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 康德面对的哲学问题

合集下载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

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三个哲学观点与教育启示1、康德认为:“在认识中,不是心灵去符合事物,而是事物要符合心灵。

”这后来被心理学所认同,在丹尼斯·库恩《心理学导论》中被解释为知觉预期,这一章连同在一起的还有知觉习惯与知觉学习。

我们所遭遇的事物,如果在预期之中便觉得很正常,反之便是始料未及,偶然性就是这样发生的,它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而不是重复。

在津巴多与格里格的《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中,更是以链式结构来予以说明:感觉通过布罗德本特过滤器进入知觉,再与预期或先验交汇于再认。

在教育中,人们往往用自身的预期去看待教学,而教学的深刻与优劣绝不是成年听课者或者评课者的感觉,而是处于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感觉。

有的东西成年人认为很好,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过眼烟云;有的东西成年人不屑一顾,而对于学生来说却可能终生难忘。

2、康德认为,人类在其经验之外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本领,用之来认识自己和外界事物。

心理学大师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便来源于此,而事实正是这样,比如:狗天生不爱吃鱼,而猫天生不能游泳,在吉布森和沃克的视崖实验中,婴儿要等六个月大时才能解锁。

他的先验论说的正是先于经验,知识可以由经验获得,但不一定都来源于经验。

教育的本质是“开启心智,激发潜能”,即人本身未能解锁的潜能在等待教育来激活,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所以我们的教学要实现两个激活——激活教材、激活学生。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正是符合了康德的学说,那些智能不是从教育中获得的,而是从教育中激活的。

比如:海城教务处钟艳舫主任在年近五十时,从师学习工笔画,从而激活了原本潜伏的天赋,不仅每天乐此不疲而且连续获大奖,从此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玄机。

3、康德认为,在心灵之外,还有独立存在的物自体,它隐藏在现象之中而我们无法得知。

解析如下:我们感觉到的物体是经过自己大脑皮层整合过的东西,已经不是物体的原相,而那个原相隐藏于现象之中,只有通过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才能得到真相的一窥。

在教育中,家长们津津乐道的补课,正是抹杀内省时间的枷锁;课堂的大容量教学,在短时记忆的覆盖下磨灭了最宝贵的好奇心;流水线整齐划一的应试教育,造就着有学历无文化的乌合之众;在各种新名词翻新下的办学,掩盖着金钱利益的链条;各种励志的心灵鸡汤,使人们丢弃了对人生坎坷与波折的警觉。

17秋学期《西方哲学智慧(尔雅)》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17秋学期《西方哲学智慧(尔雅)》在线作业满分答案

