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计算公式 .....

合集下载

高斯求积公式-数值分析课程设计2

高斯求积公式-数值分析课程设计2

一、 引言介绍高斯型求积公式,并使用其求积分⎰=1sin I xdx 。

要求:数值实验结果要体现出随高斯点的增加误差的变化。

我们知道,求积公式⎰∑=≈bani i ix f Adx x f 0)()( (1.1)含有22+n 个待定常数i x 及),,2,1,0(n i A i =,如果它具有n 次代数精确度,则它应使1+m 个方程mk dx x x A bakni ki i ,,2,1,0,==⎰∑= (1.2)精确成立。

作为插值型求积公式(1.1)它至少具有n 次代数精确度;另一方面,令)())(()(101n n x x x x x x x ---=+ ω,则对22+n 次多项式)()(21x x f n +=ω而言,(7.5.1)右端为零,而左端严格大于零,即(7.5.1)式对22+n 次多项式)(21x n +ω不准确成立。

但要确定方程组(7.5.2)中的22+n 个待定常数i x 与i A ,最多需要给出22+n 个独立条件,所以m最大取12+n 。

因此,插值型求积公式(1.1)的代数精确度最小是n ,最大是12+n .由此可见,高斯公式的代数精度比牛顿-科特斯公式高,求解高斯求积公式的关键就是解出上述2n+2个待定常数。

为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先给出三个定理:定理一:以n x x x ,,,10 为节点的插值型求积公式(7.5.1)具有12+n 次代数精确度的充要条件是以这些节点为零点的多项式)())(()(101n n x x x x x x x ---=+ ω与任意次数不超过n 的多项式)(x P 均在区间],[b a 上正交,即⎰=+ban dx x x P 0)()(1ω (1.3)定理二:高斯公式(1.1)的求积系数k A 全为正,且nk dx x l dx x l A bak bak k ,1,0,)()(2===⎰⎰(1.4)定理三:对于高斯公式(1.1),其余项为dxx fn f R ban n ⎰+++=)()()!22(1)(21)22(ωη (1.5)其中).())(()(],,[101n n x x x x x x x b a ---=∈+ ωη证明 以n x x x ,,,10 为节点构造)(x f 的埃尔米特插值多项式)(x H),()(i i x f x H = ni x f x H i i ,1,0),()(='='因为)(x H 是12+n 次多项式,而它的余项是)()()!22(1)()(21)22(x fn x H x f n n +++=-ωξ所以高斯公式(7.5.1)对)(x H 能准确成立,即∑∑⎰====ni i in i iibax f Ax H A dx x H 0)()()(从而dxx fn dxx H dx x f x f A dx x f f R n ban babani i i ba)()()!22(1)()()()()(21)22(0++=⎰⎰⎰∑⎰+=-=-=ωξ若)()22(x fn +在区间],[b a 上连续,由于)(21x n +ω在],[b a 上不变号,故应用积分中值定理可得],[,)()()!22(1)(21)22(b a dx x fn f R ban n ∈+=⎰++ηωη上述定理说明,与牛顿—科兹公式进行比较,高斯公式不但具有高精度,而且它还是数值稳定的,但是节点和求积系数的计算比较麻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公式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公式

选择A型带 符合 由表8-8圆整==》 0.0000
小带轮基准直径d1= 112.0000
mm
大带轮d2= 误差小、符合
280.0000
mm
选带基准直径Ld= 656.0000
1940.0000 mm
mm
Kα = KL=
0.9600 1.0200
1040.0000 1040.0000
MPa MPa
总传动比
外伸轴径 38.0000
外伸轴长度 80.0000
中心高 132.0000
8.7921 2.5000
输入功率kw 5.0548 4.8051 4.5677 4.4316
轴1 轴2 轴3 轴4
T1= T2= T3= T4=
输入转矩N.m 125.7118 404.0118 998.7575 968.9984
<1040
满足条件
ε α v Yε Yβ σ F1 σ F2
1.7143 0.6875 0.6933 215.7084 202.6809
Mpa Mpa
0.9200 0.9500 0.9500 0.9600
1345536000.0000 318396624.4473 397993430.4000 122431279.6009
374.5714 386.7857 386.7857 390.8571
低速级 试算分度圆直径d1t= 34.8946 圆周速度 V= 0.2075
mm m/s
齿宽 b= 模数 mt= 齿高 h= 齿宽齿高比b/h= 纵向重合度 ε β = 取8级精度 Ka= Kv= Kfβ = KHα =Kfα = KHβ = 载荷系数KH=
B1=50 B2=55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方法,会用字母表示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用字母表示数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理解和接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及方法。

