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
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分别是原来什么野战军
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分别是原来什么野战军第一野战军原西北野战军(西野) ,由抗战时期贺龙、关向应等领导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的主力部队,逐步发展而来的。
第二野战军原中原野战军(中野),前身是抗战时期赫赫有名的八路军129师和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
第三野战军原华东野战军(华野),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在华中的新四军大部和山东的八路军一部为基础,第四野战军原东北野战军(东野),是由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后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主力各一部及东北抗日联军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北伐到49年解放不但部队经过无数次整编而且十大元帅也相互领导过不同的部队我们得从解放战争时期入手因为这一时期我军已经整编为70个军 200个师分为5大野战军首先说元帅之首的朱德朱总一直是全军的总司令很难说哪个嫡系哪个不是我们重点说一其余9位吧其次是一野主帅彭德怀的手下有著名的十虎将胡子将军——王震血胆勇将——杨得志铁甲元勋——许光达独臂勇将——贺炳炎独臂虎将——彭绍辉无畏将军——郭鹏独臂将才——余秋里铁流雄鹰——罗元发骁勇猛将——郑维山目前还保留1个机步师,1个摩步旅和3个地方师,1个武警机动师,分布于南京,兰州两大军区1个集团军,1个副大军区级省军区和武警。
二野主帅刘伯承手下悍将有传奇战将——陈赓神威虎将——杨勇虎胆战将——陈锡联疯子战将——王近山军中雄师——杜义德勇胆血将——周希汉导弹元勋——王秉璋红都勇士——曾绍山辘战血将——秦基伟目前还保留5个摩步师,1个山地快反师,6个摩步旅,2个空降师,1个装甲旅,3个武警机动师和2个预备役师,分布于北京,兰州,南京,沈阳,济南,成都6大军区7个集团军,1个空降军,3个省军区和空军,武警。
三野主帅陈毅手下名将百胜将军——粟裕屡战勇将——皮定均铁血上将——陈士榘文武兼备——宋时轮大刀将军——许世友铁面将军——王建安壮族上将——韦国清血胆将军——成钧铁胆将军——陶勇目前还保留4个摩步师,10个摩步旅,1个警卫师,1个警卫旅,1个预备役师,1个预备役炮兵师,3个武警机动师。
【四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 军史及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
该纵队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冀东暴动中保留下来的部分战斗力量基础组建的。
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冀热边特委在八路军第4纵队配合下,发动和领导了冀东20万工农抗日暴动,建立了抗日武装。
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陆续派遣许多红军干部到这支抗日武装力量中担任各级领导。
10月,其主力撤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整训,留在冀东的三支游击支队便成了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武装力量。
1940年7月,这支武装力量编为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李运昌任司令员,李楚离任政治委员,辖第12、第13团,曾配合主力部队参加百团大战。
1942年11月,第13军分区抽调第12、第13团与所属各县大队、基干队合编为7个地方区队,在长城内外日军制造的"无人区",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并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1945年1月,奉晋察冀军区的命令,第13军分区改为冀热辽军区,辖第14至第18军分区,隶属晋察冀军区。
冀热辽军区组成后,投入抗日战争的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北出长城,进军热(河)南、辽(宁)西。
1945年战略反攻后,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编为詹才芳、黄永胜两个纵队。
同年10月,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11月又调回晋察冀军区。
同时根据晋察冀军区统一整编部队的命令,冀热辽军区改编为冀东军区,所属部队编成冀东军区第11、第12、第13、第14旅。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支部队立即投入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斗争,接连进行了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以及打退美军直接进犯的安平作战等,保卫了冀东解放区。
1946年6月至8月,冀东军区野战部队进行了整编,先编为第11军区改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
8月,上述第10、第11、第9旅,在河北遵化地区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参谋长彭寿生。
各旅依次改称为第25、第26、第27师。
全纵队2.3万余人。
不久,部队先后进入东北地区,参加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作战。
四野
四野“暴风雨部队”传奇“战旗在阳光下放光辉,我们是无敌的暴风雨部队,诞生在抗日烽火,转战千山万水,攻锦州打海南,铁拳震敌胆,入朝第一仗,战史美名扬,啊!枪杆子听从党指挥,暴风雨部队无坚不摧!”这首雄壮有力的军歌,赞美的就是素有“暴风雨部队”之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40军118师。
