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

《考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历史教育学时 36学时学分 2学分一、编写说明:(一)本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考古学概论》课程是高校历史系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是学生深化对中国古代史的了解和认识、掌握一定的考古和文博知识的重要手段。
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我国在不同的考古阶段的重要的考古发掘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传授有关文物、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学教师和社会科学工作者。
(二)本大纲制定的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历史教育专业本专科人才须具备初步的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本校系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实践而制定本大纲。
(三)大纲内容选编原则与要求因本课程学时仅有36学时,学时较少,所以本大纲不可能严格依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的《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教材的体例制定,而是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重视向学生讲授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我国现代考古学的实践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文物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实践环节实践环节类型(1)名称:课程实习(2)主要内容与要求:参观校文物陈列室或徐州市文物景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参观徐州周围考古工地。
(3)学时分配:2学时。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六)考核方法与要求本课程考核采用试卷书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分期中和期末两次进行,期中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30%,期末成绩占综合考核成绩的70%。
(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张昌倬主编《考古与文物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主要参考书:1、《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3、《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4.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1999年出版)5.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6.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出版)7.俞伟超:《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文物与考古学基本理论一、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是《考古学概论》课程的首章,也是重点章节。
考古学 第2章 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二章 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一节
地层学、年代学概论
一、地层学
1 、地层 地层:考古学上把由人类活动形成的层次关 系称为“地层”。 生土层:遗址中没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 土层。 熟土层:遗址中有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形成 的土层,包含有人类使用的物品等。
间歇层: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 或因自然灾变,在熟土层之间有时会出现不 含有任何人类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 层”。 “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 带,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造成高 处原有的堆积逐次破坏移向低处,而原在底 部的堆积物最后移向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 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其包含物的实际年代 是下层晚上层早。
墓葬发掘的方法
先用探铲作钻探工作,弄清层位关系、分布 位置及墓葬的确切周边范围。墓口找到以后, 即可进行发掘。 要注意以下几项:墓坑侧壁是否已挖到;是 否经过盗掘及盗坑的范围,区别被扰部分的 界限以及盗掘情况;是否有打破的情况;合 葬墓是否有二次葬入的迹象。
刮 平 面 看 现 象
土 坑 墓
器物量坐标
(二)墓葬发掘
发掘古代墓葬的目的和意义: 了解古代墓葬的埋葬习俗和墓葬的形制; 对墓中人的骨骼进行鉴定,从中了解古代不 同种族的人种及其不同的体质特征; 通过墓中的随葬器物了解古代的工艺水平和 社会经济生活状况。
☆ 葬俗:埋葬的习俗。 土葬(一次葬、二次葬)、火葬、水葬、悬棺葬。 ☆ 葬具:用来保护尸体或骨灰的东西。 木(石)棺、椁,(陶)瓮棺,瓦棺等。 ☆ 葬式:死者下葬时肢体的姿势。 俯身葬、仰身葬、直肢葬、曲肢葬等。 ☆ 墓葬的形制结构: 土坑(竖穴)墓、(土、 石、砖)洞室墓(洞穴 墓)、崖墓。
2-第二章-考古学发展史-陈改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简史考古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物学,其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期(1840年以前),实现了从古物学到考古学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8世纪末拿破仑远征埃及与埃及学的形成、温克尔曼写成《古代美术史》、汤姆森提出“三期说”等。
第二个阶段是考古学的发展与成熟期(1840—1960年),考古工作在地域上由欧洲、近东扩大到全世界。
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包括1866年在瑞士召开第一次“人类学和史前考古学国际会议”、蒙特柳斯提出系统的考古类型学、“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提出与推广等,科学的考古学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
第三个阶段是持续发展期(1960年以来),考古研究从文化谱系和编年工作转向阐释考古现象。
这一时期见证了“新考古学”及其他考古学流派的兴起、自然科学和技术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广泛应用、考古学的进一步世界化,也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兴盛发展。
第一节欧美考古学简史人类探索过去的好奇心不难理解。
目前所知最早对古代实物进行探索的事件,是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国王纳波尼德挖到一座神庙地板下面近2000年前的基石。
无独有偶,按照历史学家苏埃托尼乌斯的记载,罗马皇帝奥古斯都曾在公元前1世纪收藏“古代英雄们的武器”。
然而在考古学或古物学研究出现之前,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关于过去的知识仅仅来自于文字记载、宗教信仰、口碑、传说和迷信。
直到中世纪末,随着人文主义在意大利的再度出现,对世界史前史的研究才取得进一步的认识。
至15世纪盛行于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复活了人们对古典世界和古物的兴趣。
考古学是从古物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至19世纪作为一项独立的研究领域在欧美出现。
