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2章《运动与能量》第3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 教案

教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2.1运动与能量   教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一节认识运动一、学习目标1.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

2.初步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形式举一些典型例子,并说明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二、引入:鸟儿在飞、马儿在跑、水在流、太阳在云中穿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妙的自然风光的画面,它们都在动,体现了流动之美。

房屋、树木、桥梁…看起来是固定的,给人一静态之美,它们真的是静止的的吗?三、新课学习1、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整个浩瀚的宇宙都在动,作为宇宙中的一小部分的地球当然也在运动,所谓的静止只是相对于地球来说位置相对的静止,而非真正的静止,真正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运动的形式有:(!)、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阅读P20,举例说出机械运动有:、、、等,把叫做机械运动。

(2)阅读P21页,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和。

(3)、微观世界的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知识链接:分子动理论内容: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扩散: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如:将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水很快变红;八月桂花香、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都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课堂自我测评1.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运动,分子的微观运动我们不能用眼睛直接观察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的来研究。

2.把一滴墨水滴入一盆水中,满盆水会染上颜色,这是因为组成这些物质的大量分子在不停地做,这种现象叫,实验证明:,分子运动的越剧烈。

综合能力检测1.如图2-1,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长颈漏斗小心地将蓝色的硫酸铜溶液注入水的下面,由于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会沉在量筒的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静放几天后,你猜想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这样猜想的理由是什么?2.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菜需要很长时间,而把萝卜做成熟菜,使之具有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JK)精品教学课件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JK)精品教学课件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0.02
0.02
0.02
0.02
总结气泡运动的规律: 气泡在上升了一段路程后,运动的路程和时间
近似成__正____比,运动速度可以看作是__不__变____的。
二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时间 内,通过的路线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在任意相等的路程内所需的时间是相等的。
即:1.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变。 2.运动的路线是直线。
有些情况可以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 滑冰时停止用力后的一段滑行; 自动扶梯; 平直路面(铁轨)上车辆匀速运行。
(3)路程—时间图象( s – t 图像) s/m
100
50
乙 甲
v甲=4m/s v乙=6m/s
0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人类开始研究物体运动起,速度就成为人们测 量的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包括天体运动 等),那如何来测量它们的运动速度呢?
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
学习目标
1.会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会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一 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
议一议: 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
30cm和40cm所用的时间?
把数据填入下表中
从O开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从O开始计时的时间t/s
0
5 10
15
20
区间s/cm
0~10 10~20 20~30 30~40
通过各区间的时间t/s
5
5
5
5
通过各区间的速度v/(m·s-1)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新版教科版

2.3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3.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

4.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实例分析、对比、讨论。

2.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生物界蜗牛、树懒、鹰和箭鱼等多种动物运动快慢的比较,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知道现代各种交通工具的速度,培养学生了解科学、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

2.在认识、理解、计算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和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课件;刻度尺、秒表。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方案一:故事性导入孙悟空的腾云驾雾本领是最棒的,一个筋斗就能飞行十万八千里,所以没事他就和别的神仙比赛看谁运动跑的快,结果都是孙悟空赢了,后来他听说人间有一个叫光速飞船的东西,非常跑的非常快,1秒钟可以飞行30万公里,于是他想到人间和光速飞船比一比。

你认为孙悟空能不能获胜呢?让我们学习了本节课的内容就能做出正确判断了。

说明:本故事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去快乐的学习。

方案二:情景导入课件展示猎豹捕捉羚羊和猫捉老师的图片。

这些图片学生们都会在动物世界节目里看到过,所以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很容易就会想到,物体在运动时有快有慢,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来比较这些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一)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学生活动:分析教材中的6幅图片,讨论交流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题1:飞机、列车和蜗牛在相同的时间走的路程不同,怎样比较它们的快慢?学生交流讨论:相同的时间内,飞机运动的路程最远,蜗牛爬行的路程最小,故可判断出飞机最快,其次是磁悬浮列车,而蜗牛最慢。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课件2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速度》课件2
• 选作:一辆长10m的大货车,以36km/h的 速度驶进一个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 尾离开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则隧道长为 多少?
• 一辆长10m的大货车,以36km/h的速度驶 进一个隧道,从车头进入隧道到车尾离开 隧道所用的时间为20s,则隧道长为
• m.
初中物理课件
金戈铁骑整理制作
比例问题
例1 甲、乙两物体,运动路程之比是7:5,所用时
间之比是3:2,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14:15
练习1、 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比是3:2,计算题 例1、小刚从甲地去乙地,甲乙两地距离为
200m,小刚用时为40s,(1)小刚的速度是 多少?(2)以相同速度若小刚运动2min则 小刚运动的路程是多少? 解: 小刚的速度:
• 单位换算 • 180km/h=m5/0s
• 3m/s=km10/h.8 速度的计算式
V= s t
1、汽车通过高速公路ETC通道时,不停车也 能缴费通过,如果通道长是15m,车速是 3m/s,汽车通过通道的时间是s。5若s 该车以 此速度继续行驶2min,行驶的路程是。
2、隧6道00全m长2800m.若竣工后,一辆轿车 (车身长度不计)以20m/s的速度匀速通过 隧道,需要s。另一辆车用时700s通过该隧 道则汽车的速1度40是。 4m/s
运动时间
运动路程
练习:甲乙两人由A到B地,已知AB两地距 离是900m,甲的速度是72km/h,乙速度是 30m/s,问甲比乙多用了多长时间?
• 作业1、甲乙两人运动的路程之比为2:3,所 用时间之比为5:2则两人速度之比为()
2、计算题:一同学以3m/s运动了2min到达 目的地,若他以5m/s速度则需要多久到达 目的地?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课件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课件
t
汽车3h行驶的路程:s vt 80km / h 3h 240km
答:汽车3h行驶的路程为240km。
【例题】小明在跑百米时,前50 m用时6 s,后50 m用时7 s,小 明前、后50 m及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
50 m
50 m
分析:
6s
7s
全程
已知:小明前50 m路程s1=50 m,用时t1=6s,后50 m路程s2=50 m,用时t2=7 s,全程s3=100 m,用时t3 求:前半段、后半段及全程的平均速度v1、v2、v3
4.通过控制玻璃管的倾斜程度控制气泡运动的速度
一、实验探究:气泡的速度 讨论:如何统计实验过程中测得的数据? 5.统计数据的方法:列表法
区间s/m
0~0.1 0.1~0.2 0.2~0.3 0.3~0.4
通过各区间的时间t/s
2
2
2
2
通过各区间的速度v/(m/s) 0.05 0.05 0.05 0.05
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复习提问: ①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 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什么? ②什么是速度,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③若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速度,应依据什么原理?需要测量哪 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
故在匀速直线运动中s与t成正比。
0.02
0.01 t/s
0 2 4 6 8 10
沿直线行驶的两辆小汽车运动有什么不同?

