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 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达标测试卷(含答案)1.关于声现象,哪个说法正确?A。

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B。

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C。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D。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在XXX《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

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是利用了什么?A。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C。

固体传声比气体快。

D。

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

3.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用歌声表达了“青春心向志向。

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哪个特性?A。

音调B。

音色C。

响度D。

振幅4.机械手表放在耳朵附近,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小;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

这两种情况声音的主要差别是什么?A。

音调B。

响度C。

音色D。

频率5.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禁鸣喇叭标志。

哪种方法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A。

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

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

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

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6.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下面哪个事例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A。

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B。

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C。

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D。

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7.下列成语中,形容声音响度大的是哪个?A。

鸦雀无声B。

窃窃私语C。

宛转悠扬D。

声如洪钟8.远古时代,鼓被赋予神秘色彩。

湖北崇阳出土的商代铜鼓是迄今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物。

关于鼓声,哪个说法正确?A。

鼓声能在真空中传播。

B。

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C。

鼓声的音色与鼓的材料、结构无关。

D。

区分鼓声和其他乐器声是根据音调不同。

9.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 单元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 单元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章检测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下列物质中,声音不能在其中传播的是()A.气体B.液体C.固体D.真空2.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

这说明()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B.超声波具有能量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3.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很容易分辨出笛子、二胡的声音,我们判断的依据是()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D.频率不同4.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无关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见声音C.物体的振动一旦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5.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D.“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6.人们常对一套音响设备评头论足,说它如何保真,音响高保真主要是指()A.音调和响度B.响度和音色C.音调和音色D.音调、响度和音色7.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大象进行交流时的“声音”是一种次声波,人类听不到大象的“声音”是因为()A.次声波的频率小于20Hz B.次声波无法传到人耳C.次声波的频率大于20000Hz D.大象发出的声音太小8.以下四种措施中: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②城市禁止机动车鸣喇叭;③马路两旁植树;④高架道路两侧设隔音板墙。

对控制噪声污染有作用的是()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9.如图所示,小刚在艺术节上用吉他弹奏优美的乐曲。

对于吉他发出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乐曲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B.变换手指按压弦的位置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C.用力拨动吉他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D.拨动不同的吉他弦可以改变吉他的音色10.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实验是()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11.系好白毛巾、舞起红绸带、敲响红腰鼓……安塞腰鼓队是国庆庆典群众游行方阵中唯一的京外队伍,如图所示鼓声是由于鼓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 声现象》测试卷(解析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 声现象》测试卷(解析版)

《第2章声现象》测试卷一、单选题(共15小题)1.下列属于声波能传递信息的是()A.医生利用超声波给病人治疗肾结石B.利用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C.医生通过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情况D.如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剧烈的振动会使罐中的水破碎产生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从而增加室内空气的湿度2.在交响音乐会上,我们能听到一大提琴独奏,同时有轻声的小提琴伴奏,从乐音的特征分析,以下正确的是()A.大提琴响度大,音调低;小提琴响度小,音调高B.大提琴响度大,音调高;小提琴响度小,音调低C.大提琴响度小,音调低;小提琴响度大,音调高D.大提琴响度小,音调高;小提琴响度大,音调低3.挑选西瓜时,用手指在西瓜上弹几下,如果声音清脆,就知道是生瓜;如果声音较沉闷,就是熟瓜。

医生常用叩诊术来检查胸腹内器官是否正常(如图所示),脏器不正常与正常的叩诊声音是不同的。

有趣的是300多年前,一个奥地利人用敲击酒桶的方法来判断桶中酒的多少(如图).上述实例中都是根据声音的哪一个共同特征来判断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4.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水,水面高度不同。

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是研究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振幅5.钢琴的声音清脆响亮,被称之为乐器之王,小刚用钢琴弹了一首《菊花台》,在演奏的过程中,声音的三个特征,一定不变的是()A.响度B.音色C.音调D.音速6.中考期间跳广场舞的阿姨为了减弱噪声,自觉把音响的音量调小,这种控制噪声的途径()A.在声源处B.在传播过程中C.在人耳处D.在声源和人耳处7.短跑比赛中,计时裁判总是在看到发令枪冒烟时开始计时,而不是听到枪声才计时,这样做是因为()A.离起跑点较远,声音嘈杂,听不清枪声B.看发令枪冒烟计时比较方便C.听发令枪的枪声计时不够准确,会使运动员的成绩偏高D.听发令枪的枪声及时不够准确,会使运动员的成绩偏低8.下列事例中,没有利用超声波的是()A.蝙蝠利用声波导航B.用声呐探测海深C.用B超做体检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9.下列不是利用声信息的是()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判定螺丝是否松动C.医生用超声波击碎人体肾脏里的结石D.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10.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时起,就无时无刻不与声打交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练习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有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声音也可以在真空传播C.只要振动就一定能产生声波D.若有声波,一定有振动2.关于音乐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男低音的声音洪亮”是指音调低响度大B.宾朋们听到的气势雄浑、大气磅礴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音乐声时而如雨滴敲打瓦砾般轻快,时而又缓慢悠长,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在发生变化D.领唱演员通过麦克风唱歌,是为了增加声音的响度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人C.只能从噪声的传播途径控制噪声D.“不敢高声语”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4.王琴早上醒来,听到同学李娟在楼下喊她一起上学.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A.王琴能听到楼下的叫喊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B.李娟的叫喊声很大,说明她的音调高C.王琴从叫喊声中听出是李娟,她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D.王琴的妈妈提醒她下楼时脚步要轻些,这是为了减小声音的响度5.“声波炮”的声波定向发射器外观类似喇叭,能发出145dB 以上的高频声波,比喷气式飞机引擎的噪声还要刺耳,警察使用它可以震慑暴徒,维护秩序。

根据以上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高频声波是具有很大能量的次声波B.dB 是声音强度的单位C.声波定向发射器的喇叭状外观可以减少声音的分散,增大频率D.使用“声波炮”时,炮手戴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6.就环境保护而言,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噪声一定是难听的声音B.悦耳的歌声不可能是噪声C.噪声强度的计量可用“分贝”作为单位D.睡眠时噪声不应超过30分贝7.重敲鼓面发生的声音与轻敲鼓面相比A.音调变低B.频率变大C.响度变大D.声速变小8.下列实例中,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B.大象的“声音”交流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碎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感到声音特别洪亮9.下列关于超声波和次声波的说法正确的是A.超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次声波对人体有百害而无一利C.人的耳朵能听到超声波D.超声波就是速度超过340m/s的声音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吉他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并能像光一样在真空中进行传播B.用手指在同一根琴弦的不同位置按压,可以弹奏出音调不同的声音C.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D.合理利用噪声可以控制植物提前或推迟发芽,以此来除掉杂草11.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休息,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A.控制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B.居民敞开门窗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D.晚九点以后停止跳广场舞12.深夜,非法改装的汽车、摩托车的排气管发出的轰鸣声引发“炸街式”的扰民,南通交警部门责令车主拆除改装部件恢复原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声现象》测试题一、单选题1.高速公路通过村庄密集区时,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玻璃隔声板,能有效降低噪声。

下列减弱噪声的途径与之相同的是()A.禁止鸣笛B.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C.街道上安装噪声监测仪D.学校周围植树2.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是()A.用超声波电动牙刷刷牙B.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D.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3.“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老师坚持“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用知识为滇西北山区女孩创造美好未来,如图,张老师带领师生宣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B.师生宣誓的声音是声带振动产生的C.师生的声音音色相同D.洪亮的宣誓声表明声音的速度很大4.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乒乓球被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在振动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发出声音的音调相同C.倒车雷达利用电磁波进行回声定位D.防噪声耳罩通过防止噪声产生的方式控制噪声5.警察利用如图所示的无人机对行人“喊话”,以维持交通秩序。