一、从古物学到考古学(1840年以前)(一)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的古物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对古典时代的研究,从而开始了对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刻和铭刻的搜集。
15世纪后半叶,罗马收藏之风兴起,教皇、红衣主教和显贵们纷纷把自己的别墅装点成古代艺术的宝库。
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

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什么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地址环境考古学方法(地质学特别是第四纪地质学同史前考古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动物环境考古学方法(不同的动物不仅是适应一定的温度和纬度,而且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植物环境考古学方法(同动物相比,植物对温度、降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更敏感)。
地址环境考古学方法:地质学特别是第四纪地质学同史前考古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第四纪是地质史上最新的一个时间单位,仅就环境考古学而言,地质学对沉积物成因和第四纪气候演变的研究,对于恢复古人类的生存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动物环境考古学方法:不同的动物不仅是适应一定的温度和纬度,而且与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据此,可以根据动物化石推断古人类生存的古地理环境。
植物环境考古学方法:同动物相比,植物由于移动性小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差,对温度、降水、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变化更敏感,常被看做是地质时代“温度计”而用来判断第四纪古气候的变化。
利用古文化遗址中的植物遗存进行有关植物和古气候的研究,是植物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非考古专业如何考研考古专业非考古专业考研考古专业,需要参加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主要非科班出身于传统的田野考古相比科班出身的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以后相对考学和工作比较受限制。
但是如果真想考到博士也是可以的。
如果本科是学理工类的特别是与考古学研究相关的,有些甚至很吃香。
比如本科学计算机、地理、遥感、测绘等之后做遥感考古是相当有优势的。
比如本科学生物的做动植物考古研究,之前学医的做体质人类学。
考古学就业方向某名企人力资源总监曾先生表示,这行比较清苦的,而且要耐得住寂寞,这行比较冷门,而且年纪越大越吃香,刚毕业应该会在基层煅炼不少年如果你是对恐龙,古兽感兴趣,考古学就免了,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一万年以内古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从事相关的古人类学工作,如现场发掘,化石研究等。
考古学专业简介考古学,即考究古代的学科,属于人文科学,在中国是历史学的分支,而世界其他国家则多从属于人类学。
古代中国的考古与历史研究方法

古代中国的考古与历史研究方法古代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其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和研究。
为了揭示古代中国文化、历史的真相,人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介绍古代中国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方法。
一、考古学考古学是研究古代人类文化、历史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勘探、发掘和重建三个方面。
其中实地勘探是最基础的工作,其目的是寻找可能存在的考古遗址或文化遗物,确定其性质、规模和分布等。
例如,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铜陵侯墓出土于1956年,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古代汉墓的认识。
为寻找铜陵侯陵墓,考古工作者利用地面电渗探和磁力探测技术,发现了墓葬的大致位置和规模。
经过多年的考古发掘,人们终于发现了铜陵侯的真墓,其中不仅有大量用于行宫、约会等的器物,还有铜陵侯的遗骸,对于研究汉代地方行政制度、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除了实地勘探外,考古发掘和重建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手段。
考古发掘是指对考古遗址进行细致的挖掘、筛选、清理和记录等工作,以获取有关古代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物资料与文本资料。
而重建则是指根据挖掘出土的文物、史料材料等,对已经消失的历史事物进行还原与重建。
例如,中国著名的敦煌石窟,是中国北方古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遗产。
因为长期风蚀、光化、破坏、盗掘等原因,石窟中的文物和壁画逐渐损毁,形成了文化与艺术上的巨大损失。
为此,考古学家使用了激光变形技术,在重建历史建筑时对石窟进行了数字化模拟,实现了石窟中壁画、装饰样式、文字资料等多层次地构建和早期历史研究。
二、历史学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学科之一。
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史料考证、文献研究和历史比较等方面。
史料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核心问题的真实性的确证,从而探究历史的真实性、可信度和历史文化的内在联系。
例如,明代史家何应钦的《明史》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重要的史书,对于中国近世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如何发掘地下文物?
探方发掘法是田野发掘的基本方法。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 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 这种发掘方法就是探方发掘法。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潘碧华
发掘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潘碧华
文字记录、测绘、摄影摄像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潘碧华
“垃圾”处理——整理遗存
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 形成的。
堆积年代与其包含物年代的关系
堆积年代=包含物年代? 堆积年代=包含物最终被埋藏的年代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潘碧华
类型学
对古代人类文化遗存在结构、材料、功能、装 饰等方面的特征进行归类排比,获得它们在某 些类型特征上的组合和发展演化关系,从而为 研究其相对早晚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等问题提供 依据。
特定时段和地点的产物具有可供鉴别风格 器物风格(形状、纹饰)的变化常常是一个渐变的 过程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潘碧华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潘碧华
时空关系
人们使用什么样的器物与他们的生活方 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活方式取决于生产能力、自然环境、风俗 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
文化之间的关系和 影响在器物形态上 也有体现
清洗修复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潘碧华
绘图、拍照、制卡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潘碧华
分类统计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潘碧华
如何发现水下文物?
