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写作风格
郁达夫小说《沉沦》
一、《沉沦》的思想: 个性意识与民族意识的链结
• 《沉沦》( 1921 )是 郁达夫代表性作品。 在五四文坛上引起巨 大的反响。可以说是 当时具有爆炸性的作 品。在当时也是一部 畅销书。青年学生几 乎没有不知道《沉沦》 的。
• 郁达夫以写 ‚穷‛ 与 ‚色‛ 而著称,《沉沦》就是写 色,也性苦闷的作品。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有郁 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 年留学生。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对爱 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但是,在异国他 乡,由于 ‚弱国子民‛ 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 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 式,发泄自己欲望。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 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 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 体现。
• 郁达 夫( 1896-1945 ) ,原名 郁 文,浙江富阳人。青年时代曾经 留学日本, 1921 年回国。是创造 社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21 年出 版小说集《沉沦》,在文坛产生 巨大影响。《沉沦》是中国现代 第一部小说集。郁达夫主要从事 小说和散文创作。这两方面都有 突出的成就。其有代表性的小说 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 上》、《茑萝行》、《迟桂花》、 《马缨花开的时候》等。
‚既然到了日本,那自然不得不被他们日本人轻蔑的。中国呀中国! 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忍耐过去了。‛
这种歧视,也使他情感生活无法得到满足。也压抑了他的爱欲。所 以,作品多次呼唤,祖国呀你快富强起来吧。
• 这种渴望民族国家的富强,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民族觉醒的 重要标志。 •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并没有强烈的民族国家意识。民族 国家意识,是在西方文化的挑战、压力之下逐渐形成的。 古代中国缺乏国家意识,国家就是 ‚天下‛ ,世界也是 ‚天下‛。天下,上为天,下为地,地就是天下。天下由 两个部分构成:‚华夏‛和‚夷狄‛。‚华夏‛是‚天下‛ 的中心,也是文化上最发达、强盛的地方,所以叫中国。 中国天下的中央、中心的意思。‚夷狄‛(北狄、西戎、 东夷、南蛮)是处在中国的周围、边缘,是文化落后或未 开化的地方。所以,叫‚蛮夷‛。这种天下的概念,主要 不是从现代 ‚民族国家‛ 意义上确定的,而是一种文化 意义上的。是按照文化的进步与落后划分出来的。
散文家:郁达夫(中国)人物简介
郁达夫散文的影响与地位
郁达夫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为中国现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之一
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 郁达夫的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郁达夫的散文丰富了现代散文的题材和风格
• 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为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郁达夫散文对后世作家的影响
对后世作家的启示
• 郁达夫的散文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对农民命运的关注
• 反映作者对农民命运的同情与关注
• 如“蚕儿吃了桑叶,就要长大了”的描绘
《志摩在回忆里》:纪念徐志摩的友谊与情感
对徐志摩的友谊的怀念
• 反映作者对徐志摩的友谊的珍视
• 如“志摩在回忆里”的描绘
对徐志摩的怀念
• 反映作者对徐志摩的怀念之情
• 如“志摩是一首永远读不完的诗”的描绘
04
• 通过描绘生活中的细节,展现情感的深度
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对生活的感悟
• 如《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的秋景的描绘
郁达夫散文的语言清新与优美
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词更具表现力
• 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展现作品的意境
• 如《春蚕》中对农村生活的描绘
CREATE TOGETHER
DOCS SMART CREATE
郁达夫:中国散文家人物简介
DOCS
01
郁达夫生平与创作历程
郁达夫的成长背景与早年经历
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书香门第
• 父亲是一位教育家,母亲是一位贤淑的女性
• 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涉猎古籍,熟悉诗词
早年求学经历
• 曾就读于私塾和教会学校
• 如《故都的秋》中对北平的秋景的描绘
郁达夫《故都的秋》文章主旨、结构及写作特点
郁达夫《故都的秋》文章主旨、结构及写作特点郁达夫《故都的秋》文章主旨、结构及写作特点故都的秋1.文章主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
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文章结构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颂自然之秋,颂北国之秋。
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写作特点:情景交融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
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
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
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
浅谈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创作个性郁达夫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人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有一部分人却称他为“颓废派”作家,对他的作品采取了贬斥的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伤感忧郁的抒情格调、“零余者”典型形象的塑造、“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
