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城市建设和人居环境
[摘要]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合理准确的城市定位,科学的规划布局和环境保护是良好人居环境的保证。

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则是人居环境建设的核心。

文章对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园林城市的定位、以人为本营造宜人的人居环境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会园绿地
[作者简介]李朝晖,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建筑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广西南宁,530000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07)08-0036-0004
一、园林城市的历史沿革
“园林城市”的思想从萌芽状态起就因其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和地区、民族与文化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时代观念、文化内涵、民族特征以及不同的地域风貌。

在欧洲,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177l~1858)提出的。

在经历了英、美两国的工业城市的种种弊端,目睹了工业化浪潮对
自然的毁坏后,英国著名的规划专家艾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1830~1928)于1898年提出了“花园城市”的理论,中心思想是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既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又有美好的自然环境的新型城市之中。

“花园城市”的模式图是一个由核心、六条放射线和几个圈层组合的放射状同心圆结构,每个圈层由中心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

整个城区被绿带网分割成不同的城市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人口容量限制(约3万人左右)。

新增人口再沿着放射线向外面新城扩展。

从20世纪初开始,随着伦敦附近的莱斯奇沃思花园城、韦林花园城和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等一系列花园新村、花园新区、花园城市的规划建设,“花园城市”的理想变成了现实
在中国,城市苑囿的出现可以上溯到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在渭水之南修造上林苑,到汉武帝时,修复并增扩了上林苑。

隋唐时期,长安城的平面规划中,著名的城市园林就有南城芙蓉苑,东南隅的曲江池。

明清时期,中国城市园林发展到一个繁荣时期。

皇家园林以颐和园、圆明园为代表。

私家园林遍布全国,以南京、苏州、杭州的私家园林最为著名。

苏州园林中的寄畅园、留园、拙政园、网狮园,更是名扬海内外、传承至今,成为现代苏州园林城市建设中的灿烂明珠。

“园林城市”从理想走向实践是世界政治与经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交流,彼此借鉴、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伟大积淀。

二、公园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公园绿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改善环境的社会需求。

早在19世纪,人们为消除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近代城市弊病而寻找改革的良方,最终发现营建公园、绿地乃是最好的措施之一,并从此使公园绿地的建设开始得到迅速发展。

上世纪50年代,为重建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遭受破坏的城市,欧洲许多国家都开始将绿地系统引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由此改变了工业革命初期的那种拥挤、杂乱、污染的所谓“近代城市”形象。

从西方公园绿地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到,自其出现以来,尤其是二战之后它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进入近代社会后各地的城市虽然都有所发展,但总体变化并不太大。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在基本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后,改善环境、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和审美享受逐渐成了一种普遍需求。

而日益密切的对外交流,使人们认识到我国在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和环境意识上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因此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重新
受到重视。

但由于改革开放的初始阶段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是在为改善因长期积欠而造成居民居住条件低下和城市基
础设施不全而努力,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及长期以来对绿地意义理解的偏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公园绿地的建设依然存在着建设水平普遍偏低,盲目模仿外国或国内发展较好的城市作品的问题。

与建筑一样,公园绿地同样存在物理功能和精神功能两方面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功能的意义更大些。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反对装饰的原因是基于当时西方有着普遍而迫切的对房屋的需求和社会经济尚不十分发达的
社会背景,因此采用新材料、以工业化生产预制构件,以最快速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人在建筑中的活动要求,将造型与结构相结合的建筑形式应运而生。

但到上世纪60年代以后,单调生硬的“现代主义建筑”已为人厌倦。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要求建筑形象多样化,因此演化出强调造型、追求地域文化传承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公园绿地固然在近现代城市中承担着减轻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但更有满足市民日常的散步休闲、锻炼游憩、舒缓压力的精神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作节奏的加快,对后者需求会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将城市难以利用的隙地予以绿化种植以提高绿化覆盖率。

在国民经济水平较为低下的年代具有合理的一面,而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再持这样的观念进行园林城
市建设就会显得与时代不符。

