅助工具,一种器械。

认识和身体的任何器官一样,也是维系个体存在和种族存在的工具之一。

”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叔本华认为:世界的一切都为着主体而存在,世界与人的关系是表象和表象者的关系。

而表象的世界是“现象”的世界,在它之外还有一个世界即被作为“自在之物”的意志。

意志的客体化就是理念,而理念的显现就是现象作为世界本质的意志人的认识是生而为意志服务的。

但人也可以作为纯粹认识主体摆脱认识为意志服务的桎梏,而进入无我(即失去了意志)的审美境界。

人生是痛苦而悲惨的。

为了免于空虚和无聊而达到解脱,最好自行绝食而死,或实行严格禁欲,彻底否定意志。

生存意志1)盲目的、无休止的、不可遏制的冲动,其根本的特点是求生存,故为生存意志或生殖意志。

当代西方哲学复习笔记

当代西方哲学复习笔记

当代西⽅哲学复习笔记当代西⽅哲学复习笔记第⼀章第⼀节现代西⽅哲学⼀、现代西⽅哲学的概念1、关于现代(1)19世纪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终结(2)19世纪70年代巴黎公社失败(3)20世纪初⼀战、俄国⼗⽉⾰命(4)20世纪50年代⼆战哲学:介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学科。

2、为什么将19世纪40年代作为现代西⽅哲学的开端?(1)⼀种崭新的哲学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2)⼯业⾰命以及第⼀次⾃然科学⾰命;(3)1848年德法资产阶级⾰命;(4)西⽅资产阶级本⾝发⽣了重⼤变化。

3、现代西⽅哲学与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不同:(1)资产阶级古典哲学的特点:①政治上是⾰命的,思想上是进步的;②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占主要地位;③理性主义哲学。

(2)现代西⽅哲学的特点:①在本体论上,主观唯⼼主义占上风;②在认识论上,⾮理性主义占上风;③对待辩证法的态度,或否认或歪曲;④在社会历史观上宣扬唯⼼史观和悲观主义。

4、现代西⽅哲学的定义;现代西⽅哲学主要指19世纪上半期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以来,⾄今100多年来在欧美各国产⽣和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主要哲学流派和思潮。

⼆、两⼤思潮的对⽴1、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思潮的特征:①拒斥“形⽽上学”,以追求实证知识为⽬的,企图超越哲学党派;②与⾃然科学密切相关;③重视⽅法论研究(分析法、现象学⽅法、辩证法)。

2、⼈本主义思潮①重视对⼈的研究;②在认识论上重视⾮理性的直觉或体验;③重视社会历史问题的研究宣扬悲观主义⼈⽣观。

三、现代西⽅哲学的历史演变1、⼈本主义:叔本华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2、实证主义:孔德(早期实验主义)马赫主义(经验批判)逻辑实证主义第⼆节为什么要学习现代西⽅哲学1、三次思想交锋第⼀次,1978年左和右;第⼆次,1991年,讨论姓资还是姓社;第三次,1997年,讨论姓公还是姓私。

2、学习现代西⽅哲学的意义:①既有助于我们全⾯深刻地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利于我们捍卫、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②有助于我们吸取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提⾼认识能⼒。

现代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

现代西方哲学史复习资料*罗素(5个)1、什么是分析哲学?它诞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时代背景:黑格尔主义的衰落经验主义的复兴数理逻辑的发展语言学的转向(lingustic turn)分析哲学:二十世纪初叶由弗雷格、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发起并推动的一场哲学运动,它以现代数理逻辑为手段,试图通过语言分析方法揭示世界的逻辑本质从而构造新的世界图景,被称为二十世纪哲学领域内的一场革命。

2、什么是“罗素悖论”?它说明了什么?在数学集合论中一个命题蕴涵着自身的否定,即:由总体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构成的集合是否仍为自身元素?普通集合(ordinary set):其总体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

奇异集合(funny set):其总体仍然是自身元素的集合。

由普通集合构成的的集合是奇异集合还是普通集合?如果普通集合构成的集合任然是普通集合的话,那么他的总体不是含自身的元素,然而,新集合又由是他自身的元素构成,则新集合不是普通集合。

