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必背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复习必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复习必考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师傅安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时间想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第一章3.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4.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准讯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5.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6.哲学基本问题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7.马克思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

马原必背基础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等基本原理。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必背基础知识点: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种关于世界本质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存在的,物质是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由无数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辩证发展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矛盾斗争和统一斗争的过程。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变革。

3.实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立足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历史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历史哲学,认为社会历史是一种物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也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3.社会形态的演变和类别的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每个社会形态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社会关系和上层建筑。

三、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辩证法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事物发展的方法论。

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矛盾的类型和性质:辩证法将矛盾划分为质量矛盾和数量矛盾,质量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数量矛盾是事物之间的矛盾。

3.矛盾的互相转化和质变:辩证法认为,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互相转化,矛盾的转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四、人的本质和价值1.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具有创造性和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前必背100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前必背100例

《马原》绪论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0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背景:(19世纪40年代)【选择】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②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0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1)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2)代表: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记忆方法:“黑拯”“废物”。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2)代表: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记忆方法:“思密达”。

3、科学社会主义:(1)理论来源:19世纪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2)代表: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记忆方法:“胜利欧耶”。

0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恩格斯:【选择】(1)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2)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马克思《哲学的贫困》;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2、列宁:【选择】(1)提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2)“落后的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选择】(1)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第一次结合:毛泽东思想(2)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第二次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马克思主义最新的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0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内涵: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或者简要的说,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选择】2、体系性:马克思主义各组成部分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选择】(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处于指导地位。

马原著作记忆口诀

马原著作记忆口诀

马原著作记忆口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著是我们必须要牢记在心的。

为了帮助大家记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重要内容,我为你们编写了以下记忆口诀:概述篇万物原因共一气,唯独斗争变革来。

从实际出发寻根,揭示社会发展历程。

劳动者是推动力,才产生财富的源泉。

剥削压迫引起矛盾,归根到底是阶级的纷争。

资本篇商品的二重性,价值是劳动的凝结。

价值规律支配交换,社会关系隐形表现。

剩余价值是剥削的体现,资本家追逐利润的结果。

剥削压迫导致矛盾激化,无产阶级终将觉醒。

哲学篇物质决定意识先行,人们的认识是受社会环境影响。

阶级斗争决定人类思想,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反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无产阶级要解放自己。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世界是连续不断地变化。

政治篇国家是阶级的工具,统治阶级实现自身意志。

无产阶级取代资产阶级,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

暴力和革命是政治手段,对立面斗争才能实现权力的转变。

向共产主义迈进,无产阶级才能真正解放。

经济篇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阶级矛盾导致经济危机,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公有制,生产资料归人民所有。

共同富裕为目标,实现新闻社会公正发展。

文学艺术篇文学须为人民服务,以工农兵为创作的中心。

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反映社会现实是它的追求。

艺术不能超越阶级,为无产阶级价值观服务。

艺术形式多样化,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

这些口诀简明扼要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重要内容。

通过背诵这些口诀,同学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为自己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些口诀只是帮助记忆的工具,真正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精髓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思考来实现。

希望同学们能够善于利用这个口诀,积极地进行学习,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去分析和改变社会,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备20个原理与50个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备20个原理与50个知识点

马哲必背20条原理与50个知识点一、20条原理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2、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3、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原理;4、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5、辩证的否定观;6、否定之否定规律;7、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8、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原理;9、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1、事物矛盾变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1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6、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是直接动力。

)(17)社会规律和人的自觉活动的辩证关系原理;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9、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原理(包括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0、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原理。

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辩证关系原理。

二、50个知识点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两种历史观的对立;6、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7、物质与运动;8、运动与静止;9、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0、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1、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12、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13、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4、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5、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16、规律及其客观性;17、现象和本质;18、必然性和偶然性;19、原因和结果;20、可能和现实;2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2、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23、事物发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24、对立统一规律;2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26、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2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及其辩证关系;28、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29、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30、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与认识的本质;31、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3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34、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35、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36、真理及其客观性;37、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38、价值;39、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40、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4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42、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特性;43、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44、社会规律及其特点;4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4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47、社会发展的动力;48、“生产力标准”的依据及意义;49、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50、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

