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目录

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

第二节言行之礼 (3)

第三节礼乐 (3)

第四节典章制度 (4)

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

第一节名物之礼 (5)

第二节言行之礼 (6)

第三节为国以礼 (7)

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

第一节积极作用 (8)

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

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

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

第二节消极作用 (11)

等级制度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绪论

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如本杰明.史华兹(美)《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4]。总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礼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如礼的起源,周公制礼作乐的性质,周礼的实质和功能,礼与乐,礼与仁等方面。

21世纪,学术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礼的功能,根本精神,思想内涵等角度,阐述了“礼”对当代社会伦理,教育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如刘梦溪[6]在其文章中认为儒家“礼”思想包涵四个部分:约束之礼、礼让之礼、尊重之礼、和合之礼;蔡尚思[7],认为孔子的教育,主要是礼的教育。从整体上讲,中国就是礼的社会。因此本文就在前面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从论语中礼的含义,实践和作用方面综合做一个浅析,使之更好引导中国“礼”之风尚,“礼”之精神。

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许慎《说文解字》[9]认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至福也。”所以”“礼”的最初含义是祭祀鬼神的仪式,这也是学界普遍的看法。有学者对《论语》中的礼进行研究,将其含义归纳为“祭祀的仪式,典章制度,宫廷礼仪”三部分。国内几部权威辞书也就“礼”的含义做了一个分类。综合以上的归类,本章就《论语》中个人所领悟的礼的含义做一个浅析。

第一节名物之礼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至福也。”由此可见,礼是初民祭祀鬼神的仪式。名物之礼则是祭祀的一个外在形式,即指举行祭祀或典礼等正式,不正式场合等人们的服饰搭配、所用的礼器、以及交往所赠送的礼物、礼品等。如:“礼服,礼玉,礼金,祭酒,干肉”。作为名物之礼,孔子有一整套的服饰礼仪与礼物礼仪,其中对颜色,材质,搭配等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服饰礼仪,简单来说就是人的仪表仪容。主要是人们祭祀或者交往中的着装及饰物的佩戴的规则、规范。《论语》中服饰有祭服,丧服,朝服和常服四种。祭服按照祭祀对象,以及身份地位的尊卑有所不同。如:君子祭祀穿的礼服有帷裳和黼冕①。对于饰物的佩戴,特别是服丧期间佩饰的使用有做出严格规定,如《论语·乡党》篇提到“去丧,无所不佩”即服丧满了以后,什么东西都可以佩戴。对于朝服,古礼也有严格规定,《论语·乡党》就明确指出其穿戴的时间和场合“吉月,必朝服而朝”。朝服是臣子面见天子必穿之衣服,是对天子的敬重。常服即家居之服,就其颜色搭配、款式、材质也做出了说明。“缁衣,羔裘;素衣,廘裘;黄衣,狐裘。”因此可见,服饰的穿戴在古礼中有严格的规范的。

礼物礼仪,即用于祭祀的物品和人际交往中用于表示礼貌谦让而馈赠的物品,又被称作礼物。古礼用于祭祀的物品按照祭祀的对象,身份,有一定的规格,物品必须完备,摆放必须合礼。周代丧葬礼制规定,鼎以及其他的铜器如簋②都只能是贵族使用的礼器,一般平民,只能是日用陶器来陪葬。

第二节言行之礼

礼,是一种体制,是人们说话做事要遵循的体制。言行之礼就是对人在言语,行为方面的一个体制的约束。即社会交往过程中因人的身份等级差别而应遵循的行为仪节和举止

①绘黑白斧形的礼服和礼帽。黼fǔ 古代礼服上绣的半黑半白的花纹。冕miǎn 中国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员们戴的礼帽,后专指帝王的皇冠。

②读作“诡”(G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②束脩:脩是干肉,又叫脯。每条脯叫一挺,十挺为一束。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古代用来作初次拜见的礼物。是菲薄的。

规范,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

古代社会有很强的身份意识,在交往中不同身份的人必须在言辞,身份,容色等方面显示出与自己身份相适应的举止言行,否则就是失礼。《论语·乡党》“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

①即:孔子到外国出使,举行典礼,拿着圭,好像举不起来的样子,以表示恭敬谨慎。上举似在对别人做揖,向下拿似在交给别人。面色如在作战一样庄重。脚步细密紧凑,不歪斜。满脸和气的奉献礼物,以四人身份邀约他人见面,面部表情温和。可见孔子即使在出使外国也慎言、慎行、循规蹈矩。所以,孔子特别主张揖让周旋之礼,违之则不合礼。

孔子认为“礼”的特征即“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个人的视、听、言、动都必须遵循“礼”的规范,不得失时失度,不得违犯,不得逾越。“巧言令色鲜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食不语,寝不言”都是合言语和行为的。《论语·憲问》“原壤夷俟。子曰:‘幼不孫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扣其胫。”则是不合礼。可见礼是个人立身之本,不知礼,不学礼,则很难在社会立足。

第三节礼乐

《论语·阳货》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哉?乐云乐云,钟鼓云哉乎?”。可见礼乐不只限玉帛钟鼓之意。这里的礼乐其实是指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基本形态,即礼乐文化,它是统治者为巩固阶级内部秩序和更好的统治人民的方法和手段,同时是君子个人修养的最好途径。

礼乐分为礼文化和乐文化。礼文化,即人们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乐文化,除了管弦歌唱以外,还是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作为礼乐文化的“礼”,主要是从外在的行为上硬性的规范人,强制人去遵守。如“天子驾六”。“八佾制”,“列鼎制度”,都是外在行为的硬性规范。“乐”,主要是隐形的,达到潜移默化去感染人的效果。孔子听见韶的音乐,就使之“三月不知肉味”。这种境界就是乐的软性感化,使人格和性灵得到结合。“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对自己节制约束犯过失的事情就会少。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用礼来引导人们的行为,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内心,达到“音乐安详欢乐,其政和谐;音乐怨恨恼怒,其政紊乱。”外从礼,内从乐,礼乐结合,可使人民内则无怨,外则不争。使社会呈现一种和谐的景象。