地面上的行人能听到“喊话”声,是因为“喊话”声()A.是次声波B.是超声波C.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传播不需要介质6.为庆祝建党100周年,激发爱党爱国热情,我市部分学校组织了“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大型合唱比赛,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歌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B.使用扩音器可以增大声速C.男低音演员歌声的响度小D.女高音演员歌声的音调高7.某学校九年级三班在教室举办了一场庆元旦文艺晚会,下列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某同学弹奏吉他时,不断改变手按压弦的位置,其目的是改变音调B.表演中的女高音和男低音指的是两者的响度不同C.某同学发现音箱上小纸屑在跳动,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D.在教室中唱歌的声音比在教室外显得更加洪亮,是由于教室中有回声的缘故8.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①汽车上的倒车雷达①医用B超诊断仪①超声波清洗眼镜①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结石①利用声呐探测鱼群位置①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A.①①①①B.①①①①C.①①①①D.①①①①9.甲、乙音叉的形状差不多,分别标有“256Hz”、“512Hz”字样,先后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它们,甲、乙两音叉相比()A.甲响度小B.甲音调低C.乙振幅大D.乙声速小10.下列事例中利用声来传递信息的是()A.利用强超声波对金刚石等坚硬物品钻孔B.超声波使液体微粒剧烈振动,加速溶质溶解C.人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耳内鼓膜会破裂出血D.母象与小象通过次声波交流11.如图所示,是博物馆珍藏的古代青铜“鱼洗”,注入半盆水后,用双手搓把手,会发出嗡嗡声,盆内水花四溅。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测试卷01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测试卷01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第二章测试卷01及答案1.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不能传播声音。

2.学校在进行紧急疏散演练时,会拉响警报。

警报声之所以能传播很远的距离,是因为它的响度大。

3.如图所示,小明用筷子的一端捆上棉花蘸水后充当活塞,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中,做成“哨子”。

吹奏乐曲时,用嘴吹管的上端,同时上下推拉活塞。

推拉活塞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音调。

4.决定声音传播速度的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5.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如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

6.天坛公园的回音壁如图所示,它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声音的反射。

7.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地震时产生的地震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9.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声音“震耳欲聋”,这是指它的响度很大;我们能够辨别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它们的音色不同。

10.两人相距较远说话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但同样情况下,用自制的土电话就可以听到对方的说话声;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处火车开来的声音而站起来就听不到了。

对此,请你提出一个要研究的问题:为什么用土电话或耳朵贴在铁轨上可以听到声音,而直接站起来就听不到了?11.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空气温度t/℃传播速度v/(m/s) 20 343 30 354 40 365 50 376 60 387 70 398 80 409。

根据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随着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减弱嗓声的方法有禁鸣喇叭和安装消声器;传播过程中减弱嗓声的方法有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关闭教室的门窗和工人戴上防嗓声耳罩;人耳处减弱嗓声的方法有使用耳塞等。

减弱嗓声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对周围环境和人体的影响,提高生活和工作的质量。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检测卷(附答案)2