如果普通集合构成的集合是奇异集合,那么他的总体仍是自身元素,然而新集合由普通集合构成,总体不是自身元素,所以新集合不是奇异集合,这直接说明了集合论中的自我指涉问题。

3、什么是摹状词?罗素如何用它消解“存在之谜”?摹状词:用于描摹单个事物的性质的词项,通常的形式是“一个如此这般的东西”即由冠词和普遍名词构成。

专名具体指某一个事物,如果你不知道这个事物,那么在听到专门时将不可能知道其所指称的对象,与专名不同,摹状词是复合的符号,被这些符号确定的意义赋予意义,因此哪怕摹状词所指称的对象从未被知道过,人们还是能力理解它所指称的对象。

摹状词理论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虚拟事物的存在问题:存在之谜同一律失效的问题排中律失效的问题存在之谜:非存在存在Eg:金山罗素认为“金山”不是一个专名,而是一个摹状词,他可以转写为“一个具有金和山两种属性的x”将金山从主词变为一个描述语。

于是“金山是否存在”的问题就转化为:有(没有)一个X,此X是金的并且是山;并且对于所有的Y,如果Y是金的并且是山,则Y等于X。

南京大学哲学系《913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真题专业课考试试题

南京大学哲学系《913现代西方哲学》历年考研真题专业课考试试题

目 录
2012年南京大学哲学系913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0年南京大学哲学系913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09年南京大学哲学系913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08年南京大学哲学系913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07年南京大学哲学系413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06年南京大学哲学系413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05年南京大学哲学系413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03年南京大学哲学系413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02年南京大学哲学系503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01年南京大学哲学系503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00年南京大学哲学系503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
2012年南京大学哲学系913现代西方哲学考
研真题(回忆版)
2010年南京大学哲学系913现代西方哲学考
研真题(回忆版)。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