水下探测
质子磁力仪 侧扫描声纳 海底剖面成形仪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潘碧华
考古研究
解释遗存的过程
判断年代 遗存关系 透物见人
……
考古学导论(全套134页PPT课件)

人
类
今
出
天
现
2. 记录过程中受记录者眼界、水平、立场 的限制。
3. 流传过程中存在不可靠、不真实的可能, 文献不等于历史本身。
三、遗存的无限性和客观性
文献
遗存
有限性
无限性
主观性
客观性
1. 遗存的无限性:
与现存的有限的文献史料相比,地下 埋藏着的实物资料可谓无穷无尽。
严文明:《走向20世纪的考古学》,三秦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
张之恒:《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孙英明、李友谋:《中国考古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 月第2版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8 月
第三节 考古学研究的范围、程 序和方法
一、研究范围的划分
1、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
铁器时代 ∣
青铜时代 ∣
“铜石并用时代” ∣ ↗新石器时代 ∣
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 ∣
↘旧石器时代
2、按社会性质来划分:
3、文献史学来划分:
史前考古(包括旧石器、新石器)
夏商周考古
秦汉考古
魏晋南北朝考古
隋唐考古
宋元明考古
4、按照区域来划分: 5、按研究专题来划分:
面,以俞伟超为代表。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民族学: (2)民俗学: (3)人类学: (4)生态学: (5)动物学: (6)植物学: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遗存
第一节 遗存的分类
可分为:人工遗存和非人工遗存两大类
人工遗存
遗存 非人工遗存
遗迹 遗物
一、遗物
1、定义:这种遗存是指各自分立的实体, 它们的形状或出土地点都是由人类活动 造成,是可以携带的实物,在移动或搬迁 的过程中不会改变形状。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文明及其历史演变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和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发展历程。
为了有效地开展考古研究工作,考古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
本文将探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
一、勘探调查考古学的第一步是通过勘探调查找到潜在的考古遗址。
勘探调查主要包括人工勘探和非侵入性勘探两种方法。
1. 人工勘探人工勘探是考古学中最传统的方法之一。
它包括实地踏勘、考古发掘、测量绘图和文献调查等。
通过实地勘探,考古学家可以找到可能存在古代遗址的地方,并初步判断其价值和研究方向。
2. 非侵入性勘探非侵入性勘探是一种对潜在遗址进行检测和勘探的方法,以尽量减少对遗址本身的损害。
这种方法包括地质勘测、地球物理勘测、遥感勘测和地层钻探等。
通过非侵入性勘探,可以在不破坏地下文化遗产的情况下获取相关信息,为后续的发掘和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二、发掘与挖掘发掘与挖掘是考古学中最直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实地发掘,获得遗存的物质文化证据。
发掘与挖掘需要非常谨慎和耐心,因为一旦发掘过程中犯下错误,将无法弥补对遗址的损害。
1. 挖掘方法与技术在进行发掘和挖掘时,考古学家使用许多工具和技术来帮助他们准确地获取和记录遗址的信息。
例如,使用测量工具绘制遗址地图,使用筛子过滤出有价值的细微遗物,使用摄影技术记录挖掘过程等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保证了挖掘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2. 保存与保护考古遗址的保存与保护是考古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旦考古遗址被挖掘,需要采取措施来防止其进一步的损坏和破坏。
保存与保护工作包括建立保护围栏、采取定期维护措施、使用保护性材料包裹文物等。
这些措施确保考古遗址能够被长期保留下来,供后代研究和欣赏。
三、实验研究在考古学中,实验研究通常用于解释或验证考古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发展。
实验研究可以是实地考古重建,也可以是实验室内细致的化学或物理分析。
《考古学通论讲义》第二章:考古学简史

二 考古学的产生
• 史前古物学并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探索史前 时代的进一步分类与分期。最终在史前分 期上有突破性进展的是具有特殊历史文化 背景的北欧地区,北欧古物学家借用近代 分类科学中另一具有鲜明进化论特征的生 物学的核心方法生物分类学方法,划分了 北欧史前文化的阶段与分期。北欧古物“ 三期说”实践不但成为近代考古学中类型 学的直接源头,而且开创了通过实物遗存 阐明人类文化史的考古学的宗旨。
• 英国古物学家不同于意大利的艺术爱好者 ,他们是从“地理学”中延伸出来的“田 野工作者”。十七世纪是英国古物学的繁 荣时期,为修订《不列颠》,阿什摩尔博 物馆爱德华· 勒威德在威尔士郡长途旅行收 集古物资料,被看成是“严肃的田野工作 的开端”;约翰· 奥布里在威尔特郡获得大 量巨石柱群的资料,被称为“英国第一位 考古学家”。
• 1871年,谢里曼开始发掘希腊青铜时代的 特洛伊遗址,成为近代考古学方法延伸到 后石器时代考古的标志。谢里曼被称为“ 希腊史前考古学的缔造者”。 • 谢里曼的真正贡献与特洛伊发掘的真实意 义在于,地层学第一次运用于石器时代以 后的考古发掘中。他的发掘向世界表明: 用考古发掘工作和对非文字性材料的研究 也可以建立起现代的古代史体系。
• 中国金石学,也叫古器物学,是近代考古 学“西学东渐”之前,中国本土传统“学 问”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汉唐,兴盛 于宋、清两代。
• 第一,物质基础。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 地之一,有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 • 第二,文化基础。中国拥有最丰富、优秀 的历史文献和精于考据的传统史学体系。
• 第三,精神基础。中国古代的统治阶级和 上层贵族素有重视古物的传统。 • 第四,社会基础。历代盗墓求宝者虽对文 物破坏,但客观上为金石学提供资源。
