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细胞与子宫内膜腺癌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癌PPT课件

子宫内膜癌PPT课件
个体化治疗
根据每个患者的基因组、表型和临床特征,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跨学科合作
加强医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学科的合 作,以加速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的进程。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调有关。
病理学诊断
组织病理学诊断
通过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切片,观察肿 瘤细胞的形态、大小、染色深浅等特 征,确定肿瘤的性质和分化程度。
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肿瘤细 胞表面的抗原标志物,有助于鉴别肿 瘤的类型和来源。
分期与分级
分期
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是根据肿瘤侵犯的深度和范围来划分的,通常采用国际妇产 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
子宫内膜癌的病因
内分泌失调
遗传因素
长期无排卵或稀发排卵,以及雌激素水平 过高,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危险因素。
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现象, 可能与遗传有关。
炎症与感染
其他因素
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宫颈糜烂、宫颈息肉 等慢性宫颈炎,以及阴道滴虫、真菌等感 染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有关。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是子宫内膜癌 的高危因素。
子宫内膜癌PPT课件
目录
• 子宫内膜癌概述 •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 •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 • 子宫内膜癌的预防与护理 • 子宫内膜癌的科研进展
01 子宫内膜癌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子宫内膜癌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的 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 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分类
根据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癌可 分为腺癌、腺鳞癌、透明细胞癌 等。
放疗与化疗
放疗
放疗与化疗的副作用
通过放射线杀死癌细胞,适用于晚期 或局部复发的患者。

《子宫内膜腺癌》课件

《子宫内膜腺癌》课件

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可能 会面临心理压力和焦虑,因此 需要得到心理支持和关爱。
患者自我管理与健康指导
健康饮食
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多摄入新鲜蔬 菜和水果,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的摄入。
适度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患者应进行适量的运 动,以增强身体免疫力,降低肿瘤复 发的风险。
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患者应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和不 良情绪刺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阴道分泌物异常
白带增多,伴有异味或颜色改 变。
疲劳和贫血
由于失血导致的贫血和乏力症 状。
晚期症状
腹部肿块
子宫增大,可触及腹部 肿块。
体重下降
由于肿瘤消耗导致体重 明显下降。
尿频、尿急
肿瘤压迫膀胱引起的泌 尿系统症状。
疼痛
骨盆、腹部或下肢的疼 痛,可能是肿瘤转移的
表现。
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
医生通过检查子宫、卵巢等器 官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素直接影响肿瘤的生长、扩散和恶性程度,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02 03
临床因素
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病程长短、治疗方式等也会影响预后。一般来 说,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良好、病程短、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预后较好 。
生物学因素
某些基因、激素、免疫等因素也可能影响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例如, 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增加肿瘤的恶性程度,而激素治疗也可能影响肿瘤的 生长和扩散。
年龄分布
子宫内膜腺癌多见于中老 年女性,其中50-60岁为 发病高峰期。
地域差异
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病率存 在地域差异,城市地区的 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
02
子宫内膜腺癌的症状与诊断
早期症状
01
02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引言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测预后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病理类型,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腺癌(adenocarcinoma)腺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占据了大部分病例。

腺癌可分为不同亚型,包括内膜型(endometrioid)和浆液型(serous)等。

内膜型腺癌生长较为缓慢,一般具有较好的预后;而浆液型腺癌则具有更为侵袭性的特点,预后相对较差。

腺泡状癌(adenoid carcinoma)腺泡状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子宫内膜癌亚型,其病理特点是细胞排列成腺泡状结构。

腺泡状癌的预后相对较好,与内膜型腺癌类似。

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黏液性癌是子宫内膜癌的一种少见亚型,其特点是肿瘤细胞产生大量黏液。

黏液性癌常常具有较低的分级和分期,预后较为良好。

腺鳞癌(adenosquamous carcinoma)腺鳞癌是一种罕见的子宫内膜癌亚型,由腺癌和鳞状细胞癌组成。

腺鳞癌的预后较差,一般具有较高的分级和分期。

浆液性癌(serous carcinoma)浆液性癌是子宫内膜癌中最具侵袭性的病理类型之一。

浆液性癌的细胞形态与浆液性卵巢癌相似,预后较差。

浆液性癌常常具有较高的分级和分期。

其他病理类型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外,还有一些罕见的亚型,如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carcinoma)、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等。

由于这些亚型病例较少,其预后和生存率的研究相对有限。

子宫内膜癌病理类型与预后的相关性子宫内膜癌的病理类型与预后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

一般而言,内膜型腺癌和腺泡状癌这两种相对较为良性的病理类型具有较好的预后;而浆液性癌和腺鳞癌这两种高度侵袭性的病理类型则预后较差。

子宫内膜样癌分级标准

子宫内膜样癌分级标准

子宫内膜样癌分级标准子宫内膜样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肿瘤,主要发生在子宫内膜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

