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硬肿症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新生儿硬肿症_0

新生儿硬肿症_0

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概要]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寒冷、感染、早产、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障碍。

肺出血、DIC、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常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寒冷季节,常有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暖不当史。

夏季发生者多和严重感染有关。

患儿可表现为不吃、不哭、反应低下、体温不升、重者体温甚至30℃。

皮肤硬肿先发生在下肢臀部及面部、然后波及全身。

肤色潮红如熟虾或呈苍灰和发绀。

重症患儿可有心率减慢、心音低钝。

常伴多脏器功能损害,如微循环障碍、休克、心功能不全、DIC和肾功能衰竭等,肺出血是其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2.病情分度(见表-9)表-9新生儿硬肿症病情分度程度硬肿范围*全身一般情况体温休克、肺出血、DIC轻度中度重度30% 30~50% 50%稍差较差极差34℃34~30℃30℃无无/轻有*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肾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3.实验室检查根据需要检测动脉血气、血培养、血液生化、止凝血功能及心电图等。

[治疗]1.复温对体温稍低者(34~35℃)可用预热的衣被包裹置于25-26℃室温中,加用热水袋保暖。

体温明显降低者(≤33℃)可先在远红外辐射热保暖床快速复温,或暖箱复温,床温高于患儿皮肤温度1℃,随患儿体温升高,逐渐升高床温,复温速度0.5~1℃/h,待体温升至正常后,暖箱温度应设置在患儿所需适中温度。

2.液体和热能供给在消化功能未恢复之前可选用肠道外营养,热能从210kJ/kg.d(50~60Kcal/kg.d)开始,逐渐增加至418~502kJ/kg.d(100~120Kcal/kg.d)。

液量控制在60~80ml/kg.d。

低温时多有代谢性酸中毒,应根据血气分析计算NaHCO3用量。

若无条件可先按3~5ml/kg给予5%NaHCO3,稀释后应用。

3.控制感染可根据感染性质适当选用广谱抗生素,如青霉素族,头孢菌素等。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方法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方法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方法*导读:用艾条配生姜片温灸患部,每日2~3次,每次15~30分钟,注意不要烫伤。

……(一)普通康复疗法复温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低体温的重要措施,目前多主张快速复温法。

1.复温(1)轻度患儿:可用缓慢复温法,先将患儿用温暖褓包裹置24—25℃室温中使其自然复温。

待体温上升至35℃(2时置暖箱或加用热水袋。

暖箱温度自26℃开始,4~6小时内逐渐调节至30一32℃,约每小时时提高箱温1℃。

切忌加温过速,否则体表温度上升太快,外周血管床增加,心肌功能不能适应,以致内脏血液供应不足,可致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或肺部郁血、出血。

(2)轻、中度(体温30℃)患儿:置于预热至30℃的暖箱内,调节箱温为30~34~C,通过减少患儿散热使体温升高,力争6~12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

(3)重度(体温30℃)患儿;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的暖箱温度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o.5~1℃(不超过34℃),于12—24小时内恢复正常体温,并保持暖箱在适中温度。

(4)恒温水浴法:将患儿置于39~42''C的恒温水浴箱内(室温在24℃或稍高),脐部用消毒纱布覆盖,上面用橡皮膏固定,防水侵入,头露出水面,四肢、躯干浸入水中,每次15分钟,每口2次,直至硬肿消失。

微波、远红外线等也能使患儿较快复温。

2.喂养保证患儿热能供应,尽量母乳喂养和口服补液,使机体产热而复温。

不能吸吮者,可用滴管或鼻饲喂养和静脉滴注补液。

(二)中医分型与中药治法1.脾肾阳虚,气滞血瘀全身冰冷,面色灰暗,僵卧少动,昏昏多睡。

哭声低微,吮乳无力,局部皮肤发硬,水肿发亮。

按之凹隐。

硬肿范围较广,唇白舌淡,苔白,指纹淡滞或陷伏不显。

[治法]温补睥肾,行气活血。

[方药]参附汤合真武汤加减:人参3克,附子4克,黄芪7克,桂枝3克,茯苓、白术、红花、赤芍、当归、川芎各5克。

肿甚,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木通、车前子;气阴不足者,加麦冬、五味子;咳嗽痰多或大便稀溏者,合二陈汤。

怎样鉴别新生儿硬肿症,治疗方法

怎样鉴别新生儿硬肿症,治疗方法

怎样鉴别新生儿硬肿症,治疗方法一、新生儿硬肿症的鉴别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头部或其他部位出现的硬实质肿块,主要由胎膜内缺陷或胎儿发育异常引起。

鉴别新生儿硬肿症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主要包括妊娠期情况、分娩方式、新生儿生长发育史等。

2. 体格检查:包括观察病灶部位、大小、形态、质地、表面光滑度、局部皮肤颜色及纹理等。

3. 影像学检查:可采用B超、X线等影像学检查方式,以明确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组织结构等。

4.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等,可协助诊断病因和病程。

5. 组织学检查:可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病变的组织学类型和恶性程度等。

二、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方法新生儿硬肿症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1.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小型、病情较轻、无明显危害的新生儿硬肿症,可以采取观察清醒、消肿、止痛等保守治疗方法,定期随访观察。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有明显危害、需手术治疗的新生儿硬肿症,需要及时进行手术,如脑膜瘤、脑积水、颅内血肿等疾病。