第四节典章制度

《论语》中所说的礼,实际就是上升到社会层面的夏、商、周的典章制度,也即朝章国典。而作为典章制度的礼,是指在周人灭殷后,孔子根据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再结合一部分殷礼的基础上,相互融合改造而形成的一套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系统机制,即周

礼。它不仅规定了统治阶级如何组织其统治机关,还详细规定了与个人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如国家纲纪、宗法伦理、守丧祭祀等。《论语》中作为典章制度的礼,比较典型的是吿朔之礼和丧葬之礼。

吿朔之礼。《论语·八佾》中就有记载“子贡欲去吿朔之饩羊。子曰:‘赐也!而爱其羊,我爱其礼。’”①这里的吿朔饩羊就是吿朔之礼的一种。告,从前人读梏,gù,去声。“朔”,每月的第一天,初一。吿朔之礼,周天子在历年秋冬之交,于庙堂颁给诸侯第二年的历书。历书主要内容包括:闰月之年,每月初一为何时,因此叫“颁吿朔”。接受了这一历书的诸侯,将其藏之于庙。逢初一,便须杀一只活羊祭于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这祭庙叫做“吿朔”。

丧葬之礼。丧葬之礼主要体现在孝悌。《论语·为政》记载了孔子对樊遲解释“孝”的含义时指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生之时,侍奉父母要有愉悦的面容,有事情,年轻人效劳。父母死后,要悲伤痛哭,守孝三年,始终如一。

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孔子处在一个动荡的社会,一个变革的时代。因此,他要求以礼作为言行的规范标准,国家的最高治国纲领和方略,以此来约束人民,维护国家统治秩序。那么在孔子看来,到底哪些言行是违礼的,哪些治国纲领是合礼的。本章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在礼的实践中,合礼与违礼的表现。

第一节:名物之礼

《礼记正义·礼器》[11]孔子曰:“礼不可不省(察)也。礼不同,不丰,不杀……盖言称也。”实际是讲礼因人而异,不同身份的人遵守不同的礼。不丰,指各种礼器和礼节应该少的就不能增加。不杀,指应该多设置的不能减少。就是说礼有高低、大小、齐备的差别,礼中配置的器物和礼节要适宜。否则就是僭用,即不合礼。

名物合礼,最典型的是衣饰合礼,即衣服的颜色、材质样式、佩饰等是否合礼。《论语·乡党》规定:君子的镶边不用天青色和浅灰色做,平常家居服不用浅红色或紫色来做。夏天,穿着裹着轻衫的粗的或者细的葛布单衣。居家皮袄整体较长,但是右边的袖子必须略短。丧服满以后,对于佩饰佩带不做任何规定。吊丧不能穿戴子羔和黑色礼帽。大年初一,去朝贺一定是穿着上朝的礼服②。这些才是合礼的穿着。衣饰还按照身份等级不同而划分。古礼规定:“子祩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荀子·富国》)。都是严格按照等级制度而规定,不得逾越,否则是违礼。

名物合礼,还涉及礼器和仪节适宜,齐备的问题。如古代帝王祭祀天地日月星辰,朝臣①《论语注译》杨伯峻译著中华书局出版2009 p29

祭祀的则是山川大地。而作为礼事中代表威仪的礼器和仪节,实质是按尊卑等级来区别的。因此,礼器与仪节必须相适宜,否则所设置的身份等级就遭到破坏,是违礼。如,天子九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作为古代社会最重要的礼器,由此可见对鼎的使用的规定比较严格,不能随意超越。《礼记·礼器》子曰:“诸候以龟为宝,以圭为瑞,家不宝龟,不藏圭,不台门,言有称也。”①意思是说:“诸候的重任是保土,占卜吉凶须用龟;大夫身份卑微,不得使用宝龟占卜;诸候以天子受封的玉为吉祥物,卿大夫不得执玉,所以不能藏圭;诸候可以修筑台阶以建筑房屋,卿大夫没有此种资格。”这里所谓的“称”即适宜,合礼。必须按照身份的尊卑来使用利器,如若大夫藏以龟宝,则失礼。

第二节言行之礼

言行合礼,《论语·颜渊》做出了明确的定义。“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听,不做,不言,与之相反则是违礼。礼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作为言行之礼,肢体、言语、动作均要符合礼的要求,即“行中规,旋中矩。”

子张问行。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与则见其依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神。忠诚老实是言语合礼,欺诈无信为无礼;忠厚严肃为合礼言行,刻薄轻浮为无礼。可见,没有礼则不能通达,不能立足社会是因为无礼。“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而”(《论语·乡党》)。无论是在“国内”,“国外”言行都不可轻浮,应该庄重,谨慎,符合身份。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孟子》),合礼的言语即使在寒冷的冬天都会让人心生暖意,不合礼的言语使人在酷热的夏天都会心生寒意,也即要懂得知言慎言。

《礼记·曲礼》中提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是,圣人以礼教人,使人知礼懂礼,知道自己有别于动物。所以,礼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相处不按礼仪,混淆人伦,就如说话的禽兽。“入公门,鞠躬入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攫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一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踟蹰如也。”由此可见,孔子在庙堂上的行为十分庄重,合乎礼仪和等级关系,是合礼的。孔子看来,“席正以坐”“坐车直立”等都是合乎礼仪的行为,而“原嚷夷矣”“八佾舞于庭”等都是违礼。

第三节为国以礼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认为,为政的方法,靠杀人是根本不能够成功的,领导者要想把国家搞好,领导人民还是要靠自己的德行,作

