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黄馍馍事件
![舌尖上的中国-黄馍馍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bdf0ad1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91.png)
舌尖上的中国-黄馍馍事件第一篇:舌尖上的中国-黄馍馍事件舌尖上的中国—黄馍馍事件黄馍馍上市店内执行案一、事情背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处于热播期及观众热议期,其中第2集“主食的故事”播出了绥德县的地方名吃“黄馍馍”制作过程,手艺人黄国胜、吴桂珍夫妇制作的黄馍馍,代表着西北民间传统美食,与西贝五谷杂粮传播方向吻合。
贾总亲自到绥德老黄家中,邀请老黄夫妇加入西贝,该过程透过贾总微博传播,引发网友热议。
《舌尖》导演对此事件强烈反驳,指责西贝打扰老黄的生活,被媒体称为“黄馍馍绑架”事件。
6月20日西贝正式与老黄夫妇签约,成为“西贝黄馍馍”形象代言人,亲自传授黄馍馍制作工艺,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分店进行技术指导。
将地方风味小吃推广到全国是对大西北饮食文化的传承;一方面可以帮助以务农为生的老黄夫妇改善生活,另一方面让越来越多的人吃上地道的陕北黄馍馍,同时打造黄馍馍成为西贝五谷杂粮的明星产品。
二、黄馍馍介绍:《舌尖上的中国》黄老汉走进西贝,亲自传授制作工艺,正宗的黄馍馍,您是否品尝一下?产地:“黄馍馍”是流行于陕北地区的一种风味食品工艺:原料由糜子面、黍子面发酵,包裹蒸煮好的红豆、红枣挤压掺合成的豆枣泥馅,蒸制而成,口感松软带甜,营养丰富易消化。
原料:糜子,也叫硬黄米,无粘性。
黍,也叫软黄米,有粘性。
技术指导:黄国胜(又称老黄/58岁)、吴桂珍夫妇三、了解内容:1、什么时候开卖?答:西贝石家庄店4月22日正式售卖2、原料都哪里来呢?味道还正宗吗?答:制作黄馍馍的糜子、黍子全都来自陕北,用老黄的制作工艺,使用现代化日本石磨,现磨现做,所以味道正宗、原汁原味。
3、黄馍馍售价是多少?答:3元一个(加上运费、加工费用等,三块钱的价格只能保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来西贝的顾客都能品尝到这地道美味。
4、与老黄的合作方式是什么?答:聘请老黄夫妇为西贝黄馍馍形象代言人,并亲自传授黄馍馍制作工艺。
5、那我们能否见到老黄?答:老黄陆续会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技术指导,每个地区会选择一个店面现场制作售卖,届时就可以见到他本人。
舌尖上的中国文稿
![舌尖上的中国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c2c2915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ff.png)
舌尖上的中国文稿
舌尖上的家乡味
《舌尖上的中国》带我们领略了大江南北无数的美食珍馐,而在我心中,家乡的那碗热干面才是舌尖上难以忘怀的极致美味。
每到清晨,家乡的大街小巷就飘起了热干面的阵阵香气。
我总会寻着味儿来到熟悉的小面馆。
刚进门,就能看到师傅熟练地从一大锅沸水中捞出煮得恰到好处的碱面,那面条根根分明,劲道十足。
师傅把面迅速地倒入碗中,紧接着,便是一场味觉魔法的演绎。
一勺浓郁的芝麻酱,像是给面条穿上了一件醇厚的外衣,那芝麻酱色泽黄润,质地细腻,师傅用长筷快速搅拌,让每一根面条都均匀地裹上麻酱,此时空气中已经弥漫着芝麻的浓香。
然后,依次加入翠绿的葱花、爽脆的萝卜干丁、咸香的腌豆角,再淋上一小勺红亮的辣椒油,瞬间,一碗热干面就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美食画卷在眼前展开。
我迫不及待地端起面,先深深吸一口那香气,仿佛全身的感官都被唤醒。
夹起一筷子面放入口中,面条的嚼劲与麻酱的细腻柔滑相互交织,葱花的清香、萝卜干的脆爽、腌豆角的咸酸以及辣椒油的热辣在舌尖上依次绽放,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家乡的味道。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没什么胃口,妈妈特意给我端来一碗热干面,那熟悉的味道让我瞬间有了食欲,吃着吃着,身体的不适似乎也减轻了许多。
热干面,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它承载着家乡的记忆,饱含着浓浓的乡情。
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想起那碗热干面,心中就涌起一股温暖与眷恋,那是独属于家乡舌尖上的深情厚意,永远在味蕾深处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我魂牵梦绕。
舌尖上的中国之山西面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之山西面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67252ec5f5335a8102d220a8.png)
pin pai jiang tang pin pai yan jiu舌尖上的中国之山西面食文化文/咩宝说文化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
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有关“吃”的文化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农业起源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面食文化的发祥地。
居住在这一方土地上的人民,尽管日子算不上富足,但在“吃”的方面却并不浅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积淀之深厚当令世人瞩目。
