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
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治本与治标分析
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治本与治标分析【摘要】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既是重要手段又存在问题。
治本需关注根源,包括教育资源不均等导致的学生问题行为。
治标需采用不同的惩罚方式,个性化教育更重要。
惩罚应合理,不能过度或不当。
效果评价要考虑学生态度改变和行为影响。
合理性与效果间有正向关系。
建议教师注重教育而非惩罚,培养学生自律。
未来需加强师生互动,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通过综合分析,惩罚在学校教育中需掌握合理性和效果的平衡。
【关键词】惩罚、学校教育、治本、治标、合理性、效果、建议、发展方向、重要性、问题、评价、关系、展望1. 引言1.1 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惩罚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是学校纪律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方式,通过对不良行为的惩罚,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惩罚还能维护学校秩序,保障师生安全,促进学习氛围的营造。
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上。
学生在学校期间会遇到各种诱惑和困难,惩罚可以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后果,从而更加懂得自控和自律。
通过面对惩罚,学生可以学会承担责任,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影响他人和整个集体,培养出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是维护学校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学生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惩罚,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升教育质量,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1.2 惩罚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学校教育中,惩罚是一个常见的教育手段,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些教师在进行惩罚时可能会过度使用,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对学校和教育产生负面影响。
有些教师可能对惩罚缺乏规范性和公平性,导致惩罚的对象不公平,引发学生和家长的抗议和不满。
一些学校和教育机构可能存在着惩罚不当、侵犯学生权益的现象,造成学生心理和身体的伤害。
一些学生可能对惩罚存在误解和抵触,无法正确理解惩罚的目的和意义,导致惩罚失去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浅谈惩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浅谈惩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近现代以来,教育界一直没有停止对惩罚教育的讨论,人们对惩罚教育的使用和意义更是意见不一。
很多教育家反对实施惩罚教育,如我国学者田汉族,他们认为惩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起到了伤害与阻碍的作用。
另一部分教育家则赞同实施惩罚教育,如捷克学者夸美纽斯等人,认为惩罚是错误事件导致的一个自然后果,能够起到纠正错误和发人深省的作用。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孩子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和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
与此同时,不良影响和诱惑也随之而来,未成年人的不成熟性使得他们并不能很好地做出正确的选择。
学校承担着培养、引导学生的责任,在教育过程中科学而合理地应用惩罚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正面作用。
一、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的现状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言:“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力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
”在今天的校园里,惩罚教育的地位比较尴尬。
一方面,受家庭教育理念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部分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习气增多,如自私攀比等,需要学校加强教育管教。
另一方面,教师不敢管、不能管的现象也普遍存在。
(一)赏识教育的风行自周宏先生倡导赏识教育以来,社会上很快形成了一种以表扬和赞扬为主,摒弃惩罚教育的风气。
赏识教育最初是以家庭教育为主线的一种教育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接受纯粹的赏识教育的学生更加自信且头脑灵活,但这些学生也普遍出现了抗挫能力差、骄傲自负、知错不改等现象。
到了孩子的青春期,父母对其身上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无计可施,家庭教育也随之矛盾频发。
同时,以表扬和肯定为主线的赏识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大行其道,更是使得教师难提惩罚、不敢惩罚。
(二)学生及家长对惩罚教育的认知存在偏见在我国古代的私塾,先生通常以罚抄作业、打手心等方式来进行惩罚,世界其他一些实施惩罚教育的国家(如英、美、日、韩),人们也从心理和行动上接受“犯了错误就要接受惩罚”这一理念。
辩论赛:惩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二、讲究惩罚艺术其实,在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惩罚教育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惩罚教育不是体罚教育,有它本身的原则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恰当地发挥它的作用的话,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将更加完美,我们的教育手段也会进一步完善。
说到惩罚,有的人总是讳言教育惩罚,可是离开了惩罚的教育还是完整的教育吗?应该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教育,无非就是人格熏染和行为养成,而行为的养成必须靠训练,训练就是强迫,所谓强迫就是学生没有做到就必须惩罚。
小学生正处在混沌期,必须严格要求,把根扶正。