鲁中诞生,挺进东北炼劲旅第40军118师是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历史不算老,但成长迅速,其最早前身是1937年底至1938年春,山东省委发动的长山县黑铁山起义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5军(后改称第3支队)、泰安县徂徕山起义的第4支队、潍县蔡家栏子起义的第7支队和寿光县牛头镇起义的第8支队的主力,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八路军鲁中军区第1、2团。
抗战期间两团转战泰山、沂蒙,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在山东鲁中根据地享有崇高的威望。
在残酷斗争中,为粉碎敌人的堡垒政策,鲁中2团首先将爆破技术运用于攻坚作战,创造出“爆破、火力、突击”紧密结合的攻坚战术,极大地提高了我军攻坚作战的能力,迅速在山东部队推广。
解放战争中,毛主席曾电示攻太原的部队,要采用山东的爆破经验。
从此,“爆破”战术被全军广泛运用,并列入《步兵战斗条例》。
1945年8月,我军对日大反攻,山东鲁中军区第1、2团和部分地方基干武装组成山东解放军第3师,辖第7团(老1团)、8团(老2团)和9团。
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从山东、冀热辽抽调包括山东3师、警备3旅、冀东12团在内的大批主力部队挺进东北,统一编入由林彪任司令员的东北人民自治军。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并对进入东北的新老部队进行整编,辽东第3纵队在辽阳成立,下辖第7、8、9旅。
第7旅即由山东解放军第3师第7、8团和由冀东12团一部扩编的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21旅62团、23旅67团编成,旅机关由原山东3师机关组成,辖第19、20、21团。
合编时将23旅67团拆散分补给各团,全旅8600余人,旅长曾国华,政委李伯秋,副旅长邓岳,参谋长王全珍,政治部主任李改。
名词解释暮和四野的意思
名词解释暮和四野的意思
“暮”和“四野”都是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暮”通常指傍晚或日落时分,也可以用来形容时间晚或晚年的状态。
例如,“暮色”指的是傍晚时的景色,“暮年”则是指晚年。
“四野”则指的是四周广阔的原野,常用来形容辽阔无垠的自然景象。
例如,“四野茫茫”形容四周的原野空旷无际,“四野苍茫”则形容四周的原野广阔而又迷茫。
以上是对“暮”和“四野”的基本解释,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其他含义,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
四野头等主力师
四野头等主力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是我军战功卓著的主力部队,解放了东北、华北、中南,打了三大战役中的两大战役,吃掉了蒋军“五大主力”中的两大主力,消灭了桂系的两支精锐部队“钢7军”和48军,北至松花江南到海南岛,都有其战斗足迹。
在四野的战旗下,有八支英雄的部队,承担了四野的主要作战任务,几乎参加了四野的所有大小数十次战役,且均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立下了赫赫战功,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称呼这八支英雄部队为——四野头等主力师。
一、38军第112师第112师的前身是八路军第115师教导5旅,该旅是由以115师343旅685团新2营为基础发展起来的115师东进支队改编的。
南下支援新四军时改称新四军独立旅,北上山东归建后恢复教5旅番号。
43年3月教5旅旅部和所辖13团、14团合编为滨海第13团,43年9月滨海13团兼滨海1分区,后原教5旅机关分出为1分区机关与13团分离,45年8月1分区机关和滨海6团、13团、独立3团合编为山东军区第1师。
同年9月1师奉调赴东北,后称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直属第1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直属第1师,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第1师,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第1师,38军第112师。
该师是我军核心老部队,686团、滨海13团等两大山东军区主力团是该师的主力,部队作风勇猛顽强,执行命令坚决,战斗经验丰富,经得起伤亡,连续作战能力很强,战斗士气旺盛,防御、进攻、野战、攻坚俱佳。
该师长期担负机动作战任务,战功卓著,深受115师、新四军、山东军区、四野、志愿军、军委首长的爱戴和信任,一直是重点建设部队。
是四野头等主力师,也是全军战斗力最强的几个主力师之一。
二、38军第113师第113师的前身是由686团、685团的部分干部和686团的两个连队为骨干组建的343旅补充团,37年12月115师主力东进以后编入115师晋西支队为第1团,40年11月入鲁归建编入115师教2旅为第4团,43年3月与教5旅15团、山东纵队2旅5团、教2旅直属队各一部合编为滨海第4团,43年9月该团兼滨海军区第2军分区,44年7月2分区机关与滨海第4团分离。
四野十大主力45军
45年11月与冀热辽部队合编为热辽纵队30旅,46年4
22旅合编为独立旅,同年6月改称独16旅,47年8月
8纵队为23师,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8纵
23师。该师部队基础很老,战斗力较强,是军主力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团的前身是由冀热辽军区挺进东北的部队改编的独16旅
团,47年8月编入东北8纵为23师67团。 401团的前
团,47年5月随分区改称18旅53团,47年8月1日编入
8纵为24师71团。该团是新组建部队,进步较快。 405
27旅70团(红1团)2营的4、5两连为基础
18分区独3团,47年5月随分区编入18旅为54团,
年8月1日编入东北8纵为24师72团。该团虽为新组建
1团的连队和骨干,故战斗力提升很快,入
9军团,长征后期编入红2方面军为红32军,
120师359旅为718团,后留守陕甘宁
8团,39年12月编入警1旅仍为8团,
年6月改称联防军警1旅1团,45年5月编入南下3支
