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合集下载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基于生物化学反应的传感器,用于检测血液、尿液和其他生物体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其工作原理大致如下:
1.酶反应:首先,传感器中包含一种葡萄糖氧化酶(GOx),它能够将葡萄糖转化为酮糖和过氧化氢。

2.电流变化:当葡萄糖存在时,它会被GOx催化氧化为过氧化氢,进而导致电位变化,并在电极表面形成电流。

因此,传感器可以通过测量电流变化来检测葡萄糖浓度。

3.反应速度:GOx对葡萄糖的反应速度取决于它们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浓度差异,因此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与GOx的浓度有关。

4.实时测量:特别是在移动装置或实时生产环境下,传感器可以与无线互联设备结合,将结果直接传递到互联网或大数据处理平台中,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

总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工作原理简单,但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在生物医学、环境监测和食品质量控制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随着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生物传感器逐渐成为了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热门领域。

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通过检测微小生物体、生物反应或生物元素来测定生物活性的设备,随着生物传感器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体积持续缩小,功能持续增强,越来越多的领域在使用生物传感器来提高生产效率和科技水平,到目前为止,其广泛应用于医学、环境监测、食品安全等领域。

一、生物传感器的原理生物传感器是通过生物体与物理和化学学科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传感器,其通过生物体与物理和化学学科的相互作用,能够检测出微小的生物体、生物反应以及生物元素,实现对生物活性的测定。

其原理主要有光学测量法、电化学测量法、物理测量法和生物测量法等。

1. 光学测量法光学测量法是通过感应光学信号来测量生物体的活性,光学测量法广泛应用于荧光、光电能量转换、折射以及散射等领域。

在生物体感应光学信号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光源来激发或检测生物体发生的光学效应,从而实现测量和识别生物体。

2. 电化学测量法电化学测量法是通过测量物质与电解液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测量生物体的活性,电化学测量法主要涉及到电导、电位和电荷等方面,通过对电化学效应的测量,可以实现对生物活性的测定。

电化学测量法广泛应用于电分析化学、电分析生物化学、电分析医学等领域。

3. 物理测量法物理测量法是通过测量生物体生成的物理效应来测量其活性,例如温度、压力、声波、磁场等。

物理测量法的测量基于物理学原理,在生物组织、生物胶体颗粒、生物膜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4. 生物测量法生物测量法是通过测量生物内部的生理和生化过程来测量其活性。

生物测量法需要根据生物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来测量其活性,例如重金属离子浓度的测定、生物酶迅速检测等。

二、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生物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医学、环境监测、生化工程、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

1. 医学领域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例如在血糖检测、蛋白质检测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

葡萄糖传感器

葡萄糖传感器

基于ZnO/Nafion有机-无机复合膜固定双酶的葡萄糖传感器研究基于酶促反应的的葡萄糖传感器其最基本的原理是:利用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膜作识别器件,将感受的葡萄糖量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

葡萄糖传感器基本由酶膜和Clark氧电极或过氧化氢电极组成。

在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作用下,葡萄糖发生氧化反应消耗氧气,生成葡萄糖酸内酯和过氧化氢。

葡萄糖氧化酶被半透膜通过物理吸附的方法固定在靠近铂电极的表面,其活性依赖于其周围的氧浓度。

葡萄糖与葡萄糖氧化酶反应,生成两个电子和两个质子。

被氧及电子质子包围的还原态葡萄糖氧化酶经过反应后,生成过氧化氢及氧化态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回到最初的状态并可与更多的葡萄糖反应。

葡萄糖浓度越高,消耗的氧越多,生成的过氧化氢越多。

葡萄糖浓度越少,则相反。

因此,氧的消耗及过氧化氢的生成都可以被铂电极所检测,并可以作为测量葡萄糖测定的方法。

但是作为检测物的过氧化氢的氧化需要在较高的电位下进行,而高电位条件下的许多电活性物质都会被氧化而干扰,影响传感器的选择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降低传感器的操作电位。

有两种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1、制备介体酶传感器,2、用过氧化物酶和氧化酶结合制成双电极。

HRP制成的过氧化物酶电极在测定过氧化氢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并且操作电位通常比较低,在这样的电位下可以避免一些电活性物质的干扰。

另外纳米颗粒固定化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也比较有效。

纳米粒子具有特殊的壳层结构。

这种结构使纳米颗粒具有特殊的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以及由此产生的许多光学和电学性质。

纳米粒子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活性、强吸附力及高催化效率等优异特性,可增加酶的吸附量和稳定性,同时还能提高酶的催化活性,使酶的电极响应灵敏度得到提高。

将纳米材料掺杂到传感器敏感膜内,可以提供生物材料适应的微环境,达到维持生物组分活性和改进生物传感器性能的目的。

例如将ZnO分散在Nafion中构成的葡萄糖电极就利用了ZnO的比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表面活性中心多、吸附能力强等性能和Nafion的成膜、抗干扰能力,制成了响应快速、灵敏度高的葡萄糖传感器。

基于Amplex UltraRed和HRP的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基于Amplex UltraRed和HRP的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TWO
02 实验内容实Leabharlann 内容01仪器与试剂
试剂:壳聚糖、HRP、过氧化氢、葡萄糖、多巴胺、 抗坏血酸等 仪器:CHI832B电化学分析仪 1.将玻碳电极分别用金相砂纸,氧化铝粉末打磨抛光 成镜面之后用二次去离子水冲洗,然后在硝酸,氢氧 化钠溶液丙酮以及去离子水中超声波洗涤5min 2.称取0.1g壳聚糖置于小烧杯中,加入1%的醋酸溶液 10ml搅拌2h,得到粘稠的壳聚糖溶液,取等量的葡 萄糖氧化酶溶液混合,去2微升滴加到玻碳电极上, 自然晾干
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
应糖尿病人群数量的飞速增长,对葡萄糖浓度的监控技 术也在飞速的发展;本文试图利用壳聚糖用于基于酶的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4大指标
1.高灵敏度 2.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3.简单且稳定 4,响应时间短
生物传感器的研发,以期望研究出一种新型葡萄糖生物
传感器。
原理
壳聚糖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对酶有很好的亲和力
壳聚糖和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电极表面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葡萄糖氧化酶催化溶液中葡萄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 H2O2;溶液中的辣根过氧化酶催化生成的H2O2 分解成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不可逆的氧化非活 性的壳聚糖生成水和具有电活性的resorufin(7羟基-3H-吩噁-3-嗪酮),resorufin在大约-0.1V 发生一个可逆的电子还原反应从而生成可被检测到 的产物;
H2O2=底物
壳聚糖=催化剂
1.壳聚糖和HRP对H2O2 的电催化性质研究 运用i-t法考察壳聚糖和HRP对H2O2的催 化作用。
在右图中,由于还原峰电流是根据传感器
在不同时间点进行测定,所以出现类似与 波段形状,但总体而言,还原峰电流还是 与H2O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其中,生物传感器就是一种备受瞩目的领域。

