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树下摇网床》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槟榔树下摇网床

高中音乐花城版公开课槟榔树下摇网床

《猎人的送葬行列 》作品介绍
描述的内容:作者根据法国画家卡洛的一幅版画中所
描述的一个民间故事:树林中一些小动 物驮着猎人的棺材走向坟墓,其中兔子 和狐狸用脚爪揩拭着它们装出来的眼 泪······作者把这个景象写成一个卓越的 乐章,使噩梦,嘲弄,怪相和一本正经 相互交融在一起。其音乐主题(送葬主 题)是根据一首儿歌《两只老虎》变形 而成,使其变成了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
早期作品有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 (均与吴祖强等人合作),《第一、第二钢琴协奏 曲》,交响诗《洛神》,交响音画《祖国的南海》, 交响乐《青年》、《长城》等,以上作品均由BMG 国际唱片公司录制,CD发行于全世界。
杜鸣心长期担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及教 授。他门下的高足有郑秋枫、王立平、马辉、石夫、 张丕基、叶小钢、瞿小松、苏聪、徐沛东、温中甲 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中青年作曲家,许多海外 华人音乐家也纷纷慕名前往大陆求学于杜先生。
聆听体验过程
思考回答问题
1.是否有儿歌《两只老虎》相似的 旋律___有__(是__其__音_乐__主_题__)____。
2.音乐情感的特点:__悲_伤__、__伤_感____ (__虚_伪__、__讽_刺__)_。
3.与传统哀乐的区别:
1.传统哀乐:发自内心真实的悲伤。 2.此部作品虚伪讽刺的悲伤。
《猎人的送葬行列 》作品介绍
交响曲:一种用奏鸣套曲形式写成的大型管弦
乐体裁,形成于欧洲18世纪的古典乐 派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在意大利 歌剧序曲基础上演奏为快,慢,快三 个乐章,而后加入一首小步舞曲,形 成了由四个乐章构成的典型的古典交 响乐式样,是近代器乐体裁中,在音 乐表现上最庞大,最复杂,最完整的 一种形成。它以表现社会重大历史事 件,历史英雄人物,自然界的千变万 化,富于哲理的思维以及人们为之奋 斗的崇高理想等见长,带有一定程度 的戏剧性。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7课《槟榔树下摇网床》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7课《槟榔树下摇网床》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7课《槟榔树下摇网床》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槟榔树下摇网床》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7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我国海南省的民间风情为题材,描绘了在槟榔树下,孩子们摇着网床玩耍的情景。

歌曲旋律欢快,歌词富有地方特色,能够激发学生对海南文化的兴趣。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歌词欣赏、音乐知识、练习、拓展活动等。

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了解海南民间风情,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有较高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海南民间文化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和感受海南民间风情。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槟榔树下摇网床》,让学生感受海南民间风情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舞蹈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了解海南民间风情,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能够独立演唱《槟榔树下摇网床》。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歌曲的演唱技巧,包括音准、节奏、情感表达等。

2.针对重难点的解决方法:通过分组练习、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等。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乐器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海南民间风情,引导学生了解海南文化。

2.歌曲欣赏:播放《槟榔树下摇网床》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的艺术魅力。

3.歌词解析:分析歌词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歌曲寓意。

4.演唱练习:分组练习歌曲,教师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

5.舞蹈编排:根据歌曲旋律,创作相应的舞蹈动作,让学生体验歌曲的节奏感。

6.完整表演:各组分别进行歌曲演唱和舞蹈表演,展示学习成果。

7.拓展活动:学生讨论,分享对海南民间风情的看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槟榔树下摇床》说课稿

《槟榔树下摇床》说课稿

《槟榔树下摇床》说课稿《槟榔树下摇网床》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下午)好!(鞠躬)我是XX号考生。

今天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为克服重难点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花城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音乐鉴赏》第一单元音乐与生活当中的第一节《槟榔树下摇网床》。