2.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字母表示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3.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字母表示数的概念,以及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以及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运算定律、计算公式的运用。

课程设计中心距计算公式

课程设计中心距计算公式

课程设计中心距计算公式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中心距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该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目标包括:理解中心距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中心距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公式计算不同情境下的中心距。

技能目标包括:能够运用中心距计算公式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和解决,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心距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中心距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运用中心距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基础知识,包括直线、圆等基本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判定。

然后,介绍中心距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推导出中心距计算公式。

最后,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中心距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和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首先,采用讲授法,教师清晰地讲解中心距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

然后,采用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中心距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接着,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实际问题情境,学生运用中心距计算公式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最后,采用实验法,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测量中心距,加深对中心距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本节课准备了一系列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择适合学生年级的数学教材,提供中心距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和练习题。

参考书方面,提供一些相关的数学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多媒体资料方面,制作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通过动画和图像等形式展示中心距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

实验设备方面,准备测量工具和模型等,让学生能够进行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对中心距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平均液体粘度计算公式化工课程设计

平均液体粘度计算公式化工课程设计

平均液体粘度计算公式化工课程设计液体粘度是一种描述流体内部摩擦阻力大小的物理量。

在化工工程设计中,准确计算液体的平均粘度对于估计流体的运动特性和流量分配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液体平均粘度的计算公式。

首先,液体的粘度可以分为动力粘度和运动粘度两种类型。

动力粘度是指流体所受到的内部摩擦力,而运动粘度是指流体运动时所受到的外部摩擦力。

在化工设计中,常用的计算液体平均粘度的公式有如下两种:1.弗鲁德公式:弗鲁德公式是常用的近似计算液体平均粘度的公式。

根据弗鲁德公式,液体的平均粘度可以通过原始粘度和溶液浓度来计算。

公式如下:平均粘度=(溶液浓度*原始粘度+温度*温度系数)/(溶液浓度+温度系数)其中,原始粘度是纯液体的粘度,溶液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总质量的比例,温度系数是指原始粘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2.亨利公式:亨利公式是另一种常用的计算液体平均粘度的公式。

根据亨利公式,液体的平均粘度可以通过溶液中各组分的摩尔分数和各组分的摩尔粘度来计算。

公式如下:平均粘度=∑(各组分的摩尔分数*各组分的摩尔粘度)其中,摩尔分数是指溶液中各组分的摩尔比例,摩尔粘度是指各组分的摩尔摩尔比例。

需要注意的是,在计算液体平均粘度时,要考虑流体中各组分的摩尔分数、原始粘度、温度系数等参数。

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实验测定或者参考相关文献获得。

总结起来,液体平均粘度的计算公式主要有弗鲁德公式和亨利公式。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公式,并结合相关参数进行计算,以获得准确的液体平均粘度值,用于化工工程设计中的流体运动特性分析和流量分配计算。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计算公式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计算公式
化工原理课程
2 设计计算
2.1确定设计方案
2.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80oC,出口温度45oC;冷流体(循环水)进口温度20oC,出口温度40oC。该换热器用循 一因数,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和壳体壁温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1.2流动空间及流速确定
黏度μ
Pa•s 0.000272 0.000954
质量流量W
Kg/h
21465
46349.20
热流量Q 体积流量Vs 2.3计算总传热系数K
KW m3/s
269.15 0.00776
0.01291
管程流体雷诺数Re
管程传热系数αi 壳程传热系数αo 污垢热阻Rsi
W/(m2•℃) W/(m2•℃)
m2•℃/W
接管内油品流速
m/s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内径 m
取标准管径
mm
接管内循环水流速
m/s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内径 m
取标准管径
mm
6 0.95688
96
选管长 1 96
设定管程数 设定管数
0.170 4
0.930 15.22
单壳程二管程
31.25
32
0.032
10.78
11
362.89
400
0.4
100
250
K
W/(m2•℃)
(4)传热面积S
传热面积S
m2
实际传热面积Sp
m2
面积裕度H
1
1
△t1 ℃ 30 25
0.0301 0.428 8954.1 6.60 2144.2
0.01313 0.591 0.0200