为了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界制定了子宫内膜样癌的分级标准,以便区分其恶性程度和预后风险。

以下是关于子宫内膜样癌分级标准的详细介绍。

一、低分级(Grade 1)低分级的子宫内膜样癌细胞具有较高的分化程度,形态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相似,细胞排列有序,细胞核较小,染色质较少。

细胞分裂活跃度低,细胞核分裂很少见。

该分级的癌细胞生长缓慢,侵袭性相对较低,转移风险也较小。

二、中等分级(Grade 2)中等分级的子宫内膜样癌细胞形态略有不规则,细胞核变大,染色质增多,细胞核分裂增加。

细胞排列较为紊乱,但与高分级相比,细胞形态仍较为规则。

这种分级的癌细胞生长速度适中,侵袭性适中,转移风险相对较高。

三、高分级(Grade 3)高分级的子宫内膜样癌细胞形态高度不规则,细胞核明显增大,染色质更加深染。

细胞分裂活跃度极高,细胞核分裂频繁。

细胞排列紊乱,呈现出非常不规则的形态。

该分级的癌细胞生长速度快,侵袭性强,转移风险明显增大。

四、其他分类标准除了上述的分级标准,有时还会使用其他标准来对子宫内膜样癌进行分类。

例如,分级标准可以根据癌细胞的核分裂指数、肿块的大小、侵袭深度等指标来界定。

这些标准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具体的信息,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子宫内膜样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分级标准对于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低分级的癌细胞生长缓慢,侵袭性和转移风险相对较低;中等分级的癌细胞生长适中,侵袭性和转移风险适中;而高分级的癌细胞生长快速,侵袭性和转移风险明显增大。

此外,还有其他的分类标准可以辅助分级,以提供更精准的治疗建议。

对于患有子宫内膜样癌的患者来说,及早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分级标准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患者的预后风险,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子宫内膜癌病理报告

子宫内膜癌病理报告

子宫内膜癌病理报告
患者姓名:XXX 性别:女年龄:XX岁
临床病史:
患者于XX年X月X日因阴道出血、下腹胀痛等症状来我院就诊。

行阴道镜检查发现宫颈上方附着物,行宫颈活检术后确诊为
子宫内膜化生。

治疗及随访:
患者于XX年X月X日行子宫内膜刮除术,术后病理提示为子宫内膜腺癌。

患者随访至今,生活与工作正常,未出现异常症状。

病理报告:
标本号:XX2020X
组织类型:子宫内膜组织
镜下所见:见少量不规则的腺体增生,部分腺体间伴有不规则形态的核,细胞有破损和坏死现象,核染色体呈现不均质性和增多性。

同时见少量淋巴管侵入。

诊断意见:
子宫内膜腺癌
备注:
子宫内膜癌是一种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通常起源于内膜上皮细胞,随着病程进展,可能还会累及到子宫肌层、卵巢等周围组织。

早期子宫内膜癌多数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或者是经期结束后继续阴道有血性分泌物,需及早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1. 引言子宫内膜癌是妇科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它通常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随着病情的发展,癌细胞会浸润至更深层次的组织中。

了解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2. 子宫内膜癌的分类子宫内膜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2.1 腺癌(adenocarcinoma)腺癌是最常见的子宫内膜癌类型,约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80%。

它通常由腺体内的上皮细胞发展而来,病理形态学特征是腺体的不规则增生和变异。

腺癌可以进一步分为分化良好、中度分化和分化差的三个亚型。

2.2 浆液性癌(serous carcinoma)浆液性癌是子宫内膜癌中较为恶性的一种类型,约占子宫内膜癌的10-20%。

其病理形态学特点是癌细胞的高度异型性和分化不良。

浆液性癌具有快速生长和侵袭的特点,容易发生远处转移。

2.3 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黏液性癌在子宫内膜癌中相对较少见,仅占5%左右。

它的病理形态学特点是癌细胞胞质内含有大量黏液,细胞核通常较小,胞质丰富。

黏液性癌的侵袭性较低,但往往表现为较大的肿块。

2.4 内分泌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oid carcinoma)内分泌型子宫内膜癌约占子宫内膜癌的10%。

它是由子宫内膜的内分泌细胞发展而来,通常形成多个小腺体。

内分泌型子宫内膜癌的细胞形态规则,并且较为缓慢生长。

3. 组织学分级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对于评估疾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通常根据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级系统,将子宫内膜癌分为三个不同的分级:•G1级:肿瘤分化良好,癌细胞形态规则,细胞核轻度异型,细胞分裂率低;•G2级:肿瘤分化中度,癌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核中等至重度异型,细胞分裂率中等;•G3级:肿瘤分化差,癌细胞形态高度异型,细胞核重度异型,细胞分裂率高。