风,即以礼治国。“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孔子看来,不知礼和违礼是“国家无宁”出现的主要原因。那么治国以礼,何为知礼?何为违礼?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动之以刑,未善也”。“上好礼,则民易使也”,何为好礼?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施政于民,刑法整顿于民,政法诱导于民,人民只会形成暂时免于罪过的侥幸心理,却依然不会懂廉耻。对他们施以道德诱导,礼教整顿,人民不但懂得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论语·为政》)①。即以严格的政令来领导人民,残酷的刑罚来管理国家,结果是民众不敢犯法,因为一旦犯法就会受到严刑酷法。这样只会使民众想法逃避刑罚处罚,却没有羞耻之心。假如以道德来领导他们,以礼教来教化他们,那么每个人形成一定的道德涵养和道德意识,使之学会从内心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做错事,不用等到法律制裁,他们自己就会觉得惭愧,就会悔恨,就会改正。因此,道之以政为知礼,动之以刑为违礼。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而“民若风行偃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即要求国君以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去影响和感化民众,一言一行皆要讲究威仪,做天下的示范,推行内修其德的全面要求,修养自我,使自己文明而有德,成为道德的榜样,整个国家就会井然有序。“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都不宽宏大量,不严肃,不庄重,叫百姓何以效仿?②。君子都不能以身作则,典型示范,那么威严何来,以什么来要求百姓?“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即老百姓只是恭谦顺从,不以礼为指导,就只是徒劳枉然;只是谨慎小心,不以礼为指导,就只剩胆小懦弱;只是勇猛,不以礼为指导,就只是莽撞;只是正直,不以礼为指导,就会尖酸刻薄(《论语·泰伯》)③。而“礼者,人之所履也。”使民敬、忠以劝,则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善举而教不能,则劝。要使人民听命与政,恭敬服从,则要求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就会相互勉励,尊重服从;你孝顺慈爱,他们也就会对你全心全意;你知人善用,教育能力弱的人,他们也就会勉励。君子不宽、不敬、不哀即违礼,则民劳、葸、乱、绞;君子庄、敬、孝慈即合礼,则民莫敢不敬,上行下效,足以为天下诫。

为国以礼,关键还在正名,名不正,则礼不合,礼不合,则国之乱。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孔子回齐景公之问,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④也就是正名,即君行君礼,臣行臣礼,父行父礼,子行子礼。为人以礼,如果君臣子不奉行君臣之礼,父子之间不奉行父子之礼,就是“君臣不为君臣”,父子不为父子,也即违礼。

孔子的正名主要包括事物称谓的正名,社会等级中的名位两方面。周礼凭借血缘关系

①《论语注译》杨伯峻译著中华书局出版2009 p11

②《论语注译》杨伯峻译著中华书局出版2009 p33

③《论语注译》杨伯峻译著中华书局出版2009 p77

确立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等级制度。在这个社会中的人民,其行为受到礼的规定和约束,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依据是各自的角色、等级、身份、以及所处的地位。而“以名正实”,则规定了每个“名”背后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人们所做的事情超出了他的地位的限制,位于下的人“僭越”,即违礼。作为鲁国的卿“季氏八佾舞于庭”则是严重的名实不符。孔子认为,“不在其政,不谋其位”,即各有与自已名份相符的名称和角色要求,做与名份相符的事,才能达到国治。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行,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百姓手足无措。在孔子看来,为政之要即“正名实”。

第三章礼的作用

西周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周公制乐,引礼入法,礼法并用等都对国家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稳定的作用。礼是中国最特殊的传统标志。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礼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的作用,本章就从礼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来浅析礼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积极作用

一、法制思想的奠基

礼从古至今都被看做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手段,规范着社会的一切行为,是所有秩序,规范,规则的总和。礼制则是事关社会正常运行的机制,它不仅规定了统治阶级该如何组织其政治机关,而且详细规定了与个人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所以制度之礼其实就是法的化身,礼制与法制的界限本身就不明确,许多礼的内容都是政治方面的要求和体现。如“颜渊问为邦。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这里所说的以时令、乐舞,舆服为代表的传统礼制制度,是当时社会所必须遵行的,由此可以看出其既是礼又是法。

礼者,治之始也。人性本恶,而孔子要求“克己复礼”。即人们是出于对社会控制的需要而做礼。礼使社会中的每个人从言行上克制、约束并严格要求自己,充分突出礼的外在强制规范力,通过外在的约束达到心灵的软化,以至于达到完全符合“礼”的境界,从而促使“礼治”社会的形成。即通过礼的约束规范人心,使人们产生不自觉的合乎礼的外化行为。“礼”作为言行规范的准则,具有全民性的特点,不分高低贵贱,人人都必须遵从礼的规范,同时四个“勿”字的彻底性,这也是现代法制强制性的特点。

以刑入礼,礼法并用,德刑兼济是礼的治国手段。如“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施民于政法诱导,刑法整顿,人民只是形成暂时的免于罪过的侥幸心理,却依然不懂,更不会形成廉耻之心。如果施民以道德诱导,礼教整顿,人民就会从内心的服从,内化自己的行为。以礼入刑,违犯道德礼仪,便是犯罪,统治者则用刑加以制裁。由此观之,以礼入法,德法兼用,众人法而不知,也是现代法制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向。

礼是治国之本,所以,以礼治国是为政治要。《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其实就是强调统治者把礼治和礼仪相结合,以便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秩序和有效地统治人民。礼治和礼仪融入到人民生活实践的各个方面,就要求人人各安其位,遵守礼制,一种软硬兼施的统治方式、治国方略。以礼定刑,以礼入法,以礼行政,都为现代法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①在孔子看来,只要克制自己的行为,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即礼是通向仁的必由之路。而怎样由礼到仁呢?