生物传感器是将生物分子、细胞、组织等生物材料作为信号转换器,通过转化生物特定的分子识别事件为电、光、声、热等可测量信号的一种装置。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非常简单,但是其应用领域却异常广泛。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

一、生物传感器的原理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生物分子、细胞、组织等生物材料作为信号转换器的研究装置。

利用生物分子与分析物的特异性反应,转换生物中指定的分子识别事件为可测量的信号(光、电、声、热等),从而实现对分析物的监测和分析。

通常情况下,生物传感器包括生物感受材料、转换装置和信号处理装置。

生物感受材料是生物传感器的关键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充当生物分子与分析物特异性反应的膜片或支架,进行特异性识别和结合。

转换装置则将特异性结合事件转换为电、光、声和热等信号进行检测,从而确定被检测分子的浓度。

信号处理装置则负责对检测到的信号进行放大、滤波、处理及数据分析,输出正确、准确、稳定的信息。

二、生物传感器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实时检测、非破坏性、无污染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医学、环境、食品、生命科学等领域。

1.医学应用生物传感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可以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通常采用单克隆抗体对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并且可以实现快速和便捷的检测。

另外,生物传感器还可用于检测葡萄糖水平,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2.环境应用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污染物的检测,通过监测大气中的有毒气体和微量元素来判断空气质量,这对保护人们的健康非常重要。

此外,生物传感器还可用于检测土壤和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3.食品应用生物传感器可以广泛应用于食品质量检测中。

例如,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和其它有害物质。

这对保证食品的安全非常重要。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工作原理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工作原理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工作原理概述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不断增加,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传统的葡萄糖传感器主要是基于酶促反应的方法,但是酶促反应方法存在使用寿命短、易受交叉反应等问题。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受到关注。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主要是基于材料的传感器,可以解决酶传感器的使用寿命短、易受干扰等问题。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主要使用的是葡萄糖氧化物和电极材料。

原理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葡萄糖的氧化反应和电极的催化反应。

第一个方面是葡萄糖的氧化反应。

在传统的酶传感器中,酶被用于加速葡萄糖的氧化反应。

无酶传感器则不需要酶,而是使用一种被称为葡萄糖氧化物的物质,其可以将葡萄糖氧化成氢离子和电子。

葡萄糖氧化物的化学反应如下:C6H12O6 + 2H2O + O2 → 6H+ + 6e- + CO2第二个方面是电极的催化反应。

电极催化反应也被称为电催化反应,其是指在电极表面进行的催化反应。

最常用的电极材料是白金(Pt),其是一种优秀的电极催化剂。

在无酶葡萄糖传感器中,电子和氢离子在电极上催化反应,得到电流。

电催化反应的化学反应如下:2H+ + 2e- → H2基于这两个方面,无酶葡萄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下:葡萄糖氧化物被放置在电极表面。

当葡萄糖进入传感器时,氧化反应开始发生,产生的电子被传递到电极表面。

在电极表面,电子和氢离子反应,产生的电流反映了葡萄糖浓度的变化。

优点1. 使用寿命长:酶在高温下或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失活,从而影响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则没有酶,不易失活,因此使用寿命更长。

2. 抗干扰性强:酶传感器易受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准确度降低。

无酶葡萄糖传感器使用材料作为传感器,因此抗干扰性更强,准确度更高。

3. 同时检测多种物质:无酶传感器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电极材料来检测多种物质,而酶传感器则只能检测一种物质。

4. 设计灵活:无酶传感器的设计相对灵活,可以底部电极、顶部电极等多种方式,不需要局限于酶传感器的设计。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概况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概况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概况葡萄糖是动物和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葡萄糖的定量测定在生物化学、临床化学和食品分析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1954年Clark的氧电极分析方法使活体组织氧分压的无损测量成为可能,由此打开了生物传感器这一研究领域。

50多年来各国科研人员对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和发展使得葡萄糖传感器在食品分析、发酵控制、临床检验等诸多方面得到应用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分类、原理及发展概况等作一简要概述。

1.概念生物传感器是用来侦测生体内或生体外的环境化学物质或与之起特异性交互作用后产生响应的一种装置,Gronow将其定义为“使用固定化的生物分子结合换能器”[1]。

它利用生物化学和电化学反映原理,将生化反应信号转换为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进行放大和转换,进而测量被测物质及其浓度[2],是一种集现代生物技术与先进的电子技术于一体的高科技产品。

生物传感器可用于探索揭示生命系统中信息的产生、存储、传输、加工、转换和控制等基本规律,探讨应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方法。

葡萄糖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领域研究最多、商品化最早的生物传感器[3],为葡萄糖氧化酶,GOD)经固化后于氧电极组成成。

这一生物传感器可在非常短的响应时间(glucose oxidase内完成对葡萄糖的测定,其线性范围为0~30mg?dL-1,能稳定使用22d,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2。

2.分类关于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分类,不同的研究方向,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

一是根据生物传感器中分子识别元件即敏感元件划分为:酶传感器(enzyme sensor),微生)),组织传感器(tis-suesensor物传感器(microbial sensor),细胞传感器(original sensor和免疫传感器(immunolsensor)。

二是根据生物传感器的换能器即信号转换器分类,如:生物电极(bioelectrode)传感器,半),热生物传),光生物传感器(optical biosensor导体生物传感器(semi conduct biosensor)等。