3. 化疗治疗:对于一些恶性肿瘤,可采用化疗等综合治疗方式,以控制病情。

4. 放疗治疗:对于一些恶性肿瘤,需要进行放射治疗,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三、新生儿硬肿症的注意事项1. 定期随访:对于小型、病情较轻的新生儿硬肿症,需要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避免病情扩散和加重。

2. 饮食调理:合理饮食、摄入足够的营养素有助于增强新生儿免疫力,对于恢复病情、提高治愈率起到重要作用。

3. 给予情感支持:对于患有新生儿硬肿症的新生儿和家属,需要给予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关注,建立他们的信心和信任,对病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 预防感染: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需注意预防感染,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包括采取合理的手术切口处理、术后休息、加强营养等。

5. 注意休息:对于病情较为严重、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活动,以防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恶化。

初生儿疾病-硬肿症

初生儿疾病-硬肿症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 缺氧与酸中毒者,血气分析pH降低、PaO2降低、PaCO2增高 心肌损害者,心电图Q-T延长,低电压、T波低平或S-T段下移 DIC者,血DIC 指标阳性
临床诊断
病情分度
新生儿硬肿症诊断分度评分标准
体 温(℃)
分 度 ───────── 硬肿范围 器官功能改变
中药成药
其他疗法
复方丹参注射液
每次2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脉滴注
1日1次,7~15日为每日6~10mg/kg,最大不超过20mg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80~100ml中,静脉滴注
1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
用于各种证型
生脉注射液
每次5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ml中,静滴,1日1次
硬肿症多发生在生后7~10天的新生儿,以胎怯儿多见
本病重症预后较差,可并发肺炎和败血症,或因肺出血死亡
病因病机
发病内因 初生小儿体质稚嫩 尤其胎怯儿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
发病外因 护养保暖不当,复感寒邪,或感受他病 气血运行失常 少数患儿由于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
病变脏腑在脾肾 主要病机:阳气虚衰、寒凝血涩
本病轻症多属寒凝血瘀证 重症多属阳气虚衰证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大法是温阳散寒,活 血化瘀。根据临床证候不同,阳虚者应 温补脾肾,脾肾阳气恢复则寒邪不易入 侵;寒甚者宜散寒通阳,寒邪驱散则阳 气通达;血瘀者宜行气活血,气行血行 则瘀滞可散。治疗中可采取多种途径给 药,内服、外敷兼施。复温疗法在所必 用。
其他疗法
推拿疗法
万花油推拿法 万花油含红花、独活、三棱等20味药 功效为消肿散瘀、舒筋活络
抚法、摩法、搓法 可理气和中,舒筋活血,散寒化瘀

新生儿硬肿症诊疗常规

新生儿硬肿症诊疗常规

新生儿硬肿症诊疗常规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寒冷、感染、早产、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损害。

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肺出血、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常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

一、临床表现特征本病的临床特征可归纳为五低二多、五大特点、四个严重征象、五个垂危征兆及实验室方面的改变。

(一)五低二多在五低二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硬肿。

1.五低(1)低气温的季节或地区以冬春季及我国北方发病者最多。

(2)低出生体重儿根据有关报道占本病半数以上。

(3)低日龄组的新生儿本症多发生在生后1周以内,日龄在20天以上者发病例数明显减少。

(4)低生活能力的婴儿如吸吮能力差,体温调节能力差,不能离开暖箱者,以早产儿居多。

(5)低热量供给的婴儿生后虽有吸吮能力,但护理者供给热量不足。

2.二多(1)多病的新生儿83.6%~98%伴有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更易引起本症。

(2)患儿母亲多病在妊娠期或分娩时,多有并发症存在,如妊高症、心脏病、前置胎盘、肝炎、肺炎及败血症等。

(二)五大特点1.冷轻者局部发冷,重者周身皮肤发冷,甚至冰凉,伴有明显的体温下降。

一般可在31~35℃之间,甚至有低于26℃者。

2.硬皮下脂肪聚积的部位其"韧度"发生改变,皮肤紧贴皮下组织。

早期硬肿感到皮肤较紧,不易捏起,以后感到僵硬,不能移动。

触之硬如橡皮样,发硬皮肤呈紫红色或苍黄色。

僵硬部位发生在下肢者占92.2%,依次为臀部(90%),面颊(67.1%),上肢(47.1%),背、腹、胸部等。

3.肿在皮肤及皮下脂肪硬化的部位,大部分有凹陷性水肿,少部分病例则仅发硬。

国内有人报告52例中,硬肿者占79%,硬化者占21%,前者多在生后1~2日内出现,后者多在1周发病。

4.休克征多见于重病例。

由于血压不易测定,以下表现有助于诊断:面色苍白、呼吸不规则、心音低钝、心率增快或过慢、尿少或无尿、前臂内侧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秒)、股动脉细弱,甚至摸不到等。

儿科新生儿硬肿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儿科新生儿硬肿症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

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

只硬不肿者,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单纯由于受寒所致者,亦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本病多发生于寒冷季节,若发生在严重的感染损伤过程中,则无季节性。