0
10 s
20 s
30 s
40 s
0
300 m
600 m
900 m
1 200 m

2021年物理八年级上册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课件 教科版

2021年物理八年级上册2.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课件 教科版

4 ★典例分析
考点一 平均速度概念及应用
迁移训练1
(2019·株洲)图为某高速公路上区间测速的警示牌。根据这块警示
牌,小汽车通过这个区间的时间C( )。
A.不应超过10min
B.不应超过6min
C.不应短于10min
D.不应短于6min
4 ★典例分析
考点二 平均速度测量
典型例题2 (2019·铜仁)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 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 (1)他为了完成该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刻度尺 。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 较小 (选填“较大”或“较小”)。 (3)经测量,S1=0.9m,S2=0.4m,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 如图所示,则小车在S3上的平均速度是0.5 m/s。
3 ★课堂活动
一、平均速度
即讲即练 图中是T12/13次特快列车时刻表,从给出的信息计算从沈阳北到达北京 的平均速度。
解:根据时刻表可知,沈阳北到北京的路程是703k m;总用时是6小时2分钟,即6.033小时。 根据平均速度公式可得从沈阳到北京的平均速度为:
v s 703km 116.5km / h t传送带输送货物时,货物在传送带上速 度不变。 假设货物1s中的路程是2m,那么在2s时间内,其 路程一定是4m。和货物运动到什么位置无关。这 就是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任意相等时间内运动路程都相同的运动叫 匀速直线运动。
3 ★课堂活动
四、运动图像
路程时间图像 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关系 如图,是甲乙两个小车的路程时间图像。纵轴表示 路程,单位是m;横轴表示时间,单位是s。图 中,甲乙两车运动路程随时间均匀增加,图像是直 线,但甲车运动路程在相同时间内比乙车大,说明 甲车速度比乙车大。 路程时间图像是直线的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学教案(教科版)

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教学教案(教科版)

2.1 认识运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

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2.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运动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多媒体视频材料、过山车视频材料、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视频片段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美国新泽西州六旗大冒险乐园的过山车—“京达卡-,并阐述它是世界上最快、最高的过山车,最快速度达到206km/h,最高点高度为139.5m。

提出问题:同学们刚刚看到的过山车是否在运动?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以下三类:(1)运动;(2)不运动;(3)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

教师引导:首先肯定各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要特别指出能够得出第三种答案的学生观察细心,而且还能够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阐述有关物理问题,这些都是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但是从我们物理学角度应该怎样认识和阐述过山车的运动情况呢?这一章的四节内容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我们先学习第一节—认识运动。

二、推进新课(一)运动的普遍性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自然界中在做运动的一些物体。

说明:要指多名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2;请同学们举手抢答说出自然界中不做运动的物体。

说明:如果同学们都不举手,则说明同学们对运动的普遍性已经理解了,如果有同学抢答举出了“一些不做运动的物体”,可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后举证进行反驳。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第2章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共20张PPT)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课件第2章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共20张PPT)