(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检测卷(附答案)2

第二章卷〔2〕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3分〕〔2022秋•乐至县期末〕关于声的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的形式传播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信息C.“高声大叫〞中的“高〞实际是指响度大D.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9F:响度;9L:防治噪声的途径;9M:声与信息.【专题】12 :应用题.【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都能传声,但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既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3〕有效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三条:①在声源处;②在传播过程中;③在人耳处.〔4〕声音有三个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解答】解:A、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此选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B、利用超声波清洗钟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高声大叫〞中的“高〞实际是指响度大,该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在城市道路旁设置隔声板,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此选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应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以及声音的响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一道声学综合题.2.〔3分〕〔2022秋•盘锦校级月考〕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因为〔〕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考点】9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专题】511:声现象.【分析】古代的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从而能够及早的发现敌人的活动情况,是利用了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的原理,可据此进行解答.【解答】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所以士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是因为马蹄声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应选D.【点评】此题借助战争实例,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趣味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识记和掌握.3.〔3分〕〔2022秋•兴仁县校级期末〕在操场上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发出的口令,近处的学生听到了,而远处的学生没有听清楚,其原因不可能是〔〕A.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响度小B.老师发出的声音响度小C.老师发出的声音频率低D.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小【考点】9G: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511:声现象.【分析】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响度还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大.【解答】解:体育老师发出指令声音后,由于近处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响度大,所以听得清楚些;而远处的同学听得的声音响度小,远处学生听到的声音振动幅度小,所以听的不清楚,声音频率低是说声音的音调低,不是指声音的响度.应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知道响度与距离发声体的远近也有关系.4.〔3分〕〔2022•奈曼旗校级模拟〕站在200m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他听到起跑的枪声才开始计时,则他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起跑时间大约晚〔接近的〕〔〕A.0.59s B.0.29s C.0.15s D.0.1s【考点】69:速度公式及其应用;93:声速;A4:光的传播速度与光年.【专题】11 :计算题;12 :应用题;571:长度、时间、速度.【分析】要知道运发动和发令枪都在起点,而计时员是在终点.当发令枪一响,运发动会比计时员先听到枪声,运发动起跑以后,稍后一会,计时员才会听到枪声,所以计时员少记了声通过200m的路程所用的时间.【解答】解:∵声速为340m/s,∴声音从起点传到终点的时间:t==≈0.59s,他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起跑时间大约晚0.59s.应选A.【点评】此题要注意比赛的实际场景,运发动是在起点,而计时员在终点.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5.〔3分〕〔2022秋•四川校级期末〕以下关于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考点】9I: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的三大特征分别是响度、音调和音色.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振幅有关.音调是指声音的上下,它与频率有关.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色是不同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3〕地震、海啸等会伴随着次声波的产生.【解答】解: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大,所以指的声音的响度大,所以A错误,符合题意;B、墙壁是固体,固体可以传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C、不同人说话的特点不同,即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音色来判断说话者.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应选A.【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相关因素.同时要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一特点.平时学习中要经常背诵这局部的内容,做到熟能生巧.6.〔3分〕〔2007•常德〕噪声严重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成为社会公害.以下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C.去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考点】9L:防治噪声的途径.【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解答】解: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可以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B、学校将高音喇叭换成许多小音箱,可以在噪声的声源处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C、去除城市垃圾,保持环境整洁,是环保的做法,符合题意;D、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可以在噪声的传播途中减弱噪声,不符合题意;应选C.【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根据结合防止噪声的途径进行解答.7.〔3分〕〔2007•黄冈〕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于电子牙刷,正确的说法是〔〕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考点】9N:声与能量;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分析】A、超声波是声音的一种,可以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故A错误;B、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拟高的电磁波,频率高,音调就高,高于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听不到,故B错误;C、声音都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错误;D、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可以利用超声波清洗精密的仪器,可以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故D正确.应选:D.【解答】解:A、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拟高的声波,声波可以在空气中才传播,所以A是错误的;B、超声波指的是频率比拟高的电磁波,超过了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所以听不到,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所以B是错误的;C、不管是超声波还是次声波都是由发声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C是错误的;D、声波除了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所以D是正确的.应选D.【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声的产生、传播、超声波、声与能量的了解,是一道根底题;此题的难点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超声波,知道超声波在生活中的应用.8.〔3分〕〔2022秋•孝南区校级期中〕通过学习“声〞,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大,在水中传播的速度最小B.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够听到声音C.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变小【考点】9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99: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及听到声音的条件.【专题】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解答】解:A、真空不能传声.故A说法错误.B、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后,如果没有介质进行传播,人们就无法听到声音.如真空罩内放一个通电的电铃,人们是听不到声音的.故B说法错误.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因此只要听到物体在发声,那么物体一定在振动;故C说法正确.D、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随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故D说法错误.应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的应用,考查较全面,理解有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知识非常重要.9.〔3分〕〔2022•广陵区校级模拟〕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选项是〔〕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考点】9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古代的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从而能够及早的发现敌人的活动情况,是利用了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的原理,可据此进行解答.【解答】解:由于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因此古代的侦察兵把耳朵贴在地面上,能更早的听到敌人骑兵的活动情况,从而及早的发现敌情.这个现象说明了:①振动的物体可以发声,②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③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只有C选项的解释有误,符合题意;应选C.【点评】此题借助战争实例,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趣味性强,有利于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识记和掌握.10.〔3分〕〔2022秋•乐至县期末〕常有这种情况,人还毫无觉察的时候;狗、猫却已经竖起耳朵警觉地谛听,这是因为〔〕A.狗、猫比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广B.人比狗、猫的听觉频率范围广C.狗、猫比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广D.人比狗、猫的发声频率范围广【考点】9E:超声波与次声波.【专题】12 :应用题.【分析】人的听觉范围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是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超声波,无论次声波和超声波,人耳都听不见,而有些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广.【解答】解:因为频率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音人耳听不到,而狗和猫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的广,所以可以听到;应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的了解和掌握,知道人和动物的听力范围不同.11.〔3分〕〔2022春•永州期中〕将敲响的鼓面用手一按,响声立刻消失了,以下原因正确的选项是〔〕A.声波传到鼓内去了B.鼓面停止了振动C.鼓的振动变快了D.以上说法都不对【考点】91:声音的产生.【分析】此题目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将停止.【解答】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了,发声停止.应选B.【点评】此题目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将物理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12.〔3分〕〔2005•虎丘区校级一模〕一般说来,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象蜂窝状似的,这样做是为了〔〕A.减弱声音的反射B.增强声音的反射C.提高声音的音调D.为了美观好看【考点】9L:防治噪声的途径;96:回声.【分析】面积较大的房间容易产生回声,影响听觉效果,因此可从减弱声音的反射入手来进行分析.【解答】解:大礼堂的四周都做成凹凸不平的、象蜂窝状的墙壁,可以减弱声音的反射;当声音传到这些墙面后,被反射到了不同的方向或被屡次反射而吸收掉,这样就能保证较好的听觉效果.应选A.【点评】此题结合实际考查了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13.〔2分〕〔2022秋•兴仁县校级期末〕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音叉,发声的响度〔选填“响度〞或“音调〞〕不同.敲击后,音叉的声音会逐渐变弱,则是因为音叉的振幅越来越小.【考点】9G: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12 :应用题.【分析】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解答】解:用不同的力敲音叉,音叉振动的幅度不同,所以声音的响度不同;敲击后,音叉的声音会逐渐变弱,是因为音叉的振幅越来越小.故答案为:响度;振幅.【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进行分析解答.14.〔2分〕〔2022秋•兴仁县校级期末〕蚊子和牛叫声的区别是:牛叫声音的音调比蚊子低,而响度比蚊子大.【考点】9I: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12 :应用题.【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上下,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上下称为音调.【解答】解:牛的叫声,消沉但传播得远;故牛的叫声音调低、响度大;而蚊子的叫声,听起来比拟刺耳,但传播得很近;故蚊子的叫声音调高、响度小;故答案为:低;大.【点评】声音的特征有音调、响度、音色;三个特征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且影响三个特征的因素各不相同.15.〔2分〕〔2022秋•黄岛区期末〕用硬塑料片在梳子齿上划动可发出声音,用力划比轻轻划的声音的响度大,快划比慢划的声音的音调高.【考点】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51 :声与光.【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解答】解:用硬塑料片在梳子齿上用力划,梳齿振动的幅度大,响度大,所以用力划比轻轻划的声音的响度大;用硬塑料片在梳子齿上快划,梳齿振动的快,音调高,所以快划比慢划的声音的音调高.故答案为:响度;音调.【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振幅与响度的关系、振动频率和音调关系的理解和掌握.16.〔2分〕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强弱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时发出的声音大小,人耳能够听到的最低声音是0dB.【考点】9K: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专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分析】〔1〕物理学角度和环保角度噪声的定义.〔2〕音的强弱等级用分贝来表示.0dB是人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dB会干扰生活、影响工作;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超过150dB的噪声环境,会使双耳完全失去听力.【解答】解: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强弱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计量噪声强弱常用分贝〔dB〕做单位.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故答案为:无规则;0.【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噪声定义的理解和掌握和对噪声强弱等级及危害的了解,是一道根底题.17.〔1分〕〔2022秋•沭阳县校级月考〕图1的实验说明右边音叉的振动靠空气传给了左边的音叉.图2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吹出“dou〔1〕〞“rai〔2〕〞“mi〔3〕〞“fa〔4〕〞四个音阶,则吹出“dou〔1〕〞声的瓶子序号是丙.【考点】91:声音的产生;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511:声现象.【分析】声音的产生是由于发声物体振动,声音可以传播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空气可以传声.用嘴向瓶内吹气发声,靠的是瓶内空气柱的振动,根据频率和音调的关系,结合水位的不同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解:右边音叉振动,产生声音;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将能量传递给左边音叉,使左边音叉也振动了起来.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由图知:四个瓶子的水位,从低到高分别是:丙、乙、甲、丁,因此对应的四个音阶是:1、2、3、4.故答案为:振动;丙.【点评】解答此题目的难点和易混点是弄清究竟是哪一局部在振动发声.可联系装水的烧杯进行实验探究,经过比照可增强记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18.〔2分〕〔2022•临沂模拟〕将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的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跳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考点】9N:声与能量.【分析】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根据此知识来解答.【解答】解: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烛焰在跳动;烛焰的跳动是由喇叭声引起空气的振动产生的,说明了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答案为:跳动;能量.【点评】此题考查声和能量的关系,是一道根底题.19.〔2分〕〔2022秋•石嘴山校级期中〕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5s接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3750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月球外表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考点】97:回声测距离的应用.【专题】11 :计算题;511:声现象.【分析】〔1〕知道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再返回海面的时间,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又知道声速,利用速度公式求海水的深度.〔2〕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月球外表是没有空气的.【解答】解:〔1〕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t=×5s=2.5s,由v=可得,该处海水的深度:s=vt=1500m/s×2.5s=3750m;〔2〕月亮周围没有空气,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超声波不能到达月亮,更不能利用声波的反射测出月亮到地球的距离.故答案为:3750;月球外表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点评】此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此题关键:一是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二是知道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0.〔2分〕〔2007•桂林〕星期天,小明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音调〔填“响度〞或“音调〞〕.正在这时,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是小刚,马上容许了.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判断是小刚在喊他.【考点】9C:音调;9H:音色.【专题】12 :应用题.【分析】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发出声音的,琴弦越紧,音调越高,琴弦越松,音调越低;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解答】解:小明通过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来调节音调;不同人发出声音的音色是不同的,小明根据音色的不同判断出是小刚在喊他.故答案为:音调;音色.【点评】音调和音色是声现象这一章的重点知识,也是中考经常考到的知识,需要掌握.21.〔1分〕〔2022秋•宣威市校级月考〕在空气中'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原声和回声的间隔时间在0.1s以上,人假设要听清自己讲话的回声,则必须距离障碍物17m以上.【考点】93:声速.【专题】511:声现象.【分析】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人耳能分清前后的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是大于0.1秒,如果不到就会使原声与回声混合,原声就响亮的多了.回声传播是一个出去又返回的过程,所以单程时间是大于0.05秒,根据公式s=vt可计算路程.【解答】解: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因为v=,所以s=vt=340m/s××0.1s=17m.故答案为:17.【点评】此题考查了人能清晰区分出回声的距离的计算方法.注意声音从人到障碍物用的时间为0.1s的一半.22.〔2分〕〔2022秋•花溪区校级期末〕如图图所示,图中a.b.c.d是四种声音的波形图,从图形可知:图d是噪声的波形.请提出一种控制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考点】9L:防治噪声的途径;9J:噪声及来源.【专题】242:答案开放型.【分析】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解答】解:结合选项中的声音的波形图可知,d图中的波形没有规律,声音杂乱无章是噪声的波形图;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应选D,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噪声的特点和防治噪声的途径进行分析解答.23.〔2分〕〔2022秋•镇江期中〕在地球上做这样的实验:一人在一根较长的空心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钢管的另一端耳朵贴近管口会听到两次声音,后一次听到的响声是经空气传来的,假设在月球上,另一端的人会听到一次声音.【考点】9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分析】〔1〕根据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一般在在钢铁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在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的最慢;〔2〕根据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声,而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解答】解:〔1〕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在敲击钢管时,第一次声音是由钢管传播的,第二次听到的响声是经空气传来的.〔3〕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又知,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的;所以,在月球上做同样的实验,另一端的人会听到1次钢管传播的声音.故答案为:两;空气;一.【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传播的条件.一定注意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24.〔2分〕〔2022秋•锡山区期中〕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后,小明同学做了以下小结,请你在横线上为小明填空缺.〔1〕悠扬的笛声是空气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考点】91:声音的产生;9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专题】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停止;〔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固体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中最慢.【解答】解:〔1〕悠扬的笛声,是由笛子内部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2〕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一些,即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答案为:〔1〕振动;〔2〕大于.【点评】此题主要是考查声音的产生条件﹣﹣物体的振动,和学生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知识点的了解.属于识记性内容,比拟简单.三、实验与设计题〔每题5分,共25分〕25.如以下图,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答复以下问题:〔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声音变小〔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人玻璃罩内,将会发现声音变大〔3〕此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19 :探究题;511:声现象.【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需要介质进行传播,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铃声越来越小;〔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铃声越来越大;〔3〕此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答案为:〔1〕变小;〔2〕变大;〔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解答,根底型题目.26.〔2022秋•宿城区校级月考〕如以下图,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1〕他们用“土〞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说明固体能够传声.〔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着一实验说明: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棉线的好.〔3〕如果用“土〞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局部,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振动停止,发声停止.〔4〕如果在用“土〞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选填“能〞或“不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91:声音的产生.。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达标测试题(附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达标测试题(附答案)