南开17秋学期《西方哲学智慧(尔雅)》在线作业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1.约翰·洛克认为什么观念是和事物保持一致的?A. 一切简单观念B. 一切复杂观念C. 一切数学观念D. 一切自然观念正确答案:A2.如果说知识是经验的、后天的,那么这是从哪个角度来看的?A. 内容B. 形式C. 主体D. 客体正确答案:A3.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A. 理性的危机B. 自由的失落C. 形而上学名存实亡D. 形而上学主导思想变成了机械唯物主义论正确答案:D4.自然神论和泛神论最大的区别在于?A. 是否承认人格神B. 是否承认多神论C. 是否承认神造人类D. 是否承认天堂和地域正确答案:A5. 霍布斯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物体,而连接自然物体和人工物体的是?A. 上帝B. 自然神C. 感觉经验D. 人满分:2 分正确答案:D6. 孟德斯鸠认为君主政体的性质是君主依据什么来行使权力?A. 神的指示B. 个人爱好C. 人民的意愿(大多数原则)D. 法律满分:2 分正确答案:D7.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由哪位哲学家首次提出?A. 泰勒斯B. 赫拉克利特C. 巴门尼德D. 普罗泰戈拉约满分:2 分正确答案:D8. 谁的思想被罗素称为“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使唯理论的理想陷入困境?A. 约翰·洛克B. 大卫·休谟C. 乔治·贝克莱D. 亚当·斯密满分:2 分正确答案:B9. “四因说”是由哪位哲学家提出的?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黑格尔D. 康德满分:2 分正确答案:B10. “休谟问题”涉及以下哪个内容?A. 幻象问题B. 因果问题C. 表里统一问题D. 真理作为非真理满分:2 分正确答案:B11. 根据笛卡尔的观点,以下哪一选项是不被怀疑的?A. 几何学B. 上帝C. 直观感受D. 怀疑本身满分:2 分正确答案:D12. 科学知识的研究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哪种特性?A. 实用性B. 盈利性C. 可推理性D. 现实性满分:2 分正确答案:D13. 乔治·贝克莱使用“观念”的概念替代“事物”的概念主要是为了什么?A. 取代洛克的“简单观念”的概念B. 更好地发展“心外有物论”C. 保证“观念”能够被大众接受,便于知识传播D. 维护观念的客观实在性满分:2 分正确答案:D14. 《社会契约论》(1762)是谁的著作?A. 孟德斯鸠B. 霍布斯C. 约翰·洛克D. 让-雅克·卢梭满分:2 分正确答案:D15. “理念”可以被视为?A. 假象的对立面B. 模仿的对象物体C. “类”的抽象概念D. 真理的具体表现满分:2 分正确答案:C16. 斯宾诺莎认为笛卡尔哲学理论的缺陷是?A. 缺乏完整性B. 因为怀疑而自我消解C. 二元论缺乏第一动力D. 不能解释神的存在满分:2 分17. 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书中,康德认为谁给了他最大的影响,让他从“独断论”中走了出来?A. 莱布尼茨B. 费希特C. 约翰·洛克D. 大卫·休谟满分:2 分正确答案:D18. 16世纪至17世纪的自然观是以以下哪种学说为模型的?A. 相对论B. 进化论C. 牛顿力学D. 日心说满分:2 分正确答案:C19. 哲学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大约有多少年的历史?A. 一千多年B. 两千多年C. 三千多年D. 四千多年满分:2 分正确答案:B20. 下列哪个问题是前期困扰奥古斯丁最大的问题?A. 上帝是否存在B. 上帝如何造人C. 上帝为何不允许亚当、夏娃吃智慧之果D. 上帝为什么允许恶的存在满分:2 分正确答案:D21. 下列属于西方文明起源地的是?A. 拜占庭B. 亚历山大城C. 耶路撒冷满分:2 分正确答案:C22. 根据柏拉图早期思想来看,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A. 事物模仿了其他美的事物B. 人的感觉被事物占有,从而“爱屋及乌”C. 事物分有了美的理念D. 事物从根本上都是美的满分:2 分正确答案:C23. 苏格拉底认为什么是解决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问题的关键?A. 建立统一而权威的学派B. 建立集权政治C. 强调知识的作用,提高知识的地位D. 通过一系列战争使国家强盛后再整理哲学问题满分:2 分正确答案:C24. 根据巴门尼德的观点,以下哪个选项里的内容是一致的?A. 存在与非存在B. 存在与思想C. 非存在与思想D. 非存在与逻辑推理满分:2 分正确答案:B25. 古希腊哲学脱胎于哪里?A. 古希腊祭祀活动B. 神话C. 古希腊悲剧D. 古希腊喜剧满分:2 分正确答案:B26. 一般来说,研究形而上学的发展历程,必须从谁开始讲起?A. 泰勒斯B. 赫拉克利特D. 巴门尼德满分:2 分正确答案:D27. 柏拉图通过画家画桌子来比喻理念与具体事物的联系,那么在这个例子中,哪张桌子才是真实的呢?A. 画纸上的桌子B. 画家画的对象的桌子C. 理念的桌子D. 都不是真实的满分:2 分正确答案:C28. 根据约翰·洛克的观点,人首先获得的是哪种观念?A. 简单观念B. 传承观念C. 数学观念D. 自然观念满分:2 分正确答案:A29. 斯宾诺莎所说的“自然”是指什么?A. 自然生物B. 自然规律C. 自然生物与人类创造D. 一切自然的大全满分:2 分正确答案:D30. 亚里士多德被当时人称为“读书人”是因为?A. 亚里士多德博览群书,称为公认最有智慧的人B. 亚里士多德喜欢念书给别人听,通过这种方式传播自己的思想C. 亚里士多德只读书,不写书D. 亚里士多德自己看书,不是奴隶念给他挺满分:2 分正确答案:D31. 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古典哲学不包括以下哪位哲学家的思想?B. 卢梭C. 笛卡尔D. 哈贝马斯满分:2 分正确答案:D32. 从亚里士多德给“实体”下的定义来看,实体的概念最接近以下哪个内容?A. 主体B. 个体C. 具体D. 概念的集合体满分:2 分正确答案:D33. “文艺复兴”这个叫法主要是由什么而来的?A. 恢复了古希腊的悲剧传统B. 恢复了雅典的公开辩论制度C. 大量搜集整理中世纪前期的历史文献D. 大量搜集整理古希腊的文献资料满分:2 分正确答案:D34. 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是?A. "我"B. 存在者C. 存在D.E. 真理满分:2 分正确答案:C35. 中世纪的三个基本要素是?A. 罗马帝国、基督教、新柏拉图主义B. 罗马帝国、基督教、高卢人C. 罗马帝国、基督教、犹太人D. 罗马帝国、基督教、日耳曼人满分:2 分正确答案:D二、判断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1. 根据《周易》的说法,形而下者谓之器。

黑格尔哲学是如何解决康德的二律背反的?

