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小商品市场研究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1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历史20余年,大体分五个阶段:
1.1.1“马路市场”阶段(70年代未-1984年)。
义乌的集市贸易,最早有文字记载是明代万历年间,共有16处集市。
而现代的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前身是稠城的湖清门小商品市场和廿三里小商品市场。
改革开放初期,义乌外出经商的人员从外地带回了多种小商品,在义乌县城湖清门街头摆卖,形成了群众自发性的小商品市场。
1982年9月,义乌县政府正式开放稠城镇小百货市场,当时投资9000元,为铺设水泥板的露天市场,摊位700个。
当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为392万元。
1983年湖清门市场摊位数增加1050个,成交额1444万元。
1.1.2 “草帽市场”阶段(1984-1986)。
1984年,湖清门的摊位已满足不了进场经营的需求,县政府于是投入57万元,建成占地35万平方米、固定摊位1800个的第二代小商品市场,由于新一代市场架设了钢架玻璃瓦棚顶,故被称为“草帽市场”。
同年,义乌县委县政府提出“兴商建县”的方针,放宽企业审批政策,简化登记手续。
义乌全县掀起经商办厂热潮,年底个体户突破1万户,达14259户,小商品市场成交额2321万元。
1.1.3高速发展阶段(1986-1992)。
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市场于1985年11月动工兴建,总投资440万元,1986年竣工开业,设有固定摊位4096个,占地44000平方米,市场内建有综合商业服务及工商、税务、邮电、金融等管理服务大楼。
其后经过多次扩建至1990年底,中国小商品城第三代建设已形成占地面积5.7万平方米,设有固定摊位8503个,临时摊位1500多个的全国最大的小商品专业批发市场。
1991年小商品市场成交额达10.33亿元,首次突破10亿大关。
1.1.4规模化发展阶段(1992-2002)。
第四代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于1991年动工兴建,1992年投入使用,共有摊位7100个。
3月在国家工商局首次公布的全国十大市场名单中,义乌小商品市场名列榜首。
8月,义乌小商品市场更名为“浙江省义乌市中国小商品城”。
1993
年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股份制的发展路子,创立中国小商品城股份有限公司(商城集团前身)。
1994年6月4日,中国小商品城第四代市场二期工程通过交工验收,至此小商品城建筑面积扩大到22.8万平方米,摊位数增至23000个。
1995年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达到152亿元。
1.1.5国际化发展阶段(2002-至今)。
进入21世纪,义乌小商品市场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为顺应国际化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了第五代的专业市场──中国义乌国际商贸城。
国际商贸城的建设秉承“科学的规划、一流的设计、现代化的建筑”的理念,致力引领传统集散型市场向现代化国际市场飞跃。
一期工程占地240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
工程投资7亿元,分为主体市场、生产直销中心、商品采购中心、仓储中心、餐饮中心五大经营区,共有商位7000余个,从业人员50000多人,汇集了国内外250余家生产企业、220余家商品采购和8600余户经营户,是我国最大的饰品、工艺、玩具、花类集散中心。
2、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有利条件
2.1 市场内部条件
2.1.1商业业态的可比优势
首先中国小商品城是日益全球化的特大型批发市场,以贸易企业为销售对象,而仓储市场与超市是区域性的、二级或终端市场,难以实现跨区域的批发功能;其次中国小商品城60%以上经营主体直接为生产厂家,同时是小商品生产与流通的源头,具有组织生产与销售的双重双向功能,是区域经济的龙头,与产业、社会经济关联度大,而商场超市与生产商是单向的代理销售关系;再次在中国小商品城上市交易的小商品特色鲜明,以专著称,而超市、仓储市场是综合性市场,专业特色不强。
2.1.2 同类市场的可比优势
就现阶段来看,与国内其它的同类市场相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的重要创新和领先。
一是市场建设模式创新。
实现市场结构布局从平面到立体的重大转变,极大地提高市场使用面积,提高了集约用地效率和市场集聚力;二是国际化功能创新。
信息、外贸服务、现代物流、生活等配套服务功能齐全,确立了中国小商品城国际贸易平台的领先地位和比较优势;三是经营模式创新。
促进数字市场、国际会展业、购物旅游快速发展,不断加强市场自主创新能力;四是管理模式创新。
加快从物业管理向经营性转型发展,不断提高市场的内在发展动力。
国际商贸城的发展确立了四个方面的领先优势。
