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们很快可与其他的采取同种方式生活的人结成朋友。人 们一经决定选择某一种生活方式,他们就要从相似的群 体中去选择婚姻的伴侣,他们发现,要同生活方式不一 样的人在一起生活得和谐是很困难的,因此地位群体成 为一个在内部发展的圈子。 & ’ ( 《经济与社会 》 在 中, 韦伯也提到, 等级地位和阶级 “ 等级地位应该是指一种在社会评价中 地位并不一致。 典型有效地要求的特权化。它建立在下述事实上:生活
《$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 》 中, 马克思对生产方式与生活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方式的关系作了更明确的表述:
!& # ” 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 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另外,生产力的发展对生活方式变革起着决定作 “近年来, 用。马克思说: 任何一种机械发明都不像珍妮 纺纱机和精梳纺纱机的创造,在生产方式上,并且归根 “这 到底,在工人的生活方式上,引起那样大的改变。 ” ‘机械发明 ’ ‘生产 里, 正确表达了实际的联系。 , 它引起 方式上的改变 ’ , 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 因而 ‘并且归根到底 ’引起‘工人的 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 生活方式上 ’ 的改变。 ” 这两段话揭示了社会生活各个
!"!
!"#$%"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 说明人们是如何凭借一定的生产方式和全部社会条件, 进行满足自身需求的生活活动的,意在表述人们的“活 动方式 ” ,因而属于主体范畴。生产方式制约生活方式, 是形成人们生活方式的客观条件。有什么样的生产方 式, 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方式。 第二,两者的外延不同。生产方式涉及的是物质生 产领域,生活方式作为满足人们需要的生活活动,包括 了生产领域的活动,但又不局限于生产领域,而是包括 了劳动、 消费、 闲暇等更广泛的领域。因此, 生活方式的 外延较生产方式更为广泛。 第三,两者的概念层次不同。生产方式是与社会形 态处于同一层次的概念。它是从社会宏观的角度上表述 社会形态的运动形式及规律,因此只能从社会形态的层 次上研究人类社会出现的几种生产方式,以及各种生产 方式的质的规定性是什么,而不能从个人的角度表述为 某个个人的生产方式。而生活方式既可以称某一阶级的 生活方式, 又可以称某个家庭、 个人的生活方式, 因而是 个多层次的概念。 关于二者的联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最根本的观点 是, 生产方式制约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生产方式的表 “ 人们用以生 现。 这一观点集中体现在这段重要论述中: 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 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征。 这种生产 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 加以考察, 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 式、 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 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 ” 在 个人 怎 样 表现 自 己 的 生活 , 他 们 自 己 也就 怎 样 。
!( # 并互相敌对, 所以他们就形成一个阶级 ” 。当时法国的
农民阶级与其他阶级各不相同,一方面从逻辑上说,是 由他们的生产关系和经济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从现象 上看,是由他们特殊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表现 出来的。在这里,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一种社会现象 和一项指标。这一分析对西方社会以后关于生活方式的 研究, 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可以说, 也为后来的研究奠 定了基本的研究思路。如果说,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稍晚 一些的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主要是承袭了马克思从生 产方式的角度对生活方式进行研究的思路,那么,在西 方社会,自马克斯・韦伯以后的西方社会学家则是沿袭 了将生活方式作为辨别阶级(后来扩展为更广泛的社会 群体 )的指标这一理论径路,同时并辅以大量的实证研 究, 使生活方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方向。 二、 韦伯: 确认地位群体的社会标志 继马克思之后,作为他的理论的承继者和批评者, 韦伯对于生活方式问题表现了更明确的研究兴趣。在 《阶级、地位与权力 》这篇论文中,他提到了生活方式这 一概念。他首先对阶级、地位和权力这三个概念的内涵 以及它们在社会学上的重要性进行了条分缕析,在此基 础上, 他提到了生活方式这一问题。 “阶级 ” 他指出, 是按照人们所具有的不同的产品生 “地位群体 ” 产与获得方式进行的分类, 但是 是按照产品 “生活方式 ” 的消费原则, 也就是特有的 来进行的一种分 类。! ) # 一个人得到某种收入其原因归于他的阶级地位。 这样的收入使人们有可能以某种生活方式生活,而且人 !"