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文化的发展

合集下载

元朝的历史与文化

元朝的历史与文化

元朝的历史与文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由蒙古族的铁木真所建立的王朝。

在元朝的统治下,中国经历了很多重要的变革,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有所突破,而且在文化上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历史与文化,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统治者与政权建立元朝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铁木真于1206年建立的,他在成吉思汗之后继承了蒙古帝国的统治权,并将首都定在大都(今北京)。

元朝的建立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

他们推行了宽松的民族政策,使得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为元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二、元朝的政治制度在元朝的政治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是行省制度和监察体制。

行省制度将全国划分为行省,每个行省由一个行省官来管理,这种制度促进了地方事务的发展和统一管理,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

监察体制则用来监督官员的工作,使得政府更加廉洁高效。

三、元朝的经济发展元朝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手工业,同时还有贸易和交通业的发展。

元朝在国内外贸易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世界各地的商人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同时,元朝还开设了邮政和驿站,便于商旅的通行,极大地便利了物资和文化的流动。

元朝在军事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其军事力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铁木真采用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蒙古军队进行了重组和加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胜利,统一了中国大陆。

元朝军队还采用了士兵编制、装备和军事技术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五、元朝的文化繁荣元朝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独特的成就,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元朝时期,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元朝的文化高度开放,吸引了大量外来文化的涌入,使得元朝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六、元朝的艺术成就元朝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元朝文人墨客艺术风格独特,多以自然山水和宫廷宴会为题材,注重丰富的细节描绘和精湛的笔墨技巧。

元朝的社会与文化

元朝的社会与文化

元朝的社会与文化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也是汉人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王朝。

在元朝的时期,社会与文化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一、社会结构元朝的社会结构由蒙古人和汉人构成,蒙古人是主导力量,汉人则占人口的绝大多数。

蒙古人享有特权,担任政治、军事要职,而汉人则在社会底层从事农耕、手工业等劳动。

元朝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社会地位分为四个等级:蒙古人、外国人、汉人和南方少数民族。

蒙古人拥有最高的地位,享有特权,而汉人地位较低,受到歧视和限制。

二、官僚制度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官僚制度,但对官员的选拔加强了监督和考核制度,大幅度削弱了世族势力,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

元朝实行了科举制度,鼓励人才的涌现。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能够进入官僚体系,并且有机会晋升到高级官员的位置。

这种制度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和士人的发展。

三、农业与商业元朝时期的农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蒙古人推行农耕制度,改善了农田水利,发展了灌溉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使得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

在商业方面,元朝发展了贸易与交通,加快了内外贸易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国与亚欧各国的贸易提供了便利。

同时,元朝设立了特殊的商业区,对外商提供了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商人来华贸易。

四、文化与教育元朝的文化融汇了多个民族的特色,形成了“元风”,即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

元代文人注重文学的艺术性,以及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元代出现了许多著名文人,如元好问、马端临等。

在教育方面,元朝保留了宋朝的教育制度,继续开设国子监等学校。

此外,元代还设立了蒙学,培养蒙古族的后裔。

五、宗教与思想元朝是一个宗教多元的时期。

蒙古族本身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随着元朝统治的扩展,伊斯兰教也传入中国。

同时,元朝还容纳了汉人的儒家思想和佛教信仰。

六、艺术与建筑元代的艺术兼收并蓄,融汇了蒙古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特色。

元代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花鸟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纪实性。

初中历史教案:元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初中历史教案:元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初中历史教案:元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由蒙古族人建立的政权。

虽然元朝时期只有不到100年的时间,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元朝时期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高峰。

本篇文章主要探讨元朝经济与文化的繁荣。

一、经济繁荣在元朝时期,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与商业贸易成为经济的两个重要支柱。

元朝政府非常注重发展经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置关卡、税收政策的调整、开辟新的贸易路线等,使得中国经济最终实现了快速发展。

1.农业繁荣元朝时期的农业,主要以种植粮食和水稻为主。

在当时,政府投资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扩大了农业耕地,减少税收的压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同时,这也为开发新的耕地创造了条件,从而推动了新的农业文明建设。

2.手工业繁荣在元朝时期,手工艺术的发展出现了极大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纺织业、瓷器业和冶金业等方面。

由于帝国经济的发展,缺少了足够的货币财力和铸造的硬币,因此,许多商人选择采用非货币交换的交易方式,从而在市场中产生了莫大的交易活力,有效地推进了手工业的繁荣。

3.商业繁荣元朝时期,商业贸易非常活跃。

颁布了《草原之律》,保障了商人之间的正常贸易活动,同时,还特别提出了一系列强制保证积极传统商品的质量规定。

士绅家族和商人集团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他们的贸易方针和财力取得了得到了迅速的变化。

此外,元朝还尝试建立重要的贸易联系,如将东方与欧洲地区结合起来,建立了“丝绸之路”,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商贸交流的范围,创造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文化繁荣元朝在文化方面的繁荣尤其令人瞩目。

元朝时期,文化交流非常活跃,政府对文化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充分,文化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推进。

1.文学艺术元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表现最为直接。

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相继发表。

泼墨山水画、造型艺术等也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元朝的文化繁荣

元朝的文化繁荣

元朝的文化繁荣一、背景介绍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自公元1271年至1368年,由蒙古帝国建立。

元朝统治者充分尊重和包容各族人民,特别是对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元朝文化的繁荣,包括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

二、文学繁荣元朝时期,文学得到了非常高的重视和发展。

首先是元朝文学家的涌现。

代表性的有贵族出身的杨时和、李时中、高启、郭松龄等,他们以创作诗词和散文而闻名。

他们的作品在元朝以及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尤以杨时和的《七绝集》和《瑞鹤仙鹤集》最为著名。

其次是元朝建立了四大书院,为文人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这些书院如洪武书院、同文书院、清华书院和文定书院,汇集了当时最优秀的学者和人才。