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构筑、机理及应用研究

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构筑、机理及应用研究

新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构筑、机理及应用研究【摘要】:葡萄糖是动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葡萄糖的定量测定在临床化学、生物化学和食品分析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葡萄糖的分析与检测方法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的增加,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仅次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第三大危险疾病,其诊断和治疗已成为了医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因此,快速、准确、方便地检测血糖含量,从而有效地对糖尿病进行监测和治疗变得越来越重要。

之前,人们已经为葡萄糖的检测做出了很多重要的研究。

在已有检测方法中,生物传感器由于具有灵敏度高、重现性好、操作简便等优点,在各种检测方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对固定在特定载体上的葡萄糖氧化酶(GOx)催化氧化葡萄糖时产生的过氧化氢电流的检测。

因此,葡萄糖氧化酶的固定化是传感器制备过程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1-100纳米尺度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是处在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

纳米材料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并由此产生出许多特殊性质。

由于纳米材料特有的光、电、磁、催化等性能,引起了凝聚态物理界、化学界及材料科学界的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因此,纳米材料在太阳能电池、催化、电子信息技术及传感器材料等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中传感器是纳米材料可能利用的最有前途的领域之一。

纳米材料奇异的特性,使得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检测限和响应范围等性能指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纳米材料为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论文通过链接反应(ClickReaction)、聚酰胺胺(PAMAM)和聚多巴胺膜对葡萄糖氧化酶进行固定化,并利用水热法合成了树叶状CuO纳米材料、ZnO/Au复合纳米材料和纳米WO3,并将其应用于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光谱、电子衍射光谱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合成的纳米材料形貌和组成进行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安培检测法等对葡萄糖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应用1. 引言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将生物学反应转化为可量度的信号的装置,它可以检测和测量生物体内的各种分子、离子和微生物等生物活性物质。

生物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环境监测、食品安全和农业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及各个应用领域的具体案例。

2. 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分类生物传感器根据其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酶传感器酶传感器利用酶对底物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目标物质的浓度。

常见的酶传感器包括葡萄糖传感器、乳酸传感器和胆固醇传感器等。

例如,葡萄糖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2.2 免疫传感器免疫传感器利用抗体与抗原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物质。

免疫传感器在医学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检测病毒、细菌和抗体等。

近年来,免疫传感器也用于食品安全领域,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和有害物质。

2.3 DNA传感器DNA传感器利用DNA分子的特异性互补配对来检测目标物质。

DNA传感器在基因检测和基因表达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DNA传感器可以检测基因突变和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助于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2.4 细胞传感器细胞传感器利用细胞对外界环境的敏感性来检测目标物质。

常见的细胞传感器包括细胞生物传感器和细胞电化学传感器等。

细胞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和生物安全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可以检测水体中的有毒物质和污染物。

3.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案例生物传感器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3.1 医学诊断生物传感器可用于医学诊断,例如心电图仪检测心电信号、血糖仪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

同时,生物传感器还可以用于检测疾病标志物,帮助早期诊断和治疗疾病。

3.2 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中起到关键作用。

例如,利用细胞传感器可以检测水体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和细菌等。

这有助于保护环境、预防环境污染。

3.3 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够利用生物分子与物理或化学传感器相结合的设备,用于检测生物体内或周围环境中的特定生物分子或生物过程的变化。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主要基于生物分子的识别和信号转换,它可以应用于医学诊断、食品安全监测、环境污染监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涉及到生物分子的识别和信号转换两个关键步骤。

首先,生物传感器需要能够识别目标生物分子,这通常通过生物分子与传感器上的生物识别元素(如抗体、酶、核酸等)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

这种特异性结合可以使传感器对目标生物分子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灵敏性,从而实现对目标生物分子的准确检测。

其次,生物传感器需要将生物分子的识别转化为可测量的信号。

这一步骤通常通过生物识别元素与传感器信号转换元件(如电化学传感器、光学传感器等)的相互作用来实现。

生物识别元素与信号转换元件的相互作用可以引起信号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被测量和记录下来,从而实现对目标生物分子的定量或定性分析。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直接检测和间接检测两种方式。

直接检测是指生物传感器直接检测目标生物分子的存在或浓度,通常通过生物识别元素与目标生物分子的特异性结合来实现。

而间接检测则是指生物传感器通过检测目标生物分子引起的生物过程或信号变化来间接反映目标生物分子的存在或浓度,通常通过生物识别元素与目标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引起的信号变化来实现。

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还涉及到信号放大和数据处理等技术。

信号放大可以提高生物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检测范围,从而实现对低浓度目标生物分子的检测。

数据处理则可以将生物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结果,如图形、数字或报告,从而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检测结果和分析。

总之,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生物分子的识别和信号转换,通过生物识别元素与信号转换元件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对目标生物分子的检测。

生物传感器在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其工作原理的深入理解和技术的不断创新将推动生物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葡萄糖传感器课件

葡萄糖传感器课件

葡萄糖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01
02
03
04
医疗领域
用于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 ,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食品工业
用于检测食品中葡萄糖含量, 控制食品加工过程和产品质量

环境监测
用于检测水体、土壤中葡萄糖 含量,评估环境质量。
其他领域
如生物工程、发酵工程等,可 用于研究生物代谢过程和生物
传感器开发等。
02
清洁传感器
使用前,请用清水清洁传感器表面,确保没有杂质或污垢。
检查电池或电源
确保设备电池或电源充足,以保证测量过程的准确性。
使用步骤
开启设备
插入传感器
打开您的设备,进入相应的葡萄糖测量模 式。
将葡萄糖传感器插入设备的对应插槽,确 保紧密连接。
等待校准
开始测量
设备会自动进行校准,等待校准完成后再 进行测量。
稳定性问题
长时间使用后,葡萄糖传感器 的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 定期校准。
成本高
目前葡萄糖传感器的制造成本 较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和代 谢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传感器
读数存在误差。
改进方向
提高准确性
通过改进传感器技术和生物兼容性, 提高葡萄糖传感器的准确性。
增强稳定性
时监测提供了可能。
高灵敏度
现代葡萄糖传感器具有 很高的灵敏度,可以检 测到低浓度的葡萄糖。
便携性
随着技术的发展,葡萄 糖传感器越来越小型化
,方便携带。
无创检测
与传统的采血检测相比 ,葡萄糖传感器无创、 无痛,减轻了患者的痛
苦。
缺点
准确性问题
由于传感器技术、生物兼容性 等因素,葡萄糖传感器的准确