暖通空调课程设计 计算书

暖通空调课程设计   计算书

课程设计计算详细计算书一. 基本气象参数:二.主要计算公式:冷负荷的计算2.1.1、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Qc(τ)=AK[(tc+td)kαkρ-tR] (2-1)式中: Qc(τ)------- 外墙和屋面瞬变传热引起的逐时冷负荷,W;A ------- 外墙和屋面的面积,m2;K ------- 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W/(m2·℃) ;t R ------- 室内计算温度,℃;tc------- 外墙和屋面冷负荷计算温度的逐时值,℃;由《暖通空调》附录2-4和附录2-5查取;td------- 地点修正值,由《暖通空调》附录2-6查取;kα------- 吸收系数修正值;kρ------- 外表面换热系数修正值;2.1.2、内墙、地面引起的冷负荷Qc(τ)=AiKi(to.m+Δtα-tR) (2-2)式中:ki------- 内围护结构传热系数,W/(m2·℃);地面:0.47,W/(m2·℃);Ai------- 内围护结构的面积,m2;to.m------- 夏季空调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Δtα------- 附加温升。

2.1.3、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Qc(τ)=cwKwAw( tc(τ)+ td- tR) (2-3)式中 :Qc(τ)-------外玻璃窗瞬变传热引起的冷负荷,W;Kw ---z---- 外玻璃窗传热系数,W/(m2·℃),Kw=5.9 W/(m2·℃)Aw------- 窗口面积,m2;tc(τ)------- 外玻璃窗的冷负荷温度的逐时值,℃,由《暖通空调》附录2-10查得;Cw ------- 玻璃窗传热系数的修正值;由《暖通空调》附录2-9查得cw=1.0td------- 地点修正值;2.1.4、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得热引起的冷负荷Qc(τ) = CαAwCsCiDjmaxCLQ(2-4)式中:Cα------- 有效面积系数,由《暖通空调》附录2-15查得;Aw------- 窗口面积,m2;Cs------- 窗玻璃的遮阳系数,由《暖通空调》附录2-13查得;Ci------- 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暖通空调》附录2-14查得;Djmax-------日射得热因数,由《暖通空调》附录2-12查得CLQ------- 窗玻璃冷负荷系数,无因次;2.1.5、照明散热形成的冷负荷房间照明:日光灯安装,15 W/M22.1.6、人体散热形成的冷负荷2.1.6.1、人体显热散热形成的冷负荷Qc(τ) =qsn φ CLQ(2-5-1)式中:qs------- 不同室温和劳动性质成年男子显热散热量;n ------- 室内全部人数;φ------- 群集系数,由《暖通空调》表2-12查得;CLQ------- 人体显热散热冷负荷系数,由《暖通空调》附录2-23查得;2.1.6.2、人体潜热散热引起的冷负荷Qc(τ) = qln φ(2-5-2)式中:ql-------不同室温和劳动性质成年男子潜热散热量, W;n,φ-------同式2-6-1;2.1.7、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办公室考虑电气(电脑等设备):按20W/M2。

完全平方公式课程设计

完全平方公式课程设计

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课题名称:完全平方公式一、内容简介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

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

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水电站课程设计计算书

水电站课程设计计算书

水电站课程设计计算书水电站课程设计计算书一、设计任务本次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一个水电站,要求该水电站能够充分利用水能资源,提高水力发电效率,同时满足经济性和环保性要求。

二、设计计算水轮机选择根据设计任务,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水轮机。

考虑到水头高度和流量等因素,我们选择了混流式水轮机。

水轮机的型号为HL200-LJ-250,额定功率为200MW,额定转速为250r/min。

水轮机效率计算水轮机的效率是衡量水力发电效率的重要指标。

根据所选水轮机的技术参数,我们可以计算出水轮机的效率。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η = (输出功率 / 输入功率) × 100%其中,输出功率为水轮机产生的电能,输入功率为水轮机受到的水能。

根据所选水轮机的技术参数,输入功率为26393900 W,输出功率为20000000 W,因此水轮机的效率为:η = (20000000 / 26393900) × 100% = 75.78%3. 水头高度和流量计算水头高度和流量是影响水力发电效率的关键因素。

根据所选水轮机的技术参数,我们可以计算出水头高度和流量。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水头高度 H = (输出功率 / 流量) × 9.81 m流量 Q = (输出功率 / 水头高度) × 1/效率根据计算结果,水头高度为31.5 m,流量为325 m³/s。

4. 水泵选择考虑到抽水蓄能电站的特点,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水泵。

根据水泵的技术参数,我们选择了离心式水泵,型号为150CDL-32-250,额定功率为150kW,额定转速为2950r/min。

水泵效率计算水泵的效率同样是衡量抽水蓄能电站效率的重要指标。

根据所选水泵的技术参数,我们可以计算出水泵的效率。

具体计算公式如下:η = (输出功率 / 输入功率) × 100%其中,输出功率为水泵产生的扬水量,输入功率为水泵受到的电能。

根据所选水泵的技术参数,输入功率为167440 W,输出功率为78669 W,因此水泵的效率为:η = (78669 / 167440) × 100% = 47.17%6. 蓄电池选择考虑到抽水蓄能电站的特点,我们需要选择适合的蓄电池。