这些书院不仅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更为元朝文化繁荣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艺术繁荣在艺术领域,元朝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元代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名的有赵孟俯、黄公望、李唐、马远等。

其中以黄公望的山水画尤为著名,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意境和丰富的细节,被誉为元代山水画的巅峰之作。

此外,元朝还在剧院和舞台艺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元朝的曲艺演出如《元人杂剧》、《红字》等,成为元代人们喜爱的文艺形式。

著名的曲艺家如马致远、郑光祖等以其卓越的才华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四、科技繁荣元朝时期,科技方面的创新也得到了重视。

其中最著名的成就是乌拉儿台的天文观测。

乌拉儿台是元朝设立的专门观测星象的机构,他们制作了大量的天文仪器,并对星象进行详细的观测记录。

这些观测记录不仅在当时对天文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此外,在农业方面,元朝积极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技术,改良了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总结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文化的繁荣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的文学、艺术和科技成就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元朝的文化繁荣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也为后世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

元朝的文化特点

元朝的文化特点

元朝的文化特点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的建立与文化发展对于中国文化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文化特点,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方面。

元朝的文化特点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融合和开放交流,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一、政治特点元朝建立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王朝。

元朝政权积极融合汉文化与蒙古文化,采取了一系列统治措施来巩固统一。

元朝政权崇尚文治,尊重汉文化,并采纳儒家思想,设立了国子监等学府,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同时,元朝也注重蒙古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促进汉人与蒙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

在政治上,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和籍民制度来巩固统一,形成了严密的官僚体系。

二、经济特点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繁荣时期。

元朝统治者实行宽松的政策,通过修筑灌溉工程、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元朝还加强了外交与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

元朝政府积极发展海运,打通了东西方的贸易通道,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元朝在经济上的繁荣也为后来明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三、文学特点元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时期。

元朝文学呈现了多元融合的特点,既包括传统的汉文化,也蕴含了蒙古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

在元朝,文人雅士云集,形成了独特的文学风格。

代表作品如《元曲》是元朝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元朝文化的繁荣与多彩。

四、艺术特点元朝艺术具有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

元代士人重视书画艺术的修养,并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元朝绘画主张意境与技法的统一,注重形神兼备的表现方式,尤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

此外,元朝还有独特的器物艺术,如元青花瓷、元官窑等,这些艺术品不仅在国内受到赞誉,也在东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总结:元朝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特点,这些特点在政治、经济、文学和艺术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展现。

元朝的文化特点体现了社会的多元融合和开放交流,对于中国的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元朝对中国各方面文化的影响及其特点

元朝对中国各方面文化的影响及其特点

元朝对中国各方面文化的影响及其特点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王朝,元朝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对中国各方面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言文字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其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也不同于前代王朝。

随着南京陷落及宋朝灭亡,政治上的变化促使元朝成为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王朝之一。

蒙古语逐渐成为官方语言,替代了汉语的地位,这直接导致了元朝后期无法顺利进行内部治理,在政治和文化上产生了很大的隔阂。

但是,元朝蒙古汉字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创新之处,它采用了许多方便的新造汉字和新旧汉字的结合。

创新体现在它的字体设计上,元字的笔画简化,字体形态也变得独特而优美。

同时,元朝汉字也受到了来自蒙古文化的影响,如阿拉伯数字和蒙古文化的一些词汇等,都进入了元朝的汉字中。

二、文学艺术元朝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元朝文学风格上,总体呈现出豪放、自由而有创意的特点。

在叙事中,往往既有突兀的开头,又有精彩的结尾,抓住了读者的眼球。

同时,元朝文学中对于描绘生活细节也要求极为细致,描写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情景,展现出细腻精致的特点。

此外,在元朝艺术方面,仍然继承了以前传统艺术上所保存下来的绘画工艺和技巧,在技法上,元朝的绘画颜色和画面构图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例如,元朝画家钱选的绘画,他将中原画派的技巧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创新地使用了水墨情怀,表现出细腻的笔触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三、宗教信仰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都在中国境内广泛传播。

伊斯兰教成为了一部分蒙古族的信仰,藏传佛教则受到了汉族和藏族的普遍信仰。

伊斯兰和佛教的传播,推动了元朝文化和轨乘理念的多元与交融,构建了元朝时期的多元宗教信仰平台,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们有了开阔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科技发展元朝时期,科技取得了重大发展。

尤其在农业方面,元朝使用了很多新的农业技术,比如推广营造板田,采用农业轮作法,每年进行春耕和秋耕,相互补充。

元代文学发展历程论文

元代文学发展历程论文

元代文学发展历程论文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学也在这个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元代文学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的建立、中期的繁盛和后期的衰落。

元代文学的建立阶段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地位和宣传自己的政策。

元代建立初期,文人学士多被清除,文化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文人们被迫进入了一个与宋朝文化相差甚远的时代。

然而,元朝政府也有意识地推动文学的发展,以巩固统治的合法性。

元代成立后,官方崇尚文化多样性,鼓励各地文学创作,尤其是边疆地区的文学作品,以展示元朝统一多民族的文化优势。

与此同时,元代的政治和军事措施对文学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中叶,汉文化在元朝政权内逐渐兴起,逐渐压制了蒙古文化的影响,在后期的文学创作中,以中原地区的文学创作为主导。

元代文学的繁盛阶段是元朝文化的巅峰时期。

元代统治者密切关注文学,推崇文人,大力支持文学创作。

在这个时期,元代大规模的出版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书籍的制作和流通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地的图书馆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支持。

在元代的皇帝也自己著书立说,使文学创作更加丰富多彩。

元代文学志士们积极投身文学创作,推动了元代文学的繁荣。

元代文学家们在诗词、曲子、散文等各个文学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

元曲的发展和成熟更是元代文学的一大亮点,元曲通过戏曲和曲子的结合,为元代文学独树一帜的创新。

然而,元代文学的衰落阶段很快到来。

元代中后期,腐败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动乱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困难。