黑格尔哲学是如何解决康德的二律背反的?

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是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涉及到了人类认识论的深刻问题。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来了解世界。

这两种认识方式存在着矛盾和互相排斥的关系,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问题。

黑格尔哲学则是对康德的认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决,下面将就此展开阐述。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是因为他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看作是两种相互独立的认识方式。

黑格尔认为,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感性认识是我们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受和经验,而概念认识则是我们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

这两种认识方式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补充的。

感性认识提供了我们对具体事物的直观认识,而概念认识则提供了我们对事物的抽象认识。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来全面地了解事物,避免了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问题。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是因为他将认识看作是主观的、个体的行为。

黑格尔认为,认识是客观的、社会的行为。

我们的认识是受到社会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影响的。

我们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的。

我们的认识是客观的、社会的,而不是主观的、个体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认识,避免了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问题。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是因为他将认识看作是静止的、不变的。

黑格尔认为,认识是动态的、发展的。

我们的认识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它是随着我们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我们的认识是动态的、发展的,而不是静止的、不变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不断地实践和发展来完善我们的认识,避免了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问题。

黑格尔哲学是对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解决。

黑格尔认为,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是因为他将感性认识和概念认识看作是相互独立的、认识是主观的、个体的、认识是静止的、不变的。

黑格尔通过将认识看作是客观的、社会的、动态的来解决了康德的二律背反问题。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的主要观点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建立了一种以纯粹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体系,并以此回应了早期现代哲学的一系列问题。

他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1. 纯粹理性的存在:康德认为,人类具有一种超越经验的纯粹理性存在,它不受经验的限制,可以引导我们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2. 理性的限制:康德认为,尽管纯粹理性具有重要的认识能力,但它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和限制性的限制。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依靠纯粹理性来认识一些特定的事物或领域,例如神秘、道德和美学等领域。

3. 经验和悟性的结合:康德认为,理性和经验应该相互结合,才能达到真正的认识。

他强调了悟性和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可以互补,帮助我们发现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4. 伦理学的重要性:康德的伦理学是他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他认为人类的目的是实现普遍的道德法则,这些法则不仅适用于个人,还适用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未来。

5. 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康德强调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认为人类的行动应该是自由和自主的,而不是被外部力量所控制。

他还认为,自由意志是理性的表现,只有通过自由意志的行动,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道德和自我实现。

总之,康德的主要观点涉及到知识论、伦理学和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人类思考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 -。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是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体现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两部作品中。

他提出了著名的“二律背反”问题,即道德的绝对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后来的哲学家和学者,也成为了对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之道。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

康德认为道德律有其绝对必然性,即存在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原则,这些规范和原则不受个人意志和欲望的影响,是超越个人感受的。

这表明道德行为是在普遍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出于个人的自由意志。

康德又认为人有自由意志,拥有决定自己行为的能力。

这就引发了一个明显的矛盾:如果道德律具有绝对必然性,那么人的自由意志又如何能够发挥作用呢?换言之,道德规范既具有绝对性又与人的自由意志相矛盾,这就是所谓的“二律背反”问题。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如何解决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

我们可以从康德的理论体系中找到一些线索。

康德认为道德律的绝对必然性是建立在理性自律的基础之上的,意指人应该凭借理性来确定自己的行为标准,并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自主选择。

康德并不是说道德规范是主导性的,而是要求人在行为时应该遵循理性原则,这便能够解释道德规范的绝对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也就是说,人的自由意志是在理性的指导下发挥作用的,并非是随心所欲的任性行为。

我们还可以从实践层面寻找解决之道。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到,道德不仅仅是理性的产物,更是实践中的体现。

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解决道德规范的绝对必然性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

实践中的道德行为是人在社会环境中的选择和实施,而社会环境又会对人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和推动社会进步,来缓解道德规范的绝对性对人的自由意志的限制,从而解决二律背反问题。

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也可以通过对道德自律的重新解释而得到解决。

康德的四个悖论

康德的四个悖论

康德的四个悖论康德是18世纪哲学界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其中,他的“四个悖论”是值得深思的。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阐述康德的这四个悖论。

第一悖论:自由意志的存在是不可证明的康德认为,我们的人类能力使我们能够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且我们有自由意志。

然而,这种自由意志的存在是无法证明的。

我们不能证明人的行动是没有自由的。

这是因为我们无法证明一个事件的因果关系是自由的还是确定的。

因此,康德认为自由意志的存在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一个可证明的事实。

第二悖论: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法完全理解的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法完全理解的。

我们只能通过直觉来理解这些存在,但我们无法形成一个描述时间和空间的完全有效的概念。

因为时间和空间是我们意识到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世界本身的属性。

因此,我们仅仅能够通过我们自己的感知体验来理解这些事情。

第三悖论: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只是表象康德认为,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只是表象。