第二章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关于诗句中的声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鸟声是由液体振动发出的B.鸟声是由固体振动发出的C.风声是由固体振动发出的D.雨声是由气体振动发出的2.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声速3.琴弦H比琴弦L每秒振动次数多,推断此时H比L发出的声音的() 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我们能区分蛙声是根据声音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5.位于山西省永济市普救寺中的莺莺塔如图所示,它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回音建筑之一。

若游人在塔附近的一定位置以两石相击,便可听到“呱、呱”的回声,类似青蛙鸣叫,并且声音也变得格外响亮。

关于此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以两石相击”主要是空气振动发声B.“类似青蛙鸣叫”是指音色相近C.“变得格外响亮”是指音调变高D.“呱、呱”的回声一定是噪声(第5题)(第6题)6.如图所示,在四个完全相同的玻璃杯内装有质量不等的同种葡萄酒,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四个玻璃杯,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的()A.音调B.振幅C.音色D.响度7.下列实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C.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D.利用超声波导盲仪帮助盲人出行8.如图所示,小华在唱《青藏高原》这首歌,老爷爷所说的话是指唱到“高原”的“高”时,要求声音的()A.音调高B.音调低C.响度大D.响度小9.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已建成的三峡大坝坝体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察觉,原因是超声波的()A.速度太快B.响度太小C.频率太高D.频率太低10.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测试题(含答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3分,共24分)1.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B)A.手指B.琴弦C.弦柱D.空气2.“宫、商、角、徵、羽”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相当于现代7个音阶中的do、re、mi、sol、la。

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B)A.音色B.音调C.响度D.速度3.下列应用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 B)A.小孩对着山壁喊话B.蝙蝠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C.工人用电钻钻墙D.路旁安装隔音板墙4.雨后的山林中,鸟鸣清脆,溪水潺潺,微风轻拂,树枝摇曳。

关于此环境中的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A.鸟鸣声、流水声不是由振动产生的B.人们主要通过音调分辨鸟鸣声和流水声C.鸟鸣声和流水声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一定不同D.茂密的树林具有吸声、消声的作用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B.老师讲课时声音洪亮是指声音的音调高C.医生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音能传递信息D.中考期间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消声控制噪声产生的6.控制噪声主要有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采取措施的三种方法。

图中属于在人耳处采取措施控制噪声的是( A)A.比赛时戴防噪音耳罩B.禁鸣喇叭C.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D.在铁道边安装隔音板7.下列做法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D)A BC DA.用同一张卡片先后以不同的速度划过梳齿B.用相同的力度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C.改变杯内水量,用湿手摩擦杯口发声D.保持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8.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表所示。

甲、乙相比( D)A.乙音调较高B.甲响度较大C.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D.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9.端午节赛龙舟时,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于鼓面的振动而产生的,鼓声主要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检测卷【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综合检测题(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C )2.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节目深受大家喜爱。