元朝统治者不再重视文人,文化事业受到极大的打击。

加之元朝政权的崩溃和灭亡,文化事业更加受到破坏。

元代文学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被毁弃。

元末明初,中国的文学从根本上经历了重大的变革,文学创作重新回到以汉文化为主导的阶段。

总的来说,元代文学发展历程经历了初期的建立、中期的繁盛和后期的衰落。

尽管元代文学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元代文学最终走向了衰落。

然而,元代文学的发展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元朝的历史文化汉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元朝的历史文化汉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元朝的历史文化汉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也是一个具有特殊历史背景的时期。

在元朝的统治下,汉蒙文化融合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本文将从政治、宗教、语言、艺术等方面介绍元朝时期汉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政治融合与发展元朝是由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建立的,政治上以蒙古族的统治为主导。

然而,在元朝兴起后,汉族文化逐渐被吸收和融合,形成中央政权的基石。

元朝政府推行分封制度,以蒙古贵族为主导的官员占据重要职位,但在地方行政和军事上,却主要依靠汉族官员。

这种政治融合促进了汉蒙两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元朝的统治。

二、宗教融合与发展元朝的宗教文化也是汉蒙文化融合的重要方面。

元朝政府在统治中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允许各种宗教并存。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传入中国,形成多元的宗教文化格局。

其中,佛教对元朝的文化影响最为深远,元朝皇帝更是崇尚佛教,并亲自主持佛事。

佛教在元朝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对于融合和发展汉蒙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语言融合与发展元朝时期,作为蒙古族的统治者,元朝政府推行蒙古语是汉蒙两族之间交流的工具,但与此同时,元朝也广泛使用汉语,尤其在行政和文化领域。

元朝的官员除了要学习蒙古语,还要掌握汉语,以便更好地进行统治。

这种语言政策促进了汉蒙两族之间的语言融合与发展,元朝成为了蒙古语和汉语并存的时期。

四、艺术融合与发展元朝时期,融合与发展的文化不仅表现在政治和宗教方面,还表现在艺术领域。

元朝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吸收了汉族和外来文化的因素,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元代艺术。

元朝的绘画崇尚大写意,强调笔墨骨法,与宋代的细腻写实风格有所不同。

在建筑方面,元朝借鉴了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文化,将帐篷结构运用到建筑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蒙古包建筑。

综上所述,元朝的历史文化汉蒙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体现在政治、宗教、语言和艺术等方面。

元朝政府在统治过程中实行了政治融合的策略,促进了汉蒙两族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宗教方面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形成了多元的宗教文化格局;语言领域侧重蒙古语的使用,但汉语在行政和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艺术方面则吸收了汉族和外来文化的因素,形成了独特风格。

元朝时期蒙古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元朝时期蒙古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元朝时期蒙古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蒙古族人民最为辉煌的时期。

蒙古族文化在元朝时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当时的文化瑰宝之一。

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里,元朝蒙古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和亮点?下面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

一、艺术方面的发展元朝时期,蒙古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得到了空前的发挥和宣扬。

具体表现在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

例如,元朝建立之初,成吉思汗的后人窝阔台发现此时的社会没有合适的文字来表达汉语,于是创造了“套字”,将蒙古语、汉语及西夏的半形文字混合在一起编写而成,为元朝汉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此外,元朝时期的绘画、音乐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绘画方面,著名的四大元代画家之一的赵孟頫就是以画马、画山水见长的著名画家。

音乐方面,则有“元曲四大家”的说法,他们是汤显祖、关汉卿、白朴和郑光祖。

元曲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戏曲形式,对后来的戏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文化传承的方式元朝时期蒙古族文化的传承方式是多样化的。

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口传、史书记载与文学创作。

蒙古族传统没有文字,他们的文化传承主要是依靠口头传说和歌谣,这种传承方式一直延续到元朝时期。

另外,蒙古族对文学形式的创造和运用也非常丰富,例如套曲、童谣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文学形式。

在文学创作上,蒙古族也有着优秀的代表作品,如《元曲选》就是代表着元朝时期的文学高峰。

三、文化互动与融合元朝时期,作为一个民族政权,蒙古族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难以避免地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和融合。

随着元朝的建立,汉族文化逐渐提升了在整个国家文化体系中的地位。

同时,蒙古族领袖也懂得取长补短,积极吸取汉族文化的精华,推动蒙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例如,元世祖窝阔台曾多次宣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在他的鼓励下,大批蒙古族民族精英学习了汉文化,汉制也大量引入蒙古族地区。

四、文化瑰宝的保护与继承在元朝时期,蒙古族文化得以大力发展和传承的同时,也面临着保护和继承的问题。

元朝的文化与艺术繁荣

元朝的文化与艺术繁荣

元朝的文化与艺术繁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文化与艺术是当时独具特色的。

本文将从文化、文学、绘画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探讨元朝的文化与艺术繁荣。

一、文化繁荣元朝在政治、军事和经济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元朝统一了中国,使得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成为可能。

在文化教育方面,元朝推崇儒家思想,修建了大量学校和书院,培养了大批文人。

同时,元朝还倡导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引进了来自西亚和蒙古的文化元素,使得中国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二、文学繁荣元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阶段,孝宗宝祐年间,《元曲选》成为元代曲文的集成之作。

元曲是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表演性受到广泛追捧。

元曲在表达情感、描写现实生活等方面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同时,元朝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家,如郑光祖、元好问等,他们的作品以风格独特、语言优美、思想深邃而著称。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流传广泛,也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绘画繁荣元朝的绘画艺术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绘画风格上,元代出现了以文人画为代表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元代文人画追求超凡境界,注重表达内心感受。

著名的元代画家赵孟頫擅长山水画,其作品形式独特,富有诗意。

此外,在绘画技法上,元代还出现了新的创作方法,如透视法、光影表现等。

这些技法的运用使得元代的绘画作品更加生动逼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四、建筑繁荣元朝的建筑艺术继承了唐宋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蒙古和西亚的建筑风格。

