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规程

合集下载

地质资料工作有关标准、规范目录.doc

地质资料工作有关标准、规范目录.doc

地质矿产调查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规范GB/T16819—97 地质矿产勘查测绘术语GB/T17228—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1—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2—98 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7412.3—98 区域重力调查规范DZ/T0082—93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133—94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94 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94 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94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0145—94侵入岩地质数据文件格式DZ/T0146—94 水文地质钻探规程DZ/T0148—94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95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95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95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7—95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DZ/T0158—95 1∶500000、1∶1000000省(市、区)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9—95 1∶20万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1∶20万) DZ/T0167—95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97大比例尺重力勘查规范DZ/T0171—97 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97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97 石油、天然气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80—97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97 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勘查技术规范DZ/T0185—97地学数字地理底图数据交换格式DZ/T0188—97同位素地质年龄数据文件格式DZ/T018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0000)DZ/T0190—97 1∶2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91—97 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97测井仪通用技术条件DZ/T0196.1~9—97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DZ/T0197—97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DZ/T0203—99地质遥感术语DZ/T0206—99矿产勘查《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 《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铝土矿、冶镁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 《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 《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6—2002DZ/T0207—2002 《玻璃硅原料、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 《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 《盐湖、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T0141—94 地质勘查钻探岩矿心管理通则DZ/T0032—92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0079—93海洋地质部分海洋调查规范总则GB12763.1—91 海洋调查规范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T13909—92 海洋工程地形测量规范GB17501—98 大洋多金属结核矿产勘查规程GB/T17229—98工程地质标准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 50218—94 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比例尺1∶10万~1∶50万) DZ/T0059—9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 DZ/T0060—93 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 DZ/T0061—93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 DZ/T0062—93 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比例尺1∶10万~1∶20万) DZ/T0063—93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 DZ/T0096—94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 DZ/T0097—94工程地质测绘规程YS5206—2000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港口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0—97渠化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241—98工程地质测绘规程YBJ5—88铁路工程地质技术规范TBJ12—85铁路工程地质岩溶勘测规则TBJ28—91铁路工程地质滑坡勘测规则TBJ34—91铁路工程地质软土勘测规则TBJ138—93水文地质标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88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11615—89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1993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 12719—1991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比例尺1∶50000)GB/T 14158—1993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4538—1993GB/T 14158—93 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比例尺1∶50000)地热资源评价方法DZ 40—85 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DZ 44—86城市环境水文地质工作规范DZ 55—87石油标准目录石油地质勘探标准石油天然气探井质量基本要求SY5251—91岩石含油级别的划分ST5364—89* 石油天然气地质岩心与岩屑管理规则SY5365—89*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规范SY/T5477—92碳酸盐岩成岩阶段划分规范SY/T5478—92野外石油天然气地质调查规范SY5517—92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井位测量规范SY5518—92盆地评价技术规范SY/T5519—1996圈闭评价技术规范SY/T5520—1996油藏评价技术规范SY/T5521—1996 油气探井完井地质图件编制规范SY/T5599—1997天然气藏地质评价方法SY/T5601—93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SY5615—93*油气探井完井地质总结报告编写规范SY/T5675—1997 稠油井试油试采资料录取规范SY/T5709—95 单井碎屑岩储层评价SY/T5717—95 探井试渍试采成果报告编写规定SY/T5718—95 岩石热裂解地球化学录井规范ST/T5778—1995 石油天然气钻井地质综合录井规程SY/T5788.1—93 油气探井气测录井规范SY/T5788.2—1997 砂岩油藏密闭取心资料技术要求SY/5366—89* 油田可采储量标定方法SY/.5367—89* 裂缝性油气藏储量计算细则SY/T5386—91碳酸盐岩储层的划分方法SY/T5388—91天然气井试井技术规范SY5440—92砾岩储集层描述方法SY/T5579—93 碎屑岩油藏评价井录取资料技术要求SY/T5602—93 变质岩潜山油藏描述SY/T5781—93 砂岩透镜体岩性油藏储量计算细则SY/T5782—93 油气田开发井号命名规则SY/T5829—93火山岩储集层描述方法SY/T5830—93油(气)田(藏)储量技术经济评价规定SY/T5838—93 天然气田井史编制规程SY/T6096—94气田可采储量标定方法SY/T6098—94断块油气茂储量计算细则SY/T6099—94 石油天然气储量报告图表格式SY/T6109—94 碎屑岩油气藏地质特性描述方法SY/T6164—1995 碳酸盐岩油藏地质特征描述方法SY/T6165—1995 油藏天然能量评价方法SY/T6167—1995 气藏分类SY/T6168—1995油藏分类SY/T6169—1995 油气储集层岩石孔隙类型划分SY/T6173—1995 油气田开发工程常用术语SY/T6174—1995 气藏开发井取资料技术要求SY/T6176—1995 稠油注蒸汽开发可采储量标定方法SY/T6193—1996 油田开发水平分级SY/T6219—1996 油藏溶解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SY/T6220—1996 石油测井标准测井原始资料质量要求SY/T5132—1997 单井测井资料常规数字处理符号与代号SY5254—91数字测井资料质量SY/T5354—91SJD_802 单井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流程SY/T5360—1995 岩石电阻率参数实验室测量及计算方法SY/T5385—91测井曲线数字化扫描系统操作规程SY/T5389—91EI 井壁取心质量要求及验收SY/T5605—93 石油测井图件格式SY5633—93* 电缆式地层测试器测试资料解释规范SY/T5691—95 产层参数的测井解释方法SY/T5940—94 测井解释报告编写规范探井解释报告编写SY/T5945.1—94测井解释报告编写规范生产测井解释报告编写SY/T5945.2—94 石油测井专业术语SY/T6139—1996 天然气层测井解释规程SY/T6161—1995射孔井壁取心图件格式SY/T6162—1995 石油测井电缆深度记号标定规范SY/T6251—1996 石油开发标准探井试油采资料质量评定方法SY/T5968—94综合录井仪录井资料解释规范SY/T5977—94含油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SY/T5978—94石油天然气藏(田)命名规范SY/T5979—94探井试油试采资料录取规范SY/T6013—94石油天然气勘探工作规范SY/T6021—94 探井化验项目取样及成果要求SY/T6028—94 探井化验报告格式SY/T6035—94 探井地质录井综合解释成果质量验收规范SY/T6037—94 石油与天然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规范SY/T6062—94 油气探井地质资料录取项目SY/T6158—1995 油气探井完井地质录井规范SY/T6195—1996 探井试油测试资料解释及质量评定SY/T6292—1997 勘探试油工作规范SY/T6293—1997 油气探井分析样品现场采样规范SY/T6294—1997 油气井地层测试资料录取规范SY/T6337—1997 石油信息化标准石油钻井工程数据库文件格式SY/T5705—1995 油气储量成果数据文件格式SY/T5706—1995 石油地质岩石名称及颜色代码SY/T5751—1995 井号代码编制方法SY/T5760—1995油(气)层层位代码SY5806—93 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分类编码SY/T5867—93油气储量信息代码SY/T6024—94 油田开发数据库文件格式SY/T6184—1996石油勘探数据库文件格式6239—1996 石油物探标准石油物探测量规范SY/T5171—93 陆上地震勘探资料采集质量检查与验收细则SY/T5314—1995 陆上二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SY/T5330—1995 石油地震勘探解释图件SY/T5331—94 地震数据处理成果带存档记录格式SY/T5453—1996 陆上三维地震勘探资料采集技术规范SY/T5455—1997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SY/T5481—1996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质量检验细则SY/T5482—92陆上地震采集辅助数据格式SY/T5769—1995 石油大地电磁测深法野外资料验收规定SY/T5800—93 石油重力勘探野外资料验收规定SY/T5801—93 石油物探测量成果质量检验细则SY/T5828—93 石油地震勘探资料归档保管规定SY/T5928—94 地震反射地质层位标定SY/T5938—94 石油重力、磁力、电法勘探图件SY/T6055—94质子磁力仪使用与维护SY/T6249—1996 陆上三维地震勘探辅助数据格式SY/T6290—1997档案工作标准文书档案案卷格式GB/T9705—1988照片档案管理规范GB/T11821—1989 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GB/T11822—2000全宗单GB/T13967—1992档案交接文据格式GB/T13968—1992 缩微摄影技术用35mm卷片拍摄技术图样和技术文件的规定GB/T15021—1994档案分类标引规则GB/T15418—1994CADGB/T17678.1—1999 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第一部分:电子文件归档与档案管理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T1—2000 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DA/T2—1992档案馆指南编制规范DA/T3—1992 缩微摄影技术在16mm卷片上拍摄档案的规定DA/T4—1992缩微摄影技术在A6平片上拍摄档案的规定DA/T5—1992档案装具DA/T6—1992直列式档案密集架DA/T7—1992文件用纸耐久性测试法DA/T11—1994全宗卷规范DA/T12—1994档号编制规则DA/T13—1994全宗指南编制规范DA/T14—1994 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15—1995 档案字迹材料耐久性测试法DA/T16—1995 档案著录规则DA/T18—1999档案主题标引规则DA/T19—1999档案缩微品保管规范DA/T21—1999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22—2000 地质资料档案著录细则DA/T23—2000 无酸档案卷皮卷盒用纸及纸板DA/T24—2000 档案修裱技术规范DA/T25—2000 挥发性档案防霉剂防霉效果测定法DA/T26—2000 档案防虫剂防虫效果测定法DA/T27—2000 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JGJ25—2000 地质矿产勘查档案分类表DZ/T0076—93 固体矿产地质档案立卷归档规则待批石油天然气地质档案立卷归档规则待批区域地质调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待批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地质档案立卷归档规则待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档案立卷归档规则待批地质测绘档案立卷归档规则待批^TOP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物探报告编写规范

