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

合集下载

新疆某斑岩铜矿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分析

新疆某斑岩铜矿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分析

新疆某斑岩铜矿的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分析作者:张志猷来源:《卷宗》2020年第09期摘要:铜华岭铜金矿系斑岩型铜矿,地处新疆琼河坝地区,是新疆环准噶尔斑岩成矿带中一个重要的地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本地区的斑岩铜矿找矿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相较于其他与东准格尔处于同一成矿域的中亚国家相比,中国斑岩铜矿的数量和规模明显不足,因此有必要对本地区的斑岩铜矿地质和化学特征做深入研究,分析成矿原因,挖掘成矿规律,有效促进隐伏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

关键词:斑岩铜矿;成矿;特征铜矿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之一,其产量多少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随着我国对铜矿资源需求的加大,依赖进口不能作为长久支撑,因此在我国境内寻找、开发铜矿资源十分重要。

斑岩型铜矿矿床规模大、埋藏浅,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及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因此斑岩型铜矿是我国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

以下就铜华岭铜金矿的成矿地质特征与成矿原因做简要分析。

1 铜华岭铜金矿地质特征铜华岭铜金矿区位于世界三大斑岩成矿带之一的古亚洲巴尔喀什斑岩成矿带的中部,该成矿带在中国境内近十年发现了土屋、延东、包谷图等大型斑岩铜矿。

铜华岭铜金矿成矿岩体为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等钙碱性侵入岩。

此外,还有接触交代型的绿石沟铜矿、与韧性剪切带破碎-蚀变岩有关的淖毛湖北山金矿、产于次生石英岩中的大红山金矿等。

该成矿带极具铜、钼、金、铁矿找矿潜力。

1.1 地层特征铜华岭铜金矿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哈萨克斯坦板块(Ⅱ)-准格尔微板块(Ⅱ1)、谢米斯台-库兰卡兹中古生代复合岛弧带(Ⅱ4 1),区域出露的地层有泥盆系托让格库都克组(D1t)、乌鲁苏巴斯套组(D2w);石炭系(C)下石炭统黑山头组(C1h)、雅满苏组(C1y);中石炭统南明水组(C2n);二叠系(P)下二叠统三塘湖组(P1s);下侏罗系统三工河组(J1s)、上侏罗统石树组(J2t);白垩系吐谷鲁群(K1t);第三系、第四系;区域内岩性厚度变化较大,主要有凝灰粉砂岩,凝灰砂岩、凝灰角砾岩、长石质硬砂岩等。

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综合物探找矿模式及效果

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综合物探找矿模式及效果

盐源西范坪斑岩铜矿地质工作始于 上世纪 9 年代中期 , 0 多家地质单位 曾先 后 在此 区开 展工 作 。20 ~ 0 1年 ,四 0 92 1 川 省冶 金地 质勘查 局 所属 地勘 院 、六 。 五大队、 鑫顺 公司在 矿 区开展 详查 工作 , 项 目相 继开 展地 面高 精度 磁测 、激 电中 梯 、激 电测深、伽玛能谱等多种物探方 法找矿试验研究 ,主要 目的是确定矿区 斑 岩铜 矿 的物探 找矿 标 志 ,建 立 物探勘 查模式 。通过物探工作实施发现 ,矿区 采 用 高精度 磁测 、伽 玛 能谱 圈定斑 岩体 及 划定 接触 带 , 电 中梯 圈定 激 电异 常 , 激 有 效 的缩小 找矿 靶 区 。同时 ,在 成矿有 利 地段 开展 激 电测深 ,推测 矿体 的空 间 赋存位置 ,为工程布设提供依据 ,地质 工 作取 得突 破性进 展 。
收稿 日期 :2 1 - 8 1 0 20— 9 作 者简 介 :何 国平 ( 9 1一 ) 18 ,男 ,湖 北潜 江人 ,物探 工程 师 ,研 究方 向 :磁 法 、电 法勘探

1 3— 8
盐 源西 范坪斑 岩铜 矿综 合物 探找矿 模式 及效 果 为 主 ,次为 闪长玢 岩 。大规 模 中酸性 岩 浆活 动 ,同时相伴 大量 热液 活 动 ,为成 矿物 质 的运 移 、富集 创造
7 6 5 1 49
16 24 26 38
85 8
2 3 1 2 ~83 l9 2 8 3 3 l
16 9 4 ~9 5
46 2 51 9
42 2
角闪石 英二 长斑 岩
1 4
1 ~38 . . 9
2 . 5
13 4 2 3 ~I4
96 3

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

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及进展胡树起;马生明;刘崇民【摘要】斑岩型铜矿是我国最重要的铜矿床类型,随着矿业开发的不断深入,勘查地球化学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变得愈来愈重要.为此,在收集整理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过去斑岩型铜矿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总结,包括地球化学特征、勘查方法、异常评价及找矿标志等方面.以富家坞铜矿为例,介绍斑岩型铜矿的最新研究进展.%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s the most important copper deposit type in 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of mineral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geochemistry in mineral exploratio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Based on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paper sums up the exploration geochem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which include such aspects a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exploration methods, anomaly evaluation and prospecting indicators. Exemplified by the Fujiawu copper deposit, this paper report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期刊名称】《物探与化探》【年(卷),期】2011(035)004【总页数】7页(P431-437)【关键词】斑岩型铜矿;地球化学特征;异常评价;勘杳方法;找矿标志【作者】胡树起;马生明;刘崇民【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06500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河北廊坊 06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2斑岩型铜矿床是世界最主要的铜矿床,占世界铜矿总探明储量的55%左右[1],也是我国最主要的铜矿床类型之一,其探明铜金属储量占我国铜储量的35.53%[2],在各类型的资源储量中居第一位,是我国铜金属生产中最主要的开采对象。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斑岩型Mo、斑岩型Au和斑岩型Pb-Zn 等矿床类型,主要产出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东秦岭大陆碰撞带和中国东中部燕山期陆内环境,在地球动力学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岩浆起源演化、流体与金属来源等方面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存在重要差异。

在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主要发育斑岩Cu-Au矿床或富金斑岩Cu矿(岛弧)和斑岩Cu-Mo及斑岩Mo矿床(陆缘弧)。

相比,在大陆碰撞带,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发育斑岩Cu、Cu-Mo和Cu-Au矿床,矿床受斜交碰撞带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则主要发育斑岩Cu-Mo矿床,矿床受垂直于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控制;在陆内造山环境,早期发育斑岩Cu-Au矿床,晚期发育斑岩Pb-Zn矿床,它们主要沿古老的但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分布,受网格状断裂系统控制;在后造山(或非造山)伸展环境,则大量发育斑岩Mo矿和斑岩Au矿,它们则主要围绕大陆基底—克拉通(或地块)边缘分布,受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控制。

大陆环境斑岩Cu(-Mo,-Au)矿床的含矿斑岩多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以高钾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

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

上地幔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向岩浆系统供给金属Cu(和Au):①提供大批量的幔源岩浆并底垫于加厚下地壳底部,构成含Cu岩浆的源岩;②提供小批量的软流圈熔体交代和改造下地壳,并诱发其熔融;③与拆沉的下地壳岩浆熔体发生反应。

大陆环境含Mo岩浆系统高SiO2、高K2O,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花岗闪长斑岩次之,既不同于Climax 型,又有别于石英二长斑岩型Mo矿床,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