发病年龄多为7〜10天的新生儿,早产、窒息、感染的新生儿易见本病。

本病内因主要是先天禀赋不足,气血未充,元阳不振,外因为护理不当,感受寒邪或感受他病。

病理主要是阳气失于温煦,气血运行不畅。

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肾。

【诊断】1.体温不升,多在35℃以下,最低者可低于30℃,全身冷,反应差,哭声低微,重者不能吸吮,呼吸浅表或暂停。

2 .硬肿先出现在小腿、大腿外侧,以后整个下肢、臀部、面颊、上肢也受累,严重者波及全身。

受累部位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能捏起或移动,按之似硬橡皮样。

伴水肿者,按压可有凹陷。

皮肤呈暗红色,严重者呈青紫色。

3 .血白细胞总数升高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

由于缺氧与酸中毒,血气分析可有血PH降低、Paθ2降低、PaCO端高。

由于心肌损害,心电图可表现Q-T延长、低电压、T波低平或S-T段下移。

有DlC表现者,血DlC指标阳性。

【治疗】硬肿症的治疗原则是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其中阳虚者温补脾肾,寒甚者散寒通阳,血瘀者行气活血。

同时配合复温,中药外敷等法,可增强疗效。

一、辨证论治本病可分为轻症和重症,主要从患儿体温、硬肿部位、硬肿面积来区别。

若一般反应尚可,体温正常或不升,硬肿以下肢、面颊为主,硬肿面积<50%者为轻症;反应较差,体温不升,硬肿涉及四肢、臀部、面颊及全身,面积>50%者为重症。

轻症多属寒凝血瘀证,重症多属阳气虚衰证。

重症死亡率较高。

本病临床尚需辨别虚、寒、瘀孰轻孰重。

患儿全身冰冷、僵卧少动、反应极差的重症多属虚;反应尚可,全身欠温,四肢发凉,肌肤硬肿的轻症多属寒。

两种证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瘀象。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
演讲人
新生儿硬肿症概 述
新生儿硬肿症的 预防
新生儿硬肿症的 治疗
新生儿硬肿症概述
疾病定义
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种新生儿期特有的 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硬肿、低体温 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病因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缺乏足够 的抗凝物质,导致血液凝固异常,从 而引起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的硬肿。
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率较低,但病情 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需要及时治疗。
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 理孕期疾病
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如辐 射、化学物质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 度紧张和焦虑
适当进行孕期锻炼,增强体质, 提高免疫力
产后护理
04
观察新生儿皮肤状况,及
时发现并处理硬肿症症状
03
喂奶时注意姿势,避免
呛奶
02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
勤洗澡,勤换尿布
01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
免过冷或过热
疾病筛查
定期产检:及时发 现胎儿异常,降低
患病风险
孕期营养:保持均 衡饮食,避免营养
不良
避免感染:避免接 触感染源,降低患
病风险
保持卫生:保持个 人卫生,降低感染
风险
及时就医:发现异 常症状,及时就医,
避免延误病情
03
呼吸困难: 呼吸急促、
呼吸困难
04
循环障碍: 心率减慢、
血压降低
05
胃肠功能障碍: 食欲不振、呕
吐、腹泻
06
神经系统症 状:嗜睡、 昏迷、抽搐
07
08
肝肾功能异常: 肝酶升高、尿
量减少
免疫功能低下: 易感染、易发生败Fra bibliotek症09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

中度 <35℃ ≤0℃ 25% ~ 反应差、功效显 50% 著低下
重度 <30℃ <0℃ >50 % 休克、DIC、 肺出血、急 性肾衰
新生儿硬肿症
第11页
治疗关 1、键复点温是低体温患儿治疗关键。标准是
逐步复温,循序渐进。 2、支持疗法:补充分够热量有利于体温
恢复。 3.合理用药:有感染者选取抗生素。纠
第9页
临床表现
3、多器官功 效衰竭:早 期心间低钝、 心率迟缓、 微循环障碍 表现;严重 时可展现休 克、DIC.急 性肾衰和肺 出血等MOF 表现。
新生儿硬肿症
第10页
TA-R
硬肿 全身情况及器 范围 官功效改变
轻度 ≥35℃ >0℃ < 20% 无显著改变
感染、早产、 颅内出血和红 细胞增多症等 时也易发生硬 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
第6页
临床表

多发生在冬、春严寒季节, 以出生3 日内或早产儿多见。发病早期表现 体温降低、吮乳差或拒乳、哭声弱 等症状;病情加重时发生硬肿和多 器官损害体征。
新生儿硬肿症
第7页
临床表

1.低体温: 体核温度常<35℃,重症<30℃。新生
新生儿硬肿症
第21页
4.预防 感染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加强皮肤护理, 经常 更换体位, 预防体位性水肿和坠积性肺 炎, 尽可能降低肌肉注射, 预防皮肤破 损引发感染。
新生儿硬肿症
第22页
5.观察病情
注意T、P、R硬肿范围及程度、尿量、 有没有出血症状等, 详细统计护理单, 备好抢救药品和设备, 一旦发生病情改 变, 能分秒必争组织有效抢救。
低下相关。 4、皮肤完整性受损:与皮肤硬肿、水肿相关。 5、潜在并发症:肺出血、DIC。 6.知识缺乏(家长):缺乏保暖和育儿知识。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

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是一种由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寒冷综合症,一般发生在新生儿出生的7到10天内。

最常见的是寒冷损伤,其特点是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多发生在寒冷季节,所以,家长们特别要注意在冬季做好预防。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希望大家喜欢!新生儿硬肿症的原因新生儿发育不完善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新生儿体温调节差,代谢功能不成熟,导致新生儿的体温易随环境温度的改变而变化。

体表面积大,散热多,而糖原及棕色脂肪储备少,产热不足。

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且软脂酸多新生儿皮下脂肪含软脂酸较多,在低温时容易凝固变硬,为发病的内在因素。