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B 辑)第30卷第2期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2000年4月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唐芳琼孟宪伟陈东冉均国苟立郑昌琼(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 北京100101; 四川大学无机材料系, 成都610065)摘要研制的纳米增强葡萄糖传感器是用纳米憎水Au颗粒憎水SiO2颗粒以及Au和SiO2颗粒混合与聚乙烯醇缩丁醛(PVB)构成复合固酶膜基质, 用溶胶-凝胶法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D), 组成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实验表明, 纳米颗粒可以大幅度提高固定化酶的催化活性, 响应电流从相应浓度的几十纳安增强到几千纳安, 电极响应迅速, 1 min达到稳态. 探讨了纳米颗粒效应在固定化酶中所起的作用, 开辟了制备直接电子传递第三代生物传感器的新途径和纳米颗粒应用的新领域.关键词固定化酶(GOD) 纳米Au颗粒纳米SiO2颗粒灵敏度生物传感器是利用生物物质作为识别元件, 将被测物的浓度与可测量的电信号关联起来.生物传感器中研究最多的是酶传感器. 根据酶与电极间电子转移的机理大致可将酶生物传感器分为三代氧的催化原理设计制作的酶传感器称为第一代生物传感器第三代生物传感器是指在无媒介体存在下, 利用酶与电极间的直接电子传递制作的酶传感器. 采用新的电极物质如有机导电盐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并由此产生出许多特殊性质: 奇异力学磁学光学和化学活性等[2]. 本文就是利用纳米金表面反应活性高催化效率高 β-D葡萄糖(SigmaChem.Co); 混合磷酸盐(KH2PO4,Na2HPO4北京化学试剂二厂)聚乙烯缩丁醛(PVB)(中国医药进出口公司, 进口分1999-07-02收稿, 2000-01-05收修改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 69731010, 69772039, 69971023)120中国科学 (B 辑)第30卷装)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配制溶液的水均为2次蒸馏水.Ag/AgCl电极(自制)JEM-100型, 日本NEC公司; 紫外光谱仪: 8451A 型美国汇普公司; 自动双重纯水蒸馏器:石英管式, 上海玻璃仪器一厂; 数字多用仪Thurlby 1905-a型英国Thurlby Electronics Ltd10-4mol/kg水溶液制备亲水金颗粒[3]. 所制备Au水溶胶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如图1(a).(2) 憎水Au颗粒的制备在AOT/环己烷体系中分别制备满足指定RW (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和RE(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值条件的HAuCl4和柠檬酸钠反胶束, 混合两种反胶束溶液, 磁力搅拌至溶液出现淡紫红色, 制备得到1.0含有表面活性剂AOT/环己烷体系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形成反胶束, 为正硅酸四乙酯的水解提供大小均一的反应场, 定义Ra 为NH3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比, 利用RW和Ra值来控制SiO2颗粒的大小. 这样制得含SiO2 2.5图1 纳米颗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a) 亲水Au颗粒; (b) 憎水Au颗粒RE =0.000 5 Rw=8; (c) 憎水SiO2颗粒Ra=0.5, Rw=4第2期唐芳琼等: 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121净后在2次水中煮沸. 待铂丝冷却后用滤纸擦干净. 然后分别在丙酮10-6mol)的纳米亲水Au10-4mol)混匀, 加至一定量的2的冰箱中.1.3 检测方法采用二电极检测装置[5]. 底液为0.1 mol/LKCl磷酸盐缓冲溶液pH. 测量时先将双电极置于缓冲溶液中, 加一电压于工作电极(0.4V VS.Ag/AgCl), 当背景电流值减少至一恒定值时将电极放至被测溶液(不同量β-D葡萄糖, 0.1 mol/L KCl磷酸盐缓冲溶液)中, 分别记录不同时间的电流响应值, 扣除初始背景电流值即为被测葡萄糖浓度的电极电流响应值.2 结果和讨论溶胶中固定GOD制备电极, 对不分别在含相同量的纳米亲水Au憎水SiO2同葡萄糖浓度测定电极的电流响应如图 2. 作为对比未引入任何纳米颗粒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在10 mmol/L时为200 nA/cm2 , 引入憎水SiO颗粒的电极电流响应为2500 nA/cm2,2引入亲水Au 颗粒的电极电流响应为2800 nA/cm2,引入憎水Au颗粒的电极电流响应为7050 nA/cm2. 从中可以看出, 固定化酶时引入纳米颗粒能够增加酶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 大幅度提高电极的响应电流值. 这是由于纳米颗粒比表面积大我们先前的工作[6,7]已证明, 憎水SiO颗粒表面有利于酶固2定, 改善酶的活性和稳定性图2 纳米颗粒对酶电极的影响示憎水Au,122中 国 科 学 ( B 辑)第30卷撕开GOD 表面的水化壳, 使GOD 拉伸变形以致失去活 性[9]. 而且PVB 凝胶遇亲水Au 颗粒所引入的水立即生成沉淀, 在沉淀中会包裹住大量的GOD, 虽然沉淀最后被搅开, 但经过这一过程, 酶活性必然受到严重影响.憎水AuÔ÷Ë®Au 颗粒以1·Ö×Ó¼äAu 颗粒与Au颗粒间图3 SiO 2颗粒与亲水示SiO 2+憎水Au,图4 GOD 憎水A u颗粒不同加入次序的影响示SiO 2+GOD+Au,第2期唐芳琼等: 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123(d EM)(1) 引入憎水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制备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电流, 与不含纳米颗粒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电流相比提高了十几倍. 这主要由于二氧化硅较强的吸附性能, 和反胶团对酶的稳定和保护作用. 引入的反胶团为固定化酶提供优良反应场所, 增加固定化酶的稳定性和活性. 因而纳米SiO 2颗粒能牢固地吸附大量具有生物活性的GOD, 从而提高电极的电流响应.(2) 亲水金纳米颗粒制备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大大提高. 这主要是由于Au 的良好导电性能, 亲水金可能与GOD 氧化还原中心FAD 发生较好的联系, 减小电子在给体和受体间的距离, 提高了电极与GOD 间的电子传递速率.(3) 憎水金纳米颗粒制备的葡萄糖传感器的电流响应与不含纳米颗粒的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电流相比提高30倍. 这主要是由于金的良好导电性和憎水颗粒引入的反胶团对酶的保护作用.(4) 憎水二氧化硅分别与亲水反胶团的保护作用和金颗粒的良好的导电性. 由于亲水Au 颗粒可能会与葡萄糖氧化酶的氧化还原中心发生键和, 所以更有利于电子的传递, 可将其近似认为是无媒介传感器.本文利用纳米颗粒制备葡萄糖传感器的方法具有简单易行GOD 用量少易于工业化的优点. 是制备第三代葡萄糖传感器新的途径, 为纳米颗粒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领域.我们也研究了纳米Ag(亲水Au(憎水图5 GOD 分子从FAD 中心向金属电极进行电子转移的距离示意图(a)无金颗粒的酶电极; (b)有金颗粒的酶电极124中国科学 (B 辑)第30卷致谢本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光化学实验室的支持, 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Zhao J, Henkens R W, Stonehuerner J, et al.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at horseradish peroxidase-colloidal gold modified electrodes. J Electroanal Chem, 1992, 327: 109214Stober W, Fink A. Controlled growth of monodisperse silica in the micro size rang. 