金属Mo主要为就地熔出,部分萃取于上部地壳。

大陆环境含Pb-Zn花岗斑岩多属铝过饱和型,与S型花岗岩相当,以高δ18O(〉10‰)和高放射性Pb为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来源于中下地壳的深熔作用,金属Pb-Zn主要来源于深融的壳层。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

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

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

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1.基本地质特征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

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

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

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

铜矿是怎样形成的

铜矿是怎样形成的

铜矿是怎样形成的铜矿指可以利用的含铜的自然矿物集合体的总称,铜矿石一般是铜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与其他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与硫酸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铜,是什么因素导致铜矿形成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铜矿是怎样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铜矿的形成铜矿是岩浆的作用,不是火山的作用。

有色金属矿物是在岩浆的冷却过程中形成,有重力、置换、重结晶、凝华等多种方式。

例:斑岩型铜矿床主要与火成岩有关,由于这一类火成岩具有“斑状结构”,因此将与这类火成岩有关的铜矿床称为“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型铜矿床的形成与中深成的火山岩侵入有关,象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

岩浆的侵入导致了围岩蚀变,沿侵入岩体的中心,不同的围岩蚀变呈环带分布。

铜矿体一般产在侵入岩体的内部或与围岩的接触带上。

铜的来源一般是随着岩浆的上侵,从深部被岩浆携带上来。

这一类矿床的主要原生矿物是黄铜矿和斑铜矿,规模一般较大,但品位较低,一般为0。

5%左右。

斑岩铜矿床,大多数产出于大陆边缘和岛弧环境。

普遍认为,被俯冲洋壳板片释放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在相对封闭系统结晶分异和/或同化混染形成含铜长英质岩浆。

然而研究表明,在西藏碰撞造山带,发育一条具有巨大成矿潜力的中新世斑岩铜矿带,含铜斑岩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来源于被加厚的藏南镁铁质下地壳,但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壳板片部分熔融也不能完全被排除。

斑岩铜矿形成于陆-陆后碰撞伸展时期(13~18 Ma),即青藏高原迅速抬升之后。

横切碰撞造山带的南北向正断层系统,类似于岛弧环境下的横切弧的断层系统,成为埃达克质斑岩岩浆快速上升和就位的通道与场所,并使岩浆热液系统中大量的含矿流体充分地分离而成矿。

铜矿指可以利用的含铜的自然矿物集合体的总称,铜矿石一般是铜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与其他矿物组成的集合体,与硫酸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铜,是什么因素导致铜矿形成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铜矿是怎样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铜矿的基本概述铜矿石一般是铜的硫化物或氧化物与其他矿物组成集合体,与硫酸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铜。

斑岩铜矿介绍

斑岩铜矿介绍

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主要以铜、钼为主,也有斑岩钨矿(含钼)、斑岩锡矿。

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

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

埋藏浅,易开采,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规模大、选矿回收率高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一、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