在矫正的过程中难免会经历痛苦,但谁会否认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没有裨益?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惩罚教育是以尊重爱护学生为出发点,以帮助教育学生为最终目的,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纠正。
它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通过使其承担由于自身过错而带来的责任,达到使学生认识错误,不再犯错为目标的教育方法,它与表扬表面上对立,实质上统一,都是要达到教育人的目的。
一、什么是教育意义上的惩罚所谓惩罚是指“实施处罚使犯错误的学生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处罚方式。
惩罚是一种权力而非权利,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是针对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
惩罚权首先来自学校,教师就是一个执行者。
因此,我们认为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是学生接受另外方式的教育。
所以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所以笔者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二、惩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1、教育惩罚既是教师管理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作为小学教师,更是责任重大,因为一个人的品格在很大程度上是童年时代形成的。
如今教育界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老师追求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效果。
用爱心教育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不得不关注这样一种现象,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眼中的龙凤,小皇帝,百般宠爱。
惩罚是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惩罚是小学教育中常用的手段之一。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适当的惩罚手段,有时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根据本人的经验和体会,合理的惩罚应符合下列原则:1 及时性原则。
当学生错误行为刚一出现时,就给予及时的惩罚。
这样,其错误行为就会与惩罚所引起的焦虑、恐惧等经验相联结,从而促使学生认识到:惩罚的引起与结束都是自己行为的结果,这样,他们就会在以后避免出现类似的行为。
如果在违禁行为发生一段时间后才给予惩罚,学生不一定会十分清楚自己受惩罚的原因,因而很难在错误的行为与惩罚所引起的消极体验之间建立联系。
或许他已忘记了自己曾经的过失,或许他从违禁行为中获得了足以抵消受罚之苦的满足和快感。
2 适度性原则。
有人认为“矫枉必须过正”,其实不然。
实践证明,过于严厉的惩罚往往会引起受罚者的回避、不听从行为,甚至引发高度焦虑,因而抑制其学习兴趣,削弱其对不良行为的控制力。
不少小学生为逃避学校过于严厉的惩罚,不敢进校门,不但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也会在校外的游荡中沾染一些坏习气,甚至受到坏人的引诱而走上犯罪道路。
另一方面,应力求避免惩罚学生。
小学生年龄尚小,受文化知识基础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等因素制约,是非判断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又弱,因而时常是无意识犯了错误,不一定就非得进行惩罚。
激励性的劝说往往比惩罚的效果好得多。
3 公平性原则。
教育者在惩罚学生时应力求公平合理,减少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而表现出的偏向性。
如果对优等生和差等生采取不同的惩罚策略,对前者过于宽容,对后者过于苛刻,就往往会助长优等生的自大和膨胀、差生的抵触情绪以及全体同学对惩罚的不屑和鄙视。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实践中还应考虑被惩罚者的个性因素,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有时对一个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点名批评未必见效,而对于一个自尊心较强、偶尔犯错的学生,盯上两眼也许就足够了。
4 反馈性原则。
惩戒教育是一种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教师称惩戒教育是一种不可少的教育手段日前,西安市莲湖区某小学一英语老师,因学生没有把课文背下来,一怒之下用铁棍打13名学生的屁股,造成5名学生几天后屁股仍然青紫、淤血。
此事一出,该不该体罚学生的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热议。
虽然大多数人对体罚持反对意见,但为数不少的人仍认为“不打不成器”;不少人也认为,惩戒教育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找到惩戒教育的身影。
惩罚教育,应该把握好尺度雒红艳(西安市六中教师):我教的是高中学生,就不存在打不打的问题,因为孩子们已经长大了。
但我也遇到过一些学生,你批评他两句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老是编一堆谎言来应付你,这个时候,如果一味的纵容就是害学生了。
有些学生吃软不吃硬,有些吃硬不吃软,每个学生的情况也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适当的惩罚,可能效果就会更明显,但要有尺度。
于亚男(退休教师、曾获得“全国百名优秀母亲”称号):作为老师来说,出发点再好,也不能太出格了。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轻轻地打两下,或许还可以理解。
要对孩子有训诫,孩子没有压力也不行,一个孩子送到学校,老师不敢说不敢动,这样老师也就无法开展工作。
申臻:如果说体罚学生是为他好,那这个“为他好”的尺度是什么呢?让他听话就是为他好吗?他不写作业你揍他就是为他好吗?学生不会做题不会背课文,我希望这些不要再成为体罚的理由。
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再好,心理与人格被扭曲,这无疑是更糟糕的。
学生成绩至上的观念必须改变,学生“学做人”出现问题,再适当的体罚才行。
法治社会,体罚是不能容忍的梁伟(高校教师):刚才有不少人提到,这次事件中,大家都认为打得太残忍了,打得太狠了。
如果打的不是十几个学生,打的是一个学生,只是打两下,可能许多家长都会认为,这不算个什么事。
实际上,不光是老师不能打学生,家长也不能打孩子。
批评、处分这个打人的老师,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就是如何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依法施教。
吴志有(小学校长):我国的《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有明确的规定,禁止体罚学生,这个底线不能动。
惩罚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种必要方式
摘要教师该不该对学生进行惩罚教育?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们。
近年来,由于教育事件频发,学校教育中惩罚教育的合理性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因此,“赏识教育”便成了时下人们高呼赞同的教育方式。
