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
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根据构造形变的不同,自西向东,把龙门山构造带相应地划分成 三个主要构造带(图2)。
(1)龙门山后山带---逆冲推覆构造带:指茂汶-汶川断裂与北 川 -映秀断裂带之间的长条状岩块,为一巨大的推覆体。北东段以茂 县群浅变质岩系为主,南西段主要由彭灌杂岩体及周围沉积岩层所组 成。以紧闭倒转褶皱伴随逆冲断层的褶皱 -冲断推覆体为特点。岩体 中存在剪切带,航磁资料证实该岩体并非整体,而是由多个断片组成 的一个无根大断片。
关键词 龙门山 叠合复合关系 逆冲推覆
1 区域背景
龙门山构造上位于上扬子地台西缘地区,构造单元包括了龙门山 逆冲推覆带和前陆盆地。其为一条NE-SW向的推覆与滑覆叠合构造 带,其北为昆仑-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南为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东邻 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扬子地台,西面为甘孜地槽褶皱带-特提斯东缘 构造带(图1)。
(1)晚三叠世秦岭海槽和甘孜-理塘海槽关闭,龙门山构造带形 成。晚三叠世,南北两支古特提斯洋分别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汇聚, 松潘-甘孜地块褶皱上升,并向塔里木-中朝板块和特提斯-喜马拉雅 板块之下俯冲-碰撞,受板块边界的控制,松潘-甘孜地块由北西向 南东向挤出,由于受到四川克拉通的阻挡,在扬子地块两缘形成了一 条特殊的陆内造山带-龙门山构造带。
扬子地台基底为前寒武纪的结晶变质岩系,具有三层结构特点, 即太古代灰色片麻岩或中度区 域变质岩及部分混合岩化的绿 岩组成的结晶基底;由浅变质 的沉积岩或火山岩组成的褶皱 基底和震旦系下统以下地层组 成的沉积基底。
川西绵竹地区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
川西绵竹地区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贾霍甫;曹波;欧奎【摘要】绵竹主体构造为龙门山前构造带关口隐伏断裂的下盘构造,构造样式为研究区断滑褶皱,形成于印支期,在喜山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改造,为一古今叠合构造.对研究区构造特征及演化分析表明,构造形成及其演化对研究区圈闭类型、储层发育、油气运移通道有着强烈的控制作用,是绵竹构造油气成藏和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多期构造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及断裂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有效改善了储层孔渗条件,形成的断背斜、背斜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场所.【期刊名称】《地质学刊》【年(卷),期】2019(043)001【总页数】7页(P18-24)【关键词】构造特征;控制作用;绵竹地区;川西坳陷【作者】贾霍甫;曹波;欧奎【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0 引言近年来,川西坳陷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先后在新场、大邑、鸭子河发现了须家河组气藏,新场、金马等地区发现雷口坡组含气构造,证实须家河组和雷口坡组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经过研究,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为自生自储型气藏,天然气通过断层、微裂缝进入储层之中,储层非均质性强,发育多种类型圈闭,断层和裂缝是其高产的关键;气水关系复杂,存在区域性流体高压异常分布(龙虹宇等,2015)。
雷口坡组为多源供烃,具有“下生上储式”“自生自储式”成藏特征(陈迎宾等,2016),主要发育构造、构造-岩性圈闭,断裂是优质运移通道。
绵竹地区位于川西坳陷龙门山前构造带上,为北川—映秀和广元—关口—大邑断裂夹持的一个断褶构造,区内前期钻井CM39在须家河组见到良好的油气显示,成藏地质条件与同构造带上的金马、中坝构造类似,预测该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1 构造样式及演化特征1.1 构造特征及组合样式1.1.1 构造特征绵竹地区须家河组构造在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以关口断裂为界(图1)。
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潮坪白云岩气藏成藏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
0 引言自20世纪60年代起,对四川盆地雷口坡组就开始了油气勘探,其勘探方向主要为寻找浅滩相气藏和风化壳岩溶气藏,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仅发现了一些中小型气藏,没有大的油气发现[1-5]。
2006年起,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对四川盆地西部(以下简称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开始了新一轮的油气勘探,通过加强基础油气地质条件研究后认为,雷口坡组沉积时,四川盆地主要为蒸发型潮坪—潟湖沉积体系,川西地区雷四上亚段发育一套厚40~100 m 的云坪、藻云坪白云岩孔隙型储层,为油气大规模聚集成藏奠定了重要基础,由此勘探方向转变为寻找潮坪白云岩气藏[6]。
通过十余年的持续勘探,先后发现了新场、彭州、马井等3个气藏,已新增天然气三级地质储量约3 500×108 m 3,取得了油气勘探的重大发现,有望建成四川盆地又一个海相大气田。
1 成藏地质特征1.1 构造特征川西地区中段主要受西侧的龙门山冲断构造带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潮坪白云岩气藏成藏地质特征及富集规律宋晓波 袁 洪 隆 轲 许国明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摘 要 四川盆地西部(以下简称川西地区)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方向由寻找滩相气藏转变为寻找潮坪相白云岩气藏,实现了川西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先后发现了新场、彭州、马井3个大中型气藏。
为了给新一轮的油气勘探提供指导,探讨了川西地区雷口坡组气藏的成藏地质特征和天然气富集规律。
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地区雷口坡组四段沉积晚期主要为潮坪相,发育广泛分布的云坪、藻云坪白云岩孔隙型储层,为油气储集提供了充足的空间;②二叠系远源烃源岩和雷口坡组自身近源烃源岩为雷口坡组气藏的主要气源岩,两套烃源岩生烃潜力大,生成的烃类通过断裂及裂缝运移至雷口坡组储集体中;③中上三叠统发育多层泥岩盖层,使雷口坡组气藏得到了有效的封盖;④由构造、地层尖灭及储层非均质性等多重地质因素组合,构成了雷口坡组圈闭的多样性,为油气规模聚集提供了场所。