为仁由己。对自己自觉地施以礼的行为约束,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的修养,进而来完善自己,从而来达到仁的境界。“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曰:“恭、宽、信、敏、惠。侮辱因为个人的庄重而远离,拥护是因为你个人的宽厚,被任用是因为你的诚实,贡献大是因为你的勤快聪明,能够任意的使唤别人是因为你的慈惠《论语·阳货》②。做到这五点,就可以使自己事事行通,事事站稳脚跟,这就可以称之为仁了。

孝道是仁之本。对待父母,生前生后都必须善始善终,始终如一。服丧三年是人子尽孝的表达,是报答亲人的仁爱。达不到三年,就不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就没有尽到孝道,也就是说,没有三年服丧的行为,就说明你没有达到直正的深爱亲人的仁境。由此,遵守孝道之礼,是仁的体现。

礼被当作人内在的心性,是一个人内心的自觉,是对自我的克制。孟子认为,人,必须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无此四种,则非人也。而现代社会,开车撞人后逃逸或毁尸等行为则是不仁不义,毫无恻隐羞恶之心,所以孔子的孝悌之礼,恭宽信敏惠,恻隐羞恶之心等本就是仁的体现。

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人是情感与理智兼有的生命存在体,因此人有七情六欲。人们对于情欲,有着不同的态度和道德评价尺度。而人的文明与野蛮,高尚和卑劣,都是通过个人对待情欲的态度而获得。而礼使人由情欲支配的感性状态,上升到由理智支配的理性状态,是约束和控制人们的行为态度的重要手段。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他承认人的欲望的存在,但是更加强调对欲望的控制,也即节欲。

如在提到物欲时,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贫而无怨难”(《论语·宪问》)。孔子承认人人的欲望的存在是遵从自然的。但要求人们克制欲望, 特别强调个人的修养对克制欲望的作用, “苟子不欲, 虽赏之不窃。”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加强修养而具备君子的品格

①《论语注译》杨伯峻译著中华书局出版2009 p121

以调节欲望, 而不应注重低级的食欲, 应该去追求美德,以“修己敬人,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为目标,而不是物质的满足和饱和。

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时戒色、壮时戒斗、老时戒得。意思是说:君子年轻时莫要迷恋女色,年壮时莫好胜喜斗,年老时莫贪求无厌(《论语·季氏》)①。孔子根据人的欲望与年龄特征的关系,告诫人们在不同的年龄段要懂得克制,以善其身。叔本华曾经形容人的欲望是永远饱和不了的胃,它时时张大着嘴巴在祈食,永远满足不了。所以对欲望如不加以节制,人们则会葬身于欲海。因此,每个人要“贫而好乐,富而好礼”,要“五日三省吾身”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是否超过了正常的欲望。使自己的欲望之求和物质水平相一致。

第二节消极作用

等级制度

中国人自古讲“礼’”,把“礼”看作是文明的表现,圣人作“礼”并在全社会推行,在中国形成尚“礼”的风气。但,中国的礼实质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等级的礼,其功能主要是辨别等级高低贵贱。礼的作用就在于用敬仰的行为、仪节来表达对秩序中心的敬畏和服从,通过这种礼敬的身份意识,使人获得了普遍的思想和行为认可与支持,从而给古代社会产长期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其积极作用本非是永远的,等级制度后来却成为社会发展的栓桔。

孔子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差别的等级。血缘决定贵贱,各等级依据自己血缘的等级,安分地处在自己的等级地位上,享受该等级的权利,履行该等级的义务,内心不得反抗,行为上更不得去越位,破坏社会稳定的秩序,和谐的氛围。强调血缘等级,人们思想就不会具有超越性,创造性,全局性,他们的思想相对狭隘,局限性是明显的特征。他们没有政治参与的意识和概念,统治者的一切行为和要求都是合礼的,血统高贵,自然就能够统治人民,人们要的只是服从和遵守,个安其为,各司其职。因此就会导致人民对公众事务的冷漠。这似乎也是一种限制,限制个人的权力欲望在合理的范围内施行。贫穷的人不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名正言顺的跻身高等级,得到社会地位的跃升和社会舆论的尊重,贵族子弟无德无能,却高高在上,养尊处优。孔子过于遵奉血缘等级,不符合时势发展需要,贵族阶级固步自封,不断腐化堕落,阻碍血统出身低贱却又有德才的人为国所用,不利于统治阶内部补充新鲜血液,保持活力,不利于巩固和加强其统治基础。

孔子的等级制度是通过血缘的严格规定来实践的。统治阶级借助血缘的等级区分有意拉大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同等级身份的人产生相敬感,特别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等级差距,使人产生下对上的敬畏和服从。从而形成上与下的秩序服从,以及同等级的感情疏离的心理基础。过分强调等级,则使上下之间的敬畏越来越深,而不能够达到真正的人格的平等。真正的人格平等,是不分血缘的高低贵贱的,不需要个人的服从和一方的支

配。一个人得到他人的敬畏和服从,是从他的知识技能,品行德操,社会价值和贡献来量定的,而不是血缘的优先性。孔子的血缘等级的强调,则加深了人们人格和身份的不平等。

结论

礼是中国特殊的精神文化,是人们行为的严格规范。礼的含义丰富,有名物之礼,言行之礼,礼乐,典章制度四方面,从人民最细小的生活细节到国家的治国方略都有涉及。作为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礼对人们的视听言动行为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合礼则守是非,成善去恶,给人以心的正面的激励,不礼的行为则在道义上给人以心理的压力,使欲望之求与物质供给水平相适应,从而让人成为实践仁义规范的有义行为的人。礼也是古代独特的治国方略。以礼治国,主张用柔性手段约束和统治民众,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社会人文环境,进而达到和为贵的目的。从而创建一个大同社会,达到前所未有的和谐稳定。这也是我们现代法制社会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基础。

论语中的礼--论语中礼的概括、总结

论语中的礼--论语中礼的概 括、总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论语中的礼 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当时的鲁国曾以知礼闻名,连执政大臣孟僖子也曾命其二子“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孔子自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孔门弟子还记述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文指诗书礼乐,行主要是行礼,亦即执礼。所以司马迁概括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礼学无疑是孔子毕生从事的主要课题,也是孔门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他的学生子贡也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