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B.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 m/s C.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D.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3.(2018·孝感)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C.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一定比在固体中大D.市区内禁止机动车高音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4.如图所示,是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甲和乙音调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B.甲和乙音调相同,乙和丙音色相同C.甲和丁音调相同,乙和丙响度相同D.甲、乙、丙、丁音调和响度都相同5.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演员用手指捏在银元中心,吹一下放到耳边听,以辨别真伪,真假银元发出的声音会有所不同,这是根据声音的哪一个特征辨别的( C ) A.音调B.响度C.音色D.回声6.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超声波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下列事例中,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C )A.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B.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C.用B超查看胎儿的发育情况D.用超声波对钢铁钻孔7.长沙福元路大桥东入口采用了全封闭的隔音措施,如图所示,该设施长175 m,高7 m,由隔音板组成,能降噪20分贝左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 )A.采用全封闭隔音是在声源处阻断噪声的传播B.分贝是用来表示声音强弱等级的单位C.隔音板能降低噪声的音调D.隔音板隔音利用了声音的直线传播,第7题图) ,第9题图),第10题图)8.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A.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孩子们很容易辨别出爸爸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爸爸们声音的音色不同B.蒙上双眼仅凭声音也能大致确定声源的方位是由于“双耳效应”C.在繁华的闹市区设立的噪声监测器具有吸收、减弱噪声的作用D.古代行军宿营时,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敌人的马蹄声,是因为大地传声比空气快9.如图所示为木制玩具青蛙刮鼓,用木棒在青蛙背上摩擦,就会发出类似青蛙的叫声,有时还能引起周围青蛙的附和共鸣。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5小题)1.下列事物中,不属于声源的是()A.放在书包里的口琴B.泉水叮咚响中流动的水C.正在发出悦耳哨声的哨子D.牛叫时的声带2.男生在发育过程中,会经历一段”变声期“,在此之后说话的声音会明显改变.关于声音发生改变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带振动变快B.声带振动变慢C.声带振幅变小D.声带振幅变大3.下列不是利用声信息的是()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判定螺丝是否松动C.医生用超声波击碎人体肾脏里的结石D.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4.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B.随着水位的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5.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C.声音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6.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A.声波引起耳膜振动使人产生听觉B.打雷时,窗户玻璃被震碎C.超声波能使塑料膜发热D.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被弹开7.新年联欢会,一位同学手持一面小鼓,置于点燃的蜡烛附近,鼓面面对烛火,敲响小鼓,周围同学看到烛火随着鼓声舞动.对这一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B.烛火舞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C.鼓面振动产生的是超声波D.周围同学听到的鼓声是由空气传来的8.城市里有“超声波洁牙”美容店,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A.超声波是清洁剂B.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C.超声波发生反射D.超声波具有能量,会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去除9.以下关于声音的说法,错误的是()A.二胡演奏家用手指按压在弦上的不同位置,是为了改变发声的响度B.在高速公路两侧修建一定高度的隔音板,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C.站在天坛回音壁的圆形围墙附近说话,可以在围墙内任何位置听见,这是声音的反射现象D.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这表明声音能传递信息10.现代战争中,次声波可作为军事武器,这是因为次声波和人体器官固有频率相近,会引起器官共振,导致器官变形、移位、甚至破裂.这主要利用了次声波的下列哪种特点()A.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快B.能传递信息C.能传递能量D.音调低11.下列关于“听”的应用中,不是根据声音的特征来判断的是()A.听你说句话就知道你感冒了B.敲打花盆能听出花盆的好坏C.听你说的话,就明白你的想法D.弹拨琴弦能听出琴弦的松紧程度12.广播体操时,体育老师利用扩音器喊口令是为了()A.提高音调B.增大响度C.改变音色D.增大声速13.“闻其声,知其人”,从声学的角度分析,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的()A.响度B.音量C.音调D.音色14.雅安地震时,解放军及时赶到灾区进行救援.被埋者也要积极采取措施配合,方法之一是不断敲击周围坚硬物体,其目的是()A.将周围物体砸开B.利用声传递能量C.利用声传递信息D.消除寂寞15.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鉴别物质,以下做法中用以达到这一目的是()A.瓜农用手拍打西瓜B.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铁块C.瓦匠用瓦刀敲打砖D.自行车上敲击车铃二、填空题(共3小题)16.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 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讲,噪声是指______ ;计量噪声强弱常用______ 做单位.要保证睡眠和休息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 dB,要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 dB.17.夜深人静,走进小巷,为什么总像有脚步声跟着自己?白天为什么听不见?答:这是因为人在小巷行走时,脚步声通过小巷两侧墙壁______ 形成回声,小巷较窄,回声不断______ ,听起来就像一串串“咚咚”声跟着自己.白天这种回声被周围嘈杂声所淹没,因而听不见.18.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________至________之间.我们把它叫做可听声.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________的声波叫次声波.19.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度越大.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2)根据所作图像,温度为15℃时声速为__________m/s.(3)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20世纪中期,人们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你能指出在什么情况下试验更容易成功吗?20.小明等同学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如图).(1)当用小槌敲击音叉时,在听到声音的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通过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 .21.小明、小华和小强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头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在振动.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插入水中,溅起了水花;小强拨动吉他的琴弦发声时,放在弦上的小纸片被琴弦弹开了.(1)他们探究的问题是______ .(2)对上面的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3)小华同学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 .22.一辆汽车向山崖匀速行驶,速度是10m/s,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某一位置司机鸣笛,经过2s后听到回声,则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是多少?23.第一次测定铸铁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的实验是在巴黎用下面的方法进行: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若管长931m,两次响声间隔2.5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铸铁中的声速.(结果保留整数)24.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m处鸣笛,汽车直线向前行驶80m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的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30m/s,求汽车行驶的速度.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放在书包里的口琴没有发声,所以不属于声源.2.【答案】B【解析】男生经历变声期后,声带振动变慢即振动频率变小,音调降低.3.【答案】C【解析】A,隆隆的雷声反馈给人们一个信息,即将要下雨了,符合题意;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是利用声音的音色判定螺丝是否松动,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符合题意.C,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能量,不符合题意.D,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是通过声音的音色判断瓷碗是否有裂缝,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符合题意.4.【答案】A【解析】音调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水越多,瓶内的空气柱越短,频率越高;因此根据音调的高度就可以判断水位的高低.5.【答案】B【解析】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这样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当把空气全部抽空后听不到声音.说明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6.【答案】D【解析】A,声波引起耳膜振动使人产生听觉,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A符合题意;B,打雷时,窗户玻璃被震碎,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B不符合题意;C,超声波能使塑料膜发热,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C不符合题意;D,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被弹开,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不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D符合题意.7.【答案】C【解析】当魔术师敲响小鼓时,鼓面振动,产生声音,声音能传递能量,使蜡烛火焰跳动.听到的鼓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同学耳朵里,这说明声音在人的听频范围内,不是超声或次声.8.【答案】D【解析】超声波具有能量,利用在液体中气泡破裂所产生的冲击波来达到清洗和冲刷工件内外表面的作用,可以达到物件全面洁净的清洗效果,特别对深孔,盲孔,凹凸槽清洗是最理想的设备,不影响任何物件的材质及精度.9.【答案】A【解析】A,二胡演奏家在表演二胡时,不断调整手指在琴弦上的按压位置,琴弦的振动快慢就会不一样,故发出声音的音调就会不同.故A错误.符合题意.B,建立隔音板,阻碍了噪声从发动机向居民传播的路径,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C,站在天坛回音壁的围墙附近说话,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造成美妙的音响效果.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铁轨时,螺栓松动改变了物体细微处的结构,那么根据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就可以判断出螺栓有无松动,这就说明了声音可以传播信息.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10.【答案】C【解析】由题可知,次声波和人体器官固有频率相近,会引起器官共振,说明次声波将能量传递给人的器官,引起器官的振动,所以运用了次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特点.11.【答案】C【解析】感冒时,人说话的音色会发生改变,从而根据音色判断是否感冒了,所以A不符合题意;敲打花盆能听出花盆的好坏是根据音色的不同来判断的,B不符合题意;听你说的话,就明白你的想法,是理解了说话人的意图,和声音的特征无关,C符合题意;弹拨琴弦能听出弦的松紧,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D不符合题意.12.【答案】B【解析】声音经过扩音器后响度变大,所以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13.【答案】D【解析】“闻其声,知其人”,从声学的角度分析,判断的依据是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BC 错误,D正确.14.【答案】C【解析】在地震中遇难,被埋在地震废墟下时,不要大声呼喊,要保存体力,不断敲击周围坚硬物体,发出声音,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等待搜救人员发现.15.【答案】A【解析】敲击不熟的西瓜和熟西瓜时,由于西瓜内部瓤的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瓜农可以通过音色辨别西瓜是否成熟,只有A符合题意,其它选项不符合题意.听声辨认,听声辨物,都是用的音色,此类问题都可以据此解答.16.【答案】无规则振动;妨碍他人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分贝;50;70【解析】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讲,噪声是指妨碍他人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计量噪声强弱常用分贝做单位.要保证睡眠和休息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要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17.【答案】反射;加快.【解析】回声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现象.人耳能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人在小巷行走时,脚步声通过小巷两侧墙壁反射形成回声,小巷较窄,回声不断加快,听起来就像一串串“咚咚”声跟着自己.白天这种回声被周围嘈杂声所淹没,因而听不见.18.【答案】20Hz;20000Hz;超过20000Hz;低于20Hz【解析】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20000Hz之间,叫做可听声;低于20Hz 的叫次声波;超过20000Hz的叫超声波.19.【答案】(1)如下图;(2)339;(3)低温【解析】(1)在坐标系中描述空气温度和声音速度的对应点,然后连线,如下图所示;(2)根据图像及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温度每降低10℃,声速升高6m/s,所以可以判断15℃时声速为339m/s;因为声音在低温状态下,声音的速度降低,所以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在低温下做实验.20.【答案】(1)乒乓球被弹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把微小的振动放大【解析】本实验通过转换法,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为乒乓球的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结论.21.【答案】(1)声音产生的原因;(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在桌面上放一些小塑料泡沫颗粒,观察塑料泡沫颗粒的振动情况.【解析】以上几个实验利用转换法来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通过把手放到喉头处、音叉插入水中溅起水花以及琴弦把纸片弹开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于桌子的振动不明显,需要利用转换法把桌面的振动放大,所以可以在桌面上放一些小塑料泡沫颗粒,把桌子的振动放大,便于观察.22.【答案】解:∵,∴在t=2s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声音传播的距离:,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答:司机听到回声时距山崖的距离是330m.【解析】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高山返回汽车时,汽车以10m/s的速度已经前行了2s,根据速度公式可求汽车行驶的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的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汽车与高山距离;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高山的距离等于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距离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23.【答案】解:∵管长931m,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由公式得: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两次声响相隔2.5s,且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时间比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少.∴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时间t2=t1-2.5s=∴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3908m/s.答:铸铁中的声速为3908m/s【解析】题目告诉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铸铁的长度,可以利用公式计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由于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速度快,可以求出声音在铸铁中的传播时间为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减去时间间隔,最后利用公式计算声音在铸铁中的速度.24.【答案】解:设鸣笛时汽车到山崖距离为s,则,声音传播的距离:,,∴声音传播的时间(即车行驶的时间):,所以汽车行驶速度为:.答:汽车行驶的速度是20m/s.【解析】声音传播的距离等于鸣笛时汽车到山崖距离的2倍减去汽车行驶的距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求出声音传播的时间;声音传播的时间与汽车行驶80m所用时间相同,最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速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测试卷-附答案