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结合部的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的直 接 区域 盖 层 须 三 段 被 推 覆 断 层 断 失 上 部 和 中
说 明 油气 保存 条 件 不佳 。 由此 可 知 , 门山与 四川 龙
收稿 日期 : 0 0 0 — 9 修 回 1 期 : 0 0 0 — 3 21— 3 1 : 5 1 2 1 — 5 0
பைடு நூலகம்
基 金 项 目 : 国 石 化 海相 前 瞻性 项 目“ 子 西 缘 龙 门一 川 滇 构 造 系 统 及 成 藏 效 应 研 究 ” 编 号 :H 80 ) 中 扬 ( P 005 。 第一作者简介 : 赵建 成 ,9 3年 生 , , 18 男 成都 理 工 大 学在 读 硕 士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 矿产 普 查 与勘 探 方 面 的研 究 工 作 。 址 :6 0 5 ) 都理 工 大 地 ( 10 9 成 学 银杏 园 2号 6 4室 。E malzccu@16cl 0 - i: _d t 2 . n j o
岩
性
油 气
藏
第2 3卷
第 1期
1
辎 0 臻 一 1
图 2 盆 山结 合 部 剖面 图 ( 置 见 图 1 位 )
Fi . Th t u t r l e to f h o p n r a g2 esr cu a ci n o e c u U g a e s t
第2 3卷 第 1 期
21 0 1年 2月
岩
性
油 气
藏
Vo _3 No 1 l2 .
F b 011 e .2
LI TH0L 0GI C RES ERVOI RS
文章 编 号 : 6 3 8 2 (0 1 0 — 0 9 0 17 — 9 6 2 1 ) 10 7 — 7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龙门山断裂带位于中国华南板块与华北板块的交界处,是一个长达数千公里的岩石断裂带。
该断裂带的存在对华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和油气资源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探讨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的特征以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一、龙门山断裂带概述龙门山断裂带位于中国华南地区,东西走向,北起河南省,南至广东省,全长约2400公里。
它是一条主要的地质构造带,其东部与华南岩浆岩带相邻,西部与一系列复杂的构造单元相接触。
已有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的形成与华南地区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在龙门山断裂带中,常常存在着一些次级的滑动断层,形成了许多狭长的陆地碎块,这些碎块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断裂连接通道,形成具有独特的地形、构造和岩石组合的断块地质体。
二、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地质特征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主要分布在湖南省和广东省之间,长度约为350公里。
该区域是华南地区的主要油气勘探区之一,各公私有企业都在这里进行着大规模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
以下是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的主要地质特征:1.岩性: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上覆盖着新生代的碎屑岩和火山岩,下伏着华南地区的奥陶系、志留系和石炭系地层。
岩性包括砂岩、泥岩、灰岩、流纹岩等。
该区域内的地层具有断块分布特征,因此地质结构复杂,构造特殊,存在许多断块状的岩体。
2.构造: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位于龙门山断裂带的南段,是华南地区的主要构造带之一。
该断裂带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为NW向与NE向二次折曲弯曲,与东侧温度场及西侧应力场有关。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沿断裂走向分布的断块地质单元三维构造不断变化,同时有大量的走向、倾角、独立性和面积不同的构造单元。
3.断裂: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上的断裂带非常发育,其中以东西向断裂为主,还有少量的北东向断裂和南东向断裂。
这些断裂在地质历史上形成了很多独立的盆地和岩石碎块,从而给勘探和开发带来了很多的难题。
三、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的油气地质意义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是华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的油气勘探区,对于该区域的油气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特征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块预测
Ga f edBr n h Co a y,PerCh n s il a c mp n to ia,J a gy u,S c u n 6 1 0 in o ih a 2 7 9,Chn ) ia Ab t a t s r c :The Lon m e s a a e s r t e i he we t o c g n h n n pp t uc ur n t s f Sihua o i c a b i i d i o t e n Pr v n e c n e d v de nt hr e pa t n pl n r si a e:t n sni n f l n t or h,t ns nin f d i he m i dl n he he I do i a o d i he n t he Ya ha a ol n t d e a d t Hi l y n ma a a f l n t o h. The e a e l y r v r ia l o d i he s ut r r 3 a e s e tc ly:t I d i a a oc h t he bo t m , t e he n osni n ut ht on a t t o h Ya - n s a a a pe s r t ei h dd e a d t e Hi aa n gld n a e a u r o ii tt e t p.The h m n n p t uc ur n t e mi l n h m l ya i i g n pp nd s pe p s ton a h o Lo m e s n s r c u e ha de g e m u tpl— p h s r t r lmov me s wih s r ng e or ton, ng n ha t u t r s un r on li e e oc t uc u a e nt t t o d f ma i t s is s a i g c hu t e ln ond ton e e v ton a e t y f c o o f m e e v r . I he n t ii s ofpr s r a i r he ke a t r t or r s r ois n t or h,f u t r a ls a e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