(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

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

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菲律宾斑岩型铜矿成矿背景

菲律宾斑岩型铜矿成矿背景

菲律宾斑岩型铜矿成矿背景罗明强(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局第四地质大队,河南郑州450016)摘要:菲律宾位于环太平洋铜矿成矿带西带的外带上,分布有较多的斑岩型铜矿床.斑岩型Cu -Au -Mo 矿床与白垩纪-渐新世辉绿岩、蛇纹岩、闪长斑岩侵入有关,含矿斑岩具有来源深、就位浅、多期次侵位、各期次侵位空间共存的特征.大洋板块的俯冲是形成斑岩铜矿床的主要因素.大洋板块俯冲形成了adakite 和含矿斑岩,导致了大洋板块的膝折和撕裂,形成撕裂构造窗,控制斑岩铜矿床的分布.由于板块俯形成的撕裂带影响,形成了NW 向切割造山带的正断层为特征的断裂系统,是控制含矿斑岩浅成侵位和矿床空间分布的重要构造系统,特别是大型线性构造或线性构造的交汇部位,是沟通浅表与深部过程的高渗流带和含矿斑岩岩浆上升侵位的重要通道,与板块俯冲形成的撕裂构造窗相联结,更趋于形成大型斑岩铜矿.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背景;板块俯冲;菲律宾中图分类号:P61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87(2011)01-0047-08Porphyry -type copper deposits geodynamic setting in PhilippinesLUO Ming -qiang(No .4Geological Team ,Henan Non -ferrous Metal Geologicaly and Mineral Resources Bureau ,Zhengzhou 450016,China )Abstract :Philippines lies in the outer copper ore zone of the western encircle Pacific belts ,and has more porphyry -type copper deposits.porphyry -type Cu -Au -Mo deposits have a relation with diabase ,serpen-tinite ,diorite porphyry intrusions in the Cretaceous -Oligocene ,and the meta -rock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ep source ,shallow place ,several stages of emplacement and coexistence of the emplacement space.Oceanic plate subduction is the main factor for the formation of porphyry -type copper deposits.Oceanic plate subduction occurs in adakite and porphyry Meta -rocks ,which leads to the ocean plate kink and slab tear.Slab tear formed slab window which controls the distribution of porphyry -type copper deposits.Plate subduc-tion slab tears formed the trend NW normal faults system ,which was important structural systems controling the ore -bearing porphyry and epithermal deposits emplaced spatial distribution.Particularly large -scale lin-ear structure or the linear structure intersection area ,whitch are important channels of high -flow zone and the ore -bearing porphyry emplacement of magma rising ,with the slab window of oceanic plate subduction ,is apt to induce large -scale porphyry -type copper deposits.Key words :porphyry -type copper deposits ;geodynamic setting ;plate subduction ;Philippines第30卷第1期2011年2月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Vol.30No.1Feb.2011收稿日期:2010-09-15作者简介:罗明强(1965-),男,河南柘城县人,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勘查和地质成矿研究工作.E -mail :hnluomingqiang@126.com0引言菲律宾第一个开采的斑岩型矿床Atlas 铜矿是1955年开采的,斑岩铜矿的铜产量占全国铜生产总量的35%,并在20世纪80和90年代达到平均90%以上.从1953年开始,发现了上百个此类型的矿床,且其中有37个投入开发和生产.已确认的斑岩铜矿储量约为1800 2500万t ,占全国铜矿储量的97%,使菲律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斑岩型铜矿成矿国家之一.此类型矿床还含有相当可观的金、银和钼,也有含量较低的副产品,如磁铁矿、黄铁矿和石膏.菲律宾每年的金产量主要来源之一是斑岩型铜矿的副产品.在1990-1995年,斑岩型铜矿每年的金产量是全国金生产总量的26%[1].斑岩铜矿是重要的铜矿类型,超大型斑岩铜矿的储量占全球超大型铜矿总储量的60%以上,全球3/4的超大型斑岩铜矿形成于太平洋东岸[2].菲律宾位于环太平洋铜矿成矿带上,分布有较多的斑岩型铜矿床(图1)[3],对其进行形成背景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1菲律宾斑岩型铜矿成矿地质特征1.1分布位置菲律宾位于环太平洋成矿带西带(从日本列岛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的铜矿带)的外带上,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于北部Luzon 岛的Bengued 和Baguio 地区,中部Negros 岛的Basay 地区和Cebu 岛的Toledo 地区,南部Mindanao 岛的Butuan 地区(表1).铜的主要来源与闪长质-石英闪长质和花岗闪长质岩株和岩基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床,出露在菲律宾主要的火山岛弧区域(图2).表1菲律宾斑岩型铜矿床Tab.1Porphyry -type copper deposits in Philippines 序号操作公司地理位置矿石储量/106t 品位Cu /%,Au /10-6成矿时期1Philex 矿业公司Padcal ,Tuba ,Benguet 550Cu0.31,Au0.63Q (1.5ʃ0.4)Ma 2Lepanto Consolidated 矿业公司Mankayan ,Benguet 163Cu 0.81,Au 1.76Q (1.41ʃ0.05)Ma 3Climax 矿业公司Didipio ,Kasibu ,Nueva Viz -caya 20.3Cu 0.65,Au 1.7E 4Marcopper 矿业公司Sta.Cruz ,Marinduque 1.168Cu 0.35E 5AtlasConsolidated 矿业开发公司Brgys.Toledo and Biga ,ole-doCity ,Cebu 276Cu 0.41K 6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公司(NADECOR )与Benguet公司以经营协议方式持有Lawaan ,Pantu Kan ,Com-postela Valley 732Cu 0.33,Au 0.403E -N 7菲律宾政府私有化破产管理处Barangay ,Pasil ,Kalinga 45.11Cu 0.702,Au 3.778Silangan Mindanao 矿业公司东棉兰老300Cu 0.6,Au 1.084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30卷1.2斑岩铜矿的成矿时代成矿时代从白垩世-更新世,主要集中在中新世-上新世.它们分布的年龄范围很广:宿务为白垩世,新维斯盖亚省和内格罗斯岛东南为渐新世,吕宋岛中央山脉(中科迪勒拉山)地区为晚中新世-上新世.如Santo To-mas 斑岩铜矿床K -Ar 法测定的热液蚀变和矿化年龄为(1.5ʃ0.4)Ma ;Far Southeast 斑岩铜矿K -Ar 法测定成矿年龄为(1.41ʃ0.05)Ma.Atlas 斑岩铜矿经K -Ar 年龄和Rb -Sr 年龄测定为早白垩世[5].1.3典型斑岩铜矿矿床特征斑岩型铜矿床为内生的硫化物矿床,矿石矿物呈细粒浸染状和网脉系统在中酸性岩体或者它们侵入的岩石中.斑岩铜矿的矿化特征除与斑岩自身特征有关外,在一定程度上受斑岩侵位时围岩岩相环境控制.当斑岩体侵位于火山岩区或砂板岩区时,其矿化类型相对单一,主要为Cu ,Cu -Mo 或Cu -Au ,主矿体主要分布于斑岩体及与围岩接触带中.当斑岩体侵位于碳酸盐岩区时,矿体围岩常发育矽卡岩化,形成矽卡岩型矿床及蚀变,具强烈的Cu ,Pb ,Zn 等多金属矿化,矿物成分复杂.现对菲律宾斑典型岩型铜矿的矿化地质特征简述如下.(1)北部的STO.TOMASII 矿床,矿体岩石学单元包括变质安山岩,由安山质到玄武质流岩,少量沉积物和火山凝灰岩.