[现代西方哲学笔记一、海德格尔现象学的方法论1、从词汇上来考察“现象学”的意义现象学有两部分组成Phenomen 存在者∕假象,自我显示出来的东西{Logy言说,作为判断的动态过程,显示出意义综合来说在判断或理解的过程中,让存在显示自身2、现象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科学把哲学变为科学,为科学提供最终的原则{对本质所做物现象学描述,即把本质理解为自我显示的过程3、对“真理”的概念做现象学的分析从词源学上考察真理原义是揭示的过程,是对“隐蔽”的敞开真理与现象的关系传统上说两者是分离的,独立的{海氏认为两者发生于“存在”的过程真理与现象都发生于人的存在显示自身→现象、、↓存在人的存在{历史和日常生活的歪曲↓恢复存在的自我显示的内容/揭示存在的意义→真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忽视存在是人类知识这棵大树的根4、现象学的中心问题是存在论而不是认识论两人对现象的不同理解胡是在意向活动中显示出来的对象,即意向事物或一般本质海显现是人对自身存在的理解中心问题转变的理由首先,人是在对存在有所作为的过程中理解自身的存在的其次,才是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即胡所说的意向存在论的区分1、存在≠存在物存在是过程,是动词的含义{存在物是实体,是名称的含义2、本体论神学传统实体及附属于实体的性质来定义存在本体论一切实体存在的终极原因和最初动力归结为神神学3、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的特点实体仍是形而上学的对象存在是在事物的本质的意义上所说的实体通过“数学投射”,使一事物本质化,并将本质投射为“数学共相”4、对西方形而上学的解构承认形而上学的概念、命题与存在的一般意义的联系使用传统及新的概念重建存在论“此在”的概念1、生存存在论的出发点传统形而上学的启示存在论的出发点必须是存在物海氏的存在论的出发点是人的存在生存人的存在→存在物的存在2、“此在”概念的提出“此在”人的存在存在于此人追问存在的意义“此在”莱氏对存在一般意义问题的提问为什么总是存在着一些东西,而不是什么都不存在?问题的本身包含着问题的答案① 问题是针对什么提出的→存在物② 问题要解决的目标是什么→存在的意义③ 问题的提出者是谁→人↓人是惟一关心、提问及最贴近存在意义的存在者此在3、基础存在论基础本体论的内涵人的存在的分析→一切存在物的存在未完成一般意义上的存在论,但自成体系“此在”的特征1、“此在”的特征此在的本质在于他的存在;这个存在者为之存在的那个存在,总是我的存在;2、关于两个特征的说明第一点说明人与其他存在物的根本不同;① 存在决定本质;② 决定人的本质的存在过程是多样的;人与外部事物打交道在世之在;与他人交往与他人的“共在”;人的内在的生活在时间中显示各种存在状态第二点说明人不是一个类属,而是一个单个的存在;① 每一个此在都是一个单独的自我;② “此在”存在的两种状态:本质的存在自我的真实存在;非本质的存在被平凡的,公众的生活状态掩盖的个人存在;是自我的片面甚至是歪曲的显示;是通向本质状态的必由之路;在世之在和与他人共在1、人的存在方式是“在世之在”人是有作为的存在① 人是有所作为的,与其他事物“遭遇”;② 世界是人把它们作为自己生存的环境而联系在一起的;是人有存在方式,是其他事物向人显示的结构;③ 在世之在人的存在方式烦忙,打交道① 烦忙把人显示事物的存在方式;② 打交道人与事物的遭遇关系③ 二种方式2、“应手之物”到“现成在手之物”的转变“应手之物”到“现成在手之物”的转变① 所有事物都是作为人的“器具”而存在;②“器具”“打交道”→锤子太重了理性认识的开始评价① 这一转变就是从行动到认识,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② 从存在论的角度说明了行先于知,知来自行的道理;3、“在世之在”的理论意义康德所说的哲学的“丑闻”已经寓于的→存在的三种方式联系一体的ⅱ、三联式:先行于自身将来式;已经寓于自身的过去式;在世之在现在式;ⅲ、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② 揭示的方式烦Ⅰ、内涵:没有特定的对象,是一般的人生态度;Ⅱ、关于烦的神话Ⅲ、关于烦的三个问题ⅰ、烦对人意味着什么?烦是一种摆脱不掉的心情,揭示了人的当下处境;ⅱ、人为什么而烦?他的目标、未来,他的烦显示了他的潜在性;ⅲ、人面对什么而烦?