第81卷 第8期2007年8月地 质 学 报 ACT A GEOLOGICA SINICAV ol.81 N o.8A ug . 2007注: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672143,40472107,40172076)、国家 973 计划项目(编号2005CB422107,G1999043305)、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编号2003 03)和中石化西南分公司项目(编号GJ 51 0602)联合资助的成果。
收稿日期:2007 04 30;改回日期:2007 06 18;责任编辑:周健。
作者简介:金文正,男,1978年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石油地质和含油气盆地分析专业方向研究。
Email:jw z20@ 。
川西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分带性变形特征金文正1,2,3),汤良杰1,2,3),杨克明4),万桂梅1,2,3),吕志洲4),余一欣1,2,3)1)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2)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022493)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4)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分公司,成都,610081内容提要: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和地震资料解释,将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划分为5个构造带,即青川 茂汶断裂以西为松潘 甘孜构造带,青川 茂汶断裂与北川 映秀断裂之间为韧性变形带,北川 映秀断裂与马角坝 通济场 双石断裂之间为基底卷入冲断带,马角坝 通济场 双石断裂与广元 关口 大邑断裂之间为前缘 褶皱冲断带,广元 关口 大邑断裂以东为前陆坳陷带,在构造变形特征上,各条断裂在演化上具有前展式特征,在松潘 甘孜构造带和韧性变形带构造变形强烈,形成推覆构造带等构造变形样式,在前缘 褶皱冲断带和前陆坳陷带,变形强度较弱,形成背冲断块或断层相关褶皱等构造,西北部区域的变形表现为塑性变形特征,向南东方向渐变为塑 脆性变形和脆性变形,在剖面上各条断裂所形成的深度向盆地方向逐渐递减。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
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
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
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
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
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
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
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
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龙门山中段前缘须家河组裂缝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程 中受环 境影 响形成 的各种 层 理 , 须家 河 组沉 积 环 境多样 , 形成 了如斜 层 理缝 、 平层 理 缝 、 水 沙纹 层 理 缝和槽 状层理缝 , 以及沿 砾 石边 缘 的不 规 则缝 等 多 种类 型的层理缝 , 面可见云母 、 缝 泥质 等充填或 半充 填 。成 岩裂 缝 是储 层 在 成 岩 作 用 过 程 中形 成 的 裂 缝 , 压溶缝 、 岩收缩 缝等 。 如 成
2 0 ks 21 I c m 0 4 t@ I o C.
资 助 项 目 :中石 化 龙 门 山前 构 造 带 油气 勘 探 潜 力 及 目标评 价 科 研 项 目( 6k -5 8 资 助 0 一k0 4 )
维普资讯
20 0 8年( ) 3
龙 门山中段前缘须 家河组裂缝特征与油气 的关系
要 发育下列 两类裂缝 :
收 稿 日期 : 0 7 83 ; 回 日期 : 080 - 2 0 - —0 改 0 20- 0 4 6 作 者 简 介 : 啸泉 (9 3 ) 男 , 授 级 高 工 , 士 , 要 从 事 油 气 地 质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T l 0 8 83 52 ; — a 罗 16一 , 教 硕 主 e:(2 ) 35 09 E m i l
1 3 储 集岩声 发射特征 .
声 发射 简称 A 也 称 为应 力 波发 射 , 定义 为 E, 其 材料 或结构受 力作用 时发 生变 形 或 断裂 , 弹性 波 以
难 以获得 高 产 。龙 门 山 前 缘 部 分 构 造 因隆 起 早、 隆升幅度 高 , 历 的最 大古 埋 深相 对 较 小 , 层 经 储 物性 稍好于川 西坳 陷 内部 , 但储 层 总体 仍很 致密 , 勘 探 实践证 明要 获得 高产工业 油气流仍 然需要 配 以发 育 的裂缝 J 。因此 , 究裂 缝 发 育特 征 与油 气 的关 研
川西龙门山前缘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条件
川西龙门山前缘雷口坡组油气成藏条件罗啸泉;唐桂宾【摘要】龙门山前雷口坡组烃源岩为中等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以Ⅰ型干酪根为主,生气丰度30~50×108m3/km2,生气中心在安县.雷口坡组储集岩为粒屑白云岩,主要发育于雷三段,其次为雷一段,为孔隙性储层.研究表明这些粗结构碳酸盐岩的发育与滩相沉积环境密切相关.中坝雷三气藏成藏主控因素是:早期的构造,有利的储层和良好的保存条件.龙门山前缘雷口坡组天然气勘探前景良好,龙门山前缘中北段双鱼石至金河一带为有利勘探区带.【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2(032)001【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雷口坡组;成藏条件;勘探潜力;龙门山前缘【作者】罗啸泉;唐桂宾【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81;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成都6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1 油气地质条件分析龙门山地区雷口坡组(T2l)为局限海台地相沉积,以厚层块状白云岩为主,夹灰岩和深灰色泥岩,厚180~600m,根据岩性变化,自上而下分为四段,顶部与马鞍塘组(T3m)呈假整合接触,底部与嘉陵江组(T1j)呈整合接触[1-2]。
目前在龙门山北段中坝构造发现了雷三气藏,在南段平落坝构造雷三段产富钾卤水。