面食文化是以面食发展而产生的文化现象。
它是围绕着面食的起源、发展、制作、消费所产生的物质、精神、技能、习俗、心理、行为等现象的总和。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饮食被赋予并反映了人的意识、人的思维和人的心理状态。
它结合且融入了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艺术的以及教育的、科学的精神财富。
饮食文化的出现,应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过程。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考算起,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
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就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成数十种的面食,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
到了厨师手里,更被舞弄得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
山西面食以制作方法分为蒸制面食:玉米面窝窝是过去最普通的主食。
晋南晋中一带产麦区则多吃馒头。
馒头分为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
杂粮蒸食有晋北晋中吕梁的莜面烤佬佬;忻州五台原平的高粱面鱼鱼,另外还有包子、烧卖等。
煮制面食:山西的煮制食品极为丰富,因其制作方便,又可汤菜结合,方便实惠,因此流传甚广。
面条类有扯面、龙须面、刀削面、转盘剔尖、刀拨面,包皮皮等。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4集《家常》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4集《家常》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860aecd9bd64783e08122b9c.png)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4集《家常》解说词整理制作:青峰弦月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
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
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太行山,中国东部的地理分界线。
地质运动造就的峡谷,裸露着 10 亿年前的石英岩。
山谷相连,耕地稀少。
赵小有和小儿子必须抓紧时间,在白露前完成收割。
玉米是唯一种植的粮食,夏季的高温,让它们过早成熟。
悬崖边缘的这块土地,总计 1000 平方米,种植玉米,全年能带来 2000 元收入。
5 公里外的祖屋,老伴程荣花的工作同样艰巨。
这种来自南美的谷物,在中国有 400 年的种植历史,重达 300 公斤的石碾,将玉米研磨成粉,以便制作食物。
小儿媳挖来土豆,大儿媳也赶回帮厨。
在婆婆的调度下,她们要给全家人做一顿午餐。
玉米粉需要加入白面增加黏性,以前白面珍贵,只能用树皮替代。
就是用这样的方法,这样的心思,程荣花养活了全家。
秋收是大事,全家人都要出力。
这条孤悬于崖壁上的隧道,是村庄与世界相连,全村人徒手开凿,用了整整 30 年。
玉米面糊和上韭菜段,做成焦香可口的小凹馍,最能讨全家老少喜欢。
运用杠杆原理把面团挤压成长条,北方人称它为饸饹,饸饹床架在灶沿上,面条成形后直接入锅。
只要把谷物研磨成粉,每一个山西人都是制作面食的天才。
同样是面食,山西中部的霍州,做法更精致。
一双巧手,让日复一日的食物和日子,都显得不再单调乏味。
新婚的女儿回门,娘家会制作枣花馍。
馍的数量和花样,代表了对女儿的疼爱程度,没有一个母亲会怠慢。
蒸,是中国家庭烹饪最经典的形式。
湖北天门,主妇们懂得充分利用热量,让菜与饭同时完成烹饪,不仅原汁原味,还能保持食物的外形。
寡淡的饸饹,必须搭配浓烈的卤子才能出彩。
这顿饭过后,还有更繁重的劳动等待着丈夫们。
桌椅出现之前,中国人吃饭是分食制。
经过了 1400 多年,才开始围桌合餐。
苏州头汤面舌尖上的中国
![苏州头汤面舌尖上的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7c0b04320722192e4536f637.png)
有各个时段的精彩。而古城曾经最华彩的一日之计在于晨,颇被今日晚睡晚起的 人们忽略。在 2010 年代的一个星期一,我们为了赶在早 8 点前到沪去上班,碰 巧吃到了头汤面;而我们回上海的旅途,恰巧赶上了一班成都开往上海的 K 字头 红皮列车。在沪宁线基本不见绿皮车的时代,这是还在行驶的最“骨灰级”的火 车。往年,这样的火车会人满为患,列车长最担心的是车厢内的安全问题。如今, 在这个“被高铁”的时代,列车长,那一身本事的四川汉子,却找不着北起来, 怅望着空荡荡的车厢,吐一口气,显出一丝小寂寞。
苏州头汤面舌尖上的中国
头汤面,方言。面店清早开门后,用刚换上的清水所煮的第一批面条。 陆 文夫 《美食家》一: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 头汤面。 用料 生面 花生酱 鸡蛋 生抽 葱花 头汤面的做法 1 水煮沸下面,开 后加水重新沸一次 2 碗里放花生酱,鸡蛋
头汤面,方言。面店清早开门后,用刚换上的清水所煮的第一批面条。 陆文夫 《美食家》一:“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 兴”去吃头汤面。’
大家如果喜欢吃银耳的话,可以去淘宝店:姚家铺子看看哦。货品不错。
Tags:舌尖上的中国?苏州?头汤面?