我们不能知道真正物质的实质。

这是因为我们只能认识到现象世界,而不是真正的事物。

我们的感官和理性是不能得知真正的存在的。

因此,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的认识是有限的。

第四悖论:我们无法不用我们的感官来认知事物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必须依赖于感官来进行。

但我们的感官并不是完美的,它们会产生误解或错误。

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需要改进我们的感官来更准确地理解世界。

综上所述,康德的四个悖论深度反映了人对世界的认识的有限性。

通过这些悖论,我们可以了解人的认识的局限性以及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仅仅是表面的事物,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我们所认识的世界。

康德的反唯物主义

康德的反唯物主义

康德的反唯物主义康德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巨擘,他的哲学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他反对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反唯物主义立场。

本文将从康德的反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探讨他对唯物主义的批判,并阐述他的反唯物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康德反对唯物主义的观点体现在他对于认识论的研究上。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只能通过经验来获得知识。

然而,经验仅仅是一种感觉和感知的过程,它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唯物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获得对事物的完全认识。

康德反对唯物主义者的观点,他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穷尽地认识世界的本质。

康德反对唯物主义的观点还体现在他对于道德伦理的研究上。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的原则,而不是基于感性的欲望和冲动。

唯物主义者则认为,道德行为是受物质条件的制约,人的行为是由物质决定的。

康德反对唯物主义者的观点,他主张人应该根据理性的原则来判断和行动,而不是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

康德的反唯物主义观点对于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康德的反唯物主义观点提醒人们认识到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感觉和经验来获得对事物的完全认识,还需要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分析和判断。

其次,康德的反唯物主义观点强调道德行为的理性性质。

他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的原则,而不是受到物质条件的制约。

这一观点对于人们的道德选择和行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康德的反唯物主义观点在哲学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通过对认识论和道德伦理的研究,批判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反唯物主义立场。

康德的反唯物主义思想强调了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和道德行为的理性性质,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康德的反唯物主义思想,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哲学思维。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伦理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康德的主要哲学观点:
1.两个世界的区分:康德提出了"两个世界"的区分,即"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

现象世界是我们感知和经验的世界,受到我们主观认识的限制;而物自体世界是超越我们经验能力的事物本质所在。

2.纯粹理性批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试图解决哲学的根本问题,探讨我们对于认识和理性的界限。

他认为,人类认识的能力受到先天的概念和形式的限制,我们只能通过这些概念和形式来理解世界。

3.义务论伦理学:康德提出了基于义务的伦理学,强调道德行为应该基于理性原则而非感性的欲望。

他的道德理论以"行为的普遍化原则"为核心,即我们应该根据我们的行为是否能够成为普遍法则来判断其道德性。

4.经验与概念的关系:康德认为,我们的经验是通过感觉材料与我们内在的概念和判断相结合而构建的。

他强调了理性的作用,并主张我们的认识不仅依赖于感性经验,还需要理性的活动。

5.美学与审美判断:康德对审美领域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审美判断力"的概念。

他认为,审美判断是主观的,但又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它是基于一种对客体的无目的欣赏和纯粹感性的经验。

这些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他的思想对于后世哲学和其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 1。

康德的实践理性:不懂康德的实践理性,很难理解他说的“自由即自律”西方哲学史

康德的实践理性:不懂康德的实践理性,很难理解他说的“自由即自律”西方哲学史

康德的实践理性:不懂康德的实践理性,很难理解他说的“自由即自律”西方哲学史康德语录: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本文节选自张志伟《西方哲学史》,题目有改动,哲学漫步集鸣谢。

编辑排版:哲学小跟班。

哲学中,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不过他所说的实践还只限于伦理学的范围。

实践理性是自由的领域。

如果说理论理性的法则是自然法则,那么可以说实践理性的法则乃是道德法则。

(一)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对康德来说,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他既是一种自然存在,又是一种理性存在。

人的这种两重性就决定了他同时是两个世界--自然界和理性界--的成员,因而受两种法则--自然法则和理性法则--的支配。

如果人只是自然存在物,那么他就只服从自然界的法则。

如果人是纯粹的理性存在,那么他就只遵从理性的法则而活动。

但是人却介于这两者之间,因而这两种法则都对他发生着作用,只不过它们发挥作用的方式不同罢了。

人首先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自然法则是必然的法则,所以他终其一生都始终在自然法则的限制之下。