《槟榔树下摇网床》是xx北部湾地区渔民生活的一个场景,海风、槟榔树、网床.将一派鲜活的南国风情展现与眼前。

歌曲的旋律像淡淡的一抹斜月,穿过了高高的槟榔树影,映照在窗棂上;像微微的一阵清风,越过了绿绿的稻草园,吹拂在脸颊上;柔柔的一首摇篮曲,传送出暖暖的爱意,安抚了所有疲惫的心。

前奏纯净的录音,柔美的和声,使人一听便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宁静中,享受着云般的轻柔,使烦忧尽消。

二、说学情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要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较广的知识面,学习兴趣上升为乐趣,学习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并不断从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但是高中生在平时的音乐生活中多是盲目而随意的,缺乏引导性,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与分析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感受音乐与生活的魅力,学生能够积极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树立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与表现等方式,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并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知识与技能:了解并掌握歌曲表达的情感与演唱方法,且能够掌握分析歌曲的方法,了解“摇篮曲”这一作品体裁。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歌曲表达的情感,并能够简单演唱歌曲;难点是了解“摇篮曲”这一体裁,并掌握分析歌曲的方法。

(听赏)槟榔树下摇网床-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听赏)槟榔树下摇网床-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听赏:槟榔树下摇网床-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背景介绍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材中有一首歌曲叫做《槟榔树下摇网床》。

这是一首优美的湖南民歌,由建湖民歌王马文俊填词,李蒙作曲。

歌曲传承了湖南民歌的传统特色,融合了湖南山水田园的气息,篇章简短,曲调悠扬,富有民歌的自然、朴素、感人的艺术风格。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湖南民歌的表现手法和特点,感受民歌具有的深刻的人文内涵和民族精神。

从歌曲的艺术形象中感受到阳光、空气、土地的生命力量,体验自然的美好,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教学内容1.音乐元素:节奏、旋律、和声2.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3.歌曲的地域特色和民歌传统4.歌曲中的艺术形象和意象5.听歌鉴赏和口头表达学习活动活动一:了解背景知识学生先在老师指导下听歌,带着问题听歌,思考、感受,培养情感,感知歌曲中的人文内涵和民族精神。

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了解歌曲的地域特色和民歌传统,以及歌曲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活动二:分析歌曲的艺术形象结合歌曲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引导学生分析歌曲中的艺术形象和意象,理解歌曲艺术性的内在联系,感悟自然的美好和乡土文化的魅力。

活动三:创造歌曲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由创作、感性启发的方式,表达对歌曲的情感和理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自己的歌曲情境。

活动四:口头表达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歌曲进行各种形式的表达,如说唱、演唱、朗读等,更好地体验和感受歌曲所传达出的情感和人文内涵。

教学评价通过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在赏析歌曲的同时,学生不仅培养了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也提升了口头表达和创造力,同时,对学生民族精神和乡土文化的积累和感受也将更加深入和深刻。

结束语本节课教案旨在通过听赏一首经典的湖南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文化场景,领略民族精神和乡土魅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情感认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和鉴赏民歌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提高自我审美和文化认知水平,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槟榔树下摇网床》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槟榔树下摇网床》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槟榔树下摇网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体验我国海南省黎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和黎族人民的生活情趣。

2. 学会用轻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 通过学习歌曲,引导学生了解黎族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了解黎族民歌的特点。

难点: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黎族方言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的乐谱和歌词。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展示图片。

3. 黎族文化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情绪。

2. 学习歌曲:(1)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分析歌曲结构,讲解黎族方言在歌曲中的运用。

(3)练习歌曲中的节奏变化,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唱方法。

3. 深入了解黎族文化:(1)教师展示黎族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黎族的生活习惯和风情。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黎族文化知识。

4. 歌曲展示:(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黎族民歌进行演唱。

(2)教师点评,鼓励学生的表现。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让家人感受黎族民歌的魅力。

2. 家长协助学生,共同了解黎族文化,增进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

3. 学生自主学习一首黎族民歌,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黎族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进一步了解黎族文化。

2. 邀请黎族民间艺人到校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感受黎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3. 开展黎族音乐作品创作活动,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创作属于自己的黎族风格音乐作品。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过于复杂等。

并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学生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如:学习态度、学习成果等。

