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3)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界定 (3)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原因 (4)

(一)攻击性行为的再现形式 (4)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5)

1、家庭因素 (5)

2、遗传因素 (6)

3、幼儿园教育 (6)

4、同伴关系 (7)

5、幼儿的生理特征 (7)

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8)

(一)给幼儿以榜样示范 (8)

(二)引导幼儿进行移情换位,培养幼儿丰富的情感 (8)

(三)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 (8)

(四)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9)

1、创造非攻击性环境 (9)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远离“污染源” (9)

(五)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 (9)

总结 (10)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策略

摘要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在幼儿身上比较常见的不良社会行为,不仅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具有明显的不良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序上影响家庭生活和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有效控制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行为表现原因矫治策略

前言:

攻击性行为是幼儿身上较为常见的社会行为,是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他幼儿人格,身心健康和品德的发展和形成都具有及其消极的影响,而且攻击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生活和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本文通过广泛参阅掌握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几种主要类型,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攻击行为进行了分析,并且总结矫治策略,以便在幼儿社会性加速发展的时期,对幼儿进行科学、合理和有效的行为指导,以促进幼儿社会

性的发展的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特点。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述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界定

1、心理学中把攻击性定义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和攻击性目的的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咬人、踢人等)、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贬低他人、造谣污蔑)。有伤害他人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行为仍然属于攻击行为,但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时无知音的推动动作则不是攻击行为。攻击行为也叫侵犯行为,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被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伤害行为、伤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该概念的三个要素。首先,侵犯行为是伤害性的。其次,行为者有伤害别人的意图和动机。再次,这种行为是为社会所不允许的。但有时攻击行为的对象也会指向行为者自身。所以有人将攻击行为定义为,攻击行为是指基于敌意、憎恨及不满情绪,对他人自身或其它目标所采取的破坏性行为。

攻击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言语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美国学者哈吐普(Hartap,1974)将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行为和敌意性攻击行为。工具性攻击行为是指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行为。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攻击是作为达到目标的工具。而敌意性攻击行为是指由攻击者的愤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到伤害的意图,引起他人痛苦的攻击行为。

巴斯认为,攻击指任何伤害他人的行为。但是,伯科威兹则持相反的看法,认为攻击必须有伤害目的和动机,而不能只是看伤害的结果。对比观点,巴龙和里查森对攻击性行为给出一下界定,他认为:“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幼儿园阶段主要表现为吵架、打架,是一种身体的攻击,稍大一

点的孩子更多的是采用语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攻击性行为是指主体的需要受挫折时出于知音对客体实施的伤害性行为。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推人、咬人、拽人等)、言语攻击(骂人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

2、控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必要性

攻击性行为是普遍存在于幼儿身上比较常见的不良社会行为,是品行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阻碍了幼儿的社会性,个性以及认识的发展,严重影响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发展与学业进步等有极其消极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实施和家庭生活。

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大的危害。首先,攻击性行为会危害幼儿的身体健康及安全。幼儿受攻击后身体表面可能出现外伤、疼痛、昏迷等症状,严重的可能导致幼儿残废或者死亡。其次,攻击性行为会危害幼儿的心理,使其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某些攻击行为对幼儿的心理伤害往往大于对身体上的伤害,从而使幼儿产生焦虑、紧张、忧郁等不良的情绪等障碍,甚至形成不良的人格导致心理异常。再次,攻击性行为会危害幼儿的同伴关系。由于攻击性较强的幼儿往往会在同伴中遭受拒绝与排斥,因此这迷幼儿会对同伴实施攻击行为,从而不利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加深矛盾冲突导致的伤亡。最后,攻击性行为还会危害幼儿成人后的社会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具有相对稳定性,除了对攻击发生时产生直接不良影响外,在多年后攻击性行为对幼儿仍存在着影响,有的甚至影响幼儿的成年或一生。由此可见,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原因

(一)攻击性行为的再现形式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方式是多方面的,幼儿攻击性行为可以从内外性表现以及行为的动机与意图的角度进行分,可分为外显攻击和隐性攻击、取乐攻击、手段攻击、敌意性攻击、模仿攻击和习惯性攻击。

1、攻击性行为的内外性表现

就儿童攻击性行为表现的内外性而言,可分为外显攻击和隐性攻击。具体说来,两类攻击行为又可分四种行式:社会性攻击、直接关系攻击、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社会性攻击是指通过恶意造谣和社会拒斥等方式使他人在同伴关系中外于不利地位。直接的关系攻击是指通过卷入两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包括不和某人说话或不和他与她在一起、故意忽视某人、威协撤出友谊关系,直接告诉某人群体活动不欢迎他与她。身体攻击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