在城市主要地段进行大规模、高质量的公园绿地建设会与经济开发在用地上产生矛盾,从而使人产生对经济效益的担心。

因为有人以为,同样的地块若用于公园绿地虽然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这是一项公益事业,不仅在之后得不到任何回报,而且还需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和养护。

正是出于这样的忧虑,故常有不是对公园绿地建设缺乏热情,就是用低质量的种植来降低成本的情况出现。

其实这种担忧实属多余。

英国公园运动的兴起最初就是为筹建城市改造资金。

当时为改造日趋恶化的贫民区环境,决定在其间兴建公园。

由于经费不足,采取收购更大的地块,其中心规划造园,将周边土地开发住宅分片高价出售,以此筹建经费。

从技术上看,当时中产阶级虽有改善自己居住环境的愿望,但无力在郊外购置乡间别墅,而公园的建造改善了周边的环境,所以环公园一带的居住区就成了这部分人置业的选择,从而引起地块的升值,这就有效地解决了资金匮乏的问题。

在今天我国也有不少类似的例子。

如上海浦东开发之初,陆家嘴中心绿地的建设改善了环境,使周边的土地得到大幅度的增值。

相反,在一些居住区的开发中,有人片面认为增加建筑密度就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于是不顾应有的建筑间隔及环境质量以求得到最大面积指标,但事与愿违,最后往往失去了本应有的竞争力。

由此可见,在公园绿地的建设上经济效益
和社会效益之间并无矛盾和冲突,从一定意义上说公园绿地的建设甚至还能优化城市的整体环境,促进投资,从而取得更佳的经济回报。

三、园林城市的准确定位、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园林城市的建设,需要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地理条件、发展方向相谐调,公园绿地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举措,需要与城市的已有氛围相适应。

人们在城市中引入自然,这种自然必须是和人工相和谐、相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如果不顾城市本身的已有条件盲目追求“高、大、洋”的形象工程.过分强调满足物质需求,就可能会制约自身的发展甚至影响生存,造成人为的资源破坏和浪费。

因此,准确的园林城市定位、科学的规划和合理布局,是园林城市建设的首要条件。

在这方面,中外城市都有成功范例。

2004年12月26日,广东中山市通过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持的《中山市生态市建设规划》专家论证。

在园林城市定位方面,中山市已明确提出了建设“两个适宜”城市的口号,即“生态示范,人居典范”。

通过打造“伟人名城、生态城市、精品城市”的形象,充分利用中山市伟人故里的良好基础,塑造现代化名人城市形象,与创建国家生态城市
结合,全面提升中山的城市品位。

进一步通过规划建设城市品牌把城市的综合实力整合起来发掘、构筑具有中山特色的比较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经济文化的更大突破。

同时,围绕追求“现代人、现代生活、现代城市”培育中山的城市文化。

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发挥中山历史名人、名仕多的优势,突出岭南文化、商业文化、华侨文化和名人故里的特色,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满足人文素质提升需求,提高中山市的生活品位,将中山打造成生活高品位的现代名人城市,以此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来中山投资,吸引游人来中山作客。

大力发展园林绿化,不断提高城市品位。

园林绿化是整个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上数量、求质量,大力兴建公园,市首座工业化主题公园――岐江公园,在2002年度的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会上获得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

公园的建设,为市民提供了大量的休闲活动空间,成为城市的“绿肺”;积极发展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坚持道路绿化、街头绿地与市政基础设施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验收。

道路修筑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形成开阔优美、层次丰富的道路景观。

不断增强绿化的艺术性,做到平面布置合理美观,竖向安排有形有序,人工与自然交融,绿化与美化并举。

新加坡位于北纬1°,国土面积为646平方公里,人口
为320万,相当于中国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中国许多热带城市有着相似的气候条件,是亚洲最著名的“花园城市”之一。

1965年新加坡建立了独立的共和国,城市大规模的重建正是从那时开始的,建设花园城市的思想也同时形成。

从最早提出建设“花园城市”理念的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新加坡为提高花园城市的建设水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新的目标提出。