再加上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皮肤毛细血管丰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较容易散热。

天气寒冷导致受寒受寒、环境温度过低、且无适当保暖,末梢血管收缩,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促进棕色脂肪分解。

如寒冷刺激时间持续,将导致一系列生化和生理功能改变。

但天热也偶有发生。

换尿布、洗澡时,均易受低温影响。

新生儿能量储备少新生儿糖原及棕色脂肪贮备少,应激状态下贮备消耗过度,如不及时补充将因贮备耗竭而丧失产热能力。

喂养不及时喂养不及时、水分和热量供给不足、或有其他疾病(窒息、颅内出血、肺炎、败血症等),导致循环不良,亦为有关因素。

早产儿硬肿症原因早产儿由于脂肪量少,产热贮备力差,有严重感染、窒息的新生儿由于脂肪产热过程受抑,而更容易发生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的症状宝宝患有新生儿硬肿症会表现出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并且伴有水肿。

新生儿硬肿症可能会引发婴儿体温下降,严重的会对身体器官早曾损伤。

当婴儿患有新生儿硬肿症时,会表现出吃奶无力,哭声十分微弱,身体温度降低,身体活动减少。

轻度的新生儿硬肿症会有全身发凉,皮下脂肪变硬,皮肤表面变得光滑,颜色呈现暗黄色。

严重的可能全身都出现硬肿现象,尤其是大腿和小腿部位,面颊、脸部也可能有硬肿。

新生儿硬肿症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新生儿硬肿症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方

新生儿硬肿症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方

新生儿硬肿症的诊断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良方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周身或局部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常伴有水肿和低体温的一种疾病。

单纯因受寒引起者又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低气温的季节或地区,低出生体重、低生活能力和低热量供给的新生儿发病较多。

绝大多数在生后1周内发病。

本病是我国新生儿的多发病,重症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目前仍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本病的特点,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胎寒”、“血瘀”、“五硬”等范畴,为儿科难治之病证。

【病因病理】一、西医本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寒冷、早产、低体重、窒息和严重感染均是本病的可能致病因素。

确切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1.解剖生理特点①体温调节功能不全: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散热和产热之间容易失衡。

②散热多: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核到体表距离短,皮肤薄嫩,皮下脂肪少,血管丰富,易于散热。

③产热少:棕色脂肪是新生儿产热的重要组织,早产儿棕色脂肪量少,易于耗竭。

当缺氧、酸中毒、低血糖和休克等因素存在时,可抑制棕色脂肪产热,如再有热量摄入不足,机体产热就更少。

④去饱和作用差:新生儿缺少使饱和脂肪酸变为不饱和脂肪酸的酶,所以皮下脂肪组织中饱和脂肪酸成分多,此类脂肪酸熔点高,体温低时易于凝固。

2.寒冷损伤环境温度过低,持续时间长,机体必须增强分解以增加产热。

一旦棕色脂肪和糖原耗竭,出现失代偿,就会导致低血糖和体温下降。

随之,脂肪变硬。

寒冷刺激能引起血管收缩,组织缺血缺氧,无氧代谢增加,产生代谢性酸中毒;也能引起外周血管呈麻痹性扩张,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组织水肿,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而发生休克。

寒冷损伤造成毛细血管壁损害,释放出组织凝血活酶,加之血浆外渗,血液浓缩,血流缓慢,红细胞聚集,进而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和肺出血。

3.感染新生儿严重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和肺炎等,可引起新生儿硬肿症。

儿童保健之新生儿硬肿症1

儿童保健之新生儿硬肿症1
根据患儿病情,给予相应的药 物治疗,如抗生素、利尿剂等 。
机械通气
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儿,可 采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护理措施
观察病情
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 、皮肤颜色和温度等变化,及时发现 并处理异常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期给患儿翻身、拍背,帮助排痰, 保持呼吸道通畅。
喂养管理
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合理 安排喂养时间和量,保证பைடு நூலகம்儿获得足 够的营养。
CHAPTER 02
新生儿硬肿症的症状与诊断
症状表现
体温异常
硬肿的部位皮温低,甚至低于 35℃,严重时体温不升。
循环障碍
硬肿部位皮肤发凉、发绀,甚 至出现花纹。
皮肤硬肿
新生儿皮肤紧贴皮下组织,不 能移动,按之有凹陷。
反应低下
患儿吸吮无力,哭声较弱,活 动减少,严重时处于昏迷状态 。
呼吸暂停
呼吸不规则,甚至出现呼吸衰 竭。
案例二:新生儿硬肿症的护理经验分享
总结词
精心护理与科学喂养
详细描述
对于患有新生儿硬肿症的宝宝,家长应提供精心护理和科学喂养。保持宝宝所处环境的温暖和舒适,定期测量体 温,遵医嘱治疗。同时,合理喂养,保证宝宝获得充足的营养,有助于提高宝宝的抵抗力,促进康复。
案例三:成功预防新生儿硬肿症的案例
总结词:预防为主
研究展望
早期诊断技术
研发更准确、快速的早期诊断技 术,以便及时发现和治疗新生儿
硬肿症。
新药研发
研究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以改善治疗效果和提高治愈率。
预防策略
研究制定有效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降低新生儿硬肿症的发病率。
未来挑战
跨学科合作

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

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

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新生儿硬肿症是婴儿常见的一种皮肤疾病,通常在出生后几天内就会出现。