物探报告编写规范

物探报告编写规范篇一:物探类成果报告编写要求及格式由于物化探本身的方法、装置、参数、比例尺的不一,物性条件及所面对的目的物不同,都导致所工作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其报告格式并不能完全统一。

这里只给出一般格式,相同部分主要是物化探的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评述一般在解释前面,也即只有所取数据合格、满足规范或设计要求(化探还须说明分析方法及检出限、报出率等),并给出“可以用于报告编写”结论,才有下面解释等各章节内容。

对于图件要求也不一,如重、磁,一般还需要提供部分转换图件,但材料、平面、剖面图、推断解释图等都是必须的。

五、物探类(重、磁、电)成果报告编写提纲第一章绪言1.工作任务及目的任务、任务书编号、具体任务,通过工作达到的目的。

2.工区慨况工区范围、地理坐标及所属行政区划、地形特征等。

3.任务完成情况及主要成果简述工作过程、完成的实物工作量、取得的主要地质找矿成果。

第二章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1.以往地质、物探工作简述以往开展过的地质及物探工作,分析矿体异常、对找矿有意义的异常和干扰体异常特征。

并对其进行可利用性评价。

2.地质概况区域地质特征:简述区域地质成矿背景、区域矿产分布及成矿规律。

矿区地质特征: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作用、变质作用等。

矿体地质特征:矿体产出部位、围岩或顶底板、蚀变、矿体形态、矿石特征、品位等。

3.地球物理特征以往及本次工作取得的物性参数统计结果、物性特征、地球物理前提分析。

第三章工作方法技术及质量评价1.工作布置采用的工作方法、比例尺、测网、测线方向、点线号编排等。

2.测地工作工作所使用的仪器、仪器性能及校验、基线、测线敷设方法及施测技术要求、坐标与高程的引入;质量检查方法、质检点分布、质检率、精度统计结果(点位、高程中误差及相邻点距相对中误差和方向差)等。

3.物探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图示(可按方法分节)①仪器:观测所用仪器、仪器技术参数指标、仪器检查调节与性能试验等。

②野外工作:野外观测方法、质量检查、误差统计等,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参数选择是否合理有效。

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技术规程

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技术规程

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技术规程一、引言地震是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损失是非常严重的。

因此,为了使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保持稳定和安全,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技术措施。

混凝土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下面将详细介绍混凝土结构地震抗震技术规程。

二、抗震设计的原则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性原则:在地震作用下,建筑构件应保证不发生破坏或者破坏程度较小,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

2.可靠性原则:建筑结构中的每个构件应该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刚度,以确保构件在地震中不会发生破坏。

3.经济性原则:在满足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建筑物的成本。

三、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地震动力学计算:建筑物的地震动力学计算应该按照相关规范进行,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不会发生破坏。

