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证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63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

(完整word版)63 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

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1)同学们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对厥阴病篇的大概情况,作了一个介绍,六经病篇最后一篇是厥阴病。

厥阴病原文一共有56条。

这56条,从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的原书来看,证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有许多,根本就不是病在厥阴肝,和心包的证候。

所以,经方大家路渊雷,曾经有过一句话,叫做“厥阴病篇竟是千古疑案,无可研索”.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几个小字,“厥利呕哕(yǔe)附"。

所以我们现在基本可以认定,王叔和在收集、整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时候,等编到“厥阴病篇”的时候,他发现“厥阴病篇"的原文太少,它和其它病篇,似乎不能够匹配。

于是乎他就把厥、利、呕、哕(y ǔe),另外一篇,治疗杂病的内容,附到了厥阴病篇。

为什么“厥、利、呕、哕(yǔe)"可以附到厥阴病篇?除了我们刚才所说的,王叔和所见到的,“厥阴病篇”的条文比较少之外,另外,厥证尽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可是厥证本身,无论是阴阳气的不足,还是有形病理产物的阻滞,还是气机的郁遏。

之所以造成手脚发凉,都和阴阳气不能顺结于手足有关。

阴阳气不能顺结于手足,这和肝的疏泄机能,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把厥证,附在了“厥阴病篇”,有它一定的道理.肝是主疏泄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那么六腑气机就调畅,该升的升,该降的降。

而呕、哕(yǔe)、下利这些证候,都是人体气机升降紊乱的一些表现.气机升降紊乱,自然也应当和肝的疏泄功能不调,有一定的关系。

所以把呕、哕(yǔe)、下利这些证候,附在了“厥阴病篇”也可以沾的上边儿。

02。

50,那么厥阴病呢,涉及到肝和心包,肝是主藏血的,所以“厥阴病篇"也涉及到血证,像出血的证候,像血虚的证候等等.厥阴病从六经病来看,它是六经病发展到最后阶段的证候。

如果厥阴病,是由少阴病发展而来的,那就是我们上次课所说的,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厥阴相火的衰竭。

[精选]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名师编辑资料PPT课件

[精选]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名师编辑资料PPT课件

緊反入裏 寒热
而復 表邪乘势 下之 内陷中焦
邪气 内陷 中焦
误下 徒伤脾胃 气机
壅塞
自觉心下胃 脘部堵塞不 适满闷不舒

则作痞
氣 痞
耳 按之自濡
按之柔软 不硬不痛
21.09.202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3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w(二)痞证证治 w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w【原文】 154条 w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上热下寒证·火逆证
w【目的与要求】
w 1.掌握五泻心汤证、黄连汤的病机、证候、治法
方药.
w 2.熟悉痞证的概念及五泻心汤证的鉴别。 w 3.了解痞证、火逆证的成因及学习火逆证的意义 w 背诵第151、154、157 、158、173条。 w 计划学时:4学时
21.09.2020
治疗:生姜泻心汤—和中降逆,散水消痞 即半夏泻心汤减少干姜用量另加生姜而成
21.09.2020
陕西中变证·痞证
w5.甘草泻心汤证
w【原文】 158条
w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
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 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 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 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 湯主之。
证候
自觉心下胃脘堵塞 心下痞 不适满闷不舒但按
之柔软、不硬不痛
而復惡寒汗出— 表阳亏虚 伴见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等
热壅 气滞 表阳 亏虚
治疗:附子泻心汤—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21.09.2020
陕西中医学院
董正华
8
第三节太阳病变证·痞证
w3.半夏泻心汤证