用料
生面
花生酱
鸡蛋
生抽
葱花
头汤面的做法
1 水煮沸下面Leabharlann 开后加水重新沸一次2 碗里放花生酱,鸡蛋,拌匀,倒入生抽
3 面和汤倒入碗里,一边倒一边搅拌
4 最后撒上葱花
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苏州人有了吃头汤面的习惯。每天早晨谁赶得最 早,谁就能抢到面馆下的第一碗面条。老苏州解释为,锅里的沸水愈清澈,面条 的口感愈佳。如果晚起,只能吃混汤面,那滋味就有些糊弄人了。除了实实在在 滋味上的细微差别,头汤面与混汤面,也与苏州这座商品经济发达的古城有关。 商人本来就有“心诚则灵”的心态。在苏州,和吃头汤面相类似的,是纯粹心灵 鸡汤的“初一十五烧头香”,也许夜半钟声到客船,就是唐代虔诚的香客来寒山 寺烧头香?即使是乘坐当年最高速的交通工具,通过水悬浮,坐着船儿从运河来, 也许张继诗中的船客,也会提前两三个月甚至半年订下行期。古人的生活节奏比 今人慢得多。而这赶早的心态,小小的享受小小的盼头,就在那黎明即起的光阴。
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7207821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7.png)
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的故事播音主持朗读材料舌尖上的中国——面食的故事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但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绝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
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之为面。
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
附近以前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
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现。
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
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实行调理,为了提升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
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
绥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
古老的糜【méi】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
从农历十一月开始,每隔三天,他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卖。
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
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他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
绥德盛产糜子,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
糜子又叫黍【shǔ】,因为耐旱成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农作物。
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种糜子。
糜子蒸煮成饭,口感略差。
但是这个本土食物在过去是陕北人最家常的主食。
糜子分软硬两种。
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还要再细细地筛一遍才能使用。
但是老黄坚定地认为,用机器磨出来的糜子,远远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来的好吃。
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引以为骄傲的制作秘方。
揉完的糜子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包上被子效果最好。
舌尖上的中国油泼面介绍词
![舌尖上的中国油泼面介绍词](https://img.taocdn.com/s3/m/041b4cf1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84.png)
舌尖上的中国油泼面介绍词《舌尖上的中国油泼面》篇一油泼面,那可是咱舌尖上的中国里一道响当当的面食啊!就像那舞台上的大明星,一出场就自带光环。
我第一次吃油泼面的时候,那场景就像一场奇遇记。
走进一家小面馆,人还不少呢,店里弥漫着一股浓浓的面香,那香味就像一只无形的小手,勾着我的鼻子,把我拉到了座位上。
我瞅着菜单,油泼面这三个字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
等面上来的时候,我眼睛都直了。
那白花花的面条,就像小瀑布一样堆在碗里,上面盖着一层绿油油的葱花、红通通的辣椒面,还有那黄澄澄的小豆芽,五颜六色的,看着就特别喜庆。
这油泼面啊,就像是一个等待检阅的小方阵,整整齐齐的。
接着,就到了最精彩的部分——泼油。
师傅端着一碗热油,那油还冒着小泡泡呢,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小娃娃在油里嬉戏。
只见师傅手一扬,油就像金色的小瀑布一样“哗啦”一声浇在面上。
刹那间,“呲啦”一声,那声音就像一场小型的交响乐,香味也跟着爆发出来,直往我鼻子里钻。
我感觉我的味蕾都像一群小馋猫,在欢呼雀跃。
我迫不及待地搅拌起来,那面条裹着调料,每一根都油光发亮的,就像穿上了一层金色的铠甲。
我吃了一口,哎呀妈呀,那口感,爽滑筋道,就像在嘴里跳舞一样。
辣椒的香辣、葱花的清香、豆芽的脆爽,全混合在一起,在我的口腔里开起了一场盛大的派对。
也许有人会说,油泼面不就是一碗面加些调料吗?有啥特别的?我觉得吧,这就像看人不能只看外表一样,油泼面的每一种调料、每一道工序都像是一个小小的魔法,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美味。