第二章卷(1)一、选择题(共12小题)1.(2016•通辽)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声音,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B.人们小声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一定低C.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位置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9G:响度与振幅的关系;9L:防治噪声的途径;9M:声与信息.【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2)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处感觉的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3)防治噪声污染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4)声音即能传递信息,又能传递能量.【解答】解:A、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正确;B、小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B错误;C、通过居民区的高速铁路需加装隔音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故C错误;D、声呐来获得水中鱼群位置是利用声音可以传递信息,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响度、减弱噪声的方式、真空不能传声以及声与能量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2.(2016•福建)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考点】91:声音的产生;93:声速;9I: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9L: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3)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4)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解答】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如果不振动,则不会有声音产生.所以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A正确;B、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故C错误;D、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减弱噪声的途径、声音的特征,是一道声学基础题,是中考的热点.3.(2016•沈阳)声音无处不在,下列关于声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公园里,游客听见鸟的鸣叫声,说明空气可以传播声音B.音乐厅内,观众能够辨别美妙的钢琴声,是依据音调的不同C.闹市中,人们关紧门窗,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运动场上,同学们的呐喊声越大,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大【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93:声速;9H:音色;9L: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不同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不同,叫做音色;(3)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可以在入耳处减弱噪声;(4)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是介质种类和温度.【解答】解:A、公园里,游客听见鸟的鸣叫声,是声音靠空气传播的,故A正确;B、音乐厅内,观众能够辨别美妙的钢琴声,是依据音色的不同,故B错误;C、闹市中,人们关紧门窗,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运动场上,同学们的呐喊声越大,声音传播的越远,声音传播速度与响度大小无关,故D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声音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属于基础性题目.4.(2016•随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考点】91:声音的产生.【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分析】解决此实验需要利用放大法进行分析,即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解答】解:发声的音叉振动较弱,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故选C.【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放大法进行分析解答.5.(2016•孝感)下列与声现象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我们听到的回声不是物体振动产生的B.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340m/sC.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D.频率相同的声波,其音色也相同【考点】91:声音的产生;93:声速;9H:音色;9M:声与信息;9N:声与能量.【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都是有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有一部分声能被反射回来这种反射回来的声叫“回声”;(2)超声波也是声波,传播速度与声波相同;(3)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4)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解答】解:A、所有的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回声是声音的一种,故A错误;B、超声波也是声波,传播速度与声波相同,都为340m/s,故B错误;C、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故C正确;D、音调跟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与发声体的结构、材料有关,故频率相同的声波,音色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三要素影响因素的知识,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6.(2016•连云港)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声音的音调越高,响度就越大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D.“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区分的【考点】91:声音的产生;93:声速;9I: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的频率有关;声音的强弱叫响度,响度的大小与物体的振幅有关;(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4)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B、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我们听到声音的音调越高;物体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D、音色是由发声体自身特点决定的,是判断发声体的依据,“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区分的,故D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乐音的三要素,掌握基本概念即可正确作答.7.(2016•葫芦岛)以下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B.利用超声波进行金属探伤,说明声可以传递信息C.倒车雷达是利用次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D.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考点】91:声音的产生;9L:防治噪声的途径;9M:声与信息.【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分析】(1)只要有声音产生,一定有物体振动;(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3)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工作的.(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错误;B、利用超声波进行金属内部探伤,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故B正确;C、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的回声定位工作的,故C错误;D、公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了多个声学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仔细分析每一种情况的对错.8.(2016•南充)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C.在中考期间,考场周围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隔墙有耳”说明固体能传声【考点】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9H:音色;9L: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31 :定性思想;43 :推理法;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辨别熟人的声音、辨别乐器的声音靠的都是音色.(3)减弱噪声有三种: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4)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选项说法正确;B、“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选项说法错误;C、在中考期间,考场周围的建筑工地停止施工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选项说法正确;D、“隔墙有耳”,说明声音可以通过固体进行传播,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有一定的综合性,但难度不大,强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记忆是解决识记性题目的基础.9.(2016•贵阳)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发声立即停止,这是因为()A.音叉的振动停止了B.声音的速度变小了C.声音的响度变大了D.声音的音调变低了【考点】91:声音的产生.【专题】12 :应用题;49 :顺推法;511:声现象.【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解答】解: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用手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握住后,音叉不再振动,也就不会再发出声音.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要注意物体振动才能发声,物体停止振动,一定停止发声.10.(2016•山西)在校园艺术节上,小梦为全校师生演奏了享誉海内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下列有关小梦二胡演奏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胡弦停止振动弦还会发声B.二胡声能在真空中传播C.二胡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D.二胡声一定不会成为噪音【考点】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9J:噪声及来源.【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根据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介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而真空不能传声;(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4)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影响人们工作、生活、休息及干扰需要听到的声音,都是噪声;【解答】解: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故A错误;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故C正确;D、二胡声是优美动听的,但对需要休息的人来说是一种噪声,故D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以及噪声与乐音的区别,是一道声学基础题.11.(2016•贵港)手掌按住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A.把声音反射回去了B.吸收了声波C.改变了鼓面的振动频率,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考点】91:声音的产生.【专题】31 :定性思想;43 :推理法;511:声现象.【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解答】解:敲鼓时鼓面振动发出声音,手掌按住鼓面,鼓面停止振动,因此鼓声消失.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是声学的基础知识,属于识记性内容.12.(2016•巴中)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108m/sC.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减弱噪声D.看电视时调节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考点】91:声音的产生;93:声速;9F:响度;9L:防治噪声的途径.【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分析】①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②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减弱噪声③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④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它与物体振幅有关.音量的调节,就是改变声音的响度.【解答】解: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进行传播声音,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故在真空中气体的传播速度为0m/s,故B错误;C、植树可以在传递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正确.D、调节音量时,喇叭的振幅发生改变,所以发出声音的响度发生改变,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噪声和响度在生活中具体应用的了解情况,是一道基础题目.二、填空题(共8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13.(2016•阜新)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它是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的.【考点】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分析】解决此题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解答】解: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它是通过空气传入我们耳中的;故答案为:振动,空气.【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进行解答.14.(2016•西宁)小冬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振动而发声;小冬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二胡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考点】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解答】解:用弓拉动琴弦,琴弦会振动而发声;当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时,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变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琴弦发出的声音会通过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里;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空气.【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15.(2016•常州)小明在家里吹奏笛子,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他抬起不同的手指,通过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使笛声的音调发生变化.【考点】91:声音的产生;9D:频率及音调的关系.【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2)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解答】解:(1)悠扬的笛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2)小华抬起不同的手指,就会改变空气柱的长度,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大),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故答案为:振动;音调.【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多个知识点,运用声音的产生、声音的特征知识可解答此题.16.(2016•黔西南州)布依族人民能歌善舞,常常以唱布依山歌来传达情谊.布依姑娘唱山歌时声音清脆,优美动听;布依小伙唱山歌时声音低沉、雄浑有力.他们唱山歌是通过声带的振动来产生声音的,声音低沉是指音调低.【考点】91:声音的产生;9I: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音调指声音的高低,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调越低.【解答】解:(1)优美的小提琴声是由琴弦振动产生的;(2)音调是指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高低,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布依小伙唱山歌时声音低沉,是因为音调低.故答案为:振动;音调低.【点评】通过在音乐厅听音乐会,考查了声音的发生、声音的传播以及音调等,体现物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17.(2016•徐州)人说话时,把手指放在喉结处,会感到声带在振动,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那些刺耳难听,令人厌烦的声音称为噪声.【考点】91:声音的产生;92:声音的传播条件;9J:噪声及来源.【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分析】(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3)有的声音听起来杂乱刺耳,我们称这类声音为噪声,噪声是由物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解答】解:(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说话时声带振动;(2)声音在空气中以波的形式传播;(3)噪音是发声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从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噪声听起来令人烦躁.故答案为:振动;声波;噪声.【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以及噪音的定义,属于基础题,学生易于解答.18.(2016•株洲)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振动而产生的.地震前通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大象.【考点】91:声音的产生;9E:超声波与次声波.【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2)由题意可知,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分析表格数据,看哪种动物的听觉频率在此范围之内,即是符合要求的动物.【解答】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而图中的大象听觉频率是1Hz~20000Hz,正是在此范围之内,所以大象会有较为明显的反应.故答案为:振动;大象.【点评】本题考查了次声波的频率,结合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即可判断哪些动物可以听到次声波.19.(2016•天门)夜晚,我们经过装有声控开关的楼道时,往往要用力地拍手或跺脚将灯点亮,这是利用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用力”是为了提高声音的响度这一特性来达到控制电路的目的.【考点】91:声音的产生;9G:响度与振幅的关系.【专题】31 :定性思想;43 :推理法;511:声现象.【分析】①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②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解答】解:①用力地拍手或跺脚发出声音,这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②声控开关是利用声音的响度来控制电路通断的,“用力”可以增大振幅,从而提高声音的响度.故答案为:振动;响度.【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是一道基础题目.20.(2016•哈尔滨)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振动而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考点】91:声音的产生;9F:响度.【专题】12 :应用题;31 :定性思想;511:声现象.【分析】(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响度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解答】解:用钟锤敲击编钟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编钟振动产生的,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编钟,编钟振动的幅度不同,产生的响度不同,轻敲,响度小,重敲,响度大.故答案为:振动;响度.【点评】此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一道基础题,学生易于解答.三、解答题(共6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21.(2016•鸡西模拟)2014年12月15日4时35分,“玉兔号”巡视器与嫦娥三号着陆器分离,顺利驶抵月球表面.“玉兔号”在月面上缓慢行进,留下了清晰的印迹.着陆器监视相机完整地记录下这一过程,并及时将成像数据传回地面.玉兔号与嫦娥三号成功互拍,五星红旗显耀在月球之上,实现了中国人千年“月球梦”.请写出相关的物理现象与对应的物理知识.(两条即可)例如:着陆器监视相机完整地记录下这一过程,并及时将成像数据传回地面﹣﹣﹣﹣﹣﹣﹣﹣电磁波.【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52:参照物及其选择.【专题】15 :简答题;511:声现象;571:长度、时间、速度.【分析】这类题要求认真阅读文章,从中提炼与所学过知识相关的叙述.【解答】解:由图可知:(1)车轮上刻有螺旋形花纹的作用?是为了使接触面更粗糙以增大摩擦力;(2)玉兔号落地为什么不能听到声音?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3)玉兔号与嫦娥三号成功互拍时,以嫦娥三号为参照物,玉兔号是运动还是静止?因为玉兔号与嫦娥三号之间没有位置变化,所以是静止.【点评】此题将物理知识与现代高科技相联系,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符合新课程理念.22.(2016•平谷区一模)为了探究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小林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让另一名同学用碳素笔敲打桌面,他听到了清晰的声音,于是他得出结论: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小华却认为小林听到的声音可能是由空气传播的,不能说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请你用桌子、碳素笔通过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写出主要实验步骤、现象并对实验进行简要分析.【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13 :实验题;5A5:探究型实验综合题.【分析】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声音在固体中传声效果最好,液体次之,气体最差.【解答】解:实验步骤:先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一端,让另一名同学在长条桌的另一端用碳素笔在桌面上均匀写“一”,能听到写“一”的声音,重复几次实验,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写“一”时的声音;然后将耳朵离开桌面让另一名同学在长条桌的另一端用碳素笔与原来一样在桌面上均匀写“一”,重复几次实验,都听不到甲在白纸上写“一”的声音.实验分析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得到声音,在空气中则听不到声音,说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的,即固体可以传播声音.【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传播的条件,重点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锻炼的学生的思维,是一道不错的题目.23.(2016•咸宁模拟)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进行了下面的实验:把一只设置好手机铃声的手机(称为A)放到玻璃真空罩中,将罩内的空气抽出后,用另一只手机(称为B)拨叫A 的号码,结果听不到手机A的铃声,但他们观察到手机屏灯在闪亮,并且从真空罩中取出手机后,发现上面留有刚才的呼叫显示.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他们得出的结论是:(1)真空不能传声(2)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考点】92:声音的传播条件.【专题】12 :应用题;551:磁现象、电生磁.【分析】电磁波传播不需靠介质,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传播须靠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解答】解:当把罩中的空气抽出后,罩内是真空,手机铃声不能在真空中进行传播,所以在外面听不到铃声;手机信号是电磁波,真空罩内能接受到信号,说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递.故答案为:(1)真空不能传声;(2)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声音和电磁波传播的条件,应当区分开,属于基础题.24.(2016•香坊区二模)上自习课时,调皮的小东在教室走廊大声歌唱,他手摸喉头,感觉到声带在振动;教室里的同学能听出是小东的歌声是通过声音的音色判断的.【考点】91:声音的产生;9H:音色.【专题】12 :应用题;511:声现象.【分析】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解答】解:唱歌时凭放在喉头上的手的感觉,认识到他的歌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发声的;教室里的同学能听出是小东的歌声是因为他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答案为:振动;音色.【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乐音的特征,属于基础题.25.阅读《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回答问题.从传声筒到移动通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含答案)时间:60分钟满分:7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有关声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A.我们用Hz(赫兹)为单位来表示噪声的强弱等级B.喇叭发声时,放在它上面的纸屑在上下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D.“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声音的音调高2.关于骨导式助听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骨导式助听器中声音传播速度会更快B.助听器必须紧贴在颌骨上,才能带动颅骨振动,听到声音C.骨导式助听器的制造原理是利用头骨、颌骨能传声效果较好的原理制成的D.利用骨导式助听器能听到超声波3.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猛将张飞单枪匹马立在长坂坡当阳桥头,一声大喝,吓退百万曹军,这个典故形容张飞声音()A.频率高B.音色差C.音调高D.响度大4.俄罗斯歌手VITAS的歌声风靡世界,他的声音可以跨越5个八度,堪称一架举世无双的乐器。