2019春湘艺版音乐六下第7课《槟榔树下摇网床》word教案

2019春湘艺版音乐六下第7课《槟榔树下摇网床》word教案

2019春湘艺版音乐六下第7课《槟榔树下摇网床》word教案教学内容:第七课听赏《槟榔树下摇网床》教学目标:1.学会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槟榔树下摇网床》,能用轻柔、深情地声音表达歌曲情绪。

2.学会聆听其他同学的声音,高低声部能整齐、和谐的演绎歌曲。

教学重点: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槟榔树下摇网床》。

教学难点:能用轻柔、深情地声音表达歌曲情绪;高低声部能整齐、和谐的演绎歌曲。

教学过程:一、欣赏音乐《槟榔树下摇网床》,引入课题。

1.介绍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

歌曲表现的是广西北部湾地区渔民的生活场景,歌曲格调宁静,舒缓,旋律优美,展示了迷人的南国风情。

2.引导学生放松心情,营造宁静的课堂氛围,开始欣赏音乐。

3.听完歌曲,同学们,这首歌曲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表现一种宁静、温馨的画面。

)二、进行声音训练。

(老师讲解要求,并进行示范。

)要求:1.身体放松,深呼吸,逐步体会歌唱要有气息的支持。

2.关于发声方法及声音的位置:尝试半打哈欠,体会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头腔有什么样的感觉?尝试在这样的状态下发声。

3.钢琴弹奏练声曲,引导学生发“呜”音,要求口型圆,发声之前要有气息的准备,口腔找到半打哈欠的感觉轻声跟唱。

4.分两声部进行发声训练,要求加强合作,营造谐调,柔美的共鸣效果。

三、学唱歌曲。

1.跟琴声分声部学唱旋律,要求划拍,唱准节奏。

注意节奏的强弱对比,老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体会。

2.朗诵歌词,引导学生体会歌词描述的场景,营造宁静的氛围,为下一步有感情的演唱做好铺垫。

3.跟琴声分声部学唱歌词。

要求耳朵要灵音要准,节奏要准。

4.老师检查学习情况,并请唱的好的同学做示范。

四、再次欣赏合唱曲《槟榔树下摇网床》。

加深学生对旋律的印象,对歌曲情绪的深刻体会。

五、尝试进行两声部的合唱训练。

节奏音准仍是重中之重。

可以选音准节奏较好的同学做示范,要充分发挥示范的作用。

槟榔树下摇网床 (2)

槟榔树下摇网床 (2)

• 从生命的诞生开始,直至生命的终结, 音乐见证着人生每一个神圣的仪式,伴随 着人生每一段丰富的经历;同时音乐能表 达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思考与眷恋, 可以描述艰难坎坷的人生旅程。 生命,不仅仅是人类所独有,大自然 的一切都拥有,让我们珍惜生命、爱护自 然……
谢谢欣赏
再见
音乐与生活
《生命之歌》第一课时
潮南区两英中学 黄火焰
《槟榔树下摇网床》
聆听歌曲,回答问题: 1. 歌曲有何特点? 2. 作品的演唱形式? 3. 乐曲表达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
?从哪里可以看出?
什么是摇篮曲?
• 原来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 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音乐体裁 。既有声乐曲,也有器乐曲。其音乐形象 亲切,曲调平缓、柔美,节奏平稳,富有首常用于小提琴独奏的《摇篮曲》,原 是一首通俗歌曲,作于1868年。是德国作 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之一。
《鱼美人》
• 聆听乐曲,回答问题: 作曲家运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乐曲热闹的场 面?
《猎人的送葬行列》
聆听音乐回答:
1、乐曲前部分旋律是根据哪首熟悉的儿 歌改编的?有什么不同? 2、《猎人的送葬行列》与传统意义上的 “葬礼进行曲”有什么不同?