元代建筑以大规模的宫殿和庙宇最为著名,如大都爱国寺和慈溪寺等。

这些建筑规模宏伟,造型别致,展现了元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总结:元朝的文化与艺术在当时达到了繁荣的巅峰,文学、绘画和建筑等方面的成就不可忽视。

元朝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的文化变得更加多样和包容,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底蕴。

元朝的艺术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所推崇和欣赏,对于后世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的文化政策与社会发展

元朝的文化政策与社会发展

元朝的文化政策与社会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以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元朝期间,由于统治者的的努力,国内外各种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融合、碰撞,为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首先,元朝的创立意味着蒙古人的统治。

蒙古人来自北方的大草原,在征服中国之前,他们一直以游牧生活方式为主。

然而,在统治中国之后,他们很快认识到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以及先进的文化传统。

为了巩固统治和避免民众的反抗,元朝统治者不仅尊重并承认了中国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还充分发扬和宣扬了蒙古族自身的文化。

因此,元朝时期形成了蒙古族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现象。

其次,元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他们在中国各地设立了学馆,以培养和推广儒学的传统思想,同时也大力支持其他学派,如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

元朝皇帝忽必烈还亲自主持了庆历新政,取消了之前宋朝的科举制度,推行三省六部制度,推动了文人阶层的社会进步。

此外,元朝还修订并推行了《大元律》和《大元酉阳雜俎》等法律法规,为社会治理和文化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元朝的文化政策也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在文化交流方面,元朝统治者推动了中亚与中国的联系,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从而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艳丽的波斯瓷器、精美的欧洲织物以及中亚和西亚地区的文化艺术品都在中国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与影响。

其次,元朝建立了全国性的邮政系统,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促进了各地商贸的繁荣和人员流动。

这些举措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然而,元朝的文化政策并非没有缺点和限制。

元朝对蒙古族文化的宣扬过度,给了汉族社会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困扰。

汉族的士人和文人在元朝统治下长期处于劣势地位,他们的文化及价值观受到了较大的冲击和影响。

此外,元朝统治者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政策相对漠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扶持,容易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综上所述,元朝的文化政策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元朝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

元朝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

元朝的文化繁荣与艺术成就元朝是从1206年至1368年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的一个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继唐、宋之后的第三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虽然元朝的统治一度受到汉族人民的不满和排斥,但元朝在文化和艺术上的成就却是不可忽视的。

本文将从元朝的文化繁荣和艺术成就两个方面来探讨元朝的历史地位。

一、元朝的文化繁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时期,特别是元世祖忽必烈时期,他提倡汉人、蒙古、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元朝的文化繁荣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元朝文化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元朝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货币。

元朝在其统治初期,为了统一各地方言文字的混乱局面,制定了行书,明确规定了统一的书写形式,使得文字的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元朝还实行了铸造统一货币的政策,使得交易更加便利,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元朝对外文化交流蓬勃发展。

元世祖时期,蒙古帝国的势力扩展到亚洲、欧洲和中东地区,使得各种文明相互碰撞、交流。

元朝开设了外国官员驻中国,各国使节也纷纷来华,带来了各种外来文化与艺术,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使中国文化更具多元性和包容性。

再次,元朝在文学与艺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元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

元世祖忽必烈提倡文化教育,推行汉文化并广纳各类人才,大量文人墨客活跃于社会,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

著名的文学家如郭嵩焘、杨万里等,他们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流传千古,对后世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同时,元朝还形成了具有西方特色和蒙古民族特点的元曲和蒙古族史诗等独特的艺术形式。

二、元朝的艺术成就元朝的艺术成就以绘画和建筑为主要表现形式。

元朝的绘画风格独特,受到蒙古族、西域、南宋等多种艺术流派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绘画形态。

元朝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表现形式,并且注重形神兼备、风格多变、意境深沉。

其中,元朝画家黄公望的山水画被誉为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作品中融入了稳重、豪放以及浓墨重彩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自成一家的风格。

元朝的文化成就

元朝的文化成就

元朝的文化成就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就。

然而,元朝的文化发展也是不容忽视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元朝的文化成就。

一、文学艺术的繁荣元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极大的繁荣发展。

其中,元曲是最为著名的文学形式之一。

元曲起源于民间艺术,以其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浓厚的民间色彩而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元曲不仅包括元杂剧、元绮罗和元傣剧等剧种,还有元散曲和元雪舞等非常具有特色的艺术形式。

此外,元朝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诗人。

元朝四大文学家分别是元好问、郑光祖、王冕和杨万里。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历史文化书籍的编纂元朝时期,历史文化书籍的编纂也取得了巨大进展。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元史》这部大部头的史书。

《元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总共记载了元朝的历史事件和名人事迹等,成为了研究元朝的宝贵资料。

此外,元朝还编纂了一些其他重要的史书和文化著作,如《宋史》、《元刊本纸帖》、《文献辑考》等,这些书籍不仅丰富了历史资料,而且对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科学技术的进步元朝时期,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在农业方面,元朝改良了多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推广了湖田耕作法和坡田耕作法,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在工艺制造方面,元朝的景泰蓝、瓷器、丝织品等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元朝还在造船、航海、冶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技术突破,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艺术与建筑的繁荣元朝时期,艺术和建筑也达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元朝的建筑风格独特,取材广泛,结构宏伟,艺术造诣极高。

著名的元朝建筑包括北京的天坛、故宫,南京的明孝陵等。

在艺术方面,元朝的壁画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

元朝的壁画以其精妙的技巧和华丽的表现手法而著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元朝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元朝的文化特点有哪些

元朝的文化特点有哪些

元朝的文化特点有哪些元朝(公元1271年至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的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元朝的文化特点主要体现在诗词文化、绘画文化、建筑文化和思想文化等方面。