1.1 烃源岩地化特征表1 生油岩基本指标生油岩类型有机碳(%)氯仿沥青(ppm)烃含量(ppm)海相碳酸盐岩 0.1 100 60陆相泥质岩好的生油岩>1 >1000 >500中等生油岩0.5-1 500-1000 100-500差的生油岩 0.3-0.5 200-500 60-100雷口坡组烃源岩的沉积中心有两个,一个是位于北面的安县—江油,另一个是位于南面的蒲江附近,烃源岩一般厚300m左右。
雷口坡组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较低,单井平均0.12%~0.34%。
总烃含量在41~160ppm,平均含量144 ppm;氯仿沥青A含量63~270ppm,平均88.37 ppm。
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地层压力
川西坳陷东坡沙溪庙组地层压力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川西坳陷东坡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坳陷的中部地区,面积约2400km2。
是印支期以来龙门山挤压推覆所形成的前陆盆地。
本文基于研究工区内实测资料,对研究区内异常地层压力形成原因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并对重点层系进行压力预测。
关键字:川西坳陷东坡;异常高压;压力预测1川西坳陷油气地质特征1.1川西坳陷构造特征川西地区属于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地层展布呈北东向,是在印支期构造演化时期龙门山挤压推覆作用之下形成的前陆盆地,地层在构造沉降上具有西陡东缓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靠近龙门山造山带地层沉降幅度较大、盆地缓坡处沉降幅度较小,大致表现为不对称箕状形态。
川西坳陷地区主要包括3个二级构造单元分别为:川中地块区、川西断褶带、龙门山逆冲推覆带[1](图1-1)。
图1-1川西前陆盆地构造样式图(马如辉,2009)图1-2 川西前陆盆地构造图(据徐涛等,2004)川西地区处于沿龙门山冲断带前缘发育的山前带,主体部分主要分布5个三级构造单元(图1-2),具“三凹二隆、凹隆相间”的基本构造格局。
1.2构造位置及构造特征川西坳陷分为川西坳陷北段、中段以及南段。
研究区位于川西坳陷中段,川中地区平缓断褶带以西、龙门山推覆挤压构造带以东,可划分为5个构造单元分别为:梓潼凹陷、孝泉-丰谷构造带、成都凹陷、龙门山构造带和知新场-龙宝梁构造带。
本次研究区域处于川西坳陷东部的一个次级构造即丰谷-中江地区。
研究工区主要包含中江-回龙、永太、知新场-石泉场、合兴场-高庙子和丰谷共计5个三维地震勘探区块(图1-3)。
图1-3 川西坳陷东坡构造分区1.3生储盖组合特征现将川西坳陷地区的致密砂岩划分为上、中、下三大成藏组合,即T3x5+J3-J上成藏组合;T3x3+T3x4-T3x4中成藏组合及T3m+T3t+T3x2-T3x2下成藏组合。
T3x5+J3-J上成藏组合的主力烃源岩为须家河组五段和下侏罗统的暗色泥岩,这套湖相沉积的泥质岩致地层中烃源岩非常发育。
川西龙门山彭灌杂岩地球化学特征_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
卷(Volume )32,期(Number )1,总(S UM )116页(Pages )105~116,2008,2(February,2008)大地构造与成矿学Geotect onica etMetall ogenia收稿日期:2007-07-26;改回日期:2007-10-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21063)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张沛(1980-),男,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石地球化学研究.Email:z p0313@川西龙门山彭灌杂岩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与构造意义张沛,周祖翼,许长海,张青林(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摘 要:对位于扬子地块西缘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中的彭灌杂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岩石成因、成岩物质来源及其构造意义。
彭灌杂岩为一新元古代侵入的杂岩体,主要由中酸性侵入岩组成,其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Si O 2含量变化范围较大(57.70%~71.90%),Na 2O >K 2O (K 2O /Na 2O =0.31~0.85),里特曼指数δ=1.33~2.28,A /CNK =0.93~1.08,彭灌杂岩主体属于准铝质到弱过铝质的钙碱性花岗岩类;稀土总量不高(∑REE =76.25×10-6~139.80×10-6),轻重稀土分异程度差别较大(La N /Yb N =3.86~35.23),弱负到正Eu 异常(δEu =0.70~1.8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 I L E )Rb 、Sr 、Ba 、K 等,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 )Nb 、Ta 、P 和Y 。
与正常壳源钙碱性花岗岩相比,彭灌杂岩显示出更高的Mg #值(多数>45)和Sr/Y 比值(多数20.03~111.34)。
通过与其毗邻的埃达克质雪隆包杂岩的比较,表明彭灌杂岩可能是底侵的幔源岩浆与下地壳熔融产物混合的结果。
结合其它研究成果,认为扬子西缘新元古代大面积分布的岩浆岩形成于俯冲汇聚和火山弧构造环境。
龙门山北段山前带侏罗系油砂岩成因研究
龙门山北段山前带侏罗系油砂岩成因研究戴鸿鸣;刘文龙;杨跃明;李跃纲;段勇【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7(029)006【摘要】龙门山北段山前带处于推覆体构造带的断层隐伏前锋构造带,已发现中坝、河湾场气田和较多油气显示.野外调查和钻井发现侏罗系油浸砂岩广泛存在,认为油砂岩中原油是寒武系泥质烃源岩在生油高峰期生成的原油经历了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和长距离的运移后,在多期构造幕作用下,多次充注、运移、再分配的产物.主要依据为:油砂岩正构烷烃和支链烷烃均已消失,遭受强烈生物降解;芳烃碳同位素相近,为-34.41‰~-35.03‰;裂解产物轻烃正构烷烃相对支链烷烃占优势,属海相Ⅰ-Ⅱ1干酪根生成产物;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与寒武系黑色泥岩相似;甲基菲指数折算的成熟度为0.82%~1.25%.【总页数】5页(P604-608)【作者】戴鸿鸣;刘文龙;杨跃明;李跃纲;段勇【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大学,成都,6105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6217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621700;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四川,江油,621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L122.1【相关文献】1.龙门山系山前带北段超晚期断褶构造与油气远景 [J], 胡受权;郭文平;童崇光2.龙门山北段泥盆系海口组砂岩储层特征 [J], 邹涛;郑荣才;曹宏;王昌勇3.龙门山山前带北段油气远景评价 [J], 童崇光;胡受权4.川西地区龙门山前带侏罗系物源与沉积体系演化 [J], 邓莉;刘君龙;钱玉贵;张世华;王天云;于海跃5.龙门山山前带侏罗系近源冲积体系沉积特征与成因模式 [J], 于海跃;尹伟;刘君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西部三叠系—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关系