教学设计——使用公式计算数据

教学设计——使用公式计算数据
1、公式的概念
2、在电子表格中公式的组成元素、组成公式的格式
3、使用电子表格计算数据时的具体操作步骤。具体包括计算各科成绩的总分、平均分和折算总分。(本节课以“综合评分工作表”和“八(1)班学生必修课成绩”两张表中的数据为数据源。)
4、使用电子表格中用公式方便、快捷的计算数据。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上课时的观察和体会,对学生的情况做了一下简单的分析:
之前一起用电子表格的公式计算了“综合评分”表中的基础评分。这节课一起来看怎样用电子表格的公式计算平均分。方法和我们上节课的方法是一样。分别让各个小组代表把自己小组得出来的答案以及过程一一比较。
分发“综合评分”工作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0
书中第54页其他计算
课堂练习:做一做计算八(1)班学生必修课成绩的折算总分
有些同学可能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如果修改了某单元格中的数据时候那么用公式计算出的结果会随之改变。这就是电子表格中强大的自动计算功能。
间接回答为什么会使用单元格地 址 的 引用。扩展新词:相对引用
4
第一学时小结
我们利用这节课知道了电子表格中的公式、以及公式的组成,并结合书完成了一个做一做任务。这和我们数学中的公式计
总结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情况和完
5
算数据的思路是一样的, 但是表示的方法和工具不一样。
成练习的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学生们的解决方法。
课后练习和预习
1
第二学时:
围绕问题
内容讲述教学作用备注时间(分钟)
课程引入
主要是对上节的提示和补充
5
书中第52页求平均数计算
分小组做一做:在“八(1)班学生信息”工作簿的“综合评分”工作表中,计算所有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成绩、必修成绩、选修成绩这4项的平均分。

小学数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教案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是C=4a,当a=6时,C=4×6=24(厘米)。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此题有两个容易迷惑学生的地方:a2、62及6×2、a×2。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平方”与“2倍”:a2表示2个a相乘,即a×a;2a表示2个a相加,即a+a。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8题。
引导: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试着写一写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公式,然后再翻书看课本是怎样表示的。
S=a2C=4a
2.提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对平方的表示不理解)
明确:S=a·a可以写成a2,表示2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一般写成S=a2。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启发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一目了然,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质疑: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这三个字母可以分别表示我们学过的任何数。)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出示正方形的形状,问:这是什么?(正方形)
让学生先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及周长的计算公式:
面积=边长×边长;周长=边长×4
8.学生完成课外作业。
1.让学生复习回忆巩固已学的知识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让学生清楚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5.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
6.利用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7.培养学生分析汇总的能力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a×b=b×a,可以写成a·b=b·a或ab=ba。

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

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

湖南工学院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一、理论课教学工作量的计算1、各二级学院教务干事必须于每学期初将理论课的安排输入教务系统,理论课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严格按教务系统的教学安排的课时数计算。

2、标准课时计算公式:课时数=课表学时*教学班学生人数系数(其中少于50人(含50人)的教学班,系数为1;多于50人的教学班,按0.01/人递增,最高人数系数为2)。

3、重复课标准课时计算公式:课时数=课表学时数*教学班人数系数*0.9。

(一个学期内使用同一个教案、执行同一教学大纲给两个以上教学班级授课,第二个及以上教学班按重复课计算课时。

4、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机械制图、工程制图、建筑制图批改作业补助,作业批补助改课时=课表学时*班级数*0.1。

其它课程无该项补助课时。

二、实验课教学工作量的计算1、各二级学院教务干事必须于每学期初将实验课的安排输入教务系统,实验课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严格按教务系统的教学安排的课时数计算。

2、实验组数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实验设备情况确定,同一个教学班原则上不能分组进行实验,需分成多组进行实验的,必须由所在教研室出具实验分组情况的说明,并由各二级学院主管副院长签字,每组只能安排1位指导教师。

3、实验室坐班人员协助实验指导老师进行实验的(包括实验仪器的准备、设备维修等),不另外计算课时。

4、实验课标准课时计算公式:课时数=实验课课表学时数*(1+重复实验组数*0.9)。

三、课程设计工作量的计算1、课程设计包括制图测绘等,课程设计课时包括选题、辅导答疑、批改设计等,课程设计指导老师每天下班辅导的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

2、课程设计课时计算公式:课时数=计划天数*人数系数(其中计划天数=课程设计周数*5;指导课程设计的学生人数低于50人(含50人),人数系数=学生人数/20,学生人数多于50人,人数系数=50/20+(学生人数-50)/30。

