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南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南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243d0bb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6.png)
南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一、学科概况南京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作为一级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史学理论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该专业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学习相关历史文献、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2. 具备独立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能力;3. 具备较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4.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主修课程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理论与方法、中国近现代史专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中国近现代人物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等。
四、研究方向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中国近现代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研究方向,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
五、师资力量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和学者。
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拥有卓越的学术成果,能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和指导。
六、学术成果本专业的研究成果丰硕,教师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著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本专业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七、实践教学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实地考察、田野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本专业还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关于中 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报告
![关于中 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49a464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5a.png)
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实践报告关键信息项:1、实践报告的主题:中国近现代史2、实践的目的3、实践的方法4、实践的时间范围5、资料收集的来源6、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求7、分析和研究的重点方向8、引用文献的规范9、审核和评估的标准10、提交报告的截止日期11 实践报告主题本次实践报告的主题聚焦于中国近现代史,涵盖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重要历史时期。
111 实践目的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深入研究和实践,旨在:1111 加深对这一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社会变革、政治制度演变、经济发展、文化思潮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1112 培养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总结规律和经验教训。
1113 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爱国情怀。
112 实践方法1121 文献研究:广泛收集和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档案资料等。
1122 实地考察:如有条件,可前往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进行实地观察和调研。
1123 访谈:与历史学者、专家或经历过这一时期的长辈进行交流和访谈,获取一手资料和独特见解。
12 实践的时间范围本次实践研究的时间跨度为 1840 年至 1949 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重要阶段:121 鸦片战争时期(1840 1842 年)122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1851 1864 年)123 洋务运动时期(19 世纪 60 90 年代)124 戊戌变法时期(1898 年)125 辛亥革命时期(1911 年)126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 1923 年)127 五四运动时期(1919 年)128 中国共产党成立及早期发展(1921 1927 年)129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 1937 年)1210 抗日战争时期(1931 1945 年)1211 解放战争时期(1946 1949 年)13 资料收集的来源131 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书籍、期刊、报纸等。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再思考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再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33af83d2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da.png)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的再思考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中国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分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学科的不断完善,对于这一学科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对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科建设进行再思考,探讨该学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学科现状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作为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
随着对历史学科的深入研究,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也逐渐成为了历史学科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在学科建设方面,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也得到了学术机构和政府的支持。
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都设立了相关的研究机构和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政府也对该学科的研究和成果进行了资助和支持,为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尽管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在学科建设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
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问题,但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方面还有待提高。
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导致了学科研究的不够全面和深入。
学科研究方法和手段还需要改进。
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主要依赖于历史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虽然这是研究的基础,但在方法和手段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应该运用更多的交叉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学科的整体水平。
三、未来的发展方向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未来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发展。
学科研究应该加强对历史事件和问题的全面和深入研究。
广泛搜集历史文献,加强历史事件和问题的研究,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科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
学科研究应该运用更多的交叉学科知识和现代科技手段。
《近代史研究》格式
![《近代史研究》格式](https://img.taocdn.com/s3/m/cbd1e1a4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7c.png)
《近代史研究》格式摘要:一、引言1.近代史研究的意义2.文章目的与结构安排二、近代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发展趋势1.重要事件2.发展趋势四、我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与问题1.主要成果2.存在问题五、未来展望1.研究方法的创新发展2.跨学科研究与国际合作六、结论1.近代史研究的价值2.提高研究水平的建议正文:一、引言1.近代史研究的意义近代史研究是对近现代社会历史现象的系统探讨,它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民族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经验,为现实服务。
在当今世界,了解和研究近代史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文章目的与结构安排本文旨在梳理近代史研究的基本情况,分析我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与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文章结构如下:二、近代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包括近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事件和现象。