2.结构刚度:建筑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抵抗地震力的作用。

3.强度设计:建筑物应该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防止结构破坏。

4.变形能力:建筑结构应该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5.震后可维修性:建筑物在地震中发生破坏后,应该能够快速地进行修复和恢复使用。

四、构件设计的要求混凝土结构的构件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1.柱的设计:建筑物的柱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在柱的设计中,应注意柱的横向受力性能,提高柱的刚度和抗震性能。

2.梁的设计:建筑物的梁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在梁的设计中,应注意梁的纵向受力性能,提高梁的刚度和抗震性能。

3.板的设计:建筑物的板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在板的设计中,应注意板的纵向和横向受力性能,提高板的刚度和抗震性能。

4.墙的设计:建筑物的墙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

在墙的设计中,应注意墙的纵向和横向受力性能,提高墙的刚度和抗震性能。

dbj 08-9-1992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

dbj 08-9-1992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

DBJ 08-9-1992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1. 引言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特别是在一些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抗震设计规程,其中最重要的是DBJ 08-9-1992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

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析,以便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

2. 规程目的DBJ 08-9-1992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是为了规范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确保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和危害。

该规程适用于各类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厂房等。

3. 规程内容DBJ 08-9-1992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3.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3.2 抗震烈度和设计地震作用3.3 抗震设计地震烈度分区3.4 抗震设防烈度标准3.5 抗震设计地震动参数3.6 抗震设计水平地震作用3.7 建筑物结构体系和承载体系3.8 抗震设计荷载3.9 抗震设计构件4. 规程要求DBJ 08-9-1992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具体要求建筑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4.1 基本原则4.1.1 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变形能力,以吸收地震能量。

4.1.2 主要构件和连接应具备一定的弯矩承载能力和剪切承载能力。

4.1.3 建筑结构应具备一定的整体稳定性和韧性。

4.2 设防烈度和设计地震作用4.2.1 抗震设计地震烈度和设计地震基本作用应符合规程要求。

4.2.2 抗震设计地震动参数应根据规程计算确定。

4.3 结构体系和承载体系4.3.1 建筑结构应采用规程规定的结构体系。

4.3.2 建筑的承载体系应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4.4 设计荷载4.4.1 设计荷载应包括静荷载和地震作用。

4.4.2 设计荷载应根据规程的要求确定。

4.5 构件设计4.5.1 构件的抗震设计应满足规程规定的要求。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 01 7 0—1 9 9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浅层地震勘查的设计、施工、记录质量评价和资料处理解释以及成果报告的编写、审查与评价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目的任务探测深度在几米至数百米范围的浅层地震勘查工作。

在工作中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要求外,还应符台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引用标准下列标准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在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 12950-9l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规程Dz/T 0076-93石油、天然气和煤田地震勘探图式、图例及用色标准Dz/T0153-95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3总则3.1应用领域3 1 1工程、水文、环境地质调查。

a)测定覆盖层厚度及基岩界面起伏形态;b)测定基岩岩岩性及风化层厚度的变化;c)测定隐伏断层、裂隙破碎带的位置、宽度及展布方向;d)测定砾石层中潜水面深度和地下含水层分布;e)探测岩溶及地下洞穴,f)划分松散沉积地层层序;g)滑坡及塌陷等灾害地质调查;h)地质填图;i)地质基础检测和岩士弹性力学参数测定等。

3.1.2区域和场地稳定性调查段评价。

a)进行岩体及场地土分类;b)计算场地卓越周期;c)判定砂土液化势;d)场地土地震效应分析和反应谱计算;e)地震烈度小区划工作中局部构造的调查等。

3 1 3能源、矿产地质调查及其他。

a)浅层油气和煤田的勘查和开发,b)铀矿床勘查;c)地热资源勘查;d)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勘查;e)建筑材料资源勘查;f)油气地震勘探中的低速带和降速带测定;g)古代遗存及地下埋设物探测等。

3 2应用方法及探测能力3 2 1进行浅层地震勘查工作设汁时,应根据各方法的探测能力,地球物理前提和使用条件.合理选用适用的折射波法、反射波法、直达波法和瑞雷波法。

各种方法在层状和似层状介质条件下应用,可得到较好效果。

地震数据库系统技术规范.doc

地震数据库系统技术规范.doc

地震数据库系统技术规范.doc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技术标准EDS/T3—2005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库建库指南Guidelines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earthquake-related databases(试用稿)(本稿完成日期:2006年2月20日)200X-XX-XX发布 200X-XX-XX实施中国地震局发布前言本标准是《地震科学数据》系列标准的第三项,该系列标准的结构为:——地震科学数据元数据编写指南;——地震科学数据数据模式编写指南;——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库建库指南;——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元目录;本标准由中国地震局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标准组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代光辉、顾左文、赵仲和、冯义钧、周克昌、黄志斌、吴敏、杨辉、赵宇彤、纪寿文、田丰。

目次引言 (4)1 范围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 (5)3 术语和定义 (5)4 共享地震数据库体系结构 (6)5 共享地震数据库建库原则 (7)6 共享地震数据库管理系统配置 (7)7共享地震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8)8 共享地震数据库数据入库软件开发 (8)9 共享地震数据库质量保证 (8)10 共享地震数据库安全保障 (9)11 共享地震数据库元数据编写 (9)12共享地震数据库数据模式编写 (9)13 共享地震数据库建库文档编写 (9)引言关于建立数据库的一般性要求和方法已在相关规程、规范和IT技术资料中有充分的论述,本标准不涉及建立数据库的一般性问题,只是根据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要求和地震数据的特点,对建立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库所涉及的全局性问题做统一的规定,或提出基本要求和原则。

随着工程的实施,本标准的内容会进行修改和扩充,有些内容可以进一步细化,形成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在地震科学数据汇交到地震科学数据共享中心和分中心(或区域节点)后,为了高效、高质量地进行地震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服务,在建立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数据库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建筑物地震抗震技术规程

建筑物地震抗震技术规程

建筑物地震抗震技术规程一、前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性非常大,因此建筑物地震抗震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本技术规程旨在提供一系列建筑物地震抗震技术的要求和规定,以保障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基本原则1.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应以人的生命安全为第一要素,其次是保护财产和环境。