本文将分析、探讨元朝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诗词文化元朝时期,诗词文化得到了繁荣与发展。

与此前的宋代相比,元代的诗词作品更加开拓创新,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元代文人的诗作主题多样化,他们在描述自然景观、抒发情感以及叙述历史事件等方面都表现出独到的才华。

据传元朝文学家袁桷的《西午集》,柳永的《雨霖铃》等作品都是元代诗词的经典之作。

二、绘画文化元朝的绘画文化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不少优秀的画家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

元代画家创造了“写意”画风,注重通过形象和色彩的表现来传达情感。

元代的绘画作品内容极其丰富,例如,常柳和赵孟颊的山水画、孙光宪的花鸟画以及黄公望的人物画等。

这些作品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为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建筑文化元朝的建筑文化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蒙古族、西亚、阿拉伯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元代建筑注重宏伟和雄浑,富于气势。

著名的元代建筑有北京的大都城(现在的紫禁城)、琉璃河北岸的颐和园等。

这些建筑物的设计和结构都体现了元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为中国建筑史增添了瑰丽的一页。

四、思想文化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时期,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文化特点。

元代的思想文化开放包容,吸纳了汉、蒙、回、藏、南诏、吐蕃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内容。

元朝的学者们不拘泥于传统,积极学习和借鉴他族文化,为中国文化史提供了新的思想触角。

著名学者李贽的《李文公全集》、马端临的《元史类编》等著作都是元代思想文化的瑰宝。

综上所述,元朝的文化特点在多个领域均有独到之处。

元代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而且对后世的文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正是这些独特的文化特点,使得元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了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元朝时期的宫廷文化与艺术发展

元朝时期的宫廷文化与艺术发展

元朝时期的宫廷文化与艺术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又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朝代。

随着蒙古人的入侵和推翻南宋,元朝的建立也就标志着中国的“大一统”再次实现。

在宏大的帝国背景下,元朝时期的宫廷文化与艺术发展也极为丰富多彩。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分析元朝宫廷文化的发展与艺术的兴盛。

一、宫廷文化的发展元朝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嬗变时期,宫廷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文学、绘画、建筑等方面都有着独具特色的发展。

首先是文学方面,元代的文学创作主要以诗、词、曲为主。

大量的文艺作品形象地表现了元代豪侠、骑射之风和宫廷习俗等不同方面的元代文化。

其中,元代宫廷文学对全国的文艺发展和文化生活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其次是绘画方面,元朝时期的绘画艺术以静物、花鸟及山水为主,对我国绘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代绘画艺术有着很强的浓厚色彩和简练而深入的表现方式,充分展现了当时社会和宫廷的文化特征。

宫廷绘画在元代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如元代画家赵孟頫,他的代表作品《奉天金色飞天图》和《荆岳忆秋图》都成为了元代宫廷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

除了文学和绘画,建筑也是元代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元代建筑形式吸收了中国自汉代以来长期形成的建筑风格,并借鉴了蒙古、突厥等民族的建筑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代建筑风格。

元代宫廷建筑的规模和设计风格均超过了前代,营造出一种华贵、庄重、富丽堂皇的气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艺术的兴盛元代的艺术活动,是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标志的历史时期之一,它的兴盛标志着中国艺术史上一段新的高峰。

在元代,艺术包括了绘画、书法、雕塑、漆器等多个领域,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绘画方面,元代画院的创办和画家名人的涌现,为中国绘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优秀的画风和成就,使元代绘画成就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里程碑。

元代花鸟画家韩干和元代山水画家倪瓚是元代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

倪瓚在山水画方面,传承了南宋画家李唐的传统,又吸收了北方燕京的画家的技法,画风极为独特,成为了元代画坛最高水平的画家之一。

元朝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有怎样的特点?

元朝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有怎样的特点?

元朝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有怎样的特点?一、文化融汇、多元交融元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统治的大一统帝国,具有强大的文化包容性。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元朝得到充分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元代文化。

元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都采取了开明的政策,鼓励各民族互通有无。

在文化方面,元朝积极吸纳蒙古族、汉族、回族、西域等各族的文化成果,使得元代文化呈现多元、开放、包容的特点。

蒙古族的草原文化与汉族的中原文化相互交融,汇集成独具特色的元代文化。

二、文学艺术繁荣发展元朝的文学艺术经历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在元代,诗词、曲艺、话本、小说等文学形式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元曲的兴起,成为元代文学的一大亮点。

元曲以戏曲演出为主要表现形式,辅以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

元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大批观众。

元代不少文人都涉猎元曲,并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郑光祖的《汉宫秋》、关汉卿的《窦娥冤》等,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备受推崇。

三、绘画艺术开创新境界元朝的绘画艺术也在元朝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形成了独特的元代绘画风格。

元朝绘画以宫廷绘画和文人画为代表,两者在元代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宫廷绘画以宏伟壮丽、富丽堂皇为特点,尤以宫廷绘画院创作的历代帝王肖像为著名;文人画则以自然山水和花鸟为主题,追求写意和意境的表现。

文人画家王冕、黄公望、赵孟頫等为元代文人画的代表。

他们独辟蹊径,善于运用笔墨,将自然的景物与个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四、科技与工艺的蓬勃发展元朝在科技和工艺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元代的科技与工艺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农业方面,元朝引进了高产的蒙古大麦和红薯,极大地丰富了农作物种类,提高了粮食产量。

在工艺方面,元朝以铁器、陶瓷、漆器等制作工艺闻名于世,出现了许多精湛的工艺品。

蒙元的铁制品工艺非常发达,铁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此外,元朝的瓷器也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美的造型被世人称道。

总结起来,元朝的文化和艺术发展表现出多元交融、文学艺术繁荣、绘画艺术开创新境界以及科技与工艺蓬勃发展的特点。

元朝的城市发展与都市文化

元朝的城市发展与都市文化

元朝的城市发展与都市文化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具有独特的城市发展和都市文化。

在这个时期,元朝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同时涌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都市文化。