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左传·僖公十二年》记:“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这是在聘享中恭谨谦让以礼自持的事例。同书《襄公七年》记:“卫孙文子来聘。……公登亦登。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叔曰:孙子必亡。”那便是在聘享中骄横失礼而站错了自己应有位置的例子。在当时这被认为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孔子一再强调“立于礼”(《泰伯》),“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另一方面,琐细小事如礼帽用什么材料制作,“麻冕,礼也”(《子罕》),坐下取什么姿态,“原壤夷俟”(《宪问》),以及《乡党》篇所记孔子日常衣食起居言行,也都有礼规定着。可见礼确乎包罗万象。 孔子重建礼制制度,为的是解救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以仁为本,以礼为法。仁礼社会就是理想社会。要建立一个仁礼社会,关键在于社会个体的“克己复礼”。“非礼勿视,

《论语》 说礼

《论语》说礼 《论语》是记载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论语》中所记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为止。或启发辩论、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其核心那就是“仁”、“礼”、“中庸”。其中“礼”作为孔子思想的三大核心之一,是孔子毕生推行的理念,更是孔门教学的主要内容。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礼者天地之序也. 礼之为言履也,可履践而行. 那么礼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同时礼又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致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礼的制约。所以《论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如果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亚圣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边纺纱织布维持生活,一边全部心思地关注着孟子的成长。因为家住在墓地附近,所以孟子就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一些模仿送葬类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就迁居到一个市场附近。可是发现孟子很快又学起小贩子沿街叫卖的事来。孟母就又迁居到学堂的附近。当时学堂里的先生不仅教学生们读诗书,明白做人的道理,还教导学生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和接物的礼仪。自从住到学堂附近后,孟子不但能将学到的经典,常常背给母亲听,还能自然地在生活中模仿学堂先生的行事和礼仪。孟母看到学堂对孩子的教化作用,就选择在此定居下来。这件事后来被称作「孟母三迁」,广泛流传至今。 孟子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结婚了。有一次他因为有急事,顾不上敲门,就匆匆忙忙的直接跑进了卧室里,不料却看到他的妻子居然蹲在房里。那个时候,妇

《论语》中“礼”的专题

---------------------------------------------------------------最新资料推荐------------------------------------------------------ 《论语》中“礼”的专题 《论语》礼的专题学习北京市第 67 中学高二语文组周丽娟 2019 年 6 月学而第一※1.12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5 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何如?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1 / 12

其斯之谓与?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第二※2.3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 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 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 何谓也?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23 子张问: 十世可知也?子曰: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第三 3.1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 三家者以《雍》彻。

---------------------------------------------------------------最新资料推荐------------------------------------------------------ 子曰: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 3.3 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4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 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3.6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 汝弗能救与?对曰: 不能。 子曰: 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3.8 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 曰: 礼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3.9 子曰: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 3 / 12

浅析《论语》中的礼

《论语》中的礼

浅析《论语》中的礼 目录 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论语》中礼的含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名物之礼 (2) 第二节言行之礼 (3) 第三节礼乐 (3) 第四节典章制度 (4) 第二章《论语》中礼的实践 (5) 第一节名物之礼 (5) 第二节言行之礼 (6) 第三节为国以礼 (7) 第三章《论语》中礼的作用 (8) 第一节积极作用 (8) 一法治思想的奠定 (8) 二仁政思想的产生 (9) 三克己复礼与控制欲望 (10) 第二节消极作用 (11) 等级制度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绪论 每个时代,都会有变革在发生,可是每个时代都无法抛弃前代文化的积淀。礼作为民族文化载体,己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吸收和继承的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论语》,其内容涉及教育,伦理,仁,礼等各个方面。论语中讲“礼”75次,包括“礼乐”并用的,由此可见,孔子的“礼”的思想贯穿他的整个思想体系,所以研究论语中礼的思想就变得极为重要。 作为传统文化礼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完美的,是延续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依赖于诠释的。从汉到清,历代学者对礼的研究诠释,主要侧重于对传统经学进行注疏、证考、释义、分类汇编等。如《周礼》《仪礼》《礼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礼的研究成果,此外如孔颖达《礼记正义》,贾公彦《周礼正义》等都是研究礼的经典文献。20世纪以来礼文化研究热潮再度袭来,使礼学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其研究涉及到礼制,礼俗,礼学思想,礼乐文化,人文精神等。如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1],邹昌林《中国礼文化》[2],常金仓《周代礼俗研究》[3]等,这些学者的研究为礼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依据。另外,国外对礼的研究也有比较大的成就。如本杰明.史华兹(美)《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4]。总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我国礼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如礼的起源,周公制礼作乐的性质,周礼的实质和功能,礼与乐,礼与仁等方面。 21世纪,学术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礼的功能,根本精神,思想内涵等角度,阐述了“礼”对当代社会伦理,教育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如刘梦溪[6]在其文章中认为儒家“礼”思想包涵四个部分:约束之礼、礼让之礼、尊重之礼、和合之礼;蔡尚思[7],认为孔子的教育,主要是礼的教育。从整体上讲,中国就是礼的社会。因此本文就在前面各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试从论语中礼的含义,实践和作用方面综合做一个浅析,使之更好引导中国“礼”之风尚,“礼”之精神。

论语之“礼”