四、各类实习工作量的计算1、实习主要包括院内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电子实习、电工实习、毕业实习等。

课程设计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课程设计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算法

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非常重要的分析计算,用以研究系统规划和运行中提出的各种问题。

对规划中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检验所提出的电力系统规划方案能否满足各种运行方式的要求;对运行中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预知各种负荷变化和网络结构的改变会不会危及系统的安全,系统中所有母线的电压是否在允许的范围以内,系统中各种元件(线路、变压器等)是否会出现过负荷,以及可能出现过负荷时应事先采取哪些预防措施等。

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最基本的计算。

除它自身的重要作用之外,在《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中,潮流计算还是网损计算、静态安全分析、暂态稳定计算、小干扰静态稳定计算、短路计算、静态和动态等值计算的基础。

传统的潮流计算程序缺乏图形用户界面,结果显示不直接难与其他分析功能集成。

网络原始数据输入工作大量且易于出错。

本文采用MATLAB语言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的潮流计算软件。

而采用MATLAB界面直观,运行稳定,计算准确。

关键词: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MATLAB一、概述1.1设计目的与要求.................................................1.1.1 设计目的......................................................1.1.2 设计要求.....................................................1.2 设计题目......................................................1.3 设计内容.....................................................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概述.....................2.1 电力系统简介..........................................2.2 潮流计算简介..........................................2.3 潮流计算的意义及其发展..................... ..............三、潮流计算设计题目..........................3.1 潮流计算题目........................................3.2 对课题的分析及求解思路........................四、潮流计算算法及手工计算...........................4.1 变压器的∏型等值电路..............................4.2 节点电压方程..............................4.3节点导纳矩阵.............................4.4 导纳矩阵在潮流计算中的应用.......................4.5 潮流计算的手工计算..........................五、Matlab概述....................................5.1 Matlab简介............................................5.2 Matlab的应用............................................5.3 矩阵的运算...........................................5.3.1 与常数的运算.............................................5.3.2 基本数学运算..................................5.3.3 逻辑关系运算....................................5.4 Matlab中的一些命令.................................六、潮流计算流程图及源程序................................6.1 潮流计算流程图..............................6.2 潮流计算源程序图...............................6.3 运行计算结果.......................................总结参考文献1.1 设计目的与要求1.1.1设计目的1.掌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基本原理;2.掌握并能熟练运用一门计算机语言(MATLAB语言或C语言或C++语言);3.采用计算机语言对潮流计算进行计算机编程。

瑞典圆弧法课程设计计算书

瑞典圆弧法课程设计计算书
表 O1
1 2 3 4 5 ∑
s 1653405.91 4033331.69 3718076.35 2450165.27 747410.35
γ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w 33.07 80.67 74.36 49.00 14.95
θ (°) 53.00 41.00 29.00 18.00 10.00
c*l 53.86 39.54 34.10 31.46 30.02 188.98
K
2.00
3)土条数:5
表 O3
1 2 3 4 5 ∑
s 1757167.27 4376027.94 4853248.90 3526653.96 1784000.54
γ 20.00 20.00 20.00 20.00 20.00
c*l 58.78 39.74 33.76 31.10 30.08 23.04 216.50
K
2.04
图 O1
图 O2
图 O3
图 O4
图 O5
图 O6
三、结论
由上述计算得出的最小 K 值为 1.99,对应圆心为 O4,大于 1.0,满足安全要求。
γ——土的容重,取20KN/ 土条的面积; ——土条的厚度,取1。
二、算例
O F C
E
D
A
1、步骤: 1) DC 边绕 D 点逆时针旋转角度β1,CE 边绕 C 逆时针旋转角度β2,旋转后的两边交于 F 点; 2) 由 D 点垂直向下量一高度 H,该高度等于边坡的高度 H,得 A 点,由 A 点水平向右量一距离,使其等于 4.5 倍 H 而得 B 点,连接 BF; 3) 在 BF 延长线上找若干点,作为滑动圆心,画出坡脚圆,将圆弧沿竖直方向分条,竖直线的间距为 1500mm; 4) 将圆弧与竖线的交点依次连成直线,做出每个土条的重心点,将重心与所做圆心连接; 5) 试算 K 值,找出 K 值最小的一点,则该点即最危险滑动圆弧的滑动圆心。 6) 用上述方法计算,经过多次试算得出结论。 其中,土坡高度 H=5m;由土坡坡度 45°可查表得出β1=28°,β2=37°。 2、计算过程 1) 土条数:5

钢结构课程设计(18米跨度)

钢结构课程设计(18米跨度)