每次吃油泼面,我都感觉像是在进行一场舌尖上的旅行。
它不仅仅是一碗面,更像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咱中国的大地上,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被这油泼面的魅力所征服。
我就想啊,这油泼面是不是有什么魔力呢?不然怎么能让这么多人念念不忘呢?《舌尖上的中国油泼面》篇二舌尖上的中国油泼面,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存在。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争论到底哪种面食最好吃。
我当时就毫不犹豫地说油泼面。
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61216277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b373358.png)
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馒头》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咱们中国,有一种白白胖胖、软软乎乎的主食,叫馒头。
馒头的样子可有趣啦,圆圆的,就像一个小皮球。
它闻起来有一股香香的面粉味,咬上一口,嘴里满是甜甜的味道。
传说呀,馒头的出现和诸葛亮还有关系呢!很久很久以前,诸葛亮在打仗的时候,为了祭祀河神,就发明了馒头。
不过那时候的馒头里面可是有肉馅的,和咱们现在吃的不太一样。
现在,馒头是我们餐桌上常见的美食。
妈妈会在早上给我们蒸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馒头,配上一碗甜甜的米粥,那滋味,美极啦!《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饺子》小朋友们,一提到好吃的,是不是马上就想到了饺子呀?饺子呀,就像一个个胖乎乎的小月牙,肚子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贝。
有香香的肉馅,有甜甜的蔬菜馅,还有鲜鲜的虾仁馅。
每到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就会围坐在一起包饺子。
大人们忙着擀皮儿、调馅儿,小朋友们也会来帮忙,虽然包出来的饺子奇形怪状,但是大家都特别开心。
《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面条》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吃面条吗?面条可是咱们中国的传统主食之一呢!细细长长的面条,就像一条条小蛇在碗里游动。
有劲道的拉面,爽滑的挂面,还有香香的手擀面。
我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没有胃口。
妈妈给我做了一碗热乎乎的西红柿鸡蛋面。
红红的西红柿,黄黄的鸡蛋,配上绿色的葱花,看着就特别诱人。
我吃了一大碗,病都好了一大半呢!在不同的地方,面条的吃法也不一样。
比如在兰州,有美味的兰州拉面;在重庆,有麻辣的小面。
小朋友们,你们最喜欢吃哪种面条呢?《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米饭》小朋友们,每天我们都会吃到香喷喷的米饭,你们知道米饭是怎么来的吗?农民伯伯们在春天的时候,把小小的稻种撒在水田里。
经过阳光的照耀,雨水的滋润,稻子慢慢地长大,变成了金黄色的稻穗。
然后,农民伯伯把稻穗收割下来,经过加工,就变成了我们吃的大米。
煮米饭的时候,锅里飘出的香气能让人馋得流口水。
白白的米饭,一粒一粒的,就像珍珠一样。
丁村的面食
![丁村的面食](https://img.taocdn.com/s3/m/44e0cfba960590c69ec376d1.png)
丁村面食张宇飞风靡大江南北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集这样开篇: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
这样的说辞一点都不夸张,丁村面食确实是一绝。
丁村地处汾河中游,襄汾宽谷的南端。
这里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旧石器时代的“丁村人”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帝尧曾在丁陶大地教民稼穑、建都立业;这里土地肥沃,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多样的物种和丰厚的物产催生了博大精深的面食文化。
丁村人对面食的爱好与生俱来。
孩子出生,亲朋好友会送上圆圆的烙馍,以示对添丁的祝贺;孩子百日,家人会蒸一些虎头馍,寓意孩子长得虎头虎脑;孩子到学校上学第一天要吃“记心火烧”,希望孩子多一个长学问的心眼;过生日吃龙须面,取长寿之意;过年吃“接年面”,取岁月延绵之意;迎客吃饺子,因为饺子表示团圆、团聚;送客吃抻面,表示大家的友谊像抻面一样长;老人过寿的花馍、春节祭祀的枣糕、葬礼上供奉的花食……, 丁村人从出生到死亡,无时无刻不在汲取着面食的供养, 丁村的老百姓离不开面食,一天三顿面食也不会吃腻,如果哪一天没吃面食,似乎这一天就没吃饱,这些面食已不仅仅作为充饥的食物,俨然演化成一种饱含情感和哲学意蕴的精神食粮。
丁村面食从远古走向今天,丁村人用他们的睿智尽情地展示着面粉的多姿多彩,至今人们还在食用的尧王饼(石头饼)就起源于远古的石烹时代。
斗转星移,岁月更迭,丁村面食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演变。
发展至今,丁村面食可谓花样丰富,除去观赏用的花馍、枣糕、花食不谈,一样面食百样吃,一般家庭主妇就能用小麦粉、玉米面、高粱面、豆面做成数十种面食,馒头类有包子、花卷、刀切馍、圆馒、石榴馍、枣馍、麦芽馍、硬面馍等;面条类有猫耳朵、手擀面、扯面、龙须面、刀削面、刀拨面、饸饹面、揪片、臊子面、炸酱面等;杂粮类有油糕、黄米糕、拨烂子、油茶、炒面、擦仡斗等;煎烤类有烙饼、煎饼、锅贴、水煎包、焖面、焖饼、麻花、馓子等,花样之多让人目不暇接。
主妇们将醒好的面团揉了又揉,直到光滑柔净,然后或擀、或削,或搓,或抻,或压,将面条做得又细、又滑、又薄、又长。
舌尖上的中国山西手擀面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山西手擀面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b0cde3c0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4b.png)