揭示是将来过去现在的整体结构;面对世界的一切;③ 非本质的“烦”畏Ⅰ、在他人的庇护下取消自我;Ⅱ、区别于抛置态的恐惧没有具体对象,是一般人生态度;④ 本质的“烦”“面对死亡的决断”Ⅰ、三个要素:良知的以往体验的呼唤;决断的当下抉择;先行的未来展望;Ⅱ、只是在面对死亡的心境中,人才体验到存在的全部意义;海氏关于此在的存在与时间性之间的关系的论述的图表:P126;对海氏“烦”的评价:① “烦”并不与任何一种具体的娱乐方式相抵触;② 盲目乐观不但没有摆脱“烦”,而是“畏”的种种体现;③ “烦”作为基本的人生态度,我们并不陌生一种深沉、严肃而又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后期海德格尔1、后期研究领域的转变此在-→真理、语言、艺术、技术-→揭示存在的意义;⒉ 重新定义真理真理的本质是自由;转变:“此在”的除蔽-→真理的本质是自由;真理是遮蔽和除蔽的张力所敞开的场所;林中空地真理“廓清”的含义扩展了“世界”的概念“天地神人”结构语言是存在的家;① 语言的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流动性是存在显示出的既敞开又隐匿的意义;② 西方哲学两极独立的思维方式→人的存在;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影响自由批判的精神◆ 萨特的基本哲学思想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分1、改造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关于“自我意识”的康德笛卡尔传统① 自笛卡尔以来的哲学以自我意识为核心;② 胡塞尔的延续传统;萨特将意向性理论改造为意识理论;2、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区别;意识的根本特征意识的超越性;区别:① 意识外在事物第一级意识自由的设置② 自我意识意识第二级意识反思活动得到联系:① 从发生学的观点来看:意识始发的提供内容;自我意识是获得的;② 从形态学的观点来看:平行的,并列的;意义:① 避免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唯心论结局;② 为自由理论提供了认识论的基础;意向活动的自由1、知觉特征总指向一个存在着的事物的;知觉与判断的不一致知觉真实的;判断会是错误、幻觉;例:树桩→情绪对象,决定了的因果世界→自我意识的发生;举例:我的窥视→对于自我的反思,羞愧感他人意识不涉及我与他人的关系;2、我与他人既依存又冲突的关系他人是自我的先决条件,他人又将自我对象化两种心理倾向:① 我把他人彻底对象化性虐待狂的心理;② 他人把我彻底对象化性受虐狂的心理;两种较温和的行为① 他人对象化我爱情我具有独立性爱情即冲突;② 我对象化他人情欲把他人肉体化3、为他之在内涵:我与他人处于互为对象化的矛盾之中冲突是为他的存在的原初意义;他人是地狱;① 不同于“人对人是狼”的关系;② 冲突的形式不是你死我活的决斗,而是若即若离,又即又离的“悲欢离合”;③ 实质不表现为现实的利害冲突,更多地表现为意识和情感上的不适和困扰;④完全的利己主义和完全的利他主义都是不可能的;4、我与他人的冲突的中断我们意识“我们意识”的发生;①“我们意识”的内涵我与他人有共同的注视对象;② 举例:我与他人共同观看交通事故;集体意识是暂时的例:我的狂喊引起其他观众的冷眼5、评价为他之在先于并奠定了与他人共在的基础;海氏“与他人共在”世界→新思想→个人的生存意识的超越个人的生存意识→无限者的超越3、对于雅氏上帝的认识上帝的特征① 上帝是人类意识的终极关怀;② 上帝是属于个人的、纯粹的、自由意识;③ 上帝是不能加以描述和说明的;④ 上帝不强制人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否定的选择是反超越的倒退4、雅氏的神学与基督教信仰的异同异:反对天启观念;同:① 结论相同,都是信仰上帝;② 哲学与信仰相融;世界哲学1、轴心时代时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代表人物:中国的孔子、老子;印度的《奥义书》和佛教的释迦牟尼;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希腊的荷马史诗、伟大的哲学家和悲剧家;近东出现了犹太教的先知;特征:① 整个人类实现了精神突破;② 是人类的全面精神化和人性的全盘改造的过程;③ 现在人类精神生活的主要形式和内容仍受其影响;2、新普罗米修斯时代科技时代科技改善了人类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的生存境况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反而恶化;3、第二个轴心时代世界哲学世界各地的人将在世界范围内思考全体人类的生存境况问题第 1 页共 1 页。