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1968, 26: 62316Tang F Q, Zhang L, Jiang L. Improvement of enzymatic activity and lifetime of Langmuir-Blodgett films by using submicron SiOparticles.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1992, 7: 50327038Crumbliss A L, Perine S C, Stonehuerner J, et al. Colloidal Gold as a Biocompatible Immobilization Matrix Suitabl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Enzyme Electrodes by Electrodeposition. 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 1992, 40: 48372310Chen Z J, Ou X M, Tang F Q, et al. Effect of nanometer particles on the adsorbability and enzymatic activitity of glucose oxidase. Colloids and surfaces B: Biointerfaces B: Biointerfaces, 1996, 7 (September): 173纳米颗粒增强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作者:唐芳琼, 孟宪伟, 陈东, 冉均国, 苟立, 郑昌琼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北京100101;四川大学无机材料系,成都,610065刊名:中国科学B辑英文刊名:SCIENCE IN CHINA (SERIES B)年,卷(期):2000,30(2)被引用次数:75次1.Chen Z J;Ou X M;Tang F Q Effect of nanometer particles on the adsorbability and enzymatic activitity of glucose oxidase 19962.Khmelnitsky Yu L;Levashov A V;Klyachko N L Engineering biocatalytic systems in organic media with low water content 19883.Crumbliss A L;Perine S C;Stonehuerner J Colloidal Gold as a Biocompatible Immobilization Matrix Suitabl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Enzyme Electrodes by Electrodeposition 19924.张琳;袁金锁;唐芳琼溶胶-凝胶法制备含纳米憎水SiO2颗粒葡萄糖酶电极 1995(07)5.Tang F Q;Zhang L;Jiang L Improvement of enzymatic activity and lifetime of Langmuir-Blodgettfilms by using submicron SiO2 particles[外文期刊] 19926.唐芳琼;李津如;袁金锁双电极LB膜葡萄糖生物传感器 1990(01)7.Stober W;Fink A Controlled growth of monodisperse silica in the micro size rang 19688.Moremans M;Daneels G;Demey J Sensitive colloidal metal (gold or silver) staining of protein blots on nitrocellulose membranes[外文期刊] 19859.李泉;曾广斌;席时权纳米粒子 1995(06)10.Zhao J;Henkens R W;Stonehuerner J Direct electron transfer at horseradish peroxidase-colloidal gold modified electrodes 19921.姜晓琳.李祯.陆杰.顾瑾蛋白质基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应用化工 2011(1)2.赵建军.潘勇.秦墨林.黄启斌纳米金属/金属氧化物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进展[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2010(3)3.陈冬梅固定化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现代农业科技 2010(19)4.尹志娜固定化酶及其在食品和生物领域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命科学仪器 2009(10)5.周勇以天青Ⅰ为介体的纳米金颗粒增强的葡萄糖传感器[期刊论文]-分析测试学报 2009(7)6.赵晓华.孟庆军.毕春元.张利群.史建国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东科学 2009(2)7.王权纳米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09(32)8.王琦.张宏芳.骆凯.郑建斌纳米金、碳纳米管和纳米线及其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8(10)9.GUO Xiao-ming.王根礼.YE Wei-lin.周祖新.ZHU Xian葡萄糖氧化酶在金胶修饰碳糊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及其应用[期刊论文]-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2)10.张树霞.高书燕.杨恕霞.张洪杰贵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化学通报(印刷版) 2008(8)11.姜利英.蔡新霞.刘红敏.刘春秀.郭宗慧纳米铂颗粒修饰薄膜金电极的新型葡萄糖传感器研究[期刊论文]-分析化学 2008(11)12.许淑霞.吴金生.张勇.漆红兰.张成孝纳米金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的碳纳米管修饰第3代过氧化氢传感器的研究[期刊论文]-分析测试学报 2008(10)13.高盐生.董江庆.徐晓燕纳米技术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江苏化工 2008(3)14.李晔酶的固定化及其应用[期刊论文]-分子催化 2008(1)15.芶立.陆定.冉均国.杨丽娜.苏葆辉不同纳米颗粒对一次性使用葡萄糖传感器性能的影响[期刊论文]-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07(z2)16.干宁.徐伟民.李天华纤维素酶活性测定的生物传感器研究[期刊论文]-纤维素科学与技术 2007(3)17.杨光明.白慧萍.黄爱银.卢旭晓.杨云慧基于胱胺自组装金纳米线的第三代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的研制[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07(4)18.宦迪亮.左少华.蓝闽波基于二茂铁/纳米金修饰碳糊电极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期刊论文]-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6)19.李巧铃.BüRGI Thomas.陈辉金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自组装[期刊论文]-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2007(6)20.李巧铃.Bürgi Thomas金纳米粒子的合成和应用[期刊论文]-现代化工 2007(z1)21.干宁.徐伟民.周雄.王志颖二氧化硅凝胶葡萄糖传感器上羟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测定[期刊论文]-林产化学与工业 2007(3)22.刘英菊.古翠媚.袁锐昌纳米金在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期刊论文]-黄金 2007(6)23.郭伟玲.任湘菱.唐芳琼.陈东.张琳.刘奉岭反胶束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及其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过程工程学报 2007(3)24.赵琨.宋海燕.常竹.庄淑萁.何品刚.方禹之铂纳米颗粒修饰直立碳纳米管电极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期刊论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2007(7)25.