1、屋架尺寸屋架计算跨度:l0=18-2×0.15=17.7m屋架的中间高度:h=2.89m在17.7m的两端的高度:h0=2.005m在18m轴线处端部高度:h0=1.990m屋架跨中起拱35mm2、荷载计算荷载与雪荷载不会同时出现,故取两者较大的活荷载计算。

屋架沿水平投影面积分布的自重按经验公式计算,跨度的单位为m。

荷载永久荷载:预应力砼屋面板 1.45×1.005=1.457 kN/m2三毡四油(上铺绿豆砂)防水层0.4×1.005=0.402 kN/m2水泥砂浆找平层 1.005×0.4=0.402kN/m2保温层0.4×1.005=0.402 kN/m2 屋架和支撑自重0.12+0.011×21=0.351 kN/m2 管道荷载0.182 kN/m2一毡二油隔气层0.05×1.005=0.050 kN/m2 水泥砂浆找平层 1.005×0.0.3=0.302kN/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计 3.541 kN/m2可变荷载:屋面活荷载0.8 kN/m2积灰荷载 1.1 kN/m2设计屋架时,应考虑以下3种荷载组合:(1) 全跨永久荷载+全跨可变荷载(按永久荷载为主控制的组合)全跨节点荷载设计值F=(1.35×3.541+1.4×0.7×0.8+1.4×0.9×1.1)×1.5×6=62.553kN(2) 全跨永久荷载+半跨可变荷载全跨节点永久荷载F1=3.2299×1.5×6=29.0691 kN半跨节点可变荷载F2=2.1×1.5×6=18.9 kN组合三全跨屋架及支撑自重+半跨大型屋面板重+半跨屋面活荷载全跨节点屋架自重F3=0.54×1.5×6=4.86 kN半跨节点屋面自重及活荷载F4=(1.68+2.1)×1.5×6=34.02 kN 组合一、二为使用阶段荷载情况,组合三为施工阶段荷载情况。

啤酒厂课程设计计算公式编辑

啤酒厂课程设计计算公式编辑
20.00
65.25 ℃
煮沸时间 /h:
麦汁升温 至沸腾耗 热量Q5′
4773013.91 KJ
(2) 麦汁 沸腾时耗 热量Q5″
5% 605.80 kg 1367408.02 KJ
9858431.50 KJ
(3)兑 醪后耗热 量Q3
(四)、 过滤槽 中洗糟 水耗热 量Q4
洗糟水用 量G3:
洗糟水耗 热量Q4
5488965.99 2000 61.25
加热时间T/min
12.75
锅身壁厚r1/mm
锅底内壁厚 r2/mm 外壁厚r2’ /mm 夹层空隙 d0/mm
锅顶壁厚r3 /mm
升气筒壁厚 r4/mm
升气筒长度 h/m
不锈钢密度 /kg/m3
8 10 8 30 3
3 9 7900
糖化醪干物 质含量 糖化液的近似密度ρ/kg/m3: 糊化醪干物 质含量
3. 搅拌 器功率P
P=Np×ρ ×N3×D15
4. 电机 的功率 P电=k× (k1×P+P 摩)/η总
3.锅顶重 G3:
18.48 kw
4.升气筒 G4:
G4=πdHr4ρ
5.附属设备 G5: 58.95 kw
879.93 kg 602.79 kg
4.糖化锅 蒸汽管管 径 D=Q3/[( 78-t0 ’)(I- i)η]
二、热 量衡算
(一)、糖 化工段用 糊化加水 量G1:
糖化加水 量G2:
糖化用水 量G:
糖化用水 耗热量 Q1:
100kg原料生产16°热麦汁量:
521.66 kg
16°麦汁20℃比重:
1.056 kg/L
100℃麦汁为20℃麦汁体积的 1.04倍,故热麦汁体积为:

锅炉课程设计Excel表格(含计算公式)

锅炉课程设计Excel表格(含计算公式)

再热器区工质焓
1
高再蒸汽出口焓
2
高再对流吸热量
3
高再区焓升
4
高再进口焓
5
低再引出管对流吸热量
6
引出管区焓升
7
低再出口焓
8
低再对流吸热量
9
低再区焓升
10
由吸热量倒算出的低再进口焓
11
低再蒸汽进口焓
12
再热蒸汽吸热总量
13
再热蒸汽需要吸热总量
14
再热蒸汽引起的燃料放热量差值
92-10 92-13
99-5 103-3
2029.23
2026.86 -2.37
-2.37
1040.29 177.37 1193.48 200.00 51.84 49.56 301.40 51.39 1244.87 527.85 90.00 1334.87 8849.91 598.55 1195.76 1729.82 328.87 12702.90 1334.87 1869.54 1869.54
5
附加水冷壁、省煤器吸热量
107-6 107-7
6
工质吸热量总和
7
旁路省煤器出口水焓
107-8 107-9
1
省煤器系统工质总吸热
2
省煤器系统工质需要的总吸热
3
省煤器引起的燃料放热量差值
蒸发量校核
1
省煤器系统工质总吸热
2
后墙引出管对流吸热量
3
后屏水冷壁附加受热面对流吸热量
4
高过水冷壁附加受热面对流吸热量
15
旁省吸热量
16
旁省附加吸热量
17
主省吸热量
18
上述热量之和