马原必背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认为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辩证法的认识论基础: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调整和修正对世界的认识,实现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

4.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物质条件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制度。

它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和表现。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可以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思想和行为,间接地影响社会存在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用来改造自然和满足人民物质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技术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相互关系的总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这种矛盾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上层建筑的变革又会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三、阶级斗争与社会革命1.阶级的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存在中的一个重要矛盾。

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路径是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必背知识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以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一些必背知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二、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整理(哲学必背)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整理(哲学必背)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整理(哲学必背)一、辩证唯物论基本观点: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要求我们重视精神的力量。

3、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坚持把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二者统一起来。

一方面,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规律又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地与劳动群众的实践相结合。

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要求我们重视科学理论的作用。

2、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原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要求我们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唯物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1、联系的普遍性: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理必背要点(大题版)

马克思主义原理必背要点(大题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主要包括:①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不同回答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②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人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意识的本质是人脑这样一种特殊物质的技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内容上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物质的产物又不是物质。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只有在认识掌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通过自觉活动认识规律并按照规律改造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

③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条件: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实践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世界统一于物质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物质体系;③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从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本质上,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作用上,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5.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6.三大规律p43(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②是贯穿否定之否定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因此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认识和正确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②量变质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7.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发展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联系起来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批判又继承,克服消极因素保留积极因素。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克思考试背记点

马克思考试背记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的三大基本组成部分2.《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3.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5.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6.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7.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8.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9.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10.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1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12.量变与质变的区别在于是否超出度的范围13.两者关系: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应,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14.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区别)都没有科学地理解人类时间的真正本质,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15.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16.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8.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19.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20.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决定性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1.真理的相对性是指广度、深度上有待扩展2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2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4.广义的经济结构是指生产方式,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25.社会矛盾中最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2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7.商品经济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28.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马原必背30条

马原必背30条

马原必背30条1.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个基本组成部分。

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2大发现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2.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二者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4.哲学基本问题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5.根据对世界状态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6.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马克思主义重要知识点-考前必背

马克思主义重要知识点-考前必背

一、经济危机历程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生茶过剩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是从货币危机开始的。

当时,股票行情猛烈下跌,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

英国黄金储备迅速下降,到1826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

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

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

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

此后,平均大约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如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90年。

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的爆发了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伴随着人类走进了20世纪。

1901年的5月,美国发生了交易所危机,到了1903年,美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危机。

铁矿石开采量下降了22.5%,生铁产量下降了8.1%,钢产量下降了7.3%,失业率高达10.1%。

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年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300个,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

此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像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

1914年、1921年,资本主义国家再次爆发经济危机,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并最终爆发。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危害程度最深的的一次危机,它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44%,国际贸易额减少了2/3,大批的工厂、银行倒闭。

英国工业公司的利润降低了28.6%;1932年,美国钢铁、机器制造、汽车、建材和采矿的202家公司共亏损2.7亿美元。

美国破产的企业超过14万家,德国约6万家,法国5.7万家,英国达3.2万家。

随着生产的停顿和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急剧增长,资本主义世界的全失业人数曾高达3000万人以上,加上半失业者共计4000万—4500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概念1.狭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3.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4.形而上学:凡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对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否认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原因的哲学派别。

5.物质: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6.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7.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社会结构:社会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其实质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9.生产关系系统: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生产力相适应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10.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主要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

它既包括政党、政权机关、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实体性组织和设施,又包括宪法、立法、司法等各种政治法律制度和规程等。

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1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它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发展规律。

12.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13.认知图式:认识主体凭借对象性活动逐步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着的基本的概念框架和思维定式,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规则、程序和方式。