2.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3.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结构、地理条件、设计使用年限和震害等级进行综合考虑。

4.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确保其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三、地震影响分析1.建筑物地震影响分析是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的前提。

2.地震影响分析应综合考虑地震烈度、地震波特性、地基情况、建筑物结构特性等因素。

3.应根据设计要求和建筑物性质,选择适当的地震动参数,如地震频谱、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

4.地震影响分析应采用现代计算机软件进行计算和分析,保证计算准确性。

四、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1.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

2.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结构、地理条件、设计使用年限和震害等级进行综合考虑。

3.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模型进行分析和计算,确保其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4.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应考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如地震力、地震位移、地震波等。

5.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应采用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加强结构、增加抗震支撑等。

6.建筑物地震抗震设计应考虑建筑物的整体性能,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五、建筑物结构设计1.建筑物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如《建筑结构荷载规范》等。

2.建筑物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用途、地理条件、设计使用年限和震害等级进行综合考虑。

3.建筑物结构设计应采用适当的结构形式和构件布置,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要求。

石油勘探地震资料处理质量控制

石油勘探地震资料处理质量控制
用 。
环, 处理质 量 的好 坏 直接 影 响 到 地质 目标 的 准确
性、 构造 的落实程 度 、 层预 测 的可信 度和流 体检测 储 的真 实性 , 终 归 结 为 探 井 部署 的 成 败 、 田 的盛 最 油
衰。
吐 哈 油 田公 司 针 对 所 属 探 区 的 地 震 地 质 条 件 ,
高 , 环 节 严 格 重 视 质 量 控 制 , 面 提 升 管 理 水 平 是 各 全
6 9 — 2 0 《 震 数 据 叠 前 深 度 偏 移 处 理 技 术 规 51 0 4 地
程 》S Z 6 9 — 1 9 《 上 三 维 地 震 勘 探 辅 助 数 、 Y/ 2 0 9 7 陆 据 格 式 》 S / 4 1 2 0 《 震 勘 探 数 据 处 理 成 、Y Z64— 00地
《 上三 维地 震 勘 探数 据 处理 技 术 规 程》 S 十 以来 , 吐哈 油 田公 司勘 探 形 势不 断 攀 升 发展 , 台北 老 区新 的储量不 断 被发现 , 区三 塘湖 盆 新 地 找到 了新 的勘 探 战 场 , 现 了新 的储量 和 产 能 的 实 接 替 。这 和吐 哈油 田地震 勘探 资料处 理质量 稳步提
目标 的 准 确 性 、 造 的 落 实程 度 、 层 预 测 的 可 信 度 和 流 体 检 测 的 真 实 性 , 终 归 结 为 探 井 部 署 的 构 储 最
成败 、 田的 盛衰 。 油
关键 词 : 油勘 探 ; 石 地震 资料 处理 ; 量控制 质
中 图分 类 号 : 6 1 4 3 P 3 .4

加 科学 合理 的处理 流程 和 参 数 , 大 限 度 的提 高 处 最 理 质量 , 从而保 证 资料处理 的可靠 性 和真实 性 , 免 避 地 震资 料在短期 内进行 重 复 性 处 理 , 响 资料 处 理 影 的周期及 工 区内地 质 目标 的 勘 探进 程 , 充分 发 挥地 震 数据 处 理作 为 获 取 勘 探 前 沿 信 息 重 要 环 节 的作

syt 5481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syt 5481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syt 5481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
SYT 5481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地震公共服务规程中的一个技术规程,主要涉及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相关技术要求和规范。

这个技术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目的和基本原则:说明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地下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提供决策和预测依据。

同时规定了解释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科学性、严谨性、客观性和可靠性等。

2. 解释工作质量管理:规定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中的质量管理要求,包括人员要求、设备要求、过程控制等,旨在保证解释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介绍了常用的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方法,包括数据预处理、速度模型建立、时距转换、反演等技术,以及常见的解释方法,如结构解释、层析成像、属性解释等。

4. 解释结果的评价标准:规定了解释结果的评价标准,包括数据的拟合程度、解释的合理性、统计学检验等,以确保解释结果的可靠性和可信度。

5. 解释报告的编写和提交:规定了解释报告的编写和提交要求,包括报告的结构、内容、格式等,以便于决策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了解勘探资料解释的结果和
建议。

SYT 5481技术规程的实施可以提高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勘探工作。

该技术规程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内部的地震勘探工作,对于其他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单位也可以作为参考。

db11-689-201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解释说明

db11-689-201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解释说明

db11-689-201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解释说明《db11-689-201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的内容和应用。

这项技术规程是中国建筑行业中非常重要的文件,它提供了关于建筑抗震加固的指导原则和实施要求。

随着地震事件频繁发生,建筑抗震安全成为重要关注领域之一。

通过遵循本规程,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地震安全性,减少因地震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大纲中简要介绍文章的目录结构。

然后,在正文部分详细解读《db11-689-201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要点,并阐明实施建筑抗震加固的关键步骤。

接下来,在第三部分将通过实践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展示技术规程在不同类别建筑物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随后,在结论部分总结技术规程对于建筑抗震加固的重要性,并提出未来研究和应用的展望与建议。

最后,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本文所参考的相关资料,以供读者进一步查阅。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关于《db11-689-201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的详细解读和说明,使其能够全面理解这一技术规程在建筑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阐述实践案例分析,读者将充分认识到该技术规程在实际工程中的价值和效果。

同时,在结论部分对未来研究和应用提出展望与建议,鼓励更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并推动建筑抗震加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总之,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促进地震安全意识的普及,并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做出贡献。

2. 正文2.1 db11-689-201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简介db11-689-201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是中国建筑行业对于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的指导性文件。

该技术规程旨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部分将对db11-689-2016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进行简要概述。

首先介绍了该技术规程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阐明了技术规程的适用范围和目标。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

地震资料采集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1. 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实地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 掌握地震资料采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地震勘探的整个流程。

3.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二、实习设备与材料1. 地震仪(包括地震检波器、放大器、记录器等)2. 野外记录表格3. 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手套、防滑鞋等)4. 地震勘探施工图纸5. 相关地质资料三、实习任务与要求1. 熟悉地震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掌握地震数据采集的参数设置。

2. 在指导下进行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场操作,包括仪器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地震波等。