#$%"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的论述 生活方式是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 范畴。!"#$ % !"#& 年,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为创立唯物史 《德意志意识形态 》 “生活 观合写的第一部名著 中, 就把 方式 ” 作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概念—— — “生产方式 ” “人们用以生 具有紧密联系的概念提了出来。书中提到: 产自己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 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 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 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 式、 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 他们一定的生活方式。 ” 但是,对于马克思提出来的“生活方式 ”这一重要概念, 并未引起后来的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在马克思主义的经 典理论中,除了对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这两个概念进行 了区分, 还将生活方式视为辨别阶级的一个重要指标。 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区别在于,首先,两者所属 的范畴不同。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它 所说明的是在人们生活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 生产中已经达到的水平,属于客体范畴。而生活方式则
&) ( 方式; 正式的教育方式; 出身威望或职业威望。 ” 另外,
等级可能由下述情况产生: %$ 主要是由于固有的等级的 生活方式,其中尤其是由于职业的性质(生活方式的等 级以及职业的等级 ) ; 通过基于等 !$ 其次是继承魅力的, (出身等级 ) 级出身的卓有成效的威望要求 ; *$ 通过对政 治的或僧侣统治的统治权力的等级占有,加以垄断(政 治的以及僧侣统治的等级 ) 。&+ ( 因此,构成等级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具备性 质相似的生活方式。具有相同生活方式的人,可以属于 同一等级地位,但并不一定属于同一阶级地位,比方说 一位军官、官员和大学生,可以因为所受教育相同而具 有相同的等级地位,但由于阶级地位更多是由财富来决 定, 所以他们不属于同一阶级。同样, 没有财富的人, 可 以构成一个阶级, 但不具备等级地位。这样, 在韦伯的分 “地位 ” 析框架中, 生活方式的意义主要在于它是区分 与 “阶层 ” 的一种途径。在这里, 生活方式只是一个次要概 念,不需要予以单独的解释。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 是,在韦伯这里,就已经开始从消费方式的角度来认识 生活方式。 《阶层、 他在 地位与权力 》 一文中指出: 资本, 财富与 收入本身并不能成为区分阶级的生活方式的指标。在一 定的收入水平的范围内,对收入的如何进行花销就包含 了选择的因素在内。收入水平虽然相同,但是因为进行 消费选择时的特征不一样,生活方式却可能表现出不同 的形式。在韦伯这里,从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可以区分 一定的地位群体,但生活方式本身又是通过一定的消费 “ 地位的社会分层是与对于观念的和 模式表现出来的。 物质的产品或机会的论断并存的……除了特定的地位 的荣誉—— — 他总是依赖一定的距离和排外性,我们还可 以看到各种对于物质的垄断。此类受羡慕的爱好可能包 括若干特权, 如穿特殊的衣服, 吃特殊的、 对外人来说是 禁忌的事物。 ” 所以, 在韦伯看来, 阶级是按照它们与商 “地位群体 ” 品生产和商品获取的关系而划分的, 而 是按
!’ #
领域变革的顺序和层次,说明了生产力在整个社会变革 中的原动力作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以生产工具的改 (机械发明 ) 变 为标志; 接着引起生产方式和生活关系的
!"#
江西社会科学
!""#$ % 照它们特殊的生活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消费商品的规律 来划分的& , ( 。人们在方法上, 可以从生产关系、 分配制度 认识阶级, 从生活方式认识社会地位, 这也就是说, 人们 进一步在方法上可以根据消费规律认识生活方式。把生 活方式转化为消费方式来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西方生活 方式研究的主流,这种研究在方法论上与韦伯是有渊源 关系的。 三、 凡勃伦: 有闲阶级的消费方式 在西方社会学中,凡勃伦也是早期对生活方式进行 研究的代表。由于对工业社会中的产品结构感兴趣,他 对生活方式的形式和意义予以了关注。但是,在他的论 述中,生活方式依然只是一个派生词,对概念本身他并 没作进一步的研究。 凡勃伦主要是从消费的角度来认识生活方式,以及 这种以消费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生活方式与阶层的关 系。凡勃伦首先认为,生活方式是作为阶级地位与尊荣 的社会标志存在的。但是,在人类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 段,由于人们对于尊荣的判断标准不同,因而作为不同 阶级地位标志的生活方式也不同。 尊荣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勇武。在古代掠夺性的社会 中,勇武的最好证明是身体的侵略行为,最好的例子是 战争。