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力学院马克思历年期末复习资料1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马哲.docx

1.如何理解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和区别?答:第一、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最人共性的哲学范畴,体现了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相对和绝对、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对立统一。
第二、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研究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 而哲学的物质概念揭示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木质即客观实在性。
不管门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所揭示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结构和属性如何千变万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范畴所揭示的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这一物质的共同木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主都是不变的。
第三、哲学的物质概念根源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但又高于它,并给它以指导。
3.怎样正确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掌握这一原理有何重大意义?(教材60页)答:第一、世界的具体物质形态无限多样。
这是客观世界各种不同物质运动规律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彖,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木身。
世界是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统一。
第三、世界多样性和统-•性原理的意义在于:(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坚持彻底唯物主义,批判宗教迷信、唯心论、二元论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
(2)世界物质统-性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的衿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集屮体现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求”就是探求和研究。
实事求是,就是耍求我们尊垂客观现实,尊重客观规律。
建设小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从屮国的国情出发,走出一条具冇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3)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也是我们正确运用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方法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什么本质?A. 公平交换B. 阶级对立C. 经济危机D. 社会和谐答案:B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个人与集体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答案:B3.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是指:A. 无产阶级在经济上的领导权B. 无产阶级在政治上的领导权C. 无产阶级在文化上的领导权D. 无产阶级在社会生活上的领导权答案:B4.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A. 个人英雄B. 社会意识C. 社会存在D. 社会制度答案:C5.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具有什么性质?A. 自由劳动B. 强制劳动C. 异化劳动D. 创造性劳动答案:C6.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A. 产品过剩B. 消费不足C. 生产过剩D. 资本积累答案:D7.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动力B. 社会稳定的保障C. 社会和谐的体现D. 社会进步的标志答案:A8.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A. 物质极大丰富B. 阶级完全消失C. 社会完全平等D. 所有制完全公有答案:B9.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什么决定?A. 供求关系B.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 个人劳动时间D. 资本投入量答案:B10.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哪种现象?A. 个人主义B. 物质主义C. 消费主义D. 商品化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关于“商品二重性”的理论。
答案:马克思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

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A 3.A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A 12.C 13.D 14.A 15.C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完整版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提纲绪论1.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根本组成局部,他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方面带来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迅猛开展,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3.马克思主义产生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以实践为根底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开展真理.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根底和思想渊源.6.思想渊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3.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4.意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这说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论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熟悉和利用客观规律.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有以下几点 a 从实际出发,努力熟悉和把握事物的开展规律. b 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c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6.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 a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社会组成局部.b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开展的根底,集中表达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7.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事物普遍性的含义: a 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b 任何事物都不能鼓励存在, 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c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8.关于“新事物〞的理解:新事物是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何新事物不可战胜: a 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b 就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中孕育而成的,否认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存了其中合理的因素,添加了其不能容纳的新内容.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开展过程的始终. 〔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开展过程和开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是辩证统一关系:普遍性即共性, 特殊性即个性.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10.事物的度: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11.量变与质变及其辩证关系: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变化的根本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a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b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2.否认之否认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事物〕开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辩证否认观〔内容〕:a 否认是事物的自我否认,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b 否认是事物开展的环节.c 否认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d 辩证否认的实质是“扬弃〞 .13.归纳与演绎: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归纳是从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 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的推论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是由一般性原那么推导出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第二章1.实践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水平、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实践的根本结构:主体、客体、中介. 〔三个根本要素〕2.实践的三种类型:物质生产实践〔最根本的实践活动〕、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3.虚拟实践:主要活泼于网络世界,具有互交性、开放性、间接性.4.实践在熟悉中的决定作用: a 实践是熟悉的来源.b 实践是熟悉开展的动力.c 实践是熟悉的目的.d 实践是检验熟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人的熟悉活动具有创造性:创造和反映不是人类熟悉的两种不同的本质,而是同一本质的两种不同的功能.创造离不开反映,反映也离不开创造.人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能动反映是摩写性与创造性的统一.6.对事物的正确熟悉具有创造性: a 从实践到熟悉,是第一个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感性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理性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需有两个根本条件:用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呵护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b 从熟悉到实践,是第二个飞跃,由精神到物质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在于熟悉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二在于熟悉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开展.辩证运动开展的根本过程:由实践到熟悉, 由熟悉到实践这样屡次反复. 说明了熟悉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开展的过程.7.真理的内容和形式: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形式是主观.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而价值是多样的.