妇科病理诊断的热点问题知识科普

妇科病理诊断的热点问题知识科普

妇科病理诊断的热点问题知识科普妇科病理诊断是妇科疾病诊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各种妇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以下是妇科病理诊断的热点问题知识科普:一、宫颈癌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理诊断是宫颈癌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环节。

以下是宫颈癌病理诊断的知识科普:宫颈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未分化癌。

其中,鳞状细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宫颈癌的70%-80%,其次是腺癌,占20%左右,未分化癌较少见,不到10%。

不同类型的宫颈癌在发病机制、生物学行为和治疗方案上存在差异,因此病理诊断对于宫颈癌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宫颈癌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宫颈涂片,宫颈涂片是一种常用的宫颈癌筛查方法,通过采集宫颈表面的脱落细胞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发现异常细胞和早期癌变。

宫颈活检:宫颈活检是确诊宫颈癌的金标准,通过采集宫颈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范围等信息。

宫颈锥切术:宫颈锥切术是一种切除部分宫颈组织的手术方法,通过病理学检查切除的组织样本,可以确诊宫颈癌并评估手术效果。

宫颈癌的病理学特征,肿瘤细胞异型性:宫颈癌的肿瘤细胞异型性较高,细胞大小、形态、染色质和核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与正常细胞相比具有更高的恶性程度。

浸润生长:宫颈癌的肿瘤细胞具有浸润生长的能力,可以突破基底膜向周围组织浸润,形成癌组织浸润深度和范围的差异。

脉管侵犯:宫颈癌的脉管侵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肿瘤侵犯到脉管系统,如子宫颈血管、淋巴管等,则容易发生转移和复发。

免疫组化标记物:免疫组化标记物在宫颈癌的病理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如p16、Ki-67、CEA等标记物可以辅助诊断宫颈癌,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宫颈癌的分期是评估患者病情和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将宫颈癌分为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

不同分期的宫颈癌具有不同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分期越早治疗效果越好,预后也越好。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①经济生活的改善与发展,人的寿命延长,更多的妇 女到达了内膜癌发病的“危险”年龄;
②医疗保健、医疗检查以及妇女对异常情况 (如绝经 后出血)的保健意识和警觉,使患者得到早期发现和 确认;
③内外环境因素,最突出的是外源性雌激素的因素(雌 激素替代疗法ERT)。
病因与发病因素
雌激素和内膜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病理分级
依据肿瘤结构和细胞核异型性的程度及肿瘤的结 构特征分级
G1(高分化癌):癌组织的实性部分≤5%。 G2(中分化癌):癌组织的实性部分占5%~50%。 G3(低分化癌):癌组织的实性部分>50%。
子宫内膜癌的转移途径
主要是直接蔓延,淋巴转移,晚期亦可有血行转移。 1.直接蔓延 沿内膜蔓延生长向下累及宫颈、阴道 向宫角输卵管扩散 浸润子宫肌层(由浅入深)→子宫浆膜→盆腔扩散 2.淋巴结转移 与病理分级和肌层浸润深度有关 可发生盆腔淋巴结和 /或腹主动脉旁淋巴转移。 3.血行转移 晚期患者癌细胞可经血行转移到肝、肺、骨 等处。
用药原则 大剂量、长疗程
4、化疗
常用药物 ①孕激素 ②三苯氧胺(TAM)
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步骤
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探查盆腹腔 对子宫体以外可疑癌细胞播散处行活检
全子宫或广泛式切除
剖视宫腔,确定癌肿部位、累及范围、肌层 浸润深度,癌组织病检,ER、PR检查
无肌层浸润,腺癌 有肌层浸润,为特殊病理类型,宫颈 宫颈阴性,分级G1 管受累,分级G2、G3
病理组织学 检查 确诊
分段诊刮 送病理检查
宫腔镜下诊刮或取 活检送病理检查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步骤
子宫内膜癌的鉴别诊断
1、功血 2、老年性阴道炎、内膜炎、宫腔积脓 3、子宫内膜增生和息肉 4、粘膜下子宫肌瘤 5、子宫颈癌 6、原发性输卵管癌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Ⅲ期 Ⅲa Ⅲb Ⅲc
Ⅳ期 Ⅳa Ⅳb
癌播散于子宫外的盆腔内,未累及膀胱、直肠
累及浆膜和(或)附件,或腹腔细胞学检查阳性
阴道转移 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
累及膀胱及直肠(粘膜明显受累),或盆腔外远处 转移 累及膀胱和(或)直肠粘膜
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转移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临床表现
症状 极早期无明显症状 阴道出血
子宫内膜癌
--------南通第一人民医院 妇产科
子宫内膜癌
是发生在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 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
为女性生殖系统三大恶性肿瘤之一。 高发年龄为58-61岁,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
20%-30%,近年有上升趋势。
发病机制
雌激素依赖型
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单纯 型或复杂型,伴或不伴不典型增生),甚至癌变。
主要表现为绝经后出血 经期延长 经量增多 月经紊乱
阴道排液
早期为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排液 晚期合并感染为脓血性排液,有恶臭
疼痛
晚期癌浸润 癌堵塞宫颈管宫腔积脓
全身症状
晚期贫血,消瘦,恶病质
临床表现
体征
早期妇检子宫正常大小,晚期可有子宫明显增大,合并宫 腔积脓时可有明显触痛,宫颈管内偶有癌组织脱出,触之 易出血,癌灶侵润周围组织时,子宫固定或在宫旁扪及不 规则结节状物。
氟尿嘧啶等
➢ 浆液性内膜癌患者术后应化疗