斑岩主要为角闪石英闪长斑岩,蚀变闪长斑岩,安山斑岩和角闪安山斑岩.石英闪长斑岩是侵入变质火山岩最老的斑岩,形成一管状体.最新的侵入岩为产状较陡的岩墙,岩性为角闪安山斑岩.矿床属于斑岩铜矿典型蚀变.与铜的硫化物矿化有关的主要蚀变集合为石英-黑云母-绿泥石.热液蚀变为硅化、黑云母化、绢云母化、青磐岩化、黄铁矿化和硫化.硅化总体上出现在石英闪长斑岩和变质火山岩内.出露岩株状、裂隙充填状细脉和晶簇充填状石英晶体.矿石矿物包括:黄铜矿、斑铜矿、磁铁矿、金和银矿物.主要矿石矿物:辉钼矿、黄铜矿,呈浸染状和脉状,常常伴生斑铜矿.磁铁矿与黄铁矿紧密伴生,或者无关,呈浸染状.大多数金都与铜的硫化物结合,金含量与铜含量成正比.一些金以粒状自然金存在,可通过重力分选出.随深度加深,金含量有微弱增加.矿石总量估计为3.7亿t ,平均品位Cu 0.31%,Au 0.63g /t ,目前剩余1.8亿t 矿石,Cu 0.28%,Au 0.65g /t.自从1957年以来,这个矿床一共生产了570000t Cu ,94t Au 和110t Ag.(2)中部的Atlas (Toledo )斑岩型铜矿床,1955-1982年,矿山生产170.4万t Cu 、39199kg 94第1期罗明强:菲律宾斑岩型铜矿成矿背景05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30卷Au,168917kg Ag、70t Mo和814504t铁矿石.矿石储量截至1981年,为942487Mt,铜矿品位平均为0.45%.矿区的岩石类型主要分为3组,从老到新分别为:Pandan组;闪长玢岩和英安斑岩;沉积物.变质岩石为深色,局部为变质细碧岩和变质基性岩流,有时呈枕状构造和流动条带.侵入岩为碎屑组分的岩屑凝灰岩和玄武岩.这些形成Santos-Ynigo的Pandan组地层的一部分.侵入Pandan 组地层的为Lutopan斑岩,经K-Ar年龄和Rb-Sr年龄测定,为早白垩世[5].在Biga,发现两种相,即:低云母-角闪岩相和高云母相(特征为除角闪岩外还有页状黑云母).在Lutupan,闪长玢岩呈蘑菇状,地表露头直径200m左右,且向下延伸超过460m.英安斑岩只在Lupopan采坑出露,岩床存在于英安斑岩的穹窿部分.沉积岩不整合覆盖于老地层上,由砂岩、钙质页岩和砾岩透镜体组成,偶见含煤夹层.矿床局限于两条近于平行的断层,即北Barot断层和Cantabaco断层,走向均为东-北东,产状陡.在断层间近3660m宽的地垒内,主要有北东向和北西向的构造.沿这些断层发育硅化张性断裂带.在Biga-Barot,角砾岩筒发育在北-北东向Barot断层和东-北东向断层的交汇处.岩筒直径120m,出现在断层旁边并终止于角砾岩筒.“粉红角砾岩”由1 3cm的角砾状闪长岩和变质火山岩碎片组成,呈扁平状,长150m,向下追溯可至地表下3000m以上.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为:绿泥石化、硅化、绢云母化和黑云母化.闪长岩明显绢云母化,且在Biga有显著的黑云母出现.同样在矿体外围附近有绿帘石、蒙脱石、叶腊石和高岭石.更远是青磐岩带,绿泥石-绿帘石化.石膏,被认为是矿化前产物,分布在矿体和围岩中,呈脉状裂隙充填.矿床由3个矿体组成,Lutopan 矿体、Carmen矿体和Biga-Barot矿体.矿化被岩性和构造控制.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黄铜矿,还含有少量斑铜矿和微量钼、锰和金银.在Lutopan矿体,上盘中的硫化物占岩石高达10%,在下盘中这个值低至1.5%.相对地,黄铁矿/黄铜矿值,从5ʒ1降到0.5ʒ1.Barot矿体含锰高达5%,含少量镜铁矿和赤铁矿.锰均匀分布于矿体中,主要以浸染状存在于变质火山岩中含铜低的部位,也以脉状存在于硅化的或高品位的含铜区.钼常常与粗粒黄铁矿、黄铜矿共生,碳酸盐存在于粗粒石英脉中.金和银呈细粒状,可以从精矿的提炼中获得.在地表可见次生铜矿矿物(如孔雀石、蓝铜矿、铜蓝和赤铜矿等),褐铁矿和赤铁矿则常附着在裂隙面上产出.南部的Kingking斑岩铜矿,铜金矿床位于矿区南矿段的马萨拉,在棉兰老岛西南侧的Cordillera 东部.Kingking矿床位于菲律宾断裂构造的两个分叉处.主要断层存在追踪现象,一般北西向,向东北陡倾斜.由中新世上新世Ophilolitic和白垩纪至第三纪弧火山就位花岗岩基入侵.中新世、上新世的海洋碎屑的特点是沙糖状大面积火山碎屑和石灰岩.更新世海洋和地面继续沉降.该矿床主要为复杂的闪长岩侵入,部分由火山岩和侵入变质沉积岩.复杂的是闪长岩岩脉和岩墙,走向N60ʎW,平均400 1800m.闪长斑岩裂隙内一般充填钾硅酸盐(钾蚀变)区,其中包括石英,黑云母的K-长石-绢云母+绿泥石+绿帘石ʃ黄铁矿磁铁矿.石英绢云母绿泥石(QSC)区,一般为钾质蚀变.较远的青磐岩热液蚀变为较新的组合,一般为硅化的斑岩铜矿.主要含铜硫化物矿物为黄铜矿和斑铜矿带,以细粒铜蓝、闪锌矿和少量方铅矿.较多的辉铜矿发育在裂隙内.裂隙钼矿通常在石英脉中.金与硫化物共生,特别是铜矿.氧化铜矿和斑铜矿氧化物与黑铜矿、孔雀石、赤铜矿铁氧化物,同是辉铜矿氧化区的主要矿物.总可采储量估计为7.32亿t,0.33%Cu和0.403ˑ10-6Au.从以上典型斑岩型Cu,Cu-Au,Cu-Mo,Cu-Mo-Au矿区矿床特征来看,矿床与渐新纪辉绿岩、蛇纹岩、闪长斑岩侵入有关,含矿斑岩具有来源深、就位浅、多期次侵位、各期次侵位空间共存的特征[6].矿床围岩为安山质-玄武质流岩、火山凝灰岩、火山碎屑岩、石灰岩等.绝大多数斑岩铜矿在区域上受大型线性构造或线性构造的交汇部位控制.主要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斑铜矿、黄铜矿、辉钼矿、铜蓝、闪锌矿和少量方铅矿、金等原生矿物和褐铁矿、黑铜矿、孔雀石、赤铜矿等次生矿物[7].蚀变系统一般包括早期的硅酸盐化,随后的石英绢云母化和晚期的高级泥化,蚀变分带通常呈环带状绕含矿岩体分布,自内而外,依次为硅酸盐化带,石英绢云母化,高级泥化带[8-9].与智利、美国、加拿大、秘鲁等国的斑岩铜矿区Cu品位为1%(0.56% 1.6%[10-12])相比,菲律宾Cu 品位较低,为0.28% 0.81%,Au品位为0.43ˑ10-6 3.77ˑ10-6,Mo品位为0.031% 0.37%.储量较大,每个矿床矿石量为0.2 5.5亿t[3,13].2斑岩铜矿成矿背景2.1菲律宾板块构造格局菲律宾群岛位于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三大板块结合点的正北面.菲律宾一般的解释是独立岛弧的拼合,类似欧亚板块的蛇绿岩套和陆壳岩石.这个带的建造由消亡作用、碰撞作用和走向滑动力断层控制.从构造角度分成两个构造单位:活动带和稳定区(图2).活动带纵贯整个菲律宾群岛,是一个地震和火山活动明显的活动变形带.构造运动表现为沿着它的边缘海槽发生地壳俯冲:在东面,菲律宾海海底沿着以菲律宾海槽为标志的西倾俯冲带向下俯冲;在西南,南中国海海底沿着东倾的马尼拉海槽向下俯冲.此外,沿着东倾的内格罗斯海槽和哥打巴托海槽也出现俯冲活动.与活动带相反,菲律宾群岛的西南部,即主要环绕巴拉望海和苏禄海的地区,通常被认为是稳定区.苏禄和巴拉望海沟-岛弧系是一个不活动的俯冲系,它在巴拉望的北部显示为可能是早侏罗纪发育成的大陆台地的残余.菲律宾群岛的中央部分为贯穿全岛的菲律宾大断裂(菲律宾断层),自北向南走向变化:近南北向-北西向-近南北向,这也代表了区域的主干构造线方向和地层走向.这条大断裂及其近侧的破碎带控制了闪长岩类侵入岩和铜金成矿带[14].群岛的两侧均为海沟,可见深断裂的发育.2.2海沟与板块俯冲板块俯冲是导致含矿斑岩岩浆发育、区域性断裂和斑岩型铜矿区分布格局的主导性动力学机制.菲律宾海板块发育在太平洋板块的西缘,它是由几个大洋盆地独立的海底边界组成的大洋壳,以深海沟为界,盆地的年龄约60Ma [15]和深海钻探(DSDP )数据53 42Ma.中心盆地断裂由一系列方向15ʎ(几乎E -W 向)雁列式洋中脊组成.构造表现为灭失的向大洋中心延伸的洋中脊,被横向一系列N -S 向平行断裂切断.在菲律宾蛇绿岩普遍构成原始基底.由消减作用形成的岩浆弧就建筑在它的上面.自始新世以来,菲律宾群岛遭受多次的板块俯冲作用.以吕宋岛为例,始新世在北马德雷山脉向西俯冲,早中新世南中国海盆的海洋板块向东俯冲,由于两个方向的俯冲作用,就形成了菲律宾的复杂蛇绿岩分布[16](图3).根据吕宋岛构造演化模式,大洋板块平缓俯冲(Flat Subduection )导致消减带板块断裂和俯冲带膝折(Kink Band ),上地幔与洋壳物质发生混染、交代,形成岩浆和弧火山形成.板块俯冲的标志是海沟.菲律宾海沟是菲律宾海板块的西部消亡作用带,处于东菲律宾岛弧之下.相应毕鸟夫带(Benioff Zone )北部稍微倾斜(20ʎ),但南部倾斜较大超过45ʎ.海沟南部闭合情况知道较少.浅海Benioff 带,最长250km 消亡板状体,这个消亡作用带年轻并向南部增生,Moluccas 碰撞带北部海沟向南增生.火山岛弧与菲律宾海沟相一致,可从Bicol 追踪到Leyte ,但到Mindanao 变得不清晰.这个海沟一般认为比较年轻,形成不早于5Ma 年前.估计消亡作用带板块的为长度250km ,俯冲板块用去了3.1Ma ,菲律宾板块移动速率为8cm /a[17-19].马尼拉海沟位于吕宋岛西部与东吕宋海沟相对应,为吕宋岛弧之下的南中国海大洋壳几何挤压的消亡作用[20-21].和它南部的Benioff 带相符,向南消亡作用带穿过Mindoro -Panay 碰撞带尖灭[22-24].无论是菲律宾海沟还是马尼拉海沟,其俯冲板块的上盘均形成了大的斑岩型Cu -Au (-Mo )矿成矿带.15第1期罗明强:菲律宾斑岩型铜矿成矿背景25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30卷2.3含矿岩浆的形成关于斑岩铜矿的成因,Admin总结了目前以下几种学说:(1)岩浆热液说(正岩浆模式).岩浆热液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学者所认同的学说,持此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斑岩铜矿的矿质、成矿热液及其伴生的中酸性岩体都是来之上地幔(或下地壳).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由于温压条件的变化而出溶,并在有利位置富集成矿.(2)“板块构造成矿模式”(洋壳重熔成矿):“板块构造成矿说”认为斑岩铜矿是含铜的大洋壳沿消亡带俯冲到地幔中发生局部熔融,在熔化过程中析出金属,并同钙碱性岩浆一起上升,然后在岩体的顶部富含氯化物的液相中富集成矿.