3. 参与地震勘探施工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掌握地震勘探的地质解释方法。

4. 及时整理和提交实习报告,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四、实习地点与时间1. 地点:某地震勘探施工现场2. 时间:XXXX年XX月XX日 XXXX年XX月XX日五、实习内容与步骤1. 首日:熟悉地震仪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了解地震数据采集的参数设置。

在指导下进行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场操作,包括仪器操作、记录数据等。

2. 第二日:学习地震勘探施工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掌握地震勘探的地质解释方法。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分析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和异常现象。

3. 第三日:参与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场操作,加强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加强与现场技术人员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实际施工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 第四日:整理和提交实习报告,对实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根据实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实习收获与体会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习,深入了解了地震资料采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地震数据采集的现场操作技巧,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

2. 态度与习惯:培养了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了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3. 实践与创新:通过实地操作和实践探索,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1围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 SY/T5481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SY/T 5934-2000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检验SY/T 5938-2000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3基础工作3.1收集的基础资料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

3.1.1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f)地震测井、VSP 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i)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 CMP 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除收集 3.1.1 中规定的 b、d、f、g、i 等项外,还需收集: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b)三维工区测线坐标数据、带有方里网(或坐标)的 CMP 面元分布图、井位坐标和井轨迹资料;c)CMP 面元覆盖次数图;d)必要的三维数据体的时间切片;e)合同规定所显示的任意方向剖面及连井剖面;f)按项目需要收集处理后提供的表层静校正数据平面图及高程、低降速带等实际资料;g)三维工区的特殊处理资料。

《既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既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既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既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是为了确保城市中现有建筑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安全并降低损害程度而制定的一套指导性文件。

由于我国地震频发的特点以及既有建筑数量庞大,对于既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对地震灾害的认识不断加深,既有建筑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既有建筑的抗震鉴定旨在评估现有建筑的抗震性能,通过对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确定其承受地震力的能力,并提出相应的加固建议,以确保建筑在地震时的安全性。

而既有建筑的加固工作则是在抗震鉴定的基础上,根据鉴定结果对建筑的结构和构件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

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加固,提升其抗震能力,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害,保障人员及财产的安全。

本规程旨在规范既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程序和要求,明确各个主体在工作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根据不同类型的建筑和地理环境,制定了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操作规范,为工程师提供了实施抗震鉴定与加固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本文将从既有建筑抗震鉴定规程和既有建筑加固规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既有建筑抗震鉴定规程部分将包括鉴定的基本原理、流程和方法等内容;既有建筑加固规程部分则包括加固设计的原则、技术要求和加固方法等内容。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提高社会对既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重视,并促进相关技术的传播与应用。

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才能够有效地提升既有建筑的抗震能力,确保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1.2 文章结构一、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言、正文和结论。

1. 引言引言部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既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规程的背景和重要性。

首先,我们会简要介绍既有建筑在抗震方面的问题并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

接着,对本文的文章结构进行说明,使读者了解整体的写作架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

最后,明确本文的目的,即为了提供既有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相关规程的指导和建议。

地震救援中的标准化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体系

地震救援中的标准化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体系

地震救援中的标准化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体系地震,这一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常常在瞬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在地震发生后,迅速而有效的救援行动是拯救生命、减轻损失的关键。

而在救援过程中,标准化操作规程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提高救援效率和质量,保障救援人员和受灾群众的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标准化操作规程,简而言之,就是为救援行动制定的一系列清晰、明确、统一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它涵盖了从救援队伍的集结、出发,到现场的搜索、救援,再到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

比如,在救援队伍集结时,需要明确规定队员的集合时间、地点、携带的装备和物资等;在现场搜索时,要有统一的搜索方法和顺序,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生存空间。

那么,为什么要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呢?首先,它能够提高救援效率。

在地震这种紧急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

如果每个救援人员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行动,必然会导致混乱和延误。

而标准化操作规程能够让大家迅速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责,快速进入工作状态,从而节省宝贵的时间。

其次,它有助于保障救援质量。

标准化的操作能够确保救援行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减少因操作不当而造成的二次伤害。

此外,它还能增强救援队伍之间的协作和配合。

不同的救援队伍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单位,如果没有统一的操作规程,很容易在工作中出现冲突和误解。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看地震救援中的一些标准化操作规程。

在现场搜索方面,通常采用分区搜索的方法。

将受灾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区,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区的搜索工作。

搜索顺序一般是先易后难,先建筑物的表面和明显的空间,再深入内部和复杂的结构。

在搜索过程中,要使用专业的设备,如生命探测仪、热成像仪等,并遵循一定的操作规范,以确保探测结果的准确性。

在救援技术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标准操作。

比如,在拆除障碍物时,要根据建筑物的结构和稳定性,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法,避免造成建筑物的坍塌。

在救助被困人员时,要注意保护被困人员的身体,避免造成新的伤害。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

地震资料解释规程完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1围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481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SY/T 5934-2000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检验SY/T 5938-2000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3基础工作3.1收集的基础资料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

3.1.1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f)地震测井、VSP 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i)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 CMP 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 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除收集 3.1.1 中规定的 b、d、f、g、i 等项外,还需收集: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b)三维工区测线坐标数据、带有方里网(或坐标)的CMP 面元分布图、井位坐标和井轨迹资料;c)CMP 面元覆盖次数图;d)必要的三维数据体的时间切片;e)合同规定所显示的任意方向剖面及连井剖面;f)按项目需要收集处理后提供的表层静校正数据平面图及高程、低降速带等实际资料;g)三维工区的特殊处理资料。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

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征求意见稿)目录一、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二、地震科学数据一级数据发布规范三、地震科学数据二级数据发布规范四、地震科学数据三级数据发布规范五、地震科学数据四级数据发布规范六、地震科学数据用户分级与分类方案地震科学数据数据发布规范1 总则适用范围1.1.1为了规范地震科学数据发布活动,更好地提供地震科学数据服务,制定本规范。

1.1.2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地震科学数据发布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规范。

发布原则1.2.1有利于地震科学数据使用效益最大有效发挥的原则;1.2.2尊重国际约定,保护国家利益的原则1.2.3促进部门和行业间数据交换和共享的原则地震科学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共同承担为社会共享的责任和义务1.2.4与国家级数据共享发布策略一致的原则各级科学数据共享发布单位必须在数据分级、用户分级的方法上和国家级的共享发布策略基本保持一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或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规程中引用而构成本规程的条文。

