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道德观与现代化的联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道德观与现代化的联系

摘要:

中国传统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现代化的建设密不可分。传统道德有精华有糟粕,对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也是不一而论,本文主要从利弊两面分析它们的关系,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道德儒家现代化

正文: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德观主要是指以儒家为正统的传统道德。他曾有过辉煌壮丽的青春时代,对古代中国社会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谓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任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事的准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然而,近代以来,传统道德观却无法避免的衰弱了,更是与中国的现代化更是激烈冲突。

冲突

一、重义轻利的儒家经济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时代的经济价值观的冲突

义指体现社会公利的道德标准,利则泛指个人利益、功效。在义和利的关系上,儒家主张“君子义以为上”(《阳货》),号召人们努力去追求义,即社会公利,为社会多做贡献,用社会公利限制、约束个人私利。儒家对于合义之私利,并不加以提倡,有时对于私利是轻视的。孟子更是鄙视追逐利益的商人,把商人斥之为“贱丈夫”,他们唯利是图往往与仁义相距甚远。

儒家的义利观注重社会公利,引导人们为国家和百姓做贡献,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本位的义利观。这种义利观造就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追求完善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素质。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过于强调义,而忽视了社会对于个人需求的满足,往往容易导致对个人利益的过度压抑。而德本财末、为富不仁的思想把德与财、仁义与财利对立起来,并以德、仁作为判断人的行为的唯一标准,使人不敢追求财利。这与现今的市场经济价值观是有相当大冲突的。

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前提,利益主体或主体利益的多元化。我国正在兴起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会反映在观念形态上,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念。与传统的儒家义利观中强调社会公利也就是主体利益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价值观年强调多元主体意识。强调多元主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意就是强调多元主体的能动性。不可否认的是,在推行市场经济的今天,“自我中心”的价值意识有所抬头,要反对“自我中心”的价值意识,就要处理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追求利益意识。肯定个人利益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把利益追求和主题的劳动结合起来,极大的激发了人民群众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二、.家族主义精神和民主政治相冲突

儒家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而家庭作为构成社会的原始基本单位,是整个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儒家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认为和睦幸福的家庭是人获得发展、事业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个人一生的努力奋斗、建工伟业,往往是给以家庭带来繁荣和幸福,进而光宗耀祖为原始动力之一。有无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高下的准绳之一。然而这种观念是以小农自然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主义为精神的,强调等级和谐、依附服从,这与当今民主政治是格格不入的。

当今的民主政治强调的是人人平等,不论是在社会还是在家庭,每个人的地位并没有差别,没有人生来高贵,也没有人生来就低贱。在家庭中,并不是说男人当家就一定是女人依附于男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也有自己的义务。社会等级是有的,但那都是后天因素造成的,那是声望、财富、权力上差异,与人自身“等级”并无关系。

三、伦理本位和科学理性相冲突

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或伦理至上的,在道德中也是以道德认识服从于道德修养,排斥科学理性。伦理本位及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三纲五常为国家政治和社会道德及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因材中国社会缺乏西方式的团体组织和团体生活,而只有伦理关系网络和情谊生活习俗。在社会方面,西方重法律,而中国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则倚重与礼俗。在经济方面,中国家庭是农业自然经济生产、消费、分配的单位。一伦理关系决定财产的分配使用及继承。在政治方面,亲子血缘关系下的宗法政治,亦家庭情

绪化,讲忠讲孝。

而在当今社会,科学理性是注定会被人们重视的。在“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注重伦理至上只会被社会所淘汰,被历史所淹没。但是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是不能完全抛弃的,我们要在继承这些优秀的传统伦理观的基础上,更加重视科学理性的力量,以传统伦理道德为推动力,加快科学力量的发展。

四、儒家文化对中国法治建设阻碍

中国法律儒家化从两汉发端,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深入发展至隋唐时期的最终完成,对中国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儒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为立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法律的儒家化促进了司法队伍的儒家化。此外在刑罚原则中,矜老恤幼原则和恤刑制度体现了“仁恕之道”。但另一方面,如果一当今社会的平等、民主为参照物,我们说这种制度文化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因为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只有专制的东西;它背离了人生来就是平等自由的真理,和我们这个文明、平等的社会是不相融的。造成法律的公正性和公平原则在这种法制儒家文化中没有了立足之地。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法制儒家文化延长了封建社会的寿命,却推迟了新社会的到来。清末以来中国遭受外来的侵略,这种制度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此外,儒家“性善论”充分肯定了人身上具有可向高尚道德发展的潜在因素,但这同意论为皇权所用,致使权力制约机制不健全。

相融

一、仁义礼智信思想对现代化经济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难免会有“自我主义”及“拜金主义”思想的抬头,而这些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然而,传统道德观中的仁义礼智信对这却是有相当大的帮助。在传统道德的影响下绝大部分市场经济的参与者都本着诚信的原则,不欺人,不欺己。

市场经实质是一种道德经济,没有道德难有经济。所谓经济,其实应该包括经济活动中所必需的一种重要前提,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信誉和信赖,即所谓诚信,没有诚信,就难有经济活动和行为,至少难以奏效。传统道德更多的是受到了冲击,但很少有人去倾心重建,或促其更新。还有人试图抛弃它,或者另起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