本文将分析元朝的城市发展和都市文化,并阐述其重要性。

一、城市发展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朝代之一。

在元朝时期,大规模的城市修筑和规划成为常态。

首都大都,作为元朝的政治中心和经济核心,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大都城规模宏大,建有宫殿、庙宇、市场和居民区等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

此外,还有一系列管理城市事务的制度和官员,诸如典农、巡检等,为城市的运作提供了有效的机制。

除大都外,元朝还在全国各地发展了很多重要城市,如临安、开封等。

这些城市的建设多依山傍水,以便于交通和生活。

城市中的街巷布局合理,市场繁荣,成为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城市的发展也拉动了周边农村的发展,形成了城乡结合的格局。

城市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中的聚集和交流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融合,为后来的都市文化奠定了基础。

二、都市文化元朝是一个融合多元文化的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在都市生活中相互交流,形成了多样性且繁荣的都市文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艺术元朝是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元朝,民族艺术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发展,如元曲剧种的兴起使中国戏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曲形式多样,表现生活和历史的题材广泛,既有喜剧,又有悲剧,对后世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元朝时期还有一批优秀的文人墨客,如元德清、马钰等,他们的诗歌和书画作品在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社会风尚元朝的都市生活丰富多彩,社会风尚多元包容。

宫廷文化、士人文化和市井文化并存,相互影响。

一方面,朝廷提倡礼制和儒家经典,兴办了御书院、太学等文化机构,士人们从事文化学问的研究,参与文官考试,使文化得到了推广和发展。

元朝的文化繁荣

元朝的文化繁荣

元朝的文化繁荣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文化的繁荣在当时的亚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元朝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融合了汉族、蒙古族、西亚和中亚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元代文化。

本文将从文学、绘画、建筑和音乐四个方面探讨元朝文化的繁荣。

一、文学元朝时期,文学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文学艺术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

首先是元曲,元曲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表演形式而闻名于世。

元代作家如关汉卿、郑光祖等人的作品,将歌舞、音乐和戏剧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后世文学和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是元代的史传文学。

元朝统一中国后,各地文化交流的开展,使得文学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元朝历史上著名的史书《元史》,以其详实的记载和深刻的分析,成为了了解元朝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参考。

同时,一些著名的史传作家如马光远、刘伯温等也纷纷涌现,为元代史传文学贡献了许多杰出作品。

二、绘画元代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风格,形成了与其他朝代不同的艺术特点。

元代绘画注重创新和变革,吸收了汉族传统绘画的精髓,融合了蒙古族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元代著名画家如赵孟頫、黄公望等,他们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赵孟頫的行草书法和山水画作品,展示了独特的个性和境界;黄公望的花鸟画作品则以细腻精巧的技法和独特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三、建筑元代建筑融合了汉族、蒙古族等多元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元代建筑注重气势恢宏、雄伟壮观,同时也注重细节和装饰。

元代著名的建筑作品如大都的元大都城墙、南京的明教寺塔等,展示了元代建筑的风采和特点。

此外,元代还引入了中亚和西亚的建筑技术和风格,使得元代建筑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四、音乐元代音乐丰富多样,既有汉族传统音乐,也融入了蒙古族和西亚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

元代音乐注重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以及对自然和人生的描绘。

元代的乐舞艺术如“元宫调”、“大胡”。

元朝的文化交流与艺术繁荣

元朝的文化交流与艺术繁荣

元朝的文化交流与艺术繁荣中华历史上,元朝是一个文化交流与艺术繁荣的时期。

元朝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艺术的繁荣。

在元朝的统治下,各种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播和发展,丰富了中国的艺术文化。

本文将探讨元朝的文化交流与艺术繁荣,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文化交流元朝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涵盖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同时还统治着蒙古、中亚和西亚等地。

在这个广阔的领土内,各种不同民族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首先,元朝统治者鼓励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由于元朝统治者本身是蒙古族,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尊重,同时也从中受益。

元朝政府官方推崇和使用汉语,并且大力发展儒家学术,这进一步促进了汉蒙两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在元朝的王朝宴会、军事阅兵、文化活动等场合,不同民族的艺术形式和风俗习惯也得到了充分展示。

此外,元朝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

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元朝与其它国家保持着广泛的交往和联系。

与西亚、中亚等地的文化交流尤为频繁。

元朝统治者鼓励外国文化的传播,吸取其他国家的艺术、建筑和制度等方面的优点,进一步丰富了元朝自身的艺术文化。

二、艺术繁荣元朝的艺术呈现出多样化和独特性。

由于文化交流的促进,各个民族的艺术形式在元朝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

首先,元朝继承和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宫廷艺术风格。

元朝的宫廷画家马远、李思训等人以及诗人郑板桥等,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风格和题材选择,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为元朝宫廷艺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元朝的音乐和舞蹈也在文化交流的影响下得到了繁荣。

元朝的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有山东的缙云舞、河南的社童舞、广东的南腔北调等,各具特色。

元优人杨洪基的《想一下就难过》一曲取自元朝留世的情歌《离恨恰如春草》等都是元朝音乐传承发展的产物。

再次,元朝还吸收了西亚和中亚等地的艺术风格和元素,形成了元朝特有的艺术之美。

如《瓦尔塔漫画法帖》中所见的拏着水壶走出火中者、拔手书标书生等,形象经典,充满了异域风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自识本心”的宗旨。

这些理学家中,以许衡、刘因、吴澄最有影响,称为元代三大“学者”,许衡、刘因被称为“元之所以藉以立国者也”②。

①《宋元学案》卷九○《鲁斋学案》。

②《宋元学案》卷九○《静修学案》。

元代理学虽然继承了宋代理学的基本原则,但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首先,从朱陆之争趋于朱陆“和会”。