宦迪亮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726.宦迪亮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727.张海锋.张小水.王丽娟.娄巧云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应用及前景[期刊论文]-计测技术 2006(z1)28.郭萌萌.杨云慧.王志杰.沈国励.俞汝勤基于伴刀豆球蛋白固定过氧化物酶无介体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制[期刊论文]-分析化学 2006(3)29.张超.高虹.李冀新固定化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6(3)30.曲鹏.王英.张亚非LB技术制备金纳米粒子单层膜[期刊论文]-微纳电子技术 2006(2)31.伍林.曹淑超.易德莲.秦晓蓉.欧阳兆辉纳米颗粒增强酶生物传感器性能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生物技术通报 2006(1)32.丁小勤.胡劲波.李启隆蛋白质的电分析化学研究[期刊论文]-分析试验室 2006(1)33.曲鹏.王英.张亚非金纳米粒子LB单层膜的制备及其I-V特性[期刊论文]-电子元件与材料 2006(2)34.陈利国碳纤维超微电极直接电化学及其应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35.李小丽基于掺硼金刚石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36.周丽绘.鲜跃仲.周宇艳.胡军.刘洪来金复合介孔SBA-15吸附血红蛋白在H2O2电催化反应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学报 2005(23)37.冷鹏.郑彦.李其云纳米金-生物酶膜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上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分析计量 2005(5)38.岳波.苟立.冉均国.杨丽娜金纳米颗粒增强一次性使用葡萄糖传感器的响应性能[期刊论文]-化工进展2005(4)39.吴宝艳.杨钰.宋昭.赵紫霞.安(齐)顺一.长哲郎.陈强纳米颗粒对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性能影响的研究[期刊论文]-高技术通讯 2005(6)40.伍林.曹淑超.易德莲.连兰.秦晓蓉纳米颗粒增强尿酸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设想[期刊论文]-传感器世界2005(9)41.孙双姣.蒋治良金纳米微粒的制备和表征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贵金属 2005(3)42.董守安.唐春DNA识别、生物传感器和基因芯片中的纳米金和银粒子[期刊论文]-贵金属 2005(1)43.向秋芬基于溶胶-凝胶和纳米颗粒固定化酶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4.高娜新型纳米材料用于电流型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5.曹淑超改性纳米SiO<,2>增强的尿酸酶生物传感器机理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46.孙冬梅直接型生物燃料电池酶催化剂的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47.翟好英金、银和铂配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48.翟好英金、银和铂配合纳米微粒体系的光谱特性研究及其分析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49.岳波纳米颗粒增强一次性使用葡萄糖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学位论文]硕士 200550.孙一新血红素蛋白质和儿茶酚(胺)类化合物的电化学及其分析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51.丁小勤细胞色素c及其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52.丁芬银纳米对稀土离子-核酸(药物)的二级散射光谱影响的研究及其应用[学位论文]硕士 200553.周宇艳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及其应用于生物分子检测的电化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54.张成林纳米材料修饰电极及其在蛋白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55.漆红兰纳米粒子组装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56.刘新建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及相关新型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学位论文]博士 200557.钟霞.戴建远.唐点平.刘颜.柴雅琴.袁若普鲁士蓝、纳米金共修饰铂丝电极葡萄糖传感器的研制[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04(2)58.何可群.刘艳丽.沈国励.俞汝勤半导体荧光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04(2)59.蒋治良.翟好英.章表明.刘庆业.李廷盛液相卤化银纳米微粒的界面荧光和共振散射光谱特性[期刊论文]-化学学报 2004(14)60.李群芳.袁若.柴雅琴.莫昌俐.刘颜.黄小清.王秀玲萘酚绿为电子媒介体金纳米颗粒修饰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61.冯锋基于连续可更新动态液滴光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学位论文]博士 200462.刘涛纳米材料与血红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63.赵继宽溶致液晶模板法电沉积金属纳米材料[学位论文]博士 200464.莫昌莉.赵勤.柴雅琴.刘颜.袁若以萘酚绿B为介体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03(1)65.凌绍明.沈文闻.隆金桥(Ag)核·(Au)壳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期刊论文]-化学世界 2003(12)66.李简过渡金属配合物电子介体在酶电流型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67.江丽萍.吴霞琴.朱柳菊.贾能勤.章宗穰基于金纳米的第3代平面型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期刊论文]-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68.沈星灿.何锡文.梁宏纳米粒子特性与生物分析[期刊论文]-分析化学 2003(7)69.马希骋.蔡元华.伦宁.温树林.豆帆Au(Ru)-SiO2纳米-微米复合粒子的制备及精细结构研究[期刊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2003(6)70.江丽萍.吴霞琴.龚翠萍.贾能勤.姜远达.章宗穰壳聚糖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及其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期刊论文]-化学传感器 2002(4)71.刘慧宏.庞代文氧化还原蛋白质电化学研究[期刊论文]-化学进展 2002(6)72.蒋治良.冯忠伟.李廷盛.李芳.钟福新.谢济运.义祥辉金纳米粒子的共振散射光谱[期刊论文]-中国科学B辑2001(2)73.蒋治良金原子团簇的分频散射光谱研究[期刊论文]-光子学报 2001(4)74.蒋治良.冯忠伟液相金纳米粒子的分频和倍频散射光谱研究[期刊论文]-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75.任湘菱.唐芳琼纳米铜颗粒-酶-复合功能敏感膜生物传感器[期刊论文]-催化学报 20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kx-cb200002004.aspx。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一、实验目的学习和掌握国内外数据库查询综合运用的方法。