1、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郁达夫曾这样理解小说,说“人感到痛苦,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那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这种小说观念,当然对传统小说构成了极大的冲击。
因此,作者对故事的叙述,不是以主人公的眼睛去看,而是以主人公的心灵“体验”来推进的,消弥了作者、叙事者和主人公之间的“叙事距离”,变成了高度统一的东西。
在郁达夫40多篇小说中,往往伴随着鲜明的感情色彩,小说中大量的激愤、诅咒、痛恨、自怜自叹等情绪,常常借助日记或是人物大段的独白来表现。
在《沉沦》中,主人公发出心灵的呐喊:“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够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
”郁达夫以沉重的心情,通过“我”的自白,剖析了悲剧的原因,他酷爱自由的生活,却受着社会的严重压抑;他希望祖国的强盛,而看到的却是祖国的日渐“陆沉”。
《沉沦》就是以切肤之痛喊出了青年的苦闷,并通过强烈的主观抒情,把这沉重的苦闷与民族的灾难联系起来。
无可否认,这是使这篇小说在当时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因素。
另外,《迟桂花》中以迟开的桂花香气烘托人物迟暮的心情。
郁达夫不少作品都创造出了这种情景交融的境界,情中有景,景中寓情,有的作品中对景物的描写甚至像是一首抒情诗,而这种描写又绝妙地表现出小说主人公的心理状态,牢牢地抓住了读者的心。
2、大胆坦率的自我暴露有人对郁作中体现的感伤,自觉或不自觉地与“颓废”联系在一起,而实际却不尽然。
郁达夫及其创作
郁达夫旧居
日本留学期间旳郁达夫
郁达夫与王映霞
郁达夫三弟兄
风雨茅庐
郁达夫手迹
《沉沦》第一版封面
二、有关名词概念
1、发明社:直抒情感,“主情主义”
1923年由一批在日本留学旳青年作家组织成 立旳文学社团。发明社主要组员有郁达夫、 郭沫若和成仿吾等。发明社旳作家从理论到 实践都强调小说旳主观性和抒情性。他们旳 作品大都有一种抒情主人公旳自我形象,作 者不着意于经过人物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 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旳强烈 感情,去打动读者。这在中国当代小说史上 是一全新旳样式,也是对老式小说观念旳一 种新发展。
所以买通了郑秀岳,买到了满口金牙旳青年 男子等。
大胆前卫旳恋爱理念,着重于肉体感官享有
“恋爱就是性交,性交就是恋爱,所以恋爱 应该不择对象,不分畛域旳。不论对方旳是 猫是狗,是父是子,一道玩玩,又有什么不 能够呢?”
美与丑,善与恶 对比强烈
强调主观抒情旳其他作家
叶灵凤(1905-1975) 《菊子夫人》、《姊嫁 之夜》
——成仿吾《沉沦旳评论》
2、《迷羊》:爱情旳迷失
王介生 体弱多病旳文学青年 谢月英 一种演老生旳女戏子 最终因为经济原因,谢月英离开了王介生,
跟随了一种有钱旳老头。 情欲?爱情?
《她是一种弱女子》构思1927年,1932年出 版,起初被政府指为“普罗文艺”被查禁, 后更名《饶了她》,并删节处理。
以新军阀混战为背景,塑造三位女性。女性 之间旳情爱关系,他们旳不同人生路向。
官宦之后:郑秀岳
清贫之家:冯世芬
土豪之女:李文卿
郑秀岳: 软弱贪婪
情感上依赖冯世芬,生活上羡慕有钱人。
逐渐在金钱和肉体旳引诱下被李文卿控制。
论郁达夫的文学成就
论郁达夫的文学成就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深度在文学界广为称颂。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郁达夫的文学成就呢?
一、郁达夫的文学风格
郁达夫的文学风格极具个性,他善于运用象征主义手法,通过鲜明的形象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揭示出人性的各种弱点和矛盾。
其小说《春蚕》、《废都》等都充满了浓郁的象征意味,反映了一个破败衰落的社会所带来的人性扭曲和道德滑坡,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领了新的方向。
二、郁达夫的思想深度
除了文学风格上的独具特色之外,郁达夫的思想深度更是让人记忆深刻。
他的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和人性问题,都是深入探讨的。
例如在《伤逝》中,通过使用叙事的手法和人物的塑造,描绘了从清朝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从而反映出一
种封建秩序被打破后,农民阶层生活急剧恶化的局面。
这部小说
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几乎达到了文学的巅峰。
三、郁达夫对文学的贡献
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他在小说创作方
面引入了西方小说的思想和手法,并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使其写作更富有思想性和文学性。
他还曾经创办《新小说》杂志,倡导“以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推动了更多的作家和读者参与
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和研究。
总之,郁达夫的文学成就是不可低估的。
他为中国现代文学的
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文学风格、思想深度以及对文学的
贡献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
【doc】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前后期风格比较
【doc】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前后期风格比较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前后期风格比较2009年l0月第5期江西科技师范学院J0umalofJianiScience&TechnologyNomalUniversity0ct..20D9No.5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前后期风格比较刘畅(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市200234)摘要:郁达夫前期小说风格是以《沉沦》为代表的自我暴露,主观抒情的自叙传,但后期以《迟桂花》为代表的小说追求人性美和理性节制的风格,与他前期的小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体现出作者写作态度的转变.关键词:主观抒情;自我暴露;理性节制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o7—3558(20o9)o5—0o87—03 在狂飙突进的"五四"运动中,郁达夫是以标新立异而开一派潮流的.他吸收l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与日本私小说,创立了以大胆暴露私密生活与变态心理为特点的自叙传小说.写于1921年作者留学日本时的《沉沦》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篇小说是一场夏日的暴雨.