外国哲学(专业代码:010103)

外国哲学(专业代码:010103)

外国哲学(专业代码:010103)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学、科研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勤奋学习,严谨治学在本学科上进一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正确的学术倾向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具有从事本学科教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学习期间,必须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并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水平。

3、具有健全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二、学制:实行弹性学制,学制两年半至三年,课程学习为一年半至两年,进行科学研究和撰写论文为一年半至两年。

三、研究方向:A、西方社会历史观,B、西方经济伦理,C、东西方哲学与文化,D、西方政治哲学。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培养方式采取理论学习、进行科学研究、参加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应当有新见解,能表明作者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互选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定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应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该硕士生的专业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

一旦确定后,硕士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课程分为学位课(必修课24学分)和非学位课(选修课10分)二大类,应修满34学分。

必修课包括学位公共课(9学分)、学位基础课(9学分)、学位专业课(6学分);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4学分)、跨一级学科课程(2学分)、跨二级学科课程(2学分)、公共选修课(2学分)。

具体安排见附表一。

六、课程考核与中期考核筛选:考核的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学位课程采取考试方式75分为及格,非学位课程60分为及格,选修课程采取考查方式,按合格、不合格评定,也可采取考试方式。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堂笔记及期末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堂笔记及期末试题)

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堂笔记)目录绪论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基本态势 (1)二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1)第一章实证主义一实证主义概况 (2)(一)实证主义的形成(二)实证主义的基本特征二早期实证主义 (3)(一)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二)不可知的实在论(三)实证社会学第二章意志主义一意志主义概况 (6)(一)意志主义的形成(二)意志主义的基本特征二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 (6)(一)世界是表象和意志(二)认识是意识的工具(三)“人生就是痛苦”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 (8)(一)世界就是权力意志(二)认识是权力意志的工具(三)“超人”社会学说(四)“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论四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11)(一)生命之流是世界的本质(二)把握生命之流的惟一工具是直觉(三)“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理论第三章新康德主义伦理的社会主义 (13)伦理社会主义的原则第四章新黑格尔主义者新黑格尔主义的基本特征 (13)第五章实用主义一实用主义概况 (14)(一)实用主义的理论渊源、(二)实用主义的基本特征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 (15)(一)彻底的经验主义(二)有用等于真理(三)实用主义方法论三杜威的实用主义 (16)(一)经验自然主义(二)工具主义(三)多元的社会历史观第八章新托马斯主义社会历史观 (17)第十章存在主义一存在主义概况 (17)(一)存在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二)存在主义的基本特征二海德格(歌)尔的存在主义 (18)第十一章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说 (19)人格三结构理论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课堂笔记)绪论(19世纪30年代)一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基本态势两个流派:科学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思潮科学主义(或实证主义)思潮:第一代:孔德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第二代:马赫主义第三代:波普批判理性主义第四代:库恩历史主义人本主义(即非理性主义)思潮:第一代:叔本华、尼采意志主义第二代:生命哲学家柏格森第三代:海德格尔、萨特发展了意志主义、生命哲学二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关注并深化了对人的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某些有意义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实证主义第二节孔德的实证主义二、实证哲学的基本理论孔德实证主义认为,哲学应当以实证自然科学为根据,以可以观察和实验的事实及知识为内容,摒弃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的绝对的、终极的,然而却无法证明的抽象本质。

一句话,就是以实证的知识来代替神学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概念。

所谓实证指的是具有“实在”、“有用”、“确定”、“精确”、“肯定”、“相对”等意义的东西。

“真正的实证精神用对现象的不变的规律的研究来代替所谓原因(不管是近因还是第一因);一句话,用研究怎样来代替为何”。

三、思想发展三阶段论孔德用思想发展三阶段论来论证其实证哲学的基本思想。

他认为,人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三国阶段:神学阶段,又名虚构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又名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又名实证阶段。

神学阶段寻找现象的根源,追究最后原因,不得不求助于超自然的力量――神来作解释;第二阶段以形而上学(超经验)的抽象概念代替超自然的神力来解释一切,要求获得关于事物的本质的绝对知识,并独断地把这些抽象概念当作绝对知识;实证阶段只借助于推理和观察,以发现现象之间的不变的先后关系和相似关系。

与神学阶段相适应的是神权政治和军事统治的社会秩序;与形而上学阶段相适应的是抽象的民主和平等原则支配的政治制度;与实证阶段相适应的是工业社会,其中经济生活成了人们注意的中心,科学家成了社会的支配者。

六、实证的政治和宗教孔德既反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也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认为社会应由掌握了实证知识的管理者阶级来领导,他们起着中世纪君主和贵族的作用。

孔德的上述政治观以他的道德和宗教观为基础,认为人的最高道德责任或道德生活的最高形态就是对人类的爱和为人类服务。

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

孔德把这种崇拜人类――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的宗教称为人道教。

总之,孔德用思想、情感与行动分别来说明哲学和科学、宗教和短短的、社会和政治,其中哲学是基础、政治是目的,而宗教和道德又将哲学和政治等统一起来。

他的实证主义从反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形而上学开始,最后又回复到人道教这种独特的宗教。

第二节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二、作为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认为,人所认识的一切事物并非自在之物,而只是呈现于人的表象、即意识中的东西,都相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存在,“世界是我的表象”。

科学知识是表象之间联系的知识,表示一个已知对象的系统。

而支配关于现象世界的知识的基本原则是充足理由律。

它有四种表现形式:物理理由、逻辑理由、数学理由、伦理理由。

与之相应的四种表象能力(四重根)是:直观、思维、感性现象、独立。

任何客体(对象)都是主体运用其固有的表象能力及相应的先天的充足理由律构成的。

这种观点与康德关于主体利用先天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来构造对象的观点很类似。

叔本华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反对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和客体当作独立存在的实体,而认为它们只能在表象中彼此相对而存在。