米开朗琪罗为罗马西斯廷教堂创作的巨幅天顶画《创世纪》。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 作品场面宏大,人物刻画震撼人心,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 《创世纪》由“上帝创造世界”、“人间的堕落”、“不应有的牺牲”三部 分组成。
考古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

考古学的定义和研究方法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学科,通过对遗址、文物和其他古代遗迹的调查和分析,以揭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进化过程。
它通过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和人类的过去。
本文将介绍考古学的定义以及常见的研究方法。
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的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从学科的角度看,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结合了历史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天文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其次,从研究的对象来看,考古学主要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包括人类的生活工具、生活环境、社会组织、宗教信仰等。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遗址、遗物、文献等。
遗址是指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包括人类居住、生产、仪式、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遗迹。
遗物是指由人类制造或使用的物品,包括陶器、石器、青铜器、金属器、玉器等。
文献是指古代人类书写的各种文字资料,包括碑文、铭文、文书等。
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考古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以获取、保护、研究和解释古代文化和历史信息。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考古学研究方法。
1. 发掘发掘是考古学中最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对古代遗址进行系统的挖掘和调查,可以获取丰富的考古资料,揭示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
发掘需要经过科学的规划和组织,采用逐层逐方向的方式进行,同时要做好记录和保护工作。
2. 考古调查考古调查是考古学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它主要通过对地表的探测和勘察,发现和确认潜在的遗址和遗迹。
调查可以借助卫星遥感、地面探测仪器、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辅以考古学家的实地勘察,以获取全面的调查数据。
3. 实验考古实验考古是通过模拟古代人类的活动和制作过程,来研究古代工艺和技术的传承和演变。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考古学家可以还原出古代人类的工艺技术,了解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
4. 研究文献资料研究古代文献资料也是考古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古代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考古学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并与考古发现进行对照和验证。
历史教学方案初中古代文明考古学研究课程设计

历史教学方案初中古代文明考古学研究课程设计一、课程背景古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的瑰宝,通过考古学研究的角度,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演变和影响。
为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我们设计了一门初中古代文明考古学研究课程。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学习和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并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
2. 学习古代文明的历史背景和代表性遗址。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单元:考古学导论1. 考古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2.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巧3. 考古学家的工作与职责4. 考古学在古代文明研究中的作用第二单元:古代文明概述1. 中国古代文明概述2. 古埃及文明概述3. 古希腊文明概述4. 古罗马文明概述第三单元:代表性遗址研究1. 中国的陶寺文化遗址- 遗址的发现与特点- 文物及其意义- 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2. 埃及的金字塔- 金字塔的形状与结构- 考古学家的发现与研究- 金字塔背后的文化和宗教意义3. 希腊的雅典卫城- 卫城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 卫城中的重要建筑和雕塑- 卫城的文化价值和影响4. 罗马的斗兽场- 斗兽场的功能和历史背景- 斗兽场的建筑样式和结构特点- 古罗马斗兽文化的探究和解读第四单元:实践活动1. 考古实地考察- 学生分组进行现场考古实践活动- 观察和记录考古现场的发现和特点- 分析和总结考古实践的意义和价值2. 文物鉴赏与保护- 学生学习如何鉴赏文物的价值和美学特点- 学生了解常见文物保护方法和技巧- 学生参与文物保护实践活动四、课程评估1. 参与度评估:包括课堂活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发言等。