作者的情绪从黑得透不出一口气的天空中,无保留地猛然倾泻下来.而相比之下写于l932年的《迟桂花》更像雨后的天空,伴着一阵阵凉风,和婉地缓缓露出阳光的影踪,在这篇小说中,美好的人性得到了颂扬,展现了一幅和美的图卷. 在《沉沦》中作者大胆地自我暴露,他塑造了一个"零余者"形象,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身处异国, 苦闷绝望,找不到人生目标的青年,青春期的性苦闷与个性的自卑封闭构成了他病态的心理.他渴望异性的爱,祈盼着"伊甸园内的伊扶",但对异性的怯弱使他沉溺于自渎以满足情欲的冲动,过后的负罪感又将他的灵肉撕裂,一面是肉体的诱惑.一面是精神上的忏悔惶恐.在灵与肉的冲突中主人公感到身体的衰弱和精神的罪恶,"他觉得身体一天一天的衰弱起来,记忆力也一天一天的减退了"."他的自责心同恐惧心,竞一日也不使他安闲,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了".由此他更加自卑敏感,由身体的自渎走向了精神的自虐,在内心世界的分裂中加剧现实的苦闷——他总把自己置于弱者的地位.虚构一个欺侮自己的环境.女学生的眼波,侍女与客人的调笑都会让他臆想自己正受到伤害.在这种敏感和想象中,主人公体味着莫须有的委屈与创伤,幻想自己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就连长兄也是要害他的,衍生出复仇的情绪以及现实中无法得到的关怀:"象你这样的善人,受世人的那样的虐待,这可真是委屈了你了",甚至玩味着精神的胜利,"赦饶了!赦饶了!你们世人得罪于我的地方,我都赦饶了你们罢".主人公不敢追问这种苦闷的由来,而一厢情愿地将其归咎为国家民族,"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他在脑海里构建了一个弱国子民在异乡饱受欺凌的景象.用国家的贫弱作为逃避和自轻自贱的借口,在他的身上暴露出"五四"时期苦闷的青年知识分子人格力量的卑弱.对个人命运的自省实际上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麻痹. 《沉沦》是一篇主观抒情的小说,虽然用大段的篇幅展开情节,描述场景,但情节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开头第一句就已经确定贯穿其中的是主人公的感觉:"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无论是内心的独白,还是作者对情状的描摹,都紧扣住主人公的情收稿日期:20o9—04—25作者简介:刘畅(1982一),男,江西南昌人,上海师范大学2o08级博士研究生,江西省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OO9年绪,对故乡的回忆,异国的生活,性的压抑,偷窥和妓院醉酒都是苦闷抑郁的:在同学之中他"总觉得孤独得很".性的冲动以及犯罪感让他"又渐渐的生了一种怕见人的心思,见了妇人女子的时候,他觉得更加难受",他对自己已经绝望."我又何必生存在这多苦的世界里呢!"作为作者的自叙传,我们可以从小说中感觉到作者情绪与主人公情绪的合拍,这种阴郁的,惘然的情绪.拥堵在胸臆之间,一旦得到宣泄,就喷薄而出. 在作者看来,"在常人感受到痛苦的地方,艺术家所感到的痛苦.非要增加十分或二十分不可","非要把这一层不满,反抗,或苦闷叫喊出来,表现出来不可"IlJ. 所以,作者选用了独白的形式,让主人公在情欲的折磨下将心中的悲苦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一方面他赤裸裸地表达对爱欲的渴求:"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另一方面也袒露在欲望面前自我的诘难:"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而这种全凭个人心理分析来表现人生的独自.为"五四"青年知识分子表现自我尤其是矛盾挣扎的自我提供了方式和途径,郁达夫们以深入内心世界的"自叙传"的形式勾画出心灵的真实状况.从而完成了对时代和个人的完整展现. 如果说《沉沦》抒写的是青春期自然本能受到压抑造成的人的病态,那么《迟桂花》则是情欲的升华和理性的节制,彰显出人情美与自然美的和谐. 应当看到,从《沉沦》到《迟桂花》,郁达夫小说主观抒情的特质并没有改变,他追求的是抒情诗的意趣,以流动的情感带动小说的发展,正如作者所说: "历来我持以批评作品的好坏的标准,是隋调'两字"嘲.但作品中流淌的情调已经改变了."我"这个与《沉沦》中主人公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作者的创作风格由病态的自我暴露变为了对健康人性的礼赞.由苦闷抑郁转而宁静达观,从而也使得小说的叙述从感性的放纵走向理性的内敛.与《沉沦》相比,《迟桂花》仍然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叙传,但小说的叙述者"我"毕业十多年,不再是《沉沦》中那个饱受青春期压抑的青年,也就没有了青年人的浮躁与情感的泛滥."我"去参加老同学翁则生迟来的婚礼,遇见他守寡的妹妹莲,被她健美的身体引起了情欲的冲动,却在她的天真质朴下控制了自己的情欲,将爱欲转化为纯洁的兄妹之情. 同是被异性激起情欲,《沉沦》的主人公将其深藏起来,蜕化为越发阴郁的变态心理;而在《迟桂花》"面对莲时,"我将我的邪心说了出来,我对于中,"我我刚才所触动的那一种自己的心情,更下了一个严正的批判",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已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向着"率真而自然"的莲敞开了,这是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对于异性是大方的,自然的,可以"伸上手去, 向她的下巴底下拨了几拨."小说中的人物,在作者看来,都是具有人情美的.莲有着"洁白得如同白纸似的"心灵,"是一个永久的小孩子的天性".懵懂于 "我"萌发的情欲.而翁家一家人也在不经意中显露出和睦的人伦与真挚的情性,如翁则生担心妹妹触景伤情而又怕"假使是你陪她出去玩的话,那是形迹更露,愈加要使她难堪",话语之间细心的体贴关怀已跃然纸上与之相对应的是作者极力渲染的自然美.带着作者的诗情,以景传情,以情化景,"山下面尽是些绿玻璃似的翠竹.西斜的太阳晒到了这条坞里.一种又清新又寂静的淡绿色的光同清水一样.满浸在这附近的空气里在流动".对于这样的图画,作者认为: "大凡艺术品,都是自然的再现.把捉自然,将自然再现出来,是艺术家的本分",而"归向自然"就是"回到天真"【3】.在郁达夫看来,自然风物使人得以回归本真,从而实现了人性的升华,净化.所以,《迟桂花》里主人公的情欲,不是在《沉沦》中"千仞的绝壁"和鬼火似的渔灯中无节制的泛滥,而是在桂花的香气中萌动又消退《沉沦》时期的郁达夫是在以恣肆的情感发泄胸中的苦闷,这是"五四"个性主义精神的回响.也是由于他与创造社的同人们从回国前的悲哀怀念到回国后的悲愤激越,对国内外感到了双重失望.从个人来说,自幼体弱多病和家境的落魄对郁达夫孤僻,自卑心理的产生也有着巨大作用,尤其是他离开家乡求学日本后长期沉迷于酒色,使他越发颓废忧郁,这样的个人经历也是造成《沉沦》晦暗偏激风格的重要原因.而《迟桂花》时期的郁达夫,生活相对安定,又受到爱情婚姻的影响.加之大革命失败后滋生的避世思想,使他不复少年意气,风格渐趋理性节制.他的小说中性苦闷与变态心理的描写大大减少.代之以清新的格调和情欲的升华.不仅是《迟桂花》中的莲, 写于l923年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同样刻画了一个在纯洁的陈二妹面前以理性克制住情欲的主人公. 2oo9年刘畅:从《沉沦》到《迟桂花》89 虽然结尾依然露出浓厚的哀愁,但它表现的不再是《沉沦》般的绝望自戕.而在《迟桂花》中,尽管翁家人的生活依然有他们的苦恼,但小说以"开得愈迟愈好"的"迟桂花"为象征,用清香耐久的迟桂花象征着对于生活的信心,发出了"但愿得我们都是迟桂花" 的祈愿.