槟榔树下摇网床

槟榔树下摇网床

• 三、拓展: 播放<<地球之歌>>让学生看视频感悟 生命不仅是人类所有,大自然也同样拥有,让我们珍 惜生命,爱护自然.
• 四、小结:(略)
• 五、作业:以<<音乐与我>>为题,写下感受,下节 与同学共享.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开始对鉴赏音乐产生兴趣,懂得大自然也有生命,作为 地球公民应”珍爱生命,保护自然”.
• 【教学内容】 • 1、欣赏三首以生命的开始-成熟-终结的音乐作品
运用音乐要素分析特点. • 2、了解音乐小知识舞剧 摇篮曲 交响曲 • 3、了解三首作品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 【教学重点、难点】 • 重点:感悟音乐与人类生命的作用和意义. • 难点:让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语言分析音乐作品,通过
• 【导学过程】
• 导:
• 首先引导学生大自然声音分为:乐音、噪音。 人 们都说:“音乐源于生活而高与生活,”音乐与生活 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音乐贯穿与人生旅程,那么音 乐与生活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 人们从诞生起音乐伴随人生重要的三个阶段即出 生、婚礼、葬礼;生命之歌这一节主要描述:从 生命诞生开始到生命成熟直到生命终结的三个过 程,作曲家运用音乐带给我们的三种感受,下面我们 来聆听三首音乐作品.
• 三、【新授】: • 生命诞生: • 1、让学生唱出所知道的摇篮曲. • 2、聆听<<摈榔树下摇网床>>思考: (1)、作品的演唱形式?童声合唱\
女生独唱 (2)、运用音乐三要素分析此曲?速度、旋律、节奏 (3)、摇 篮曲的特点?曲调柔美、节奏平稳、富有摇晃感 • 3、复听感受:师生共同哼唱并体验摇篮曲特点? • 4、介绍京族:《摈榔树下摇网床》是广西壮族的京族民歌 • 生命成熟: • 1、聆听思考:我们从摇篮中慢慢长大慢慢成熟,结婚的时候需要怎样 的音乐?聆听<<婚礼场面>>思考:它所描绘的场景,情绪、节奏、旋律 又有怎样的特点?(参考课本的谱例) 喜气、热闹的婚礼场面,从音乐中 感受喜悦、兴高采烈的情绪,节奏为快板,有锣鼓点的节奏音型. • 2、乐曲结构分析: 变奏曲式结构:A-A1-A2 A1-A2是主题的变奏,通 过节奏 旋律的变化加以改编. • 3、了解作曲家:课本 吴祖强 杜鸣心的简介及主要作品 • 4、复听:师生共同感受节奏的特点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第11课时《槟榔树下摇网床》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第11课时《槟榔树下摇网床》教案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第11课时《槟榔树下摇网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槟榔树下摇网床》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2.学习歌曲的歌词、旋律和节奏,并能准确表达;3.能够分析歌曲中的节拍和节奏特点;4.能够在合适的时间点加入手拍,提高乐感和音乐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歌曲介绍《槟榔树下摇网床》是一首中国传统儿童歌曲,歌曲创作于1950年代,歌曲的词曲作者是傅聪。

这首歌的歌词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乡村风景,歌颂了农民生活的感人之处,是一首充满温情和感动的歌曲。

2.歌曲学习1.学习歌曲的歌词。

槟榔树下摇网床,捧起我的小脑袋,我的脑袋上是个枕头,枕头下是一本好读书。

更润色的是那一壶醇酒,夜来了许由我安睡。

2.学习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学生们可以通过听录音或教师的演奏了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学生们可以跟着歌曲的节奏轻轻地头摇、手摆,来感受歌曲的节奏和节拍。

3.学习手拍。

在学习歌曲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时间点加入手拍,例如在歌曲开始的时候,学生可以进行简单的手拍,通过手拍来提高乐感和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步骤1.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槟榔树下摇网床》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演唱这首歌曲。

2.音乐分析和教学(1)教师可以播放歌曲录音,让学生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适时的进行手拍练习。

(2)学生可以跟着教师分析歌曲的节奏和每句歌词的韵律、语调。

例如:第一句“槟榔树下摇网床”,就是一个四拍,其中一拍是重拍,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节奏。