υ=
S总 t总
16
匀速直线运动
νS
t
直线运动
加速运动
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减速运动
υS t
17
1.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18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1
1、什么叫参照物? 2、速度的公式是什么? 3、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4、怎样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呢?
2
实验探究:探究气泡的速度 实验器材(装置:如图)
实验原理(公式):
υ
S
t
实验操作:P27
数据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进一步研究:P28
3
进一步研究:用图像记录数据
4
实验次数 1 2
0.04
0
2 4 6 8 10
6
观察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物体沿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0s
10s
20s
30s
0m
200m
400m
600m
注意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是速度不
变的运动,其计算公式是: υ
S
t
7
物体的运动路线有时是直线;有时是曲线:运动 方向在不停地改变——
υ
S总 t总
注意
S1+ S2 +S3 t1+ t2+t3
1、平均速度只能大体上反映物体在这段时间 或这段路程中的运动情况——平均快慢程度。
2、求平均速度时,中途休息的时间都要计算 在内。
9
如图,物体由A到D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教科版物理八上-第二章4课时合编-认识运动、运动的描述、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量(通用)

教科版物理八上-第二章4课时合编-认识运动、运动的描述、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能量(通用)

1.什么叫参照物? 2.速度的公式是什么? 3.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4.怎样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呢?
实验探究:探究气泡的速度
实验器材:如图所示
实验原理(公式):
υ
S
t
实验操作:P27 数据分析 进一步研究:P28
进一步研究:用图像记录数据
实验次数 1 时间(s) 0 路程(m) 0
2
3
4
5
6
2
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
• 蜗牛的爬行
约1.5 mm/s;
• 人步行
约1.2 m/s;
• 自行车
约5 m/s;
• 高速公路上的小车 约28 m/s;
• 普通列车
约40 m/s;
• 雨燕
最快达48 m/s;
• 喷气式客机
约250 m/s;
• 超音速歼击机
大于700 m/s;
• 子弹出膛时
约1 000 m/s;
二、动与静
乘客是静止,还是运动?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参照物。
2.相对静止 以相同速度向相同方向运动的物体彼此间相对 静止,即以其中的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是静 止的。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应用运动和静止的相 对性为我们服务。
如何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
(1)相同的时间比路程
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运动
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运动
你知道吗? 珠穆朗玛峰正以平均每 年1.8 cm的速度上升。
日本茨城县鹿岛町与中国 上海市的距离,由于板块 运动每年缩短2.9 cm。
我们周围的物体在不停地运动
思考
1.我们看见的房子、树木、桥梁是静止的,还是运 动的?
2.毛主席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 河。”说明什么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 [名校原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案 [名校原创]

路程 时间 速度/ /cm /s (cm/s) 10 20 30
40
2
50
将上表中的数据转成图 像的形式
二、匀速 什么情况是匀速直线
理解平均速度公
直线运动 运动? 平均速度表示什么?
式 并适当进行练习
三、讨论 使学生理解速度和距 交流:汽 离在物理意义上的区 车的速度 别
1、下列哪个运动可以看作匀速直线运动?( )
A.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的运动
B.汽车停站前的一段路程上的运动
C.跳伞运动员下降过程中接近地面前的一段路程上的运动
D.苹果从树上掉下来
2、看到雨滴打在窗户玻璃上缓缓流下。小强突然想:水滴是匀速运动的吗?

用秒表和刻度尺测出了一个水滴运动的距离和时间如表: 课

距离/m
0
0.2
0.4
0.6
0.8 1.0

时间/s
(1)水滴是匀速运动吗?

(2)水滴在整个测量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3、图象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规律,如图所示,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
是哪一段( )
A.AB 段和 EF 段
B.AB 段和 DE 段
C.BC 段和 EF 段
D.BC 段和 DE 段
课后自我评价和练习册在课堂同步完成
板书设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一、实验探究:气泡的运动
二、匀速直线运动
三、讨论交流:平均速度
教学反 本节中完整的探究和图像法等使用都是新鲜内容,学生掌握需要时间

重 难点:图像法的理解和使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一、实验 1.安装好实验装置, 探究:气 将玻璃管翻转后竖直 泡的速度 或倾斜放置,观察气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课件 教科版全套PPT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课件 教科版全套PPT

A.原子、电子、病菌
B.电子、原子、病菌
C.电子、病菌、原子
D.原子、病菌、电子
5.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会使室内的空气变得十分干燥,因此人们常在室内放上一
盆清水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种方法可以说明( )
A.水分子由原子构成
B.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C.水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D.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课堂练习
1.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物质是由 分子 和 原子 组成。
A.原子、电子、病菌
B.电子、原子、病菌
C.电子、病菌、原子
D.原子、病菌、电子
5.夏天,长时间使用空调会使室内的空气变得十分干燥,因此人们常在室内放上一盆清水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种方法可以说明( )
A. 处的太阳系也是在不断的运动的。
水分子由原子构成
B.水分子的体积变大
C. 说明了:无论是固体分子、液体分子、气体分子,它们
D.水分子在不断运动
本节重点
• 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 动的世界。
• 了解物质世界常见机械运动方式。 • 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
也存在运动
谢谢大家!
2.不同的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人对方的现象叫做
,它表明构成
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

3.下列变化中可称为机械运动的是( )
A.物体温度从150C升高到25℃
B.电灯从亮到不亮的过程
C.小刚同学做100米短跑
D.指南针指向南方
4.地震灾后,灾区容易产生大量的致病菌感染人体。关于原子、电子、病
菌(直径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
为微米级)的大小,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 B )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2.3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共23张PPT)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件:2.3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共23张PPT)