这种疾病表现为婴儿皮肤上出现坚硬的肿块,通常在头部、颈部、肩部和背部出现。

虽然这种病一般不会对婴儿的健康造成太大影响,但对于家长来说,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现硬肿症的情况还是会感到十分焦急和不安。

了解新生儿硬肿症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临床治疗方法1. 温湿敷对于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皮肤的清洁,并进行温湿敷。

使用温水浸湿毛巾,轻轻擦拭受影响的皮肤,这样可以帮助软化硬块并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炎症。

2. 治疗药膏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含有皮质类固醇的治疗药膏来处理硬肿症。

皮质类固醇可抑制炎症,减轻肿胀和不适,并能加速皮肤的修复过程。

家长在使用这类药膏时一定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嘱咐以避免药物滥用。

3. 光疗对于一些严重的硬肿症情况,医生可能会使用紫外线治疗。

光疗可用于减轻皮肤炎症,并且有效消除硬肿块。

4. 自我护理在医生的指导下,家长还可以采取一些自我护理措施,比如保持皮肤的清洁,穿着舒适透气的衣物,避免过度擦洗皮肤,避免使用过多的化妆品和护肤产品等。

通过以上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可以看出,对于新生儿硬肿症的治疗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家长也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循医嘱。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很重要的,有助于缓解硬肿症的症状。

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大部分患儿的硬肿症都能够得到控制和改善。

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

护理措施:
• 1.体温过低:
低体温的危害?
• 1.降低自身抵抗力 新生儿的自身免疫力本来就 •
差,而寒冷又会降低抵抗力,所以更容易引起伤 风、感冒,甚至引起呕吐、肺炎、硬肿症等。 2.增加氧耗量 如果体温在36℃以下,每降低 0.6℃,就会增加10%的耗氧量,这样容易使机 体氧气供给不足,无氧酵解代谢增加,其代谢产 物乳酸蓄积,从而造成代谢性酸中毒。 3.引起低血糖新生儿体内糖的储备不多,寒冷 时为了保持体温,往往使糖消耗增加,容易引起 低血糖,而低血糖又将影响脑的功能。 4.新生儿若有黄疸体温过低容易引起核黄疸。 可见,寒冷的环境会影响新生儿的正常发育,体 重增加缓慢。所以,新生儿要特别注意保暖。

• 5.接待家属,解答病情 介绍有关硬肿症的疾
病知识、嘱母亲坚持排乳、保持母乳通畅,避 免因患儿住院而造成断奶。介绍有关保暖、喂 养、防感染、预防接种等育儿知识。
定义
其中以寒冷损伤为最多见,又称寒冷损伤综合征。以 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肿为特征。
• 新生儿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一种综合征,
硬肿临床表现? 硬肿发生顺序?
临床表现
• 一般在出生后1周内发生, • 小腿→大腿外侧→下肢→
以寒冷季节多见, • 夏季发病大多以严重感染、 重度窒息引起。表现为纳 差或拒乳,反应差、哭声 低、心率减慢、尿少,体 温常低于35,重者常低于 30。肢体凉,皮肤硬肿, 颜色暗红,按之如橡皮样。 严重者可导致心、肺、肾 多脏器损害,甚至出现 DIC。
• • •
• 2.合理喂养,保证热量供给 • ①严密观察吸乳情况,有无腹胀,吐奶,及时报
告医生,必要时考虑鼻饲。 • ②保证液体供给,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应用输液 泵控制,根据病情加以调节,以防止输液速度过 快引起心力衰竭和肺出血。

【儿科学文献知识】新生儿疾病——硬肿症

【儿科学文献知识】新生儿疾病——硬肿症

新生儿疾病——硬肿症硬肿症是新生儿时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局部甚至全身皮肤和皮下脂肪硬化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低下的综合征。

其中只硬不肿者称新生儿皮脂硬化症;由于受寒所致者亦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本病与古代医籍中的“胎寒”、“五硬”相似,西医学称为新生儿硬肿症。

硬肿症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多见,若由于早产或感染所引起,夏季亦可发病,不同季节发生的硬肿症,临床证候有所不同。

硬肿症多发生在生后7~10天的新生儿,以胎怯儿多见。

新生儿由于受寒、早产、感染、窒息等原因都可引起发病。

本病重症预后较差,病变过程中可并发肺炎和败血症,严重者常合并肺出血等而引起死亡。

[病因病机]初生小儿本为稚阴稚阳之体,尤其胎怯儿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则成为本病发病的内因。

小儿初生,若护养保暖不当,复感寒邪,或感受他病,气血运行失常,成为发病之外因。

亦有部分患儿由于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病。

本病的病变脏腑在脾肾,阳气虚衰、寒凝血涩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1.感受寒邪《诸病源候论·胎寒候》指出:“小儿在胎时,其母将养取冷过度,冷气入胞,伤儿肠胃。

”寒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

先天禀赋不足之小儿,或先天中寒,或后天感寒,寒邪直中脏腑,伤脾肾之阳;或者生后感受他病,阳气受损,致虚寒内生。

寒凝则气滞,气滞则血凝血瘀,产生肌肤硬肿。

同时,脾阳不振,水湿不化,则见水肿;寒侵腠理,肺气失宣,肌肤失调,皮肤硬肿加重。

2.肾阳虚衰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弱;或寒邪直中脏腑,脾肾阳气损伤。

阳气虚衰,不能温煦肌肤,营于四末,故身冷肢厥。

阳虚则内寒,寒凝则气滞血瘀,致肌肤僵硬,肤色紫暗。

严重者血络瘀滞,血不循经而外溢。

阳气虚极,正气不支,直致阳气衰亡,可见气息微弱,全身冰冷,脉微欲绝之危症。

另有少数患儿因感受温热之邪,毒热蕴结,耗气伤津,阴液不足,血脉不充,血受煎熬,运行涩滞,气血流行不畅,亦可致肌肤硬肿。

此即如《医林改错·膈下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所云:“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新生儿硬肿症》课件