本规程颁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规程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DB/T11.1-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1部分:基本类别DB/T11.2-2006 地震数据分类与代码第2部分:观测数据《地震科学数据共享管理办法》《地震科技数据分级分类方案》《地震科学数据共享服务规定》《地震科学数据汇交管理规定》《地震科学数据用户分级与分类方案》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网站根据一定的规则,使用HTML等语言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內容的相关网页的集合。

元数据metadata关于数据的数据,是用于定义和描述其他数据的数据。

基础数据basic data与地震观测数据获取相关的数据,包括观测环境、观测场地、观测设施、观测仪器、观测网络等方面的数据。

原始数据raw data由观测仪器直接产出的数据。

加工数据processed data对原始数据作必要的转换、规范化处理和质量检查订正后产出的数据。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

地震勘探规范篇一:地震勘探规范地震勘探规范5.2 地震数据采集的基础工作5.2.1低(降)速带的测定5.2.1.1小折射:宜采用相遇时距曲线观测系统,排列长度应为低(降)速带总厚度的8~10倍。

选择检波点距时,低速层、降速层和高速层至少均应有3 道控制。

5.2.1.2微测井:每个速度分层至少有3个观测点,在速度变化的拐点附近应加密观测。

井口观测点(或激发点)离井口位置应不大于1m。

5.2.2干扰波调查一般可采用单个检波器和小道距连续追踪的方式进行观测,宽频带接收。

追踪干涉波应有足够的长度,并能求出各组干扰波的主要参数。

5.2.3环境噪声观测在随机干扰较强,记录信噪比较低的地区,应录制环境噪声,计算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

5.2.4试验工作5.2.4.1生产前应进行试验,以了解勘探区内的地震地质条件和有效波、干扰波的发育情况,选择最佳激发、接收条件,确定完成地质任务采用的基本工作方法。

5.2.4.2试验前应根据地质任务和设计要求,结合区内地震地质条件和以往工作经验有针对性地编写出试验方案。

5.2.4.3试验点、线(段)应选在区内有代表性的不同块段上,并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单到复杂及单一因素变化的原则。

5.2.4.4试验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资料处理和分析,写出试验总结,作出明确结论,并经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5.2.4.5未经试验或试验结论不明确,不得转入正式生产。

5.2.4.6生产中局部地段记录变坏时,需增做试验,找出原因,调整工作方法,使记录得到改善。

5.3 二维地震数据采集5.3.1 采集参数的选择5.3.1.1激发条件:a)井中激发深度一般应在潜水面以下3~5m,尽可能选在粘土、砂质粘土等激发效果好的层位上。

对于潜水面过深、炮孔难以达到潜水位以下的地区,激发层位应尽量选在不漏水的致密层中,并采取灌水及埋实等方法,以消除和减弱声波、面波等干扰。

b)组合爆炸方式,应由理论计算和试验确定,以最大限度地压制干扰,突出有效波。

甘肃省抗震规程

甘肃省抗震规程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甘肃省抗震规程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目次前言 (4)1 总则 (6)2 术语和符号 (7)2.1 术语 (7)2.2 符号 (9)3 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10)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设防标准及设防目标 (10)3.2 抗震设防烈度及设计地震动参数 (11)3.3 规划设计 (12)3.4 建筑抗震设计 (20)3.5 抗倒塌及抗连续倒塌设计原则 (26)3.6 抗震设计方法选择及性能抗震设计 (27)3.7 结构选型 (31)4 场地、勘察、地基和基础 (33)4.1 场地 (33)4.2 勘察 (37)4.3 地基 (38)4.4 基础设计 (45)5 结构抗震计算分析 (55)5.1 一般规定 (55)5.2 计算简图处理 (57)5.3 计算参数 (60)5.4 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63)6 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及钢-混凝土混合结构 (66)6.1 结构抗震等级 (66)6.2 框架结构设计 (69)6.3 剪力墙结构设计 (79)6.4 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86)6.5 筒体结构设计 (87)6.6 井字梁楼盖设计 (91)6.7 短柱、跨层柱和单边梁的设计 (94)6.8 混凝土结构上钢结构加层加固设计 (97)7 复杂小高层及复杂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 (98)7.1 一般规定 (98)7.2 托柱局部转换结构 (98)7.3 连体结构 (101)7.4 错层结构 (104)7.5 竖向体型收进及悬挑结构 (105)8 多层砖砌体结构 (108)8.1 基本要求 (108)8.2 抗震验算 (108)8.3 抗震构造措施 (109)9 中等跨度钢屋盖结构 (111)9.1 一般规定 (111)9.2 结构体系 (111)9.3 结构计算与基本参数选择 (112)9.4 构造措施 (113)9.5 支撑设计 (114)10 中小型剧院结构 (116)10.1 一般规定 (116)10.2 结构选型和结构布置 (116)10.3 结构计算 (118)10.4 抗震构造措施 (120)11 门式刚架轻钢结构 (123)11.1 一般规定 (123)11.2 材料选用与结构计算 (123)11.3 支撑设置 (124)11.4 构造要求 (125)11.5 其它 (126)12 村镇农宅结构 (127)12.1 一般规定 (127)12.2 地基基础 (127)12.3 结构选型 (128)11.4 平立面布置 (128)12.5 抗震构造措施 (128)13 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 (129)13.1 隔震部分 (129)13.2 隔震房屋设计要点 (130)13.3 消能减震设计要点 (134)附录A 甘肃省乡(镇)设计地震分组 (136)附录B 甘肃省活动断层与村镇位置关系表 (151)附录C 甘肃省地震动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 (163)附录D 甘肃省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167)附录E 兰州、天水、嘉峪关市区场地区划图 (171)附录F 甘肃、兰州、天水、嘉峪关活动断层分布图 (174)附录G 兰州、天水、庆阳、黄土地震滑坡、黄土震陷、黄土液化势区划图 (178)前言本规程根据甘肃省建设厅“关于下达《2009年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及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的通知”(甘建标[2009]137号文)、“关于下达《2010年甘肃省工程建设标准及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的通知”(甘建标[2010]162号文)”及甘肃省建设厅“关于委托编制《甘肃省建筑抗震设计规程》的通知(2009年11月10日)”精神,由甘肃省抗震办公室委托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主编,邀请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及有关勘察设计单位参编,参照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结合《兰州市区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B62/T25-3037-2006、《甘肃省陇南、甘南灾区震后恢复重建建筑抗震技术规程》(DB62/T25-3039-2008)以及甘肃省地区持点及建筑结构的工程实践和设计经验补充编制而成。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QSH 0186.3-2008 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 第3部分:资料解释