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绝对性 a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那么的界限.b 人类熟悉按其本性来说, 能够正确熟悉无线开展着的物质世界,熟悉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开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相对性: a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条件的.b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a 两者相互依存;b 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9.真理与谬误的区别:区别是相互对立的,与对象符合的熟悉就是真理,与对象不相符合的熟悉就是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对立又是相对的, 他们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其一,真理是具体的;其二, 真理又是全面的. 〔转化条件:失败是成功之母, 吃一堑长一智.〕1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开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内容〕逻辑证实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逻辑证实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11.价值的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12.自由是什么:标志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熟悉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的条件:一是熟悉条件,二是实践条件.第三章1.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根本的〕、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产品分类关系.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a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 生产力的开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开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开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人为的原因使某种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这种“拔高〞了的生产关系也会阻碍生产力的开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开展中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3.列宁认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是生产力的开展.4.社会开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根本矛盾: a 生产力是社会根本矛盾运动中最根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开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b 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开展.C 社会根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开展.5.什么是改革?改的是什么?改革的作用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为什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开展;改的内容包括改革经济、政治改革、文化改革;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某方面和环节进行改革,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开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6.英雄史观产生的社会根源:英雄史观的产生同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大多数人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少数人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有关.7.英雄史观长期存在的根源:熟悉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8.历史创造者: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开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的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9.社会精神财富形成和开展的源泉:在社会历史开展过程中, 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生活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开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第四章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区别: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异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两个局部.2.价值是在交换环节还是生产环节创造出来的?〔生产环节〕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4.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资本值量为根底,根据等价交换的原那么进行.作用: a 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b 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c 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其消极后果: a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b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c 阻碍科技进步.5.私有制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其表现: a 私人劳动和社会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开展过程. b 私人劳动矛盾和社会劳动矛盾,是商品经济和其他一切矛盾的根底. c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6.商品拜物教产生的必然原因: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 a 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产品只有采取商品形式才能进行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只有采取了同质的价值形式才能在交换中表达出来. b 劳动量只有采取价值量这一物的形式才能进行计算和比较c生产者的劳动关系的社会性质只有采取了商品之间即物与物之间相交换的形式才能间接的表现出来.7.劳动力的价值构成: a 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 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接受教育和练习所支出的费用.8.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创造出来的. 可变资本:用来购置劳动林的那局部资本. 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意义: a 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 确定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家创造的,而仅仅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9.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m -m/v m'是剩余价值率,m是剩余价值,V是可变资本.P'=m/〔c+v〕 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p'是利北^率c+v表示全部预付资本10.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及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a 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水平的需求的相对缩小的矛盾 b 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第五章1.垄断产生的原因: a 当生产集中开展到相对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限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b 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C 剧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面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预防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协议,联合起来,实行垄断.2.金融资本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成的垄断资本.3.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途径:经济上,参与制;政治上,个人联合.4.垄断利润是什么?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a 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增强b 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限制市场,使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c 通过增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d 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局部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5.垄断价格的产生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7.金融垄断资本的主体:以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8.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扩张的经济动因: a 讲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b 讲局部非要害的技术转到国外,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攫取高额利润;c 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 保证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9.经济全球化萌芽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10.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兴旺资本主义国家.11.国家资本所有制表达一局部垄断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关系. 〔国家资本所有制就其性质而言,任然是资本主义形式,表达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第六章1.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原那么.3.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兴旺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所决定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兴旺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 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社会主义开展模式的多样化:社会主义开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杨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七章1.根本特征: a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升;。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提纲.docx