在分析歌曲节奏的时候,可以带着学生进行手拍练习。

(3)学生可以跟着教师学唱这首歌。

教师可以先唱一遍,然后让学生模仿跟唱。

在学唱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手拍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韵律。

3.练唱与鉴赏(1)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歌曲的练唱。

练唱的时候,教师要时刻注意指导学生的嗓音和发音,帮助学生尽可能完美的演唱这首歌曲。

(2)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鉴赏和欣赏这首歌曲,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们对这首歌曲的理解程度。

六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槟榔树下摇网床》教案湘艺版

六年级音乐下册第7课《槟榔树下摇网床》教案湘艺版

第7课之《槟榔树下摇网床》教学内容:第七课听赏《槟榔树下摇网床》教学目标:1.学会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槟榔树下摇网床》,能用轻柔、深情地声音表达歌曲情绪。

2.学会聆听其他同学的声音,高低声部能整齐、和谐的演绎歌曲。

教学重点:演唱二声部合唱曲《槟榔树下摇网床》。

教学难点:能用轻柔、深情地声音表达歌曲情绪;高低声部能整齐、和谐的演绎歌曲。

教学过程:一、欣赏音乐《槟榔树下摇网床》,引入课题。

1.介绍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是一首二声部合唱曲。

歌曲表现的是广西北部湾地区渔民的生活场景,歌曲格调宁静,舒缓,旋律优美,展示了迷人的南国风情。

2.引导学生放松心情,营造宁静的课堂氛围,开始欣赏音乐。

3.听完歌曲,同学们,这首歌曲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歌曲的节奏有什么特点?(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舒缓,表现一种宁静、温馨的画面。

)二、进行声音训练。

(老师讲解要求,并进行示范。

)要求:1.身体放松,深呼吸,逐步体会歌唱要有气息的支持。

2.关于发声方法及声音的位置:尝试半打哈欠,体会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头腔有什么样的感觉?尝试在这样的状态下发声。

3.钢琴弹奏练声曲,引导学生发“呜”音,要求口型圆,发声之前要有气息的准备,口腔找到半打哈欠的感觉轻声跟唱。

4.分两声部进行发声训练,要求加强合作,营造谐调,柔美的共鸣效果。

三、学唱歌曲。

1.跟琴声分声部学唱旋律,要求划拍,唱准节奏。

注意节奏的强弱对比,老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学习体会。

2.朗诵歌词,引导学生体会歌词描述的场景,营造宁静的氛围,为下一步有感情的演唱做好铺垫。

3.跟琴声分声部学唱歌词。

要求耳朵要灵音要准,节奏要准。

4.老师检查学习情况,并请唱的好的同学做示范。

四、再次欣赏合唱曲《槟榔树下摇网床》。

加深学生对旋律的印象,对歌曲情绪的深刻体会。

五、尝试进行两声部的合唱训练。

节奏音准仍是重中之重。

可以选音准节奏较好的同学做示范,要充分发挥示范的作用。

六、小结:师:同学们,《槟榔树下摇网床》是一首优秀的合唱歌曲,我们在演唱的时候要把握好歌曲的情绪,深入体会歌曲的意境。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7课《槟榔树下摇网床》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7课《槟榔树下摇网床》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7课《槟榔树下摇网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槟榔树下摇网床》是一首富有海南特色的歌曲,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第7课。

歌曲以海南特有的槟榔树为背景,描绘了孩子们在槟榔树下摇网床的情景,歌词简单易懂,旋律优美动听。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海南的风土人情,感受海南的音乐特色,同时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表现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他们善于模仿和表现,对于富有特色的地方音乐感兴趣。

但同时,学生对海南特色音乐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的演唱,感受海南特色音乐的魅力。

2.通过对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表现力。

3.了解海南的风土人情,增进对我国各地文化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海南方言发音及意义。

2.歌曲中节奏的变化和把握。

3.对海南风土人情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海南的特色。

2.模仿教学法: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节奏和发音,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欣赏教学法:让学生聆听、欣赏海南特色音乐,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的音频、视频资料。

2.准备海南特色音乐的音频、视频资料。

3.准备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欣赏海南特色音乐,感受海南的魅力。

引导学生谈论对海南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呈现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让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海南的特色。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唱歌曲,注意发音和节奏的准确性。