访
随访时间: ➢ 术后2年内,每3-6个月1次; ➢ 术后3-5年,每6-12个月1次; ➢ 5年后,每1年1次。 随访内容:盆腔检查,阴道细胞学检查,胸片,
晚期可选CT MRI等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倍(23% 和1.6%)。
.
5
内膜增生与内膜癌
单纯增生、复合增生为良性病变,绝大部分预后 好,仅有少部分可在10 年左右发展为癌 单纯增生 随访15年1%可发展为癌
80%病变可自然消退 复合增生 随访13年,3%可发展为癌,
83% 消退,经孕激素治疗85% 可逆转
非典型增生的病理分级与癌: 轻-15%;中-24%;重-45% 对孕激素治疗反应
子宫内膜鳞状细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
23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
Clear cell carcinoma
子宫内膜粘液腺癌
Mucinous carcinoma
.
24
子宫内膜癌分期的意义
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 (FIGO,1971) (Clinical staging) 用于单纯放疗/术前 15%-20%不能准确符合真实分期。
.
39
手术分期(Stating laparouomy)
开腹、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探查盆腹腔 对子宫外可疑播散处活检(冰冻检查)
单用雌激素一年,20%子宫内膜增生;
内膜增生以腺体病变为主、伴有少量间质病变,少 数可以发展成癌。其特征为腺体形状、大小不规则, 腺体/间质比例升高。
伴有细胞学不典型性的内膜增生常可发展为子宫内 膜癌。
.
4
内膜增生与内膜癌
不伴有不典型增生的单纯增生极少进展为 子宫内膜癌。
伴不典型增生复杂性增生容易进展为癌。 核异形性的存在是最值得注意的特征。 不典型增生进展为癌比无不典型增生高10
只能试用大剂量孕激素保守治疗、于治疗后周期 性取内膜,
用孕激素治疗后又复发者
不能耐受孕激素副作用者行子宫切除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定义有子宫内膜发生的原发性上皮性恶性肿瘤,通常伴有腺体分化、具有浸润子宫肌壁及远处扩散的潜能。

组织类型子宫内膜样癌伴鳞状分化型绒毛腺型分泌型绒毛细胞型粘液腺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混合性腺癌鳞状细胞癌移行细胞癌小细胞癌未分化癌病因及发病机制雌激素依赖性的(80%-85%):✧无抵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多囊卵巢综合征✧正常情况下发生在围绝经期无排卵周期✧老年女性无抵抗的雌激素替代疗法非雌激素依赖性的(15%-20%):✧基因突变多发生在年龄较大者Ⅰ型Ⅱ型年龄年轻(40岁以下)年老(40岁以上)与雌激素关系雌激素依赖非雌激素依赖组织学子宫内膜样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侵袭性一般强,进展快级别低级别高级别P53 20% >90%MSI、PTEN、ras 20-40% ——预后较好较差大体单个肿块或向腔内突出较常出现弥漫增厚子宫内膜癌分化➢Ⅰ型Ⅰ型宫内膜(子宫内膜样癌及粘液腺癌)分级1级非鳞化,非桑葚化生的肿瘤实性成分≤5%2级非鳞化,非桑葚化生的肿瘤实性成分6%~50%3级非鳞化,非桑葚化生的肿瘤实性成分>50%注:在分级时要除外鳞状/桑葚化生。