(3)“活动转移说”.该学说认为高侵位的中酸性斑岩体含水量甚小,在温度下降、岩浆结晶过程中不会析出流体,矿质与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围岩,岩浆岩主要起热动力源的作用.即由于岩浆的活动,使原赋存于地层中的地下水或层间隙裂隙水活化(怀特认为是卤水),并携取围岩中的有用组分成为含矿热液,在岩浆热动力源的带动下,沿着一定的构造系统循环,并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4)“变质岩浆成矿说”.该学说认为金属富集成矿是含金属的沉积物转变为花岗岩的伴生现象,岩体中的铜矿则是沉积变质铜矿在花岗岩化过程中活化和富集的产物.(5)含矿斑岩体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岩浆阶段,含矿斑岩体可以是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熔融与热液交代作用并非截然分开,它是一种地质热事件的两种表现,决定于热事件的强度与规模(能量的大小),同时一个热事件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深源热流体的早期温度较高(大于中酸性岩浆岩的固相线),可以使地壳岩石局部少量熔融,随后(如与地壳中的水混合)温度很快降至固相线以下而进入热液交代作用阶段.当然热流体也可以有多期性,因此交代和熔融在不同含矿岩体中存在不同的比例,且可能在以交代为主的某些斑岩体中出现一些(少量)熔融包裹体.斑岩铜矿主要是由深源(地壳或下地壳)富碱(K,Na)、硅的热流体(或与地壳岩石中的裂隙水、地下水混合)交代或局部熔融上部地壳含Cu岩石而成.这五种学说对含矿斑岩的形成都有不能解释的事实.(6)侯增谦认为岛弧和陆缘弧是斑岩型矿床产出的重要环境,但大陆碰撞造山带也具有产出斑岩型矿床的巨大潜力.按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可以分为弧造山型斑岩矿床和碰撞造山型斑岩矿床;弧造山型含矿斑岩主要为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而碰撞造山型含矿斑岩则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粗质.两种环境的含矿斑岩多具有埃达克岩岩浆亲合性,但前者主要来源于俯冲的大洋板片,后者主要来源于碰撞加厚的下地壳.大洋板片的部分熔融缘于俯冲角度的平缓化,而加厚下地壳的熔融起因于俯冲大陆板片的断离;在弧造山环境,大洋俯冲板片的膝折或撕裂,不仅导致俯冲角度变缓,而且引起弧地壳耦合变形,产生切弧断裂,控制斑岩铜系统的时空分布.俯冲板片撕裂引发软流圈上涌,诱发大洋板片熔融,产生含矿岩浆;在碰撞造山环境,大陆俯冲板片的裂离导致软流圈上涌,向下地壳注入新生物质,并诱发下地壳物质熔融,产生含矿岩浆.碰撞后地壳伸展形成横切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为斑岩侵位提供运移通道,并导致岩浆流体大量分凝和铜钼金淀积.无不论是斜向俯冲的弧造山带,还是斜交碰撞带的构造调节带,常常发育一系列的走滑断裂带和伴生的拉分盆地,也是含矿岩浆浅成侵位和分凝流体排泄运移的重要输导系统;在许多斑岩成矿带或矿集区,斑岩型矿床的热液蚀变系统常出现套合作用,早形成的斑岩系统常被浅成低温热液系统叠加,或者形成两个共存的独立矿床,或者构成一个巨型高品位矿床.热液套合和矿化叠加可能与成矿后或成矿过程中的区域快速隆升有关[25].这个观点较合理地解释了含矿斑岩的形成与板块俯冲的关系,弧造山环境与碰撞造山环境形成斑岩铜矿的统一.作者认为,一般来自上地幔的基性岩中含Cu比酸性岩大5倍,大西洋及太平洋中大洋玄武岩平均含Cu0.0077%,比酸性岩大4倍,甚至在海岭蛇绿岩套中可以直接形成含铜黄铁矿(如塞浦路斯托罗多杂岩体).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菲律宾斑岩型铜矿的形成对成矿围岩没有明显的选择性,而与蛇绿岩套的分布关系密切.大洋板块的俯冲是导致含矿斑岩岩浆形成发育的主导性动力学机制,新生代以来的adakite分布在环太平洋周边,并且主要与年轻洋壳的俯冲有关,其源区的深度为70 90 km.俯冲的大洋板块在抵达70km时发生脱水,脱水流体携带大量大离子不相容元素进入地幔楔形区并交代地幔.诱发部分熔融,产生弧火山岩浆岩[25].如果俯冲洋壳的年龄<20Ma,则沿Benioff带的地热梯度高(25 30ħ/km),俯冲板片在脱水之前温度就可达650 700ħ,从而可能发生脱水熔融(熔融残余为石榴石、角闪石和金红石),形成adakite 岩浆,类似于太古代高铝TTG 的形成[26].在菲律宾Mindanao 的东部,俯冲板片年龄为始新世,但是仍然有adakite 形成.俯冲角度平缓(Flat Subduction )的洋壳部分熔融.俯冲板片的角度较为平缓,近水平移动,则可以被充分加热,发生部分熔融.菲律宾断裂具左行平移性质,贯穿整个菲律宾,可以看出板块俯冲不是对冲,而是太平洋板块向北西方向俯冲,形成膝折带方向的撕裂,并形成板块撕裂窗,导致俯冲板块的减压熔融,产生岩浆,上涌的软流圈物质携带金属组分进入岩浆.但夏斌等认为,西太平洋大洋板块高角度向下俯冲,在俯冲带上无明显大地震发生,由于俯冲角度大,大洋板块直接插入地幔中,很难有由大洋板块熔融形成岩浆上升,而是由于恒定的软流圈被下冲岩片阻挡,而形成向上的对流地幔柱,这样在岩浆弧一侧形成类似弧后构造地热模式,形成弧后的张性盆地和以拉斑玄武岩系列为主的火山作用,斑岩铜矿形成于弧后盆地前的岛弧背景[2].2.4矿体就位菲律宾为火山岛弧地区,矿床形成于地壳或洋壳之上,地壳厚度较薄,矿床以斑岩型Cu -Au -Mo 矿为主,常与浅成低温热液金矿伴生.绝大部分斑岩型铜矿床产在俯冲板块的上盘,与岩浆弧共生,斑岩型Cu -Au -Mo 矿床就位决定于由板块俯冲形成含矿岩浆、区域构造导矿系统和浅成含矿岩浆岩的定位.侯增谦认为在弧造山带,顺弧方向的构造-岩浆的分段性,往往具有不同的俯冲角度,在俯冲板块内形成垂直岛弧方向的膝折带,并浆俯冲板块分隔成顺弧展布的若干块段,对应俯冲带的褶曲部位,板块俯冲,膝折带可转化为撕裂带(Tear Band )并控制着岛弧环境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8,25].斑岩型Cu -Au -Mo 矿床的形成和定位空间与俯冲板块的膝折带及撕裂带相对应,即斑岩铜矿带平行于岛弧展布.由于板块俯形成的撕裂带影响,形成了NW 向切割造山带的正断层为特征的断裂系统,是控制含矿斑岩浅成侵位和矿床空间分布的重要构造系统,特别是大型线性构造或线性构造的交汇部位,是沟通浅表与深部过程的高渗流带和含矿斑岩岩浆上升侵位的重要通道,与板块俯冲形成的撕裂构造窗相联结,更趋于形成大型斑岩铜矿.参考文献:[1]MINES ,GEOSCIENCES BUREAU.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Philippines [M ].Manil-a :[s.n.],2005.[2]夏斌,陈要文,王核.全球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分析[J ].中国科学:D 辑,2002,32(增):87-95.[3]中国地质调查局.2009年境外矿产信息发布与矿产勘查论坛之十三:菲律宾、老挝[R ].2009:3-145.[4]EDWIN G ,DOMINGO ,JUICHI SATO.菲律宾和日本金、银矿床的矿床地质、矿石矿物学和流体包裹体的对比研究[J ].东北地质科技情报,1987(2):44-52.[5]WALTHER H W ,F RSTER H ,HARRE W ,et al.Early Cretaceous porphyry copper mineralization on Cebu Island ,Philippines ,dated with K -Ar and Sb -Sr methods [J ].Geol.J.,1981,48:21-35.[6]BURTON C K.The Geologic and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the Mineral Deposits of SW Negros [C ]//Seminar on Devel-oping new Open Pit Mines in the Philippines.1982:50-76.[7]VASQUEZ J C.Supergene Mineralization at the Basay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Negros Island ,Philippines [C ]//Seminar on Developing new Open Pit Mines in the Philippines.1982:17-26.[8]MEYER C ,HEMLEY J J.Water -rock alteration [C ]//BARNES H L.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7:166-235.[9]LOWELL J D ,GUIBERT J M.Lateral and vertical alteration -mineralization zoning i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J ].Econ Geol ,1970,65:373-408.[10]戴自希.国外新发现的几个超大型金属矿床[C ]//第五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184-186.[11]裴荣富,吴良士,熊群尧,等.中国特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与异常成矿构造聚敛场[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312-371.[12]翟裕生,张湖,宋鸿林,等.大型构造与超大型矿床[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54-156.35第1期罗明强:菲律宾斑岩型铜矿成矿背景。