ICS 73.020E 11Q/SH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资料解释Specifications for quality control of seismic dataPart 3:Data interpretation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发布Q/SH 0186.3—2008目 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与定义 (1)4 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控制流程 (2)5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和分级 (2)6 基础工作 (4)7 地震构造解释 (5)8 地震层序解释 (7)9 地震岩性解释(非构造圈闭解释) (8)10 地震储层预测 (9)11 综合解释 (10)12 成果报告与资料归档 (10)附录A(规范性附录)地震资料解释质量检查表 (11)IQ/SH 0186.3—2008 IIQ/SH 0186.3—2008前 言Q/SH 0186《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采集施工;—— 第2部分:数据处理;—— 第3部分:资料解释。

本部分为Q/SH 0186的第3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田企业经营管理部提出。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开发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查忠圻、闫昭岷、李维然、宋传春、董宁、贾友珠、周小鹰。

IIIQ/SH 0186.3—2008地震勘探资料质量控制规范第3部分:资料解释1 范围Q/SH 0186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的主要过程和内容。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勘探资料解释质量控制和检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Q/SH 0186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陆上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技术和质量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陆上石油天然气二维、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SY/T5481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SY/T 5933-2000 地震反射层地震地质层位代号确定原则SY/T 5934-2000 地震勘探构造成果钻井符合性检验SY/T 5938-2000 地震反射层地质层位标定3 基础工作3.1收集的基础资料所收集的各项基础资料应该是正式成果,如果是中间成果则只能作参考,应用时要注明。

3.1.1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a)地质、重力、磁力、电法、化探、放射性等资料;b)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c)钻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d)必要时应收集表层及静校正资料;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e)地震测线位置图、测量成果、交点桩号、井位坐标及井轨迹资料等;f)地震测井、VSP资料及其它各种速度资料;g)用于解释的地震剖面、特殊处理剖面、处理流程及参数等;h)卫星照片资料及遥感资料;i)前人研究成果、报告、图件等;j)使用解释系统解释,应收集二维地震资料的纯波磁带、成果磁带及剖面上CMP号与测线桩号的对应关系。

3.1.2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需资料除收集3.1.1中规定的b、d、f、g、i等项外,还需收集:a)三维偏移的纯波磁带及成果磁带;b)三维工区测线坐标数据、带有方里网(或坐标)的CMP面元分布图、井位坐标和井轨迹资料;c)CMP面元覆盖次数图;d)必要的三维数据体的时间切片;e)合同规定所显示的任意方向剖面及连井剖面;f)按项目需要收集处理后提供的表层静校正数据平面图及高程、低降速带等实际资料;g)三维工区内的特殊处理资料。

3.2 基础资料的整理及检查3.2.1 识别地震资料的极性a)野外施工中初至是上跳还是下跳;b)收集处理中的单炮显示,初至的上跳或下跳资料。

3.2.2 二维地震测线位置图的内容和精度要求a)应采用胶片或塑料薄膜作底图;b) 测线位置图上应正确标注方里网、测线名称、测线起止点桩号、井号及主要地名地物;c) 方里网、测线起止点与拐点、井位等在平面图上的位置误差不大于0.5mm;d)测线交点在图面上的位置误差不大于0.5mm;e)测线位置图上应有整桩号,以1cm或2cm分格,在图面上位置误差不大于0.5mm;f)测线分格后的累计长度应与测线总长度一致,在图面上表示的位置误差不大于1mm。

3.2.3时间剖面的初步整理a)二维时间剖面上应注明交点位置及相交测线号、桩号(或CMP)位置,误差不大于半个CMP距离;b)在时间剖面上,应标注有关井的位置、轨迹、钻井地质分层及完钻井深。

井位置误差不大于半个CMP距离;c)对于山地地震资料,在时间剖面上,应标注测线穿过地层出露区的地质界线、地层产状及断层位置;3.2.4利用解释工作站进行解释时的资料整理3.2.4.1加载前资料整理、检查应包括用于解释工作站加载的测量成果、地震磁带、钻井、测井资料等。

a)二维解释工区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 二维工区的坐标范围;2) 每条测线的起点、拐点、终点坐标;3) 必要时整理检查每条测线的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及静校正量;4) 地震测线总条数,每条测线的线名、总道数、道间距、道增量、起点和终点的道号以及不少于两个点的炮道对应关系;5) 每条测线的数据类型、磁带记录格式、采样间隔、第一个采样点的时间、记录长度、要加载的时间范围;6)每盘地震数据磁带的磁带盘号、测线条数、测线名及排列顺序、磁带总盘数;7)应特别注意每条测线的处理时间、处理单位、处理员及出站时间是否与所使用的纸剖面一致。

b)三维解释工区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三维工区边界拐点的坐标,必要时应计算出测线的方位角及每条测线实际起止坐标;2)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和基准面静校正量资料;3)测线的最大、最小线号,条数,线增量及纵测线方向上最大、最小CMP号及实际的最大、最小CMP号,道增量,线道显示方向;4)地震数据的类型、磁带记录格式、记录密度、采样间隔、第一个采样点的时间、记录长度和要加载的时间范围;5)每盘磁带的磁带盘号、每盘磁带的起止线号或总CMP号及磁带总盘数。

c)钻井资料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井号、井类型、井位坐标、补心高及补心海拔;2)井轨迹资料;3)钻井分层数据;4)每口井的时深转换关系数据。

d)测井资料应整理检查的内容∶1)数据来源∶测井公司、测井时间、测井数据的类型(原始带、处理成果带、用测井曲线数字化的数据);2)数据磁带记录的内容、井号、井深范围、磁带记录格式、井的数量、磁带盘数及顺序编号、曲线名称、深度与幅度单位、深度采样间隔。

3.2.4.2 加载后资料的分析检查内容应包括a)屏幕上地震测线位置底图应分析的内容∶1)二维工区:将键盘输入的炮道关系等原始数据与原始资料提供的数据进行核对,确保准确无误,检查屏幕底图与纸测线位置图对比有无差别;井位与测线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