出现奇异型非典型核,肿瘤分级应该提高一级(即:从1级到2级或从2级到3级)也有可能表明是Ⅱ型子宫内膜癌分化。

重度增生高分化腺癌腺体增生++ ++间质浸润—+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腺癌●形成宽纤维血管轴心的2级甚至3级乳头●脱落成簇的细胞●细胞立方核圆而不是柱状,常位于顶部●可见巨型嗜酸性巨型核仁●核分裂象易见,奇异核、多核肿瘤细胞●30%病例可见沙砾体●当肿瘤呈腺型生长是腺体结构复杂呈“迷宫样”●常与透明细胞癌伴随●较浆液性癌少见(占子宫内膜癌1%-5%,Ⅱ型的5%-10%)●胞质透明,单个突向腺腔靴钉样细胞●核大明显异型常形成多核奇异核●瘤细胞排列成管状、乳头状、实性●沙砾体少见●偶尔胞浆嗜酸●可与浆液性腺癌伴随●子宫内膜良性部分呈萎缩状态分化程度镜下特点高分化(1级)腺管排列拥挤、紊乱,细胞轻度异型,结构貌似增生的内膜腺体中分化(2级)腺体排列不规则,排列紊乱,细胞向腺腔生长可形成乳头或筛状结构,并见实性癌灶,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易见低分化(3级)癌细胞分化差,很少形成腺样结构,多呈实体片状排列,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期FIGO(2009年)子宫内膜癌分期分期肿瘤范围Ⅰ期肿瘤局限于宫体ⅠA 肿瘤浸润深度肌层<1/2ⅠB 肿瘤浸润深度肌层≥1/2Ⅱ期* 肿瘤侵犯宫颈间质,但无宫体外蔓延Ⅲ期肿瘤局限和(或)区域扩散ⅢA 肿瘤侵犯浆膜层和(或)附件ⅢB 阴道和(或)宫旁受累ⅢC 盆腔淋巴结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ⅢC1 盆腔淋巴结转移ⅢC2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转移Ⅳ期肿瘤侵犯膀胱和(或)直肠ⅣA 肿瘤浸润膀胱粘膜和(或)直肠粘膜,和(或)远处转移ⅣB 远处转移,包括腹腔内其他淋巴结和(或)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子宫内膜癌治疗Ⅰ期、Ⅱ期手术Ⅲ期、Ⅳ期放疗、化疗Ⅰ期患者年龄<40岁,有生育要求可保守治疗,(持续性孕激素治疗)宫颈粘膜受侵者保守治疗是否可行?年龄≥40,子宫全切、双附件切除Ⅰ期患者出现以下情况●Ⅱ型或鳞状细胞癌或分化Ⅲ级●侵犯肌层大于1/2●肿瘤直径>2cm行子宫双附件切除+双侧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取样术Ⅱ期患者广泛全子宫双附件切除及双侧盆腔淋巴结及腹主动脉淋巴结清扫术。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1)细胞学检查:宫颈刮片、后穹窿涂片及 宫颈管吸片取材作细胞学检查诊断子宫内膜癌 的阳性率不高,分别为50%、65%及75%。
(2)宫腔镜检查(hysteroscopy):宫腔镜 可直接窥视宫腔情况,准确地采取标本作组织 学检查。
(3)放射学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子 宫碘油造影、盆腔充气造影、盆腔动脉造影。
3.病理检查:子宫内膜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 内膜癌的依据,并可了解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20% 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无症状,是由细胞学及组织学 检查而发现的。
病理组织学检查中,子宫内膜标本采取方法有:
①子宫内膜活检;
②诊断性刮宫;
③分段诊断性刮宫。诊断性刮宫的正确率,一般在 80%~95%。
4.辅助诊断:
Ⅱ期 癌已侵犯宫颈。
Ⅲ期 癌扩散至子宫以外,但未超过真骨盆。
Ⅳ期 癌超出真骨盆或明显侵犯癌有远处转移
临床分期有些不足之处,主要是肌层浸润 的深度及子宫外播散的程度在术前无法作出准 确判断,宫腔深度可受其他因素影响,而前两 者又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故有人提倡用国 际抗癌联盟(UICC)的分期标准,以手术一 病理检查结果分期。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EIN)EIN可分为I、II、III 级。
3.体质因素:子宫内膜癌常伴肥胖、 高血压、糖尿病、未婚、少产等。“宫体癌 综合征”。
【发病因素 】
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研究发现与下列 因素有关:
1.雌激素对子宫内膜长期持续刺激: 雌激素用于家兔,可发生子宫内膜癌;接 受外源性雌激素妇女,内膜癌发病率增加 6~12倍;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并发 子宫内膜癌者高;多囊卵巢综合症者内膜 癌发性率高。
4.不育与未婚:内膜癌患者中不育占 15%~20%。

子宫内膜样腺癌级别的判断标准

子宫内膜样腺癌级别的判断标准

子宫内膜样腺癌分三级,分别是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

级别不同,恶性程度不同。

1、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这起源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的恶性肿瘤,按照分化程度分为三级,分别是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

其中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的恶性程度较低,病程进展缓慢,患病早期积极手术治疗,预后效果较好。

2、中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恶性程度介于高分化和低分化之间,可手术切除病灶。

若能彻底切除肿瘤,无需再辅助治疗;若切除不彻底,需放化疗辅助治疗。

3、低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快,患病后短时间内可能出现远端转移。

发病早期手术治疗时,通常需联合放化疗辅助治疗。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定义:指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恶性肿瘤。

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常见,故又称子宫内膜腺癌。

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和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三大肿瘤。