7.(眉山中考)甲、乙两车在某一平直公路上,从同一地点同时向东运动,
C
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甲、乙都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若以乙为参照物,甲往东运动
D.经过4 s,甲、乙相距8 m
8.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 B
4.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30次的照相机拍摄的4个物体的闪光照片,其中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D )
5.(原创题)如图所示为A、B两小车向右运动过程的频闪照片。它表示两个
小车在相等的时间间隔所在的位置,则对A、B两小车的运动情况判断正确Fra bibliotek的是(
B )
A.小车A做变速运动,小车B做匀速运动
B.小车A做匀速运动,小车B做变速运动
教科版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2.3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知识点1 速度的测量 1.(原创题)在探究“气泡的速度”实验中,小雪选用长80 cm、内径10 mm 的均匀玻璃管进行实验,在管内注满水,留一个小气泡。测量小气泡在管内 上升过程中的速度。
时间t/s 0 4 8 12 16 20
路程
s/cm 0 12 24 36
C.小车A、B都做匀速运动
D.小车A、B都做变速运动
6.(原创题)如图1所示,“共享单车”是节能环保的交通工具,小华经常骑
“共享单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像如图2所示,则小华
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
C )
A.135 km/h
B.168.75 km/h
C.2.25 m/s
D.2.81 m/s
(1)“K1”从起点火车站至终点汽车北客运站需要多长时间? (2)若“K1”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60 km/h的速度运行60 s,停车12 s,再 以50 km/h的速度运行36 s,求“K1”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