根据战争的结果,掠夺战利品成为了尊荣的标 志。此后,对战利品的拥有转化为对纪念品的占有和使 用, 继而又演化发展成为品级、 头衔等等级制度, 并以特 定的物品作为地位尊荣的展示,如各类的勋章。进入工 业化社会以后,由于普遍的战争行为的消亡,人们博取 尊荣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财产代替勇武成为尊荣的标 “有闲 ” “有闲 ” 志。而表现富裕的手段则是 的生活方式, 标志着个人的成功,不必自己通过生产劳动来获得物质 生活的保障。在这里,特定的生活方式成为了特定阶级 “有闲 ” 的象征。凡勃伦认为, 是社会差别的象征, 是生活 方式与阶层的问题。 “有闲 ” 凡勃伦使用的 一词, 并非指无所事事或者懒 “有闲 ” 惰, 而是指非生产性的消耗时间。 阶级的特征在 (% ) 于: 首先, 属于这一阶级的人们, 认为生产工作是不 (! )借此可以证明个 值得做的并对它抱有轻视的态度, 人的金钱力量可以使他安闲度日, 衣食无忧。另外, 有闲 阶级的生活是不能全部为公众所看到的,为了保持荣 誉, 对于不能为人所窥见的部分, 就得有所显示, 使人信 服他的生活的确是有闲的。有闲阶级的生活特点在于, 讲究礼仪、注重优雅,用以炫耀有闲阶级的地位,因此,
!"#
改变; 再是社会关系的改变; 最后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马克思主要是将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生产力等范 畴联系起来进行论述。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这一层面的 论述,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还将生活方式作为辨 别阶级的一项有效指标。在他们看来,虽然可以社会的 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为基础来划分阶级,但是,阶级的 社会属性远远不止于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所以,马克 思主义创始人也把生活方式作为辨别阶级的一项重要 标志。 马克思对法国农民阶级的分析就采用了生活方式 “小农人数众多, 这一指标。他说: 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 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 “既然 式不是使他们互相交往, 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 ” 数百万家庭的经济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 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
江西社会科学
!""#$ %
西方生活方式研究理论综述
!马 姝文 夏建中荐
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 自马克思开始, 相继有马克斯・韦伯、 凡勃伦以及布 迪厄等西方社会学家对此都有论及。 通过对西方学者关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历史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一条理论 发展的大致脉络, 即生活方式逐渐从附属性概念发展为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同时, 随着西方社会进入消费 社会, 对于消费方式的研究取代了生活方式的研究。 ’ 关键词 ( 生活方式; 阶层; 消费 ’ 中图分类号 ( )*! ’ 文献标识码 ( + ’ 文章编号 ( !,,# - $!". / 0,,# 1 ,! - ,0#0 - ,& !,,"20 1 马姝 / !*22 — 1 , 女, 湖南长沙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 0,,0 级博士研究生。 / 北京
生活方式是社会学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在 西方社会学经典著作中,相继有马克思、韦伯和凡勃伦 等多位社会学家对生活方式这一问题有所涉及。通过对 他们的研究脉络进行分析,可以认为,西方社会学对生 活方式的研究历史具有这样一个特点,即生活方式逐渐 从附属性的边缘概念发展为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最 初,生活方式只是作为区分其它概念的辅助概念而存 在,随着西方社会步入“消费社会 ” ,对于生活方式的研 “消费方式 ” 究主要集中在消费领域, 甚至 成为了生活方 式的代名词。生活方式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成为社会学 中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社会学界对生活方式问题的研 究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 也局限在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中,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 wenku.baidu.com视。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系列与生活 方式有关的社会问题相继出现,生活方式研究已开始成 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对西方社会学家在 生活方式领域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简要的理论梳理,是为 在这方面的一次粗浅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