1团,抗战胜利军委解除该部南下任务,令其赴东北,
年11月1团与冀热辽军区第30旅147团合并,改编为热
30旅66团。46年4月30旅与22旅合并为冀热辽军
军部队来自陕甘宁、太行、冀中、冀东、晋察冀北岳地区,
部队基础很老,作风顽强,
3个师实力相差不大,该军进关之后表现
134、135
1951年2月,该军基本肃清了桂西南、桂东
3月,移驻广东省花县、清远、佛山等地区,担
7月,第134师调至湛江、
1952年8月,奉中南军区
133师调归第46军建制。
10月第45军军部及第134师(欠1个团)、第135师,
“四野”军中的日本医生、护士
抗战胜利后,苏联红军占领了中国东北。
当时国民党军队远在大后方,鞭长莫及。
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根据地则贴近东北。
面对这个历史机遇,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迅速作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决策,命令八路军、新四军及各根据地组织10万大军,向东北进军。
万事开头难,东北老百姓对共产党不了解,部队所到之处得不到群众支持。
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给中央的电报说:部队处于“七无”的困难境地,“无党、无群众、无政权、无粮、无经费、无医药、无衣服鞋袜”。
各地部队进入东北时,只有战斗部队,后勤人员很少。
医务人员奇缺,有的连队甚至连一个卫生员都没有。
千里长途行军,进入东北后又得不到休息和补给;还要打土匪,和国民党正规军作战,伤病员成了大问题。
东北军区卫生部长贺诚回顾初进东北时期的情况说:“在这个时期,我们有些部队一到东北就打仗,有的甚至于还没到东北,就开始打仗了。
部队是从各地来的,但卫生人员来得却很少,没有一个整体领导的东北卫生部。
当时在山海关、锦州、营口等地打起仗来,各师旅的伤兵总是要往后送。
伤兵送来,当时人少、药缺,但是伤兵不能不接收,因此我们不能不利用敌伪的旧医院。
各种人员大都是就地争取的,现找药品、找材料”,“群众对我们的认识不高,土匪、特务到处活动。
在南满我们撤出了城市之后,医院都不能有固定的位置。
冀察热辽部队在撤出锦州时,医院八百余名伤员坐着担架,骑着毛驴,乱哄哄地爬山越岭,后面还有敌人在追。
这种状态,抗战中都很少见,当时的混乱情况即可想而知了。
”接收伪满地方医院时,八路军干部发现:在东北地区,医生、护士属于高等职业,绝大多数都是日本人,中国医生很少。
因此不得不打破常规,大量征用日本医生、护士。
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生化研究所党委书记徐科是当年卫生部的干部,他回忆:“1946年3月苏军撤退后,高岗带领我们去接收哈尔滨。
我受卫生部孙仪之部长的领导。
哈尔滨霁虹桥附近有市立第一医院,我去当军代表。
孙部长给我的任务是留用日本医生。
从东北野战军的12个纵队到四野的12个军
从东北野战军的12个纵队到四野的12个军1948年11月13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
至1949年3月11日,东北野战军则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四野的12个纵队威名赫赫,改制称军时每名军长、政委无不是战功卓著,声名远播。
现特一一盘点如下:1纵:该纵队前身是山东解放军第1、第2师和东北挺进纵队。
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直属第1、第2师和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部分部队,合编组成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辖第1、第2、第3师)。
1948年11月整编为第38军,辖112师、113师、114师,同时将独立第10师划归38军,改称第151师,全军近5万人。
时任军长:李天佑政委:梁必业2纵:1946年1月新四军第3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及师直三个特务团,共3.7万余人。
1946年9月,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辖第4、第5、第6师),全纵队约3万余人。
1948年11月1日,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军(辖第115、第116、第117、第152师),共5万余人。
时任军长:刘震政治委员:吴法宪3纵:1946年1月组建,辖第7、第8、第9旅,共2.6万人。
7月,旅改师。
1 948年11月,整编为第40军,辖第118、119、120、153师,共5.9万人。
时任军长:韩先楚政治委员:罗舜初4 纵:1946年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辖第1、第2支队,12月支队改称旅)、第3纵队(辖第4、第5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下辖由第2纵队第1旅改编的第10旅;由第2纵队第2旅改编的第11旅;由第3纵队改编的第12旅,全纵队共2.3万余人。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4纵队(辖第11、第12、第13师),属东北野战军领导。
一、二、三、四野各十大虎将
一、二、三、四野各十大虎将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颁布了《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
2月1日原西北野战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6月原华野的第18兵团(辖第60、第61、第62军)第19兵团(辖第63、第64、第65军)由晋入陕归一野建制。
此时第一野战军原属6个军组成第1、第2两个兵团。
第1兵团辖第l、第2、第7军;第2兵团辖第3、第4、第6军。
一野总兵力达34.4万人。
1949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合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
彭德怀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