其中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是激素依赖型爱。

年龄分布:绝经后50到59岁妇女最多;60%绝经后,30%绝经前;高发年龄58岁,中间年龄61岁;40岁以下患者仅占2%—5%;25岁以下患者极少。

病因雌激素长期持续性刺激,而无孕激素对抗。

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1)常与雌激素水平相关疾病伴存:无排卵性功血、多囊卵巢综合征、功能性卵巢肿瘤(2)子宫体癌综合征(内膜癌高位因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三高因素);未婚、不孕、少产、绝经延迟(3)有近亲家族肿瘤史病理特点大体表现(1)1、可发生在子宫各部位,宫体部位较多;2、不同组织类型的癌肉眼无明显区别;3、侵肌时子宫体积增大;4、侵润肌层癌组织境界清楚;5、呈坚实灰白结节状肿块;内膜癌在宫腔内呈两种生长方式:(1)弥漫性(2)局限性病理特点腺体增生、排列紊乱1、腺体侵犯间质,出现腺体共壁。

分化好的肿瘤可见腺体结构明显,分化差得肿瘤腺体结构减少,细胞呈巢状、管状或索状排列2、腺上皮细胞大小不等,排列紊乱,极性消失,核呈异型性,核大、深染细胞分期症状和体征75%均为早期患者,极早期可无症状。

阴道出血:阴道流血是最常见症状,包括性交出血、未绝经者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经间期出血;个别也有闭经后出血;绝经后阴道持续性出血或间歇性出血。

子宫内膜癌虽不是占绝经后出血的最多因素,但是我们首先应该排除的因素。

阴道排液:出现在阴道流血前。

少数主诉白带增多;晚期合并感染科有脓血性白带伴臭味。

疼痛:宫腔积液或积脓可引起下腹痛;腹腔转移时可有腹部胀痛;晚期癌侵润周围组织时刻引起相应部位疼痛。

全身症状:腹腔转移时可有腹部包块、腹胀、腹水,晚期可引起贫血、消瘦、恶液质及全身衰竭。

【辅助检查】细胞学检查:仅从宫颈口吸取分泌物涂片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不高;用宫腔刮勺、宫腔毛刷、宫腔吸管或宫腔刷吸取分泌物涂片,可提高阳性率,准确率达90%~97%。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和相关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和相关研究进展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和相关研究进展引言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起源于子宫内膜的腺上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本文旨在总结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以及近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

1.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学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组织学类型子宫内膜癌的常见组织学类型包括腺癌和黏液性腺癌。

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所有子宫内膜癌的70%至80%。

黏液性腺癌含有大量的黏液,其独特的病理表现使其与普通的腺癌区别开来。

1.2 组织学等级子宫内膜癌可根据细胞的不同形态特点分为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等级。

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的肿瘤细胞形态较为接近正常腺细胞,而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的肿瘤细胞形态则异常且异型性较大。

1.3 深层浸润深层浸润是子宫内膜癌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表示肿瘤细胞已经侵犯到子宫肌层。

深层浸润程度往往与疾病的预后相关,深层浸润程度越深,预后越差。

1.4 血管和淋巴侵犯子宫内膜癌常常通过血管和淋巴侵犯进行转移。

肿瘤细胞进入血管和淋巴系统后,可以通过血液和淋巴流动迁移到其他组织和器官,形成远处转移。

2. 相关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新的标志物的发现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新的标志物,可以用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例如,miRNA-200家族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与预后密切相关。

通过检测miRNA-200家族的表达水平,可以提前发现子宫内膜癌的高风险患者。

2.2 靶向治疗的研究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但往往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疗效限制。

因此,研究人员致力于寻找新的靶向治疗方法。

例如,近年来对PI3K/mTOR通路在子宫内膜癌中的研究表明,该通路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2.3 免疫治疗的应用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在子宫内膜癌的研究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