这些事件和现象不仅具有时代特征,还对我国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研究方法近代史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实证分析、比较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研究者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全面、深入地探讨近代史事件和现象。
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与发展趋势1.重要事件我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
这些事件塑造了我国近代史的基本格局,对现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发展趋势我国近代史的发展趋势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
政治上,由封建专制向民主政治转型;经济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迈进;文化上,逐步摆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与创新。
四、我国近代史研究的主要成果与问题1.主要成果我国近代史研究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对重要事件的深入研究、对历史人物的公正评价、对历史发展趋势的准确概括等。
2.存在问题尽管我国近代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方法单一、实证研究不足、跨学科研究不够等。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87c0bd8b14e852458fb57bf.png)
一、专业介绍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下设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是专门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
二、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较好掌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比较熟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胜任本专业的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党政实际工作部门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
(2)至少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和一定的写作能力;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3)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动态;(4)能胜任与本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理论宣传、和党政工作等方面的工作。
各研究生招生单位的研究方向和考试科目不同,在此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2、研究方向01中国近现代史民主问题研究02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03中国现代化史研究04中国近现代政党史研究3、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51政治学原理④831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三、全国研招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河南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理工大学、延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四、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从事高校和科研机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和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工作等。
中国近代史研究
![中国近代史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0a811c2ccbff121dd3683f0.png)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近代史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和学术转型的产物。
在几代学者探索、争鸣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约110年的中国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这种认识,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得出的,是以对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考察为出发点的,是符合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科学的学科体系。
近代中国的时代基调是革命,中国近代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社会变迁,以及中外关系的处理,区域发展,少数民族问题,阶级斗争的状况,无不或多或少与革命的进程相联系。
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在“革命史范式”主导下,兼采“现代化范式”的视角,更多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迁及其对于革命进程的作用,使“革命史范式“臻于完善。
中国近代史研究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20世纪中国历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从传统中国历史学中分离出来,30—40年代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服务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倾向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占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新中国建立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逐渐占了主导地位。
中国近代史研究作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近代学术转型的产物,受到国外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其他种种资产阶级史学观的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近代史研究经历了萌生(20世纪初—30年代)、兴起(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发展(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停滞(文化大革命期间)、繁荣(改革开放—2000年)几个阶段。
在兴起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开始出现并挑战那时占主导地位的近代史研究。
在发展时期,国家建立涉及近代史研究的专门研究机构,各大学历史系设置近现代史教研室,近代史学界结合研究中国近代史学习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近代史成为主流,中国近代史学科成为学术研究中的显学。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科介绍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科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e2f29d3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04.png)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科介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科介绍》篇一嘿,想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学科吗?那你可算是找对地儿了。
这学科啊,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大箱子,不过这个箱子里的宝藏可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无数的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和社会变革的秘密。
咱先说说这学科研究啥吧。
简单来讲,那就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直到现在的中国历史。
这期间发生的事儿啊,那叫一个多,多到你脑袋都能大好几圈。
就好比晚清时期,那简直就是一部“弱国无外交”的悲催大片。
列强像一群饿狼似的扑向中国,各种不平等条约签得那叫一个手软。
这时候中国近现代史学科就像是一个侦探,要去探究为啥中国会陷入这种境地。
是因为封建制度太腐朽了?还是因为当时的科技、军事太落后了呢?也许两者都有吧。
我就给你讲个我自己曾经的事儿。
我以前读历史书的时候,看到鸦片战争那段,心里就特别难受。
感觉中国就像一个无辜的小孩,被一群恶霸欺负。
我就想啊,如果我生活在那个时候,我能做点什么呢?当然啦,这可能有点天真,毕竟历史不是靠想象就能改变的。
但是这种感觉也让我对中国近现代史更感兴趣了。
在研究生阶段,学习这个学科可不像本科那样只是了解个大概。
那是要深入到每一个历史事件的细节里去的。
就拿辛亥革命来说吧,你得知道为啥孙中山先生要发起这场革命,他背后有哪些势力支持,革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还有这场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这就好比你要把一个拼图一块一块地拼好,缺了哪一块都不行。
这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你可以去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那些古老的档案就像是历史的“时光胶囊”,打开它们就能看到过去的模样。
有时候还得实地考察呢,比如说去一些革命遗址。
我有一次去参观南京的中山陵,站在那里,那种庄严肃穆的感觉扑面而来。
我仿佛能看到当年孙中山先生为了革命奔波的身影,那一瞬间,历史不再是书上枯燥的文字,而是变得鲜活起来。
而且啊,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还能让你更好地理解现在的中国。
你想啊,今天的中国能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那都是从过去一步步走过来的。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模板及范文3000字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模板及范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81214f4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68.png)