媒体评论他甚至能发出“海豚音”,这里的“海豚音”主要是形容他的声音()A.响度大B.音色美C.音调高D.三个特性全有5.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A.街道上的嘈杂汽车声B.深夜里听到邻居家的电视声C.考试期间考场附近建筑工地的机器声D.图书馆里的轻声耳语6.人可以依靠两只耳朵来判断发声物体的方位,从而对声音世界有立体的感觉。

如图,舞台上利用左右两只扬声器(喇叭)A、B来形成立体声效果,如果从扬声器所发出的声音是A强B弱,人会感觉到这个声源在A、C之间某位置,这里人作出判断主要利用声音的()A.响度B.音调C.音色D.声速7.有一款新型的折叠导盲杖,使用时导盲杖会持续发出超声波。

若前进方向上遇到障碍物,导盲杖会接收到反射信号并产生提示音,离障碍物越近提示音越尖锐,提醒盲人绕开障碍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B.超声波只能传递能量,不能传递信息C.盲人能听到超声波D.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也会受到温度影响8.如图所示,8个相同的玻璃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1.2.3.4.5.6.7.i”的声音来;如果用嘴吹每个瓶子的上端,也可以发出哨声。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包含答案解析)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测试卷(包含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四幅图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真空罩中正发声的闹钟,逐渐抽出罩中空气声音减小B.敲击装水的玻璃瓶,水多的瓶子发出声音的音调高C.用两个棉球塞住耳朵也能清楚地听到音叉发声,声音的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D.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是从“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的方面着手控制噪声2.如图所示,小明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分别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发现小球弹起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大小是为了探究()A.声音的产生原因B.响度和频率的关系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响度和振幅的关系3.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4.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关于叩诊说法正确的是()A.积水越多,音调越高B.积水越少,音调越高C.积水越多,响度越大D.积水越少,响度越大5.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各种实验情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实验抽气过程中,钟罩内铃声变小,说明真空可以传声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C.丙实验中摩托车的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D.丁实验中喇叭发声时烛焰在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敲响桌面时看到桌面上的纸屑跳动,说明发声体在振动B.水中的鱼儿被行人的响声吓跑,说明水可以作介质传声C.用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分别敲击发声,可研究音调与振幅的关系D.在考场应保持安静,是要求在声源处减弱噪声7.生活在海边的渔民经常看见这样的情景:风和日丽,平静的海面上出现一把一把小小的“降落伞”—水母,它们在近海处悠闲自得地升降、漂游,忽然水母像受到什么命令似的,纷纷离开海岸,游向大海,不一会儿,狂风呼啸,波涛汹涌,风暴来临了,就划线部分,以下解释合理的是()A.水母接收到了次声波B.水母感受到了温度的突然变化C.水母接收到了其他海洋生物发出的信号D.水母感受到了阳光光照的变化8.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B.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C.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低D.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9.声音是一种波,下列实例中能说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A.回声测距B.雷雨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C.飞机飞过时,活动的窗玻璃也跟着振动起来D.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听到彼此的谈话10.如图所示,在空气均匀,且温度处处相同的室内,小明吹响长笛一个音,并用A、B 两个相同设置的声音监测器在距小明不同距离的位置监测,得出如图的波形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频率减小B.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响度减小C.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音色改变D.声音从监测器B处传播到监测器A处,声速改变11.201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2024年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单元测试卷测试时间:4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分数1、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B.0.1秒 C.0.01秒 D.0.001秒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A.快B.慢 C.一样快 D.无法比较3、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时,传播速度最大的是()A.空气B.水C.酒精D.钢管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引吭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B.“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低”,是指声音的音调C.演员弹奏钢琴时,使用相同的力量弹不同的键,这主要是为了改变乐音的响度D.纺纱工人工作时戴着防噪声的耳罩,这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5、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扬声器音量调大可增大响度B.高速公路两旁的屏障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汽车产生的噪声C.剧院内墙壁上的蜂窝状材料是为了增强声音的反射D.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音具有能量6、大街上的“超声波洁牙”美容店中,超声波之所以能洁牙,是因为()A.超声波发生反射 B.超声波引起液体的振动,振动把污垢敲下来C.超声波是清洁剂 D.超声波传递去污信息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C.只要物体的振动,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8、科学家在对蝙蝠的研究中,曾经用黑布将蝙蝠的双跟蒙上,发现蝙蝠也可以很正常地飞行,没有受到一点影响,这是因为()A.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次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B.蝙蝠的眼睛会发出超声波,穿透黑布,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C.蝙蝠在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根据回声定位原理来飞行D.黑布太薄会透光,蝙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布外面的目标9、三位同学在铁路边议论,用哪种方法尽早听到远处的火车开过来的声音()A、在路基上,全神贯注,侧耳细听B、趴在路基上,把耳朵紧贴在枕木上听C、趴在铁轨上,把耳朵紧贴在铁轨上听D、三种办法都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达标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3分)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2.十四个无声世界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用一个啊字唱出了“整个春天”。