下辖第1兵团(兼新疆军区)、第2兵团(兼甘肃军区)、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第1军和第65军分别兼青海和宁夏军区。
12月下旬,新疆国民党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辖第9军及骑兵第7、第8师。
1950年1月新疆的民族军,改编为第5军。
另有起义部队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1军、第2军、第3军,上述部队均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
贺龙则率第18兵团配合二野进军四川,后归西南军区建制。
1950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和兵团番号撤销,所属部队归西北军区建制。
一野纵横大西北,为共和国的建立下了不朽功勋,麾下十大虎将更是熠熠生辉:1、铁甲元勋——大将许光达2、铁军名将——上将周士弟3、胡子将军——上将王震4、独臂虎将——上将贺炳炎5、刚正将军——上将彭绍辉6、横戈马上——上将杨得志7、骁勇战将——中将郑维山8、主力军长——中将罗元发9、北战南征——中将刘忠10、西北英豪——中将廖汉生二野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
司令员为刘伯承,政治委员为邓小平。
它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129师逐步发展而建立起来的。
解放战争初期称晋冀鲁豫野战军。
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部队组织番号的指示,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
解放军四大野战军简介很全很全
解放军四大野战军简介所以总结一下,解放后,四野牛,三野强,一野带种,二野最熊。
经过多年整编,现在是二野牛,四野强,三野沾光,一野完球。
对这样的说法不知道大家同意不。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一野的老底子是贺龙的120师先从第一野战军讲起。
一野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
其主力由解放前期晋绥解放军及陕甘宁解放军的部队组成。
一野的老底子是贺龙的一二0师,是第二方面军的,经多次整编,不仅第二方面军,其他两个方面建制也打乱了,他们之间渊源只能理个大概,有军史党史专学的可以在指点一二,这里楼主就不讲了,渊源太深了。
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成立时,共有一、十八、十九、二十二等四个兵团,17个军。
分别如下:第一兵团:司令员王震;辖:1军,2军,7军。
其中2军和7军现已不存在了,硕果仅存的是1军。
第二兵团:司令员徐光达;辖:3军,4军,6军。
现该三个军全部不存在了。
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周士第;辖:60军,61军,62军。
现该三个军全部不存在了。
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辖63军,64军,65军。
仅存65军。
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兵;辖5军,8军,9军,独2军,独3军(与上述2军3军有所区别)。
上述5个军全部消失。
从上面数据来看,一野部队原有17个军,但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序列里,仅存1军(南京战区,军部湖州)和65军(北京战区,军部张家口)两个集团军。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
它是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1946 年4月,陕甘宁晋绥边防军整编为5 个野战旅,王世泰任司令员;晋绥军区组成下辖4个野战旅的晋绥野战军,贺龙任司令员、李井泉任政治委员。
1947年3月,上述两支部队成立西北兵团,同年7月,定名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1、第2、第3纵队、新编第4旅、教导旅等。
至同年10 月,又新组编第4、第6纵队。
1948年7月,相继又成立第7、第8纵队。
揭秘北朝鲜金日成手下“四野”部队的真实命运
揭秘北朝鲜金日成手下“四野”部队的真实命运日本宣布投降后,金日成在苏军保护下返回朝鲜北部,并于1948年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在1947年,中方抽调吉东警备一旅二团的两个营计1200人“送回朝鲜”,支援金日成建国、建军.1949年初,金日成谋划武力统一南北,但手中兵力明显不足。
金日成派遣朝鲜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秘密访华,请求军事支援。
金一向中国方面提出,能否把中国人民解放军编成中的朝鲜族师移交给朝鲜人民军。
当时,林彪四野编制内共有3个朝鲜族师,这些朝鲜人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加入东北抗联和后来的四野的,是一支经历了长期战火考验的虎狼之师。
毛泽东表示无条件的满足金日成的要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3个朝鲜族师中,有两个驻扎在沈阳和长春(164、166师),另一个正跟随四野的主力部队南下作战(156师),中国随时准备把驻扎在东北的两个师连同全部武器装备移交给金日成政府。
另一个师,待战斗结束后再移交。
金一提出:这三个师所需的弹药能否给予支援?中国方面表示:我们能够制造弹药,朝方需要多少,我们就给多少。
实际上,不但弹药全部满足朝方要求,人员上也进行了紧急补充。
1949年6月18日,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副主席张学思、高祟民联名电示吉林省人民政府主席周保中、副主席周持衡:“兹决定由你省扩充1500名朝鲜族新战士之紧急任务,限于7月20日前完成。
条件17岁至30岁之青壮年,历史清白,不要特务、宪兵、警察及其他成份不好者。
身体强健,没有慢性病及梅毒等恶性症。
”电报最后要求新兵直接交第一.师接收“希即动员组织力量,具体布置,克服一切困难,如期完成任务。
”.吉林省委、省政府决定延边地区扩军1200人.其他各县300人。