《论语》之“礼” 在《论语》中,“礼”具有十分丰富的意义,它既是维系社会伦理秩序的制度规范,又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准则,同时还是种种仪式的内在核心。据杨伯峻先生统计,《论语》中共出现“礼”74次。例如: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①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②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③ …… 小由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大至国家的治国之策,都渗透着一个“礼”字。可见,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安家治国,孔子对“礼”都是十分看重的。 一、“礼”之本 《论语》中对“礼”的阐释涉及方方面面,看似零散,其实自有其一套体系,都有一个“礼”之核心蕴含其中,那么究竟什么是“礼”呢—— 《说文解字》曰“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 《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 《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④ 由以上比较权威的三种解释,可以把“礼”归纳为两层含义。其一,是指一种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礼者,尊卑之差,上下之制也。”⑤“礼”包括了由君主到平民各阶级各阶层的行为规范,它对从诸侯会盟到婚丧嫁娶,从祭祖先到祭鬼神的各种仪式,都有着具体的规定。“礼”是一套完整的道德、行为规范,可以说它是一部无形的社会的法律,它明确且严格地规定了上下等级、尊卑长幼之间的秩序,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 其二,是指一种为人处世,仁爱忠信的情感态度和内在表现。“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德情感的准则。那么,“礼”其实就是“仁”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体现。孔子提倡“克己复礼为仁”,强调“礼”的贯彻实行要从自我做起,不断地克服自己不好的思想情绪,让自己的行为恢复古礼的标准,这样才能符合“礼”的标准,体现“礼”的精神。并且,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陶冶情操,才会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仁人君子,养成理想的人格。所以,仲弓问“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可见,孔子心目中的“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和条文,而是要以“仁”作为其内在核心的一种价值观。同时,孔子还指出,对“礼”践行是要发自内心,是要拥有恭敬、真诚的态度的。例如: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⑥一般人认为能赡养父母、供养父母就算是孝顺了,但孔子认为只有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 ①摘自《为政》,《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②摘自《泰伯》,《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③摘自《述而》,《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④摘自百度百科“礼”词条; ⑤摘自《后汉书荀爽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

论语中的仁与礼

论语导读 试析《论语》中的“仁”与“礼” 摘要:仁与礼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两者共同奠基于人伦道德实践,仁、礼合一而并重是其基本关系模式。在近现代的中国社会转型中,儒家学者从彰显儒学普遍性价值出发,对仁、礼关系作出了独特的诠释,仁体礼用、仁体新用、仁礼分立是其中最主要的三派观点。反思近现代儒学仁、礼关系论的理论得失,回归儒学重视人伦道德实践的生活世界,确立仁礼之间互为体用、内外并进、多向发展的关系,是儒学当代开展的重要途径。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 关键词:论语孔子仁礼仁礼相成 引言: 仁与礼是孔子学说的基本思想。如何理解这两部分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理论界颇有歧义的问题。一些学者认为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仁本礼次,仁决定着礼。也有的着重于孔子对礼的强调而持相反观点。实际上在孔子那里,仁和礼不可分割,仁属于价值理性,礼属于实践理性,离开了价值理性,实践理性无从建构;离开实践理性,价值理性亦得不到落实。从同构互动关系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句 论语中“仁”的名句 1.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2.[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3.[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4.[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5.[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人,很少有仁爱之心。” 6.[论语原文]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不能为了求得保住性命而损害仁,而应舍生忘死来维护仁义。” 7.[论语原文]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子夏说:“广泛学习钻研,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问题并且联系实际去思考,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中“义”的名句 1.[论语原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2.[论语原文]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对我来说,(那些富贵)就象(天上的)浮云。” 3.[论语原文]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原】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约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译】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清心寡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又说:“现在的完人又何必这样呢,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见到国家有危难时,愿付出生命;长期处于贫困的境遇也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算做完人了。” 4.[论语原文]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

论语中的礼

①祭祀之礼 ②规约之礼 学而篇第一 1.12 有子曰:“礼②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②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②,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②者也。” 。 为政篇第二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②,有耻且格。”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②;死,葬之以礼①,祭之以礼①。” 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篇第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②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 林放问礼②之本。子曰:“大哉问!礼②,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3.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②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9 子曰:“夏礼②,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②,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②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②也。” 3.17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①。” 3.18 子曰:“事君尽礼②,人以为谄也。” 3.19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②,臣事君以忠。”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②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②,孰不知礼②” 3.26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②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篇第四 4.13 子曰:“能以礼②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②让为国,如礼②何”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②,亦可以弗畔矣夫!”

论语中“礼”相关的言论

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八佾》)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 译文 孔子谈到季孙氏时说:“在庭院里用六十四人的舞乐队, 他这都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不忍心做呢?”(《八佾》) 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说:“你提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铺陈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仪式隆重,不 如悲伤。”(《八佾》) 孔子说:“射礼比赛,主要不在于射穿靶子,因为各人的 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就有的道理。”(《八佾》)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仪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雍也》)

《论语》中论“礼”的相关言论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 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解读_论语_中的_礼_