子宫内膜癌诊治指南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病期诊断(1)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病期诊断(1)
FIGO/AJCC 分期 Ⅰ ⅠA ⅠB ⅠC Ⅱ ⅡA ⅡB 肿瘤范围 肿瘤局限于宫体部 肿瘤局限于子宫内膜 肿瘤浸润子宫肌壁1/2 肿瘤浸润子宫肌壁1/2 肿瘤累及子宫体和子宫颈 肿瘤仅累及子宫颈内腺体 肿瘤侵及子宫颈基质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临床诊断(1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临床诊断(1)
临床表现 ⒈异常子宫出血
– 绝经前可表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更年期子宫出
血不能单纯认为是内分泌失调的良性疾病,要常规 细胞组织学检查。 – 绝经后子宫出血须明确是发生最后一次出血后至少 一年的子宫出血
⒉腹痛、腰痛、贫血 ⒊子宫体增大:早期患者子宫体正常大小,子 宫增大提示伴有肌瘤或宫腔积脓和肿瘤扩散。
放射治疗:腔内放射和体外放射
–⒈术后放疗(R1) –⒉全盆腔放疗(R2) –⒊术前放疗(R3)
孕激素治疗(E) 化疗(C)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
分期 ⅠG1,G2 S1 ⅠG3 Ⅱ Ⅲ Ⅳ S1 S1 E E /C 治疗方法 R1 /R3 R1 /R3 R2 S1 S1 R1 R1 5年生存率(%) 80 60 50 30 10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临床诊断(2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临床诊断(2)
检查方法
⒈阴道细胞学检查(Pap test)自阴道后穹隆吸取标本涂片 或子宫颈管标本涂片的准确率分别为50%和75%。绝经前月 经后半期阴道涂片发现子宫内膜细胞应高度重视;绝经后阴 道涂片发现子宫内膜细胞应视为异常,进一步检查明确有无 子宫内膜癌。 ⒉子宫内膜细胞吸取法(Endometrial Aspiration)对无症状 和体征的患者准确率是80%。 ⒊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endometrial Sampling)刮宫、 吸取和宫腔镜钳取。 ⒋阴道B超检查:对阴道异常出血患者检查以明确子宫内膜 是否增厚,子宫内膜疾病、子宫内膜癌和激素替代治疗者子 宫内膜厚度>5mm分别为81%、60%和7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细胞与子宫内膜腺癌
脱落的子宫内膜细胞常见于从月经周期增殖期取得的标本中,然而,在绝经后的妇女或月经周期非增殖期的子宫颈涂片中见到子宫内膜细胞被认为是子宫内膜腺癌潜在的征兆。

出血和巴氏涂片中出现子宫内膜细胞是重要的异常现象。

子宫内膜细胞不正常脱落(40岁以后):宫内膜细胞出现在涂片中不是在月经的前半周期或是在绝经后。

TBS系统不要求报告40岁以下妇女宫内膜不正常脱落,因为在此年龄段发生癌的可能性极小,而绝经后妇女涂片中出现宫内膜细胞是有意义的发现。

大多数宫内膜细胞的不正常脱落是良性的,但有发生宫内膜癌的危险,在40岁以后这种危险增加。

子宫内膜癌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妇科肿瘤。

80%以上的病例为绝经后妇女,典型的病例发生于老年人。

大多数的肿瘤为分化型类型,如能及时发现其预后很好。

病理上一般分为内膜样癌和乳头状浆液性癌。

临床上子宫内膜癌可以累及宫颈或肿瘤细胞剥脱而进入颈管,从而在宫颈巴氏涂片中经常被发现子宫内膜癌的细胞。

细胞学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在25%-60% (阴道后穹窿涂片敏感性为64%-75%);特异度99%。

取材的适宜时间是月经第15天到第2 4天。

影响因素:临床分期(Ⅰ期19%,Ⅱ期60%);组织学分级越高敏感度越高;累及肌层的深度及转移;在宫体的部位或宫颈是否被累及等。

自然脱落的正常子宫内膜细胞仅存在于月经的前半周期,常形成三维结构的“双轮廓”细胞团(见第三节),极少有蜂窝状或栅栏状排列。

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较子宫颈管细胞小,常呈退变。

核圆形或卵圆形与偏位核,极少有双核或多核。

染色质细颗粒状,均匀分布,常退变。

小的染色质集结点可以存在,核仁少见。

胞浆较少、嗜碱性染色、可以有细小空泡,胞质界不清。

图2-216子宫内膜细胞
呈小簇状或小片状子宫内膜细胞致密分布,核小而一致,核染色质质点少但凝聚成块,中位核或贴边核。

仔细观察发现在巨型细胞碎片中见有被破坏了的“子宫内膜双轮廓结构”的痕迹(A,白色箭头),这是很有意思的发现,也从而证实这些细胞为子宫内膜细胞。

细胞呈簇状,胞质稀少类似裸核,核染色质均细淡染为退变的子宫内膜细胞(B)。

液基制片,Pap×400
附表6-1宫内膜细胞与颈管细胞的细胞学鉴别
颈管细胞宫内膜细胞
体积较大体积较小
单层平铺小簇状或团状
蜂窝状排列双轮廓团
多核少见多核可见
核染色较淡核染色较深
染色质较细染色质较粗
胞浆丰富胞浆较少
细胞保存好细胞常退变
间质细胞:表层间质细胞相似于小组织细胞,倾向于形成松散的聚集,胞浆中等量,分界不清,有细小空泡。

核圆形、卵圆形或肾形,常偏位。

深层间质细胞略小于表层间质细胞,梭形或星形,胞浆少。

核卵圆形或梭形,核膜上常有纵行的核沟。

染色质结构相似于组织细胞或基底细胞。

(一)子宫内膜细胞
非典型子宫内膜细胞(图2-216B)
诊断标准
·细胞团小,一般每团为5-10个细胞。

·核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相比,轻度增大。

·核染色稍深。

·可见小核仁。

·胞质少,偶有空泡形成。

·细胞境界不清。

液基涂片
·核染色过深更明显。

·核仁更突出。

(二)子宫内膜腺癌(endometrial adenocarinoma)(图2-217-227)
定义:恶性肿瘤细胞取代子宫内膜细胞,细胞学表现在分化程度上各有不同。