14.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形象性。

15.真理: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16.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1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19.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0.资本周转:为了不断增殖资本的价值,产业资本的循环就必须不断地进行下去。

这种周而复始不断进行的资本循环运动,就是资本的周转。

21.资本有机构成:一般地说,技术构成的变化,必然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

反过来,价值构成的变化一般地反映了技术构成的变化。

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有机的联系。

这种由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22.广义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和学说;共产主义是同资本主义制度对立的,人们最理想、最进步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一种实现人类解放、通向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历史过程和实践运动。

23.物质文明: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物质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成果。

24.政治文明: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在政治领域创造的财富,主要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主要标志则是民主和平等的发展程度。

25.精神文明: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的精神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精神财富。

二.基本问题1.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的内容:(1)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具有丰富性和多面性,人除物质需要外,更多的是在社会关系方面和精神生活方面;(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包括体力、智力,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道德修养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2.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的各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促使商品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两极分化。

价值规律发挥调节作用的同时,也会带来某些消极后果:可能导致垄断,阻碍技术进步;可能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可能造成某些社会资源的浪费。

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1)科技与生产力飞速发展;(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允许范围内得到较大调整;(3)国家的宏观干预和调控加强;(4)资本主义民主走向规范化、制度化;(5)资产阶级法制体系较健全;(6)建立了比较系统、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7)阶级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知识化、脑力化、白领化、中产阶级化;(8)劳资矛盾趋向缓和。

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作为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即由生产、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的价值还包括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5.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不断提供经验材料和新的认识工具,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3)实践不断锻炼和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

6.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1)对认识具有动力作用:是指情感、意志等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对主体认识的指向性、积极性所产生的影响。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所持有的态度体验。

意志是主体自觉地确定目标、选择手段、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对认识具有诱导作用:是指情感、意志等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对主体认识在诱发、引导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等非理性因素诱导着人们去探索。

(3)对认识具有调节作用:主要是指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理性因素的激发或抑制,从而调整原有的思维定势。

7.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决定作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性质;决定着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和消费关系;在阶级社会里所有制形式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8.国体政体辩证关系:第一,国体决定政体。

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服从国体的需要;第二,政体对过国体有能动的反作用。

当政体适合国体需要的时候,就能巩固国体,实现国家的阶级性质和职能;反之,当政体与国体不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妨碍国家本质的实现和国家职能的充分发挥;第三,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国体不同的国家可以采取相同形式的政体;国体相同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类型的政体;政体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9.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要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1)物质文明决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社会生产力,要建设和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归根结底要取决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2)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于它为自己的物质文明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而对于与自己不相符合或对立的文明则加以抵制、排斥和摧毁。

在这方面,精神文明一方面通过建立巩固和发展与自己相适应的政治文明来提供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另一方面通过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来实现这种反作用。

(3)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反作用。

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所决定,同时又是在精神文明的指导下建立的。

但政治文明是核心,特别是其中的国家政权、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一方面可以确保精神文明得以贯彻和传播,另一方面可以确保物质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10.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的灵魂和主导因素。

(2)在现代生产力中,科学技术是最主要的推动力。

(3)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4)科学技术的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

12.人类解放的含义:(1)从自然界动物式的生存条件中最终解放出来,成为自然界真正自觉的主人;(2)从社会关系中的剥削、压迫、统治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社会的主人;(3)在行动上从各种盲目的必然性中解放出来,成为自己支配自己本身的主人。

1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反映的是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也称本体论问题。

它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展示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规定着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使划分唯物主义与无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反映的是世界是否可知的、人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是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1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1)指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指出了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揭示了物质的可知性,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同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既概括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也概括了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完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5.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对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的绝对运动;只有认识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不同事物。

1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受人口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人口的数量、密度和增长速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3)人口的构成和质量对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17.意识的能动性: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第四,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的控制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