临床疑难病--上热下寒

临床疑难病--上热下寒

临床疑难病--上热下寒在临床上我们常常能听到患者说自己爱“上火”,动不动就口舌生疮,口苦咽干、喉咙疼痛等等。

那你多喝水啊,不行!一喝水就小便,小便频数,清长,老百姓说是身上“存不住水”。

还不能吃凉东西,一吃就腹泻,大便稀。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上热下寒”体质。

“上热下寒”过去主要是中老年患者,西医往往在诊断为“前列腺增生”、“胃肠功能紊乱”“变态反应性疾病”“神经官能症”等等一系列疾病中常见。

现在年轻人也在增多,解释起来就比较困难。

上热下寒往往给患者和医生都带来困惑。

在临床经常遇到“上火”的人自己服用一些寒凉下火药如三黄片等等,有的虽然能收到一时的效果,但是往往反反复复,稍微不注意就咽痛、口干、口腔溃疡等等,这种情况如果再伴有下寒的症状,治疗就不能一味用寒凉药物扑火、泄火。

而应该寒热并用、在泄火的同时加温补药物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上热下寒,冰火两重天。

一、常见的临床表现:1、上热:身体燥热、面红目赤、口干口臭、喉咙疼、口腔溃疡、脸上长痘、眼干眼涩、牙龈肿痛、出血、流鼻血,咯黄痰;舌质淡白(寒底),舌尖、舌边红;苔少……2、下寒:大便不成形,便溏;小便清长、频数;腰膝酸软怕凉,手脚冰凉。

……。

女性则宫寒、经色紫暗夹血块,痛经、小腹局部冷的感觉,足冷。

3、矛盾:口干,不能多喝水,喝水“存不住”。

“上火”但不能吃凉食品,一吃就便溏腹泻。

……二、病因:(1)不良的生活习惯。

如久坐不动;四季不分,冬天室内温度过高,夏天空调又过低,不应“天时”;过食冷饮,冬天穿衣单薄等。

(2)不爱运动、很少体力劳动。

户外活动少,不爱晒太阳。

(3)年龄大,肾阳、肾阴虚衰或心阴心阳虚等。

(4)久病伤阴、房事不节、思虑太过,情志郁而化火等等都可以成为心肾不交的病因。

二、病机:1、中焦不通:中焦不通,影响气机升降,气血流通受阻,人体分成“上下两半”,阴盛于下,虚阳上浮。

2、心肾不交:心肾的关系是: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

心火必须下降到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炎于心,使心火不亢,这称为心肾相交,或者叫水火相济。

《伤寒学》08(热证)-PPT课件

《伤寒学》08(热证)-PPT课件
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伤寒学》
主讲:阚湘苓
第二章 太阳病辨证论治

概 论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第四节 太阳病疑似证 第五节 合病与并病证 第六节 太阳病欲解时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 六、结胸证
二、热证
[提要] 热扰胸膈证及其两个兼证的证治 [讲析]
1、热扰胸膈证的证治 2、热扰胸膈证兼证的证治 3、三方煎服法
栀子豉汤证(原文76、77、78)
[讲析] 1、热扰胸膈证的证治
成因
76条:发汗吐下后
77条:发汗,若下之 78条:大下之后 *不经误治,而因外邪入里,热郁胸膈 *热病后期,余邪未尽,邪热留扰胸膈
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提要]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的证治 [讲析] 1、本证证候表现及病机 2、本证治疗
栀子厚朴汤证(79)
[讲析] 1、证候表现及病机
心烦
伤寒下后
燥实已去 余热未尽
热扰心神 热壅腹部气机
无形邪热 留扰胸腹
腹满 卧起不安
病机:邪热留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栀子厚朴汤证(79)
[讲析] 2、本证的治疗

栀子豉汤证(原文76、77、78)
[讲析] 1、热扰胸膈证的证治
无形 邪热 留扰 胸膈
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身热而烦,胸中窒闷不舒 身热,心中郁结疼痛 热扰心神
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胸中气机 热壅气滞(由气及血)
病机:无形邪热郁于胸膈
热郁胸膈证临床表现及成因