在主观抒情上,作者不再使用《沉沦》式强化情感,反复咏叹的大胆独白,由铺陈主人公的内在心理,而转向更多地渲染外部情状如莲的言行,环境等.在荡漾着美好情性的人与物交织的氛围里传达恬静澄澈的情调,前期那种紧张,凌厉的自我折磨淹没在舒缓淡雅的笔调中.两相比较下,《沉沦》真诚地燃烧着作者全部的热情,《迟桂花》则传达出退尽火气之后宛转流丽的诗情.然而.作者前后期的创作都展现了作者真诚的创作个性,也都具有一定的缺失.以《沉沦》为代表的作者前期创作虽勇敢地袒露自我,达到了与时代精神的交融,那一种苦闷以至绝望的情绪更是道出了"五四"时期一批知识分子的心声,但作者情感的夸张与泛滥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他肆意地表现人的动物性本能,使得小说显得放纵而颓废.《迟桂花》以及作者的后期创作追求以理性的节制营造出一个具有诗意美的空间,弥散着人性之光,却也因此缺少了《沉沦》感应时代的深切.不过,与前期相比,作者的后期创作显露出更为成熟的技巧,在文字上更加圆润含蓄.正如迟开的桂花一样,久而弥香.参考文献:【l】郁达夫.《鸭绿江上》读后感.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l982:251.【2】郁达夫.我承认是"失败"了.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98.[3】郁达夫.艺术与国家.郁达夫文集(第五卷)[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15O.[4】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Fr0mDecadencet0LateosmanthusFragraIls—theC0mparis0n0fYuDafusStyleBetweenEarlierStageandLaterStage LiuChang(ShanghaiNorn1alUniversity,Shanghai20o234,P.R.China)Abstract:ThestyleofYuD,snovelsinhiseadierstageisa1Jt0bi0gmphicalna?lativ es0fself—exposureandsubjective—expressedemotionsuchasinDecadence.However,hisnovelsinlaterstageinclu dingLate0smaJ1thusnagranspursue山ebeautyofhumannatureandtllerestrictionsofrationalism.Thecontnlstbetweentheses tagesrenectsthechangeofYuDafu,swritingattitude.1【eyw0rds:subjective—expressedemotion;self_exposure;restrictions0fmtionalism。
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湖北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题目论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姓名何志美学号 *************专业年级汉语言文学指导老师文少雄职称老师2015年 5月 27日浅谈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何志美内容摘要:郁达夫小说以其坦率的自我暴露、感伤的浪漫抒情格调、结构的散文化和流丽、清新的文笔著称,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主观抒情小说的先河。
这种风格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的古典文学教育造就了他的诗人气质;二是留日经历让他开始冲破道德的禁区探询人性的真实;三是郁达夫生活的时代造就了他作品忧郁感伤的基调。
本文就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原因、影响来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艺术风格;影响郁达夫他以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的小说而闻名遐迩,人们对他的作品也是众说纷纭,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几十年来遭受冷落,也是这种风格,使他的作品对于读者有一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现在就让我们从不同角度来探讨一下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风格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他以代表作《沉沦》而闻名于世,也引起了诸多争议。
褒之者认为他真正的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自我写真的小说新体式,称其作为较成功的“私小说”。
贬之者攻击他为色情、下流。
说郁达夫是“颓废文人”。
无论争议结果如何,郁达夫作品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抒情色彩、坦率大胆的自我暴露、“感伤主义”的格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自叙传”的形式构成了郁达夫小说区别于他人的独特魅力。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是单一的,尤其像郁达夫这样复杂的作家更是如此。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讨郁达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一)坦率的自我暴露郁达夫小说的作品,有着卢梭的风范。
他的作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憎态度,甚至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全彻底地暴露在读者面前。
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特征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艺术风格上有其十分鲜明的个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一、大胆无遗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从初期的《沉沦》到《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迟桂花》……不论是作品中"他"、"伊人"还是"我"、"老郁"或是"李白时",甚至古代的"黄仲则",没有一个没有作家本人的身影或精神气质。
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已的情怀,既有卢梭式的自白,也有维特式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情绪史。
作者深信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也能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而只有一个人的感情体验,又最真切、最可靠。
