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一英磅的收入对穷人和富人的效用是不相同 的,穷人一英磅收入的效用大于富人一英磅收入的 效用。因此要增进社会福利,就必须实现收入均等 化,也就是说,如果政府把富人的一部分货币转移 给穷人,就会增加一个国家的福利。只要穷人得到 效用的增加要大于富人效用的损失,社会总效用会 征收累进所得税, 增加,因此他主张向收入高的富人征收累进所得税 征收累进所得税 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 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 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 收入的均等化,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
凯恩斯的社会救助思想
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前提下,如果政府能 够通过政策修正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使富裕阶 层的财富向贫困阶层转移,就可能促进社会消费 上升,从而刺激总需求。通过个人间的财政转移 财政转移 支付,对失业者、贫困者以救济,从而刺激消费 支付 需求,主张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 高额累进税政策,以进行收入再 高额累进税政策 分配,提高消费倾向。
2、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
狭义贫困仅指经济意义上的贫困,即生活不 得温饱,生产难以维持。 广义贫困除狭义贫困的内容外,还包括社会、 精神、文化等意义上的贫困,营养不足(营养 不良)、人口平均寿命短、婴儿死亡率高、文 盲人数众多等。
3、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 长期贫困指的是某些人或者家庭长时间地处 于贫困的一种状态。因此,如果某种贫困状态 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或者经过长期努力仍不能 摆脱,那么这种贫困就被视为长期贫困。 暂时贫困是指某些人或者家庭的生活不是长 期的而是暂时地处于一种贫困状态。暂时贫困 往往是由于自然灾害、疾病或其他突发事件造 成的。
家庭收 入等级 1 2 3 4 5
占家庭总数 的百分比 20 20 20 20 20
累计的家 庭百分比 20 40 60 80 100
占家庭总收 入的百分比 6 12 17 24 41
累计收入 百分比 6 18 35 59 100
公平的衡量指标之一——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公平的衡量指标之一 先计算洛伦茨曲线与 45度角直线围成的图形 面积,然后除以45度角 直线与正方形底边和右 边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实际上为半个正方形 面积),其商(A/A+B) 即为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为0,表示社会收入分配状况达到了绝对平等化程度; 基尼系数为1,表示社会收入分配处于绝对不平等状态,即最 高收入的唯一家庭占有了全部的国民收入,而其余所有家庭 不占有任何收入。
基尼系数低于0.2,为高度均等;0.2~0.3,相对均 等;0.3~0.4,比较均等;高于0.4,不均等 。
基尼系数0.4为国际警戒标准。 目前,我国共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即: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农村居民基尼系数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全国居民基尼系数。
五、贫困理论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从资本供给的角度: 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 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 —— 从资本需求的角度: “低收入水平——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 —低生产率——低收入” 结论:“之所以贫困就是因为贫困”,发展中国 家或地区的长期贫困和经济停滞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节 社会救助有关思想和理论
一、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慈善和恩赐思想 人权思想 温情主义论
二、西方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是现代 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20世纪早期形 成于英国,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福 利经济学》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诞 生。
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 无论是国家统计局还 是世界银行的测算, 中国在04年的基尼系 数都超过了0.46,并 且呈现继续扩大的趋 势。
2007年,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实际增长 9.5%,为1985年以来 增幅最高的一年, 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 比扩大到3.33∶1 , 3.33∶1 绝对额的收入差距达 到9646元
什么叫福利? 什么叫福利?
福利分为个人福利和社 会福利。个人福利是指一 个人获得的满足,它可以 看作是“幸福”或“快乐” 的同义语,这种满足既包 括个人物质生活需要的满 足,也包括个人精神生活 需要的满足。
功利主义 社会福利水平等于社会所有成员的效用之和, 社会福利水平等于社会所有成员的效用之和,不管社会的贫富差 距如何,每个社会成员的每一单位效用是同等重要的, 距如何,每个社会成员的每一单位效用是同等重要的,一个社会应追求 社会总效用的最大化。 社会总效用的最大化。 罗尔斯主义 富者的一个单位效用与穷者一单位效用不是等价的, 富者的一个单位效用与穷者一单位效用不是等价的,一个社会 应重视穷人的效用, 应重视穷人的效用,社会福利水平直接由一个社会中情况最糟的那个人 的福利水平来决定。 的福利水平来决定。 折衷主义 富人一单位效用的社会价值小于穷人一单位效用, 富人一单位效用的社会价值小于穷人一单位效用,但它又认为 富人一单位效用的社会价值只要大到一定的程度, 富人一单位效用的社会价值只要大到一定的程度,总可以等同于穷人一 单位的效用。 单位的效用。 平均主义 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成员效用水平的相对关系, 社会福利水平取决于社会成员效用水平的相对关系,而与各社 会成员的效用水平绝对高低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人们的效用水平都相等, 会成员的效用水平绝对高低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人们的效用水平都相等, 就达到了分配上的理性状态。 就达到了分配上的理性状态。平均主义所追求的目标是分配上的绝对平 均。
结果干预政策
税收政策:个人所得税、遗产税 税收政策 和财产税,以及消费税。 社会保障政策:全民低保制度、 社会保障政策 失业津贴、向贫困者提供就业与 培训机会、医疗保障与医疗援助、 向低收入者提供低房租住房、最 低工资法等保护低收入者的立法。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 建立公共财政体系 付机制,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财权 和事权关系。