(部编版)2020年八年级物理全册第二章第三节快与慢教案(新版)沪科版

第三节快与慢【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4.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的概念.5.能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6.能根据给定的信息计算平均速度.二、过程与方法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应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感受速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平均速度的计算.【教学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教具准备】电动玩具小车、卷尺、秒表、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于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那么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运动快,哪些物体运动慢呢?学生讨论、交流.师今天我们就探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新课】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师平时我们是怎样比较和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学生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得远.学生2:比较在相同路程内谁用的时间短.师(播放视频1“100m赛跑”)请大家观看视频,并思考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师(播放视频2“100m赛跑比赛现场的观众和裁判的结论”)请你说说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1)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运动快,路程短则运动慢;(2)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路程内,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运动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速度(1)速度的概念师这就是平时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师多媒体播放:a.百米赛跑,甲同学用了15秒,乙同学用了18秒,谁快?b.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一分钟跑了420米,谁快?c.甲同学一分钟跑了400米,乙同学30秒跑了270米,谁快?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我们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或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师鉴于这种情况,物理学中引进了速度的概念,来描述运动的快慢.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板书: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称为速度.(2)速度的定义式师请大家利用掌握的数学知识推导出速度的定义式.老师引导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s——路程(m);t——时间(s);v——速度(m/s).可变形为s=vt、t=sv.板书:速度定义式:svt .速度的单位: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还用到千米每小时作速度的单位,符号km/h或km·h-1;两种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m/s=3.6km/h、1km/h=13.6m/s.师在复合单位的换算中,应该注意单位的物理意义,如1m/s是指物体1s运动1m,照此速度物体3600s(1h)运动3600m(3.6km),所以1m/s=3.6km/h.多媒体展示:例题 1 如图是汽车上的速度表,一辆小汽车以此速度从玉屏驶向贵阳,若玉屏至贵阳约为3.2×105m,则()A.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sB.该汽车的行驶速度是80m/hC.该汽车要4000h可到达贵阳D.该汽车只要4小时就可到达贵阳解析:在应用公式计算时,一定要统一单位,若路程的单位为m(km),时间的单位为s(h),则速度的单位就是m/s(km/h);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上安装的速度计是以km/h为单位的,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几km/h,图中速度计的示数为80km/h;由v=s/t知,t=s/v=23.21080/kmkm h=4h.答案:D.师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它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速度大,则运动快.请大家思考、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学生1:如果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那么所用的时间越多,则速度越慢;反之,所用时间越,则速度越快.它们是反比例关系,按理说应该还是可以用来表示速度的.学生2: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快;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3)速度的测量方法师怎样测量电动玩具小车的运动速.度?测量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测量的器材?简单说说你的测量过程?由学生讨论回答.师引导总结:①测量的原理:svt =.②测量的器材:卷尺、电子表(秒表).③测量的过程:a.用卷尺在教室地面测量出起点A到终点B的距离记为s(A、B两点分别用粉笔作上记号).b.用秒表记下电动玩具小车由A点运动到B所用时间为t.④测量的结果:电动玩具小车的速度svt =.【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师物体做机械运动,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如在平直轨道上运行的列车便可看作直线运动,而同学们在游乐场玩的摩天轮便是曲线运动,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运动是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学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过程是直线运动;电风扇的转动是曲线运动.师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P26页图2-26和图2-27.师在教材P26页图2-26和图2-27中,汽车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相同(即速度不变),且运动的路径是直线,这种运动方式叫匀速直线运动.而在乙图中,天鹅虽做直线运动,但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不同(速度改变),这种运动方式叫变速直线运动.板书: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师请同学们思考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①速度的大小不变;②运动的路径是直线的.如在平直的铁轨上行驶的列车可以近似看作是匀速直线运动.板书: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它的特点:①速度大小不变;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的.例题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A.80m/sB.10m/sC.5m/sD.无法判断解析: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20m,可知其速度为5m/s,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不变,所以它在前2s的速度为5m/s.答案:C.(2)平均速度师实际过程中物体的运动很难保证速度大小和方向始终不变,也就是说实际中物体的运动大都是变速运动.如我们平时上学的过程中,出门下楼的速度较慢,经历的路线是曲线的;在平直的马路上,当人、车不拥挤时走得较快,赶上人多拥挤的街上速度变慢,在上教学楼时速度变慢……请同学们再举些变速运动的例子.学生举例,师评价.师我们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其速度可以由svt=计算.而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得多,变速运动的速度虽然是不固定的,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也就是用平均速度来粗略地表示它的运动情况,那么什么叫平均速度呢?其大小如何计算呢?学生1:平均速度就是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学生2: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svt=,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板书:平均速度的定义:一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路程(时间)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svt =.教师总结:①平均速度用来粗略地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程度,但不能精确地知道它的运动情况,即不知它何时加速,何时减速,何时中途停留.②我们说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必须指出它在某段时间内,或在某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的含义就不确切了.在公式svt=中,s和t之间有着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s一定是t时间内通过的路程;t一定是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③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④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中,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路程中,平均速度一般不同.例题3小明同学早晨7:30从家出发,骑自行车上学,行驶了1200m到街上,此时他看了手表时间为7:35,紧接着又行驶了5min到达学校,已知学校距离他家3000m,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多大?解析:由题可知小明骑自行车上学经过的路程s=3000m,所用时间t=7h35min-7h30min+5min=10min=600s,由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得,v=3000m/600s=5m/s.因此小明骑自行车上学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5m/s.答案:5m/s.速度公式的应用师我们学习了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知道了两种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我们还学习了平均速度.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运动竞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过程中都经常要计算平均速度,或根据速度计算路程、时间.请大家思考,在哪些生活场景中,要用到速度的知识呢?有关速度的计算需要哪些信息?学生讨论、交流.师我们就探究速度公式的应用.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速度的计算公式及相关推导公式,那么,如果要计算时间,应该用哪个公式呢?.多媒体展示:速度的计算公式:v=s/t.根据上式可推导出时间的计算公式:t=s/v.例题 4 火车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为146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少时间?解析:由公式v=s/t变形可以得到t=s/v,因此,火车从北京到上海所用的时间t=s/v=1463km/104km/h≈14h.答案:14h.师如图是常见的是汽车速度表,在有关时间的计算题中常常出现.注意它上面的单位是千米每小时,当指针指在哪个位置时,说明此时的速度是几千米每小时.中间的计数器显示累计里程,下面的计数器显示临时里程.在运用速度公式计算时,要善于进行变形,根据已知量求出未知量.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汽车等交通工具上的速度表有时指示的数值大,有时指示的数值小,那么它测量的是什么速度.学生交流、讨论并积极举手发言.教师总结:汽车等交通工具上安装的速度表,它的示数在不断变化,它指示的是汽车等交通工具在行驶时,每时每刻的速度,当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表会指在某一位置不动.因此,它显示的是汽车的瞬时速度.师通过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s=vt,可以计算路程.这类题常常与火车时刻表结合在一起.例题5 如图是D412次动车组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29km/h,则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多少?解析:苏州到常州的时间为t=10h33min-9h53min=40min=2/3h,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s=vt=129km/h×2/3h=86km.答案:86km.师平均速度的计算常常与图象结合,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算术平均值,全程的平均速度也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术平均值.且在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出在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中,因为在不同的时间或路程中,平均速度一般不同.例题6(山东潍坊中考)小华同学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车站点,他经常骑公共自行车去上学,某一次从家到学校运动的s-t图象如图2所示,则小华从家到学校的平均速度是()A.135m/sB.168.75m/sC.2.25m/sD.2.81m/s解析: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s表示某段路程,t表示通过该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包括运动物体中途停止休息的时间),v表示这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由图像可知整个路程s=1350m,时间t=10min=600s,整个过程平均速度v=s/t=1350m/600s=2.25m/s.答案:C.例题7(易错题)某物体做变速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6m/s,那么它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A.4m/sB.4.8m/sC.5m/sD.6m/s解析:求平均速度时要用该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平均速度等于某段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之比.设甲乙两地路程为2s,则物体在前后两段路程所用时间分别为t1=s/v1和t2=s/v2,全程所用时间为t=t1+t2=s/v1+s/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2121222v v s s v s s t v v v v ===++,将v 1和v 2的值代入上式得,v=4.8m/s.答案:B.【课堂训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练习.【课堂小结】大家这节课的收获确实不少,我们共同学习了速度这个物理量,知道了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明白了速度的概念是路程与时间之比.物体运动速度可以由公式v=s/t 计算,如果计算出的值大,表明它的速度大,即运动快.我们还认识了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的大小不变,经历的路径是直线的一种运动.实际中的运动是变速的,在粗略地研究中,可以用公式v=s/t 来计算它的速度大小,即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它的运动快慢. 我们还学习了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了通过汽车里程表、列车时刻表和速度变化图像等信息进行相关计算,进一步巩固了速度的知识.【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部分练习.1.速度的公式虽然在小学就学过,但为什么速度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学生却并不知道,其实这里就渗透着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所以向学生展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的意义就变得很重要了.在此进行一个讨论是很有必要的.2.计算平均速度的公式也含有近似、平均的思想,通过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平均速度的比较,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变化的含义是很重要的,何况我们生活中大部分运动还都涉及的是平均速度,所以在此要通过让学生练习、体会这种思想的转变,这也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需要以后继续加强.3.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引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的层面上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交流与合作的教学氛围.通过测量电动玩具小汽车的速度,可以进一步加深对速度的理解及计算公式的应用.。