南宋时朱、陆两派就如何获得天理的方法开展过争论,从“鹅湖之会”到“无极而太极”之争,始终无法调和。

入元后,朱、陆对立的气氛消失,元代朱学系统的人物,为了更好地推行理学,遂避繁就简,纷纷兼取陆学直识本心的简易方法。

如许衡自问自答地说:“人与天地同,是甚底同?..指心也,谓心与天地一般。

”①这里所谓的“天地”是指宇宙本体,亦即天理。

而“心与天地一般”,也就是人心就是天理,因而“人心本自广大”②,故“心之所存者理也”,“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③。

这与陆九渊的天理在心中,心具天理是一个道理。

吴澄虽然认为由于人的气质不同形成人性的善恶,而接近朱熹的见解,但在如何去恶从善、恢复天地之性上,并没有沿着朱熹格物穷理的方法,而是直接从自身去发现善端,扩充善端。

他说:“所谓性理之学,既知得吾之性,皆是天地之性,即当用功其性,以着其性,能认得四端之发见谓之知,随其所发见,保护持守。

”“今不就身上实学..非善学也”④。

这种所谓“得吾之性”,“就身上实学”,是吸取程颢的“识仁”到陆九渊的自识本心的方法。

他反过来批评朱熹格物穷理的“道问学”是“偏于言语训释之末”的烦琐。

陆学人物在坚持自求本心的同时,也吸取朱学一些内容。

如由宋入元的郑玉,就大谈所谓“即气以明理”,“即理以明气”,和所谓“天地之大,人物之繁,孰能出于理气之外哉”⑤。

明显地吸收了朱熹的理气观。

总而言之,元代理学家中除一部分坚持朱、陆学统的门徒外,多数朱学和陆学的人物,如许衡、吴澄、刘因、郑玉、史豪卿、徐霖、胡长孺、许谦等,总结了南宋时朱、陆之争的教训,认为朱学过于“支离”,而陆学过于“空谈”,各走极端,这种学统难以为继,他们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兼取各家之长,如朱学的笃实“下学”工夫,陆学“简易”本心论,互相补充。

这种“和会”趋向,正是明代王学的先声。

所以元代理学实为宋明理学的过渡环节。

第二,许衡的治生论具有进步意义。

许衡提出“治生最高为先务”思想,重视民生日用。

他认为,理学的理、道含有“日月常行”之则,道不是“高远难行”,应当接近“众人”,他把“民生日用”的“盐米细事”视为道和义。

他说:“大而君臣、父子,小而盐米细事,总谓之文;以其合宜之义,又谓之义;以其可以日用常行,又谓之道。

文也道也,只是一般。

”①这就使过去空谈性命的理学与实际有所接触,对吃饭穿衣有所重视。

许衡进一步提出了“治生”,论。

“(许衡)言: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

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

彼旁求妄进及作官嗜利者,殆亦窘于生理之所致也”②。

许衡以满足人的“生理”即物质生活前提来谈“治生”,这同程朱“行天道,遏人欲”的思想不尽一致。

朱熹说为学之道首先在于正人心、明天理,而许衡认为“治生最为先务”,把“旁求妄进”、“作官嗜利”的原因,归之于“生理不足”,而不是朱熹所谓利欲昏弊的结果。

许衡的治生论,为明清时代进步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

①许衡:《语录》下,《许文正公遗书》卷三。

②许衡:《中庸直解》,《许文正公遗书》卷五。

③许衡:《语录》下,《许文正公遗书》卷二。

④吴澄:《答人问性理》,《吴文正公遗书》卷二。

⑤《宋元学案》卷九二《草庐学案》。

①许衡:《语录》上,《许文正公遗书》卷一。

第三,刘因的“返求六经”和“古无经史之分”的经学思想,是明清经学思想的滥觞。

刘因认为六经是理学之根本。

他说:“六经自火于秦,传注于汉,疏释于唐,议论于宋,日起而日变,学者亦当知其先后,不以彼之言而变吾之良知也。

近世学者往往舍传、疏释,便读(宋)诸儒之议论,盖不知议论之学,自传注、疏释出..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始终原委,推索究竟”①。

他经过“推索究竟”之后,指出理学出自汉唐训诂,训诂又本于六经,故六经为根本。

唐代韩愈、李翱,尤其是宋代理学家们,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架于六经之上,视为理学主要经典。

他们只就四书矜谈妙语,空谈心性,几与佛道相比。

刘因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要返溯六经,这是博与约的关系,不先求六经之博,而先求语、孟之约,是颠倒了关系。

“世人往往以语、孟为问学之始,而不知语、孟(乃)圣贤之成终者”,“未说圣贤之详,遽说圣贤之约,不亦背驰乎!”②刘因的返求六经的思想,在当时不失为一种比较清新的思想。

刘因还认为六经中的一些经就是历史。

认为“古无经史之分,诗、书、礼、春秋皆史也。

因圣人删定笔削,立大经大典,即为经也”③。

这无异是把儒家一直奉为传世的经典,贬为普通的历史记录,剥落了经典的神圣意义。

这些言论,对明代的王阳明“经史无异”、李贽“经史相为表里”,乃至清代章学诚“六经皆史”的观点,是有一定影响的。

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理学成为官学始自元代。

早在赵复北传理学之时,忽必烈曾在“潜邸”分别召见过赵复、窦默。

忽必烈“问以治道,默首以三纲五常为对。

世祖曰:‘人道之端,孰大于此。

失此,则无以立于世矣’”(《元史·窦默传》)。

许衡等人则以程、朱之书“倡其乡人,学者寝盛”(《元史·许衡传》)。

到仁宗时正式制定科举条格,“专立德行明经科。

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①。

苏天爵说:“迨仁庙(仁宗)临御,肇兴贡举,网罗俊彦,其程试之法,表章六经。

至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专以..朱子之说为主,定为国是,而曲学异说,悉罢黜之。