2. 成绩评估:包括课堂测验、作业和实践报告等。
3. 能力评估:包括实践能力、观察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五、教学资源1. 课本:主要用于教授考古学基本概念和古代文明概述。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1(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文物考古的研究方法

文物考古的研究方法文物考古是指通过对古代人类遗存物质的挖掘和研究,来揭示古代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作为一门复杂而精密的学科,文物考古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获取准确、全面的信息。
本文将介绍文物考古的几种主要研究方法。
一、现场勘探现场勘探是文物考古的第一步,它通过人工或遥感等手段,确定潜在的考古遗址和文物分布区域。
现场勘探可以包括地质勘探、地形测量、空间定位、物证录入等几个方面。
这些勘探工作最终会提供实际的考古地点和信息,为后续的考古挖掘提供基础。
二、考古挖掘考古挖掘是文物考古的核心环节,它通过对考古遗址进行系统的挖掘,获取埋藏在地下的文物资料。
考古挖掘的方法包括试掘法、竖掘法、水下考古等等。
在挖掘过程中,考古学家需要注意保护文物,采用合适的挖掘手法和工具,确保文物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文物保护文物保护是文物考古的重要环节,它通过科学的手段,保护、修复和保存考古出土的文物。
文物保护需要考虑文物的材质、状态、环境等因素,采用合适的方法和材料进行修复和保存。
文物保护既是对历史价值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传承。
四、文物研究文物研究是文物考古的最终目的,它通过对文物的学术研究,揭示其历史、艺术以及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内容。
文物研究可以包括古文字解读、技术分析、风格研究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文物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变迁等。
五、数字化技术在文物考古中的应用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文物考古也开始采用数字技术来获取、保存和分析文物信息。
数字化技术可以通过3D扫描、虚拟现实等手段,实现对文物的高精度捕捉和呈现。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文物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还可以为公众提供更直观、全面的文物观赏体验。
综上所述,文物考古的研究方法包括现场勘探、考古挖掘、文物保护、文物研究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等多个环节。
这些方法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文化,还可以促进文物的保护和传承。
简述考古学研究方法

简述考古学研究方法
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文化的重要学科,它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调查与勘探
考古学家通过调查与勘探,收集与研究遗址、文物、器物、建筑等考古资料。
这项工作需要有严密的计划与组织,同时也要依据遗址所处的环境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和解释。
2. 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是考古学的核心研究方法,它是通过挖掘遗址,发现并提取出有关古代人类生活和文化的遗物、遗迹、遗址等资料。
发掘过程需要遵循科学规范,进行仔细的记录和分析,并对发现的物品进行分类、鉴定、保存。
3. 实验与分析
考古学家通过实验与分析,了解文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造工艺、使用功能等方面的信息。
这项工作可以辅助考古学家对文物的年代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研究。
4. 考古学地理信息系统
考古学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将地理信息与考古学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数字地图等工具,对遗址、文物等进行定位和分析,可对历史文化进行更加精细的研究和理解。
综上所述,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与勘探、考古发掘、实验与分析、考古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这些方法相互协作,共同为人类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它通过对古代物质遗迹的挖掘、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类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社会发展和文化变化。
在考古学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方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揭示历史的真相、还原过去的场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考古学的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对潜在考古遗址的调查,确定挖掘点位以及了解遗址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田野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行地调查:考古学家对可能存在考古遗址的区域进行徒步或骑行的走访,观察是否有地表的文物或特殊地貌。
这种方法常用于广大的农田和野外地区。
2. 航摄与卫星遥感:借助现代航空或卫星技术,对地表进行遥感和摄影,通过对照图像寻找地貌、建筑和其他物质遗迹的线索。
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大范围的调查和区域性考古发掘。
3. 探地雷达:通过向地下发射雷达波,利用其回波的反射和传播情况,探测地下不同结构和物质的差异,从而发现潜在的考古遗址。