《新生儿硬肿症》课件

早期识别DIC,给予抗凝、补充凝血因子等 治疗。
04
患儿护理及家庭管理建议
住院期间护理措施
保暖
将患儿置于适中温度的保暖箱内 ,根据患儿体温、胎龄和日龄调 节箱温,使患儿皮肤温度维持在
正常范围内。
喂养
尽早开奶,保证热量供给。对于吸 吮和吞咽能力弱的患儿,可用滴管 或鼻饲喂养。
预防感染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皮肤 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和感染。
05
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推广
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
1 2
建立健全的孕产妇保健制度
确保所有孕妇都能接受到规范的产前检查,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新生儿硬肿症的高危因素。
加强孕期营养指导
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营养补充,降低孕妇和胎 儿的营养缺乏风险,从而预防硬肿症的发生。
3
提高产科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加强产科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识别和处理新 生儿硬肿症的能力,确保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救 治。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可能实现针对每个患者的个体 化治疗方案制定,提高治疗效果。
新型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
随着新型治疗方法如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的深入研究 ,未来可能实现这些方法的临床应用,为新生儿硬肿症的 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早期诊断与预防的普及
随着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策略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未来可 能实现新生儿硬肿症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预防,降低发病率 和死亡率。
断和治疗能力。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进展
本次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新生儿硬肿症定义和流行病学
详细阐述了新生儿硬肿症的概念、发病原因、流行病学特点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新生儿硬肿症的表现与治疗

新生儿硬肿症的表现与治疗

新生儿硬肿症的表现与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是在新生儿时期发生的周身或局部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兼有水肿,并伴有体温低下。

生活能力降低的一种全身性疾病。

多发生于寒冷季节或室温过低。

保温不良的早产儿或低体重儿,也可在感染产伤窒息之后发生。

本病大多数在生后不久或生后7-10天出现症状,主要表现如下:一、“四不症”吸吮无力,不能吸吮为“不吃”;哭声微弱。

少哭为“不哭”;面部表情消失,肢体活动减少为“不动”;体温常降低至31-35℃之间,甚至26℃左右为体温“不升”。

二、冷、硬、肿者是局部发冷,重者全身皮肤发凉,此为冷;皮下脂肪多的部位皮肤变硬,表面光滑,用手不易捏起来,且呈暗黄色或青紫色,此为硬;某些部位用手按压可以有凹陷,此为肿;其硬肿往往先出现于小腿。

大腿外侧,以后双下肢逐渐延至臀部以至胸。

腹。

上肢及面颊部。

眼部。

手心。

足底皮肤常不变硬。

新生儿硬肿症强调早期综合治疗。

轻症经正规治疗多能治愈;重者虽经正规治疗,仍有部分换儿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或并发感染,最终肺出血而死亡。

一般,对于这种新生儿,医院会采取复温、输液,维生素E、抗菌素,部分应用激素、能量、碱性液等方法进行救治:一、复温,使过低体温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

可用辐射保温台或暖房,如无此设备则室内要温暖,室温要在24℃,全身用厚被包好,用热水袋放于足底,切勿离皮肤太近,以免烫伤。

二、供给足够的水分和热量,以改善血液循环,提高代谢功能,增加身体产热量。

三、纠正酸中毒,新生儿硬肿症多伴有酸中毒,故应给予5%碳酸氢钠。

四、抗菌素治疗,本病患儿多数伴有感染,故应给予抗菌素静脉注射。

五、中药,复方丹参注射液、川芎、红花注射液,有活血化瘀作用,可酌情选用。

可见,这个症状是由于新生儿先天发育不足,加上后天条件恶劣造成的,所以准妈妈们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营养,其次要在新生儿出生时给予安全的分娩环境,一旦出现症状,新生儿可以及时获得救治。

新生儿硬肿症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新生儿硬肿症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新生儿硬肿症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新生儿硬肿症(SCIereCiemaneOnatorUnI)是指新生儿时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皮肤和皮下脂肪变硬,常伴有水肿和低体温,重症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

寒冷季节,未成熟儿发病率较高。

【诊断提示】1.诱因多见于冬季,有保暖和喂养不当或受凉史,感染、产伤、窒息、出血及先天畸形常为诱发因素。

2.临床表现(1)低出生体重儿多见。

(2)常于生后1周内发病,体温不升,常在35。

C以下,反应差,哭声弱,吸吮无力或不会吸吮。

皮肤发凉,全身皮下脂肪积聚部位变硬不能用手捏起,关节活动受限,多伴有水肿。

(3)常并发肺炎、败血症等,严重时可发生肺出血、DIC、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3.辅助检查根据需要检测血常规、动脉血氧、血糖、血钾、血钠、血钙、血磷、血尿素氮及肌酎、心电图、胸片等。