但只有赏识、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教师合理的、科学的惩罚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该文试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惩罚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关键词惩罚教育;学校教育;惩戒;措施Punishment Education is a Necessary Way in School Edu-cation //Tao JiayuAbstract Should teachers conduct punishment education to stu-dents?This problem has been bothering educators.In recent years,because of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educational events,the rationality of punishment education is questioned.Therefore,"appreciation education"becomes the current education method that people approval of.However,only appreciation but without punishment is incomplete,and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punish-ment education can promot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punishment education in school education from four aspects.Key words punishment education;school education;punishment;measures1惩罚与惩罚教育什么是“惩罚”?不同的人有不同认识。
惩罚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惩罚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高三文科组:崔文魁中国教育界正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深切感受到这一变化,也听到太多教育工作者针对教育方法该如何改进而进行的争论,特别是对于是否应该惩罚学生的问题,可谓众说纷纭。
在对学生的管理上,我看到:学生犯了十分严重的错误,本该严厉地处罚,可是学校却轻描淡写一番,动动嘴皮功夫,最多是校长、政教主任和班主任轮番做一做“思想动员工作”,也就算了。
对于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违纪学生的惩罚,即便只是“罚站”,那也是不行的,因为——要施行激励教育、赏识教育。
批评学生?怎么可以!罚站?那简直是犯罪!在美国,家长打孩子是不合法的,孩子可以打电话给警察,警察可视情况决定是否带走家长。
但是在美国的不少州,学校体罚学生却是合法的,老师“适当”地打学生,也是允许的。
并且,惩罚方法根本不注重说理,甚至根本不说理。
什么是错?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错。
为什么错?对不起,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就是错。
提到这些,并不是要鼓吹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
对于老师打学生,笔者认为应该谨慎,至于什么是“适当”地打学生,这需要做必要的探讨。
不过,美国的惩罚教育确实存在能够借鉴的东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可是说到惩罚,许多人就会联想到“体罚”,实际上这是完全不同的。
惩罚,是指施罚使犯过者身心感觉痛苦,但不以损害受罚者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惩戒方式。
它在目的、手段、方式和产生的后果上都与体罚有本质区别,其中关键在于,体罚损害了受罚者的身心健康。
可以说,惩罚也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在《赏识你的学生》(孟繁华主编)中收录了一篇美国的名为《难忘的体罚》的文章,其中讲述了一件事情:作者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与好友伊丽莎白共同作弊,后来由于受到良心的谴责,又一起到全镇公认的严师——弗洛斯特女士面前承认错误,可仍然受到了惩罚:闭上眼睛挨板子。
惩罚和体罚的区分
惩罚和体罚的区分如今社会各界之所以高声反对幼儿园里的惩罚,是因为他们夸大了惩罚对幼儿心灵的损害。
这里不得不区分“惩罚”和“体罚”两个概念。
在教育中,惩罚是指“通过给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使其感到痛苦或羞耻,激发其悔改之意,从而达到矫正的目的。
”而“体罚”是指“学生身体遭受痛苦并损害其身心健康的惩罚”。
它们的不同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目的上看,惩罚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认识错误,悔过自新,从而“不愿”再犯错误;体罚则侧重于使学生惧怕皮肉之苦,从而“不敢”再犯错误;其二,从程度上看,惩罚是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原则的一种教育方式,而体罚是一种违法行为,新《义务教育法》第29条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学生”;其三,从手段上看,虽然二者都是通过施罚使学生身心感到痛苦来达到最终的目的,但痛苦的内涵不同。
惩罚中的“痛苦”一般较轻,学生较容易由于意识到这种痛苦而自行放弃该行为在以后的发生。
而体罚中的“痛苦”一般较深刻,这样就容易导致学生对施罚者产生厌恶情绪,从而排斥施罚者的教育,甚至因为想报复而故意反抗施罚者或重犯;其四,从效果上看,艺术性的惩罚加上说理教育大多能使学生最终心悦诚服地改掉错误,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而体罚尽管也能阻止学生的错误行为,但是大多只是学生惧怕痛苦而暂时性的收敛,并不能长久地抑制其错误行为,可以说治标不治本。
在对“惩罚”和“体罚”予以了正确的区分以后,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笔者呼吁适度的惩罚回到幼儿园中来。
但时下许多幼儿教师还是谈“惩罚”色变,所以我国相关法律应该明确规定教师具有一定的惩罚权。
同时,法律还应该规定哪些行为是属于体罚,这样,教师才有法可依,而不用整日担心学校领导批评和家长起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一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
谈谈适度惩罚的教育方法
谈谈适度惩罚的教育方法适度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旨在引导和纠正不良行为。
与过度严厉或过度宽容相比,适度惩罚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们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让他们明白错误行为的后果,并且学会从中吸取教训。
本文将探讨适度惩罚的教育方法,并讨论其优势和局限性。
首先,适度惩罚强调行为与后果的关联性。