中国近现代史实践报告模板及范文3000字一、前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实践,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的社会变革和国家发展,同时也可以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和借鉴。
本报告将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为主题,介绍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并回顾研究过程和取得的成果。
二、实践目的和意义1. 目的:(1)深入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和发展趋势;(2)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3)分析中国近现代史的特点和规律,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2. 意义:(1)加深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2)从历史中获取智慧和经验,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3)提高团队成员的研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实践过程1. 资料收集:团队成员根据分工,分别收集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资料,包括图书、论文、档案和新闻报道等。
通过广泛搜集资料,为后续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
2. 分析讨论:团队成员每周定期进行分析和讨论,分享各自资料的收获和发现,并就研究方向和方法进行讨论和决策。
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团队成员根据各自的专长和兴趣,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课题。
3. 调查实践:团队成员在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具体课题进行调查实践。
调查实践的方式包括对现场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通过实地实践来了解实际情况和真实问题。
4. 数据整理和分析:团队成员将收集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包括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等,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得出研究的结论和发现。
5. 报告撰写:团队成员根据研究成果,撰写实践报告。
报告的内容包括引言、实践目的和意义、实践过程、研究结论和发现、实践心得和展望等内容。
报告应该清晰地陈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四、实践成果1. 实践过程: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成功进行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实践研究。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广泛调查和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
![中共中央党校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https://img.taocdn.com/s3/m/046479e69e31433239689323.png)
中共中央党校韩钢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一、专业的设置韩钢老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韩老师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对于这方面造诣深厚,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韩老师,韩老师同是也是中国当代政治与社会方向的导师。
二、考试的科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4中国近现代史③314中国近现代文献和史料。
复试加试科目:中国近代化历程、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研究。
三、导师介绍韩钢,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中共党史教研部。
韩钢,1958年生,湖南古丈县人。
1982年毕业于湘潭大学历史系,198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马列研究所。
1985年9月至2001年6月,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供职。
2001年6月至2008年6月,在中共中央党校从教。
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主要从事中共历史、中国当代史的教学和研究。
学术团体任职有: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共党史学会理事、东方历史学会理事。
四、参考书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高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郑建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概论》,蒲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6、《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党史出版社。
7、《毛泽东思想概论》,庄福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8、《邓小平理论概论》,奚广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0、《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李景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介绍
![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125daf2172ded630b1cb6f9.png)
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中国近现代史专业介绍一、学科简介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历史学全国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点由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历史文化学院近现代史教研室共同构建学术平台。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于2000年入选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历史文化学院近现代史教研室是国家级精品课“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组织单位。
从80年代初以来,该学科已经培养近千名优秀的近现代史硕士,成为全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的栋梁之才。
学科的师资力量雄厚,图书资料丰富,科研成果突出,学风严谨。
学科能为有志于近现代史的研究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方向,因材施教。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高等院校和各级科研机构培养教学、科研人才,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研究能力和品学兼优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品行良好,立志为国家、社会甚至以及人类发展作贡献;(2)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了解国内外对于本专业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并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同时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好的科研潜力,并能够独立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此外,应不乏其它方面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三、研究方向简介本专业点立足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密切关注近现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大或深远意义的领域,使研究生的培养立足于较高的起点和学科发展的前沿。
研究方向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本方向着重探讨近代转型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及其主要特点,同时重点关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研究方向二: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本方向主要探讨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重点关注近现代政治运动、政治事件、政治组织、政治人物等,以及政治与其他社会领域的关系。
研究方向三: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本方向主要考察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演变,着重探讨思想文化人物、学术、思想和文化组织,思潮和文化运动以及思想文化与其他社会生活的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考研就业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考研就业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c2e16c40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0127461.png)
中国近现代史考研就业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考研就业方向较为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高等教育:可以选择在大学、高职院校担任历史教师或教研工作,承担教学任务,培养青年学生。
2. 研究机构:可以在各类研究机构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参与国内外各类项目,负责开展历史研究活动。
3. 私立教育机构:可以选择去一些私立培训机构担任历史课程教师,进行历史知识传授和培训。
4. 文化传媒行业:可以从事历史和文化类传媒工作,如历史编剧、历史文献编辑、历史文化节目策划等。
5. 图书馆、档案馆:可以从事历史文献整理、档案管理等工作,负责保管历史文献资料,以及为广大读者提供历史研究指导。