成无己:发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 谓之虚烦者热也,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得发散 者是也。热气伏于里者,则喜睡,今热气浮 于上,烦犹阳气,故不得眠。心恶热,热甚 则必神昏,是以剧者反复颠倒而不安,心中 懊憹而愦闷。懊憹者,俗谓鹘突是也。 成无己《明理论》:比之烦闷而甚者,懊憹 也。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寒热证优选ppt课件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寒热证优选ppt课件
应用: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证;
目赤肿痛;
头痛、眩晕。
用量用法: 10---15克
2020/10/18
39
柴胡
性味归经:苦,微寒。入肝、胆经。 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应用:少阳证;
项强头痛; 胁肋胀痛;
下痢,脱肛,子宫下垂,倦怠,短气。
用量用法: 3---10克
2020/10/18
40
葛根
2020/10/18
2020/10/18
乌头 麻黄 芍药 黄芪 炙甘草
白蜜
26
(二)寒滞胃脘证
临床表现:胃脘冷痛,痛势急剧,喜温, 呕吐清水,恶寒肢冷,苔白, 脉弦紧。
治疗方法:温胃散寒。 代表方剂:良附丸
高良姜 附子
2020/10/18
27
(三)寒滞心脉证
临床表现:恶寒畏冷,心胸闷痛,遇冷痛 增,得温痛减,苔白,脉沉迟 或沉紧等。
治疗方法:发表散寒。 代表方剂:麻黄汤
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2020/10/18
15
(二)风袭表疏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 、头痛、自汗出,或 鼻鸣干呕,舌淡红,苔薄白,脉 浮缓。
治疗方法:疏散风邪,和营解表。 代表方剂: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2020/10/18
16
第二节 里 寒证
定义:
寒邪直中脏腑经络,阴寒内盛,或阳 气虚衰所表现的症候。
多因外感阴寒邪气,或因内伤久病, 阳气耗伤,或过服生冷寒凉,阴寒内盛所
致。
2020/10/18
17
一、 临床表现
恶寒喜暖,面色苍白,肢冷倦卧, 口淡不渴,痰涎,涕 清稀,小便清长 , 大便稀溏,舌 清苔白面润滑,咏迟或紧。

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下)

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下)

第63讲厥阴病提纲、上热下寒证(下)下面我们看厥阴病的"上热下寒证",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蚘厥也。

"这一条本来是讲"蛔厥",在讲蛔厥之前先讲了"脏厥",以便和蛔厥相鉴别。

脏厥这个证候我们在概说曾经提到过,它是由"少阴心肾,阴阳俱衰,真阳衰竭"的证候进一步发展到厥阴,造成了肝和心包的相火也衰竭,所以"脉微而厥","微"主阳虚,内脏阳虚。

这个厥冷是"真阳虚衰,四末失温"。

进一步发展,"至七八日",到七、八天的时候,又是一个自然病程,不仅手脚发凉没有恢复,全身皮肤都凉了,"肤冷",全身皮肤都凉了。

"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正是我们以前曾经提到过的,那个弱阳勉强和阴寒相争,争而不胜,或者说正不胜邪的那种躁动不宁的临床表现。

"躁无暂安时",那种躁动不宁的临床表现。

所以,"此为藏厥",这就叫脏厥。

我们讲义上在注释脏厥的时候他说"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如果把"脏厥"和"肾脏真阳极虚"所造成的"厥冷"等同起来的话,那还叫"厥阴病"吗?所以这个脏厥是放在厥阴病篇来讨论的,因此这个"肾脏"应当改成"内脏"。