21日,.吉林省委通知延边地委和各县县委,具体分配备县扩军名额为:“延吉县600名,和龙县300名,珲春县150名,汪清县150人,敦化县150名,蛟河县150名。
”.延边地委随后下发通知,层层动员,按计划完成了此次扩军任务。
渡江战役中四野为何只能给二野三野当配角
渡江战役中四野为何只能给二野三野当“配角”1949年2月11日,中央军委便作出决定:由指挥淮海战役的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五人组成的总前委,在渡江作战中,照旧行使领导军事及作战的职权。
3月上旬,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央全会上,毛泽东向到会的中央委员们宣布:我们将要向长江以南进军,用战斗去解决敌人,仍然是我们首先必须注意和必须准备的。
为了适应协调作战和统一指挥的需要,按照中央军委1949年1月25日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由序数排列的决定,3月28日,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四野领导层第四野战军下辖第十二、十二、十四、十五兵团。
第十二兵团下辖四十军、第四十五军和第四十六军;第十三兵团下辖第三十八军、第四十七军和第四十九军;第十四兵团下辖第三十九军、第四十一军和第四十二军;第十五兵团下辖第四十三军、第四十四军和第四十八军。
在东北野战军统一整编的同时,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也分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第二和第三野战军。
全军统一整编之后,第四野战军奉命沿平汉路南下,进抵河南、湖北,于长江北岸,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的渡江作战行动。
此时,国民党政府放出和谈烟幕,准备通过谈判争取一个划江而治的结局。
中国共产党则在北平同国民党政府代表进行谈判的同时,加紧了渡江作战的准备。
四野资料图3月底,全权指挥渡江作战的总前委制订了《京沪杭作战纲要》,决心采取宽正面、有重点的多路突击战法,分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于4月15日18时在江苏靖江至安徽望江之间实施渡江作战,首先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然后向纵深发展,占领苏南、皖南及浙江全省,夺取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彻底摧毁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治、经济中心。
由于渡江作战的主要目标是进攻和消灭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汤恩伯集团,解放南京、上海等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城市,因此,位于湖北、河南境内的第四野战军部队,主要担负佯动任务,占领武汉以北及其以东地区,以积极的行动牵制华中白崇禧集团,配合第二、第三野战军的渡江作战。
四野的故事
四野的故事咱今儿个就唠唠四野的那些事儿。
四野啊,那可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响当当的一支雄师劲旅。
这四野的战士们,一个个就像小老虎似的。
他们大多来自东北那旮旯,东北的老爷们儿,那身体素质杠杠的,而且性格豪爽,打起仗来那叫一个勇猛。
想当年,四野的装备那也是相当厉害。
他们有好多从敌人手里缴获来的好东西,什么大炮啊,机枪啊,就跟开了个武器库似的。
这就好比打游戏的时候,别人还拿着小破刀,四野已经是枪炮齐全的豪华阵容了。
四野的将领们那更是不得了。
林彪那可是有名的军事指挥家,他就像一个下棋的高手,在战场上把敌人的棋子看得透透的。
每一步棋都下得那叫一个精准,指挥着四野的战士们东奔西突,把敌人打得晕头转向。
有一场战斗啊,那场面真是激烈得不得了。
四野的战士们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就往前冲,一边冲还一边喊着口号,那声音震天响,把敌人的胆儿都吓破了。
战士们的眼神里都透着一股劲儿,就是一定要把敌人拿下的决心。
而且啊,四野的后勤保障也很有一套。
那时候东北的老百姓可支持四野了,就像一家人似的。
老百姓把自己家的粮食啊,物资啊,都拿出来支援军队。
这就好比四野的背后站着无数个坚强的后盾,让战士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在前线奋勇杀敌。
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呢,也发生了不少有趣的事儿。
比如说战士们有时候会在冰天雪地里搞个小比赛,看谁走得又快又稳。
那些来自南方的战士刚到东北,看到那么厚的雪,都觉得新奇得很,一开始走在雪地里还老是摔跤,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不过没多久,他们也都适应了,还能在雪地里跑得飞快。
四野就这么一路过关斩将,从东北一直打到了南方。
他们就像一阵狂风,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每到一个地方,都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解放的希望。
他们的故事啊,就像一首激昂的战歌,永远被人们传唱着。
这就是四野,一支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部队。
四野纪念馆的介绍明细
四野纪念馆的介绍明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四野纪念馆呀!那可是个特别有意义的地方。
你想想,那里面承载着多少历史的记忆和英雄的故事啊!一走进去,就好像穿越了时空,能感受到当年的战火硝烟和热血豪情。
那一件件展品,可不就像一个个会说话的小精灵,给你讲述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那些老照片啊,仿佛在说:“嘿,看看我们那时候!”还有那些武器装备,仿佛在炫耀着它们曾经的辉煌战绩。
四野纪念馆啊,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史书,但可比史书生动多啦!在那里,你能看到英雄们的飒爽英姿,能想象到他们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模样。
这可不是在吹牛哦,你去了就知道啦!