这种方法对于探测地下墓葬和建筑遗址有较高的准确性。
4. 地质勘探:通过对地下地质构造和沉积物的研究,辅助考古学家确定不同时期遗址的潜在位置,为挖掘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考古学的挖掘技术挖掘是考古学家获取考古遗址信息和文物的重要途径,也是考古学研究的核心环节。
在挖掘过程中,会运用到以下几项技术:1. 手工挖掘:采用传统的手工挖掘方式,通过锄头、铁锹等工具逐层挖掘,小心翼翼地寻找并清理出埋藏在土层中的文物和构造遗迹。
2. 机械挖掘:在大范围或深层次的考古挖掘中,可以使用大型机械设备,如挖掘机和铲车辅助挖掘,提高效率。
3. 细致挖掘:对于一些稀有文物和精细遗迹,考古学家会使用细致挖掘技术,如小型凿子、刷子、毛笔等工具,以保护和保存文物。
4. 发掘记录:在挖掘过程中,考古学家会进行详细记录和测绘。
这其中包括每个文物或遗址的编号、位置坐标、出土情况、周边环境等相关信息。
考古的步骤和方法

考古的步骤和方法1. 选址勘探勘探是考古发掘的第一步。
考古学家会先寻找可能存在古代文化遗迹的区域,例如古代居址、墓葬、贸易中心、战争遗址等,然后通过考古地质勘探、空中摄影等方法确认现场情况,进一步确定勘探的范围和方式。
2. 确定勘探方式勘探方式有多种,可以是表面勘探、试掘勘探、局部挖掘等。
这些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遗址,有些遗址可能需要采用多种方法结合,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
3. 开始实地勘探实地勘探需要先进行现场考察,记录遗物分布和遗址结构,制作遗迹图、平面图、剖析图等。
然后考古学家会根据现场情况,进行实际的挖掘和发掘工作,以收集更多的文物和资料。
4. 实地清理勘探完成后,遗址上的土层、浮土和杂物等需要进行清理和分析,将文物、器物、建筑遗迹和人类遗骸等重要资料进行分类整理。
5. 实地记录实地遗址的记录是考古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其目的是将实地勘探的结果记录下来,以供后续研究使用。
实地记录应包括完整的遗址构造和文物情况,分析文物的保存状态、尺寸、形态等多个方面。
6. 实地出土文物的鉴定与采样实地出土文物应进行鉴定,确定文物的品种、年代、材料等,以及其可能的用途和制作工艺等。
为了进行科学研究和保护文物,需要对文物进行采样,进行各种分析实验。
7. 实地文物的保存考古发掘的文物有一定的保护价值,在实地发掘之后需要加以保护。
这包括对文物进行清洗、鉴定、修复、保险、收藏等措施,以确保文物的安全和保存,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
1.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考古学家在实地勘探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用一系列的勘探工具和设备,尽可能收集一切可以与考古遗址相关的信息,以为后续的发掘和研究提供基础。
2. 发掘法发掘法是考古工作中的核心方法,它是指在实地遗址中,通过进行挖掘和开发,提取出文物和遗址所蕴含的信息。
发掘法包括手工发掘和机械发掘,而挖掘的深度和范围取决于考古学家的具体需求和目标。
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物和遗址的考究、文化历史的比较研究、言语和文字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是考古学家在研究文化遗产方面所必需的方法。
考古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考古学的主要研究方法考古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过去文化和历史为主的学科,通过对文物、遗址以及人类活动痕迹的系统调查和研究,揭示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考古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本文将介绍考古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考古调查考古调查是考古学研究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发现、记录和保护人类遗存。
调查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如田野调查、遥感调查和地质勘探。
田野调查是考古学家亲自到实地进行调查,记录并采集相关的遗物和资料。
遥感调查则利用航空摄影和遥感技术,通过对地表影像进行解译来发现地下遗址。
地质勘探则是利用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寻找和确认地下遗址。
2. 发掘一旦发现了潜在的遗址,考古学家就会进行发掘工作。
发掘是考古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遗址的开挖,可以揭示出更多关于古代人类活动的细节。
发掘工作通常包括标本采集、挖掘和记录。
标本采集是指对发现的遗存进行系统的记录和采集,如陶瓷器物、骨骼和石器等。
挖掘则是指对遗址进行有计划的开挖,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有关遗址的信息。
记录则是对挖掘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进行准确记录,包括挖掘层次、遗存位置和遗物形状等。
3. 文物保护与分析考古学的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发掘和调查阶段,还需要对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
文物保护旨在保护和保存考古遗址中的文物,避免其受到破坏或损失。
这包括使用合适的方法和材料对文物进行清洗、修复和防腐处理等。
文物分析则是通过不同的科学方法对文物进行研究和分析,如化学分析、物理学分析和考古学技术分析等。
这些分析方法可以揭示文物的年代、用途以及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4. 数据整理和研究在完成现场工作后,考古学家需要对所获得的大量数据进行整理和研究。
数据整理包括对考古材料进行分类、编目和登记等工作。