第二章 第三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材解读】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第三节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材解读】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学习目标导航1.通过实验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理解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概念。

3.知道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4.会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教材内容全解知识点一匀速直线运动1.实验探究:测量气泡的速度 【实验原理】ts v。

【实验器材】一根长约80 cm 、内径10 mm 的均匀玻璃管,水,米尺,停表,一张方格纸。

【实验过程】管内注满水,留一丛!氢渔(气泡直径约5 mm),两端密封,倒转玻璃管,保持竖直,观察气泡在管内的运动。

从某一位置开始用停表计时,每2 s 在玻璃管上用记号笔记录小气泡的位置,最后用米尺测量L 将实验数据填入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时,选取的小气泡的直径不能太大,气泡直径越大,记录小气泡位置的误差就越大。

为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改变时间间隔重复试验。

【数据分析】气泡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相同,气泡在每段时间内运动的速度都是V =5cm/s ,由此可知,气泡运动的规律是气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

【进一步研究】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研究气泡的运动。

在图2-3-1所示的直角坐标系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代表玻璃管中气泡所处的高度,描绘出气泡运动的s -t 图像。

观察整条图线可知,气泡运动的s -t 图像是一条直线。

它表示气泡在任意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

利用图像来表示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变化的规律,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一种方法——图像法。

【实验结论】气泡运动的规律是气泡运动的路线是直线,运动的速度不变,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即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2.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①运动路径是直线; ②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不变;③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拓展物体运动的图像(1)s -t 图像: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图像表示物体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新)教科版物理八上《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公开课(教案)推荐