【治疗措施】1.复温轻中度(体温>30。

C)患儿可置入预热至30。

C的暖箱内,调节箱温于30~34t,使患儿6~12h内恢复正常体温。

重度患儿(体温<30。

C)则先以高于患儿体温1〜2。

C的暖箱温度(不超过34℃),开始复温,每小时提高箱温0.5〜1℃,于12〜24h内恢复正常体温。

必要时辅以恒温水浴(水温39〜4(ΓC,1〜2次∕d,每次15min);浴后暖箱内保温,或远红外线抢救台等。

也可用热水袋、热炕或母怀抱取暖等方法复温。

注意避免复温过快。

2.热量及液体补充开始每天按50kca1∕kg,随体温上升渐增加至100〜12OkCaI/kg。

重症患儿应严格限制液量及输液速度。

有吸吮力时应尽量母乳或配方喂养。

3.控制感染根据血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慎用肾毒性药物。

4.改善循环防治DIC,治疗肾衰、防止高血钾、预防和治疗肺出血。

5.预防加强孕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做好宣教,预防疾病。

临床诊疗路径-新生儿硬肿症-实用

临床诊疗路径-新生儿硬肿症-实用

新生儿硬肿症
病史采集
1.入院24小时内完成病历。

1.泼病多见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或保温不当,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易患本病。

3.感染、产伤、窒息、出血及某些先天畸形等常是诱发因素。

4.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体温不升、皮肤硬肿。

检査
1.全身体检。

2.专科检查:腋温一肛温差,皮肤硬肿范围,各器官功能改变的临床体征。

3.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血型。

4血清钠、钾、钙、磷、尿素氮、肌酐、血糖。

5.血气分析。

6.电话电图、胸部X线片。

诊断
1.根据以上病史。

2. 临床表现:不吃,不哭,反应差,体温35'C以下,重者<30℃,心率减慢,心率低钝,常伴有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多脏器功能损害、微循环障碍、休克、心功能不全、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肺出血、肾功能衰竭等。

3.硬肿症分为轻、中、重三度(根据体温一肛温.腋一肛温差、硬胂范围、器官功能改变,每项分别评分),总分为0分者轻度,1-3分为中度,4分以上为重度。

治疗原则
1.复温。

2.不能吃奶者用胃管喂养。

重症或呕吐者暂不喂奶,由静脉供给液体及热量。

3.选用适当抗生素防治。

4.改善微循环选用多巴胺、酚妥拉明、东莨菪碱。

5.治疗原发病及各器官功能损害之合并症。

6.其他有缺氧者进行氧疗,能量合剂,VitE。

7.中药复方丹参、川芎、红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硬肿症诊疗常规
新生儿硬肿症是指新生儿期由于寒冷、感染、早产、窒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皮下脂肪变硬及水肿,常伴有低体温及多器官功能损害。

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肺出血、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常是其致死的主要原因。

一、临床表现特征
本病的临床特征可归纳为五低二多、五大特点、四个严重征象、五个垂危征兆及实验室方面的改变。

(一)五低二多在五低二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硬肿。

1.五低
(1)低气温的季节或地区以冬春季及我国北方发病者最多。

(2)低出生体重儿根据有关报道占本病半数以上。

(3)低日龄组的新生儿本症多发生在生后1周以内,日龄在20天以上者发病例数明显减少。

(4)低生活能力的婴儿如吸吮能力差,体温调节能力差,不能离开暖箱者,以早产儿居多。

(5)低热量供给的婴儿生后虽有吸吮能力,但护理者供给热量不足。

2.二多
(1)多病的新生儿83.6%~98%伴有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感染性疾病更易引起本症。

(2)患儿母亲多病在妊娠期或分娩时,多有并发症存在,如妊高症、心脏病、前置胎盘、肝炎、肺炎及败血症等。

(二)五大特点
1.冷轻者局部发冷,重者周身皮肤发冷,甚至冰凉,伴有明显的体温下降。

一般可在31~35℃之间,甚至有低于26℃者。

2.硬皮下脂肪聚积的部位其"韧度"发生改变,皮肤紧贴皮下组织。

早期硬肿感到皮肤较紧,不易捏起,以后感到僵硬,不能移动。

触之硬如橡皮样,发硬皮肤呈紫红色或苍黄色。

僵硬部位发生在下肢者占92.2%,依次为臀部(90%),面颊(67.1%),上肢(47.1%),背、腹、胸部等。

3.肿在皮肤及皮下脂肪硬化的部位,大部分有凹陷性水肿,少部分病例则仅发硬。


内有人报告52例中,硬肿者占79%,硬化者占21%,前者多在生后1~2日内出现,后者多在1周发病。

4.休克征多见于重病例。

由于血压不易测定,以下表现有助于诊断:面色苍白、呼吸不规则、心音低钝、心率增快或过慢、尿少或无尿、前臂内侧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秒)、股动脉细弱,甚至摸不到等。

5.DIC 重症硬肿在入院时几乎均伴有DIC,本病重症或晚期可见肺出血、消化道出血或周身出血,这些症状可能与DIC有关。

(三)四个严重征象表现为不吃、不哭、不动、不升(指体温)等"四不症"。

"四不症"与广泛的皮肤及皮下脂肪僵硬有密切关系。

(四)五个垂危征兆以肺出血最常见。

其次为呼吸衰竭,心动过缓和/或心律不齐,肾功能衰竭及中毒性肠麻痹。

这五项虽然是新生儿期各种严重疾病晚期的共同垂危征兆。

但在本症时,前三项更为突出。

(五)实验室及其它有关检查的改变
1.血常规一般白细胞总数无明显变化,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若中性粒细胞增高明显或减少者,多提示预后不良。