舌尖上的中国山西手擀面解说词舌尖上的中国山西手擀面解说词大家好,欢迎来到舌尖上的中国!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道美味的山西特色美食——手擀面。
手擀面是山西地区的传统面食之一,也是山西人民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吸引了无数食客的味蕾。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手擀面的制作过程。
制作手擀面的原料非常简单,只需要面粉和水。
但是,要做出一碗好吃的手擀面,需要经过多道工序。
首先,将面粉和水混合搅拌,揉成面团。
接着,将面团放置一段时间,让面筋充分休息。
然后,将面团分割成小块,用手擀杆将其擀成薄片。
最后,将擀好的面片切成细条,放入开水中煮熟。
这样,一碗香喷喷的手擀面就做好了!手擀面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口感。
由于面团经过多次擀揉,使得面筋得到了充分的拉伸,因此手擀面更加有嚼劲。
面条的宽度和厚度也因为手工制作而不规则,给人一种粗犷的感觉。
而且,手擀面的煮熟时间要掌握得当,既要保持面条的韧性,又要确保熟透。
这样,吃起来口感更加丰富,咬上去有一种独特的弹性。
除了制作工艺和口感,手擀面的配料也是其独特之处。
山西人民喜欢将手擀面与各种食材搭配,使得面条更加美味。
最常见的搭配是豆腐脑、酱牛肉、炸酱等。
豆腐脑是一种用黄豆制成的豆腐,口感细腻,与手擀面的嚼劲形成了很好的对比。
酱牛肉则是将牛肉切成丝,用特制的酱料腌制,再炒熟,口感鲜嫩多汁。
炸酱是将肉末炒熟,加入豆瓣酱和其他调料制成的一种酱料,味道浓郁,与手擀面的嚼劲相得益彰。
这些配料的搭配,使得手擀面更加丰富多样,让人回味无穷。
手擀面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山西人民的情感寄托。
在山西的农村,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人们都会亲手制作手擀面,与家人一起品尝。
手擀面的制作过程需要耐心和技巧,这也体现了山西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而手擀面的味道,则让人们回忆起家乡的味道,感受到家的温暖。
在山西,手擀面是一种传统的美食,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不仅仅是一碗面条,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观后感
![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fb7679c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7.png)
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观后感《舌尖上的中国主食的故事》观后感篇一嘿,我最近看了《舌尖上的中国》里关于主食的那些故事,真的是看得我直流口水啊。
那里面讲的主食可真是五花八门的,什么馒头、米饭、面条啥的,每一样都有自己的故事。
就说馒头吧,我就想起我小时候的一件事儿。
我们家隔壁有个王奶奶,那可是做馒头的高手。
有一次,我爸妈都出门了,把我一个人留在家里。
我那时候小啊,啥也不会做,到了饭点就饿得咕咕叫。
王奶奶听到我肚子叫的声音,就来敲我家的门。
我一开门,就闻到一股馒头的香味。
王奶奶笑着说:“小娃娃,是不是饿啦?来,尝尝奶奶刚做的馒头。
”我接过馒头,那馒头白白胖胖的,还冒着热气呢。
我咬了一口,哇,那个口感,松软得很。
王奶奶就在旁边看着我吃,还说:“这馒头啊,要想做得好,就得把面发好。
我都是用老面发的,这样做出来的馒头才有那个味儿。
”我一边吃一边点头,虽然那时候我也不太懂啥是老面,但是我就觉得这馒头超级好吃。
在《舌尖上的中国》里看到那些做馒头的画面,我就想起王奶奶。
那节目里讲馒头是北方很多家庭的主食,大家都离不开它。
就像我们家这边,虽然不是北方,但是王奶奶家是从北方搬过来的,所以馒头也是他们家餐桌上的常客。
我看到节目里那些人熟练地揉面、搓馒头,就跟王奶奶的手法差不多。
还有那节目里讲米饭的时候,那金黄的稻田,粒粒饱满的稻谷,看着就诱人。
我有个南方的同学叫阿强,他就跟我说过,他们家的米饭那叫一个香。
他说他爸爸种稻子可认真了,每天都要去田里看几次。
阿强说他小时候也跟着他爸爸去田里,那稻子在风里一摇一摆的,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
到了收割的时候,全家老小都出动。
把稻谷收回来,经过一道道工序,就变成了香喷喷的米饭。
阿强每次吃米饭的时候都特别珍惜,他说:“这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
”看了这个节目,我才知道原来主食背后有这么多的故事。
这些主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东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家的味道。
就像王奶奶的馒头和阿强家的米饭,都承载着满满的回忆和情感。
《舌尖上的中国》兰州牛肉面作文
![《舌尖上的中国》兰州牛肉面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a2faccb0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b.png)
《舌尖上的中国》兰州牛肉面作文
作文一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在咱们中国,有一种超级好吃的面,叫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那叫一个香!面条细细长长的,就像一条条小蛇在碗里游来游去。
汤是金黄色的,闻起来香喷喷的,好像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调料。
我给你们讲讲我第一次吃兰州牛肉面的故事吧。
有一次,我跟着爸爸妈妈出去玩,肚子饿得咕咕叫。
突然,一家兰州牛肉面的店出现在眼前。
我们走进去,店里人好多呀,大家都在开心地吃着面。
不一会儿,我们的面端上来了。
我看着那碗面,忍不住大口吃了起来。
面条滑溜溜的,一下子就钻进了我的嘴巴。
那汤的味道,哎呀,我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呢!