四川盆地西部三叠系—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特征与油气保存关系邓大平【摘要】对四川盆地西部40余口钻井的三叠系—侏罗系地层水化学特征的分析表明:地层水的变质程度在纵向上随着地层埋深而增大;区域上从盆地边缘龙门山区向盆地坳陷中心,矿化度逐渐变高,水型由开启环境的NaHCO3型过渡到封闭环境的CaCl2型.海相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水动力环境以多样性为特征,但整体保存条件良好;陆相侏罗系上部,地层水的水动力交替较强,保存条件偏差,中下部整体进入区域性的“保存区”;陆相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总体保存条件良好,大多数位于“保存区”.地层水化学性质与油气保存的关系分析表明,油气保存的“有利区”主要位于川西坳陷带,“较有利区”位于龙门山前锋推覆带,“不利区”位于龙门山前山推覆带.【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5(020)001【总页数】9页(P62-70)【关键词】四川盆地西部;地层水;水化学特征;水动力条件;油气保存条件【作者】邓大平【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西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5+4;TE122.3+4大量的油气田水文地质研究成果表明,油、气、水三者作为地下流体,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地层水既是油气运移的载体,又是油气运移的驱动力,在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或改造破坏过程中,地层水都直接地参与了地质体的演化过程。
地层水的地球化学性质是其直接记录的结果,它蕴含了许多与油气藏形成和保存相关的信息。
因此,通过研究地层水地球化学性质中所保留的与油气保存相关的特征,可探讨油气保存的条件[1]。
已有的勘探表明,在四川盆地西部的三叠系和侏罗系中含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该地区早中三叠世为海相沉积,晚三叠世—侏罗纪为陆相沉积,但由于该地区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次构造运动,地壳经历了多次沉降与隆升变迁,因此油气保存条件的优劣对油气成藏以及油气勘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龙门山北段中坝气田须家河组三段油气地质条件
龙 门 山北段 中坝气 田须家河组三段油气地质条件
刘 柏 陈代富 张本健 杨 华 孙志昀 谢格云
江油
杜
江
杨
敏
(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 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司川西北气矿 ,四川 摘 要
6 2 1 7 0 9 )
1 9 7 2 年发现 的中坝 气田已进入 开发后 期 ,有必要寻找新的接替层 系。为此 ,在 前人研 究的基础上 ,对须
过 断层垂 向运移至须 家河组 三段 聚集成藏。综合分析认 为,中坝地 区须 家河组三段 气藏 源、储 、盖 匹配程度 高,烃源
丰 富 ,勘 探 潜 力较 大 ,是 继 须 家 河 组 二段 、 雷 口坡 组 三段 之 后 另 一 个 重要 的勘 探 层 系。
关键 词
须家河组
油气地质条件
中坝气田 自生 自储
幅度 提升 ,从 而形 成 了现今 构造格 局 。
2 生 储 条 件
. 1 烃 源条 件 段 为 上 三 叠 统 须 家 河 组 二 段 和 中三 叠 统 雷 口坡 组 三 2
川 西 地 区 须 家 河 组 是 一 套 以 陆 相 沉 积 为 主 的 含 煤 建造 ,暗色泥 页岩及所夹煤层等烃源岩主要发育 r n 3 口 ] ,平均储量丰度为4 . 8 6 X 1 0 I n 3 / k m 2 。经过 4 0 余 在须 家 河组 一 、三 、五段 ] 。 中坝地 区须 家河 组 烃 年 的开 发 ,天然 气采 出程 度高 达 9 5 . 0 0%。 前 人 研 究 认 为 ,须 家 河 组 一 、三 、五 段 是 继 须 源 岩发 育 在须 家河 组 一 、三 段 ,须 家 河 组 一 段 有 效 家河组二 、四 、六段后另一个勘探 目标 n ,其中须 烃 源 岩 为 暗 色泥 岩 、页 岩 和煤 层 ,须 家 河 组 三 段 有 家 河 组 三 段 的有 利 区主 要 分 布 于 川 西北 和川 西 南 地 效 烃 源岩 主要 为黑 色 碳 质 页岩 、泥 质 岩 ,局 部 发 育 区 ,其 次 为 川 中地 区 。继 鉴 于 此 ,笔 者通 过 基 础 资 油 页 岩 ,烃 源 岩 累计 厚 度 介 于 2 7 5—5 7 5 m,烃 源 岩 料 的整 理 发 现 ,中坝 气 田须 家 河 组 三 段 油气 显 示 频 成 熟 度 尺 。 在 1 . 0% 一2 . 5% ,有 机 碳 含 量 为 0 . 9% ~ . 7%,有机 质 主要 为 Ⅲ型 干酪 根 隋 ] ,处 于 成熟 一 高 繁 且 级 别 较 高 ,以期 通 过 综合 分 析 ,为该 气 田找 到 3 油气 勘 探 的方 向 。 成熟 阶段 ,生 气 强度 为 ( 5 5~6 5 ) X 1 0 m /k m ,资 源潜力 丰富 ,燕 山 中晚期是 其生气 高 峰期 N o - l 1 ] 。
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类型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五段为例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PETROLEUM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2023年第13卷第5期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类型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五段为例熊亮1,曹勤明2,张玲2,王玲辉2(1.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四川成都610041;2.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为解决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五段(以下简称须五段)细粒沉积岩岩性复杂、“甜点”类型难以明确的问题,利用X射线衍射、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物性、有机碳、元素分析等多种地质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在分析岩相类型和沉积古环境演化关系的基础上,划分了14种岩相类型,并基于页岩气评价参数对比分析,确定了发育“甜点”的主要岩相类型,为须五段陆相页岩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结果表明:①川西坳陷须五段主要发育块状黏土质粉砂岩、块状混合沉积岩,其次为纹层混合沉积岩、纹层黏土质粉砂岩和块状粉砂质黏土岩;②须五段沉积环境经历了微咸水—浅水—干热、淡水—水体较深—湿润、微咸水—浅水—干热的演化过程,陆源输入先减少后增加,须五段中部是有机质富集的有利层段;③纹层黏土质粉砂岩和纹层混合沉积岩有机质含量较高,储集空间以碎屑颗粒溶孔为主,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可压裂性较好,是“甜点”发育的有利岩相类型。