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二、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突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把主人公亦即是自我的感情脉搏和心灵历程艺术地呈献在读者面前。
郁达夫的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暴露和宣泄人物感伤的、悲观的甚至厌世颓废的心境。
而这些郁达夫主要是借助于人物心理的细腻描摹以及讲究外在景物的恰到好处的衬饰来达到。
《沉沦》、《南迁》中"他"、"伊人"的纤敏自卑,《春风沉醉的晚上》、《茫茫夜》中"我"与于质夫的自伤沦落等,"有病的呻吟"表达着作者的社会态度和对人生的悲剧感情。
(举出其中一例即可)三、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郁达夫《杭州的八月》点评
郁达夫《杭州的八月》点评
摘要:
一、郁达夫与《杭州的八月》
二、《杭州的八月》的内容与主题
三、作品中的杭州八月景象
四、郁达夫的写作风格与特点
五、对《杭州的八月》的点评与评价
正文:
郁达夫是一位著名的现代作家,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杭州的八月》是郁达夫创作的一篇描写杭州美景的散文,通过对杭州八月景色的描绘,展示了杭州的独特魅力。
《杭州的八月》以丰富的描绘手法,展现了杭州八月的美景。
郁达夫通过对西湖、钱塘江等景点的描绘,以及桂花、荷花等植物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杭州八月的优美环境中。
同时,作品还通过对杭州历史文化的介绍,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座美丽的城市。
郁达夫的写作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细腻的描绘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在《杭州的八月》中,郁达夫以优美的文字,表现了杭州八月的宁静、优雅和繁华。
此外,郁达夫还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为基础,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使作品充满了诗意。
总体来说,《杭州的八月》是一篇描绘杭州美景的佳作。
通过郁达夫的描绘,我们不仅能欣赏到杭州八月的美景,还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郁达夫散文写作手法
郁达夫散文写作手法
1.情感真挚:郁达夫的散文充满了对自然、人物、社会等事物的真挚情感。
他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主线,通过细腻的笔触,将情感融入到文字中,使读者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2.描绘生动:郁达夫的散文中常常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如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等。
这些描绘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夹叙夹议:郁达夫的散文常常在叙述中穿插议论,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手法既能让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又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
4.语言优美:郁达夫的散文语言优美,表达流畅。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夸张等,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文字简洁明了,不拖沓冗长,读起来非常舒适。
5.思想深刻:郁达夫的散文常常涉及到对人生、社会、人性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深入挖掘这些问题的本质,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
郁达夫作品特点赏析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会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表达。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表达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表达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展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展身体欲望表达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方,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表达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根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懊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郁达夫创作风格
郁达夫创作风格郁达夫,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文学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邃的文学思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作风格,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
首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以自我为中心,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体验。
他的作品往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通过自叙体的方式,将个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自我表现的风格,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波澜和情感的激荡。
比如他的代表作《沉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详细描绘了一个留日学生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的孤独、苦闷和对爱情的渴望。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郁达夫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以及他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其次,郁达夫的作品在语言运用上独具匠心。