第1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第1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

第1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计算说明书1.1 概述1.1.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目的原理及特点(1)通过课程设计实践,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和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与生产实际知识去分析与解决机械设计问题的能力;(2)学习机械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规律;(3)进行机械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查询设计资料和手册、运用标准和规范等。

1.1.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本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为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其装置如图1所示。

图1.1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简图设计参数:输送带的有效拉力F=1500N,输送线速度v=1.00m/s,卷筒直径d=250mm,载荷平稳,常温下连续运转,工作环境有灰尘,电源为三相交流电,电压为380V。

本次课程设计的工作量:(1) 减速器装配工作图1 张(A0 图纸);(2) 零件工作图2 张(低速轴、轴承透盖,A2 图纸);(3) 设计计算说明书1 份。

1.1.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方法和步骤(1) 设计准备;(2) 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3) 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4) 装配草图的设计;(5) 装配工作图的设计;(6) 零件工作图的设计;(7) 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8) 设计总结和答辩。

1.1.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 正确处理参考已有资料与创新的关系;(2) 正确处理设计计算与结构设计和工艺要求等方面的关系;(3) 熟练掌握边画图、边计算、边修改的设计方法,力求精益求精;(4) 正确使用标准和规范;(5) 图纸应符合机械制图规范,说明书要求计算正确,书写工整,内容完整;(6)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勤于思考、深入专研的学习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有错必改、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7) 要注意掌握设计进度,保质保量地按期完成设计任务。

1.2 传动方案的拟定采用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其传动比一般小于6,传递功率可达到数万千瓦,效率较高,工艺简单,精度易于保证,一般工厂均能制造,应用广泛。

小学数学教案公式汇总

小学数学教案公式汇总

小学数学教案公式汇总
一、整数运算公式:
1. 同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加,符号不变。

2. 同号两数相减,绝对值相减,符号与大数相同。

3.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减,符号与绝对值大的数相同。

4. 异号两数相减,绝对值相加,符号与绝对值大的数相同。

5. 两个整数相乘,符号相同,绝对值相乘。

6. 两个整数相除,商的符号与被除数和除数的符号相同。

二、分数运算公式:
1. 分数的基本性质:a/b + c/d = (ad + bc)/bd, a/b - c/d = (ad - bc)/bd,a/b × c/d = ac/bd,a/b ÷ c/d = ad/bc。

2. 分数的四则运算:先通分,再按照整数运算的规则进行操作。

3. 约分:将分数化简为最简形式,先求出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然后约去最大公因数。

三、面积与周长公式:
1. 矩形的面积公式:面积=长×宽,周长=2×长+2×宽。

2. 正方形的面积公式:面积=边长×边长,周长=4×边长。

3.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面积=底×高/2,周长=边1+边2+边3。

四、平均数公式:
1.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平均数=总和/个数。

以上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些公式,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m
m mm mm mm
19.3
工艺参数
管程
壳程
循环水
甲苯
常压
常压
25/35
90/45
25443.97
10000
996.0
831.8
0.81
0.18
206.56
462.64
3796.68
722.74
0.000172
0.000172
10287.18
4569.48
2
1
52
正三角形
上下
150
碳钢
碳钢
选管规格:Ф25×2.5
由于循环冷却水交易结垢,为便于水垢清洗,应使用循环水走管程,油品走壳程。选用Ф25×2.5的碳钢管
类别
温度 ℃
温度 ℃
△T ℃
△t ℃
甲苯
80
40
40