2♦绪论-: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第一章3.意识的木质及表现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5.物质?7.运动与静止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0.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12.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
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17.质变与量变18.辩证的否定观19.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20.发展的知识点21.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22.量变,质变23.意识的作用♦第二章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4.实践决定认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7.真理的决定性和相对性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9.真理的检验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10.感性认识理性认识11.认识发展的总过程1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3.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第三章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评价生产关系的标准。
5、唯心史观产生的原因及主要缺陷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7、唯物史观、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及其矛盾运动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0、正确认识和评价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屮的作用11・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2.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15.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1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屮的决定性作用♦第四章1.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3.价值规律7.正确认识资本主义上层建筑8 •劳动力商品及其条件9.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10.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与经济危机11・平均利润的形成12.资本的原始积累1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14.价值量与价值规律15.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孑盾16.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木条件17.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8.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19.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20.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21 •经济危机♦第五章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止确认识国家垄断的资本主义3.金融寡头的统治4.垄断与竞争关系5•垄断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作用7.经济全球化8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第六章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4 •马克思的同时革命论5.无产阶级专政6.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7.无产阶级革命8•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教训9.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0.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第七章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1.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1、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理论来源?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4、马克思主义哲学?6、卅:界的物质统一性7、实践的特征和形式8、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9、联系10、发展?11、对立统一的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2、矛盾1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4、质变与量变15、实践与认识16、感性与理性认识17、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含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A.世界观和⽅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客观世界⼀切规律的科学C.关于⾃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关于⼈和⼈⽣问题的学说※3、物质的唯⼀特性是( D )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4、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5、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的是(C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林※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句话是指( D )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B.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是( A )A.对⽴统⼀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性原理※8、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 C )A.⽭盾特殊性原理B.⽭盾同⼀性与⽃争性相结合的原理C.⽭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的原理D.⽭盾发展不平衡原理※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B )A.形⽽上学和诡辩论的统⼀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的统⼀C.物质和运动的统⼀D.连续性和⾮连续性的统⼀※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的观点C.⽭盾的观点D.物质第⼀性,意识第⼆性的观点11、新⽣事物是指(A )A.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向的东西B.从旧事物中产⽣出来的东西C.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D.⼀经产⽣就是强⼤、完善的东西※1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A.对抗性⽭盾决定的B.⽭盾的主要⽅⾯决定的C.主要⽭盾和次要⽭盾共同决定的D.⽭盾的主要⽅⾯和次要⽅⾯共同决定的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类认识起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的是(B )A.⽣活⽅式B.社会劳动C.思维的产⽣D.⼤脑发育程度※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 A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C.能动的活动D.能产⽣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15、⼈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C )A.地理环境B.社会存在C.⽣产⽅式D.⼈⼝因素16、⽣产⼒的客观性在于(A )A.它是构成⽣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B.它是⼈们在⽣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种⼈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然界17、社会存在的含义是(B )A.⼈的客观的活动B.社会⽣活的物质⽅⾯,即以⽣产⽅式为主的社会物质⽣活条件C.全部社会关系D.不依⼈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8、理解整个⼈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产关系的发展史B.⽣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争的发展史19、划分阶级的唯⼀标准是(A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化标准20、杰出⼈物是指(D )A.各阶级的领袖⼈物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物C.同情劳动⼈民的历史⼈物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的历史⼈物21、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命是指(B )A.思想⽂化技术领域的重⼤变⾰B.⾰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争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命政权的篡夺※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 A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C.能动的活动D.能产⽣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23、⽣产⼒的客观性在于()A.它是构成⽣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B.它是⼈们在⽣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种⼈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然界※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 D )A.⼈脑的主观创造B.⼈脑的客观反映C.⼈脑对客观事物的主体选择D.⼈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2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D )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C.第⼀次飞跃和第⼆次飞跃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既是确定的,⼜是不确定的,”这是(C )A.诡辩论B.实⽤主义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形⽽上学的观点27、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B )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B.社会发展⼀般规律的科学C.⽣产发展的理论D.经济关系的学说※28、在⽣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 D )A.⼈们在⽣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B.交换关系C.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D.⽣产资料所有制关系29、⼀个社会的⽣产⽅式,是指该社会(B )A.⽣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B.⽣产⼒和⽣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D.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统⼀※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性,这是()。
《马克思期末复习资料》目录.doc