当孩子们犯错误或违背规则时,适度的惩罚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意识到造成的不良后果。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学校中捣乱并打破了校规,老师可以给予他一定的惩罚,比如扣分或者站在教室里思考。
这样的惩罚不会过于严厉,但足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及不良行为所造成的困扰和伤害。
通过对行为与后果的连接进行强调,适度惩罚能够教育孩子们明辨是非,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适度惩罚可以培养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自控能力。
通过在孩子犯错误时给予适当的惩罚,可以促使他们意识到控制自己行为的重要性。
孩子们会在遭受惩罚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和遵守规则。
例如,如果一个孩子在儿童公园中攀爬禁止攀爬的设备,他可能会受到游乐园工作人员的警告和禁止使用。
这样的惩罚能够使孩子意识到攀爬是不合适的行为,并且学会自我约束,避免再次犯错。
另外,适度惩罚还可以教育孩子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从中吸取教训。
适度的惩罚不仅仅是为了惩罚孩子的错误行为,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一个机会去反思和改正错误。
当孩子们被惩罚时,他们可能会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并反思如何不再重蹈覆辙。
例如,一个孩子在家里调皮捣蛋,父母可能会让他去整理打乱的房间。
在整理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反思自己捣蛋的原因以及整理的重要性。
适度的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通过帮助孩子们思考和反思错误,激励他们从中吸取教训,并探索更好的行为方式。
然而,适度惩罚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不同的孩子对惩罚的反应和接受程度不同。
有些孩子可能会对惩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导致对教育效果产生反作用。
教育惩罚的意义
教育惩罚的意义一、惩罚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之一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一方面要对学生遵章守纪的行为予以表扬,以促进良好行为的发展,保持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对学生违反规章的行为予以惩罚,以杜绝不良行为的产生,繁衍与恶化。
二者不可偏废。
因此,惩罚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种手段,具有矫正和威慑两大功能,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惩罚有利于个体养成遵规守记的习惯人要生存下去,离不开社会;社会要存在下去,离不开制度,离不开制度对人的言行的要求和规范,学生只有在学校中习惯了制度,在走上社会之后,才能适应各种各样的工作制度。
纪律既是对人的言行的限制,又是对人的自由和权利的保证。
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惩罚,意在使他明白某些界限是不能逾越的,逾越了就要受到惩罚,从而使学生养成遵守制度的习惯。
三、惩罚又利于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是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做准备的。
学校要使学生明白如何处理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懂得个人的自由不能妨碍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学校中的合理惩罚就是从一个侧面告戒学生,只有节制自己的言行,将来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同时,学校要用合理的惩罚告戒学生,学校中有规章制度的存在,社会和国家有法律的存在,违反规章制度、违反道德和法律规范,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从而使学生纪律观道德观,法律观,所以说合理的教育惩罚,是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四、惩罚有利于学生感受到真实生活惩罚教育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需要,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应该是儿童适应现实的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成功和奖赏,遭遇失败与惩罚,生活世界的这两中境遇投射在学校的教育中,就表现为赏识教育与惩罚教育并存,从某中意义上讲,当前我们重新审视并呼唤惩罚教育是与新课改中教育生活化的理念相一致的,因而,在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势下,惩罚教育作为一种需要,其存在是现实的,也是可能的。
五、惩罚使学生学会负责合理的惩罚是学生学会负责的重要手段。
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浅谈教育惩戒的必要性摘要:惩戒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爱的表达方式。
惩戒不等同于体罚。
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误入岔道,走入歧途,此时,最需要人去帮助、引导,同时,教师适当的灌输、强迫和惩戒责无旁贷。
关键词:惩戒;体罚;教育手段;必要性据有关媒体对惩戒教育理解程度的一项调查显示:91%的教师、83%的学生、65%的家长都认为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
由此可见,多数人对惩戒教育的意义是持肯定态度的。
但同时也可以看到:学校对此的认同比社会认同要高。
在今天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里,我们成人尚且犯错,又怎能指望我们的小学生能够“洞察秋毫”,“明辨是非”,“行善去恶”,不犯错误呢?对学生,道理当然是要讲的,不但要讲,而且要“讲足、讲够、讲深、讲透。
”但有的道理你讲了他们不一定能懂,有的道理他们懂了不一定能实践,有的时候他们实践了不一定能坚持。
因此,适当的灌输、强迫和惩戒是必要的。
一、惩罚在学校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审视惩罚,它不仅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很多学校出现了学校怕家长、老师怕学生的一种很奇怪的现象。
如果学校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处罚,处罚也明显会不严厉,有“背景”的孩子更是可以非常轻易地摆脱处罚。
这些现象,实际造成中国教育中惩戒效力的严重缺失。
犯错的孩子不但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甚至由于可以逃脱惩罚,或者说由于不惧怕惩罚,反而在学生当中树立一种“老大”的形象,让这些犯错的孩子越发失去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