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融主客于一体的表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把客体和主体作为独立存在的实体,割裂主客体的统一,将认识论的问题等同于本体论问题,使认识僵化,以至走向绝对主义和独断论。

三、作为意志的世界叔本华哲学的另一独特之处在于对作为世界的“另一面”的自在之物作了唯意志主义的解释。

他认为存在的东西本身,即自在之物,只能是意志。

首先,人的真正本质是意志。

人最根本的东西是情感和欲望,也就是意志。

过去理性派哲学家把思维(理性)看做是先于其情感意志的东西,其实,意志高于理性。

人首先有意志,然后才认识所要认识的东西。

人的理性、思想等只不过是意志的体现方式。

理性和思想的目的不是其本身,而是作为满足意志、欲望的手段。

其次,整个世界的本质也是意志,世界的一切都是意志的外在表现。

意志作为人的本质与作为世界的本质是统一的。

被叔本华当作自在之物的意志是无意识的、即“盲目的、不可遏制的冲动”。

其特点是求生存,故可称为生存(生活)意志。

为了求生存就必须战胜死亡。

战胜死亡的办法是繁殖后代,因此生存意志必伴有生殖意志。

人的两性关系、爱情、婚姻无非是实现生殖意志的工具。

他把生活意志说成是宇宙意志,它们对象化为不同等级的理念,这些理念在现实世界中的不同等级的事物上表现自身。

愈是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理念愈能清晰而完整地表现意志。

处于最高级的理念是人的理念。

人与其他东西不同,他能够发现自己,知道自己既是意志又是表象,也知道世界既是意志又是表象。

天才人物在其直觉中超脱了一切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现实关系,他不再是一个特殊的人,而是作为理念的人、他作为认识主体是纯粹主体,是意志本身;而作为他的认识对象的也不是一般事物,不是现实事物,而是事物的理念,即意志本身。

作为认识主体的意志与客体的意志是同一个意志,二者实质上已融为一体。

因此意志世界也就表现为主体的意志世界,“世界也就是我的意志”。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叔本华不是把意志当作某种精神实体,而是当作超越主客分立的某种活力和倾向。

第三节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四、人生道路的三阶段人在通向上帝的道路上经历三个认识自己的存在的阶段。

它们也是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境界,是人的三种不同生活方式。

第一阶段是审美阶段。

其特点是人的生活为感觉、冲动和情感所支配,个人沉溺于感性的享乐。

这种生活必然会因不能长久满足或满足后的空虚和厌倦而使人痛苦。

痛苦使人失望,而失望促使人追求第二阶段,即伦理阶段的生活方式。

伦理阶段的特点是人的生活为理性所支配,克制自己暂时的情欲,遵守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准则和义务。

但道德义务是一般的,个人的行为是特殊的、用一般的方法往往不能解决个人的问题,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伦理的人会因为自己不能满足道德律的要求而感到自己有罪。

而有罪感超出了伦理阶段所属的理性范围。

为了解决有罪问题,不能依靠伦理,而只有依靠忏悔。

于是就由第二种生活方式转向第三种生活方式,即宗教。

宗教阶段的生活为信仰所支配。

人在此是作为自己而存在,他所面对的只有上帝。

不过,克尔凯郭尔并不认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均依次经历这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只是三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而各人的选择可以不同。

它们有时重叠交错,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第三阶段。

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生道路三阶段的学说与他所谓的辩证法密切相关。

他称黑格尔的辩证法为客观的和量的,而他的辩证法是主观的和质的,只存在于孤独的、非理性的个人的主观体验之中。

这种体验不能对象化(客观化)、不能计量,无法用语言表达,不能作逻辑论证。

黑格尔的“量的辩证法”可以作为科学认识的工具,而他的“质的辩证法”则只是与上帝保持关系的手段第四节尼采的权力意志一、重估一切价值“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是尼采提出来作为其全部理论出发点的著名口号,其含义就是要求批判被理性主义和基督教传统当作真理的以往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破除它们的权威,这也就是对由理性主义支配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尼采认为它的主要错误就是限制和扼杀了个人独特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