就是整个内脏的,五脏六腑的真阳都衰竭,这才叫"脏厥"。

如果光是"肾阳虚"的话,那时"少阴病",而不是"厥阴病"。

所以"脏厥"是整个内脏的真阳和相火都衰竭所造成的厥冷,因此这种厥冷不仅是四肢厥冷,全身皮肤都凉了。

上热下寒症状的治疗

上热下寒症状的治疗

上热下寒症状的治疗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病证名。

①寒热错杂表现之一。

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

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参见厥阴病条。

②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

参见虚阳上浮条。

上热下寒,是下身冰冷,上身却热。

是一种复杂型的伤寒。

你觉得自己是这样吗?也许你希望了解上热下寒的治疗,另外,下面还有网友等看结果。

索性,摘一部分古医书的有关部分,希望能有帮助。

[因上热下寒。

格拒中宫。

故腹痛而呕吐。

用黄连汤开痞而和上下也。

且黄连汤与小柴胡汤。

俱是枢机之剂。

而为和法。

小柴胡和其表里。

黄连汤和其上下。

同一和法。

而有横直之不同也。

冷热不调候曰。

夫人营卫不调。

致令阴阳痞塞。

阳并于上则上热。

阴并于下则下冷。

上焦有热。

或喉口生疮。

胸膈烦满。

下焦有冷。

则腹胀肠鸣。

绞痛泄利。

宣明论曰。

腹痛欲呕吐者。

上热下寒也。

以阳不得降。

而胸热欲呕。

阴不得升。

而下寒腹痛。

是升降失常也。

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玉函。

作二两。

)甘草(三两炙○玉函。

作一两。

)干姜(三两○玉函。

作一两。

)桂枝(三两去皮○玉函。

作二两。

)人参(二两○千金翼。

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玉函。

作五合。

)上七味。

以水一斗。

煮取六升。

去滓。

温服。

昼三夜二。

一病人自诉手脚怕冷,老师说这种情况的人往往易上火,此即上热下寒。

病人回应说她反复性口腔溃疡。

老师讲道:上热下寒是个症状而非证。

古人认为龙潜在水底,此即火在下,水在上。

如若水少则火偏上。

易上热下寒者切忌用苦寒清火药,宜用潜阳药物。

如潜龙汤(煅龙齿制龟板淡菜炙甘草白芍阿胶鸡子黄)。

此法适用于阴虚人。

除火的方法还有以土盖之,则火自灭。

可用甘草白术类中药。

此法适合脾虚型人。

治疗法则: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寒热证PPT优选课件

中医学教学资料之寒热证PPT优选课件

7
生姜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脾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应用:风寒表证;胃脘冷痛;止呕 用量用法:3---10克
2020/10/18
8
香薷
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肺、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和中话湿,利水消肿。 应用:外感风寒加暑湿证;脾虚水肿 用量用法:3---10克
2020/10/18
18
二、治疗法则
温里散寒。
2020/10/18
19
三、常用中药 附子
性味归经:辛,热;有毒。归心、肾 、脾经
功效:回阳求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应用:
亡阳证; 脏腑阳气衰弱;
心阳虚 ; 肾阳虚;
脾阳虚; 痹证
用量用法:3---15克
2020/10/18
20
干姜
性味归经:辛,热。归脾、胃、心、肺经。
2020/10/18
22
吴茱萸
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
归肝、脾、胃经。
功效: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
应用:脘腹冷痛
久泻与五更泻
头痛
呕吐吞酸
外用止痛
用量2020/用10/18法:1.5---5克
23
小茴香
性味归经:辛,温。归肝、肾、脾、胃经。 功效:祛寒止痛,理气和胃。 应用:脘腹冷痛;痛经闭经 用量用法:3---8克
治疗方法:发表散寒。 代表方剂:麻黄汤
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2020/10/18
15
(二)风袭表疏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 、头痛、自汗出,或 鼻鸣干呕,舌淡红,苔薄白,脉 浮缓。
治疗方法:疏散风邪,和营解表。 代表方剂:桂枝汤
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上热下寒辨证

上热下寒辨证

上热下寒辨证上热下寒”证的中医辨证及其新发展2016-07-22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重要小贴士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定于2016年7月28日至3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召开第三届中国中医药信息大会。

大会期间,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名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分会,将与海峡两岸中医药交流合作分会、名老中医薪火传承分会,共同举办“海峡两岸名中医药专家发展论坛”。

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细信息。

⊙作者:李春林,杨慧⊙编辑:小余1概念“上热下寒”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

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

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上热下寒”首出自《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

症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

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症,症见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症候之一(重症之一)。