我们做教师的有时只能望生兴叹:现在的学生难教都是出了名;学生违反了纪律,老师奈何不了他;学生与老师顶撞,老师无可奈何;学生是上帝,学生“无错原则”。
于是,老师们学精了,学生谈恋爱、做违法违纪之事,老师当作没看见,学生学不学,那是你的事,反正老师管不了学生。
于是,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差劲,个别学生读到小学毕业还不识拼音,连请假条也不会写。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深思。
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曾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
惩罚_教育不可或缺的手段
《教学与管理》2006年5月20日惩罚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从古至今久用不衰。
随着教育应当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这一思想的出现,惩罚是否可用之于教育成为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面对一幕幕因教师体罚而致学生伤残、死亡甚至自杀的惨剧;面对一件件因教师“心罚”而致学生抑郁、堕落乃至杀人的悲剧,全社会有识之士都会痛心疾首地大呼: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身心,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惨痛的教训引起人们的一再反思,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文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有识之士的疾呼和教育部的明令在起到相应作用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禁罚”矫枉过正的后果:在媒体对体罚和“心罚”引发恶性事件的一再披露中,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的三令五申中,在社会各界对体罚和“心罚”的口诛笔伐中,在某些家长的大做文章和学生的无理取闹中,一线教师们变得手足无措,“谈罚变色”,使得惩罚似乎也应顺应时势退出教育舞台。
但是,教育中真的不需要惩罚了吗?几度思考,几经争锋后,又一强烈呼声响起: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惩罚,将何去何从?思想不清则方向不明。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应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正确认识惩罚、体罚和“心罚”的区别惩罚就是严厉地处罚,而在学校教育中的惩罚是教师在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方式使犯错误的学生的身心受到触动,从而对自己不规范或错误的思想行为能够加以改正的一种教育方法和手段。
体罚则是用罚站、罚跪、打手心等方式来处罚学生并使学生身体受到伤害的错误教育方法。
“心罚”则是通过辱骂、孤立、漠视、讽刺挖苦甚至高额罚款等方式来处罚学生并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伤害的错误教育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变相体罚。
由上可知,惩罚是要激发犯错误学生的羞耻心,帮助犯错误学生分清是非,提高认识,改正错误,克服缺点,以明确自己正确成长的方向,并有助于维护学校的纪律和规章制度。
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
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摘要】:惩罚是一种教育方法。
在学校,合理的惩罚具有教育意义,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
但是,现实中,人们对惩罚消极影响的扩大以及对惩罚片面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对惩罚持否定态度,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与外界的压力下,学校教育者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敢对其进行惩罚。
惩罚自身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但是惩罚有它存在的积极价值即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不能因惩罚所存在的消极影响而否定它的积极意义。
“教师不敢惩罚”这种做法否定了惩罚与教育的关系,否定了惩罚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这个积极目的。
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本文认为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从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与归宿有存在的必要,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惩罚能够促进学生理性因素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惩罚促进个体是非判断的能力、促进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促进个体的人际认知意识、促进个体公正意识的发展。
通过惩罚,如何促进学生理性因素发展呢?惩罚要以个体的认知发展阶段为基础;惩罚性教育要促进个体认知向高一阶段发展;惩罚要认清个体认知中的冲突;惩罚的说理不是消极的强制与灌输,而是积极的引导与启发;惩罚中,教师需与学生充分交流,而不只是教师权威的表现。
惩罚能够促进学生非理性因素的发展。
首先,惩罚能够激发个体改过迁善的动机。
因为善端是道德学习发生的前提,惩恶扬善是惩罚产生的人性动因。
惩罚利用个体渴望受到尊重与归属的需要产生改过迁善的动机。
其次,惩罚能够激发个体的羞耻感。
惩罚引发个体有意义的痛苦体验而使个体认知与情感出现失衡与落差,从而产生羞耻感。
惩罚可以通过个体重塑尊重规范之情感与依托公众的参与来激发羞耻感。
再次,惩罚能够激发个体的责任感,因为惩罚能够激发个体的客观责任感与主观责任感,并且促进个体的客观责任感向主观责任感发展;惩罚引导个体正视自己的义务。
最后,惩罚有助于个体意志力的形成。
因为痛苦与挫折是个体成长的动力来源,惩罚增强个体的承受力,惩罚能够增强个体对行为的调控。
教育惩罚几点认识
关于教育惩罚的几点认识(博兴县王文完小山东博兴256507)在赏识教育大行天下的背景下,许多弑母、杀师等案件引起社会、教育界的巨大反响。
中国教育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目前,中国教育的一大毛病是“缺钙”,而病因之一就是缺乏教育惩戒,缺乏真正的唤醒。
李建波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有学者甚至认为“没有经历过教育惩戒的人,其生命成长是有缺憾的;经历过适当教育惩戒的人,其人格才能健康和谐发展。
”因此,我们在报怨学生越来越不好教的时候,说服、感化无效的情况下就做出了对不良行为的强制性纠正——惩戒。
一、教育惩戒的历史必然性从古文字学的角度讲,“教”字的甲骨文形象表明,惩罚是教育中与生俱生、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内在表现、内在必然。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缓慢提高,尤其是在氏族公社晚期,人类的社会性明显增强,教育内容中不仅包括生产劳动教育,而且增加了生活习俗教育、原始宗教教育、原始艺术的教育,以及体格和军事训练;到了奴隶社会,又增加了各种艰涩难懂的文化教育和枯燥繁杂的道德教育等。