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

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

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关于斑岩铜矿的成因,应该是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定论,目前大致有以下几种:一,岩浆热液说(正岩浆模式):岩浆热液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学者所认同的学说,持此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斑岩铜矿的矿质、成矿热液及其伴生的中酸性岩体都是来之上地幔(或下地壳)。

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由于温压条件的变化而出溶,并在有利位置富集成矿。

依据:1,矿化体(斑)岩体紧密共生,矿化呈细脉浸染状产于岩体及其围岩中,有的甚至整个岩体矿化,且分布较均匀;2,矿化体及周围岩石具一定的热液蚀变,并具有一定的分布;3,矿床常产于深大断裂附近,在空间上常呈带状分布,并与一定的构造,岩浆带相一致(古亚洲带、古地中海带及环太平洋带);4,矿化岩体的产状常与围岩不一致;5,同位素资料,如硫化物的值及容矿岩石的锶同位素的初始比值(87Sr/86Sr),多接近于陨石与玄武岩但是该成矿模式的难点在于难以解释以下基本地质事实:1,众所周知,中酸性岩浆岩的活动,在各个时期和不同地区都有广泛的分布。

据统计,目前中国出露的中酸性岩浆岩的面积为859248Km2,而全国与铜矿相伴生的中酸性岩浆岩(包括斑岩型与夕卡岩型)的出露面积最多也不会超过其中的1%。

即有99%以上的中酸性岩浆岩在其形成的过程中没有使铜等金属元素富集,铜的克拉克值只有20×10-6~35×10-6,它比基性岩浆岩要低一倍而与沉积岩相当。

上述资料表明,在中酸性岩浆岩的形成过程中(至少是绝大部分),铜等金属元素并没有得到富集。

那么为什么在某些中酸性(斑)岩体中有铜矿产出呢?用岩浆分异热液成矿说很难解释。

2,实验资料表明,岩浆中水的含量是有限的,它与压力成正比,与温度成反比[35](图1)。

因此对浅成、超浅成(小于3Km)的中酸性(斑)岩体来说,岩浆中水的含量是很有限的,一般其含水量小于3%,含矿的中酸性(斑)岩体中水的含量一般为1%~2%,同时,含矿斑岩的规模又往往很小。

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

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

甘肃地质学报2003 2003第12卷 第2期 ACTA GEOLO GICA G ANSU Vol.12 No12 文章编号:100424116(2003)022********* ①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找矿研究殷先明(甘肃省地矿局,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成矿带属于世界古亚洲古生代斑岩带成矿域。

该带20世纪50年代发现了公婆泉、白山堂两个中型斑岩型铜矿。

以后对该区的找铜工作一度只重视了富铜,对斑岩型铜矿重视不够。

本文从铜矿资源形势和古亚洲斑岩型铜矿成矿域的资源潜力分析着眼,论述了甘肃北山有利于斑岩型铜矿形成的构造环境和矿化作用,提出了甘肃北山斑岩型铜矿的找矿靶区和找矿建议。

关键词:甘肃北山;古亚洲成矿域;斑岩型铜矿;找矿靶区;找矿建议 中图分类号:P618141 文献标识码:A1 铜矿资源形势严峻我国铜矿储量居世界第6位,占世界总储量的8195%。

我国已发现的900多个铜矿床中,大型矿床仅占217%,中型矿产地占819%,小型矿产地占8814%。

铜矿的品位低,平均品位只有0187%,品位在1%以上的储量仅占资源量的3419%,储量在200万吨以上的铜矿床的品位基本在1%以下。

我国铜矿资源基础储量静态保证年限为17年。

2002年铜对外依存度达70%。

甘肃省铜矿储量居全国第4位,主要集中在白银和金川。

年产铜占全国产量的10%,目前已开发的矿产地十余处,占保有储量的88%。

随一批老矿山闭坑,铜矿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生产能力的需要,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十五”期间铜对外依存度达70%。

由于甘肃省地质工作程度低,铜矿资源没有查清,尤其是浅部资源不足,深部资源和矿山外围资源不清,特别是斑岩型铜矿研究和工作程度低,但资源前景可观。

2 古亚洲古生代斑岩型铜矿成矿域的斑岩型铜矿资源分布和潜力甘肃北山处于古亚洲斑岩型铜矿成矿域东段。

古亚洲斑岩型铜矿成矿域自西向东划分为:巴尔喀什成矿带(其南依次为楚伊黎、北天山、中天山成矿带)、西天山成矿带、东天山成矿带、甘蒙新北山成矿带和东北、内蒙成矿带。

斑岩铜矿成因之思考

斑岩铜矿成因之思考

斑岩铜矿成因之思考(2010-01-25 16:17:52)转载分类:矿业课堂标签:斑岩铜矿成矿找矿矿业杂谈[按]杜琦先生等在《斑岩铜矿成因探讨》一书中,以多宝山斑岩铜矿田为例,对斑岩铜矿的形成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见解,深受启发。

比如:围岩性质、蚀变作用和构造作用(负压虹吸),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论证。

但有些观点值得商榷和论证:岩浆源区岩浆房与二次岩浆房问题;岩基与小岩株(没有大岩基,何来成矿的小岩株?);含矿岩体的成矿元素背景问题(所分析样品是没有遭受过任何蚀变的含矿岩体吗?深部钻孔有钻遇过未受任何蚀变的含矿岩体吗?)。