对于此证最为详细的论述,当属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在此书中,其中的“寒热并用”治法几乎占了其治法的一半,可见“寒热错杂”的患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所以随之而来的“寒热并用”治法运用的也非常广泛。

“寒热错杂”证,在临床治疗上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为在一个方子中同时存在着“寒药”和“热药”,用之不当,临床上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疗效也会很受影响,所以探讨学习很有必要而且临床意义很大!在《伤寒论》中,“上热下寒”证有5个代表方,有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这5个方证虽同属“上热下寒”证,可5方各具特色,有很大差异。

2各论2.1 胃热脾寒证⑴临床症状:胃脘灼热,或呕吐,心烦,口干,或身热,腹部畏寒,大便溏,舌淡或红,脉数或沉。

⑵病机辨证:郁热蕴结上扰,寒气凝结下注。

上寒下热及上热下寒、

上寒下热及上热下寒、

上寒下热及上热下寒、上热下寒的方子,黄柏10 砂仁12 炙甘草8,木香4,鸡内金12,六神曲12,厚朴8,炒白术10,制附子10,桂枝8,干姜12,熟地8,茯苓8,法半夏12,黄连8,煮水喝2-3次,维生素C,B,B2,个1片每天2次,21金维他2天1片,饭后吃看看了吃金匮肾气丸2次上寒下热,病证名。

①寒热错杂表现之一。

一方面寒邪感于上,而见恶寒、恶心呕吐、舌苔白等症;另一方面,热邪结于下,而见腹胀便秘、小便赤涩等症。

②上、下各有不同的疾病,如上有痰饮喘咳的寒证,下有小便淋沥疼痛的热证。

《灵枢·刺节真邪》:“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

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

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

《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

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

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

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

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

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

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

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

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

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

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上寒下热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寒症,下部表现为热性的证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
• 治则: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 主方:白通汤。 • 方药:附子(制)15g、干姜6g、葱白6g。
•(二)外治法
•1.针刺
•取穴内关、足三里、中脘、阳陵泉、阴陵泉等,针 刺用平补平泻法,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
•2.艾灸
•主灸神阙、脾俞、气海、足三里及胃腹部,每次 10~15分钟,每日1~2次。
•3.推拿按摩
•轻轻按摩胃脘及少腹区,每日2~3次,每次5~10分 钟。
欲盖衣,而下身冰冷。 • 治则:上病下治。 • 主方:桂附地黄汤 • 方药:肉桂20g,附子(制)20g,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 60g,泽泻60g (《中国药典》)
• 2.上热下寒腹痛欲呕 • 证候: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
呕吐者。
• 治则: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 主方:黄连汤。 • 方药:黄连6g、炙甘草6g、干姜6g、桂枝6g、
上热下寒证优秀课件
• 一、概述 • 二、病因病机 • 三、临床表现 • 四、治疗
内容
一、概述
上热下寒证,泛指上部有寒、下部有热,热证、 寒证同时出现的一类的证候。亦即寒热错杂表现之 一。是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 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 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 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之一,是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 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 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 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 肢冷、脉沉迟。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 大便稀薄等。
四、治疗
• (一)内治法
• 1.上假热而下真寒 • 证候:上焦火盛,吐痰如涌泉,面赤喉痛,上身不
出处:
1、《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 蛔,下之利不止。
2、《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 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二、病因病机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慢性证候,多出上焦有 热,中焦有寒,寒热互阻,阴阳不升降失职发展而 成。证属寒热错杂、胃失和降、虚实互见之候。其 病位虽在脾胃,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肾、大小肠等, 使病情复杂而加重。
党参20g、半夏12g、大枣6g。
• 3.上热下寒、寒格吐利 • 证候:口微燥,入口即吐,胸间痞闷,脉虚数。 • 治则:温中寒,泄上热。 • 主方: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 方药:干姜6g、黄芩6g、黄连6g、党参(代)
15g。
• 4.下元虚寒,阳气上越 • 证候: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