这些教育内容,儿童不可能像早先一样,本能般地就可学会和掌握,比如,天书一般的甲骨文就很难学。
此时,教育过程中外在力量的逼迫,如惩罚的出现,就具有某种必然性。
以上对汉字演变过程的简单分析和“教”字的甲骨文形象,恰好说明这一点。
换言之,教育惩罚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发生的一种现象,或者说是文明继承与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
教育家杨贤江说:“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我们不妨大胆地在后面续上:“之后便有教育惩罚。
”二、教育惩戒的现代意义“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使其全面发展。
如果一味纵容、姑息,其结果教育出的对象将会心理脆弱、惟我独尊、目无法纪、放荡不羁、不负责任。
惩诫教育,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孩子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坎坎坷坷,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误入岔道,走入岐途,此时最需要人去帮助,去指导,去惩戒。
惩罚与奖励
1、立论陈词:各位老师、同学、评委,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罚比赏教育效果更好。
惩罚不是指“体罚”。
认为惩罚就是体罚,就把问题理解偏狭了。
真正的惩罚是理性化的,而不是情绪化的。
现代社会的惩罚不像以前的那种酷刑,而是更注重于其教育作用,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对惩罚的真正意义在于教育,而丝毫没有对大人那样的治裁意味。
惩罚只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学生有了过错,没有一定的惩罚,单纯的说服引导有时效果不佳。
有了惩罚再说服引导,才会撼动其心灵。
首先,惩罚是教育所必需的。
为什么这么说?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惩罚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惩罚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意识,让学生明白,你的错误是需要承担行为后果的。
如果没有惩罚,只有无关痛痒的批评教育、纪律处分,那么就不能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很多学生根本听不进去。
施以必要的人为惩罚,正是为了校正学生的心性,涵养学生的人格,使其行正路,做善事,以免最终受到更重的致命惩罚。
而教育的目的正是如此啊!这该是最朴素无华、最简单明了、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没有惩罚,怎么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呢?其次,罚相对于赏有着更好的效果。
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奖赏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又有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
我们中学生就像一棵树,树的成长,需要阳光、需要滋润,需要营养,更需要适时的给树修枝剪叶,尽管“树”会面临短暂的疼和不舒服,但是这些疼和不舒服,短暂的不适之后,主干会吸收到最充足的养分,才会枝繁叶茂。
而且,鼓励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我们违反了交通规则,和蔼可亲的交警,鼓励我们下次不要违反,可能吗?相反适当的惩罚,效果会更好!所以我们坚信适当惩罚能够帮引导人类社会前进,也更有利于中学生的成长。
惩戒教育就像中医治病,以养为主,避免得病,目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尽可能让学生少出问题,能较单纯的接受教育,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快的进入状态,依据较简单较常规的经验规律,从基本的道德观念入手,先让学生成为听话的孩子,再传授知识,从教育战略来看,本身也无可厚非:看重大多数,虽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但重视较少,以大多数中突出个体。
惩罚,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
惩罚,学校教育的必要手段作者:孙振亮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0年第06期时下,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社会舆论都在大声疾呼“尊重学生,善待学生”,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以至于一些教师在工作中左右为难,如履薄冰,惟恐背上“缺乏职业道德”的罪名。
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但这并不意味教育手段只能是和风细雨式的。
相反,有别于体罚的惩戒如果运用恰当的话,会成为赏识教育的积极补充。
综观美、英、日等国中小学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尽管那里个性发展的大旗高高飘扬,但惩罚教育的威严丝毫不减。
对犯错误的孩子处以适当惩罚,能够培养他们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品质,而这正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
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说过:“那些小时候过多地受到师长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失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也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惩罚的功能惩罚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施予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的出现。
它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
惩罚教育主要具有:矫正功能。
为学生行为与学校要求不一致时,老师对其惩罚,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以及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感。
这一方法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尤其有效。
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是白费了工夫,但一次严厉的惩罚却会让他刻骨铭心,知耻而悔改。
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威慑功能。
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并不一定得之于亲历奖惩的直接体验,学生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及行为结果间接得到的。