目录第一章1 .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Pl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1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P1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P1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P3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P3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P4第二章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P4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哪些贡献?P4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P5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P5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P56.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P67.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P6第三章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P6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P7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8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P8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P8第四章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P9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P104.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P10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P11第五章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P11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P12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P12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P13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P13第六章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P13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P14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P14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019年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考点汇总附复习资料汇编

2019年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考点汇总附复习资料汇编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单选)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问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单选)黑格尔最卓越的贡献是辩证法,他是哲学史上第一个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哲学家。
(单选)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后一位代表,是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
(单选)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没有完全赞同和接受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只是吸收了他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同时摒弃了他的抽象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清除了他的理论中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杂质。
(单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欧洲哲学的全部积极内容,其中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选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存在两个分离:一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分离,二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相分离。
(单选)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完成于英国工业革命后的19世纪初,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简答题1.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2.简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哪些前提和条件?(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
(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其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
其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
5.简述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
A.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统一C.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统一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对立答案:A2.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B.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C.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证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答案:A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标志着()。
A. 人类哲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B. 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C. 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D. 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
A. 实践性B. 革命性C. 科学性D. 阶级性答案:ABC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来源是()。
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英国古典科学答案:ABC三、判断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答案:正确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相互独立的。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体现在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强调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不断检验和发展理论。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体现在它不仅是解释世界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的指导思想。
它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特征及其意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特征体现在它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马克思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题库一、知识点1、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两个必然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绝不会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展望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并最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
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之一,正是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了基本的依据。
这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依靠“理性”的发现,凭空设想未来社会的图景是完全不同的。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正是因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前后相继,有着深刻的历史联系而又完全不同的两个阶段,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结果的共产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取代物,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演变的科学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探索共产主义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通过对资本主义旧世界的批判来展望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的剥削、压迫和苦难,既是人们渴望未来新社会的动因,也为人们展望未来新社会的图景提供可能。
马克思恩格斯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并揭示出弊端的深刻根源,从中发现资本主义的矛盾运动中孕育着的新社会因素,以此作出对未来社会特点的预见。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立足于以事实为基础的粗线条描绘。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题

马原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大题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请简要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强调物质的首位,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人类的思维、认识和社会意识都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方法,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和思维方式。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对立面和矛盾,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就是矛盾斗争的结果。
•辩证法强调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量变引起质变,从而形成新的事物。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无穷尽的运动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
3. 什么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历史和社会发展的理论。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上的东西。
•转型理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如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革命理论:社会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实现的,新的社会形态的产生是通过推翻旧的社会形态来实现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通之处包括:•人的本质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注重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的自我完善和修养有相似之处。
•社会公平与正义观念: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类似的价值观。