关键词:川西坳陷;须五段;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类型中图分类号:TE121文献标识码:AType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assemblag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shale oil explor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fif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 in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Sichuan BasinXIONG Liang 1,CAO Qinming 2,ZHANG Ling 2,WANG Linghui 2(1.Sinopec Southwest China Oil &Gas Company,Chengdu,Sichuan 610041,China;2.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Development,Sinopec Southwest China Oil &Gas Company,Chengdu,Sichuan 610041,China )Abstract:Due to the complex lithology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and the difficulty to determine the “sweet spot ”of the fif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 (short for Xu-5Member )of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Sichuan Basin,a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This analysis encompassed various geological data sources,including X-ray diffraction,thin section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physical properties,organic carbon content,and elemental analysis.Additionally,core observations we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tudy.Upon scrutinizing this array of data,a classification of 14distinct lithofacies types was established.This categorization was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ithofacies and the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paleoenvironments.Furthermore,through a comparative examination of shale gas evaluation parameters,the primary lithofacies types constituting the “sweet spots ”were identified.This not only sheds light on the composition of Xu-5Member but also provides valuable guidanc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continental shale gas within this format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①The main lithofacies of Xu-5Member in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 are massive clayey siltstone and massive mixed sedimentary rock,followed by laminated mixed sedimentary rock,laminated clayey siltstone and massive silty clay rock;②The sedimentary paleoenvironment of Xu-5Member undergoes the process from dry heat sedimentary with shallow brackish water to wet sedimentary with deep fresh water,then back to dry heat sedimentary with shallow brackish water.The land source input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The middle part of Xu-5Member is the “sweet spot ”for the enrichment of organic matter.③Laminated clayey siltstone and laminated mixed sedimentary rock are favorable lithofacies types for “sweet spot ”development due to the high organic matter content,debris particle dissolution pore,high content of brittle minerals and good fracturing performance.Keywords: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Xu-5Member;fine-grained sedimentary;types of lithofacies assemblages引用格式:熊亮,曹勤明,张玲,等.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类型及其油气勘探意义——以四川盆地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五段为例,2023,13(5):548-558.XIONG Liang,CAO Qinming,ZHANG Ling,et al.Type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assemblage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shale oil explor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fifth member of Xujiahe Formation in western Sichuan Depression,Sichuan Basin[J].Petroleum Reservoir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2023,13(5):548-558.DOI:10.13809/32-1825/te.2023.05.002收稿日期:2023-05-15。