25
32
7
2.2确定物性数据
类别
甲苯

比热容Cp 密度ρ 导热系数λ
kJ/(kg•℃) kg/m3
W/(m•℃)
1.859 831.8 0.10548
16.92 19.34 1.143 合格
△t2 ℃ 8 15
△tm' ℃ 24.38 28.37
假设值 实际情况选用值
3.2压强降核算
(1)管程压强降
管程结垢后校正因数Ft
管程数Np
串联的壳程数Ns
管程流通面积Ai
m2
管程流体流速υi
m/s
Rei
管壁绝对粗糙度ε
mm
管壁相对粗糙度ε/di
查莫狄图得管壁摩擦系数λ
换热器型式
固定管板式
换热面积
类别 物料名称 操作压力 操作温度 流量 流体密度 流速 传热量 总传热系数 对流传热系数 污垢系数 压强降 程数 管数 排列方式 折流板型式 折流板间距 推荐使用材料 管子规格 管长 管间距 壳体内径 切口高度
m2
MPa ℃
kg/h kg/m3
m/s KW W/(m2•℃) W/(m2•℃) m2•℃/W Pa
0.1 0.005 0.037 2700.7 973.2 10287.2
设定Ns
化工原理第二 版夏清版
35000
1.15 0.5
8 0.15
29 0.325 0.019 0.1781 8694.1 0.63 1000.8 985.9 4569.5
#DIV/0! 35000
4 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
△P1
Pa
△P2
Pa
∑△Pi
Pa
(2)壳程压强降
壳程结垢后校正因数Fs
管子正三角形排列F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子数nc
折流挡板间距B
m
折流挡板数NB
壳体内径D
m
壳程流通面积Ao
m2
按流通截面积Ao计算流速υo m/s
Reo
壳程流体摩擦系数fo
△P1'
Pa
△P2'
Pa
∑△Po
Pa
1.4 2 2
0.009 0.807 19345.1
m2•℃/W
污垢热阻Rso
m2•℃/W
管壁导热系数λ W/(m•℃)
总传热系数K
W/(m2•℃)
2.4计算传热面积
传热面积S'
m2
不考虑的面积裕度S
m2
2.5工艺结构尺寸
21571.41 4142.38 722.74 0.00017197 0.00017197
45 490
14.86 14.86
722.74
化工原理课程
2 设计计算
2.1确定设计方案
2.1.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
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70oC,出口温度40oC;冷流体(循环水)进口温度20oC,出口温度28oC。该换热器用循 一因数,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和壳体壁温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1.2流动空间及流速确定
总传热系数
#REF! 合格
2.5.1管径和管内流速
1.1
选管规格:Ф25×2.5
1.25
内径di 外径do 均径dm 壁厚b
mm
0.02
mm
0.025
mm
0.0225
mm
0.0025
流速υ
m/s
0.9
2.5.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理传热总管长L总
26
m
7.28
每根管长L
m
管程Np
传热管总根数N 2.5.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 数 P
R
温度差校正系数ΨΔt
平均传热温差△tm

2.5.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管心距t=1.25do
mm
横过管束中心线的管数nc
2.5.5壳体内径
壳体内径D
mm
2.5.6折流板
切去的圆缺高度h
mm
折流板间距B=0.3D
mm 折流挡板数NB
普兰特准数Pr
ao
W/(m2•℃)
(3)总传热系数K
K
W/(m2•℃)
(4)传热面积S
传热面积S
m2
实际传热面积Sp
m2
面积裕度H
1
1
△t1 ℃ 55 48
0.0088 0.807 19345.1 5.64 3796.7
0.01066 0.313 0.0200
12229.1 7.51 722.7
462.64
4.5
32
325
100
已知值 计算值 查表值 假设值 实际情况选用值
合格
合格
计算值 查表值
。选用Ф25×2.5的碳钢管
传热类项
顺流
逆流
3 换热器核算
3.1热量核算
(1)管程对流传热系数
管程流体截面积Si m2
管程流体流速υi
m/s
管程流体雷诺数Rei
普兰特准数Pr
ai
W/(m2•℃)
(2)壳程对流传热系数
壳程流通截面积So m2
壳程流体流速υo
m/s
当量直径de
m
壳程流体雷诺数Reo
8
271.83
325
0.325
81.25
100
97.5
150
29
0.15
1.5 0.05 150 1.2 0.09 207
159-2*4.5 219-2*6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已知值
进口温度20oC,出口温度28oC。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作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 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2.5.7接管
接管内油品流速
m/s
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内径 m
取标准管径
mm
接管内循环水流速
m/s
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内径 m
取标准管径
mm
4.5 1.61773
52
选管长 2 56
设定管程数 设定管数
0.127 5.714285714
0.930 单壳程二管程 26.38
31.25
32
0.032
7.93
4.175 996
0.615
黏度μ
Pa•s 0.000426 0.0008311
质量流量W
Kg/h
10000
25443.97
热流量Q 体积流量Vs 2.3计算总传热系数K
KW m3/s
206.56 0.00334
0.00710
管程流体雷诺数Re
管程传热系数αi 壳程传热系数αo 污垢热阻Rsi
W/(m2•℃) W/(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