”②由于把朱熹的《四书集注》定为官本,理学成为官学,势必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读书、讲学之风,上自帝王贵族,下至儒生庶民,崇儒风气大盛。

真金太子、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英宗硕德八剌、文宗图帖睦尔、顺帝妥欢贴睦尔都有较深的儒学修养。

他们还提倡蒙古、色目贵族子弟研习汉文化。

元代少数民族中儒家学者甚多,著名的有党项人高智耀,畏兀儿人廉希宪,康里人不忽木,钦察人泰不华,回回人伯颜师圣、瞻思,汪古人马祖常等。

②郑士范:《许鲁斋先生年谱》。

①刘因:《叙学》,《静修集》卷一。

②刘因:《叙学》,《静修集》卷一。

③刘因:《叙学》,《静修集》卷一。

①《通制条格》卷五《学令·科举》。

“异端”思想和无神论思想元代著名“异端”思想家邓牧(1247—1306),字牧心,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南宋亡后,他怀着极为悲愤的心情四出漫游,决心不仕,晚年隐居余杭大涤山中的洞霄宫。

他自称“三教(儒、佛、道)外人”,以表明不列入任何正宗行列。

他的哲学思想在《伯牙琴》中得到了充分表露。

邓牧的宇宙观与理学不同,他在《伯牙琴·昊天阁记》中说:“太极之动生阳,而静生阴。

阳轻清,上为天,日月星辰,雷电风雨丽焉;阴重浊,下为地,丘陵山岳、川泽江海丽焉。

阳变阴化,其气冲和则为人。

其两间莫不存主宰者焉。

”“主宰者”是谁?邓牧认为既不是“无极”,也不是“理”,而是“玉皇上帝陛下”。

他强烈反对元朝之统治,以无情抨击“君”和“吏”发泄自己的感情。

他认为皇帝是“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的最大的掠夺者和剥削者,官吏是“与虎豹蛇虺均为民害”。

他幻想重新出现“天下无乐乎为君”的尧舜社会,这个社会“君民间相安无事”,“废有司,去县令,听天下自为治乱安危”,“君子道高而愈谦,德尊而愈恭”①。

既无盗贼,又无战争,人人自食其力。

这种虚无飘渺的空想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他对专制主义的批判则孕育着古代民主思想的精华。

元末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谢应芳,字子兰,他是一位致力于破除世俗迷信和宗教信仰的无神论者。

所著《辨惑编》共分死生、疾疠、鬼神、祭祀、淫祀、妖怪、巫觋、卜筮、治丧、择葬、相法、禄命、方位、时日、异端十五目,这十五项都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迷信思想和活动,他“引古人事迹及先儒议论,一一条析而辨之”。

他认为人有病“务求医药,不事祈祷”,不要信鬼神,反对淫祀;他反对迷信风俗,对丧葬流行大作佛事、择葬惑于风水之说,一一指出其弊端,斥巫觋、卜筮为妖妄,对于相法、禄命、阴阳五行三术,以及方位、时日等忌讳迷信也一概加以反对;至于佛、道宗教,他一概斥之为“异端”,“古之为异端邪说者众矣,若老庄仙佛之流,自秦汉以来惑世尤甚!”谢应芳生活于十四世纪科学水平不发达的时代,面对宫廷、民间广泛的世俗迷信、宗教活动,敢于著书立说,公开鼓吹无神论,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②苏天爵:《伊洛渊源录序》,《滋溪文稿》卷五。

①见《伯牙琴》中的《君道》、《吏道》篇。

第二节文学艺术元曲元代戏曲艺术有很大发展,元曲是元代具有创造性的文艺品种之一。

元曲包括散曲和戏曲(杂剧和南戏),而杂剧以其艺术上的创造性、内容上的现实性,成为这个时代文学艺术的代表。

一、散曲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体裁。

小令源于唐末五代。

通常以一只曲子为一首,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但可以将这只曲子再重复一遍,也可采用“带过曲”的方式,即续写一二个宫调相同而音律衔接的曲调。

每句用韵,并加衬字,形成腔格固定、表达自由的特色。

由不同曲牌同一宫调的若干支小曲联缀成套,称为套数或散套。

散曲共有六宫十一调,共十七宫调:正宫、中吕宫、道宫、南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小石调、南平调、般涉调、歇指调、商角调、双调、商调、角调、宫调、越调①。

散曲曲调来源很广泛,有来自民间的“里巷之曲”,又有北方、西域少数民族的“胡夷之曲”。

明人徐渭云:“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春,壮伟狠戾。

武夫上马之歌,流入中原,遂为民间之日用。

”(徐渭《南词叙录》)明人王世贞则云:“曲者词之变。

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者,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

”(王世贞《曲藻序》)可见,元散曲是继承宋金人词,吸引民间俗曲和少数民族乐曲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新体文艺。

元人杨朝英编《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和《阳春白雪》,选录元人散曲,传世至今。

明人朱权编《太和正音谱》,收录元散曲家187 人,另有“词林英杰”150 人,除董解元为金人外,共336 人。

前期曲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养浩、卢挚、王和卿等人,后期曲家有刘致、张可久、乔吉等人。

元代少数民族曲家人才辈出,见于记载的有畏兀儿人贯云石、全子仁,回回人马九皋(马昂夫、薛昂夫)、萨都剌、丁野夫、兰楚芳、赛景初、沐仲易、虎伯恭、王元鼎、阿里西英、阿里耀卿、大食惟寅等,康里人不忽木、金元素、金云石等,女真人奥敦周卿、王景榆、李直夫等,蒙古人阿鲁威、杨讷等。

其中不忽木之词,朱权评为如“闲云出岫”,马九皋之词如“松阴鸣鹤”。

而贯云石尤以散曲闻名,《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收其作品甚多,其号酸斋,与号甜斋的曲家徐再思齐名。

后人将他们的作品合辑为《酸甜乐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