一是指导市场建设发展的理念领先。
先人一步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市场提升建设快人一筹,市场功能与经营业态创新走在同行前列,为市场发展增强了国际化的先发优势;二是市场硬件建设与规模的领先优势。
至此2005年年底,市场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经营户58000余户,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
基本完成了中国小商品城交易平台的国际化提升建设。
三是国际竞争力领先优势,外贸服务与促进体系建设、市场外向度、国际知名度处于领先地位。
四是以市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具有领先比较优势。
市场经营管理水平居国内领先,国际会展跻身国内前三,外贸经营、电子商务、广告信息等发起早,资源丰富,基础扎实。
2.1.3 行业可比优势
与国内其它类型专业市场相比,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具有独特的属性优势。
小商品是非标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物美价廉品种多,其固有的属性与面广量大的小商品生产企业对批发市场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国际、国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又为小商品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这是其它类型市场所不具备的。
2.2 外部条件
2.2.1 义乌人独特的经营理念
一、义利并重的生意经:
义乌人信奉这样的道理:“我要赚钱,先要让人家赚钱”。
体现在生意上就是,义乌商人总是千方百计地先让进货者赚钱,最大限度地让利,最大诚意地扶助。
因为,义乌商人坚信,只有等他人赚到钱,他才会回头来继续买你的货,进而让你赚更多的钱,这就是所谓的虽略显功利但却不失淳厚、质朴和“利滚利”买卖观念。
其次,义乌商人注重与客户建立良好的感情。
他们认为,要想在商场上取得不俗的业绩,必须广交天下朋友。
做“长期的客户”、“永久的朋友”,“做期货”,不做“现货”,做“长线”不做“短线”。
二、不以利微而不为的创业精神
大多数义乌人是从经营“不起眼的行当”而起步的。
同诸多“大钱赚不来,小钱不愿赚”,一味抱怨“天不助我”的颓废商业观念比照,义乌人最大的一个长项就是,财富是可以从小本钱投资经营而累积起来的,机遇的“小”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小”,反倒意味着市场机会的“缝隙”,谁能先人一步找到“缝隙”钻进去,就能占据大市场。
这就是所谓的小机会大商机,小商品大市场,小资本大集聚。
三、敢闯敢冒的商业精神
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耻于安家守土的拼争精神,构成了义乌独特的创业文化,也使得义乌经济与全国经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2.2.2政府政策的引导和管理
在义乌市场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积极发挥“看得见的手”作用,主动引导、调控、规范和服务。
他们充分认清政府的职能定位,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决不放弃领导;针对公共建设和市场规范的问题,决不无所作为;针对企业生产和市场经营的问题,决不插手和为所欲为。
1、持之以恒地坚持兴商建市,不断促进市场发育壮大。
1982年小商品市场兴起之初,义乌县委、政府顶住重重压力,在提出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四个允许”的基础上,制定了“政治上鼓励、资金上照顾、技术上指导、税收上优惠、法律上保护”等五项扶持政策。
1993年义乌市场已具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能力之时,又果断实行了“管办分离”,政府全面退出竞争领域,把精力集中到加强市场硬件建设、配套服务、经营开发和物业管理等方面,为商贸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的发展环境。
去年,为巩固市场优势、促进市场可持续发展,他们又制定了《关于加快市场发展,促进市场持续繁荣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把义乌市场建成国内外交易成本最低、信用最好、信息最灵、手段最新、效益最佳的商品交易平台,为今后义乌市场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历时25年,经过7届领导班子更替,先后六易其址,九次搬迁,但市委、市政府“兴商建市”的核心思想始终没有改变。
义乌小商品市场由群众自发性质,到“划行归市、集聚经营”的规范化发展,再到成立股份制集团公司进行规模发展和今天走国际化的会展经济之路,政府正确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2、发挥政府职能作用,不断降低商务成本。