诊断标准;
·典型的细胞分布是单个散在或呈小而紧密的簇状排列。

·高分化的腺癌细胞与非肿瘤细胞相比,核仅有轻微的增大,肿瘤分化级别越高,核越大。

·核的大小不等,核极向消失。

·在分化级别较高的肿瘤中,核显示中度染色质增多、增粗和深染,分布不均,染色质旁区空亮。

·核仁清晰,肿瘤分化级别高,核仁越大。

·典型的胞质特征是:稀少、嗜好碱性、可有黏液空泡。

·“水样”细小均匀颗粒状肿瘤素质不一定出现。

液基涂片
·三维簇团或乳头状结构。

·核较大,染色质更透亮。

·肿瘤素质可能不明显,可见细颗粒碎屑或凝固性坏死碎屑黏附在异常细胞簇团周边。

图2-217子宫内膜腺癌的三维细胞团
子宫内膜腺癌的细胞体积小,呈小的三维立体团(“微腺体”),有的三维立体团由几个细胞围成花瓣样团。

细胞核核膜清晰,核仁增大。

液基制片,Pa p×400
图2-218子宫内膜细胞、非典型增生与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癌细胞
A,在巴氏涂片中的退变子宫内膜细胞;B,致密深染的三维立体团子宫内膜非典型细胞;C,微小乳头团腺
癌细胞。

直接涂片,Pap×400
图2-219子宫内膜腺癌小团状
三维团中的细胞大小一致,胞质中可见较小的黏液空泡,与鳞状表层细胞相比较,细胞体积很小。

直接涂
片,Pa p×400
图2-220子宫内膜腺癌
松散的三维立体团腺癌细胞,与鳞状细胞相比十数个细胞相当于一个表层鳞状细胞。

其细胞质内有巨大的
分叶状黏液空泡,细胞体积小,胞质稀少并嗜碱性。

直接涂片,Pap×400
图2-221子宫内膜腺癌小簇状
小簇状出现的子宫内膜腺癌细胞零乱无规则分布,细胞体积小,大小一致,核染色深,核膜增厚。

液基制片,Pa p×400
图2-222子宫内膜腺癌松散小簇状
由多个小簇状分布在鳞状细胞之间的子宫内膜腺癌细胞核深染显得突出,细胞数量丰富。

液基制片,Pa p ×400
图2-223子宫内膜腺癌乳头状紧密小细胞三维团
由小细胞构成的三维团细胞之间紧密连接,胞质稀少并强嗜碱性,这种三维团内细胞大小一致,外部边界
清楚,为微乳头状三维团,是乳头状浆液性癌的特点。

液基制片,Pa p×400
图2-224紧密聚集的子宫内膜三维立体团乳头状浆液性癌细胞
微乳头状三维团内的肿瘤细胞致密和连接紧密,染色深,细胞大小一致,核仁小而清晰。

涂片中未见有明
显的高柱状细胞,所见细胞与立方细胞来源的肿瘤细胞相似液基制片,Pa p×400
图2-225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癌的微小乳头
由球形、串状组成的微乳头与组织学所见的微乳头相类似。

细胞以微小的乳头状三维团或腺样团、、小簇状
或链状等存在。

液基制片,Pa p×400;病例由山东省聊城市第一医院病理科任玉波主任提供
图2-226子宫内膜癌的细胞碎片
细胞碎片的类型以密集小细胞构成的细胞团,无序排列的小簇状,核仁清晰。

其中可见数个细胞组成的微
腺体(箭头)。

液基制片,Pap×400
图2-227子宫内膜癌腹股沟淋巴结转移灶穿刺标本所见
大型碎片形似多分枝的乳头状团,局部细胞稀薄处(A,白色圈内)细胞展示了微腺体的菊形特点(B,放大图像)显示了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癌的细胞形态学特点。

右侧腹股沟淋巴结穿刺,直接涂片,Pap×100、400
【鉴别诊断】子宫颈管腺癌与子宫内膜癌在形态学上均是腺癌,特别是两者均具有内膜样癌的特点,经验不足者容易混淆需要区别,概括起来有附表2所列举的鉴别点。

附表6-2 子宫颈管腺癌与宫内膜腺癌的鉴别
子宫颈管腺癌子宫内膜癌
•细胞丰富,直接取材孤立的细胞群,细胞脱落
•细胞保存好细胞的保存程度不同
•细胞和细胞群通常较大细胞和细胞群通常较小
•丰富的泡沫状胞浆, 可以维持柱状形态胞浆少、空泡状
•可以见到AIS过度形态成熟或萎缩性背景,可见渗出液样坏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