在它的影响下,人必须服从普遍的、纯粹的理性及作为这种理性的体现的世界,遵循奴隶道德,陷入狭隘的实际主义,不敢去创造新的东西。

尼采要求建立一种能够发现和表达人的生命和本能这种深层存在的哲学。

他从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的形象中找到了这面镜子。

他认为代表真实、破坏、疯狂和本能的狄俄尼索斯精神比代表幻想、追求、理性和道德的阿波罗精神更为重要,因为它体现了一种无穷无尽的生命力,意味着人的一切最原始的冲动都获得解放,而不受任何理性观念或原则的约束。

狄俄尼索斯的世界是一个狂醉的世界,是人性的深处得到充分表达的世界,或者说是人的生命感受最强烈的世界,是个人的生命和世界的生命融为一体的世界。

这是一个超越理性的世界,是哲学的真正世界,真正的哲学应是狄俄尼索斯哲学。

四、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尼采对欧洲理性主义传统的批判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基督教以及与基督教教义密切相关的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

尼采认为基督教所宣扬的绝对和永恒的道德观念与理性主义的绝对和永恒的理性原则一致。

包括道德观念在内的欧洲文化是基督教观念统治的产物,它们正是从基督教取得诚实、服从命运、同情和怜悯弱者、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等观念。

理性派传统的道德观念实质上就是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它们扼杀个人所独特地拥有的生命力和原始的本能冲动,扼杀个人的个性和自由以及人的创造性,使人消沉颓废、麻木不仁,因而应予以反对,代之以新的道德观念。

尼采在《超越善恶》中指出两种主要道德类型: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尼采所谓奴隶道德是指他比作畜群的普通人、“下等人”所遵奉的道德。

这些人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和激情,没有奋发有为的生活理想和自我创造的愿望,他们把获得功利当作生活和行为的准则,把怜悯、同情、仁慈、宽恕等品性赞为美德,把强者和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人当作恶人。

这种奴隶道德正是基督教的道德、以之为标准的文化必然是颓废的文化,以这种道德为思想和行为准则的个人必然是丧失了人的本真的自我的个人,也就是被异化了个人。

尼采由此认为欧洲文明的堕落、颓废正是这种道德原则支配的产物。

主人道德是他比作贵族老爷阶级的少数奋发有为的人、上等人所奉行的道德。

这些人的生命和本能得到了充分表现,不受任何确定的、被认为是普遍的道德原则的约束,超出于奴隶道德的善恶标准之外、他们完全以自己的意志为尺度来创造价值、制定道德观念。

高贵的人把一切高尚的、威严刚毅和值得骄傲的东西,即一切能发挥个人的内在生命力和本能、发挥个人的创造性、能动性的东西当作善。

把一切卑劣的、柔弱平庸、循规蹈矩、没有创造新神的东西,一切乞求同情、怜悯之类的东西当作恶。

总之,主人道德是一种以人的非理性的生命和本能为出发点的道德原则。

五、权力意志尼采认为人的认识和道德价值观念都取决于人的生命力和本能冲动。

后者不是来自上帝或者其他物质和精神实体,而来自人的生命本身、人的生命是一种冲动、冲力、创造力,或者说一种不断自我表现、自我创造、自我扩张的倾向、尼采把生命的这种倾向看做是生命的愿望、意志,认为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意志。

生命意志就是表现、释放、改善、增长生命力本身的意志,即“权力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

尼采由人的生命取决于权力意志,进而推论出生物的本质也是权力意志。

生物有机体摄取营养就是为了表现其生命力而去占有和吞噬环境。

不仅具有生命的有机物的本质是权力意志,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过程的本质也都是权力意志。

人和世界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而权力意志又内在于人和世界的存在本身之中。

因此,人作为权力意志或者说作为非理性的生命力与人的现实存在不是分裂的。

人的欲望、激情、本能冲动与人的肉体存在及人的思想和行动是构成个人存在的统一整体。

这样的个人是完全独立自主的,不受其本身以外的任何力量支配。

尼采认为人是不断地创造生命本身的价值的积极主动的人,人不能满足于“已经如此”,而要代之以“我愿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