义乌政府坚持掌握市场控股权,组建了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政府控股40%,对市场商位和物流
场站等事关市场长远发展的战略资源实行控股,由政府控大股,杜绝了随意乱涨价的现象,使经营者安心经营。
在我国,市场的投资主体大都是个人,他们要求在二三年内就要收回投资,而一个市场的平均回报年限通常在10年以上,如此巨大的落差让很多投资者不舍得投入,结果只能是“竭泽而渔”。
而义乌的批发市场大多由政府出资建设,经营市场的利润投入市场再建设、再开发,如此循环往复,逐渐进入良性轨道,不断降低经营者的商务成本。
义乌始终坚持政府投资建设物流站场,以最低廉、最合理的价格租给货运公司经营,努力保持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同时,又根据商户三年内纳税、业绩及诚信等因素确定市场准入条件,每年每个商位租赁费仅1万元,虽然市场上商位租价最高达80万元,但1万元的标准至今未变。
毗邻义乌的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市场成交额连续14年位居义乌之后,列全国商品批发市场第二位。
轻纺城管委会一位负责同志认为:轻纺城走了一段弯路,2002年把经营权转让给民营企业,县政府一度放弃了对轻纺城发展的主导权,使轻纺城的发展丧失了政府力量的支持,导致市场停步不前。
而义乌政府始终把市场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保持国有身份,不断降低商务成本,保持旺盛的市场竞争力。
今年年初,绍兴县中国轻纺城已经展开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升级工程”。
这次市场改造完全由政府出资,改造完成后的轻纺城也将全部由政府控股。
2.2.3 强大的工业支持
工业经济是义乌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根据2004年义乌统计资料分析,义乌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例为64%,工业企业财政收入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58%,其中上交国税占全市国税总数的68%,地税为全市的28%,在工业企业就业人员达到40万。
因此,可以说,义乌工业发展的水平关系到整个产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现代化水平。
2.2.4 外商投资
随着义乌商贸市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来义乌投资的外商也日益增多。
截至去年底,义乌市共有外商投资企业304家,外资项目总投资额为131438万美元,注册资本77314万美元,其中外方认缴注册资本5286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1.1%、18.5%和18.8%。
义乌市对外商投资不只是强调量的突破,更加重视质的提升,而且投资形式更为灵活。
招商引资项目重视质的提升
一组数字可以说明,义乌市已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
2005年度义乌市新增外资企业41家,与2004年新增外资企业51家和2003年新增外资企业75家相比,增幅有逐渐回落的趋势。
去年新增企业投资总额为32260万美元,新增注册资本为15888万美元,而前年新增企业投资总额和注册资本分别为19109万美元和 12003万美元。
虽然新增企业数量减少,但是投资总额及注册资本总额上升。
可以看出,义乌市对外招商引资已不只是强调量的突破,更重视质的提升。
比如去年引进的外资企业中有3家从事生物科技工程研究开发,而以前义乌市尚无一家此类外资企业。
在去年12月份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招标中,明确要求外资企业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20万美元。
外商投资形式比以前更灵活
以往外商只投资设立公司的模式去年得到改变,一部分成长性好、项目具有市场潜力的内资企业受到外商青睐,纷纷参股。
去年3月份,义乌市华鼎锦纶有
限公司接受香港永顺亚洲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投资总额达5.9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2.4亿元人民币,其中对方出资6000万元人民币;同月,华莱国际集团(香港)拓展有限公司出资3196万元人民币收购华莱氨纶有限公司47%股份。
该企业投资总额为1.7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为6800万元人民币。
商业性外资企业崭露头角:目前已有两家商业性外资企业落户义乌,近段时间又有50余家外资商业企业准备好申请材料并报上级商务主管部门审批,预计今年义乌商业性外资企业将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义乌市政府对规范境外客商经营行为工作非常重视,组织召开了几次协调会。