下列问题作者明显地被忽略了:1、岩浆上侵途中吸收挥发分与汲取成矿物质;2、温压下降岩浆体内超临界流体灾变性气化所致的隐爆问题(隐爆角砾岩体和岩筒)。

成矿物质来源与流体来源问题,争论由来已久,一时半会难以定论。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寻找斑岩矿床,必须要去岩浆活动强烈地区。

否则,即使矿源再丰富,也成不了斑岩矿床。

斑岩铜矿成因之思考摘自《杜琦、马晓阳、韩成满.斑岩铜矿成因探讨.地质出版社,2008,PP97》一、关于岩浆活动成岩成矿理论的反思地球历史,悠久漫长。

地质事件,层出无穷。

一个地区的地史经过诸多地质事件的相互叠加和改造后,古老面貌已不复存在,现在只能观察到出露的地层和岩石。

在地质观察研究中,根据露头下推,不过数百米,多则数千米。

若用深钻,目前达到的深度不过万余米。

再深处的地壳如何,也只能付诸推断。

在地质学领域内,岩浆热液演化过程可算得上是一大难题。

首先,地壳深处形成的岩浆,人类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岩浆上侵过程和就位后的演化过程同样是人类无法直接观察到的。

只有岩浆喷发到地表之后,或侵入到地壳并被剥露出来后,才能为人类观察到。

因此,人类只能利用一些间接资料来猜测、研究和模拟岩浆一热液的演化过程。

岩浆热液演化过程相当复杂,未知的因素很多。

在这上面建立起来的学说和推理,缺乏坚实基础。

一些学说和推理多属探讨性质,很难作出定论。

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成矿条件与远景分析

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成矿条件与远景分析

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成矿条件与远景分析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和地质学意义。

它具有特殊的成矿条件和形成机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条件和远景,本文将从地质、矿物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地质条件分析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位于西北地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州东北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属于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重点矿产资源之一。

该矿集中分布在古生代的地层中,主要是下寒武统须家河组和晚古生代的早二叠世长兴岛组(T3c)和福贵岛组,分布范围较广,形成了多个繁盛的矿集区。

根据地质条件分析,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条件主要包括:(1)深源岩浆的储存空间与供给;(2)地壳构造和断裂构造的影响;(3)富集稀土和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影响;(4)富矿化流体的注入。

二、矿物学特征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的矿物学特征主要表现在:(1)矿石主要含铜和钼,铜为黄铜矿、黄铁矿和闪锌矿,钼为辉钼矿、菱钼矿和莫里酸钼,而黄铜矿和闪锌矿的含量相对较低;(2)矿石具有明显的斑状、脉状和网状分布,与斑岩的空隙、脆性断裂等有关;(3)矿石颗粒细小,常与黏土矿物、绿泥石和伊利石等混合存在。

三、地球化学特征通过对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发现:(1)富集稀土元素,Eur/Euh值明显高于1,其中轻稀土元素富集明显,而重稀土元素相对较低;(2)大量富集Na、K、Rb、Ba、Pb等元素,Au、Ag、As等微量元素也有富集;(3)SO4-S富集,同时NO3-N、NO2-N、NH3-N、HCO3等元素也富集。

四、地球物理特征地球物理勘探是确定安妥岭斑岩型铜(钼)矿区域地下结构和成矿条件的重要手段。

通过重力、磁力、电性、地震等方法,对该区域进行了多次勘探。

结果显示,该区域地壳的物理特征表现出明显的不连续性,存在多个莫霍面和不同类型的断层、岩石体。

斑岩型铜矿

斑岩型铜矿
➢ 中酸性 钙碱性 碱性 浅成 ➢ 小型斑岩侵入体 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 ➢ 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 ➢ 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 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
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 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系列
地热系统
100℃ CO2,H2S
火山热液系统
500-900℃
SO2,HCl,CO2
火口湖
200-300℃
CO2,HCl,S
沸 300℃
低硫化作用
Au,Ag

200℃ 300℃
高硫化作用 Au,Cu
初始中和作用 天水
岩浆和潜火山侵入体
斑岩Cu(Mo,Au)
岩浆盐水 流体流动 气体上升
地质测量
1/20万基础上,1/5万和1/2.5万地质测量,圈定远景区域,进行更大比例尺填图
地质类比法 剥蚀深度的判别 2.综合方法
细脉状
青盘岩化带
绿泥石、绿帘 石、石英、
方解石
外部蚀变带
边缘带 铅、锌、金、银
黄铁矿
方铅矿、闪锌 矿、自然金、 自然银、黄铁矿
细脉状、脉状
脉状
矿化特点
❖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斑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型矿化 柱状矿体 筒状矿体
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矿化 透镜状矿体 似层状矿体 不规则状矿体
蚀变矿物 空间位置 矿化类型
矿物组合
矿石构造
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 石,石英、
绢云母
中心蚀变带
铜、钼
似千枚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 黄铁矿
内部蚀变带 铜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

《斑岩型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读书报告姓名:马卓妮学号:20141003347 班级:015141 指导老师:杨振一.基本内容介绍1.基本概念斑岩型矿床(porphyry deposits)指矿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中-酸性斑岩体有关,成因上与火山-侵入活动有一定内在联系,具有一定蚀变和矿化分带性,矿石呈细脉浸染状的热液矿床。

其中以斑岩型铜矿最有意义,研究程度最高。

斑岩型铜矿,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铜矿床”,具有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矿化均匀,易采易选的特点,也因此成为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最早是二十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开采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巨大铜矿时,矿山工人叫出来的。

我国王之田将斑岩铜矿定义为:与钙碱性,碱性,中-酸性火成岩的浅成-超浅成侵位斑岩有关,斑岩和围岩破裂裂隙强烈,并具 K+、Si+、OH-蚀变矿物晕和 Cu、Au、Ag、Pb、zn、S等地球化学晕、岩浆晚期中温热液阶段、细脉浸染状硫化物铜矿。

铜平均品位一般0.4%,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几百万吨,以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Pt,Pd等等。

斑岩型铜矿床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2.产出环境2.1 时间分布斑岩型铜矿形成时代集中于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型铜矿床目前发现很少。

据芮宗瑶(2004)统计,世界上超过 500万吨的斑岩铜矿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9%,中生代约占35%。

斑岩铜矿形成时代不均一,但随时代变新,矿床数目增多矿化强度加大。

形成原因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斑岩铜矿主要行成在板块汇聚区,而在前寒武纪全球板块活动机制尚未完善。

中新生代是板块活动最强烈的时期,也是斑岩型铜矿形成的高峰期;二是,由于斑岩铜矿形成于板块俯冲,碰撞带,这些带的后期发育往往形成造山带,成为主要剥蚀区,加上其多形成于浅成-超浅成侵入岩中,岩体及围岩节理,裂隙发育,有利于剥蚀作用形成,随着时间推移古老的斑岩铜矿很难保存。