兰州牛肉面,真是太好吃啦!
作文二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可有名啦!它的面条特别有意思,有的粗,有的细,就像我们的铅笔一样。
而且呀,面特别有劲道,咬起来很带劲。
再说说汤,那味道,简直绝了!有一次,我感冒了,什么都不想吃。
妈妈带我去吃了兰州牛肉面,我喝了一口汤,瞬间觉得身上都有劲儿了。
那汤里好像有魔法,让我的病都好了一大半。
还有牛肉,切得薄薄的,嚼起来可香啦!每次吃兰州牛肉面,我都能把一大碗吃得干干净净。
你们也快去尝尝这美味的兰州牛肉面吧!。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概括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33b9de9f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2.png)
舌尖上的中国故事概括在中国,食物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连接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纽带。
从小吃到大餐,从街边小吃到宫廷御膳,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充满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在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道美食背后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
例如,北京炸酱面,据说起源于清朝时期的一位厨师因收入不足而发明的廉价美食,通过多次改良,终于形成了现在口感鲜美、回味无穷的北京炸酱面。
这道美食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关于悠久历史和普通人生活的见证。
又如,广东点心文化的兴起,传说是源自于广东一位面点师傅为了让顾客能多品尝不同的美味,创造了各式各样的小吃,并通过小巧玲珑的包装和精致的制作工艺,赢得了顾客的青睐。
这些小小的点心,却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广东人对食物的独特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反映出了不同地域的特色和历史传承。
比如,鲁菜以其香甜醇厚的味道而著名,背后是山东人对粮食的热爱和对美食的执着追求;川菜则以其麻辣鲜香而闻名,展现了四川人的豪爽热情和丰富创造力。
这些菜系不仅仅是口味的满足,更是一种地域文化和精神归属的象征。
中国的饮食文化还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比如,粤菜中的“手撕包菜”,据说是因为有一位厨师在准备菜肴时手指受伤,无法使用刀具,于是用手撕成片状,结果却意外地发现了菜品更加入味且口感更佳。
这种偶然的发现和创新精神,成就了粤菜中这道美味的经典。
在舌尖上的中国,每一道菜肴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美食都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通过品尝这些美食,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口腹之欲的满足,更能够体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充满故事和回忆的美食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与传承,品味舌尖上的中国故事。
【7A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完整文案、解说词
![【7A版】《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完整文案、解说词](https://img.taocdn.com/s3/m/6e931f195727a5e9846a6100.png)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Footsteps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
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的暖湿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峡谷到雪山,七千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
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赚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的礼物。
西藏80%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努力搜寻几天前发现的蜂巢。
现在他得想办法达到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它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这种风俗已延续了数百年。
白马占堆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高的距离要爬。
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
甜食是人类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唯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