他的文笔流畅而富有节奏感,语言简洁而意蕴深厚。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方言和口语,使得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民间气息。
以他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例,这部作品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节奏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他描绘工人区的景象时,用到了“乌黑的烟煤”、“昏黄的电灯光”等意象,使得整个场景跃然纸上,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次,郁达夫的创作风格中充满了对社会的深刻反思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他的作品往往以社会现实为背景,通过对人物命运的描写,反映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扭曲。
他以犀利的笔触揭露了社会的不公和腐败,以悲悯的情怀关注着底层人民的命运。
这种深刻的社会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薄奠》这部小说中,他通过对一个车夫的悲惨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冷漠。
车夫为了生计而辛勤劳作,最终却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
郁达夫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个性
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个性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实验呼应了20年代思潮的一个侧面——浪漫而感伤的时代氛围,引领了浪漫主义风格的小说流派,开创了与鲁迅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不同的小说创作路向。
他有着鲜明的创作个性:①直抒胸臆,表现个人情绪和心理变化。
以郁达夫为代表的创造社为中国文学创造了独特的小说艺术模式——心理情绪小说,这种模式强化主体性和抒情性,不注重结构的完整有序,以主人公的心理演变来组织情节。
郁达夫《沉沦》里通过人物的日记披露内心的痛苦和企求。
从头到尾贯穿始终的是作家的情绪流,结构单纯松散,带有散文的特点,故事的进展不是依据人物的性格逻辑和情节的内在冲突,而是随着人物主观情绪的起伏而发展。
②塑造“零余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郁达夫的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里,现代工厂的女工以及已沦为都市流浪汉的“我”都是此类形象的代表。
在自叙传小说中,作者用抒情的方式塑造出了“零余者”的形象,他们是“五四”时期一部分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遭社会挤压而无力把握自己命运,往往是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郁达夫的“零余者”形象同现实社会往往势不两立,宁愿穷困自我,也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他们痛骂世道浇离,或以种种行为以示反抗。
实际上是对自己精神困境的一种自述,并经过拷问自己来探索五四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③感伤美、病态美的艺术表现。
小说《沉沦》的主人公本来是个“心思太活”的人,因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又为社会所不容,结果酿成“忧郁症”。
作者竭力抒发主人公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心理言行,从中揭示出一种“时代病”,这在“五四”运动高潮过去之后是有相当的代表性的。
④注重人的情感欲望表达。
在《沉沦》中,主人公因自身情欲不满足表现出了生理和心理的畸形。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受西方人道主义特别是卢梭的“返归自然”,及日本“私小说”的思想影响,注意人的情感和欲望在表达人的内在世界的重要性,试图用新的眼光,去剖析人的生命和性格中包含的情感欲望问题。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
从《沉沦》来看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摘要】《沉沦》艺术的表现了一种郁郁的形象,凸显了他的创作风格:精于描绘主人公的痛苦和孤独,善于表达人物的心理活动与景色描写,并且在他的文章中能看到许多外国文学的因素,敢于挑战中国传统文化。
并且大都都是采用第一人称来描写,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
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沉沦》郁达夫忧郁当时郁达夫先生的这篇小说是写于他留学日本的时期,既然如此就不得不把这前后的情况大概的说一下。
郁达夫先生1913年随其兄曼陀前往日本留学,于1922年毕业回国,先后就读于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在这段时间里郁先生刻苦攻读中外小说,创作了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集《沉沦》。
当时先生只有二十岁左右,身处异域,还是一个正在不断蚕食自己国土的国家,还要整日忍受着日本人的白眼和侮辱,这是多么压抑的事,一种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和浓烈的爱国之情交杂在一起,使得他不得不说,又不得不写,用饱涵深情的笔触宣泄心中的愤懑。
这就是郁达夫写创作《沉沦》的背景。
被誉为他的杰出代表作品,也是他唯一的中篇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当时留日学生在日本受到的欺辱,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悒郁苦闷,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最后主人公自沉大海,带有明显的颓废思想和悲观情绪。
透过《沉沦》,我们可以能些微了解到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的几点特点。
一、孤独抑郁的性格。
小说第一句“他最近觉得孤冷的可怜”的“孤冷”二字,便为郁达夫所有小说奠定了情感基调。
早熟的性格、景色的优美、个人的忧郁都使得他躲避人群而亲近自然。
这使得他的小说大都时候都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写周围的世界,他常常一个人于无事时就会到外边转转,不为什么,只是孤独而忧伤的看着这个世界。
他同情那些车夫、弱女子。
于自己一样贫困的身上,掏出几个铜板,给这个世界和他一样贫苦的下层人民。
他的目光常常忧郁,固然由于其性格造成的,但是国家的落后,人民的不幸何尝不加重他的忧郁病。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