研究的过程则是分析和解释所获得的数据,从而得出对古代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研究过程往往涉及历史、人类学、艺术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发掘与勘探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发掘与勘探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对古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和文物进行发掘与勘探,来还原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在考古学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和技术对于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入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考古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和技术,并探讨它们的应用和局限性。
一、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考古发掘和勘探。
考古发掘是通过对古代遗迹的实地挖掘和分析,寻找出土的文物和遗存,从而获取关于人类活动的信息。
勘探则是通过对潜在考古遗址的调查和勘测,寻找可能存在的考古遗址。
在田野考古学中,一项重要的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
GIS是一种通过电脑系统来收集、存储、处理和展示地理信息的技术。
在考古学中,GIS可以用于绘制遗址、文物和勘探结果的分布图,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遗址的空间分布规律和人类活动的组织方式。
另外,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也是田野考古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包括地磁测量、地电测量、高分辨率地震测量等,通过对地下不同物质的密度和电阻率等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来发现可能的考古遗迹。
二、实验考古学实验考古学是一种通过实验方法来模拟和重建古代人类活动的方法。
在实验考古学中,研究人员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模拟古代人类进行制作、狩猎、农耕等活动的场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技术水平。
实验考古学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改进其他考古学研究中的方法和理论。
例如,通过实验可以验证古代人类使用某种工具或材料的技术能力,以此推断古代人类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实验考古学还可以为考古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使用新材料和工具进行实验,可以模拟古代文明中未知的生产和工艺方法,从而拓展考古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三、非损伤性分析技术非损伤性分析技术是一种能够在不破坏文物和遗址的情况下,获取关于其内部结构和成分的信息的方法。
这些技术通常利用光谱分析、放射性测年、红外线摄影、激光扫描等技术,来非损伤性地识别和分析文物和遗址中的材料和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调查中要做好的几项工作: 文字记录、绘图、照像、测量、采集标本等。
二、田野发掘
钻 探 看 土 样
(一)遗址发掘
❖ 在考古遗存中,古代人的居住地被称为 “遗址”。“遗址”和“墓葬”是相对而 言的。
❖ 遗址发掘中,辨别文化层是重要的环节。 ❖ 遗址发掘的方法主要有探方发掘法和探沟
❖ 要注意以下几项:墓坑侧壁是否已挖到;是 否经过盗掘及盗坑的范围,区别被扰部分的 界限以及盗掘情况;是否有打破的情况;合 葬墓是否有二次葬入的迹象。
刮 平 面 看 现 象
取随葬品
现场复原实验
标 本 库 房
三 、 室 内 整 理 分 析 考 古 资 料
撰写考古发掘报告
a序论:包括遗址或墓葬的位置和所处的地理 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的历史和前人的 工作、发掘经过、发掘单位、参加发掘的人 员、发掘方法等。
二、年代学
1、考古学上的定年断代,称为“年代学”。 2、绝对年代:文化遗存形成时距今的年代。
请说出几个考古学上的绝对年代。
3、相对年代:指文化遗存在时间上的先 后关系,即某一文化比另一文化早或晚。
请说出几个考古学上的相对年代。
断代方法
1、地层学、类型学是两种最主要的断 代方法。主要应用于相对年代的断定。
3、地层关系
叠压:一个堆积积压于另一
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下 层堆积的形成年代早于上层堆 积的形成年代。
打破: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
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 “打破”。被打破者形成年代 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4 、如何识别文化层?
❖ 辨别文化层是田野考古的基本功。 ❖ 方法 —— “辨土”
区分土色、土质和包含物的同异。
第二章 考古学研究方法与步骤
第一节 地层学、年代学概论
一、地层学
1 、地层 ❖ 地层:考古学上把由人类活动形成的层次关
系称为“地层”。
❖ 生土层:遗址中没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 土层。
❖ 熟土层:遗址中有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形成 的土层,包含有人类使用的物品等。
❖ 间歇层: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 或因自然灾变,在熟土层之间有时会出现不 含有任何人类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 层”。
☆ 葬具:用来保护尸体或骨灰的东西。 木(石)棺、椁,(陶)瓮棺,瓦棺等。
☆ 葬式:死者下葬时肢体的姿势。 俯身葬、仰身葬、直肢葬、曲肢葬等。
☆ 墓葬的形制结构: 土坑(竖穴)墓、(土、 石、砖)洞室墓(洞穴 墓)、崖墓。
土 坑 墓
墓葬发掘的注意事项
❖ 先用探铲作钻探工作,弄清层位关系、分布 位置及墓葬的确切周边范围。墓口找到以后, 即可进行发掘。
b正文:包括文化层堆积、遗迹和遗物的描述。
c结论:包括文化遗存时代和性质、年代和分 期、发掘收获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d附录:石料和鉴定报告、放射性碳素鉴定年 代的数据、动物标本鉴定报告书、人骨的人 类学研究报告等。
第二章 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相对年代,绝对年代
二、问答题 1、什么是文化层?地层关系主要有哪两种?