2.DIC筛选试验对危重硬肿症拟诊DIC者应作以下六项检查:
(1)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数<100×109/L者占67.3%。

(2)凝血酶原时间重症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生后日龄在4日内者≥20秒,日龄在第五日及以上者≥15秒。

(3)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5秒。

(4)凝血酶时间>25秒。

(5)纤维蛋白原≤1.6g/L(160mg/dl)。

(6)3P试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出生后1日正常新生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约20%,故3P试验可阳性,第2日以后出现阳性则为不正常。

3.血气分析由于缺氧和酸中毒、pH下降。

PaO2降低、PaCO2增高。

4.测定血糖和血清电解质(钾、钠、钙和磷等)。

5.肾功能检查BUN、肌酐、渗透压、尿量和尿比重测定等。

重症病例可有BUN、肌酐增加等改变。

6.超微量红细胞电泳时间测定由于血液粘稠度增加,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7.心电图改变部分病例可有心电图改变,表现为Q-T延长、低电压、T波低平或S-T 段下降。

二、诊断
硬肿症的诊断包括:临床诊断依据,皮肤硬肿范围的诊断,皮下脂肪韧度的诊断分度,病情诊断分度,危重硬肿症的诊断标准。

1.临床诊断依据
(1)发病时处于寒冷季节、环境温度过低、分娩时保温不当等明显寒冷损害因素。

(2)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活能力低下机体产热少,易发生硬肿症。

(3)有窒息、缺氧、产伤、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疾病,并伴有热量供给不足,夏季水分提供不足。

(4)母亲患病等各种围产期保健不良因素,一种或数种同时存在。

遇有体温不升、反应低下、吮乳差、哭声低弱的患儿,必须仔细检查皮肤及皮下脂肪,当有硬化或硬肿并能排除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时,即可作出诊断。

2.病情诊断分度关于病情诊断分离,目前尚无统一意见,现介绍一种病情诊断分度方法,它能较全面的反映病情诊断见表1。

表1 硬肿症病情诊断分度
①硬肿范围计算方法:参照新生儿灼伤体表面积%标准;头颈部20%,双上肢18%,前胸及腹部14%,背部及腰骶部14%,臀部8%,双下肢26%。

②具有表内三项中任何二项均可诊断分度
3.皮肤硬肿范围诊断,皮肤硬肿范围大小分成轻、中、重三度。

(1)轻度硬肿范围小于30%。

(2)中度硬肿范围在30%~50%。

(3)重度硬肿范围大于50%。

4.硬肿症及皮下脂肪硬度诊断分度。

I度皮下脂肪稍硬,肤色轻度发红。

II度水肿较明显,皮下脂肪弹性基本消失,肤色稍暗红。

III度水肿明显,皮下脂肪弹性消失,似橡皮样坚硬,肤色暗红。

5.危重硬肿症诊断标准依据卫生部妇幼司儿童急救项目办公室所拟订的"危重病例评分法试行方案"规定的以下两项指标:
(1)肛温在30℃以下,硬肿II度以上,不论范围大小。

(2)肛温在33℃以下,硬肿II度以上。

范围超过60%。

凡符合上述两项之一者,即可诊断为危重硬肿症。

三、治疗
1.复温
正确复温是治疗新生儿硬肿症的重要措施。

对体温稍低者(34~35℃)可用预热的衣被包裹置于25~26℃室温中,加用热水袋保暖,体温多能很快升至正常。

对体温明显降低者(≤33℃),有条件者可先在远红外辐射热保暖床快速复温,或暖箱复温,床温高于患儿皮肤温度1℃,随着患儿体温升高,逐渐升高床温,复温速度约0.5~1℃/h,待体温升至正常后,箱温应设置在患儿所需的适中温度。

使患婴在12~24小时内体温达36℃。

2.控制感染
由于感染是硬肿症的诱因之一,故应适当选用广谱抗生素,尿量明显减少时慎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液体和营养
提供足够的热量有助于体温的恢复。

在消化功能未恢复之前可选用静脉高营养,热量从每日210~252kJ/kg(50~60kcal/kg)开始,液体量应控制在每日60~80ml/kg(4.2J/ml)。

低温时多有代谢性酸中毒,应根据血气分析计算碳酸氢钠用量。

若无条件可先按3~5ml/kg给予5%碳酸氢钠,稀释后应用。

为补充蛋白质及热能,维持液体渗透压,促水肿消退,中重度硬肿症可适当输入新鲜全血或血浆,每次20~50ml。

4.循环支持
(1)中、重度硬肿症大多数伴有微循环障碍。

丹参有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作用,早期应用可防止或中断DIC及肺出血的发生,剂量每次0.5~1ml/kg,静滴,每日1次。

(2)对血压偏低,心率<80次/min或尿少者可用多巴胺每分钟5~7μg/kg及(或)多巴酚丁胺每分钟5~10μg/kg,持续静滴,以维持正常心肾功能。

(3)合并DIC时,肝素用法如下。

A.肝素每日0.2~0.5mg/kg,分次(每8h 1次或每12h 1次)皮下注射。

B.DIC指标阳性时,首剂0.5~1mg/kg,静注,以后每次0.25~0.5mg/kg,每6~12h重复应用,2~3日内逐渐减量停药。

应用时必须监测试管法凝血时间,并通常在第2剂后应输注新鲜血(5~10ml/kg)以补充凝血因子。

试管法凝血时间达正常2倍时应停用肝素。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