二、实验方法原理由于葡萄糖测定在医疗诊断、发酵工业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 如何快速准确地测定这一问题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所以葡萄糖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领域研究最多、商品化最早的生物传感器。

通过图书馆馆藏数据库,掌握国内外数据库查询综合运用方法,查找与本实验相关的资料信息,初步了解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应用以及发展。

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备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三、实验步骤1、进入华南农业大学图书馆主页,点击网络数据库,如CNKI期刊、博士、硕士论文全文库等,进入检索界面。

2、分析实验题目,确定检索主题词,编写检索式。

3、查询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应用及发展。

4、查询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设计原理、制作步骤、性能测试指标。

5、以一种感兴趣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写出能进行实验的报告。

四、结果处理1、生物传感器的原理:(1)生物功能物质的分子识别:生物传感器的原理以生物功能物质的分子识别为基础。

例如,酶是一种高效生物催化剂,其比一般催化剂高106~1010倍,且一般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此外,酶还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它只对特定物质进行选择性催化)。

酶催化反应可表示为:酶+底物酶·底物中间复合物—→产物+酶形成中间复合物是其专一性与高效率的原因所在。

由于酶分子具有一定的空间构型,只有当作用物的结构与酶的一定部位上的构型互相吻合时,它才能与酶结合进而受酶的催化。

酶的分子空间构型是它进行分子识别的基础。

图1表示酶的分子识别功能。

抗体的分子识别功能与酶类似。

细胞器、微生物及动物组织等是分子集合体,结构比较复杂,其识别功能亦复杂。

图1 酶的分子识别功能(2)生物传感器工作原理:按照受体学说,细胞的识别作用是由于嵌合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与外界的配位体发生了共价结合,通过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诱发了一系列电化学过程。

膜反应所产生的变化再分别通过电极、半图2 生物传感器原理导体器件、热敏电阻、光电二极管或声波检测器等转换成电信号,如图2所示。

葡萄糖酶电极的稳态电流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

葡萄糖酶电极的稳态电流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

葡萄糖酶电极的稳态电流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以葡萄糖酶电极的稳态电流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为题,本文将探讨葡萄糖酶电极在测量葡萄糖浓度时的应用以及稳态电流与葡萄糖浓度之间的关系。

葡萄糖酶电极是一种常用的生物传感器,用于测量葡萄糖浓度。

它基于葡萄糖酶的催化作用,通过测量催化反应所产生的电流来间接测量葡萄糖浓度。

葡萄糖酶是一种酶类,它能够催化葡萄糖分子的氧化反应,将葡萄糖转化为葡萄糖酸,并释放出电子。

当葡萄糖酶电极与含有葡萄糖的溶液接触时,葡萄糖会被葡萄糖酶催化生成葡萄糖酸,并产生一定的电流。

该电流被称为稳态电流,其大小与葡萄糖浓度成正比。

换句话说,葡萄糖浓度越高,稳态电流越大;葡萄糖浓度越低,稳态电流越小。

稳态电流与葡萄糖浓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在实验中,可以分别制备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并将葡萄糖酶电极浸入其中。

然后,通过测量稳态电流的大小,可以得到不同葡萄糖浓度下的电流值。

将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就可以得到稳态电流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曲线。

需要注意的是,葡萄糖酶电极在测量葡萄糖浓度时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温度、pH值、离子浓度等环境因素都可能对催化反应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稳态电流的大小。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和校正,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葡萄糖酶电极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生物医学领域,它可以用于血糖监测,帮助糖尿病患者实时监测血糖水平,并进行合理的用药和饮食控制。

在食品工业中,葡萄糖酶电极可以用于检测食品中的葡萄糖含量,帮助生产商控制产品质量。

此外,葡萄糖酶电极还可以在环境监测、生物学研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葡萄糖酶电极的稳态电流与葡萄糖浓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这种关系,并得到稳态电流与葡萄糖浓度的关系曲线。

葡萄糖酶电极在测量葡萄糖浓度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在医疗、食品、环境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不断研究和改进,葡萄糖酶电极的性能和精确度将不断提高,为各个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持。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进展过程及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进展过程及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进展过程及研究成果摘要:总结了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发展过程;阐述了第一代经典葡萄糖酶电极、第二代传递介体传感器及第三代直接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并介绍了其它类型的葡萄糖传感器技术及产品,部分产品在医学上的应用。

最后,总结和展望了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及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医学领域;进展引言:葡萄糖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领域研究最多、商品化最早的生物传感器。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基于两个方面的技术基础:第一,葡萄糖是动物和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葡萄糖的定量测定在生物化学、临床化学和食品分析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分析方法的研究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临床检验中对血糖分析技术的需求,促进了葡萄糖酶分析方法建立;第二,1954年,Clark建立了氧电极分析方法。

1956年又对极谱式氧电极进行了重大改进,使使活体组织氧分压的无损测量成为可能,并首次提出了氧电极与酶的电化学反应理论。

根据Clark电极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科学家纷纷开始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食品分析、发酵控制、临床检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1 经典葡萄糖酶电极1962年,Clark和Lyo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酶电极的论文[2]。

1967年Updik和Hicks首次研制出以铂电极为基体的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

用于定量检测血清中的葡萄糖含量[3]。

这标志着第一代生物传感器的诞生。

该方法中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透析膜和氧穿透膜中间,形成一个“三明治”的结构,再将此结构附着在铂电极的表面。

在施加一定电位的条件下,通过检测氧气的减少量来确定葡萄糖的含量。

由于大气中氧气分压的变化,会导致溶液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测定的准确性[4]。

为了避免氧干扰,1970年,Clark对其设计的装置进行改进后,可以较准确地测定H 2O2的产生量,从而间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5]。