你说,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不就是这些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嘛!四野纪念馆就是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地方。
里面的每一个角落都好像藏着故事,等你去发现。
你可以在那里慢慢走,慢慢看,细细品味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纪念馆,它是一个能让你心灵受到震撼的地方。
当你看到那些英雄的事迹,你难道不会感动吗?你难道不会为他们骄傲吗?
哎呀,真的,有机会一定要去四野纪念馆看看,去感受一下那种历史的气息,去缅怀一下那些伟大的英雄们。
相信我,你去了绝对不会后悔的!这可是咱们应该去了解、去铭记的地方啊!它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四野”在双城
特别报道
HEILONGJIANG PICTORIAL
特别报道
外,还进行了许多政治、军事活动。
1947年2月10日,东总于双城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指示,并总结一年来作战经验,统一作战思想、作战原则。
同年4月10日,东总再次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总结作战经验。
4月23日,东总召开政治工作会议。
1947
年8月,举办了旨在培养营团干部,使营团干部得到了轮流学习机会的上干队。
在军政大学建制内开办上干队,
由总部直接领导,下属两个军事队、一个政治队,为期3个月,有各纵队、师抽调的260名营团干部接受了培训。
1948年4月,举办了第二期上干队培训。
陈伯钧、
洪学智曾分别担1947年2月10日和4月8日,林彪司令员在双城召开师以上干部军事会议,总结作战经验,提出“三种情况三种打法”的战术原则。
图为林彪(中)
主持召开会议,右上为彭真,左上为谭政46
特别报道。
四野_150字
四野_150字
我坐在植物的马上,石头驮起了我,雾又驮起了我。
天宇。
草木。
大地。
铁灰。
有形。
有影。
无光。
月亮。
万眼。
珠大。
齐咕。
泉眼。
有了生命,我在四野骑马布下了八阵。
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四正四奇。
居中是一颗山冈似的坟,永远黄昏,永远直立着离离的高草,在这片终于可以驾驭的荒野上,屹然不动。
像是一种黑暗的支柱,或者巢穴,永远秋黄。
月亮在这儿起起落落,泉眼只在绿草,也在迷雾中,泥土和石头起伏动荡,一切听命于风的呼啸。
八阵守什么?口内的风和野风撞击后,口内的风问。
四野在敕勒歌中的意思
《敕勒歌》里的“四野”指的是草原的四面八方,给人一种特别辽阔、豪迈的感觉,整个田野中都被草原所覆盖。
敕勒歌【朝代】南北朝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第一句: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第二句:敕勒川的天空啊,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第三句: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第四句: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赏析: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
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
“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
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
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
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
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
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
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
四野的词语造句
四野的词语造句
四野拼音
【注音】: si ye
四野解释
【意思】:广阔的原野(就四周展望说):~茫茫,寂静无声。
四野造句:
1、四野茫茫,寂静无声。
2、整个大地四野无声,像是已慑服在夜的威武之下。
明朗的月光洒在我身上,心坦然舒心。
3、登临塔顶,眺望四野,俯瞰昌江,瓷都风光,尽收眼底,当别有一番情境。
4、雅各在四野无人之地过了一夜,连神也似乎丢弃了这地方,然而雅各却在这里看到天门的异象。
5、这一年春天,家乡的桃花开遍了四野。
6、你尽可放目四野,饱览“江山如此多娇”的秀容美貌。
7、游吟歌手漫步四野。
8、黄花在八月中旬含苞欲放,待到九月初花重四野,遍地金黄。
9、那天有一种青色的暮霭弥漫着沼泽和四野,连翻滚的.波浪也涂着青青的光。
10、经理,有四野有真力的公司加入这次兑本,你以为我们有机遇吗?