第3卷 第6期中 南 林 业 科 技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V o l.3 N o.6 2009年11月JOU RNAL O F CEN TRAL SOU TH UN I V ERS ITY O F FORESTRY&T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N ov.2009  解读《论语》中的“礼”Ξ 许双子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 要]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周礼的重要传承者。面对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礼” 救世,希望能建立一个理想的礼制社会,“礼”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作为反映孔子哲学的著作,对研 究孔子礼学思想有重要价值。文章从《论语》中“礼”的内涵着手,探讨“礼”在《论语》中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 孔子;论语;“礼” [中图分类号] B8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272(2009)06-0013-03 The I n terpreta tion of"R ite"i n The Ana lects of Confuc ius XU Shuang2zi (Schoo l of A rt,Central South U niversity,Changsha410114,H unan,Ch ina) Abstract:Confucius is a great ideo logist and the m ain inherito r of the rites of Zhou in the Sp ring and A utum n Peri od.Facing the age of p rop riety disintegrati on,Confucius hoped to save the wo rld,to resto re an ideal ritual society,therefo re"rite" becam e the i m po rtant content of Confucianis m.A s a m ain wo rk of Confucianis m,T he A nalects of Confucius is valuable to study the though ts of"rite".Starting w ith the concep t of"rite",the paper studies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the A nalects. Key words:Confucius;T he A nalects of Confucius;rite; “礼”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儒家思想 中是连接“仁” “刑” “乐”的一个形式桥梁。孔子一生崇尚“克己复礼”,不仅身体力行,更是言传身教。因为对孔子而言,“礼”不仅是构建一个礼制社会的典章规范,更是反映人本天性的精神价值所在。 一、孔子何以重“礼” 1.孔子身世 孔子说“丘也,殷人也”(礼记檀弓上),说他是殷人的苗裔。周武王灭殷商,封殷商微子启于宋。孔子的先祖孔父嘉是宋国宗室,因为距离宋国始祖已超过五代,便改为孔氏。孔父嘉无辜被华父督杀害(见左传桓公元年和二年),据史记孔子世家索引,孔父嘉的后代防叔畏罹华氏的逼迫而出奔到鲁,防叔生夏伯,夏伯生叔梁纥,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因此孔子便成鲁国人[1]。 《说文解字》对礼的定义是:“履也,所以祀神致福 也,起于神”“从示从曲 豆”,又“曲 豆,行礼之器也。”[2]由此可见,礼源于民间供物奉神的习俗。殷商是奴隶社会,礼记表记说:“殷人尚神”[1],表明礼在殷商盛行。礼在上古时,主要流行于贵族上流社会,孔子乃殷人苗裔,且先祖为宋国宗室,从身世来看,对“礼”可谓渊源颇深,故“殷礼,吾能言之”[1]。 周灭商,周礼继承夏商礼俗。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孔子认为周礼是最完美文雅的,“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1],因此他遵从周礼。鲁国是为西周奴隶社会制作礼乐典章法度的周公旦后代的国家,当时有人说:“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还说:鲁“犹秉周礼”(闵公元年)[1]。可以肯定,周礼这种精神传统在鲁国,乃至整个春秋时期还是有根深蒂固的力量。孔子作为鲁国人,他的思想是不可能不受鲁国特定的思想和文化的影响的。鲁尚周礼的这一现实,对孔子的“礼”学思想影响很大。孔子说他“信而好古”[1],对于古礼是很崇敬的。他不仅自己学礼,还命令自己的儿子学诗学礼,他对儿子伯鱼说“不学礼,无以立”[1]。足见孔子对礼的重视程度。 2.春秋思潮 春秋时期重“礼”,“礼”包括礼仪、礼制、礼器等。 31 Ξ[收稿日期]2009210220 [作者简介]许双子(1986-),女,湖南湘潭人,中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

论语中的礼--论语中礼的概括、总结

论语中的礼 礼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当时的鲁国曾以知礼闻名,连执政大臣孟僖子也曾命其二子“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孔子自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孔门弟子还记述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述而》)。文指诗书礼乐,行主要是行礼,亦即执礼。所以司马迁概括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史记·孔子世家》)。礼学无疑是孔子毕生从事的主要课题,也是孔门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他的学生子贡也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子张》)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

礼的制约,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左传·僖公十二年》记:“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曰: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管仲受下卿之礼而还。君子曰:管氏之世祀也宜哉!”这是在聘享中恭谨谦让以礼自持的事例。同书《襄公七年》记:“卫孙文子来聘。……公登亦登。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孙子无辞,亦无悛容。穆叔曰:孙子必亡。”那便是在聘享中骄横失礼而站错了自己应有位置的例子。在当时这被认为是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孔子一再强调“立于礼”(《泰伯》),“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另一方面,琐细小事如礼帽用什么材料制作,“麻冕,礼也”(《子罕》),坐下取什么姿态,“原壤夷俟”(《宪问》),以及《乡党》篇所记孔子日常衣食起居言行,也都有礼规定着。可见礼确乎包罗万象。 孔子重建礼制制度,为的是解救这礼崩乐坏的时代。他以仁为本,以礼为法。仁礼社会就是理想社会。要建立一个仁礼社会,关键在于社会个体的“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为“克己复礼”的途径。这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立足于社会个体。社会最小单位是个人,而后是有血亲关系的家庭,再者是国,最后是天下。从个人的

《论语》中“礼”的专题

《论语》“礼”的专题学习 北京市第67中学高二语文组周丽娟2014年6月 学而第一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 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为政第二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 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第三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3.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若林放乎!”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3.8子夏问曰:“‘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1

论语。礼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这个问题很大啊!礼,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丧事,与其事事做得很完备,不如心里很悲哀。”易,是治的意思。孟子有“易其田畴”,在丧礼而言,就是礼节仪式办理周到而没有哀痛之实。戚,则是一心哀痛而表面仪式不足。礼贵得宜适中,奢,易就过于文了,俭,戚就过于质了,两者都不是尽善尽美,但是做人处世当先质后文,所以说质是礼之本,实是礼之本。易,还有人解作和易、改变、简单,都不如解作治理好。 《论语》八佾篇,通篇都与礼仪相关,读起来似乎与现在相隔甚远,且以现在的眼光看孔子似乎孔子有些顽固,而难以变通。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可见礼仪的重要性。虽然随着时间之变迁很多礼仪已经被忘却所产生的内涵,而变成形式,但是无规矩不成方圆,一切需要礼仪进行规矩,社会才会秩序井然。创新固然好,所有社会的进步都是需要不断地创新进行完成的。似乎看来礼仪也就是形式,与创新是相互矛盾的,不可共存的。可是创新能被社会所认可必须是符合常规,符合道德,也不能违背礼仪之内涵。 需要说明一下,孔子所指的礼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礼,它的意义是非常广泛的,它超越了现在法律所涵盖的范围,它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准则,如父子之间,君臣之间,朋友之间,长幼之间等,同时也规范了国家运作的种种制度。 本篇中林放问礼之本,孔子的回答是“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以看到,孔子所说的礼是符合人心中的真性情的,而不是繁琐的仪式,礼的外表则是符合人的真性情的“文化”产物。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正朔是天子颁布的,昭示着天下还有国君,告朔是诸侯履行的,昭示着天下还有亲人,这是礼制最重要的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饩羊,只有形式了,但是形式还是能够去昭示礼仪的内涵,让人们想起此种礼仪的内涵,对世人还是有启示作用的。故而,形式的存在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能因为形式而去进行敷衍,应该去思考形式所存在的内涵。这种只存在形式的礼,也是符合人的真性情,有利于社会的规范。 因而在学习中,在工作中,要做好形式性的工作,要反思我们所学所做的内涵,要在形式中添加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内涵。 孔子所主张的“礼”,最主要的含义就是“行为规范”。这个“礼”的作用包括: 1、政治上的作用:所谓“礼制”、“礼治”,建立各种典章制度,来规范 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统治国家的作用。 2、社会上的作用:所谓“礼教”,通过节日习俗、庆生、婚礼、丧礼、祭 礼等各种社交礼节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3、人心自觉的作用: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这是孔子最大的贡献, 孔子赋予僵化了的“礼”以“仁”的灵魂,期望通过教育,让人们能够从外在的行为规范中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观照,从而唤醒自己的心灵,做一个立志于修养品德的君子。