生物传感器法检测葡萄汁中葡萄糖含量

生物传感器法检测葡萄汁中葡萄糖含量
本研究采用葡萄糖测定的酶-电极法,首先在生物传感 分析仪双电极系统内以1‰葡萄糖溶液为标准品检测该 方法的线性、稳定性、抗干扰性和专一性,最后通过对赤 霞珠和巨峰两个不同品种的葡萄汁中葡萄糖含量进行检 测,建立了葡萄汁中葡萄糖含量的酶电极测定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赤霞珠葡萄,巨峰葡萄:均购自济南七里堡市场;葡萄 糖氧化酶(10 U/mL):Sigma 公司;牛血清白蛋白、戊二醛: 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进口分装;“O”型圈、SBA生物 传感分析仪专用稀释水、缓冲液: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 所自行配制;聚碳酸酯膜、核微孔膜(孔径0.2 mm):美国 Nucleopore公司;铂、银纯度为99.999%:中国人民银行济 南分行。 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1.2 仪器与设备
biosensor; enzyme electrode; grape juice; glucose
葡萄酒是目前被全球普遍接受的一种酒精饮料,因 保健作用及丰富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受到国人的喜爱。 葡萄 糖含量是影响葡萄酒质量和区分葡萄酒种类的重要功能 性指标之一。 葡萄汁是酿造葡萄酒的原料,其所含糖类主 要包括葡萄糖、果糖和蔗糖[1-8],因此建立一种能够快速准 确专一性检测葡萄糖含量的方法对高品质葡萄酒的酿造 具有重要的意义。
(Biology Institute, Qil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dong Academy of Sciences), Jinan 250014, China)
A biosensor analysis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glucose in grape juice was established using glucose oxidase and hydrogen peroxide electrode in the reaction system of phosphate buffer 0.2 mol/L (pH 7.2) and glucose standard solution 1‰.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iosensor method had a good linearity in the range of glucose concentration of 0-1 000 mg/L, the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y=0.994 8x-3.081, R2=0.999 9. The stability of the biosensor was goo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 was 1.63%, the adding standard recovery rate was between 96.0%-102.4%. The specificity was strong, and glucose was determined specifically.

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李传平200941601040(青岛大学化学化工与环境学院山东266071)摘要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的一种,是一门由生物、化学、医学、电子技术等多个学科互相渗透建立起来的高新电化学技术, 它是一种将葡萄糖类酶的专一性与一个能够产生和待测物浓度成比例的信号传导器结合起来的分析装置。

其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成本低、能在复杂体系中进行在线连续监测的特点, 已在生物、医学、医药、及军事医学等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

【1】关键词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组成特点研究进展应用研究生物传感器是一类特殊的化学传感器, 它是以葡萄糖酶作为生物敏感基元, 对被测目标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检测器。

它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型信号转换器捕捉目标物与敏感基元之间的反应,然后将反应的程度用离散或连续的电信号表达出来, 从而得出被测物的浓度。

【1】1967年S.J.乌普迪克等制出了第一个葡萄糖传感器。

将葡萄糖氧化酶包含在聚丙烯酰胺胶体中加以固化,再将此胶体膜固定在隔膜氧电极的尖端上,便制成了葡萄糖传感器。

当改用其他的酶或微生物等固化膜,便可制得检测其对应物的其他传感器。

经过40多年的不断发展,当今的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技术除了临床葡萄糖分析,葡萄糖检测装置也应用于生物技术和食品工业。

这种广泛的应用领域大大促进了葡萄糖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和多样化。

[2]1 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特点葡萄糖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一般有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其一是生物分子识别元件( 感受器) , 是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葡萄糖酶类; 其二是信号转换器( 换能器) , 主要有电化学电极( 如电位、电流的测量) 、光学检测元件、热敏电阻、场效应晶体管、压电石英晶体及表面等离子共振器件等。

当待测物与分子识别元件特异性结合后, 所产生的复合物( 或光、热等) 通过信号转换器变为可以输出的电信号、光信号等, 从而达到分析检测的目的。

生物传感器-文献综述-3110100122-邵建智

生物传感器-文献综述-3110100122-邵建智

检测葡萄糖浓度的酶传感器研究文献1题目:Real-Time Noninvasive Measurement of Glucose Concentration Using a Microwave Biosensor检测机理:通过微波生物传感器,用探头尖端和葡萄糖溶液之间的实时电磁相互作用来检测葡萄糖浓度,微波生物传感器包括一个耦合到探针尖端的电解质谐振器,由于微波谐振器和葡萄糖溶液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葡萄糖浓度的变化与微波的反射系数直接相关,并且检测分辨率达1毫克/毫升。

检测仪器:如图所示的微波传感器。

分子识别元件:镀金探针尖端检测步骤:微波生物传感器包括一个耦合到探针尖端的电解质谐振器,其共振频率约为4.6GHz,为了获得高的灵敏度,有圆顶点的镀金探针尖端和圆筒形端部需要连接到谐振器的内部循环当中,硅管壁厚TT = 0.4毫米和内径TG = 2.5毫米被安装在圆筒形探针尖端的端部,如图所示。

整个系统放置在机械振动隔离台,测量全部在电磁内进行,其内环境,温度与湿度均自动控制,管内葡萄糖的流速保持着2毫米/秒的速度,利用网络分析仪,可以测得微波谐振器的反射系数,从而得出葡萄糖的浓度。

检测限:0.003dB/(mg/ml)检测时间:实时监控并检测创新性:可以进行无创实时检测不足:微波遥感平台应用不够广泛文献2题目:Measurement of Glucose Concentration in Blood Plasma Based on a Wireless Magnetoelastic Biosensor检测机理:血浆中的无线磁弹性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描述的基础上,使用质量敏感的磁传感器作为传感器。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制作是用pH敏感的聚合物和葡萄糖氧化酶(葡萄糖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生物层涂布的带状,磁致弹性传感器。

将pH响应聚合物溶胀或收缩,从而改变传感器质量负荷,分别响应于增加或减少的pH值。

在血浆中的葡萄糖氧化酶催化的氧化反应产生葡糖酸,从而使pH敏感聚合物收缩,这反过来又降低了传感器的质量负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生物酶与电化学传感器结合而成的生物医学设备,用于定量检测血清、血浆、尿、脑脊液等样品中的葡萄糖浓度。

其工作原理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1. 生物酶反应: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固定有葡萄糖氧化酶(GOD),将待测样品中的葡萄糖与氧同时消耗,发生如下酶促反应:
葡萄糖 + 氧→ 葡萄糖酸 + 水
2. 电子传递:在电极表面固定GOD和辅助酶(如过氧化物酶)后,加入待测样品后,样品中的葡萄糖与电极表面的GOD发生反应,产生葡萄糖酸和水,同时释放出电子。

电子通过电极传递至体外回路,产生电流信号。

3. 电流信号测量:葡萄糖生物传感器通过测量电路测量电流信号,将其转换为葡萄糖浓度,并输出至显示设备或记录设备。

通常情况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检测范围在0.1-10mmol/L之间,可精确到0.1mmol/L以下。

总之,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将生物酶反应和电化学传感器技术相结合,通过测量电流信号来定量检测样品中的葡萄糖浓度。

其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特点,在临床医学中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