如字写得很小,教师惩罚该学生,其他学生便不敢犯该学生的错误。
惩罚维护了制度的威严,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能育人也能毁人。
用好则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用不好则事与愿违,甚至山穷水尽。
很多人不提倡惩罚教育,顾虑也就在此。
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
参考内容二
基本内容
在学校教育中,惩罚是一个备受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惩罚可以作为一种有 效的手段来维护教育秩序,但也有一些人对其合理性和必要性提出了质疑。本次 演示将探讨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合理运用。
惩罚在学校教育中的现行制度是通过规定学生对学校造成损失或违反校规校 纪时需承担的责任。这些规定通常包括警告、罚款、停学、开除等措施。惩罚的 存在是为了维护教育秩序,促使学生遵守规章制度,同时也是为了警示其他学生。
在讨论中,我们认为劳动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首先,从理论角度来看,劳动教育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原理,可以 帮助学生认识劳动的本质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其次,从实践角度来看,
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 力。此外,政策方面也需要重视劳动教育的作用,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参与劳 动实践,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不当的教育方法,进而演变为惩罚。另外,学生心理 脆弱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面对惩罚时,有些学生可能无法承受压力和挫败感,导 致情绪低落、学习动力下降等问题。
针对学校教育中惩罚的问题,本次演示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制度建设:学校应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规定惩罚的范围和程度,确 保学生在学校中受到公正的对待。同时,还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申诉机
合理的惩罚并不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反而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合理的惩罚可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规范,学会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从而在未来的生活 和工作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合理的惩罚也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和行为准则,促进他们的道德发展。
在教育过程中,惩罚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然而,如何合理地运用惩罚手 段,却需要教师和学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只有当教师敢于并能够合理地运 用惩罚手段时,才能更好地维护学校的秩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 准则,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惩罚,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字体大中小】作者:万玮2010-11-11 来源:树人网第1 页一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是一个温情的老师,我喜欢站在校门口,看着学生上学放学。
每一次目送学生和接送他们的父母分别、相聚,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温情,我享受这样一种温情。
在我的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他们乖巧、机灵,他们纯真、善良,我从心底里喜欢他们。
我和声细语地和他们说话,对他们很宽松。
在他们犯错误时,我总是轻声地提醒他们,生怕自己粗鲁的态度伤害他们。
我希望他们快乐。
那个时候,我是一个很不成熟的年轻教师。
我的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很快让我吃到了苦头。
在我中途接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之后,我很快发现我已经无法对学生严厉了,聪明的学生早已经了解了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每当我板起面孔训他们时,那些调皮的男生一眼就看透了我内心深处的怯懦,对于我的批评,他们置之不理。
我发现自己无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惩罚,因为我的批评只会使他们和我更对抗。
我忘不了当我对那些男生束手无策时那些女生看着我的同情的目光,我坠入了深渊,也丧失了最初的温情。
我深刻地反思自己,越是反思深刻,越是感觉到痛。
我为自己的错误埋单,受到了惩罚。
二该不该对学生实施惩罚?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一部分心理学家反对使用惩罚的手段来教育学生,他们认为惩罚是一把双刃剑,不仅可能达不到目的,从长远来看还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比如研究操作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家就强烈反对采取惩罚性控制。
他们认为,惩罚只能抑制某种不当反应,却不能教给儿童新的知识,而且惩罚还可能引起愤怒、敌意或憎恨等不良情绪。
对不良后果的恐惧并不能真正有效地抑制不良行为,儿童只是暂时地压抑了他们的行为,一旦不再受到惩罚或者不被人看见,不良行为就会卷土重来。
不用惩罚用什么?这些心理学家建议对正确的行为实施强化。
当儿童犯错误的时候,要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并且在孩子实施正确行为的时候,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就是强化。
然而,更多的人却认为不应该放弃使用惩罚。
比如青少年问题专家孙云晓就说,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脆弱的、不负责任的教育。
当然,和表扬相比,惩罚更难操作,对教育者的要求更高,它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还有人提出来,不应该提“惩罚”,而应该说“惩戒”。
因为“惩罚”是针对学生已经发生的错误进行的,而“惩戒”则是为了使学生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两相对比,“惩戒”而不是“惩罚”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三有一段时间,教育界非常崇尚“拇指教育”。