郁达夫创造社时期的小说创作——对小说《沉沦》的文本探析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鲜明性格的作家,他在创造社时期创作的小说集《沉沦》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大胆直白的心理塑造及深厚真挚的抒情描写构成了郁达夫创造社时期小说的创作风格。
小说集中,《沉沦》一篇从性格塑造和语言描写方面直观的展现了“零余者”的忧郁。
文本中大量运用的感叹、疑问和重复句,体现了精神与肉体的冲突、贫弱与富强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从社会因素和性格因素方面探究出主人公走向沉沦的悲剧致因。
由此可以看出,郁达夫对自我经历的控诉与迫切寻找出路的渴望和无力改变命运的悲哀。
关键词:创造社郁达夫《沉沦》零余者郁达夫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擅长写小说、散文,注重人物描写、情感抒发和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在创造社时期创作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小说,这些作品不管是在内容还是主题上都蕴含了作者的生命感悟、革命主张以及文学思想。
《沉沦》作为郁达夫独具特色的自叙体小说,是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其塑造的“零余者”是指“五四”时期部分知识青年,彷徨没有目标,渴望找寻生活找的出路,却又忧郁悲愤,自暴自弃,陷入矛盾交织的痛苦中,最终走上黑暗沉沦的道路。
尤其是小说集中的《沉沦》一篇更加直观反映了特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苦闷、萎靡的精神状态。
一、“零余者”的忧郁影响一个作家创作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环境、文化观念、生命体验等,在郁达夫的人生经历中,父亲的早逝、家庭的破败、社会的动荡和国家的危难等都对其个体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奠定了郁达夫早期创作阴郁、悲愤的基调。
(1)性格的忧郁《沉沦》描写了一位内心病态,精神颓废的主人公“他”,作为一个留学日本的中国人,心怀对祖国的思念,因故土弱小而备受欺凌感到愤懑,又因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之中,主人公在日本学校受到歧视和排挤,想要维护故土的形象,不满学校的封建专制统治,因此被学校开除,为社会所不容,成了一位孤独的“零余者”。
郁达夫自叙写作手法分析
郁达夫小说自叙传式写作手法分析郁达夫曾经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涯的回顾》里写道:我觉得“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千真万真的。
而我们通过阅读郁达夫的小说,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得出郁达夫在写小说的时候都将法朗士的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
郁达夫创作的绝大部分小说都是依据自己真是的生活经历和自己切身的感受书写出来的。
例如《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茑萝行》等等很多作品。
可以说自叙传式写作手法式郁达夫小说的最大特色。
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极富个性意义的写作方式。
郁达夫采用的这种写作方式和叙事内容上的新颖大胆给了当时普遍精神沉闷的中国人一次非常清新的精神冲击。
所以关于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写作我们就非常有必要详细地看一下,分析一下。
在郁达夫之前,中国现代文学中还有一位比较特殊的作家,那就是情僧苏曼殊。
苏曼殊有一本自传体小说叫做《断鸿零雁记》。
《断鸿零雁记》就是一部依据苏曼殊个人的身世来描写的小说。
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三郎其实就是作者苏曼殊。
苏曼殊的这部小说的出世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叙事常规,与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相比,这类小说的“心灵开掘的内容增多,记录故事的成分减少,强化了小说的抒情功能,相对强化了作者的主观性投入。
”这也正是自叙传小说的基本的特征。
苏曼殊开创的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叙传式写作手法却在郁达夫那里得到了极致的发挥。
而关于郁达夫的小说的具体情况,譬如他的自叙传小说到底是在说什么,是真的单纯地叙说自己的苦闷情怀还是有别的东西在里面。
郁达夫他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手法来进行文学创作,这样叙述的基本方式又是说什么,对后代文学的影响又是怎么样的,这都是我们要了解的。
自叙传式小说在文体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追求小说的作者以及文中的叙述者和作品中的主人公三者的文化心态的一致性。
大多数的自叙传式小说多用第一人称叙述。
不过也有第三人称叙述的。
郁达夫的《采石矶》便是采用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这样的作品还有其他一些。
自叙传式写作主要落实为他们把小说创作的重心由客观外部的世界向主观内在世界的转移。
郁达夫的作品特点
一、郁达夫的作品特点郁达夫倡导自述式的创作,他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他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都在作品中很鲜明的表现出来,同时作为一个爱国青年,郁达夫的作品有着很强的时代气息,时代的变迁和个人境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他不同时期的作品特色。
二、郁达夫作品的写作风格1、“自叙传”色彩郁达夫主张的是“自叙传”创作,因此,自述式的创作是一个特色。
在郁达夫的40余篇小说中,除了少数几篇小说外,其他的都是自述式的创作。
我们可以看出他在人物塑造和身世经历上边都是比对着自己来写的,婚姻的不幸、怀才不遇、孤独又清高、敏感且自卑,不甘沉沦却无路可走,进而厌世颓废,玩世不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影子。
2、坦率大胆的自我剖析我们说郁达夫写的是自己,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自我暴露,他的喜怒哀乐,甚至是内心深处一刹那的猥亵念头,也都赤裸裸的暴露出来。
无论是前期的《沉沦》还是后期现实性较强的《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中,都有着大胆的自我剖析。
3、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郁达夫的小说感情色彩鲜明,他往往借助日记或者大段的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激愤、痛恨和自怜自叹等情绪。