义乌市工商局还就此问题深入开展调研,与义乌市外经贸局共同编印了《外商投资企业审批指南》免费赠送,并邀请省工商局有关人员对300多名外商集中授课。
义乌市工商局还在国际商贸城等外商聚集区进行企业登记的法律法规宣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也逐步拓宽。
根据2004年6月制订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外商可以在我国从事商品批发、零售及进出口经营活动并以合资、合作或独资的形式登记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
境外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大增:从2006年7月开始,新设立境外企业常驻代表机构无须商务部门审批。
因此,境外企业常驻义乌代表机构保持高速增长趋势。
去年新增外国企业常驻义乌办事机构 168家,总数达到647家,比前年同期增长35.1%,总户数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3、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阻碍
3.1 市场内部的缺陷
3.1.1缺少品牌产品
义乌许多企业只知道做产品而不知道做品牌和培育品牌,品牌影响力十分薄弱,产品知名度不高,普遍存在档次低、品牌少、名气小的问题,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比如饰品业发展虽然迅速,却掩盖着很多问题。
据统计,在义乌注册登记的饰品生产企业虽然已达千余家,但其中中小型企业占很大的份额,有些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能力,生产某种饰品完全是短期行为。
浙江省饰品行业协会会长周晓光指出,义乌饰品行业存在继续发展的问题,“比如很多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市场上产品雷同率高,但是价格相差好几个档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浪费生产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长此以往,这些缺少品牌意识的企业必将因为同质化的恶性竞争而落败。
”
早前已有业内人士发出呼吁,义乌的饰品行业是依托小商品市场、商贸集中地建立起来的,很大程度上属于自发的发展,而不是自觉理性的成长。
“义乌要打造‘中国饰品之都’必须对整个行业进行理性的规划,在企业来说就是‘创立品牌意识’。
”
不仅是名牌产品要创名牌企业,所有企业都要增强品牌观念,争创各级名牌和知名商标,由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使义乌成为名副其实的“浙江省饰品商标品牌基地”。
3.1.2 缺乏高素质人才
因发展快速,义乌的人才始终跟不上市场、城市发展的步伐。
个中的问题有很多:第一,居民的素质提高,这需要一个时间的过程。
第二,城市用人的制度,这虽然看起来相对容易些,但需要因地制宜。
第三,是留住人才的氛围。
这需要城市各项设施、软件等方面的互相配合。
的确,人才的吸收有难度,但是如果要进一步国际化,义乌需要的就是人才的支撑。
3.1.3 创新意识减弱
在义乌市场上同质化非常严重,逛第一天的时候,你会认为拥有几十万种商品的义乌市场是个永远看不完的“商品超市”,当你第二天瞄准一个行业、一件商品时,又会发现几乎每家商户都有重复的商品,又或者两件商品只有微小的差别。
所以,有客商说,逛遍整个市场的目的就是“在10件商品中找到独特的2件商品”。
可想而知创新意识在那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现今不仅义乌乃至中国的众多企业经营者们往往容易沉醉于在以有的一时一事的成功中而沾沾自喜,小富即安,浑然不知自己在枕着薄冰。
创新是当今品牌争夺市场参与竞争、扩大生存空间的有力武器。
对于一个要发展的企业来说,应该突破,更应该创新。
对于企业品牌经营,应该是在务实的基础上创新。
可以肯定的说,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
一个企业要想做长久,除了能把握机会外,还应不断出现的创新。
过去,人们把创新看成一种风险,现在可以肯定的说,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
只有创新才能领先,也才能保持领先,也只有创新才能掌握核心竞争力。
市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产品,无论是多久的历史、多么显赫的业绩、多响的名气、多厚的资本,对市场的变化和顾客只是抱无动于衷的态度,失败一定是必然的。
对于创新,至今还只是停留在以产品推出的层面上,还有许多企业还未进入以品牌推出的阶段。
我们熟知的爱多、太阳神等等品牌的失败,均说明了创新力不够也是一方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作为企业的经营者,要在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变化,超前一步进行产品研制,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才有可能让“中国制造”大行其道!