龙门山造山带演化与构造特征研究
龙门山造山带演化与构造特征研究龙门山是中国四川省的一座著名山脉,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地质地貌景区。
它位于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之间,是一条重要的造山带,因其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征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龙门山造山带的演化过程以及其独特的构造特征。
龙门山的地质演化历经了数亿年的过程。
最早的构造事件可以追溯到古元古代,当时的地壳运动使得原始地壳碎裂形成了一系列断层。
这些断层在后期构造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进了龙门山的形成。
随后,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的地壳挤压和折叠使得断层逐渐活动并形成了山脉。
在这个过程中,龙门山的地层经历了复杂的叠加、压扭和变形,形成了陡峭的山体和错综复杂的地质构造。
龙门山的构造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断裂活动。
由于地壳运动的作用,龙门山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断裂带,其中最著名的是龙门断裂带。
这一断裂带延伸数百千米,沿着山脉的走向贯穿整个龙门山地区。
断裂带的活动不仅改变了地层走向和倾角,也导致了地表的断崖陡壁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形成。
其次是喀斯特地貌。
龙门山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决定了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在侵蚀作用的影响下,地下溶蚀在龙门山地区形成了许多溶洞、地下河道和地下溶蚀槽。
此外,龙门山的山麓和峡谷地带分布着大量的喀斯特地貌景观,如石笋、石林、溶洞、溶敷地等。
这些奇特的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地理学家的关注。
另外一个重要的构造特征是火山活动。
龙门山地区地壳的继续运动和构造变动导致了火山活动的发生。
这里分布着数座火山,如龙门山、莲花山等。
火山活动不仅对地壳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当地的地质研究和生态旅游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最后,龙门山地区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作为一个重要的造山带,龙门山地区富含矿产资源,如煤炭、铁矿石、铅锌矿等。
这些矿产资源对当地经济和工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龙门山造山带是一个地质历史悠久、构造特征独特的地区。
其演化过程经历了数亿年的构造运动和地质变形,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景观和矿产资源。
构造对深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构造对深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油气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能源资源,深部油气成藏是指地下5000米以下的油气藏。
构造对深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是指各种构造对深层沉积物的保存和改造起到的作用。
构造是地球表面上各种地质体现象的总称,包括断裂、褶皱、岩层倾角、断层岩等。
它们的分布和形态决定了油气成藏的形成、保存和分布。
构造对于深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构造决定了深层沉积物的保存条件。
构造研究揭示了许多沉积物保存的场所。
在构造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常常形成了许多的坳陷盆地,这些坳陷盆地对油气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构造断裂给坳陷的整体构成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使得沉积物在坳陷盆地内被保存下来,从而有利于油气的富集。
其次,构造对深部沉积物的改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深部沉积物常常会遭受到挤压、拉伸和断裂的影响,这些改造使得沉积物出现了很大的非均质性。
这种非均质性有利于油气在岩石中的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同时,构造活动也使得岩石发生了变形,从而改变了岩石的孔隙特征,这对油气的逸散和储集起着重要的作用。
构造运动还可能引起构造断裂,断层岩形成增大了储层的面积,促进了油气的储集。
此外,构造还对油气成藏的形式和分布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构造可能引起地震,地震是构造断裂释放应变能的一种方式。
地震会引起油气藏中的岩石破坏和塑性变形,从而对油气的再分布起到了推动作用。
构造还可以形成岩层的倾角,改变地层的结构,导致油气成藏的形式多样化。
最后,构造对深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还表现在构造断层产状和构造构造演化过程中。
构造断层产状直接影响断层岩中的孔隙和裂缝的发育,进而控制着油气的逸散和储集。
而构造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的剪切和抬升作用对油气成藏的形成和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之,构造对于深部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决定了沉积物的保存条件,改造沉积物的性质,调控油气成藏的形式和分布。