11、他们尽最大的努力来处理好自己的城堡和四野乡村的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拂去历史的尘埃---双城“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双城,古称双城堡,是由南而入黑龙江的第一站。
30多年前,在我刚刚踏入黑龙江的那一刻,首先认识了它。
当列车缓缓驶入双城堡车站时,一座塔楼和一排宫殿式建筑的候车室映入眼帘,“双城堡”就这样亲切而又神秘的刻入了我的记忆里。
每一次的返乡之旅,听到那亲切的报站声,“双城堡车站到了”,都会让我异常兴奋的凝视与眷恋。
上个世纪末,结识了双城文化官员王文山,其时,他是双城文化局长,王文山是土生土长的双城人,对双城的历史了如指掌。
于是双城在我的记忆里越来越清晰了。
人杰地灵的古堡双城建于清初,早在100年前就在关东大地上盛传“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之说。
800多年前,这里就是辽金会战的前沿,至今境内仍有17个金代古城遗址。
清嘉庆年间仁宗皇帝御笔钦定双城为“满洲故里”,御笔钦定的原件保存在国家博物馆里。
双城在民国时期就是东北重镇,这里有前后将军府邸,民族英雄唐聚五的府邸,伪满时期蔡运升,台湾国会议员莫得惠都曾是双城的风云人物……他们的老宅,经历了几十年的雨雪风霜,仍然散落在小城的各个角落。
斑驳的印记,似乎诉说着古城往日的历史。
在这些老宅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坐落在双城市东北隅昌盛街的一处宅院。
这座隐蔽在小巷深处的宅院,始建于1917年,是时任吉林省警察厅警务处长赵翼为其姨太太兴建的私宅。
占地576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共有青砖灰瓦顶、木结构硬山式房屋35间,分东西两院。
东院为三合院,一正两厢各5间,共15间。
西院为四合院,东西南北房各5间,两院之间有一月亮门相通。
具有典型的中国晚清民居风貌。
这座老宅的不寻常,在于它承载了一段战火硝烟的历史。
1946年10月至194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就设在这里。
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在这两年里,双城的老百姓只知道这里驻扎军队,却不知道这里是指挥东北战事的首脑机关,更不知道平型关大捷的传奇将领林彪在此一住就是两年。
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前线指挥部的将帅和部队撤离了的双城,昨日辉煌已成为昨日星辰。
从历史中走来的双城,无暇留意自己的脚步,而让双城人骄傲的“四野”前线指挥部,也因林彪的坠毁尘封在历史的记忆里。
前线指挥部旧址成了双城武装部办公地。
尘埃落定,一切都像不曾发生过一样,寂寥无声。
1998年,文化局长王文山不再寂寞,将“四野”前线指挥部保护起来,一直是他以及和他一样的双城人的心愿,只是由于林彪的缘故,始终让人们讳莫如深。
作为文化局长的王文山,他把保护“四野”指挥部旧址视为自己在任的主要职责。
于是多方奔走,八方求援,终于在国家计委争取了100万资金,于1998年4月20日开工修复旧址,到1998年8月1日开馆,整整100天,创造了双城的一个奇迹。
当时把东西两院分别作为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和县博物馆。
2001年,“四野”前线指挥部旧址,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哈尔滨市政府,投入巨资重新规划,修复旧址。
把双城博物馆迁出,根据林彪当年的政务秘书谭云鹤的回忆,按原貌修复再现了当年的指挥部。
1998年到2006年,8年的时间,“四野”前线指挥部,一步步从历史的尘埃中走了出来。
1945年,党中央发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号召,由彭真、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成立东北局,并派遣二十万干部和十万战士进入东北同原东北的部队组成了东北人民自治军。
由林彪任总司令,负责指挥整个东北战争。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1948年1月1日更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至1949年3月11日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其时,“四野”雄兵已逾百万。
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在哈尔滨,为什么把前线指挥部设在双城?1946年的哈尔滨,还没有建立起巩固的民主政权,社会秩序比较混乱,特务活动十分猖獗,原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将军就是在这时惨遭特务暗杀的。
这件事对赴任不久的林彪触动很大,为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他决定将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秘密移出哈尔滨。
选择双城,一是因为双城与哈尔滨接壤,便于召集会议,二是当时的双城县委书记林诚与林彪是老相识,私交甚厚。
林彪到双城,一眼便相中了这个小巷深处的宅院。
按照他的意图,前线指挥部司令部设在东院。
5间正房的东数第一间是司令员林彪的卧室,第二间是他的办公室,中间为门厅,西面一大间是作战室;东厢房是伙房,西厢房有内勤保卫人员居住。
司令部直属机关则在西院办公,分为机要、侦察、通讯、供给、作战5个处。
前线指挥部的政治部、参谋部、警卫连、卫生所等设于司令部东30米外。
此后两年间,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为核心的军事指挥机构在这里运筹帷幄,夺取了东北战场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2006年末,我们来到修葺一新的前线指挥部,右边第三人王文山2006年岁末,我们又一次走进双城,来到修葺一新的前线指挥部旧址。
东院司令部展厅,林彪卧室,办公室,作战室中的内部陈设,完全按原貌修复。
西面的作战室,略显幽暗的灯光照在挂满整个北墙的“东北军事战略地图”上,也照在硕大的椭圆形会议桌和周围的沙发上。
林彪正站在作战地图旁,微抬右手,似乎在讲解战事,罗荣桓、刘亚楼、谭政围坐在会议桌边,聚精会神地聆听着。
这一处用硅胶塑像制作的场景,惟妙惟肖,让我们穿越历史时空,仿佛回到了60年前。
他们在商讨首战新开岭战役,还是在谋划辽沈战役?这个看似平静的指挥部,导演了一个个震惊世界的伟大战役,改变着历史,抒写着历史,历史在这里刻下了重重的痕迹。