在中国的厨房,无论制作菜肴还是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
当然,白马甲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
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来说,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油菜花刚刚开花,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老谭是职业养蜂人,二十多年来,依靠这份工作,他养育了一双儿女。
[舌尖上的中国山西面食]山西特色面食
![[舌尖上的中国山西面食]山西特色面食](https://img.taocdn.com/s3/m/f7cc2938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01.png)
[舌尖上的中国山西面食]山西特色面食山西特色面食篇1:山西特色小吃作文山西特色小吃作文我作为一个地道的山西人,今天我就给你介绍介绍榆次的小吃——榆次灌肠。
说起榆次灌肠,相信听说过的朋友很多,吃过的人也不少,可是知道这灌肠来历的人可能就不太多了。
相传在民国初年,榆次市场上经营灌肠者较多,但唯有大乘寺街范臭小家是祖传的灌肠经营者。
清朝时,范臭小就随父亲范庆林学做灌肠,民国25年后,其子范二毛又继承其业,后又传其孙范玉亭,成为四代经营灌肠世家。
灌肠是用荞面为主料制成的一种面食品,其形状与烧饼相似,只是中间稍厚,四周略薄。
在榆次,以猪血灌肠最为出名。
其原料以荞面和猪血为主,猪血灌肠吃起来鲜香可口,颜色为浅褐色,软中有韧而富有弹性。
灌肠冷食时辅以佐料,以盐、蒜、醋、辣酱为主,再滴几滴香油,食之凉爽、利口、香辣适中。
热食应切块,以猪油烹炒,佐以蒜、醋,食之清香可口。
我的家乡山西还有许多出名的小吃,大多以面食为主,其中刀削面、焖面、拨鱼儿、碗秃等。
故海内外早有“世界面食在中国,中国面食在山西”的说法,我真诚地欢迎海内外的朋友来山西做客,尝一尝山西的面食,一饱口福。
山西特色小吃作文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美味。
你看:北京的烤鸭,西安的羊肉泡馍,内蒙古的小肥羊,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
从宴会上的正餐大菜,到街头村边的风味小吃,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个风味小吃,那就是——山西的刀削面。
山西刀削面风味独特,制作方法别具一格,因此而跻身于“五大西式名品”之列,享有非常高的声誉。
山西刀削面色、香、味、形俱全,是山西的风味小吃。
山西刀削面看相好。
做好面时,面条又薄又宽,浸在散发着滚滚浓香的鲜美汤汁里,加上几块儿闪着小亮点的红烧五花肉,再将绿油油的小青菜,淡黄的豆腐皮,一小片一小片的香菜散落其间,着食时,真是令人垂涎欲滴!山西刀削面得名于它有非比寻常的做法——一刀削。
搓面团时,必须揉匀、揉软,揉到表面光滑并且平整为止。
吃面 舌尖上的中国有感
![吃面 舌尖上的中国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6e3a936071fe910ef02df830.png)
《吃面》写于2013年4月最近看《舌尖上的中国》,每每看时总不觉就口水回溢。
《舌尖上的中国》讲到中国南方多食稻米,而北方偏爱面食,这与地域有很大的关系,也形形色色介绍了很多面食。
可比较遗憾唯独没提到大同的刀削面,我在大同生长对故乡的刀削面也是情有独钟,也想说说家乡味道大同刀削面。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我是吃面长大的,尤其是故乡的大同刀削面。
每个大同人和来过大同吃过大同刀削面的人相信都会对刀削面哪种独特的魅力而留连忘返。
在大同的刀削面那可真是小地方大名堂,刀削面这个叫法其实是简称,只是说了面的制作是用刀削而制成,其实那面上浇的臊子也极有讲究。
那全称就该叫大同肉臊子浇刀削面,可能太繁琐吧,就像兰州拉面一般只叫拉面而不叫其他。
削面也似拉面一般很有地域性,所有的刀削面都叫大同刀削面,而所有的拉面都叫兰州拉面。
也仿佛这削面全天下只有大同有,而拉面似乎也只有兰州出,可好像还真就是那么回事呀!大同刀削面馆多面积不大,只是摆那么三五张桌子,在夏天也会在门口的街边也支几张。
而厨房与食客一般也只隔一面案,属于开放式的厨房吧。
吃面到一面馆面锅而坐,望着那一锅翻滚的面汤,看削面师傅立于过前那娴熟的削面手艺。
削面师傅一手在肩上托那一坨面,另一手行刀如飞,削面就似飞刀般直插沸汤中。
师傅所用的削面刀也非普通厨房刀具而是专业削面刀,可削面刀也形状不一。
见过的有平刀如一方镜、有勾刀如一新月、有棱刀如一画戟。
那削出的面也形状不同,有如柳叶、有如飘带、有如丝绦,大约也如拉面分粗中细一般吧。
但削面师傅不同拉面师傅那样会制出不同的面,一般一位削面师傅只有一把削面刀,也只削一种面。
也许是不同的削面派系传于世而其削面也不同吧。
面入锅只消三五分钟即可出锅,盛入碗中浇上臊子。
那臊子总是那么油汪汪,而最传统的刀削面只有一种臊子,是猪肉臊子多肥肉油而微腻才是正宗。
入口油腻而香醇,其选材和做法是秘而不传的,我们也能嗅其味不能复制其美味。
现在一些面馆也许为了照顾顾客的不同需求,也推出如牛肉臊子、羊肉臊子、西红柿鸡蛋臊子等不同的种类。
舌尖上的中国吃面的故事
![舌尖上的中国吃面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f0655f2abcd126fff7050bf7.png)
播音主持朗读材料舌尖上的中国——吃面的故事在西北,主食和汤的完美融合,除了牛羊肉泡馍,还不能漏了兰州牛肉面。
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
这个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有着一千多家清真拉面馆,每天要消耗一百万碗以上的牛肉面。
柔韧、滚烫的口感是兰州拉面令人赞不绝口的关键。
一百年前,回族人马保子把煮过牛羊肝的汤兑入锅中,清香扑鼻的热锅子面大受欢迎。
牛肉汤的清与浊是检验牛肉面是否正宗的秘籍之一。