深入研究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对于有效开发和利用深部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龙门山造山带与川西前陆盆地耦合关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窗 V【 ” 。所谓 盆 山耦合 关 系 ( ai—a g y — l  ̄ b s rn es s n tr) e 是指 受控 于统 一 的动力 学 系统 , 运动 方式 n 而
斜贯 四川 盆地西 北部 。该 区 自显生 宙 以来经 历 了 两次 重大 的陆一 陆碰 撞事 件 , 即三 叠 纪晚期 羌 塘 陆
不 仅 形 成 了 多套 烃 源 岩 ,而 且 控 制 了油 气 保 存 与有 效 成 藏 区 带 。逆 掩 推 覆 带 和 前 陆 坳 陷 带 是
油 气勘 探 的有 利 区 带 。 [ 键 词 ]盆 山 耦合 ; 造 演 化 ; 气 成 藏 ; 门 山造 山 带 ; 西 前 陆 盆地 关 构 油 龙 川
维普资讯
・
42 ・ 7
成都 理 工大 学 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第 的方 式 形 成 的一 对耦 合 关
系 ,所反 映 的实际 上是一 种 成 因和 运动 机 制 上 的
期 以来 , 门 山 冲断 带 与川 西 前 陆 盆 地 系 统 共 经 龙 历 了 3期 较大 的构造 活 动 , 即印支 期 、 山期 和喜 燕
[ 类 号 ]TE 2 . 1 分 l 1 1
[ 献 标 识 码 ]A 文
龙 门山断裂 带位 于青 藏高 原东 缘 山脉与 扬子 陆块 的结合 部位 ( 1 , 自广 元 南 抵 宝兴 , 长 图 )北 全
约 5 0k 宽 约 3 ~ 6 m, N4 。 5 。 0 m, O 0k 呈 0~ OE方 向
[ 稿 日期 ]20 —61 收 0 80 —8 [ 金 项 目]中 国 石 化 西 南 油 气 分 公 司 科 技 项 目( J8 —7 5 基 G 一20 1) [ 者 简 介 ]杨 长 清 ( 95 ) 男 , 士 , 作 16- , 博 高级 工 程 师 , 究 方 向 : 油 地 质 、 地 分 析 , — i y n c6 @ 1 6 cr。 研 石 盆 E ma :ag q5 . o l 2 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rn n h n a n m aa a . Th e i n n i e o e o m a i n wa a e n t e s u h a d e s u i g Ya s a i n a d Hi ly n eb gn ig t fd f r t s ltri h o t n a t m o
i ng e o nt i n Lo m n M u a n,we t r i h a sn s e n S c u n Ba i
Luo Xio a ,LiShu n ,Zha ku a qu n bi g o Xi i
(. sa c nt ueo erlu Ex lr t n & Prd cin,S uh s P toe m a c o a y.S NOPEC 1Ree rhIsi t f P toem poai t o o uto o twet erlu Brnh C mp n I
t n i heno t nd we t ha n t r h a s .De o m a in i e iy wa t o f r to nt nst s s r nge n t s ha n t e e s . Att n ri hewe tt n i h a t he e d
s ut o h,r s tng i h lf f t ia g M ou an a h ub c i n o he Ga i —Lia e t i e uli n t e up ito he M c n nt i nd t e s du to ft nz — t ng t c on c be t Scs or ompr s i n s he m a n ge r to m e ha s l. is c e so i t i ne a i n c nim f r t Lon o he gme M ou a n The n nt i . ma n i t c o c s y e i p e t ni t l s na pe,whih c n be d v de n o 3 s s e s Fa tp op g to n a l n o d r c a ii d it y tm . ul r a a i n a d f u tbe d f l s a e f v r bl orpe r e m c umul to a o a e f tol u a c a i n. Ke y wor s e t i t l d :t c on c s y e;t c o i v l i e t n c e o uton;Lo gm e o t i n n M un an;we t r c a sn s e n Sihu n Ba i
第 3 3卷 第 4期
21 0 1年 8月
文章 编 号 :0 1 6 1 ( 0 1 O —0 8 -0 10— 1221)4 34 4
石 油 雾 劈 弛 履
PETR0LEUM GEoLoGY & EXPERI ENT M
V0 3. . L 3 No 4
Au g., O1 2 1
C eg u, ih n6 0 8 ,C ia . h n d n vri f T cn lg C eg u ih a 10 1, hn ) hn d S cn 1 0 1 hn ;2 C e g uU iest o eh oo y, h n d ,S cu n 60 8 C i a y a Ab t a t s r c :Te t n c e o m a i n f h Lon c o i d f r to o t e gme M o t i s a t d n un a n t r e du i g n snin, a d v l e rn I do i a nd e eop d
种构造体系, 有利 油 气 富 集 的构 造 样 式 是 断 展褶 皱 、 弯 褶 皱 。 断 关 键 词 : 造样 式 ; 造 演 化 ; 门 山 ; 川 盆地 西 部 构 构 龙 四 中 图 分 类 号 : El 12 T 2 . 文献标识码 : A
Te t ni e t r s a d t e r r l to h p wih p t o e m c o c f a u e n h i e a i ns i t e r l u
川 西龙 门 山构 造 特 征 与 油气 关 系
罗 啸泉 李 书 兵 赵 锡 奎 ,
,
(. 国 石 化 西南 油气 分公 司 勘探 开发 研 究 院 , 都 60 8 ;. I中 成 1 0 1 2 成都 理工 大学 , 都 成
60 8 ) 1 0 1 摘 要 : 门 山构 造 变 形 始 于 印 支 期 , 龙 经历 燕 山期 和 喜 山 期 多 次 递进 变 形 , 造 变 形 时 期 具 有 由北 向南 、 构 由西 向东 逐 渐 变 晚 , 造 变 构
o aeTra sc u o t eco ig o h ni g Oc a flt isi ,d e t h lsn ft e Qil e n,lt r l o p e so o k p a efo n rh t n a e a m r s in to lc r m o t o c
形 强 度 西 侧强 、 侧 弱 的特 征 。晚 三 叠 世末 期 , 东 随着 秦 岭 洋 的 关 闭 , 导致 由北 向南 的 侧 向挤 压 , 得 米 仓 山 构造 带 开 始 隆 升 , 甘 使 与
孜 一 理 塘 构造 带俯 冲加 剧 , 刀 式 的 挤 压 作 用是 龙 门 山形 成 的 动 力 机 制 。龙 门 山构 造 带 主 要 构 造 样 式 是 推 覆 构 造 , 划 分 成 三 剪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