马尔萨斯的贫困理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困和罪恶并不是社会 经济和政治制度所造成,而是人口规律发生作用 的结果。 马尔萨斯认为,废除财产私有制,实行婚姻自 由,改善和提高人口生活,势必会使人口增加更 加迅速,而生产资料的生产有限,这种社会制度 最终趋于瓦解。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剩余价 值,就不断地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转化为资本, 扩大资本主义再生产。随着资本集中,在扩大再生产 过程中,把资本越来越大的部分转化为生产资料,越 来越少部分转化为劳动力。 这就是说,资本有机构成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而提 高,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相对地增大,用于 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相对地减少。可变资本相对 地减少,从而雇佣工人也相对减少,因而不断地产生 出一个相对的超过资本增殖所需要的过剩人口。这 个过剩人口不是同生活资料相比而成为绝对多余的 人口,而是同资本积累相比变为过剩的。
目前中国扶贫面临的问题
一是伴随贫困人口在数量和比率上的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减 少的速度也在不断下降。 第二,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居住在环境极端恶劣的农村人 口和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 第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收入不平等的程度不断增加。 第四,虽然收入贫困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非收入贫困现象 依然比较严重。 第五,城市贫困成为新的问题。 第六,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流入城市,城市农民工的贫困问题 开始凸现出来。
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目前公务员 的非货币工资即福利部分比较高, 工资中基本工资比例较高,绩效工 资很低甚至没有,而私企的状态正 好相反。 反垄断:对垄断行业提供的产品或 服务,应通过举行听证会定价;对 于垄断行业的工资水平,政府应该 制订工资指导线,按照国际上通行 的做法,垄断行业职工工资保持在 全社会平均工资中等偏上的水平, 以社会平均利润率作为企业的平均 利润率;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 的监管,将垄断收益大部分收归国 家财政。
六、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反贫困措施
第一阶段:1978~1985年 ,主要是开展了以家庭联产承包 第一阶段:1978~1985年 制为中心的体制改革,同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改 善农业交易条件,增加农民收入。 第二阶段:1986~1993年 第二阶段:1986~1993年 ,开始实施“重点扶贫”政策, 即对集中连片的贫困人口重点区域划出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 由国家投入资金,实行“开发式扶贫”。
起点干预政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能过 渡依赖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 势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支持农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教育、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教育、 医疗等公共领域实现公共服 务的均等化。 务的均等化。
过程干预政策
新剑桥学派的社会救助思想
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 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 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 ,给低收入水平 的家庭以一定的生活补贴 减少财政赤字,逐步平衡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增长率 来制定实际工资增长率政策 实行进出口管制政策 政府运动财政预算中的盈余来购买私人公司的股票,把 一部分公司股份的所有权从私人手中转移到国家手中, 从而抑制食利者阶层的收入,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第一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贫困理论
一、贫困产生的原因
先天或后天的原因 : 天灾人祸 自然条件恶劣 体制转换 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
二、贫困的类型
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
绝对贫困是指生活资料的数量不足以维持劳动 力简单再生产,特别是食物数量不足,不能提供 人生存所必需的热量,人的生存受到威胁,即通 常所说的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相对贫困的贫困是相对而言的,在同一时期或 同一国家内,由于某些人或者家庭的收入水平步 入另外一些人或者家庭,低于一般人或者一般家 庭的生活状态或者贫困状态就叫相对贫困。
第三阶段:1994~2000年 第三阶段:1994~2000年 ,中国政府首先重新划定了贫困 县的标准,1996年以后,中国政府又将扶贫的对象,从贫困 县进一步调整至贫困村和贫困户,同时也较大幅度地增加了 扶贫资金。 2001年以来继续扶贫阶段 第四阶段 2001年以来继续扶贫阶段 中国持续20多年的扶贫开发,缩减了2亿多农村贫困人口, 这在国际贫富分化仍在加剧,世界贫困人口有所增加的背景 下,可以说是举世瞩目的成就。
地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06年,农村居民纯收 入最高的上海,是最 低的贵州的4.6倍,城 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 比达到了2.29。
上来自百度文库9 上海 138.6元、贵州1 984.6元
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部分传统行业如农林 牧渔业、采掘业、建 筑业、批发零售业、 住宿餐饮业等行业的 从业者的平均劳动报 酬不断下降,而垄断 行业和部分高新技术 产业的平均劳动报酬 大幅度提高。
三、贫困程度的衡量指标
贫困发生率 指贫困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反映的是 贫困的广度。
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全部人口
贫困缺口率
贫困人口收入低于贫困线的程度以及贫 困程度减轻或加重的状态,它反映贫困深度 及其变动态势。
贫困缺口率=1-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 贫困缺口率=1-贫困人口的平均收入/贫困线收入 =1
4、其他贫困 城市贫困 乡村贫困 制度性贫困 区域性贫困 阶层性贫困
二、关于社会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测定
洛伦茨曲线(Lorenz Curve)
将社会成员按收入从低到高排列,人 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与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所呈现之间的函数构成了洛伦茨曲线。
如果我们把社会家庭按其收入分为5个等级,它们各占总数的20%,每 一等级的收入分布情况见下表:
恩格尔系数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 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 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 尔系数。 其公式表示为: 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 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60%为温饱, 40-50%为小康,20-40%为富裕,低于20%为最富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