(新)教科版物理八上《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公开课(教案)推荐

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2.通过观察各种物体的运动情况,明确通常所说的速度一般指的就是平均速度.3.利用平均速度v=s/t及其变形公式进行有关复杂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计算.4.让学生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路程,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二、过程与方法1.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逐步掌握使用物理仪器的根本技能.2.使学生通过实验学会用简单方法估测时间、路程.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教学难点】平均速度的理解和计算.【教具准备】斜面、小车、木块、刻度尺、秒表、金属片、卷尺、小红旗〔或发令枪〕、自行车等.【教学课时】1课时【新课引入】教师播放视频课件:我国体育健儿刘翔2022年6月3日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110m跨栏比赛中以12秒87追平了世界记录.生:路程、时间.110m跨栏比赛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大呢?运动的时间.我们这节课就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进行新课】一、运动的分类1.复习提问:什么叫机械运动,运动可分为哪几种?〔1〕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②变速直线运动:a.匀加速直线运动;b.匀减速直线运动;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2〕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较复杂〕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况着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的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教师提问: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答复:速度大小相等.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学生答复:速度大小不相等.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小结: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公式:v=s/t.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例题1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米,那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多少?解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前8秒的速度和前5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此题只需要求前8秒的速度即可.答案:它在前5秒内的速度是2.5米/秒.刚刚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不多的,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请看一位同学百米赛跑时的记录:第1秒3.7米;第2秒6.3米;第3秒7.7米;第4秒8.0米;第5秒8.1米;第6秒8.2米.显然,这位同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他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又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千米/时,是每时每刻的速度都这么大吗?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司机要临时刹车,速度要减小.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这个速度就是指汽车在这段时间内大概的快慢程度.实际上是用匀速直线运动概念,去观察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的,我们算出了汽车1小时内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就是说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0千米/时.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2〕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的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3〕平均速度的公式:v=s/t.v——平均速度,单位:米/秒.s——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秒内通过的路程.说明: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例题2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一种平均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如:某物体在10s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假设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2.测平均速度实验步骤和实验指导〔多媒体课件〕教师总结:1.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难点是计时结束要以听到撞击声为准,即听到声音的同时记录结束时刻,因此同学们要注意区分时刻和时间的概念,时刻是结束或开始在时间轴上的位置,而运动时间是这两个时刻之间的在时间轴上的长度,因此在表格中t=t1-t0,t=t2-t0′.2.在计算平均速度时,要注意物理量的对应,而绝不能认为平均速度是速度的平均值.例题3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m的平安区?课堂演练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局部.【教师结束语】我们先知道了一种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的大小不变,经历的路径是直线的一种运动.实际中的运动是变速的,在粗略地研究中,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度大小,即用平均速度来描述它的运动快慢.接着学习了用刻度尺、秒表来测量平均速度的方法.还了解了超声波测距的原理.实际生活中经常需要测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因此,掌握一些测平均速度的方法,是我们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具体表现.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1.本节课是实验探究课,要求学生掌握利用刻度尺和秒表测物体平均速度的根本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并积极参与实验.教师安排实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方式,进行合理的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交流讨论、质疑和完善.教师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同时又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2.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在求平均速度时,一定要注明是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求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教师可以通过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近似处理、粗略描述,它描述的是“整段路程〞或“整段时间〞的整体情况,并不表示这段路程中某个位置或在这段时间内某个时刻的运动情况,也不反映这个物体“将来〞或“将要〞以何种情况运动下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2.了解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知道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3.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决定因素,能利用声音的波形图来区别不同的声音.4.知道噪声的定义和噪声的危害,掌握控制噪声的方法.5.知道共鸣、回声这些声现象的原因,了解超声波、次声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法:区别音调、音色、响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乐音和噪声;区别超声波和次声波.2.运用归纳法:归纳控制噪声的途径、归纳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3.运用转化法:探究声的产生时,可以借助一些道具扩大实验现象.【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稳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局部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稳固.【本章总结】1.知识结构〔用多媒体展示并总结〕2.例题讲解〔用多媒体展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例题1如下列图,扬声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小纸片会不断地跳动.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B.声音传播的条件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乐音与噪声的区别解析:扬声器播放音乐时,纸盆上的小纸片不断地跳动,说明发声时纸盆在振动,间接地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应选项A正确.答案:A例题2某测量员是这样利用回声测距离的,他站在两平行峭壁间某一位置鸣枪,经过1s第一次听到回声,又经过0.5s再次听到回声,回声测距是利用了声波的_______.声速为340m/s,则两峭壁间的距离为_______m.答案:反射425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例题3如以下列图,是用示波器显示的不同乐器发出不同声波的波形图,其中频率最大的是〔〕解析:物体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振动波形越密集说明其振动频率越大,所以此题应选B.答案:B例题4〔南京中考〕关于声音,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解析:音色即声音的品质,是声音的一个重要特征,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A错误.音调指声音的上下,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音调和响度取决于不同的条件,它们之间没有联系.蝴蝶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小,低于20HZ,不在可听声范围内,所以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故B错.演员引吭高歌,发出的声音大,即响度大,故D错误.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动的振幅越大,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故C正确.答案:C声音与现代科技例题5超声波是人耳听不见的声音,但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在以下设备中,利用超声波工作的是〔〕A.验钞机B.微波炉C.电视遥控器D.潜水艇上的声呐系统解析:声音的频率范围很宽,20~20000Hz范围内的声音能引起人的听觉,低于20Hz 的称为次声波,高于20 000Hz的称为超声波,人们虽然听不到超声和次声,但因它们具有特殊性质,因而有特殊用途.超声波方向性好,经常用来回声测距,另外超声波还可以做“B超〞、清洗、碎石等.答案:D例题6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A.大象的“声音〞交流B.蝙蝠的“回声〞定位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解析:大象发出的声音有局部是我们可听见的声音,有局部是我们听不见的次声波,但大象不能发出超声波;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是利用超声波的能量将结石震碎,从而排出体外;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是利用声音的反射,即回声与原声间隔不到0.1s,回声与原声混合,使原声加强.答案:B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例题7夏天,教室外蝉的叫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蝉能发声是由其腹部下方一层薄薄的发音膜_______引起的.老师把教室的门窗关起来,大家听到的声音明显减小,这是在声音_______过程中减弱噪声.解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减弱噪声的途径主要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关闭窗户,阻断了蝉声的传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答案:振动传播例题8贵阳市政府为创立全国文明城市,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如为改善环境,增大了城市绿化面积;为减少交通事故,开展“文明过马路〞活动;为_________,禁止汽车在城区内鸣笛.解析:禁止鸣笛是阻止声音的产生,以减小声音对居民的干扰,减弱噪声.答案:减少噪声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课后习题,并预习下一节完成练习册中课前预习局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教师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 了解速度的概念,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3) 理解速度公式,能用速度进行简单的运算;(4) 通过对物体运动快慢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学(5)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标2、过程与方法(1) 实例分析、对比、讨论;(2) 初步体会双元相关物理量建立的一般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刘翔获得奥运会冠军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是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难点速度的得出和理解演教具示学生主要教学过程批注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二.进行新课1、怎样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校的运动会上,田径赛跑正在进行,教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让两学生分角色来作判断。

学(1)假如你是观众,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过学生回答:看谁跑在最前面。

程(2)假如你是裁判,你怎样判断谁跑得快呢?学生回答:看谁先到达终设点。

教师总结:上面的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都是正计确的,只是比较的方法不一样,第一种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第二种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

(1)比较方法:①相同时间比路程。

②相同路程比时间。

两种方法,在物理学中我们采用观众的方法,即用“相同时间比路程”。

同时引入一个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velocity)。

(2)速度:①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②定义: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即:速度=路程/时间如果用符号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则上面的公式可写成计算公式:v =S/t 单位:米/秒(m/s)、千米/时(km/h),【例题1】1992 年,第25 届奥运会上,我国选手杨文意以24.79s的得50m 自由泳金牌,并打破了她本人所保持的世界纪录。

她成绩,夺游泳的平均速度是多少?通过本题,我们要知道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过程及要求.已知:s=50m,t=24.79s。