3.2 外部的挑战
3.2.1批发市场之间的竞争
至今批发市场的数量和规模仍在继续扩大,这是因为当前批发市场具有较大的投资回报,是平均利润率较高的投资领域。
随着批发市场的发展,批发市场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日益加剧。
表现为:①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
一些批发市场都采用优惠政策吸引经营户,如降低场位出租价格、降低管理费收费标准、减免税收等,这一方面促进了批发市场的发展,同时各市场之间相互降低管理费用、减免税收的竞争,使批发市场的未来长期发展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②市场内部的经营户之间的低价竞争;③批发市场的重复、趋同建设,造成空壳市场的存在等等,这一些都影响着批发市场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
3.2.2部分大商场的转业态
自1996年以来,大型百货商场只赚不赔的神话被打破,许多大商场出现交易量下降、亏损、倒闭,这是“大商场热”所引发的必然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在用“无形的手”选择商业零售业态,于是一些大商场开始调整业态,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整体转业态,如一些大商场整体转为批发市场,或者转为专业店(专卖店)、超市、仓储式超市、配送中心等;二是部分转业态,如采取1+n的形式,即单体店+其它业态形式(超市、专业店、仓储商店、便民店等其它业态形式),以及采用连锁经营的形式。
3.2.3 外商进入中国零售和批发领域
1992年,我国对外开放商业零售业,至今,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零售企业有20家,加上地方政府批准的和其他途径进入中国零售业的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有277家,其中一些著名跨国零售商进入中国零售领域,许多外商在我国开办百货商场、超市、专业店、仓储商店、量贩店等,因为我国批发业尚未对外商开放,他们便利用超市、仓储商店等“灰色地带”进行批发和零售交易,抢滩甚至让利开拓中国的市场。
1999年7月,由国家经贸委、外经部制订了《外商投资企业试点办法》,其中有一条是对外开放批发业领域,同年11
月15日,中美签署《中美贸易协议》,其中也有我国开放批发领域的内容,这都使得我国批发市场领域的竞争更趋激烈。
4、如化解界小商品市场发展的阻碍
4.1大力推进思想观念创新,构建区域创新的社会环境
义乌民间有句俗语,“天下有金子掉下来,也要你自己走出去捡”。
所以不能贪图安逸、固守旧业、惧怕创业的惰性,“条件不好不敢干,有了条件不愿干”的无为思想,更多的是要提倡与时俱进、奋勇争先、争先之气、领先之志的勇气、胆识、高远的眼界和向上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
4.2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区域自主创新的基本框架
大力培育和发展技术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技术市场,完善区域自主创新的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成产力的转化。
技术中介和技术市场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新技术从技术源头想技术市场的转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可以说,没有完善的区域科技中介和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就没有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深化科研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激发自主创新火力,增强科技管理的效能和产学研联合攻关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体制、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
就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而言,要面向市场、面向制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面向产业技术发展的前沿,着重在如何有效的组织产、学、研综合集成、联合攻关和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化上下公务,积极探索、深化科研体制和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
4.3 实施重点带动战略,推动“制造”转向“创造”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知识产权带动战略、标准化战略、名牌带动战略。
政府扶持行业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快传统产品的整合,抑制产品群内的企业同质化问题现象,合理调整产业企业内的生产要素配置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
针对义乌产业集群企业量多,但现规模小,同质化较为严重的状况,政府特别要引导、扶持产业群内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产品品牌的龙头企业,以其在行业中较强的研发与营销能力,加快产业整合,抑制产业群内的企业同质化现象,合理调整产业群内的生产要素配置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全面提升产业群的竞争力。
4.4 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创新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机制,造就一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人才。
实施科技人才引进、培训和开发工程,培育、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建立和完善区域知识区域创新和科技创新体系。
自主创新的基础是知识创新,关键是人才。
而眼下义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最为薄弱的是科技创新资源不足,最缺的是科技创新人才。
因此,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头等大事就是根据各区域特色产业的人才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同时,与各大院名校合作,引进和培育自主创新的人才队伍,集聚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合力打造行业技术研发中心。
4.5 加强区域与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强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创新,鼓励合作创新,实施走出去战略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在竞争中获得发展。
要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防止低水平重复,注意技术的集成,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联合攻关,实现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必须坚持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相结合,注重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和重大社会公益科研工作。
重大突破性创新要着眼于从基础研究抓起不断形成新思想、新理论、新工艺,为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源泉,增强持续创新的能力。
4.6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
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经过24年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小商品流通中心、展示中心和信息中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扩张力。
1、辐射面更广、发展潜力更大。
从义乌小商品城的发展轨迹看,十年前,市场的商品主要消费对象是我国农村市场为主,称之谓“九亿农民的市场”;六年前,市场商品的消费对象就提升为以城市居民为主,称之谓“全国城乡人民的市场”;四年前,中国小商品城自国际商贸城一期市场投入运行后,成了一个国际性的小商品市场,外贸成交量超过内贸。
去年底,联合国与世界银行发布《震惊世界的中国数字》向世界介绍“义乌距上海300公里,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
目前每天来义乌采购商品的外商高达8000多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6%左右,每天直接从义乌出口的集装箱高达1500多只,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0%左右。
联合国难民署、沃尔玛、家乐福等在义乌设立了采购信息中心,尤其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