在《沉沦》中,主人公热爱自由却被压抑着,看到祖国满目苍夷却无能为力,通过“我”的自白,以切肤之痛喊出心中的苦闷,有时候为了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他会在作品中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绘,达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引人入胜!4、病态的人物描写郁达夫小说一个显著特征是对人物的病态描写,比如他的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他从希望到失望,到最后的绝望,以及《沉沦》里边主人公的“抑郁”和变态的性爱追求最后跳海而亡都让主人公在现实的压迫下,精神受到强烈的刺激,病态的心理导致病态的追求,这是那个时代病态社会的一个展现。
三、郁达夫作品艺术风格形成原因郁达夫讲究的是自述,因此他的作品可以看做是他对自己的刻画,而影响他的写作风格的因素主要用生活经历、传统文学的熏陶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1、生活经历造就的个性气质郁达夫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因此7岁就入私塾,9岁就能赋诗,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古典文学,对旧体诗和韵文表现出来浓厚的兴趣,但是童年的郁达夫是孤独的,三岁丧父使他过早的就丧失了父母之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1896.12.7-1945.9.17)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文学创作阶段特色
早期:1920—1933年。
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郁达夫一共写了《沉沦》《银灰色的死》等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
中期:1933—1938年。
这个时期,是郁达夫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
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
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1938—1945年。
1938年春,郁达夫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文学创作中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的散文无一例外是“自我的表现”,而且是“自叙传”式的自我表现,是最为坦诚、露骨的自我表现。
在郁达夫看来,小说带有作家的自叙传,“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其作品《还乡记》《还乡后记》和小说《迟桂花》,都运用大量内心独白式的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感情真挚,打上有很深的个人印记。
他自己的散文就是循着这一原则构造的。
他不加掩饰的表露他的身世、思想、感情、癖好,将自己的信仰、习惯、性格甚至病态也大白于天下,以一己的身世、感受,集中表现了在旧社会的压迫、窒息下青年一代的精神苦闷,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文学特色。
这种特色就是感伤的弱者的情调,浪漫的青年觉醒者的理想,反压迫的民主主义者的倾向。
首先,郁达夫强烈地表现出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
他在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
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
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
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
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
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文学创作中的伤感情绪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作品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
既然生活是无味的,自然是死板的,自我也是废物——既不能事业有成,又不能摆脱苦闷,郁达夫就干脆自我放纵。
其作品中的《感伤的行旅》《归航》可以看出其拼命地发泄一个人的本
能,竭力要在病态中满足自我。
这种情感和行为显然具有消极性,这是郁达夫文学作品中不健康的内容,但却绝不是反动的内容,绝不是与时代思潮格格不入的情调。
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
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
郁达夫自然地慨叹自己生不逢时,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有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军阀混战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文学创作中感伤情调的时代意义
郁达夫虽然在文学作品中伤感得无以复加,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无论是伤感压迫得他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还是几乎坠入颓唐境地的时光,他的心中总有一个诱惑着他的理想。
这个理想谈不上崇高,也不具备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对郁达夫来说,却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动他奋斗,创造的动力,这就是女人的爱。
1927年,郁达夫曾在日记中写道:“我若能得到王女士(即王映霞—引者注)的爱,那么此后的创作力更要强些。
啊!人生还是值得的,还是可以得到一点意义的。
”[18] 郁达夫对女性的这神圣、痴想的情感,一方面当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分明映射着五四人的发现的光芒。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曾说过,女人和儿童的发现,是欧洲近代文明的产物。
而对五四时期的中国来说,对女性的赞美和痴爱,那就不仅仅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表现,也是对封建礼教最直接的批判。
所以,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19]
文学主张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
郁达夫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
[20]
从他的小说中找到了与自己心灵相撞的东西,那些不敢与封建道德决裂的文人,也把矛头直接指向了郁达夫.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