理性法则就不同了。

理性法则只对人的理性发生作用,只有当人遵从理性法则而行动的时候,他才算得上是有理性的存在。

所以自然法则是人不得不服从的法则,而理性法则则是人应该遵从但却不一定遵从的法则。

理论理性是必然的领域。

虽然“知性为自然立法”,但是作为一种自然存在,我们自己也在知性法则的限制之下,换言之,作为现象界中的一员,我们也必须服从必然的自然法则,因而是不自由的。

实践理性的理性法则就不同了。

如前所述,人是有限的理性存在。

作为一种自然存在,人与自然万物一样不得不服从自然法则的统治,而作为一种理性存在,他又可以遵从理性自身的法则行动。

由于人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自然界之中,所以他始终都不得不服从必然的自然法则的制约,而只有当他克服了感觉欲望的限制,完全按照理性的法则行动的时候,理性法则才能发生作用。

康德哲学的三个问题

康德哲学的三个问题

康德哲学的三个问题康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康德是德国最杰出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西方哲学史上的许多开创者。

在康德的哲学中,有三个最重要的主题:人的存在,自由的行为,以及普世的原理。

在了解这三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康德哲学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康德所倡导的“主权自身批判”思想,他指出,唯一不会被反驳的原理不存在,因此他强调了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性以及思维的可破坏性。

在此基础上,康德的哲学研究了人的存在、自由的行为以及世界的普遍规律。

首先,康德哲学明确了人存在的本质,康德提出人类存在具有同理性,仅仅出于纯推理,就能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这种看法是通过纯粹的理性思维得出的,也就是所谓的“主体性”,这就是康德哲学有关人类存在本质的认识。

其次,要研究自由的行为,康德建立了一种"道德哲学",这种哲学是通过探讨一个价值体系和一套原则(也就是康德的"道德法则")来检验行为的有效性,康德的"道德法则"是通过探究人类自身的价值系统,推导出"有无自由的价值行为"而得出的。

康德的"道德法则"包括"公正的行为原则"、"社会正义原则"以及"自然规律原则"。

最后,康德在普世的原理上建立了一种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更强调对各类事物施以统一的规范力量,以限定因其特点不同而形成的个体差异。

这一方法论限定了各种不同情况时人们理性思维的形式、限定了证据来支持其有效性、限定了合理性活动之间形成的共同联系。

这样,康德的普世原理设定了一个共同的思维框架,以及相应的现实参考标准,便于人们对真理的无止境追求。

总的来说,康德哲学所要探索的有关人类存在、自由行为以及普世原理的三个问题,让西方哲学探索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影响了当代哲学史上许多其它重要的哲学家们。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德国哲学家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道德哲学为后世的伦理学和道德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康德提出的二律背反(Antinomies)是他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讨论了理性和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对立。

本文将从康德的道德哲学出发,阐述二律背反的含义,并探讨其解决方法。

我们来看一下二律背反的含义。

康德认为,理性的自由和道德律的绝对性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即二律背反。

具体来说,这就是指道德律的命令要求我们绝对服从,而理性又要求我们拥有自由的意志。

这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无法调和的矛盾:一方面,我们被道德律要求做出某种行为,但这种行为并不是出于我们自由意志的选择;我们又渴望拥有自由意志,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

这种对立关系给道德行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带来了质疑,也成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那么,面对这种二律背反的情况,康德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呢?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路径,分别是“纯粹理性解决”和“实践理性解决”。

首先是“纯粹理性解决”。

康德认为,对于纯粹理性来说,二律背反是不可避免的,因为理性的自由意志与道德律的绝对性之间的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接受这种对立的存在,调整自己的心态,尽量去适应这种矛盾状态。

纯粹理性解决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求人们接受现实,尽可能地适应现实中存在的矛盾和对立。

这种解决方法虽然可以帮助人们理解道德律和自由意志之间的矛盾,但却无法真正解决二律背反所带来的道德困境。

除了以上所述的纯粹理性解决和实践理性解决之外,康德还提出了一种更全面的解决方法,即“自我意识重建”。

康德认为,通过对自我意识的深刻理解和重建,我们可以实现理性和道德的统一。

自我意识重建的关键在于重新审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动机,真正意识到道德律的要求并不是外在的压力和束缚,而是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

结合康德的哲学观谈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

结合康德的哲学观谈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

1.结合康德的哲学观谈谈你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看法。

答: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1)“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对于康德来说,要想回答我们能知道什么这个问题,就要首先看看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

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

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

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

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知性为自然立法。

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类感知的形式,即空间和时间。

存在于时间和空间里的物质被人类的理解力加工为经验,而康德把人类理解力的形式称为“(绝对)范畴”,这些人类理性的形式中包括人们对灵魂、世界和上帝的设想,康德把它们理解为某种制约原则,人们的经验世界就是通过这些原则得以构造。

“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

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订法律的原则。

”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能做什么。

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对于实践理性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15春学期《西方哲学智慧(尔雅)》在线作业_满分答案