2)三维工区:首先检查屏幕底图与纸测线位置图有无差别,井位与测线的位置关系是否正确。

工区建立后计算的线、道号与实际工区是否完全一致;b)屏幕剖面检查1)对于二维地震资料,起止炮道号、道数、剖面长度、反射特征、反射时间、不正常道的位置、测线交点等应与纸剖面一致;2)对于三维资料,要求加载的垂直剖面、时间切片与纸剖面及时间切片的特征一致;3)对于井资料,井号要正确无误,深时转换后的测井曲线数据要齐全,曲线名正确,井曲线与井分层、地震分层、地震反射特征要有正确的对应关系。

3.3 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地震反射地质层位的标定按SY/T 5938的规定执行。

3.4地震反射层层位的命名地震反射层层位的命名按SY/T 5933的规定执行。

3.5速度的分析与应用3.5.1利用声波测井、VSP资料、地震测井、速度谱及岩芯测试等资料,提取各地质层位不同岩性段的层速度。

3.5.2研究层速度、平均速度在横向的变化规律,以满足各种解释工作的需要。

3.5.3应用各种速度信息,分析、综合、提取适合于时间构造图空间校正或时深转换的均方根速度和平均速度。

3.5.4对作出的速度场应作如下分析a) 对速度场的变化趋势要从地质上分析是否可靠、合理;b) 利用井资料对速度场进行分析。

3.6 地震剖面地质效果初步评价地震剖面的地质效果评价分为三级:a) 一级剖面:信噪比高,地质现象清楚,层次齐全,浅、中、深主要反射层能够进行可靠对比追踪的在80%以上。

b) 二级剖面:信噪比较高,层次齐全,主要地质现象可识别对比,浅、中、深主要反射层尚能进行对比追踪的在50%以上。

c) 三级剖面∶剖面信噪比低,主要地质现象不清,层次不全。

4 二维地震资料解释4.1选取基干剖面进行标准层的确定、解释。

4.2地震波的对比解释4.2.1使用水平叠加剖面和叠偏剖面相互参照进行解释。

4.2.2在反射波对比追踪的同时,还要识别出绕射波、断面波、回转波、多次波及其它各种性质的地震波。

4.2.3对比不同方向的剖面,判断和识别侧面反射波。

4.2.4 识别出不整合、超覆、尖灭及异常体。

4.2.5 运用波的动力学及运动学的各种特征,以目的层为重点,浅、中、深层全面解释对比,同时要注意层间构造。

4.2.6用叠偏剖面解释时,以水平叠加剖面交点闭合为基础,使地震反射层的相位达到一致。

4.2.7水平叠加剖面上的交点应作好层位闭合标记,波组对比及波形对比闭合差应不大于1/2相位。

4.2.8山前冲断带的剖面解释,应采用常规解释与构造模式相结合,解释方案应平衡、合理。

4.3断层解释4.3.1在水平叠加剖面和叠偏剖面上,根据反射层的断层识别标志确定正断层和逆断层;4.3.2在剖面上,断层上、下两盘的断点位置应有明确的标记;4.3.3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时,要分析不同方向的剖面特征,断层平面和空间组合合理,符合地质规律。

4.3.4断层在平面上的分布及控制应分三级,即:a)一级断层为控制盆地、坳陷或凹陷边界的断层;b)二级断层为控制二级构造带发育和形成的断层;c)三级断层为控制局部断块、圈闭、高点的断层以及零星分布的断层。

4.4 采用解释工作站解释时的注意事项4.4.1充分利用解释工作站特有的显示功能与解释技术,对层位、断层及特殊地质体作出合理的解释。

4.4.2解释工作站处理功能的应用a) 充分利用解释系统的处理功能,改善目的层段地震资料的信噪比与分辨率。

b) 以过井剖面为基准,在目标区进行地震资料属性的一致性处理,以减少地震信息的闭合差;c) 有针对性的处理属性剖面,在解释中注意参考应用。

4.5地震资料解释中的地质分析内容4.5.1构造特征分析:包括盆地(坳陷)的性质、区域构造特征、二级构造带划分及特征、局部圈闭特征;4.5.2断层特征分析:断层的性质、级别、空间组合,以及对沉积和构造的控制作用。

4.5.3地层沉积模式:地层的赋存与厚度、接触关系,岩性、岩相特征,合理解释特殊地震反射结构(信息)的地质属性。

4.5.4充分使用各种地震信息,合理预测圈闭部位的储层、盖层、顶板层、底板层及其空间配置关系。

4.5.5分析圈闭形成条件、圈闭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4.6 时间构造图的编制4.6.1时间构造图的比例尺应根据测网密度(或勘探程度)和地质任务来确定。

4.6.2用叠偏剖面成图时,主测线和联络测线均要读数、上数,以主测线数据为主,参考联络测线数据勾绘时间构造图。

4.6.3 时间读数标注a)测线交点、断点、超覆点、剥蚀点、尖灭点、产状突变点及整桩号分格处均应标注读数。

在构造关键部位,应适当加密读数;b)时间读数应标注在测线分格线右侧,且读数垂直于测线,读数误差不大于5ms,不可靠反射层及换算层数据应加括号。

4.6.4 断点符号和断点的平面组合a)断点标记应垂直测线,不可靠断点应注明,不同级别的断层应用粗细不同的断层线表示,不可靠断层应用虚线表示;b)时间构造图上的断点位置与时间剖面上的断点位置误差不大于1mm;上、下盘应标明掉向;c)断层在平面上组合时,要分析不同方向的剖面特征,断层平面和空间组合合理,符合地质规律;d) 大比例尺成图时,断层应用双线表示。

断层上升盘为细实线,正断层下降盘为粗实线,逆断层下降盘为粗虚线。

正断层掉向在粗实线上标注。

逆断层掉向在粗虚线上标注,断面倾向在细实线上标注。

4.6.5等值线的勾绘a)等值线距应视作图比例尺、勘探目标及地层倾角大小而定,一般应大于测线交点平均闭合差的三倍,构造和非构造圈闭的高点处应加密等值线,并以点划线表示,但同一张图不允许用两种等值线距;b)等值线的勾绘既要充分依据实际资料,又要符合地质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