❖ 大气中的碳-14浓度实际上是有起伏的。因 而碳-14年代与真实年代存在差距。年代越 早偏差越大。因此碳-14年代必须经与树轮 年代对比校正,才接近于真实年代。
第二节 田野考古的步骤与基本方法
田野考古的步骤
一、田野调查 二、田野发掘 三、室内整理分析考古资料
一、田野调查
考古调查的目的:
了解遗址(遗迹)或遗物现存的状况和分布的 范围,以便确定是否进行发掘或保护。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横坐标尺寸×纵坐标尺寸-深度
器物量坐标
(二)墓葬发掘
发掘古代墓葬的目的和意义: ❖ 了解古代墓葬的埋葬习俗和墓葬的形制; ❖ 对墓中人的骨骼进行鉴定,从中了解古代不
同种族的人种及其不同的体质特征; ❖ 通过墓中的随葬器物了解古代的工艺水平和
社会经济生活状况。
☆ 葬俗:埋葬的习俗。 土葬(一次葬、二次葬)、火葬、水葬、悬棺葬。
3、晚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 出晚期遗物,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 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 而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
❖ 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 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是早期 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 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5 、文化层的功用——
推断考古对象的相对年代。即根据文化 层的包含物以及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来确定 属于什么文化和文化层的相对年代。它是考 古学断代和分期的重要根据。
课堂练习题
1 、在向下挖掘时,发现地层中已经没有人工 遗物,是不是据此可以判断该遗址到底了?
2、如何根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堆积的早晚 关系?
2、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如放射性 碳素断代、古地磁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 年轮断代等。主要应用于绝对年代的断定。
1.1 地层学断代方法
❖ 先确定各个地层文化堆积形成的先后顺序, 然后根据这一先后顺序确定包含在各地层中 的文化遗存的相对年代关系。
1.2 类型学(器物学)断代方法
❖ 考古类型学也叫“标型学”或“器物形态 学”、“器物学”。是一种对考古发掘的遗 物、遗迹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和比较 研究的方法。
发掘法。
田野考古的方法 —— 探方发掘法
❖ 一般用于发掘整片遗址。如:面积为12
平方公里的三星堆遗址区布设了1万个探方。
❖ 布方方法是:在要发掘的遗址上,划分 成5×5米或10×10米的若干方。在方与 方之间各留出0.5-1米宽的隔梁先不挖 去。每个方要编一个号。
最新技术——激光定位
❖ 引用当前国际上最标准的考古发掘新方法, 采用激光定位仪定位,探方缩小到原来的四 分之一,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 如生物死亡,其体内的碳-14按衰变规律减少。 因此只要测出标本中碳-14减少的程度,就可 以推算出它死亡的年代。
❖ 一切死亡的生物残体中的有机物以及未经风 化的贝壳都可用此方法来测定年代。
2.2 树木年轮断代
❖ 是一种利用树木年轮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断代 的技术。这是到目前为止最精确的断代方法。 它还可以用于校正碳-14年代。
探方发掘的要领
a、平、剖面结合,分地层,看现象。 b、弄清地层和遗迹的早晚关系,先挖晚的,
后挖早的。 c、兼顾邻方,胸有全局。
d、对遗物严格按地层和遗迹单位分别存放, 做好记录。普通品要标明探方和地层的编号, 特殊品除要标明探方和地层的编号外,还要 用“坐标法”记录出土位置。
❖ 坐标法:以出土器物为基点,出土器物距探 方西壁的距离即横坐标,距探方南壁的距离 即纵坐标,并量出距地表的深度。
❖ “倒装地层”:因自然力(如雨水冲刷)或 人力(如施工)的破坏,造成遗址原有的上 层堆积移向低处或底部,而原有的下层堆积 最后移动,形成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其包 含物的年代出现下层晚上层早的现象。
2、文化层:
含有人类活动遗迹、遗物的地层。
具体说,在同一个地点,由于堆积时间和 条件的不同,自下而上形成了不同土质、 土色和不同包含物的层次。这种包含文化 遗物的熟土层,在考古学上称为“文化 层”。
如何辨别和区分文化层? 2、探方发掘法的布方方法和发掘要领如何? 3、如何撰写考古发掘报告?
❖ 陶器是器物学研究的最主要对象。
史前考古还要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 法断代。包括:放射性碳素断代、古地 磁断代、热释光断代、树木年轮断代等 等。主要应用于绝对年代的断定。
2.1 放射性碳素断代
❖ 是一种利用死亡生物体中碳-14不断衰变减少 的规律进行断代的技术。美国学者W.F.利比 创始。距今年代国际上统一以公元1950年为 起点。其适用年代范围在4、5万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