论语中的礼完整版

论语中的礼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①祭祀之礼 ②规约之礼 学而篇第一? 1.12有子曰:“礼②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②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②,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②者也。” 。 为政篇第二 2.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②,有耻且格。” 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②;死,葬之以礼①,祭之以礼①。”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②,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八佾篇第三 3.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②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4林放问礼②之本。子曰:“大哉问!礼②,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3.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②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9子曰:“夏礼②,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②,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②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②也。”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①。” 3.18子曰:“事君尽礼②,人以为谄也。”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②,臣事君以忠。”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 俭”“然则管仲知礼②乎” 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②,孰不知礼②”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②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篇第四 4.13子曰:“能以礼②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②让为国,如礼②何”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6.2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②,亦可以弗畔矣夫!” 述而篇第七 7.18子所雅言,《诗》、《书》、执《礼》②,皆雅言也。

浅谈《论语》中“礼”的作用

浅谈《论语》中“礼”的作用 摘要:一本《论语》道出了文化的经典,《论语》是孔子儒家文化的体现,恰恰如此,《论语》 中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至今影响着我们代代人,本文从《论文》出发谈谈《论语》中的礼的作用。关键词:孔子礼作用 春秋末期,一个极度混乱的时代,礼崩乐坏,周王室已经无法恢复它的权力和威信,周王朝的天下,周王室的制度,也名存实亡。中原各国战乱不断,各国的人民早已无法正常安定下来。孔子正是出生下这样的时代,仿佛是命中注定,而他的一涉足,就是整个人生。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孔子说:“我对禘礼,只待香酒初献灌之后,便不想看下去了。”孔子是如此的失望,可见当时的礼的状况。他崇拜周王室的礼仪制度,周王室的文化,于是,他致力于实践,对君王大夫的劝导,对学生的言传身教,试图挽救周礼。礼也成为《论语》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一个字眼。然而礼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礼在传统文化里,有很多方面的意义。从三条(天地,祖先,圣贤)之礼方面去了解,它具有宗教的意义。此为它也有制度的意义,即所谓礼制,礼制是历代法典的基础。”(1)可见礼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礼作为一项制度,必定有维持稳定,安定社会的作用,同时其目的也必定是向统治者靠拢,保护统治者的利益。礼具有宗教意义,不仅是一项传统,是统治者想根深蒂固于人民思想的一项宗教礼仪。在统治者看来能够始终维持自己个人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 从礼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礼的作用,通过我的学习和思考,我把礼的作用共分成了三个方面:政治大体系方面,社会环境方面,个人修养方面。这和徐复观先生《谈礼乐》里说的礼乐的作用有点相像。 礼在政治大体系方面的作用; 春秋末期,周王朝的延续,是一个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封建体系,是一个统治者高于一切,贵族次之,人民最“贱”的社会。同时周王朝的坠落,各国为权力争夺,战乱四起。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季孙氏以大夫而行天子之礼,此事可忍,何事不可忍。这是孔子不满于鲁君不能制裁其人的放肆。 孔子如此重视礼,可见礼必有上下之分,而不是孔子存心袒护当时的国君。就礼而言,礼之本在于人心之仁,违背礼之事情都是仁心的不善良的体现。这样的人,这样的心态,肯定会对社会的和谐产生负面的影响。 礼的存在进一步确定了封建的等级和层次。“各种实行礼的活动,其个性化得程度各不相同,个结果是,他们所确立的身份形成了层级系统。这些身份构成一种社会脉络,它通过各种顺应模式的协调而产生意义”(2) 政治的关键仍然依托于传统的血缘关系,国就是家的一个放大。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名分的确定,形成了有差别的等级关系,正是这种不同之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的大体系。礼在社会环境方面的作用: 礼的存在维持社会的安定和符合了社会的情况。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乐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能够安上治民,移风而易俗。通过礼的作用,人民拥有一个很好的精神支柱,不去无事生非,不去做伤风败俗的事情。相反,反思现在的我们国家,由于各反面的原因,一些好的值的我们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

论语中涉及礼仪的部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第一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第二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也。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_________八佾第三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_________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 ———————————————————————述而第七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泰伯第八

文明礼仪论语

文明礼仪常识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重视、开展礼仪教育已成为道德实践的一个重要内容。 礼仪教育的内容涵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有仪容、举止、表情、服饰、谈吐、待人接物等;从对象上看有个人礼仪、公共场所礼仪、待客与作客礼仪、餐桌礼仪、馈赠礼仪、文明交往等。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行为规范称为礼节,礼仪在言语动作上的表现称为礼貌。加强道德实践应注意礼仪,使人们在“敬人、自律、适度、真诚”的原则上进行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一是敬人的原则;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一、个人礼仪 (一)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 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要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颌、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