15春学期《西方哲学智慧(尔雅)》在线作业_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1. 近代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不包括以下哪一个?A. 世界的发现B. 人的发现C. 科学的发现D. 机械流水线对人空余时间的解放?正确答案:D2. 公元前五世纪,“哲学史”上的智者有了专指,他们负责教授一些课程。

“智者”所教授的课程不包括以下哪个?A. 修辞学B. 论辩术C. 思辨方法D. 神学?正确答案:D3.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看,人最高的使命是?A. 认识自己B. 认识他者C. 认识上帝D. 认识理性?正确答案:D4. 柏拉图认为我们能够看到、感觉到的世界是?A. 假象世界B. 镜子世界C. 可感世界D. 模仿世界?正确答案:C5. 在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柏拉图“理念说”提出批评的是?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黑格尔D. 尼采?正确答案:A6. 被看作“架设由现象界通向本体界的桥梁”的著作是康德的哪一本书?A. 《纯粹理性批判》B. 《审美判断力批判》C. 《实践理性批判》D. 《判断力批判》?正确答案:D7. 古希腊哲学脱胎于哪里?A. 古希腊祭祀活动B. 神话C. 古希腊悲剧D. 古希腊喜剧?正确答案:B8. 在晚期希腊哲学中占据正统地位的是?A. 柏拉图学园B. 伊壁鸠鲁主义C. 斯多亚学派D. 新柏拉图主义?正确答案:A9.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生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A. 认识自己B. 做真正的自己C. 思想领悟上帝的语言D. 思想达到神圣的存在?正确答案:D10. 在西方,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以下哪个属性?A. 普遍性B. 必然性C. 独立性D. 科学性?正确答案:C11. “公元”这个概念是来自于?A. 基督教B. 佛教C. 伊斯兰教D. 希腊神话?正确答案:A12. 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是?A. "我"B. 存在者C. 存在D.E. 真理?正确答案:C13. 关于柏拉图的“理念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理念是事物的共相B. 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C. 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D. 理念是事物在通过模仿别的事物而得到的?正确答案:D14. 柏拉图通过画家画桌子来比喻理念与具体事物的联系,那么在这个例子中,哪张桌子才是真实的呢?A. 画纸上的桌子B. 画家画的对象的桌子C. 理念的桌子D. 都不是真实的?正确答案:C15. 在《圣经》中,耶和华不允许亚当和夏娃吃哪棵树上的果实?A. 生命树B. 财富树C. 智慧树D. 权力树?正确答案:C16. 概括地、比喻地来看,赫拉克利特认为什么是万物的本源?A. 风B. 土C. 水D. 火?正确答案:D17. “哲学是哲学史”这样的论断是谁提出的?A. 亚里士多德B. 笛卡尔C. 黑格尔D. 马克思?正确答案:C18. 在孟德斯鸠看来,国家体制的确立与什么有关?A. 民族性格B. 君主意愿C. 地理环境D. 人民思想发展程度?正确答案:C19.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体系中的第几原理?A. 一B. 二C. 三D. 四?正确答案:A20. 黑格尔认为,近代的形而上学具有以下哪个特征?A. 自我更新B. 突破了古典形而上学的范畴C. 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D. 把看问题的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内部封闭?正确答案:C21. 以下哪位哲学家的思想可以被看为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 莱布尼茨B. 费希特C. 黑格尔D. 马克思?正确答案:C22. 根据“神正论”,存在之所以存在是因为?A. 上帝的存在B. 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C. 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拯救了人类D. 耶稣基督复活,开启了新的时间?正确答案:A23. 斯宾诺莎进行哲学思考的起点是什么?A. 无神论B. 实体一元论C. 主客体辩证D. 主体中心论?正确答案:B24. 根据约翰·洛克的观点,人首先获得的是哪种观念?A. 简单观念B. 传承观念C. 数学观念D. 自然观念?正确答案:A25. 在最初,人们使用“人文主义”这个词是为了与什么相区别,用以描述人文学科?A. 炼金术B. 智术、诡辩术C. 神学D. 政治学?正确答案:C26. 我们通常所说的西方古典哲学不包括以下哪位哲学家的思想?A. 柏拉图B. 卢梭C. 笛卡尔D. 哈贝马斯?正确答案:D27. 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A. 理性的危机B. 自由的失落C. 形而上学名存实亡D. 形而上学主导思想变成了机械唯物主义论?正确答案:D28. 16世纪至17世纪的自然观是以以下哪种学说为模型的?A. 相对论B. 进化论C. 牛顿力学D. 日心说?正确答案:C29. 伊壁鸠鲁学派是以提倡什么为名?A. 忍受痛苦的人生学B. 严苛要求自身C. 快乐的伦理学D. 追求集体纵欲?正确答案:C30. 在洛克看来,人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什么?A. 统一管理人的自然权利B. 放弃自己的自然权利,寻找国家机器的庇护C. 互相交换自然权利D. 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正确答案:D31. 根据巴门尼德的观点,以下哪个选项里的内容是一致的?A. 存在与非存在B. 存在与思想C. 非存在与思想D. 非存在与逻辑推理?正确答案:B32. 科学知识的研究对象一般具有以下哪种特性?A. 实用性B. 盈利性C. 可推理性D. 现实性?正确答案:D33. 本体论的研究对象是?A. "我"C. 存在D.E. 真理?正确答案:C34. 根据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观点,人的自然本性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A. 自我保持B. 趋乐避苦C. 群居善交D. 趋利避害?正确答案:C35. “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是由哪位哲学家首次提出?A. 泰勒斯B. 赫拉克利特C. 巴门尼德D. 普罗泰戈拉约?正确答案:D二,判断题1. 哲学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被作为一种为意识形态服务的工具而出现的。