6. 文化旅游业:可以在历史文化景区从事导游工作,为游客介绍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7.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可以选择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研究、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工作。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都需要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深入的了解和专业的研究能力。
同时,可以通过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培养更高水平的研究能力,也可以选择出国深造,扩宽研究视野。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培养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 培养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94313759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a.png)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培养方向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培养方向导言中国近现代史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https://img.taocdn.com/s3/m/8192fcca9ec3d5bbfd0a74a6.png)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60107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繁荣历史科学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也为各级政府机关培养具有丰富历史知识、研究能力和品学兼优的各方面人才。
具体要求是: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很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立志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掌握本专业最新学术动态,具有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同时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好的科研潜力,并能够独立从事科研与教学及其他相关实际工作。
二、学习年限学制为3年。
允许提前毕业,但硕士生的学习年限最短不得少于2.5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1、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导师为主导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与课程考核(一)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附表。
(二)研究生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至少应修满34个学分。
其中:1、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包括公共必修课4门8学分、专业基础课3门9学分、专业核心课3门9学分);2、非学位课程不少6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3门6学分、补修课程2门,不计学分学分);3、实践及学术活动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
4,考核内容:着重考核硕士生学习学位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情况,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生必读与参考书目由各方向导师拟定。
六、实践环节实践活动(1学分):包括参加教学实践、科研实践或社会实践等,一般安排在第4学期或第5学期,由导师进行考核;学术活动(1学分):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由导师进行考核。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生专业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生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1089d363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1f.png)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生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是一门研究我国近现代历史变迁、重大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方向、就业前景等方面,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专业。
一、专业概述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学基础知识、较高的研究能力和学术素养,能从事历史学教学、科研及相关部门工作的专门人才。
该专业的研究范围主要涵盖鸦片战争以后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阶段。
二、课程设置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课程:包括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等,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
2.研究方法课程:包括历史学研究方法论、史料学、历史地理学等,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研究方法。
3.选修课程:涉及近现代史各个领域的研究,如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外交史、近现代战争史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
4.实践课程:包括田野调查、历史遗迹考察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的研究方向丰富多样,主要包括:1.近现代政治史:研究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事件、政治人物等。
2.近现代经济史:研究近现代经济制度的变革、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政策等。
3.近现代文化史:研究近现代文化变迁、文化现象、文化人物等。
4.近现代思想史:研究近现代思想观念的演变、思想流派、思想家等。
5.近现代外交史:研究近现代外交政策、外交事件、外交关系等。
6.近现代战争史:研究近现代战争的性质、战争过程、战争影响等。
四、就业前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专业的毕业生可在以下领域寻求就业:1.教育行业:从事中学、大学历史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2.文化单位:在博物馆、档案馆、图书馆等文化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3.政府部门:在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地方志编纂等部门工作。
4.媒体行业:从事历史题材的编辑、记者、评论员等工作。
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学术流派
![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学术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91564ee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bd.png)
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学术流派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中,出现了许多学术流派,这些流派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于中国的历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些重要的学术流派,包括汉学派、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复杂性研究等流派。
一、汉学派汉学派是指那些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制度以及政治经济的欧洲学者。
汉学派最早始于18世纪末的欧洲,当时的欧洲学者开始对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籍并试图深入了解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汉学派的代表人物包括麦考利、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汉密尔顿、罗森汉等。
汉学派对于中国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些学者将中国的历史文化带回欧洲,并进一步影响了欧洲的文化发展。
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场知识分子的思想革命,其主要目的是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和民主化进程。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为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他们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中国的思想和社会发展,因此需要彻底的革新。
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思想和文化理念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历史的学术流派,其主要研究内容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代表人物包括毛泽东、李达、郭沫若等,他们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和研究中国的历史,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于中国的历史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中国历史研究的范式得到了重大的改变。
四、中国复杂性研究中国复杂性研究是一种将现代复杂性理论应用于中国人文领域的学术流派。
这一流派的研究目标是深入挖掘中国历史的内在逻辑结构和演化规律。
中国复杂性研究的代表人物有张五常、万钢等,他们认为中国的历史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书目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fbf92e294b73f242336c5f80.png)
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阅读书目(一):海外名著(一)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向1、*[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林同奇译,中华书局2002年版。