•对自然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为指导性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思想方法和原则。
马原期末考试原题

马原期末考试原题第一部分:选择题请从下列选项中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问题是()。
– A. 实践与认识– B. 劳动与生产– C. 利益与权力– D. 人与自然2.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 A. 无产阶级专政– B. 社会公有制– C. 计划经济– D. 阶级斗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科学发展观–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是()。
– A. 自由– B. 平等– C. 公平– D. 全面发展5.认识对象的实在性和把握实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特征之一。
以下关于实在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实在性是指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 实在性是指事物的变动性– C. 实在性是指人们主观的认识– D. 实在性是指事物的绝对性第二部分:简答题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和认识论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实践的和革命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意义是什么?4.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与自然观是什么?第三部分:论述题请回答下列论述题。
1.人是社会历史中的自然存在,也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请你谈谈对此观点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以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立场和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哲学学说。
请你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第四部分:分析题请分析下面的论述,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产物。
问题: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第五部分:应用题请针对以下情景进行分析和解答。
情景:某国政府计划推行一项改革措施,但遭到部分人民的质疑和反对。
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你会如何理解和回应这种质疑?解答: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者,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回应这种质疑。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题库

马原理期末考试题题库第一部分: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征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 B. 集中体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智慧和精华•[ ] C. 批判和超越了旧哲学的局限性•[ ] D. 能触动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2.人的劳动实践是哲学的()•[ ] A. 本原•[ ] B. 本体•[ ] C. 基础•[ ] D. 本体与本质3.辩证法的方法论有三个基本要素,即()•[ ] A. 实践、矛盾、运动•[ ] B. 实践、本体、矛盾•[ ] C. 实践、矛盾、本质•[ ] D. 实践、矛盾、发展4.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 - [ ] A.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智慧和精华 - [ ]B. 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 [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 ]D.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5.共产主义的实现必须经历的主要阶段是() - [ ] A. 政治革命阶段 - [ ]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 ] C. 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 [ ] D.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第二部分:简答题1.请简述唯物史观是如何看待社会意识的。
2.请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本质特征。
3.请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特征。
第三部分:论述题1.请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的认识,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2.请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于我们认识历史和改造历史的指导意义。
以上为马原理期末考试题题库的一部分,题库中包含了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三个部分。
通过解答这些题目,可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希望同学们认真复习,做好准备,取得好成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考试重点。.docx

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材料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冃标的科学理论体系。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主要包括哪些?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科学社会主义主要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対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4•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运用这些基木原理,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5•马克思主义什么时候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6•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是什么?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理论来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湖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來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具冇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具冇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9.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就是致力于实现无产价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木利益。
10.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梢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血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根本方法?(学习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①努力学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③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12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13•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14•什么是方法论?15•什么是世界观?16•什么是唯物主义?17•什么是唯心主义?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木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全重点复习课后习题答案期末试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全重点复习课后习题答案期末试题v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基本考核点v 绪论v 一、基本概念:v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革命性p14v 二、教学重点:v 马克思主义的概念p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p2和组成部分p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P15和理论品质p16、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p20-21v 绪论v 三、一般知识点:v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p4,p6、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的实践活动发展p11、马克思主义产生意义P18、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理论联系实际v 第一章v 一、基本概念:v 哲学、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p27、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物质、运动、静止、时间与空间(概念与特性)、实践;v 联系、发展、矛盾及其双重属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度、质变、量变、肯定与否定p46;v 第一章v 二、教学重点:v 1、哲学概念p27、哲学基本问题(含义p28、具体内容p28、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划分标准p28-29)v 2、物质概念(唯一特性p30)、运动(概念p32、物质与运动关系p32、运动与静止p32、时空间概念及特性p32)、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的决定作用p30-31、意识的本质p31及其能动作用p56-57;实践内涵p34、形式p35、特征p35、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v 第一章v 3、联系观(内涵p40、特点p40)、发展观(内涵p41、实质p41、新旧事物概念p41、新生事物不可战胜性p41)v 4、矛盾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矛盾内涵?、矛盾属性(内涵p43、关系p43、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4)、矛盾的共性与个性(内涵p44,p45、关系p45);v 第一章v 5、质量互变规律(质、量、度p46;质变与量变内涵p46、质变与量变辩证关系p46);v 6、否定之否定规律:辨证否定观内涵p46-47v 7、规律(内涵p54、特点p54)v 第一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物质观创立的意义p31、社会物质性表现p33、矛盾分析方法p45、五对范畴?;v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区分p55)、发挥意识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p57v 第二章v 一、基本概念:v 主体、客体、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真理及其双重属性v 第二章v 二、教学重点:v 1、主体与客体(内涵p63、关系p6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4-65、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论断p66;v 认识的辨证运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概念p68、基本形式p68、辩证关系p69);v 第二章v 2、真理观:真理内涵p71、真理客观性p72、真理双重属性p73、真理检验标准p77v 第二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认识的两次飞跃的基本条件p69,p70、认识运动的无限性和反复性p70-p71、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真理与谬误p76、真理与价值v 第三章v 一、基本概念:v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阶级、国家、国体与政体、人民群众v 第三章v 二、教学重点:v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概念p95、辩证关系p9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p98)v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概念p100,p101、构成要素p100、两者的辩证关系p10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p105、两者的辩证关系p107)、国家(实质p106、国体与政体p106);阶级概念p115与实质p115v 第三章v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p112、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p130-p131v 第三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形态(内涵p109及一般规律p108?);阶级斗争p116、社会革命p119 、改革p121、科学技术在社会中作用;v 群众史观:两种对立的历史观(谁是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制约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性的因素p131——经济条件、政治条件、精神文化条件、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v 第四章v 一、基本概念:v 商品经济p143、商品p144、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P145、货币P148、劳动力商品P153、剩余价值p157、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绝对剩余价值p159与相对剩余价值p160、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p165、利润p168?