60年代提出绿化净化新加坡,大力种植行道树,建设公园,为市民提供开放空间;70年代制定了道路绿化规划,加强环境绿化中的彩色植物的应用,强调特殊空间(灯柱、人行过街天桥、挡土墙等)的绿化,绿地中增加休闲娱乐设施,对新开发的区域植树造林,进行停车场绿化;80年代提出种植果树,增设专门的休闲设施,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实现机械化操作和计算机化管理,引进更多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植物种类。

90年代提出建设生态平衡的公园,发展更多各种各样的主题公园,引入刺激性强的娱乐设施,建设连接各公园的廊道系统,加强人行道的遮荫树的种植,减少维护费用,增加机械化操作。

由于新加坡政府较早地认识到城市环境的重要性,园林不仅仅能创造“使房地产增值”的经济效益,更是国民综合素质和精神面貌的体现,从而使建设“花园城市”的运动深入人心,与广大民众达成共识。

这一切都给新加坡“花园城市”的建设注入了活力。

景观资
源相对匮乏的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旅游设施和卫生、环保、法制管理的一体化形成了自己城市的特色。

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已成为其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

但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规划的结果。

其城市规划中专门有一章“绿色和蓝色规划”,相当于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该规划为确保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条件下,新加坡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充分利用水体和绿地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质量。

在规划和建设中特别注意到建设更多的公园和开放空间;将各主要公园用绿色廊道相连;重视保护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海岸线并使岛内的水系适合休闲的需求。

80年代,新加坡的城市建设在规划指导下飞速发展,政府部门在着眼于未来的同时,意识到保护好宝贵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于是划定了需要保护的建筑和相关的区域,成立了国家保护局专门负责这方面工作。

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遮荫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土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

新加坡城市建设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走出办公室、家或学校时,感到自己身处于一个花园式的城市之中。

为此新加坡达到了如下指标:在公寓型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建筑用地应低于总用地的40%;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镇区中应有一个10公顷的公园;在每个房屋开发局建设的楼房居住区,500米范围内应有一个15公顷的公园;在房地产项目中每千人
应有0.4公顷的开放空间。

新加坡通过花园城市的建设,很好地处理了城市与自然相结合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新加坡的知名度,为其发展旅游业,广泛吸引外资,增加对外开放的实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向世人展示了其热带城市的风采,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格,为居住在那里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的高质量的生活环境。

四、以人为本,营造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通常意义上的人性化、园林城市“以人为本”就是说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针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展开的。

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更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是园林城市本源的回归。

所谓园林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如何通过构成园林城市空间的诸要素、表现特征、美学意义等几个层面体现人类的内在生活、精神需求问题。

我们只有弄清楚最终的目的,才有可能赋予我们生存的城市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贴近普通城市居民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需求,心理、行为、文化应该是园林城市人性化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人性化设计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对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理层次的关怀。

这是园林城市人居环境人性化设计内涵的基石。

公园绿地在考虑到景观、遮阳、文化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

人们的良好生活不只是住宅,便捷的交通和适当的工作位置,还需要方便的服务,喜欢人群聚居和进行人际交往,因而园林城市应注意开辟公园绿地,构筑小区休息园地,精心布置广场、铺地,以及花木、喷泉、雕塑、座椅与各类建筑小品,形成供人休息、交往的高品质环境。

同时还要设置儿童游戏场、沙地和草坪上布置制作别出心裁的玩具,使其成为儿童游玩嬉戏的小天地。

第二方面,是心理层次的关怀。

园林空间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

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

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

通过公园绿地、建筑、构筑物的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从而使公园绿地增强场所感、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

可见,注重心理关怀的人性化设计反映了公园绿地“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第三方面,是社会层次的关怀,即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关怀。

园林城市景观,包括自然风景、公共绿地、广场、道路和休憩空间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研究园林城市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对人类的影响,研究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改善人类的聚居环境。

加强策划与规划,从城市整体结构方面做好园林城市规划,使资源、能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尽可能少地消耗一切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达到自然、社会、经济效益三者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