2、*[美]柯文:《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是义和团》,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Fairbank John K.and Merle Goldman, China: A New History,Can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4、Jonathan D. Spence,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1990.5、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晚清史》、《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6、李伯重:《理论、方法、发展趋势:中国经济史研究新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7、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8、[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
9、*[美]孔飞力(Philip A. Kuhn):《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刘昶译,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三)中国近代农村社会经济史10、[美]施坚雅:《中国农村市场和社会结构》,徐秀丽、史建云译,中国社科出版社1998年版。
11、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中华书局2000年版。
1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13、[美]马若孟:《中国农民经济: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1890-1949》,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美]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5、[美]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建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课
时间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1
2
3
必
修
课
公共课
00020051
0002006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40
20
3
2
1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基础理论课
12023082
12023092
12023102
12023112
12023122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中国近代史料学
中国现代史专题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研究
中国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研究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赵英兰
刘会军
赵英兰
李书源
刘会军
54
54
54
54
54
3
3
3
3
3
√
√
√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补
修
课
12023015
12023025
12023035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吴彤、管书合、郑率、李秀原、刘丽娟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补
修
课
12021325
12021335
12021345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吴彤、管书合、郑率、李秀原、刘丽娟
16
16
16
1.5
1.5
1.5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附表二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民国史方向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学时
学分
开课
时间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1
2
3
必
修
课
公共课
00020051
0002006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40
20
3
2
1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基础理论课
12021182
12021192
12021202
12021212
12021222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中国近代史料学
中国现代史专题
中国现代史料学
吴彤、管书合、郑率、李秀原、刘丽娟
16
16
16
1.5
1.5
1.5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附表二
晚清史方向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学时
学分
开课
时间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1
2
3
必
修
课
公共课
00020051
0002006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来自1004020
3
2
1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基础理论课
12021182
12021192
12021202
12021212
12021222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中国近代史料学
中国现代史专题
中国现代史料学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问题研究
李书源
李书源
赵英兰
赵英兰
刘会军
72
72
72
72
72
4
4
4
4
4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问题研究
李书源
李书源
赵英兰
赵英兰
刘会军
72
72
72
72
72
4
4
4
4
4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专业课
12021243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
赵英兰
72
4
讲授
考试
选
修
课
12021264
12021274
12021284
12021294
12021304
120213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
00020051
00020061
第一外国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100
40
20
3
2
1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基础理论课
12021182
12021192
12021202
12021212
12021222
中国近代史专题
中国近代史料学
中国现代史专题
中国现代史料学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问题研究
中国现代史料学
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前沿问题研究
李书源
李书源
赵英兰
赵英兰
刘会军
72
72
72
72
72
4
4
4
4
4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专业课
12021253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刘会军
72
4
讲授
考试
选
修
课
12023204
12023224
12023234
12023244
12023254
中华民国史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向及主要研究内容介绍
一级学科名称
历史学
代码
0601
二级学科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
代码
06017
序号
研究方向
主要内容简介
带头人
01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民国史
主要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区域人口与民族,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等;以及人物与思想研究
赵英兰
02
晚清史
16
16
16
1.5
1.5
1.5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中国近代政治史
中国近代政治沿革、发展、对外关系、政治思想与文化
李书源
03
中国现代政治史
中国现代对外关系史
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现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变化、政策战略的演变
刘会军
04
05
06
附表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生课程设置表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学时
学分
开课
时间
授课方式
考核方式
1
2
3
必
修
课
公共课
专业课
12021233
中国近代政治史
李书源
72
4
讲授
考试
选
修
课
12021264
12021284
12021294
12021304
120213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研究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研究
中国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研究
中国近代文化史
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赵英兰
刘会军
赵英兰
李书源
刘会军
54
54
54
54
54
3
3
3
3
中国近代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研究
中国近现代人物与思想研究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赵英兰
李书源
刘会军
赵英兰
李书源
刘会军
54
54
54
54
54
54
3
3
3
3
3
3
√
√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考查
补
修
课
12021325
12021335
12021345
中国近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李书源
李书源
赵英兰
赵英兰
刘会军
72
72
72
72
72
4
4
4
4
4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考试
专业课
12021233
12021243
12021253
中国近代政治史(晚清史方向)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民国史方向)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方向)
李书源
赵英兰
刘会军
72
72
72
4
4
4
讲授
讲授
讲授
考试
考试
考试
选
修
课
1202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