比如,北京某小学将学生学科评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可以”和“再努力”四个等级,“再努力”取代了“不及格”。
这个做法被媒体报道,媒体的说法是:对学生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又充满人性化气息的“拇指教育”,促使教师丢掉了他们惯用的“无形戒尺”,不仅着眼于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更使教育闪现出人性化的光芒。
也许,用“再努力”取代“不及格”只是一些细枝末节上的小改革,但正是这些细节的改变,才能促使我们的传统教育不断向现代教育跨越。
所谓“拇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专拣孩子的优点,竖起大拇指表扬,这是西方的教育观念。
教育应该宽容,要给孩子必要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
这两年,“赏识教育”“成功教育”等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周弘、刘京海们给中国教育带来了一股清新自然之风,许多家长和教师在他们的理念感召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走出了原来的误区。
然而,与之相对的“食指教育”是不是就一定不好呢?倒不可一概而论。
中国传统社会里有许多严厉的父亲,对自己子女所取得的成绩甚少鼓励,而专挑孩子的毛病,伸出食指指责。
孩子似乎生活得很压抑,但正因为父亲的谆谆教导,他们长大后才取得很大的成就,而终于体会到父亲的苦心。
“食指教育”是一种有期望的教育,因为有期望,所以才会有指责,才会有批评,甚至有惩罚。
江苏淮安的徐向阳,成功开办了“行走学校”,实施的正是“惩罚教育”。
被家长花高价送来的孩子,必须接受严格的行走训练,不服从管教甚至还会遭受到皮肉之苦,当然这一切都是和家长有“合同”在先的。
许多人质疑这种教育方式,然而许多从徐向阳“行走学校”走出的学生,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从原来的差生一下子变成了学校的优等生。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北京学者王晓春极其厌恶不动脑筋的跟风式的教育,他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缺少阳刚之气了,它紧步家庭教育的后尘,正在变成一种软绵绵、黏糊糊的薄片状的东西。
一点都不丰满,一点都不‘大气’……”四心理学家发明了一套惩罚的信息加工模型来判断惩罚是否有效。
在此模型中,惩罚的确会给儿童带来焦虑、不安等消极情绪,但儿童是否会停止不当行为,并非取决于他们经历的焦虑或不安体验的多少,而取决于他们对此体验的归因和解释。
如果儿童是外向归因,即将不好的体验归因为权威人物的出现和管教,他们会暂时抑制不当行为,一旦周围无人监视,便可能故伎重演。
反之,如果儿童是内向归因,即由于管教者的解释和教育而感到羞愧、内疚,认识到自己的不成熟,那么,不当行为便可能完全受到抑制,即使无人监管,也不会再犯。
据此,心理学家建议,在采用惩罚手段的时候必须遵循以下一些原则:惩罚要及时。
学生如果犯错误,必须及时进行提醒,必要时给予处罚。
如果置之不理,等到小错误变成大错误再来惩罚就晚了。
惩罚要坚决。
有研究表明,对孩子大声地说“不行”比小声地说要更有效。
有效的惩罚应该立场坚定,而不要让孩子感觉到实施者的犹豫或动摇。
惩罚要前后连贯。
前后标准不一,或有时处罚、有时不管,会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归因,从而心存侥幸心理。
惩罚要以温情做基础。
如果教师平时是一个温情的人,学生对惩罚的反应会比较积极,因为当学生表现良好时,他们会从温情的教师那里得到肯定和赞扬。
当一个惩罚者总是以严厉、冷漠的表情出现时,惩罚的效果便会大打折扣。
杜绝体罚。
惩罚的方式很多,比如类似没收儿童喜欢的物品、取消他们原有的特权,或者用隔离来代替体罚。
严厉的体罚有可能会使儿童学会以攻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一些在学校里经常打同学的学生,往往有在家里被父母体罚的经历。
对于正确的行为实施正强化。
告诉学生他们应该做什么,会让他们意识到不可以做什么。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坐姿端正同学的表扬,会比对坐姿不端正同学的批评有效得多,也令人愉快得多。
向学生解释惩罚的原因,这也是最为重要的。
当犯错的学生听到老师向他们解释自己的行为为什么错误、会产生哪些有害后果时,他们常常会受益匪浅,并且在以后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五孙云晓说,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接受惩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
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
回想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
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我在失败之后的反思便让我刻骨铭心。
有两三年的时间,我常常晚上睡不着觉,躺在床上,脑子里翻来覆去重现白天的教育场景,那些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在脑子里呈现。
我问自己:我究竟错在哪儿了?如果这些事情让我再经历一遍,我该怎么说,怎么做?如果当初我对那个孩子不是那样说、那样做的,结果是不是会比现在更好一些……反思是痛苦的,最痛苦的莫过于当你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时,再回想当时的场景,犯了错误而不自知,不听老人言、刚愎自用、无知者无畏,那是怎样的一种羞愧啊!当惩罚来临的时候,我无处可逃,只有面对。
后来再做班主任,我就驾轻就熟了。
我对孩子依然温情,但是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原则,在学生犯错的时候,我会严厉地惩罚他们,我深知,“小慈乃大慈之敌”。
而惩罚之后我对他们的关爱也是发自真心的,对处于痛苦中的孩子来说,它们显得弥足珍贵。
六许多年轻的班主任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第一个念头就是向别人讨教。
我以为,这不是正确的做法。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在专注而深入的思考之后才可能出现。
网络上有一句名言: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意思是说,如果犯了错误,迟早是要受到惩罚的。
年轻班主任工作缺乏经验,常常会因为过于草率而犯一些错误,当这些错误发生的时候,他们自己意识不到,当他们陷入困境的时候,便是这些错误爆发的时候。
累积的错误,迟早是要爆发的。
古人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也就是说,成大事者,一定得经过磨砺。
失败和惩罚就是对人的一种磨砺。
我曾经鼓励一名不懈努力却进步不明显的学生:“在上帝的眼里,每个人都是一个苹果,每一个苹果,上帝都要咬一口。
如果你感觉痛了,那是上帝在咬你的缘故;如果你痛得厉害,那是上帝特别偏爱你的缘故。
”因为偏爱你,所以才会让你痛得厉害,才会惩罚你更严厉。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享受惩罚。
我们可能常常不知道最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但是通过失败,我们至少可以知道不成功的做法是什么。
做错事会受到惩罚,但正是因为受到过某些惩罚,我们可能犯的错误才会越来越少。
谁说惩罚不是财富呢?来源:树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