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 推进净值化转型,编织“大资管”业务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资管新规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大资管行业进入回归本源的规范调整期。在行业格局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信托、基金、券商资管等都需要重新梳理定位,发挥各自特长,整合交叉重叠业务,集中精力聚焦各自主业,实现错位经营、优势互补。各机构的优势与特色业务组成了一张完整的“大资管”业务网络,覆盖资产管理的整个生态圈。
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概况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各家商业银行一方面积极探索研发新产品,加速存量老产品、老资产的整改压降,推动银行理财向净值化的转型;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的申设、筹备和开业工作。截止到目前,共14家理财子公司获批开业,包括6家国有大行、4家股份制行、3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另有5家理财子公司获准筹建,类型上覆盖国有大行、股份制行、城农商行(见表1)。
从各家银行2019年年报数据来看,银行理财子公司整体发展表现不俗,均实现了盈利。从理财产品的发行和产品迁移来看,截至2020年5月末,11家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总数为1104只,其中母行迁移产品数量为301只,子公司实际新发行产品数量为803只。子公司产品货架基本涵盖现金管理、固收、固收增强、权益、混合、另类等多种产品类型(见表2)。
浦发银行找准定位,推进净值化转型
资管新规后,浦发银行始终围绕“净值化转型”这一核心要务来布局产品发行策略,把握转型时机,找准自身定位。资管新规发布前,浦发银行净值型产品规模仅约2000亿元。在两年的时间里,浦发银行“净值化转型”驶上快车道,建立了形态丰富、功能多样、投资广泛的净值型产品新体系。目前,浦发银行净值型产品规模已超9000亿元,较年初上涨逾1700亿元,占比提升至60%。
在产品体系方面,浦发银行先后推出了现金管理类、债券投资类、项目增强类、含权混合类、债项混合类、结构化挂钩类和外币理财类等各系列净值型理财产品,满足了客户对不同投资策略、风险偏好、流动性的需求,实现了各期限类型、各投资标的、各开放形式、各募集类型、各销售渠道的全覆盖。
除常规产品外,浦发银行紧抓市场投资机遇,结合自身比较优势,打造了多款特色产品。如长期以来,在养老理财方面,浦发银行积极关注国家在个人养老第三支柱金融领域的政策动向与同业的有益实践,将养老理财的发售提升到战略高度,着手打造新监管政策环境下的全新养老理财产品体系,以期助力国家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获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积极发挥银行理财大类资产配置优势,通
过权益类资产不同比例的配置或生命周期“下滑曲线”的设计,为各类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提供增值服务方案,满足多样化养老投资需求。
净值化转型难点——投资者教育
2020年以来,尤其是5月,伴随着债券市场的大幅调整,各类投向债券的金融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净值回撤,甚至“破净”的情况。根据天天基金网数据,超95%的公募基金在6月初出现净值的大幅回落,超100只基金一天内净值跌去0.5%。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也不例外,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共有40余只产品出现了亏损。对于基金类产品的亏损,投资者已有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但一向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也出现了类似的净值波动,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浪花。
2018年资管新规正式发布后,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话题开始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但是习惯于“预期收益率”型理财产品的银行客户,尚未真正明白“净值化”与自身的理财收益究竟有什么关系。银行理财采用净值化管理后,理财产品的价格变动更加精准和透明,每天的变动能及时体现出来,反映基础资产的风险和收益情况。这一波的市场变化,给银行和投资者都进行了一场市场风险的教育课。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净值化转型虽然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从市场的接受度可以看出,如何提升银行的专业化程度、加强投资者教育、营造成熟的金融市场环境是其转型过程中的一大难点。
资管机构及投资者共同营造良好金融市场生态
商业银行或理财子公司方面,一是要强化体系内的业务培训,提高自身销售人员的专业素养。理财产品净值化后,在产品形态、投资逻辑、风险收益特征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销售人员的关注点仅限于产品期限和收益率等基础要素,而净值型产品销售的复杂度和专业度对银行销售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财产品要杜绝简单粗暴的销售行为,建立自上而下的培训体系,销售人员要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理财产品背后的投资方向、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净值的波动
逻辑,并在销售过程中有效地将这些信息传递给投资者,坚持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
二是商业银行应全面审视自身优劣势,扎实练好内功,提升市场化资产的投研水平和投资能力。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体系来看,虽然均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品体系,实现了各类资产的全覆盖,但主要发行的仍为固定收益类产品,这也符合银行理财客户年龄偏大、风险承受度较低、追求稳健收益的特征。
短期来看,银行理财在市场化资产的研究、投资和风险管理方面相较成熟的公募基金更为薄弱,即使面临着过渡和转型的“阵痛期”,但商业银行相比于其他的资管公司仍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那就是在资产、资金两端都具有广泛的客户渠道基础,最贴近各类客户的投融资实际需求,内部协同效应突出,同时在积累了海量的客户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银行在信用风险的把控上也更有经验,在另类资产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因此,银行理财要重新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扎扎实实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理念,增强客户黏性。
三是加强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形成对客户的长期陪伴。过去的银行理财业务是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模式开展的,产品与投资被分隔开来,投资者仅关注产品基本信息,而忽略了产品背后的投资逻辑。
资管新规要求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切实履行好“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管理人义务。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后,对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应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将理财产品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及时、透明地传递给投资者。只有了解,才能信任,商业银行应更主动地拥抱净值化转型,同时合理利用当前新型互联网平台和工具,做好投资者教育,提升客户对于净值化产品的接受程度。
理财产品投资者应摒弃埋头只看收益率的方式,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风险揭示书、投资方向,识别和辨析风险。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资产配置。对于预期收益率产品向净值化产品的转变,理财客户接受起来较为困难,认为这加大了产品的风险。但实际上这才是对理财客户的保护。过往的产品模式下,前端的投资风险均由管理人承担,相应地超额收益也由管理人收取,而净值化产品真正将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给了客户。客户应更加关注产品的长期业绩,理性看待产品短期的净值波动,在承担了一定风险的同时,也享受了产品可能带来的超额收益。
在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转型变革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如果说过去几年,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把握了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建立、做实、壮大了以固定收益类为主的理财产品体系,那么未来几年,商业银行能否把握转型时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