德兴铜厂斑岩铜矿脉体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德兴铜厂斑岩铜矿脉体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 ; #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 9 # " " 9 ! 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贵州 贵阳 : ; 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德兴铜矿,江西 德兴 7 ) : " " " !7 7 9 ! ! 9 摘 要 德兴铜矿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大型斑岩铜矿, 由朱砂红、 铜厂和富家坞等 7 个矿床组成。在详细的野外 脉体填图基础上, 文章把德兴铜厂斑岩铜矿的成矿脉体划分为 0 脉、 ? 脉、 2 脉和 @ 脉等 9 种类型。研究发现, 0脉 的形成与钾化蚀变有关, 脉体不规则且不连续, 以粒状石英A钾长石 A 黑云母 A 磁铁矿 A 少量黄铁矿 A 少量黄铜矿 的矿物组合为特征; 脉体较规则且连续, 以石英A辉钼矿A黄铜矿A 黄铁矿的矿 ? 脉的形成与钾质硅酸盐水解有关, 物组合为特征, 石英颗粒呈典型的梳状或长柱状对称于脉壁生长; 脉的形成与石英 绢云母化蚀变有关, 以黄铁矿 2 < 脉壁发育绢云母晕; 以方解石 A 赤铁矿 A 黄铁矿 A石英A黄铜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 @ 脉的形成与碳酸盐化有关, 热液蚀变作用的特点及其与 B A 黄铜矿的矿物组合为特征。这9种脉体分别记录了成矿流体演化至不同阶段, ( < + C 硫化物沉淀的关系。脉体的宽度 间距定量统计分析表明, 脉体宽度 (!) 服从于幂次分布定律; 脉体间距 (") 服从于 < ( ) 普遍" , 反映脉体系统的 负指数分布或介于对数正态分布与负指数分布之间。脉体宽度分维值 # 值 " D 8 # ! # D 7 : # 连通性较差, 矿化程度较弱。脉体间距变差系数 $ ( ) 均# , 说明脉体簇生聚集程度较低, 矿化程度较 " D 9 8 ! " D 8 ! # "值 弱; 处于脉体聚集中心的脉体, 代表着热液流体运移的通道, 制约着其他脉体的展布。 关键词 斑岩铜矿; 铜厂; 德兴 地质学; 脉体类型; 脉体宽度; 脉体间距; B ( < + C矿化作用; 文献标志码: 0 中图分类号: 3 > # ; E 9 #

哈萨克斯坦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哈萨克斯坦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哈萨克斯坦铜矿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玛尔旦·玉苏甫江(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天津 300170)摘 要:哈萨克斯坦铜矿分布十分广泛,并且矿床当中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通过对哈萨克斯坦铜矿开展地质特征与成矿模式研究,分析得出,该区域围岩蚀变特征、矿产资源分布带特征及矿物组成,并进一步对成矿空间分布和成矿空间分布共性特点等共性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哈萨克斯坦各地区铜矿勘查和开采提供依据。

关键词:哈萨克斯坦;铜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中图分类号:P618.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65(2021)01-0104-2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model of copper deposits in KazakhstanMA ER DAN-Yu su pu jiang(Tianjin North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Bureau, Tianjin 300170,China)Abstract: The copper deposits in Kazakhstan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the mineral resources are very rich. Through the study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tallogenic model of copper deposits in Kazakhstan, the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wall rock alteration characteristics, mineral resources distribution zone characteristics and mineral composition in the region, and further analyze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logenic spatial distribution,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copper exploration and mining in Kazakhstan.Keywords: Kazakhstan; copper deposit;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metallogenic model哈萨克斯坦地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并且金属矿床众多,其中铜矿矿床的比例相对较大,并且大部分铜矿矿床中赋存大量的铜、钼、金等金属矿物。

成矿模式

成矿模式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矿模式成矿模式又称矿床模式.成矿模式并没有十分严格的定义。

目前一般认为,所谓成矿模式,是指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形成环境及其成因机制的高度综合和概括,它是表达矿床研究成果、反映矿床成矿规律的重要形式。

其成果为制定合理的矿产勘查战略和工作方案,科学找矿和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成矿模式的表达,一般要求文字与图表并重,文字言简意赅,图表要醒目准确。

成矿模式的建立过程常起始于单个矿床,特别是典型矿床的描述性概括。

同时与其他类似矿床对比,最终对同一类型矿床进行总结概括,从中概括和抽象出一些共同特征,内在规律。

成矿模式的建立是以重要的典型矿床研究为基础的,但又必须超越对单个矿床的纯粹描述,需要充分分析和对比大量的典型矿床研究资料,在此基础上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矿床归为一类。

因此,广泛借鉴和利用区域成矿学研究成果,是建立正确的成矿模式的必要前提。

同时,区域成矿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模式化,用区域成矿模式展示。

成矿模式指导矿产勘查实践已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如将斑岩型铜矿成矿模式应用于世界范围内的斑岩铜矿找矿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国60 年代初应用石英脉型黑钨矿矿床的五层楼成矿模式,发现了一大批隐伏钨矿床;近年来,应用卡林型金矿成矿模式发现和评价了黔西南及其它地区的金矿床。

同时,大量成矿模式的不断建立能够对现行矿床成因分类进行合理补充。

目前广泛流行的矿床成因分类,基本上是以单一成矿作用为主要依据来划分的。

自然界中的矿床固然有一部分是单成因或以一种成因为主的,但是有相当多的矿床是多成因叠加形成的,如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的奥林匹克坝金-铀矿床和中。

论斑岩铜矿的成因及成矿构造条件

论斑岩铜矿的成因及成矿构造条件

论斑岩铜矿的成因及成矿构造条件欧阳京邓焰平孙岩岩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地质勘查研究院摘要:近年来我国铜矿资源的需求量持续增加,然而地表矿和易识别矿几乎全被发现,使得找矿的难度日益加大。

本文主要介绍了斑岩铜矿的成因及其成矿的构造条件,以便有助于斑岩铜矿的勘查工作。

关键词:斑岩铜矿成因地质构造一、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点斑岩铜矿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里的细脉浸染型铜矿。

由于该类矿床的矿化并非都产于斑岩体内,考虑其矿床名字的连贯性、完整性,将全部或部分矿体产于中酸性(斑)岩体(部分矿体产于围岩中)的铜矿床称之为斑岩型铜矿。

斑岩铜矿尽管品位低,但矿化均匀,以其规模大、埋藏浅、易开采而成为最主要的铜矿床类型(约占全球铜储量的50%)。

斑岩型铜矿体主要赋存于斑岩体内,或赋存于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中。

矿石结构主要为浸染状,少量为细脉状,矿化较均匀,有用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及斑铜矿,矿石铜品位一般为0.2%~1.O%,当与矽卡岩共生时,局部可多次富集形成富矿,发育有次生富集带时铜品位可达10%。

二、斑岩铜矿的成因斑岩铜矿是斑岩岩浆侵位后多发生的岩浆结晶演化与蚀变作用形成的,对于斑岩铜矿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岩浆热液说(正岩浆模式)该观点认为斑岩铜矿的矿质、成矿热液及其相伴生的中酸性岩体都是来自上地幔(或下地壳)。

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依次出现钾化带、石英一绢云母化带、泥化带和青磬岩化带,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析出,并在有利的部位富集成矿。

提出该模式的主要地质事实是:(1)矿化体与中酸性(斑)岩体紧密共生,矿化呈细脉浸染状产于岩体及其围岩中,有的甚至整个岩体矿化,且分布较均匀;(2)矿化体及周围岩石具一定的热液蚀变,并具有一定的分布;(4)矿化岩体的产状常与围岩不一致;(3)矿床常产于深大断裂附近,在空间上常呈带状分布,并与一定的构造一岩浆带相一致(古亚洲带、古地中海带及环太平洋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