一碗绝佳的牛肉拉面应该具有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五个特点。
马保子又在和面时创造性地加入了蓬灰水,这使得面团更加富于弹性。
全部工序要靠手工操作。
马文斌是兰州牛肉拉面的第四代传人,他在拉面馆里工作了40年。
要想拉出粗细不同的大宽、韭叶、毛细、荞麦棱子,不但要臂力过人,对力道的控制还要刚中带柔。
同样的麦子,磨成同样的面粉,却可以做出不同的面条,表现出不同的精彩。
对于面条的口感,南方人和北方人的要求也有着天壤之别。
广州人喜欢的这种细面,与兰州拉面口感完全不同,爽脆弹牙,韧性十足。
华南地区的广东,尽管稻米一年能熟两到三季,也并不妨碍广东人爱吃面。
和这种面用的是鸭蛋,使用传统的方式和好面团之后,最关键在于压面时的力度。
用毛竹碾压面团,用人体弹跳的重力让面团受力均匀。
压薄的面皮便可以用来制作面条和云吞皮。
这样压打出来的面具有独特的韧性,配上用猪骨、大地鱼、虾籽等材料熬制3个小时以上的汤头,一碗鲜美无比的云吞捞面就成了岭南人的最爱。
广东人把这种传统方法制作出来的面条叫做竹升面。
这种古老的压面方式世世代代沿用至今。
同样是做面,广东人用毛竹,中原人则用的是擀面杖。
擀面,是中原女孩子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生活技艺。
早面午席是丁村人做寿请客的习俗。
为了老伴的70大寿,卫大妈早早地就为宴席上要吃的面食做起了准备。
中国人称这碗面叫长寿面。
为什么中国人过生日要吃面?面条是怎么成为中国人贺寿的象征呢?有一个说法是,面的形状长而瘦,谐音长寿,面条于是当仁不让地成为讲究讨口彩的中国人最受欢迎的生日主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音主持朗读材料
舌尖上的中国
——面食的故事
中国自然地理的多样变化,让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中国人享受到截然不同的丰富主食。
从南到北,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不仅提供了人身体所需要的大部分热量,更影响了中国人对四季循环的感受,带给中国人丰饶、健康、充满情趣的生活。
山西丁村----中原最古老的村落,主妇们最会制作面食。
丁村人把加工成粉末状的谷物都称之为面。
谷物加工的历史已有上万年。
附近曾经出土过最古老的石磨盘,至今,同一形制的磨盘还在使用。
石磨将谷物研成粉末,再用筛过滤掉粗粒杂质,真正意义上的面食才得以出现。
山西是多山少川的内陆地区,蔬菜品种少。
家庭主妇们没有条件在副食上进行调理,为了提高全家人的食欲,只好在各种面食的制作手法上变换花样,一样面食百样吃,加工成餐桌上的美食。
这些花样众多的精致面食,无不让人感到纤巧细手的灵动和聪明睿智的丰富想象。
当丁村的大妈们正忙着为一场寿宴精心制作花馍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窑洞里飘来了阵阵面香。
绥德汉子老黄刚刚蒸好了满满一笼屉黄馍馍。
古老的糜【méi】子经过老黄的加工,变得十分香甜可口。
从农历十一月开始,每隔三天,他都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车,到县城里去卖。
绥德县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地区。
在今天的绥德,杂粮和小麦是餐桌上的主角,他们被陕北人变换成各种花样。
绥德盛产糜子,黄馍馍就是用糜子面做的馒头。
糜子又叫黍【shǔ】,因为耐旱成为黄土高原最主要的农作物。
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就开始种糜子。
糜子蒸煮成饭,口感略差。
但是这个本土食物在过去是陕北人最家常的主食。
糜子分软硬两种。
老黄将硬糜子与软糜子按七比三的比例混合,清水浸泡一夜之后上碾,还要再细细地筛一遍才能使用。
但是老黄坚定地认为,用机器磨出来的糜子,远远不如在自家石碾子上碾出来的好吃。
炒过的糜子会散发出自然的清香,这是老黄最引以为骄傲的制作秘方。
揉完的糜子面,要在缸里发酵一夜,经验告诉老黄,包上被子效果最好。
老黄把家安在窑洞里,这种中国黄土高原最古老的居住形式,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
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家立业。
老黄和老伴一次做700个黄馍馍,上碾、揉面、发酵前后要花3天时间。
两个人从凌晨3点钟开始,一直要忙到晚上9点。
老黄的馍馍做得实在,人也实在,一个一块钱,从不还价。
在一年中最寒冷的两个月里,老黄能卖出15000个黄馍馍,刨去成本,一个冬天他的实际收入大约是8000元。
老黄在这里养育了一儿一女。
现在,孩子们都已经把家安在城市里,不再与土地打交道。
然而,老黄不愿意离开,住着自己的窑洞,吃住自己种的粮食,老黄自足而踏实。
千百年来,中国人从五谷中获得温饱,而这种碳水化合物营造出的满足感,正是亿万个像老黄这样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农民提供的。
秋季,辽阔的中国北方,成熟的小麦决定了大地的基本色。
小麦,从河西走廊传入到中原,因为营养丰富,经过4000多年的本土化历程,成为中国北方栽培面积最广泛的农作物。
这种原产于西亚的优良物种,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主食。
将小麦面粉发酵后,在特制的火坑中烤熟。
这种圆形面饼,含水份少,极耐贮藏,是维吾尔家庭常年必备的主食。
新疆库车,人们用享受美食的方式来庆贺古尔邦节。
馕是维吾尔族人最喜欢的主食。
馕的叫法出自古波斯语,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馒头最早出现的时候,名字叫炊饼也叫蒸饼,是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
只有中国人的祖先从水煮食物的原理中获得灵感,并使中国成为最早用蒸汽烹饪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