康德的哲学思想主张

康德的哲学思想主张

康德(Immanuel Kant)是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近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主张包括:
绝对自由和绝对应答责任:康德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自由意志,并且对自己的行为负有绝对的应答责任。

原则自治:康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应该以自己的原则为准则,而不是受外界环境或情绪的影响。

绝对尊严:康德认为人类具有绝对的尊严,并且应该受到尊重。

德性自由:康德认为人类具有德性自由,即人类有能力通过自己的意志和努力来改变自己的
德性。

他认为人类在道德上是自由的,而不是受生物本能或外界环境的影响。

此外,康德还认为人类具有理性和科学性,并且认为人类应该通过理性来探究真理。

他提出了"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即人类可以通过纯粹理性来批判和分析现实世界。

康德的哲学思想对近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西方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

康德道德哲学的二律背反及解决康德哲学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对道德伦理学进行的深入研究的成果,他提出了众多深刻的哲学理论,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二律背反”悖论。

康德认为,这一悖论是道德哲学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然而他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本文将对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问题以及其解决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二律背反”。

在康德的哲学中,他提出了道德行为的普遍性原则——行为应该是根据普遍适用的原则而行动,即“普遍法则”。

康德也指出,有一些情况下,不同的普遍法则会产生矛盾,这就形成了“二律背反”,也就是说同一个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能会违背不同的普遍法则,这就造成了道德上的困境。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二律背反”:如果有人躲在家里,有人在门口举刀欲伤害他,他要求家里的人帮他躲避,但是假如所有人都这么做,社会将无法运作下去。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普遍法则是应该互相帮助,但在这种情况下,互相帮助可能会导致普遍法则无法适用,从而产生矛盾。

那么康德认为,该如何解决“二律背反”呢?康德提出了两个解决途径:一个是道德例外主义,另一个是道德超越主义。

是道德例外主义。

在面对“二律背反”问题时,有些学者认为某些情况下的行为是可以例外的,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情况下,普遍法则可以被暂时放弃,为的是解决当下的问题。

换句话说,这种观点认为,在特殊情况下,个人行为可以暂时超越普遍法则。

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为了拯救一个生命,可能可以放弃普遍法则,暂时帮助他躲藏。

另一个解决“二律背反”的途径是道德超越主义。

道德超越主义认为,道德行为的合理性不仅仅基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还有其他更高的道德规范,这就是指超越一切特定情况和条件的普遍道德观念。

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必须要将个体的道德行为置于整体的道德秩序之中,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超越特定状况下的“二律背反”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种解决途径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对于道德例外主义来说,它可能导致道德规范的不确定性,因为当我们无法清楚地判断什么情况下可以例外,又可变成一种道德滑坡。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

康德哲学主要观点【最新版】目录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2.康德的三大批判3.康德的道德哲学4.康德的审美哲学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正文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康德是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观点对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德哲学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三大批判、道德哲学、审美哲学和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

1.康德哲学的背景和意义康德哲学是在启蒙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他试图通过哲学来解决现代科学和理性思考带来的问题。

他的哲学观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康德的三大批判康德的三大批判分别是《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其中,《纯粹理性批判》探讨了人类认知的可能性和范围,主张人类理性有其自身的界限,无法直接认识事物的本质(即“合乎理性的信念”);《实践理性批判》则主要讨论了道德行为和伦理问题,提出了康德的道德哲学基本原则;《判断力批判》关注审美和目的论等问题,探讨了美和艺术的本质。

3.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核心观点是“道德律令”,即道德行为应该符合普遍规律,而不是基于个人欲望和特殊情况。

康德提出了三条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2)不要将他人作为手段,而应作为目的来尊重;(3)意志自律,即按照自己的理性立法来行事。

