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冰雪之气_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_张则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3年第3期N o.3,2003

2003年5月

Ma y,2003浙江社会科学

Z HEJ IA NG SO C IAL SC IE NC ES

“冰雪之气”:张岱散文艺术精神论

张岱把根据自己的标准所选的诗文称为《一卷冰雪文》,他明确地指出:“至于余所选文,独取冰雪。”①这样命名,是因为张岱对“冰雪”有深刻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他认为:“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②这是他取“冰雪之气”作为衡文鹄的的内在依据。在张岱看来,“文之冰雪,在骨在神”,③而诗“则筋节脉胳,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外,灌溉其中,则其诗必不佳”。④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冰雪之气”是张岱拈出的用来标识作品艺术品格的精神实体,也就是现代意义上的艺术精神。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冰雪之气”具有既丰赡蕴藉又层次严密的内涵,是张岱的主体精神在艺术上的投影。由于张岱自觉地把这种艺术精神灌注到他的创作中去,他的散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中国散文百花园的一朵奇葩。具体地说,张岱的“冰雪之气”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内涵。

第一,在哲学层面,“冰雪之气”是由现实的冰雪抽象引伸的精神实体。抽象引伸的基础,就在于“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⑤即在把“冰雪之气”作为生命本源这个意义上来发挥它的意蕴。张岱这样来阐释“冰雪之气”:

若吾之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燥则风日,而清静则冰雪也;遇市

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

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⑥“冰雪”与“风日”构成两种相反相成的人生境界。值得注意的是张岱在这里用“夜气”来解释“冰雪”,这就把“冰雪”和晚明哲学思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夜气”见于《孟子・告子上》:“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孟子主张性善说,他所标举的“夜气”,就是在夜间人的本性之善显露之时,而在白昼则被外界物欲遮蔽。明代中后期随着阳明心学的兴起,“夜气”作为一个哲学理念成为学者经常探讨的公案,张岱对“夜气”也有自己的理解,他在《四书遇》中这样解释:

问夜气。曰:项万纯初访余僧寮,闲说向夜,留不能去。时春雪生寒,僮仆静默,因诵王摩诘语:“深巷寒犬,吠声若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真当日事也。久之,两声暂歇,宾主嗒然,茗冷灯残,形骸忽废,故知善言未发者无过孟子。

张岱用春夜宾主闲坐的真切感受来说明“夜气”的内涵,这是一种脱去世俗诸累,生命本来面目因而显现的状态,也就是张岱在后文进一步阐明的“至夜气乃沉沉熟睡之时,做不得主,全是靠天的”。在这个意义上,张岱的“夜气”和徐渭的“本色”、李贽的“童心”一脉相承,指向同一个精神实体,即一段纯任自然活泼自由的生机。“冰雪之气”的哲学内核也在于此,是张岱接受徐渭、李贽的影响和个人体验证悟的凝聚。

第二,在人格层面,“冰雪”是一种清刚孤介、坚贞自守的人格典范。张岱说:

内容提要作为张岱散文艺术精神的“冰雪之气”,具有哲学、人格、艺术三个层面的内涵,其核心内容是一段纯任自然自由活泼的生机。它是张岱在晚明哲学思潮、传统史官文化及明清之际艺术风气影响之下,结合自己的人生历程所体认出的精神实体。在“冰雪之气”的灌注之下,张岱散文形成了“一往深情”的情感底蕴,鲜活灵动的艺术情韵,善于运用精炼的白描和生涩简练的语言,从而表现出典型的“美文”特质,对现当代白话散文影响深远。

关键词张岱“冰雪之气”自然自由白描“美文”

作者张则桐,男,1970年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盐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南京210097)

□张则桐

172

世间肉汗易冻,而坚不如冰,无其洁也;莹不如冰,无其明也;刿不如冰,无其刚也。而冰之为体,不受

纤尘,虽尘埃满盎,而冰之所结止一水晶映,而尘垢皆

无所着,则其劲气之肃也。⑦

这里用冰的不受纤尘、清刚晶映来比喻人格之美。正因如此,张岱笔下的“冰雪”及其相关的意象都从不同侧面传达了他内心深处的人格理想。一篇《湖心亭看雪》以天才之笔描绘西湖雪景的苍凉和纯净,简洁的文字之中渗透出遗世独立的孤独和忧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张岱“冰雪”人格的象征。他偏爱在寒雨中寂寞开放的老梅,“濯濯见孤棱,反得雨之力”,⑧同样流露了他内心深处的“冰雪”人格。张岱认为,这种理想的人格源于学者心胸纯净,不为世俗社会熏染和物欲遮敝。否则,“其胸次不净,总一般不得‘狂’”,⑨也就是他诗中说的“苟不忘利禄,赋诗焉得工”。⑩由此可以看出,“冰雪之气”的人格内涵与其哲学内涵紧密相关,张岱的人格理想是从他的哲学体认开拓出来的。