求:v=?解:根据题意,答:她游泳的平均速度约是 2.02m/s。

:注意解物理计算题的四项已知,求,解,答课二.进行新(一)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复习提问:1、机械运动:〈1〉直线运动:①匀速直线运动.②变速直线运动:a.匀加速直线运动;b.匀减速直线运动;c.无规律的变速直线运动.况着〈2〉曲线运动:〔较复杂〕物理学里研究问题总是从最简单的情手,匀速直线运动就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下面我们首先研究匀速直线运动.2、匀速直线运动下面看两个动画,多媒体演示“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比较速度大小,可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速度大小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相等的。

生活中你见到有什么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学生回答: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特点:速度大小经常变化。

: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小结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简称匀速运动。

3、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符号“v表”示. 公式: v = S/t 对于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讲,它的速度恒定,不随时间改变。

【例题 2】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8 秒内通过的路程是20 米,那么,它在前 5 秒内的速度是多少米/秒。

前8 秒的速度和前 5 分析:因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秒的速度是相等的,因此本题只需要求前8 秒的速度即可。

解:根据题意,得答:它在前 5 秒内的速度是 2.5 米/秒。

刚才我们研究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但在实际中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不多的 ,绝大多数的物体都在做变速运动,录: 第 1 秒 3. 7 米;第2 秒 6.3 米;请看一位同学百米赛跑时的记第3 秒 7.7 米;第4 秒 8.0 米;第 5 秒 8.1 米;第 6 秒 8.2 米。

显不相等,他做的是变速直线然,这位同学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运动。

又如,平时说某辆汽车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是50 千米/时,是每时时刹车,临要每刻的速度都这么大吗?不是的,遇到行人过马路,司机,这个速度就是指汽车在这段时间速度要减小。

无人时可能速度又大些,去观察汽车在这内大概的快漫程度。

实际上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段时间内的运动的 ,我们算出了汽车 1 小时内通过的路程是50千米,就是说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是50 千米/时。

(二)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通常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它运动的快慢.(1)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2)以通过平均速度的定义: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总的路程,除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这样计算所求得的速度,就叫做变速运动的平均速度。

(3)平均速度的公式: S/t。

──表示平均速度,单位:米/秒。

S ──表示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 秒内通过的路程。

说明: ①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②计算哪段路程内的平均速度,一定要用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去计算。

【例题3】某汽车沿直线运动时,前半段路程用20m/s速度行驶,后?半段路程用30m/s 速度行驶,在整个路程中,汽车的平均速度多大分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可得出前半段和后半段的运动时间,再利用平均速度公式即可得全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设全路程为s,前半段运动时间t1,后半段运动时间t2.则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答:全程平均速度为24m/s.平均一种平均速度是指物体通过某段路程共花费了多少时间这样快慢的概念,而花费的时间并不一定是“运动”的时间。

如:某物体在10s 内从甲地运动到乙地,经过路程50m,接着在乙地停留10s.若求前10s内平均速度则是5m/s;求20s内平均速度则是2.5m/s.2. 测平均速度:〕〔实验步骤a. 按图示要求将斜槽固定;b. 分别测出乒乓球通过前一半路程和通过整个路程所用的时间,并记入表中。

c.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乒乓球运动全程,前半程, 后半程的平均速:路程段路程长〔米〕运动时间〔秒〕平均速度〔米/度。

记录秒〕全程S1 t1 前半程S2 t2 后半程S3 t 3=t1-t2(三) 速度公式的变形及其应用①速度公式: v =S/t②路程公式: S =vt .它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的路程与其时.间成正比③时间公式: t=S/v .它表明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的时间与其通过的路程成正比.【例题4】光的速度是300000km/s,光从太阳到地球需时间为8min20s,试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为 1.5×1011m。

解:根据v=s/t 得,答: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结合例题说明解物理题的一般步骤:;(1)写出己知条件,并统一单位(2)要求的物理量;(3)解: a:写出依据的基本公式;b:导出要求的物理量;c:代入;d:得出结果。

数值和单位(4)答。

【例题5】王宁的家到学校的路程是 1.5km,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少度是15km/h,他骑车上学路上成需的时间为多为0.1h。

解:根据v=s/t 得,答:他骑车上学路上成需的时间5】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一条92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例题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地点500m 的安全区?解法一:已知:v1=0.8cm/s,v2=5m/s,s1=92cm,s 2=500m,求:t1、t2。

解:由得,∵t1>t2 ∴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二:已知:v1=0.8cm/s,v2=5m/s,s 2=500m,求:s1。

解:由得s1=v1t1=0.8cm/s ×100s=80cm ,∵s1<96cm∴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三:已知:v1=0.8cm/s,v2=5m/s,s1=96cm,求:s2。

解:由得s2=v2t2=5m/s×120s=200m∵s2>500m 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四:已知:s1=96cm,v2=5m/s,s 2=500m,求:v1=?解:由得∵v1>0.8cm/s ∴人能跑到安全区。

解法五:已知:s1=96cm,s 2=500m,v1=0.8cm/s求:v2=?解:由得∵v2<5m/s ∴人能跑到安全区。

【布置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