4.康德的审美哲学康德的审美哲学认为,美感是主观的、非功利的,它源于人类对自然秩序的欣赏。

康德认为,自然界的美感和目的性是相互关联的,美感可以引导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目的性。

5.康德对经验和理性的看法康德认为,经验和理性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他主张,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要素。

康德在一定程度上接合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

6.康德的哲学影响和意义康德的哲学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为现代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康德哲学观点

康德哲学观点

康德哲学观点康德哲学观点:人类理性的限制与自由意志的重要性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于现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理性的限制以及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性既是人类的优势,也是人类的局限,而自由意志则是人类行为的基础。

康德强调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他认为,人类的理性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思考问题,但理性的运用也受到固有的限制。

康德提出了“现象与本体”的区分,认为我们只能通过感知和经验来认识现象世界,而无法直接认识本体世界的本质。

这意味着人类理性在认识世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

康德强调了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自由意志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也是道德行为的前提。

他区分了“现象世界”和“自由世界”,认为我们在感性世界中受到因果律的限制,但在自由世界中我们具有自主决定的能力。

康德认为,人类具有自由意志的能力,可以根据自身的理性和道德准则来做出选择和决定。

自由意志使我们能够超越感性世界的限制,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和目标。

康德的哲学观点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他的观点提醒我们要意识到理性的局限性。

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该谨慎思考,避免过分依赖理性,要充分考虑感性经验和直觉的价值。

其次,康德的观点强调了个体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珍视自己的自由意志,不被外界的影响和压力所左右,要根据自己的理性和道德准则来做出选择和决定。

康德的哲学观点也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信息和选择的冲击,很容易迷失自己。

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要保持理性思考和自由意志,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

对于个人的成长来说,康德的观点也是一种鞭策和启迪,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性思维和道德意识,追求真理和道德的高度。

康德哲学观点强调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以及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问题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问题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问题【引言】康德是18世纪德国启蒙哲学家,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哲学的第一篇真正的自我批判。

他认为人类思想自身是有限而不能反映自身的本质,而要通过自我批判来消除这种限制。

然而,对于康德哲学中的自我问题,有不少人并不理解或不认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康德哲学中的自我问题,并举例说明其内涵,希望可以为读者解惑。

【正文】一、以经验为基础的自我限制康德认为,我们对于经验只能通过经验来了解,这就使得我们的认识局限于经验的范围内。

因此,我们只能了解一部分真实的事物,而无法了解它们的全部本质。

这也就制约了我们对于自我本质的了解。

例如,人们往往将自我定义为诸如“我是一个年纪很大的人”、“我是一名医生”这样的表面特征,这些特征虽然能描述自己的一部分,但并不能完全反应自我本质。

二、自我意识的层次性康德提出了自我意识的层次性概念,即自我意识的不同层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当前的层次受到之前层次的影响。

例如,我们现在对于自我有的认识是建立在之前的认识之上的。

这就使得我们的自我认识具有“建构性”,而不是所谓的“直觉式”。

例如,当我们记不起一个人的名字时,我们会去回想他的外貌、声音、言谈举止等等,这就是通过之前的认知经验去推导出他的名字。

同样的,我们每天的思维模式也在相互影响之中,我们在做判断时候的依据,大部分也是来自之前的经验事例。

三、自我存在的不确定性康德认为,自我的存在方式是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自我是怎样存在的。

我们无法使用直觉的方式去察觉自我,因此对于自我的存在就会产生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

例如,当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人”时,我们其实并没有捕捉到自我存在的本质。

而且,这种概括也很容易随时间而变化,这就使我们的自我认识变得更为复杂和不确定。

四、自我和环境的互动康德认为,我们的自我观念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我们的思想之中,而是在和外部世界不停的互动之中不停地重构着。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自我认识不仅是固定的,而且是随时变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德面对的哲学问题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康德所关注的“形而上学”的最终理想是?
A、平等
B、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最大发挥
C、自由
D、人类道德败坏问题得到解决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2.5分
2
康德认为()打破了他独断主义的迷梦。

A、卢梭
B、洛克
C、休谟
D、贝克莱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2.5分
3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是谁的作品?
A、莱布尼茨
B、康德
C、霍布斯
D、贝克莱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2.5分
4
把真理分为理论上的真理和事实上的真理是人物是谁?
A、莱布尼茨
B、洛克
C、霍布斯
D、贝克莱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12.5分
5
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不包括以下哪个选项?
A、理性的危机
B、自由的失落
C、形而上学名存实亡
D、形而上学主导思想变成了机械唯物主义论
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得分:12.5分
6
启蒙思想要到达的目标是批判封建和迷信,思想解放。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2.5分
7
“怀疑论”是休谟创立的。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2.5分
8
法国的无神论建立在经验主义的基础之上。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2.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