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曹禺及其戏剧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曹禺及其戏剧创作
从《雷雨》到《日出》、《原野》,是曹禺创作道路的第一个阶段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剧作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和一切经典性作品一样,《雷雨》也是说不尽的。
角度一:对不平社会的控诉
角度二:《雷雨》是一首诗,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寻。
a 郁热
b 挣扎与残酷
c 距离感(序幕和尾声)
《雷雨》“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曹禺
《日出》曹禺的戏剧审美目标由传奇和变态转向平凡和常态,由太像戏转为简洁世相的勾勒,由回顾式的过去与现在“两种戏剧”的交织,转为由几个场面穿插展示的“横断面”的结构方式,主题也转为关注社会,表现为对社会现实的抗争。
《日出》,写的是现代都市社会中上层社会的丑行,描述出当时社会的全貌,揭示出上层社会与下层社会之间“换不足以奉存余”的不合理现象。
角度一:“人被捉弄”的困境,表现“宇宙的残酷”
角度二:人的复杂性(李石清)
《日出》在劳动者“浩浩荡荡”的“大生命”中展示出希望。
《原野》,曹禺:“(它)是讲人与人的相爱和相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
《原野》是曹禺戏剧审美目标的再一次转移,即又从《日出》那样偏重社会悲剧的揭示,回转到写人性的悲剧,和《雷雨》那样是当作抒发热烈爱恨的“一首诗”。
角度一:复仇
角度二:人的欲望感情困扰与无奈
从《雷雨》到《原野》表现曹禺对命运的探索和对理想的追求。
《北京人》和《家》显示曹禺的戏剧创作艺术在40年代达到的新高度。《北京人》与《家》是曹禺戏剧创作第二阶段的代表作。前者追求平淡深沉的美与戏剧性,后者的诗意抒情风格臻于优美境界,两剧都显示了曹禺戏剧民族风格的进一步成熟与发展。
《北京人》是曹禺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
角度一:封建主义精神统治对人的吞噬,人们在这种精神统治下对人生的追求,以及这种精神统治的破产。
角度二:孤独,命运的残忍
《北京人》是曹禺“生命的诗”
《家》将原作以觉慧的反抗为中心转向以觉新、瑞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为主要发展线索,而且剧作家对他(她)们的爱情生活的关注与描写的重点,已经主要不是悲剧性内容的揭示,而是努力开掘内涵的生命力量与美。
《家》由旧家庭罪恶的揭露,转向对爱情(友情)生活的描写,转向纯情美好的性格的展示,转向探索“诗剧”。
《家》是一首情思凄婉,深沉美丽的诗。
说不尽的曹禺
1、戏剧摆脱了狭小的情感领域和实用功利目的,超越了对人物好坏的道德是非评价,超越了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直接表现,超越了对时代背景的如实描写,显示出对世界背后的奥秘和人生况味的深刻关注和执拗追求。
2、戏剧的核心:人与命运的关系
对天的认识:命运的不可把握
宇宙的残忍和冷酷
从《雷雨》到《日出》、《原野》、《北京人》,一个相贯通的核心是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挣。
3、戏剧氛围:神秘、象征性、暗示性
通过意象来表现
雷雨
太阳
原野:火车镣铐红灯
北京人:寿木、棺材、鸽子等意象
4、戏剧特征:诗化现实主义
戏剧摆脱了狭小的情感领域和实用功利目的,超越了对人物好坏的道德是非评价,超越了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直接表现,超越了对时代背景的如实描写,显示出对世界背后的奥秘和人生况味的深刻关注和执拗追求。
5、戏剧的诗意表现
“诗化现实主义”:立足于中国艺术的诗性抒情传统,同时又整合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西方现代派戏剧的表现手法,并与曹禺富于诗人气质的创作个性融为一体。一方面继承着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汲取新兴话剧的经验,另一方面寻着易卜生、契可夫、奥尼尔的近代现实主义潮流,领悟着他们戏剧审美特质和发展趋势,寻找着中国观众可接受的东西。
6、创作个性:诗人气质
让观众看完戏后,心中还流荡着一种“诗样的情怀”,使“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
《原野》是讲人与人的极爱和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
戏剧中诗意的流动性
场景的设置
情节的安排
人物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