、经济危机v 第四章v 二、教学重点:v 1、劳动价值论:v 商品二因素p144与劳动二重性p145、价值规律(内涵p146及作用p147-p148)、货币概念p148与职能p14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p149-p150v 第四章v 2、剩余价值论:v 劳动力成为商品(条件p153-p154、劳动力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与特点p154)、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前提p157、特点p157、剩余价值生产方法p159-p160、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p158、资本本质p158)、资本积累p162、资本的有机构成p163、相对过剩人口p164、工资p167、社会再生产(核心问题)p166、资本主义基本矛盾p169与经济危机p170v 第四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商品经济产生条件p14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四个阶段表现)p148、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意义p151;v 资本主义所有权与所有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p156、资本的原始积累p141、资本的循环周转规律(流程p165、条件p165)形式?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p172-p173及本质p172、意识形态p177及本质p177-p178v 第五章v 一、基本概念:v 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垄断、垄断组织p183、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p186、经济全球化v 第五章v 二、教学重点:v 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p182(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生产集中p182、资本集中p182、垄断(内涵p183、原因p183、垄断时期竞争特点p184)、金融资本p184与金融寡头p185、垄断利润p185与垄断价格p18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形成p187-p188、作用p189、垄断资本主义实质p193)、经济全球化表现p194-p195 v 第五章v 三、一般知识点:v 经济全球化表现、动因p196和后果p19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政治经济新变化、原因p202-p203和实质p203-p204、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2.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是实践性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经济学;③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4. 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期末马克思复习要点(全)

期末马克思原理知识点归纳绪论1.(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②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矛盾激化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化④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3.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以唯心主义形式叙述)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的根本利益. 6.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表现: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时间和空间的关系: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5.哲学基本问题包含内容:(1)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选)哲学的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大学马克思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总结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理论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1)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如何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时间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以说。
3如何理解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4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5、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48页自己总结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实践意义?一定要是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物质的概念和特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
3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简答题)第一,坚持了物质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5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意义: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唯一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6实践的涵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联系定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这是唯物辩证法同唯心辩证法、诡辩论的重要区别所在。
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主要方式: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联系意义: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定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发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核心)、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9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两方面意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1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中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11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等,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蕴含着矛盾分析法。
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是辩证的,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他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但这绝不是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是完全消极被动无所作为的。
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达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
1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定义: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根本是不可能的。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方面反映具有临摹性,另一方面具有创造性。
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15认识能动作用以及现实意义: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1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涵义,关系和现实意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关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辩证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区分现实意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感性认识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表现的。
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17实践与理论关系: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18真理的概念及其客观性:真理定义: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错误的观点: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主观真理论的一个典型。
实用主义者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19真理和谬误的主要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
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20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上层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发作用于社会存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发作用。
2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意识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二是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当生产关系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3国家的本质及其职能: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24国家的国体政体: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儿个阶级手里,哪儿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通知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