第三,在艺术层面,“冰雪之气”是一种生鲜灵动的艺术灵感。张岱对艺术有一种共通的体验,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明月、山水、清茶、佳人、好戏、书画都是相通的,它们有相同的艺术情韵。在艺术实践中,张岱强调要“练熟还生”,他说:

夫生,非涩勒离歧、遗忘断续之谓也。古人弹琴,吟揉绰注,得手应心。其间勾留之巧,穿度之奇,呼应

之灵,,真有非指非弦、非勾非剔,一种生鲜

之气,人不及知,己不及觉者。非十分纯熟,十分淘洗,

十分脱化,必不能到此地步。盖此练熟还生之法,自弹

琴拨阮、蹴 吹箫、唱曲演戏、描画写字、作文做诗、凡

百诸项,皆藉此一口生气。 λϖ

这里的“生鲜之气”,正是“冰雪之气”从哲学层面、人格层面落实到艺术层面的面貌,它贯串于艺术创作过程之中,也就是张岱所说的“思致文理”。在作品中,呈现为灵隽、淡远、生涩的韵致。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是一种冰沁奇警如冷水浇背的艺术感受。

上文探讨了“冰雪之气”的内涵,对于张岱来说,他的散文形成这样的艺术精神并不是偶然的,而是个人素质和时代风气、社会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这些因素作一深入的探讨,我们会更全面地理解“冰雪之气”的内涵。

首先,张岱的思想作风和思维方式是形成“冰雪之气”的思维基础。张岱的家族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祖父与父叔辈与当时文坛名流陈继儒、王思任、黄汝亨等来往密切。祖父教子弟读书,“不读朱注”, λω父亲“喜诙谐,对子侄不废谑笑”。 λξ这样的家庭环境培养了张岱自由的思想。张岱在青年时代就放弃科举、立志修史著述,摆脱了社会对他的束缚。他资质聪敏,富有才情,对晚明的各种思想流派有着深入的了解,尤其深受当时士大夫谈禅风气的熏染,自称“好参禅,则有祁文载、具和尚为禅学知己。” λψ在上述诸因素影响之下,他的独立思考、不囿成见的思想作风和注重个体体验证悟的思维方式逐渐形成。他谈自己治学方法时说:

凡看经书,未尝敢以各家注疏横据胸中。正襟危坐,朗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义忽然有省。间有不能强

解者,无意无义,贮之胸中,或一年,或二年,或读他

书,或听人议论,或见山川云物鸟兽虫鱼,触目惊心,

忽于此书有悟,取而出之。 λζ

这种独立思考,注重主体阅历和外物感发的思维方式与中国传统艺术思维息息相通,张岱非常清楚地指出了这一点:“古人见道旁蛇斗而悟草书,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笔法大进,盖真有以遇之也。” λ{这种思维源于主体心灵的虚静和人格的脱俗,“冰雪之气”正是这种思维机制的产物,它的哲学内涵中有张岱个人的体认和证悟。

其次,史官文化传统和时代政治风云是形成“冰雪之气”的社会因素。张岱家族具有良好的修史传统,曾祖父张元忭“十余岁时以气节自负,闻杨继盛死,为文谣诔之,慷慨泣下”。 λ|这种传统对张岱道德观念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青年时代正是明代政治斗争最惨烈的天启年间,此时张岱放弃了科举,立志修撰明代纪传体通史《石匮书》。史官文化传统和时代氛围使他崇尚气节,注重操守。他的第一部著述《古今义烈传》成书于崇祯元年,显然是张岱感慨于天启年间政治斗争的作品。前半生清狂奢糜的名士生活没有淹没张岱作为史家的清醒冷静,他敏锐的目光始终注视着动荡的现实社会,不断地思索。明亡后,尤其是在绍兴监国的鲁王政权崩溃之后,刘宗周、祁彪佳、王思任等张岱的师友相继以身殉国。张岱家业抛散,挑着几担残书避居西白山中,这是张岱一生最艰难困苦的时候,他面临生与死、血与火的严峻考验。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凸显了他生命中最强硬的底线,他没有自决人世,更没有依附新朝,修撰史书的强烈责任感使他顽强地生活下来,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著述之中。他的后半生一直生活在贫寒困窘之中,自己亲自挑粪舂米,经常出现“村醪远不继,日午厨无烟” λ}的情况,而“宁使断其炊,取予不敢苟” λ∼的信念使他渡过了这些艰难岁月。后半生他始终以平民学者自居,在清初处于文化边缘状态写作,他的著述涉及史学、经学、文学及类书编写诸多领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八十二岁写的“烧钱饯穷鬼,酹酒蜡文心” µυ,是他后半生的真实写照。困顿而寂寞的岁月把张岱的人格锤炼得更加纯粹完美,他就像一树含冰傲雪的老梅,在荒僻的山谷里散发出悠远馨香。他以自己的生命历程完成了对“冰雪”人格的体认。

此外,张岱多方面的艺术修养是形成“冰雪之气”的实践因素。张岱灵敏聪慧,爱好文艺,几乎涉猎了晚明时代所有艺术门类,他是许多领域的行家里手,可以跟艺坛的顶

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文学研究・

17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