如图是嘉宾和孩子用手指放在对方的喉结附近正在相互感知发出“啊”的情景。

用这种方式让听不到声音的孩子感知到发出“啊”,这是利用了()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C.固体传声比气体快D.声音的音色可以用手感觉3.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用歌声表达了“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远大志向。

合唱中“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中的“高”和“低”,指的是声音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振幅4.机械手表放在耳朵附近,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小;把一个气球放在手表与耳朵之间相互贴紧,听到表针走动的声音较大。

这两种情况声音的主要差别是()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5.在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所示的禁鸣喇叭标志,在下列方法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6.声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

下面事例中,主要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C.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D.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的结石7.下列成语中,形容声音响度大的是()A.鸦雀无声B.窃窃私语C.宛转悠扬D.声如洪钟8.远古时代,鼓被赋予神秘色彩。

如图是湖北崇阳出土的商代铜鼓,迄今有三千多年历史。

关于鼓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声能在真空中传播B.鼓面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C.鼓声的音色与鼓的材料、结构无关D.区分鼓声和其他乐器声是根据音调不同9.如图所示,监测器测得同一声源发出的甲、乙两声音的特性如下表。

甲、乙相比()声音声音强弱等级/dB 频率/Hz甲70 1 100乙110 700A.乙音调较高B.甲响度较大C.声源在发甲声音时振动幅度较大D.声源在发乙声音时每秒内振动次数较少10.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决定音调高低因素的是()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在建筑方面,设计、建造大礼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B.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把成年人的声音变成小孩的声音,这样能够使声音音调变高C.超声波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混合在一起,而次声波人耳听不到,能量很小,破坏力不大D.广播里播放“考生开始答题”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耳朵的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4分)12.把一根长管的一头插入水中,另一头放入耳中,就能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传声,还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_。

13.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实验推理法,又叫理想实验法。

14.清晨,一觉醒来,听到窗外各种鸟儿欢快的鸣叫,有经验的人能够从这些声音中分辨出雄鸡、喜鹊、画眉等的叫声,这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进行辨别的;雄鸡的叫声能够传得比较远,这是它声音的________比较大的缘故。

15.小明用两把伞做“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地面上有两把伞,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他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到了手表的嘀嗒声,当把左边伞拿走后,他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手表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________,生活中的____________应用与这一原理相同;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________。

16.如图,将一把钢尺压在桌面上,一部分伸出桌面,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轻拨与重拨钢尺,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不同。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则钢尺发出声音的________不同。

(均填“音调” “响度”或“音色”)17.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

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________(填“高”或“大”)些。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题12分,共24分)18.下表是某些介质的声速v:介质v/(m·s-1) 介质v/(m·s-1)水(5 ℃) 1 450 冰 3 230水(15 ℃) 1 470 软橡胶(常温) 40~50水(20 ℃) 1 480 软木500海水(25 ℃) 1 531 铁(棒) 5 200(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①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____有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____有关;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 ℃,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 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s=___________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 m。

19.李想同学家住繁华的闹市中心,夜深了街道上车辆的喇叭声、小贩的叫卖声仍不绝于耳,噪声污染严重。

李想打算制作一个防噪声的耳罩,通过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来选择一种隔音性能好的材料作为耳罩的填充物。

(1)准备的实验器材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

其中适合作为声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想将声源放进鞋盒,在其四周塞满待检测的填充材料。

设计了以下A、B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方案是()A.站在距鞋盒一定的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3)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检测材料中隔音性能最好的是____________。

实验隐含的物理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响度较响较响弱距离较长长短四、综合应用题(20题9分,21、22题各10分,共29分)20.1827年在日内瓦湖进行的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的实验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实验之一,如图所示,实验时两只船相距14 000 m,在一只船上实验员往水里放一个可以发声的钟,当他敲钟的时候,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在另一只船上,实验员往水里放一个收音器,该实验员看到火药发光后10 s 接收到水下的响声。

求当时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21.如图甲所示,声呐发出的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根据收到回波的时间,可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v-t图象如图乙所示。

(1)根据超声波的v-t图象,超声波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多大?(2)一群鱼从船底下经过时,声呐发射超声波,经过0.2 s后收到鱼群反射的回波,鱼群离船底的距离多大?22.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速。

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

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

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 m/s,且保持不变,则该被测汽车的速度是多少?答案一、1.A2.A3.A4.B5.D点拨:禁鸣喇叭、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6.D7.D点拨:“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窃窃私语”指小声说话,是指声音响度小;“宛转悠扬”指声音好听,是指声音的音色;“声如洪钟”指声音响度很大。

8.B9.D点拨:声音的强弱表示响度,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分贝值越大表示声音的响度越大,则发声体的振幅越大。

声音的音调由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而频率是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由表知,甲声音的分贝值小于乙声音的分贝值,故甲声音的响度小,振幅小;甲声音的频率高于乙声音的频率,故甲声音的音调较高。

10.A11.C点拨: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当回声过长时,会干扰人们的听觉,因此设计、建造大礼堂时,必须把回声现象作为重要因素加以考虑,故A正确。

小孩的音调通常比大人高,动画片的配音常用慢录快放的方式,使声音振动的频率加快,音调变高,故B正确。

声波具有能量,超声波频率高,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它能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合的液体(如油和水)混合在一起;次声波也是声波,同样具有能量,可以有很大破坏力,如地震时的次声波,故C错误。

考试时,考生听到广播指令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的耳朵的,故D正确。

二、12.液体;固体;信息13.变小;介质14.音色;响度15.响度;喇叭(或听诊器);空气16.响度;音调点拨:轻拨与重拨钢尺,钢尺振动幅度不同,响度就不同;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同样大小的力拨动其伸出桌面的一端,钢尺振动的快慢不同,发声音调就不同。

17.避免其他声音的干扰;大点拨:由于地下水管漏水时发出的声音的响度较小,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可以避免其他声音的干扰;听音棒是固体,传声效果好,能增大声音的响度,使声音听起来更大。

三、18.(1)①温度;声音在5 ℃、15 ℃、20 ℃的水中的速度不同②介质种类;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2)vt2;1 53119.(1)机械闹钟(2)B(3)泡沫塑料;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点拨:(1)机械闹钟可以提供持续的、响度大小不变的铃声。

(2)方法A的缺点是:当声音的响度相差很小时,人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

(3)泡沫塑料作为隔音材料时,听不到声音的距离最短。

四、20.解: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v=st=14 000 m10 s=1 400 m/s。

21.解:(1)由图乙可知,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变,为1 500 m/s。

(2)超声波从船底到鱼群用的时间t=12×0.2 s=0.1 s,鱼群离船底的距离s=vt=1 500 m/s×0.1 s=150 m。

22.解:由题图知,超声波第一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t1=0.16 s,这段距离为s1=v声·t1=340 m/s×0.16 s=54.4 m;超声波第二次从测速仪发出到与汽车相遇的地点经过的时间为t2=1.12 s-1 s=0.12 s,这段距离为s2=v声·t2=340 m/s×0.12 s=40.8 m,汽车行驶的距离为s=s1-s2=54.4 m-40.8 m=13.6 m;由题图知,汽车从超声波第一次接触汽车到超声波第二次接触汽车行驶的时间是t=1.12 s-0.16 s=0.96 s,则汽车行驶的速度为v=st=13.6 m0.96 s≈14.17 m/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