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节奏和发音,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歌曲,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技巧。

5.拓展(5分钟)学生欣赏其他海南特色音乐,感受音乐的多样性。

槟榔树下摇网床-西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槟榔树下摇网床-西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槟榔树下摇网床-西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槟榔树下摇网床这首儿歌的内容和曲调2.学唱槟榔树下摇网床这首儿歌,并掌握其歌词和曲调3.学会用手鼓伴奏,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4.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二、教学内容1.课程名称:槟榔树下摇网床-西南师大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2.教学材料:教材《西南师大版音乐》四年级上册、手鼓、PPT演示文稿等3.教学时间:2课时,每课时45分钟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启发学生1.制作PPT展示槟榔树和网床的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在槟榔树下躺在摇网床里的感觉2.播放槟榔树下摇网床的音乐,让学生听一遍,体验这首歌所传达的愉悦感觉3.提问:“你们听了这首歌后,有什么感受和想法?”第二步:学习歌曲1.老师教唱槟榔树下摇网床这首儿歌,并反复练习,直到学生掌握歌词和曲调2.学生分组,互相唱歌,加深对这首儿歌的理解和掌握第三步:手鼓伴奏1.老师讲解手鼓的用法和敲奏技巧,并进行演示2.学生练习打鼓,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3.以手鼓伴奏的方式,再次唱唱《槟榔树下摇网床》这首儿歌,学生可以同时演奏手鼓,感受音乐的魅力和乐趣第四步:总结1.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成果,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2.结合学生的回答,进一步阐释《槟榔树下摇网床》的歌词和曲调所传达的情感和精神内涵3.激励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鼓励学生多听、多唱、多演奏音乐,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学唱槟榔树下摇网床这首儿歌,并掌握其歌词和曲调2.学会用手鼓伴奏,感受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教学难点:1.学生掌握歌曲的复调唱法和韵律2.教师对手鼓的教学要求和掌握度五、教学评估1.教师可直接观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情况进行评估;2.也可出一些试题测试学生的学习成果,如填空、选择、判断等形式的测试题。

六、教学反思1.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手鼓敲奏技巧掌握得不够好,需要师生合作,加强敲奏技巧训练;2.部分学生对词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下一步需要从歌词含义、阅读和学唱的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探究。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新部编本《槟榔树下摇网床》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新部编本《槟榔树下摇网床》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贵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教案执教:桂平镇城西小学陈志阳课题:《槟榔树下摇网床》课型:综合课课时: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是(贵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奇妙的乡音里的一首二声部合唱曲,歌曲由黄淑子作曲,苏文进谱曲;曾在1986年获得“全国征歌比赛”一等奖。

歌曲描绘的是广西北部湾地区渔民生活的一个场景,海风、槟榔树、网床等等,将一派鲜活的南国风情展现于眼前。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让学生感受海南、广西北部湾地区风情,并能很好地演唱这首摇篮曲风格的二声部合唱歌曲。

2、认知目标:学习本单元乐理知识难点:从头反复记号、顿音记号以及二声部合唱的技巧。

3、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二声部合唱曲《槟榔树下摇网床》,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乐理视唱的能力。

二声部合唱对学生听音练耳有较好的帮助,让学生掌握对力度的控制,以及声音的和谐度。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槟榔树下摇网床》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曲,因此声部的力度均衡、声音的表现力至关重要。

2、教学难点:而如何掌握好歌曲的和声效果以及摇篮曲的表现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3、教学建议:应该注意的是在课后要多让学生做一些关于声部和谐和声音控制力的练习。

四、教具准备:电子课件、挂图、电子琴。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新知:1、播放背景音乐,师讲故事学生认真听。

2、这首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3、归纳总结,引出课题。

4、板书设计:《槟榔树下摇网床》。

三、新歌教学:1播放歌曲《槟榔树下摇网床》。

2谈谈学生听后的感受:(节奏舒缓、优美地)3老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闭上眼睛,感受音乐旋律的美,并跟着轻声哼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