林彪不习惯睡火炕,将行军床放在火炕上林彪卧室中的毛主席像保持的原样这是指挥部中两件原物之一卧室中的沙发林彪办公室这是指挥部两件原物之二中厅排椅新辟建的两个展厅分别设在西院的东西厢房。
东厢房为“四野”将帅展厅。
519位高级将领的照片,一个个气宇轩昂,让人肃然起敬。
西厢房是“四野”战史展厅。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着“四野”辉煌的战斗历程,这支英雄的部队,先后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华南,从零下40度严寒的东北松花江一直打到零上40度的南疆海南岛。
可谓纵横天下,屡建奇功。
陈列室中还展出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文物。
其中一封电报的文稿,是毛泽东代表中央发给林彪的。
当时在辽沈战役中,究竟是先打长春还是先打锦州,在这个问题上,前线指挥部和中央产生了分歧。
毛泽东主张先打锦州后打长春,以便形成“关门打狗”的有利态势。
林彪则表示反对,认为这样难度大。
为此,毛泽东三次来电晓以利害,终于说服林彪并取得了预期胜利。
这份电文复印件,客观的记载了一段真实的历史事实。
双城一所学校基建时挖出的解放战争时用的机枪历史就是历史,功过自有评说。
我们今天终于能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客观地看待历史,接纳历史,尊重历史了。
“四野”在双城曾经的足迹,是双城人的骄傲。
随着指挥部的修复,他们还要逐渐修复罗荣桓、刘亚楼的住地,以及前线指挥部政治部、参谋部、警卫连、卫生所等旧址。
到那时,整个“四野”前线指挥系统就完整地连成一片了。
他们无比珍视它,因为它是双城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又何尝不是宝贵的旅游资源,经济资源呢?双城行九月的一个周未,全家驱车来到距哈市西南30公里的双城,是为了前去参观“四野”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
一路上秋景灿烂,满目丰收,沿途国道两旁鲜花簇拥,宜人的气候令人心舒神爽。
此行不仅是拜谒缅怀那些曾经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的功勋的先辈,还有着更深远的意义--父母都曾是四野的老兵,并多次参加重大的战役,而后随军南下,直到重庆。
父亲38年参加抗战,解放战争时期曾在双城战斗过两年之久;母亲47年参军,在四野的野战医院工作,他们对四野老部队充满了感情,四野,就是他们的灵魂所在,就是他们的家。
我们一行的到来,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热情接待,经介绍,才知道双城历史悠久,是东北的名城,也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
古时松花江南有两座古城:一是金国首都阿勒楚喀;一是满族人聚居的双城堡。
双城是嘉庆二十年(1815年),皇帝批准设立的京旗移垦开发区,使双城成为集中安置下放京旗移民屯垦的地方。
金代建有“达河寨、布达寨”两座城堡,统称“寥晦城堡”,两城南北遥相呼应,故称“双城堡”,俗称“对面城”。
因此就有了“南有辽阳府,北有双城堡”之说。
八百年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曾在涞流河(拉林河)畔煮酒谈兵,故双城境内至今尚存金代达禾、布达两座古城遗址。
现在的双城,小城不大,古色古香的建筑鳞次栉比,又有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相衬托,显得即纯朴又气派,富饶而又美丽。
在众人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四野”辽沈战役前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纪念馆位于市昌盛街优干胡同6号,建于1917年,据说是原吉林省警察厅长张冀为其姨太太盖的一所私宅,后被四野征用。
此宅占地面积5760平方米,外围两米高青砖墙,院内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共有青砖灰瓦木结构的硬山式房屋35间,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三合院,西院为四合院,中间有一月亮门相通,东院是典型的三合院,一正两厢各五间,前有内墙与外墙相隔,内墙正中为一木结构青瓦脊垂花门楼。
进得院内,但见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小径傍柳绿成荫,秋菊争艳,确是个幽静去处,而战争年代,这里却是孕育和策划重大战役的指挥中心。
菊花争艳绿柳成荫1945年10月31日,由11万人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
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由哈尔滨移驻双城。
当时前线指挥部成员有林彪、罗荣桓、彭真、肖劲光、刘亚楼、周保中、谭政、李运昌等。
前线指挥部在双城期间,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指挥大小战役、战斗多次,其中最著名的有新开岭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夏季攻势、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和辽沈战役等,辽沈战役作战方针亦形成于此,为解放东北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关键作用。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
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1950年3月13日,根据中央军委指示规定统称:“第四野战军兼中南军区。
”l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归广州军区指挥。
林彪塑像四野前线指挥部司令部设在东院。
5间正房的东数第一间为司令员卧室,第二间是办公室,西面是作战室;东厢房作为伙房,西厢房由内勤保卫人员居住。
司令部直属机关则在西院办公,分为机要、侦察、通讯、供给、作战5个处。
东北民主联军前线指挥部政治部、参谋部、警卫连、卫生所等设于司令部东30米外。
在此后的两年间,以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三人为核心的军事指挥机构贯彻中共中央的指示,运筹帷幄,夺取了辽沈战役的伟大胜利,解放了全东北,为新中国的诞生创下了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